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和遵义
长征及遵义会议
长征(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2、介绍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张部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中央红军长征至遵义时段
中央红军长征至遵义时段中央红军长征至遵义时段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从于都以南地区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0月中旬蒋介石在华北视察,突接“南昌行营”情报,得知中央红军主力有突围模样,乃匆匆赶回南昌,判断红军行动方向。
蒋介石从东路军蒋鼎文部所获材料中判明:中央红军不是战术机动,而是战略转移;不是南下,而是西进。
于是拟定了追堵长征红军的初步计划要旨。
10月21日至23日中央红军自21日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敌军第一道封锁线发起总攻,实施突围,迅速占领了王母渡、韩坊、古陂、新田等地,23日突破了广东军阀陈济棠部扼守的信丰至安远间的第一道封锁线,自南康、大庚间横渡漳水。
10月24日红六军团在甘溪战斗失利后,一部进入荒无人烟的大山野林之中,经过艰苦转战,打破了湘、桂、黔敌军二十四个团的围追堵截,于是日在黔东北印江的木黄和松桃的石梁与贺龙、关向应、夏曦领导的红三军胜利会师。
10月26日红六军团和红三军会师后,于是日在川黔交界的四川酉阳县南腰界举行两军会师大会。
经中央军委批准,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中央决定两军合成一个战略单位,成立总指挥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两军的军事行动。
10月28日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和开辟新的根据地,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挺进湖南,开展湘西攻势。
10月间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从福州地区移帅北上后,先后攻占罗元、庆元、常山等地,但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被迫转入闽浙赣边根据地,与万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
两军会台后,11月4日,中央军委指示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红七军团编为第十九师,红十军和地方武装编为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
全军近万人,继续担任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分两路北上。
红十军团以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粟裕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
以后又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十军团的行动。
20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江泽民
1.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 ①遵义会议 ②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 ③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④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 ⑤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②③⑤④① D、②③①⑤④ 2.红军在长征途中发生的事件中,正确顺序是( ) ①巧渡金沙江②强渡大渡河③四渡赤水④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③①②④ D.②③①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 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这首诗是谁为什么事件而作? 毛泽东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写出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 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 (3)诗中反映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征是以我们胜利 、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
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 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毛泽东
瑞金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冲破四道封锁线
过雪山过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正确的民族政策
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 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奠定了基础。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 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 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七律.长征》
歌中讲述的是那一历史事件?
红 军长 征与遵义会 议
红军为什么长征? 遵义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分别是
什么?
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意义是什么?
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
项目 次数
时间 1930.10 1931.4
军队人数对比
长征精神:不畏生死,勇往直前,不畏 艰险,团结互助、先人后已、乐观主义 精神。
小结
为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我们一起来重走 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之路。
四渡赤水河 遵义会议 瑞金 (1935.1转折) (1934.10开始)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跳出敌人 的包围圈) 甘肃吴起镇会师 (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 爬雪山、过草地
1936.10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长征结束
会师楼(甘肃会宁)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 在长征胜利后到达陕北时的合 影(1936)
艰苦卓绝的长征,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
产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
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选择题
1、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是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人数比例
领导人
反剿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10万 20万
4万 3万
约2.5:1 约7:1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931.7
1933.2 1933.9
30万
30万 50万
3万
7万 8万
约10:1
约4:1 约6 :1 博古 李德
胜利
失败
战争胜败,不在于力量悬殊, 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方针。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 娄山关(毛泽东)
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最著名战役是四渡赤水战役。1935年1 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央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以3万多人的弱势 兵力同数十万敌人迂回作战,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取得战略 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红军长征
1.背景:
①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大为震惊。从1930 年开始,国民党调集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多次 “围剿”,企图消灭红军,但均遭失败。
②1933年10月,蒋介石 调集50万军队,对中 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 五次“围剿”。由于 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 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 推行“左”倾错误主 张,导致红军的第五 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革命根据地形势 危急。
1964年毛泽东题字
遵义会议会场
遵义会议会址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
毛 泽 东 周恩来 王 稼 祥 朱 德
张 闻 天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瑞金(1934.10) →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 会议(1935.1)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 经过: 飞夺泸定桥→雪山→草地→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毛泽东军事上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 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后,成立了由毛泽 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 全军的军事行动。
3.意义:
①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 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②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 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的长征故事
遵义的长征故事(实用版3篇)目录(篇1)I.引言A.介绍遵义的地域背景和长征的意义B.引出遵义的长征故事II.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A.国内战争时期的形势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遵义会议的重要性和意义III.遵义会议的经过A.红军在遵义的军事行动B.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决策和指挥C.红军在遵义的胜利IV.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A.标志着党的历史转折点B.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C.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正文(篇1)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城市。
1935年,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曾在遵义进行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是国内战争时期的国内形势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在国内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了多次围剿,红军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进行了多次反围剿作战。
然而,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被迫进行长征。
在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遵义进行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军事行动。
他们在这里进行了多次战斗,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同时,毛泽东等领导人在此地进行了重要的决策和指挥,确立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为红军在之后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党的历史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在此之前,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了主导地位,给党和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然而,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等领导人重新确立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推动了党的历史转折,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遵义的长征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目录(篇2)I.引言A.介绍遵义的历史地位和长征的意义B.引出本文的主题:遵义的长征故事II.遵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A.介绍遵义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B.分析遵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III.长征的意义和历史背景A.介绍长征的背景和意义B.分析长征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影响和作用IV.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影响B.分析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V.结语A.总结遵义的长征故事B.强调遵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正文(篇2)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是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第四讲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第四讲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正当红军反“围剿”斗争胜利发展的时候,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开始在各革命根据地推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坚持正确主张的领导人受到排挤和打击。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全面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导致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中国革命又一次受到严重挫折。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军事领导,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领导红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并进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最后胜利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并载入史册。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形势和“左”倾错误的危害长期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一直企图把中国东北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并以此为基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1931年9月18日,根据不平等条约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
这一事件史称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很快掀起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中国东北,从1931年l0月开始,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
其中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统率驻军于当年11月所进行的嫩江桥抗战,是一次有重要影响的较大规模抵抗。
义勇军的斗争,给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从而开始了中国人民武装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苦历程。
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侵占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整个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发动对上海闸北地区的进攻,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将士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的淞沪抗战。
2.5.1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课件
一、长征的开始
1、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四次“围剿”
随着根据地的壮大发展,敌人十分惊 请说出四次反“围剿” 恐,从1930年10月—1933年春,连续对 的领导人及作战方针。 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反革命“围剿”。一 Nhomakorabea长征的开始
1、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四次“围剿”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思考: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 原因有哪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 敌强我弱 主观: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知识巩固
1.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 C A.敌人的力量强大 B.武器落后,敌众我寡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D.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
2.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放弃 去湘西转向( A ) A.贵州 B.广西 C.云南 D.江西
3、红军长征起止时间是(
B
)
A、1933年10月——1934年10月 B、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C、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D、1935年10月——1936年10月 4、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主要 是因为( A ) A、确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 C、取得了对蒋介石军事上的胜利 D、停止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领导
(2)从长征路线图中找到瑞金、遵 义、吴起镇、会宁四个地方。
红一方面军
四、长征的历史意义
“(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 也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 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 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 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 却使毛泽东及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 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深远 地影响世界事迹的事件了。” ————李尔伯(美)
遵义长征故事
遵义长征故事遵义是红军长征途中十分重要的地区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那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整个中国革命的影响都是极为重要的。
那你知道遵义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遵义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遵义长征故事:智取遵义城过了乌江,遵义城就在眼前。
指挥员刘伯承仔细观察了地形,把红二师第六团的政治委员王集成喊来,交代了夺取遵义的任务。
原来,离遵义城30公里的地方,有个小镇叫深溪水。
敌人在那里留了一个营的兵力,相当于遵义的外围防守点。
前方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营都可以很快得到消息,报给城中的敌人,就像蜗牛的触角一样。
刘伯承仔细叮嘱:“你们团的任务,就是要斩断城中敌人的‘触角’。
但要秘密进行,不要让敌人知道,否则给遵义守敌通了消息,就会增加我们攻城的困难。
”他强调说:“现在呀,我们是既要求打胜仗,又要求伤亡少,还要节省子弹。
所以就要多用点脑子啰!”政委王集成坚定地行了个军礼,:“请指挥员放心,我们一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敌人全部消灭,一个不留!”“好!”两个人正说着,参谋长送来了一份电报,原来是朱德总司令为了配合他们打遵义城,又派来了一个团,并且让三军团支持他们,阻止敌人派来的援兵。
刘伯承不禁喜上眉梢(shāo)。
“这下可更好了!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还有一个师来跟我们共同作战,拿下遵义不在话下!”王集成说:“指挥员放心,王家烈的双枪兵我们领教过,保证没问题!”天上忽然下起了雨,大雨疯狂地从天而降,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
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
红六团在刘伯承的率领下出发了。
大雨虽然给队伍行军增加了困难,但也让敌人放松了警惕(tì)。
刘伯承下令让大家快速行军,到敌人的营房里避雨去。
深溪水的敌人还以为下着大雨不会有情况呢,一个个尽情玩乐起来,打起了麻将、牌九,玩到午夜才睡下,连哨兵都没安排。
与遵义有关的历史事件
与遵义有关的历史事件遵义,是一座位于中国贵州省东北部的历史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遵义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与遵义相关的几个重要历史事件。
一、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
它于1935年在贵州省遵义市红军大学召开,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一次扩大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毛泽东和林彪等领导人取得了对于党内路线斗争的胜利,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核心地位。
遵义会议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遵义会议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位于遵义市汇川区黄果树镇。
这座纪念馆是为了纪念遵义会议而建立的,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内展示了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召开过程以及会议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实物,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遵义会议的重要地位。
三、遵义起义遵义起义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对抗国民党的围剿而在贵州省遵义市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发生在1928年,起义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负责人周恩来。
遵义起义的胜利,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对于共产党的围剿,还给了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的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遵义长征纪念馆遵义长征纪念馆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
这座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而建立的,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内展示了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的艰辛过程以及长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实物,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五、遵义革命纪念馆遵义革命纪念馆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
这座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遵义起义和长征胜利而建立的,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内展示了遵义起义和长征的历史背景、领导人的事迹以及革命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实物,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遵义的革命历史。
总结起来,与遵义有关的历史事件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遵义会议、遵义起义、长征等。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开辟新的发展道路PPT下载【优秀课件推荐】
三大主力会师
议一议 红军长征过程中会有那些方面的困难?
①.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阻截。 ②.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③.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 ④.复杂的民族关系。
议一议:红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有那些? 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红军广大指战员的英勇善战。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
发生转变主要原因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实 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
1935年10月,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中有“更 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诗中的
“三军”指的是( C)。
A.陆、海、空军 B.红一、二、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 D.红二方面军
以下是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为什么 要进行长征?战胜了怎样的艰难险阻?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和气概?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进,去感受革命的艰 难曲折,去体验伟大的长征精神吧!
中央工农红军粉碎敌人五次“围剿”情况简表:
国民党兵力 红军兵力 反“围剿”结果
第一次 10万
4万
是( A)。
①遵义会议 ②飞夺泸定桥 ③会宁会师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遵义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C )。
A.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B.政治路线和党的作风 C.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D.组织问题和思想路线
万里长征是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转
移”指( C)。
A.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转移
说一说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遵义; 内容: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 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 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长征与遵义会议试题
长征与遵义会议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时间是:()
A、1934年10月
B、1934年11月
C、1935年1月
D、1934年8月
2、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A、1935年1月15日
B、1935年1月14日
C、1935年1月13日
D、1935年1月20日
二、简答题
1、遵义会议精神是什么?
2、遵义会议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一、选择题
1、A
2、A
二、简答题
1、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坚定信念
2、三个挽救(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一个点(党
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个标志(党从幼年到成熟的标志、党和国家命运大转折的标志、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形
成的标志、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领导地位的标志。
)。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PPT课件
2.现实意义:
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精神.
.
24Biblioteka 长征精神: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红军从容不迫、无往不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
25
图片故事会:
飞夺泸定桥
草地强夜渡行大渡河
.
26
原因 “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
红
剿”的失败
军 不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
8
血染十里溪, 三年不食湘江鱼,
河底遍尸体。
摘自陈靖《湘江黔山》
.
9
中央红军路线
图:
甘
甘
黄
肃
陕
河
腊子口
西 西
康
安顺场
四川
长
江
湖
江
贵阳
贵州
南 西 瑞金 福
1934.10.
建
. 广冲破西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10
甘
吴起镇
黄 陕
肃
西
腊子口
草地 西
大
毛尔盖
康
渡 雪山 四 川
遵义会议
泸定桥
河
安顺场 彝 族 区
金
沙 江
长
赤
1935.1.
水
遵义 贵
贵阳
州
渡乌江
江
占遵义
湖 突破四道江封锁线
南
中西 央革命根据地
瑞金 福
1934.1建0.
.
广西
11
遵义会议 (1935年)
.
12
(一)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
•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实行战略 转移。准备到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创建新的根据地。长征后一个多月, 红军虽然突破了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由于中共中央和红军主要负责人 博古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领导者不懂军事,致使红军损失过半,从 撤离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而此时蒋介石又调集了十倍于我的敌军对 红军实施围追堵截,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1935年1月15至17日,中 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长征与遵义会议
失败 执行左倾 冒险主义 方针政策 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在于力量的对比, 而是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战术.
2017/9/22 6
二、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及 伟大意义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 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 锁线,兵力损失超过一半。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 • 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 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 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 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 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 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 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2017/9/22
11
(三)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2017/9/22
12
1、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红军长征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 国革命转危为安。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 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 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 征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红 军长征胜利,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 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7/9/22
20
(四)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2017/9/2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2.5.4《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教学设计
- 推荐阅读材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遵义会议纪实》等
- 推荐观看视频资源:《长征》、《遵义会议》等纪录片
⑤ 课后作业布置
- 作业内容: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基础知识的目的和意义
难点:
1. 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困苦和战略策略的理解。
2. 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
1. 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地图,直观展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战役,帮助学生理解长征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通过历史文献和见证人的叙述,生动呈现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长征精神。
知识拓展:
介绍与《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 《中国革命史》: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包括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等重要事件。
- 《红军长征纪实》:收录了红军长征期间的大量纪实文章和珍贵照片,为学生提供了更生动的历史见证。
- 《遵义会议纪实》:详细记录了遵义会议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和发展脉络。
2.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运用史料来验证历史事实的能力,学会分析、比较和归纳不同史料的价值和特点,提高对历史资料的解读和运用能力。
遵义:红军长征“转折之城”
进 入遵 义 , “ 转 折之 城 ”这 个大 标牌 义 , 经 济发展 迅谜 。盘 【 】 今 建起 r… :
于 【 { 】 遵 义俗 称黔北 , 扼 川黔 渝 , 交通 最 大 跨 的 混 凝 十 桁 』 弋组 合 拱 向贯 穿全 『 仃 中部 遵 义旅游 . 是大 西 历 意 义 , 遵义 【 } 】 红 的 脯万 h
泥 ,遵 义 的仃道 树总 足 义尚 义 大 , , f
f J { 4 2 8 . 4 8 平方 米 。 这幢砖 小 内 的红 军 刚战 仁 与 的。
沦足 在城 I 【 { 1 央的 闹 f f i Ⅸ, 抑 或消 净 结 陶 、中 西 合 璧 的两 层 搂 红 军 离 开遵 义后 ,泥 水 l
议” 的会议 窄仍像 当年会议 军 总 同令 邮 j 、! 、 h 、
个 九 军 团 ,二 、 军团、 【 J u力
!
、
1 - K征 ・ 样声 远 扬 , 吸f J l 符八 力 ‘ t j J f 时一 样肃穆_ l _ _ l = ,
积 为 米 祥 、 游 客 米刨 这 , 除 瞻仰遵 义会 会 议 室 呈 长方 形 ,
南闽西中央革 命根 据地左冲 右突, 4 0 0 余年 . . 跟 贵州任 何一 城 I 一 样,
苦奋战一年之后 , 由于军事领 导的 遵 义也地 处崇 …峻岭之
误, 被 国民党军逼 出苏 区, 进行 了 类 史 无前 例 的 万 里 长 征
尢法 像
} , f = 多城 『 J J 『 5 样 阳外扩 张 ,一哩f I : r j
? ¨ j q : f j ( j L 分^ 0
这} 发f j 5
旅游 热 点 l l 】 的, t i 态 旅 游 的 ! 想 E . 议 会址 、 . 红 总畋 治 郎…址 、 红 I 儿 { 2 7平方 米 ,中央摆 放 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六军团长征从1935年11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湘
鄂川黔苏区,经湖南、湖北 、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在甘孜与由中央红军九军团 改编的32均合编为二方面军后,经甘肃、宁夏,终点是陕 甘苏区。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 “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 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势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 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 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而又 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三:遵义会议内容
遵义会议主要作出四项决定:1.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 泽东为政治局常委。2.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3.常委中再进行适 当的分工。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 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是下最后决心的 负责者。会后不久,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军事指挥上的协助者; 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随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 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又称军事指挥小组),周恩来任团长。
长征经历的我国国土
省份 山脉 河流 江西(赣)、 福建(闽)、 广东(粤)、 湖南(湘)、 广西(桂)、 贵州(贵或 黔)、 云南(云或 滇)、 陕西(陕或 秦)、 四川省(川 或蜀) 、西藏(康) 等 翻过的山有 18座,主要 有:五岭山 地的越城岭, 云贵高原的 苗岭、大娄 山、乌蒙山, 横断山脉东 部的大雪山、 夹金山、邛 崃(qiónɡ lái) 山,以 及岷山、六 盘山等 渡过的大河 有24条,主 要有江西的 章水、贡水、 信丰水;湖 南的潇水、 湘水,贵州 的乌江、赤 水河,云南 的金沙江, 四川的大渡 河、小金川、 甘肃的渭水 等。
遵义会议会址(图一)
遵义会议会址(图二)
二:遵义会议经过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 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 前进。这时,蒋介石已判明 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 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在 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 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 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 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 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
一:长征背景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 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苏维 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 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 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德国军事顾 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 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 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 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 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 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 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 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首先,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极 力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辩护。接着,周恩来来作了副报告,主要 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战略战术及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 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 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 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 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在会上发言,支持毛泽 东的正确意见。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委托 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并由常委审查通过。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 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军,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 记,当时应无常委之说),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仍 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会后,常委进行分 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在行军 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 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至此,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组织
第一次国共内战两党比照
名称: 长征 地点: 中国 时间:
党派
共产党 国民党
军队
中国工农 红军 国民革命 军
主要指挥官
毛泽东等 蒋介石等
人数
10万 50万
死亡人数
23万 35万
1934年10 月—1936年 10月 枪械
自制枪械及 小米加步枪 美国提供高 级枪械ຫໍສະໝຸດ 武器对比三:长征经过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经福 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 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 六军团长征从1934年8月到10月,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最终到达鄂西 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 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 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 终点是陕北,与当地红26军、27军合编为15军团。 四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川陕苏区嘉陵江畔,经四川、 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终点是陕甘苏区;其中9军、30军和由中央红军五军 团改编的5军组成西路军,在到达陕甘苏区前的宁夏战役中西渡黄河,经宁夏、 甘肃、青海,的同时,先后于 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马家军的歼灭 性打击,残部于1937年4月到达新疆,是最后一支结束长征的红军部队。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 道举行紧急会议。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 多数同志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 接受,坚持到湘西去。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 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 议。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 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黎平会议肯定 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 方向,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黎平会 议后,中央红军分两路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屏 等7座县城,于12月底进抵乌江南岸的猴场。12 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 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 决定》。这个决定,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 的军事指挥权。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分别从 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1月7日晨, 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
四渡赤水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七律长征>>— —毛泽东
四:长征结果 1936年7月,二、四 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 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 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 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 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 主力(红一方面军、红 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 了力量约3万人。至此, 红军长征结束。
四:遵义会议意义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 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 统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 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 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 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 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 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 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的标志
制作及演讲人:杨清合
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遵义会议
一:遵义会议背景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 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 推行。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 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 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 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 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 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 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 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 重镇遵义。
五:长征意义
•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 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 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 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 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 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 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 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截至此时,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党已 达4年之久,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 失。长征开始后,随着红军作战迭次失利,特 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达 到顶点。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 士,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 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 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 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 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毛泽东在 行军途中对王稼祥、张闻天及一些红军干部反 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向他们分析第五次反 “围剿”和长征开始以来中央在军事指挥上的 错误,得到他们的支持。周恩来、朱德与博古、 李德的分歧越来越大,也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