《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第一篇:《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我与地坛》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第2页)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地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二、板书课题、作者。
(PPT第4页)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颁奖词)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引来无限遐想,但是21岁的正在清平湾挥汗如雨的史铁生,这个生活在现实里的活生生的人,他突然双腿残废,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面对的,可是大家看史铁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开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这条黑暗的精神隧道的呢?他的心路都留在了他的字里行间,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作者对母爱、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怀念,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大量修辞手法。
(3)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母爱、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对母爱的深沉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2)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作者对母爱的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
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对母爱、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请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文学素养。
3.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母爱、人生、生命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座古老祭祀场所,境内有寺庙、宫殿、神坛等建筑物,是明清时期皇室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老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地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
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将地坛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活动。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这一角度,阐述地坛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相关文化知识和意义;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感受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内容(1)地坛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2)地坛建筑群的设计和特点。
(3)地坛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4)实地观察和调查。
(5)图文阅读和文化思考。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其他方式,引入地坛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基本信息。
(2)知识讲解介绍地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4)文化思考在归来后,安排阅读相关文献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地坛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并引导学生可以用图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地坛的看法和认识。
(5)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参与度、思考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表现优异的积极性。
二、教案教学设计本教案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
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1)阅读《我与地坛的缘分》。
(2)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语言表达。
3.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并预习相关课文知识。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掌握作品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1.1.2 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能够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鉴赏中。
1.1.3 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1.2.2 学会对比分析,将《我与地坛》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3.2 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1.2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2 教学难点2.2.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2.2 对比分析能力的培养,将《我与地坛》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简要介绍地坛的背景和作者史铁生。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作者情感。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3.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3.4 朗读与表达3.4.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4.2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锻炼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我与地坛教案第一课时,供大家参考。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3)能够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意图。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3. 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2. 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5. 实践演练: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5. 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实践演练: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作家简介2、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3、欣赏文章第一部分进入古园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园,古园是怎样的古园呢?(师生共同诵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样的“我”呢?(师生共同诵读:“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我”眼中“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园中的沉思(师生共同诵读:“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沉思”时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
3. 引导学生关注地坛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等作品。
2. 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
3. 阐述地坛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播放与史铁生及《我与地坛》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地坛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3.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坛象征意义的看法。
第二章:作者介绍【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作者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史铁生的生平介绍。
2. 史铁生的创作风格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
2. 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风格。
第三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并欣赏《我与地坛》的文章之美。
2. 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思考。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2. 探讨文章主题: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和谐与冲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的情感线索。
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章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第五章:拓展训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以“我眼中的地坛”为主题,进行现场写作。
2. 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
【教学活动】1. 教师给出写作指导。
2. 学生现场写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024年《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和对生命的思考。
2.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帮助学生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希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理解课文主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对地坛的了解和印象。
2.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准备分享。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阐述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语句中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2.分析课文第四部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三、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主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2.教师点评学生答案,巩固知识点。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色。
二、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魅力。
2.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点。
2.强调课文对学生的启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与地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析作者通过描写地坛和自己与地坛的关系,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学会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与课文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3)引导学生从中感悟生活,珍惜时光,努力成长。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3. 作者通过描写地坛和自己与地坛的关系,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与课文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地坛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我与地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思考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课文。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与课文相结合。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训练。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
(2)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某个地方的故事,锻炼写作能力。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2篇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我与地坛》优秀教案教案时间:1课时教案目标:1. 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并理解《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
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含义和情感。
2. 运用所学词汇和短语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我与地坛》。
2. 打印课文和相关任务。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材料和提问。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一张地图展示地坛的位置,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步骤二:阅读和理解(15分钟)1. 教师为学生分发课文《我与地坛》,并简要介绍作者王国维和他在地坛的故事。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和关键词。
3.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哪些描述和描写表达了他对地坛的情感?- 你对地坛有什么感受?- 你觉得作者在文章中传达了什么信息?4. 小组讨论完毕后,学生回答问题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三:词汇学习(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和短语,并解释其意思。
2. 学生进行词汇学习和应用练习。
步骤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学生按照自己对地坛的感受和想法,写一篇题为《我与地坛》的短文。
2. 学生可以参考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作品。
步骤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接受同学的评价和建议。
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地坛实地感受和体验。
2. 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欣赏,鼓励学生写一篇以地坛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或诗歌。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精选2篇(二)《我与地坛》是由冰心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小庄的视角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古老的世界。
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精选10篇)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篇1【教材内容】《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精选1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步骤: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
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
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
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
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二、抓住关键,整体把握问: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还写了母亲。
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答:在第八自然段“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
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我与地坛》教案4篇
《我与地坛》教案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__的脉络线索。
2.品位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意。
3.学习、借鉴__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4.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5.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导入:史铁生是一位作家,在他人生最灿烂的时光里,命运却给他带来了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
这对一个原本正常的人来说,是多么残酷的捉弄。
他不能再像我们一样想站就站,想坐就坐。
当遭到这变故时,史铁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
于是,地坛——这个在他家附近的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在这个园里,史铁生浸泡了十五年,而他写下的《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思考后的结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史铁生的这篇散文《我与地坛》,走进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教学设计: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作者史铁生和他的散文《我与地坛》。
史铁生,中国著名编剧、小说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延安插队,三年后,也就是在他21岁的时候,因病造成双腿瘫痪,返回了北京。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他创作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散文创作有《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些作品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们课文中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和第二两个部分,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和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命运的关注。
简单介绍地坛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关爱家人、珍惜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我与地坛》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领悟作品的主题。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及如何结合文本进行解读。
(2)如何理解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我与地坛》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探讨作品主题。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生活的态度。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家人、珍惜生活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3. 结合课文,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关爱家人,珍惜每一天。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把握作品的主题。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生活的态度,能否积极面对困境。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情感教学: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唤起学生对家人的关爱。
3. 对比教学: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作者在困境中乐观、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教学准备1. 教材:《我与地坛》文本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9篇)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9篇)我与地坛篇1刘星河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2、理解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的情味。
3、品味评价作者沉静、抒情的语言。
4、通过学习,培养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父母的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在地坛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2)在理解文意、分析思路、揣摩语言等方面释疑解难。
2、难点:(1)理解文中母亲给作者的生存的启发。
(2)领会本文饱含感情,又充满哲理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读导入1、(听音乐《命运交响曲》)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他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最强音。
古今中外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厄运、奋起拼搏成为生活强者的人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近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等。
还有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暗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些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注释。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增强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学会感恩和回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地坛、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模仿创作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问:你们对地坛有什么印象?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4. 互动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5. 朗读训练(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教师点评朗读表现,指导改进。
6. 模仿创作(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3篇身残志坚的人最容赢得他人的尊敬。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3、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研习习文本为主,并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
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课前三分钟听乐曲,并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简介贝多芬(可让学生自己解说,师明确):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勇敢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新课推进:(一) 关于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二)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1至4自然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5至7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第1节为过渡段。
第2至3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的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3.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2.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技巧。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创意写作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现场创作。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我与地坛》。
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教学素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4. 学生写作作品:用于展示和评价的学生的写作成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激发学生兴趣。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现场创作,展示学生的创造力。
6.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写作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写作能力:对学生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
3. 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分享和协作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山东胶州是第一中学赵炳英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2.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一、导入:
师: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
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近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出示目标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与地坛》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1、品味作者深情的语言
2、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希望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三、分析课文
1、文章分为两部分,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师: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板书我地坛母亲)
2、我与地坛
师:地坛是明清帝王用来祭祀地神的场所,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现在的地坛在史铁生的眼中,有个什么特点?
生:荒芜。
师:荒芜体现在哪里?抓取文中重点文句
生: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师:荒芜还在哪处体现?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第一段,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师:现在请同学告诉我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这样一个荒芜冷
落的地坛史铁生为什么如此痴迷呢?(单单是因为位置近吗)生:(一个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人,一个是历尽四百多年岁
月沧桑而被废弃的园子;一个由狂妄而自卑,一个由繁华而荒芜。
他们有着共同的被“遗弃”
的命运,有着同样一颗受伤的心,所以才会有着对话与交汇的可能。
很快地,他消极颓废的
精神状态和地坛融为一体)
师:正如文中所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
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历尽四百多年沧桑的地坛展现给我们的是否仅仅是荒芜呢?作者是从哪看出它不衰败的?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描写文字,要求声情并茂。
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第五段,蜂儿、蚂蚁、瓢虫、露水、草木。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下面我在大家回答的基础上,谈谈对这些写景的理解。
它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
它的心理忽而很稳定,忽而又很不耐烦,忽而想到过去,深深寂寞,忽而想透什么,内心爆发出万道光芒。
总之,痛苦飘忽不定。
但是,地坛最终还是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
因为只有内心平静了,他才可能关注那些纤细卑微弱小的生命,也才能美妙的天籁之音。
幻灯2:这样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给逃避现实的史铁生怎样
的生命感悟?(板书:生命感悟)
史铁生最终透悟了死亡从而拒绝了它的诱惑。
可一个人在决定要活下去的时候,剩下的
问题就是?
(怎样活的问题。
)
师:作者在地坛里思考了十五年,他想以怎样的心态活下去?我
们一起来读“十五年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看看地坛给作者怎样的答案。
生齐读:“六个譬如”
(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
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
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
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坦荡自如。
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不能改变的。
)
石门落日,容易伤感,史铁生却看到光辉灿烂,最为落寞的时间,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候,孩子们的脚印却让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苍老而孤独的古柏树,让他看到了亘古不变的宁静之美;暴雨骤临园中他闻到了灼烈与清纯;秋风忽至,似乎满目凄凉,然而,他看到的落叶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总之,
师: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
是晴。
”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
)
正如《我与地坛》第七部分中说: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在这一面熄灭着走下去,散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上烈火朝晖之时。
在这一方看来是落日,在另一方看来却是旭日;在悲观者看来是落日,在悟出了人生哲理的人的心里和眼里,看到的却是旭日东升。
师小结:至此,他看透了生死,完成了自己的涅槃,走出人生困境。
(板书)就像海德格尔说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地坛和我融为一体,这个自然(板书)中的地坛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3、我与母亲。
师:(史铁生在走出人生困境的过程中其间浸润了多少艰辛的血和泪,但是有一个人一直陪伴他左右,承受多少倍难言煎熬的那就是母亲)
师: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幻灯展示),那么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让学生快速阅读2段)
师:“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段中,写“母亲”无言地帮“我”准备,又目送“我”去地坛时,连用了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体现了母亲疼爱儿子担心儿子,但同时她又理解儿子,可以想象母亲当时想让我出去但又担心在园子里胡思乱想,想问又却又怕会触碰到儿子的伤口、想关心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的复杂的矛盾心理;可以想象母亲整日处于怎样的诚惶诚恐的两难煎熬中)
师: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生(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聪慧和坚忍”的母亲。
)
对,同学们,一个人的痛苦分给两个人来承担,那么,这种痛苦会减少一半。
我要说,孩子的痛苦分担给母亲,母亲的痛苦就会加倍。
爱有多深,母亲的痛苦就有多深。
在我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爱的伴行,就像文中所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就是一直以来以这种方式对待难题的母亲,虽然离开,给我留下了什么呢
生:(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
(母亲用自己战胜命运的坚实行动,关心儿子而毫不张扬的爱和对儿子出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来暗示儿子,人一生一世,要经受得住命运的千锤百炼,要战胜困厄痛苦,摆脱伤残的羁绊,走出心灵的阴影,这样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这其实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当我读懂母亲时,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你知道吗?双腿瘫痪,我暴怒无常的脾气折磨着母亲时,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我一直都不知道,当她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当他被人用三轮车送去医院,我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文中用了那么多“我才想到”“我才渐渐听出”“我才有余暇想”“才有点明白”的语句,饱含了对母亲无尽的歉疚和抱憾终生的痛悔。
世间最悔恨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
史铁生把这么痛的领悟奉献给了我们:“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犟,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
我已经来不及了”
师小结:有一种爱,超越生死,刻骨铭心;有一种爱,血浓于水,动人肺腑,这就是母爱,这就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亲情。
如果说地坛曾经是我的精神家园,那么母亲无疑是我生活的精神支柱,他重塑了自我。
他们就像两条腿一样,共同撑起了我们大写的人生,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我
精自亲精
神然情神
家支
园地坛母亲柱
走出困境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