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的整改措施和意见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的整改措施和意见一、问题背景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中,媒体行业扮演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角色。
然而,与其重要性相伴随的是媒体行业中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这严重损害了传媒行业的公信力,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和意见,以解决媒体行业中新闻失实问题,恢复社会对媒体的信任。
二、整改措施1. 强化新闻编辑和审核制度重视编辑人员和审核人员的培训与选拔工作,加强他们对新闻事实核实的能力培养。
建立起科学、高效、严格的新闻编辑和审核制度,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建立新闻事实核查数据库,为编辑和审核人员提供便捷的参考和查询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核实新闻事实,尽可能避免失实信息的出现。
2. 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自律机构,由相关的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包括广播、电视、网络等各个媒体形式。
该机构负责制定行业准则和规范,严格约束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
同时,相关行政部门也应增加对媒体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新闻信息的监测和评估,依法惩处从业人员的违规行为,遏制新闻失实问题的发生。
3. 加强对新闻来源的审查和筛选媒体应切实加强对新闻来源的审查和筛选工作,确保来源可靠、信息真实可信。
建立起包括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等新兴媒体的整合审查机制,及时辨识和纠正来源不明、失实的新闻信息。
同时,积极引导公众提供可靠的新闻线索,开设举报渠道,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类新闻失实问题。
4. 建立信息追踪和监测机制整合各类技术手段,建立起全面、多维度的信息追踪和监测机制。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新闻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定位失实信息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为相关部门提供及时的处理和处置依据。
此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建立起独立的信息监测与评估平台,为媒体行业提供更加客观、权威的信息反馈和评估结果。
三、意见和建议1. 加强媒体道德建设媒体从业人员应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秉持公正、真实的原则开展工作。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独行者,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网站、博客等新的平台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
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和速度,也导致了新闻失实的情况频繁发生。
那么,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1.信息来源不可靠在网络世界里,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少人往往在没有求证的情况下就盲目相信,从而导致了新闻失实的情况。
这些信息往往来源不明,没有任何证据,有些还是恶意编造,但却往往会迅速地在网络上传播。
2.评价标准单一随着新闻门类的增多,新闻的价值观和标准也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而在社交媒体上,由于人们的观点和主观因素的干扰,许多新闻报道的评价标准变得单一和模糊,导致了新闻失实的情况。
3.冷静分析能力不足现在很多人从社交媒体上获得新闻,过多的讨论和评论让他们的冷静分析能力逐渐退化,尤其面对着网上出现的许多谣言和假新闻,很多人不会通过多方求证的方式,却轻信于一个被认为“值得信任”的声音。
1.教育引导这是最重要的对策。
国家应该从普及教育入手,加强对民众的新闻、媒体素养教育,帮助人们提高新闻辨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对新闻和信息的敏感度,从而有能力对自己接收到的所有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2.加强监管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对网络新闻、社交媒体等互联网信息的监管,加强对新闻的质量和真实性的审核,通过建立严格的规定和机制,对虚假新闻和恶意传播行为进行打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3.加强新闻自律媒体应该自觉遵循职业道德和规范,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真正成为公众的忠实代言人,避免因意识形态、政治等因素的干扰,保证客观公正的报道。
4.提高技术水平互联网上的技术手段与方式是虚假和误导性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新技术手段来加强监管,对网络新闻进行全面的、有效的监控和审核,以更好地保障信息的真实、正确和可靠。
总之,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新闻失实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政府、媒体和公民来说,只有共同努力,克服这些问题,建立更完善的新闻监管机制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才能让新闻传播更有道德、更有价值。
媒体行业中失实报道问题的原因与规范管理建议
媒体行业中失实报道问题的原因与规范管理建议一、失实报道问题的现状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公众的认知和决策具有重大影响。
然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信息传播环境下,失实报道问题愈发突出。
失实报道不仅会误导民众,损害社会公信力,还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媒体行业中失实报道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规范管理建议。
二、原因分析1. 利益驱使:商业化运营模式是媒体行业中常见的发展方式之一,然而,追求高收益往往与保持新闻真实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某些机构为了吸引读者、赢得点击率和广告收入,可能将粗制滥造、未经核实的消息视为“爆料”发布。
部分媒体甚至会以牺牲真实性来获取关注度和曝光度。
2. 速度压力:当今社会信息更新速度极快,新闻从产生到传播需要时间和精力成本。
在互联网时代,“谁快谁赢”的竞争态势下,新闻媒体争相追求迅速发布,以争夺话题。
这种速度压力下,对于新闻事实的核实工作往往会被忽视,容易导致失实报道问题的出现。
3. 缺乏监管机制:传媒行业在一些地区存在监管短板或监管不严的问题,导致媒体平台缺乏约束和惩罚。
缺少有效监督与处罚机制给了失实报道提供了一定空间和庇护,加剧了失实报道问题的蔓延。
同时,在信息传播平台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媒体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也使得各类失实报道层出不穷。
三、规范管理建议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媒体从业者应本着服务公众、传播真相的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养。
相关行业协会应组织开展职业道德培训活动,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教育。
此外,要鼓励记者尊重事实真相,在报道过程中坚守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
2. 建立失实报道处罚机制: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失实报道的处罚力度。
针对失实报道行为,要追究相应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责任,对严重失实报道进行严厉惩罚。
同时,建立信息真伪审核机制和失信媒体名单,并将其共享于各大媒体平台和社会上,提升诚信意识。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平台获取了大量的新闻信息。
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假新闻”或者“失实新闻”出现,这些新闻内容虚假,有时甚至可以引发社会恐慌或者误导民众。
本文将探讨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1. 信息来源不严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来源。
但是,对于新闻来源并没有十分严谨的审核制度,一些不可信之人或者组织也可能贡献新闻。
这就为一些伪造信息或者夸张其实的人提供了机会。
2. 快速传播的需求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许多传媒机构为了赶在其他媒体之前发布新闻或者让新闻热度持续一段时间,谋求更高的点击率和广告收益。
但是,追求速度的同时也容易让新闻失实、片面、歪曲等。
3. 读者获取新闻的方式不当很多人通过社交媒体、非专业的新闻网站或者博客来获取新闻信息。
这些媒介并不一定具有严谨的新闻标准和专业的编辑人员,因此有大量的虚假新闻通过这些网络媒体散布开来。
二、对策1. 提高公民素质公民素质是指对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关注度。
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主动了解新闻上的事实真相,鉴别新闻的失实和真实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公民社会举办讲座、发布公告及刊登文章来引导公众鉴别信息的真实性。
增加公众对于新闻的了解,鉴别新闻真假的眼光,为解决当前新闻失实现象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2. 完善新闻依据努力建立客观、公正和严谨的新闻依据,为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国家新闻出版署应当制定检查和核实失实信息的相关规定,加强每个媒体的注册审核及管理,加大对于新闻事实的审查力度。
3. 加强新闻道德建设新闻传播是重要的公共事业,传播角度和信用度都应该加强管理。
新闻工作者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践行以事实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同时,也应该运用法律武器打击那些编造并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依法追究犯罪者的法律责任,为广大读者提供客观全面的事实新闻信息。
浅析科学新闻失实的成因及对策_广播电视新闻学
浅析科学新闻失实的成因及对策_广播电视新闻学
科学新闻失实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新闻媒体的追求商业利益导致新闻的夸大和误导性报道。
2. 科学新闻的翻译误差和转述失当导致科学信息失真。
3. 科学新闻的不准确和不完整的来源消息,以及对科学信息的过度解读,导致信息失实。
针对这些成因,应采取以下对策:
1. 新闻媒体应该落实科学报道的道德规范,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可靠。
2. 新闻机构应该加强对编写新闻的人员的科学素质教育,以提高他们理解和传递科学信息的能力。
3. 科学研究者和新闻作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和交流,确保科学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
4. 新闻媒体应该加强对科学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检查和核实,避免误导性报道。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新闻失实是指报道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记者/编辑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由于个人主观意见和态度的影响,记者和编辑可能会夸大或缩小某些事件的事实和情况。
2. 时间和经验的压力:在新闻业界,时间和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如果记者/编辑缺乏时间或经验,他们可能会在处理、分析和撰写新闻时犯错误。
3. 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可能会接受来自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的消息,这些源可能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以达到其自己的目的。
新闻失实的危害也是显然的。
首先,失实的新闻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决策,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
其次,失实的新闻会伤害个人和组织的形象和利益,影响到他们的声誉和商业利益。
最后,新闻失实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和信任度,损害媒体的品牌价值。
对策方面,媒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减少新闻失实:
1. 准确核实新闻信息: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不同的资料和来源,并对新闻事实进行独立核实,避免在报道中存在偏见和主观性。
2. 发现并纠正新闻失实:一旦发现新闻失实的情况,媒体应该立即纠正新闻,公开道歉并修正新闻内容。
3. 加强内部规范和行业自律:媒体应该采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内部规范和管理,规范记者和编辑的行为,确保新闻报道的准
确和可信度。
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对策
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对策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然而,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
问题就在于一些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极不严肃,或随意杜撰,或道听途说。
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本源观,严格尊重事实,既不可为了某种目的任意颠倒事实,也不能道听途说,不加调查研究,随声附和。
一、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及成因1.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一是夸大成绩、任意拔高。
一些通讯员为了使自己的稿子能够引起编辑的重视,总是想方设法把成绩说的突出一点。
于是就不从实际出发,把成绩夸大到不真实的程度。
有些通讯员认为,在典型报道中,没有高尚的、闪光的、尖端的思想境界,人物就树立不起来。
于是动脑筋想花样,把一般的事实写与众不同,超人一等。
但是这种人为拔高的作法,常常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有一则报道说:“某独生子每天上幼儿园都大哭大闹,学了某先进人物后, 不等父母送,自己就跑到幼儿园。
”如此立竿见影,只会使人啼笑皆非。
人物的思想境界是要通过事实反映出来的,但必须实事求是,用词要准确、适当,如果读者看到你写的事不合情理,怎么能相信是真的呢?二是谎报数字、夸大事实。
为了使稿件生动,往往借助于数字,但有些数字经不起推敲。
有一篇报道节油的稿子,说某司机一年节油超百吨,实际上一台车全年耗油才几吨、十几吨, 岂不怪事,令人莫名其妙。
数字不是新闻,但许多新闻离不开数字。
在运用数字时,注意准确性,要注意数字产生的条件及前后的逻辑性。
比较数字,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可比性。
巧妙地、真实地运用数字会使报道增强说服力的,但有意夸大数字,不仅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而且有损党报的形象,进而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是情节离奇、弄虚作假。
写通讯、小故事,是需要一些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描写。
但不能违背真实去追求生动,而违背人之常情。
如一篇反映劳模的报道,说某劳模和妻子结婚数年没要孩子。
当采访到他妻子时,妻子却说怕影响她的工作,难道有了孩子就能影响她的工作,想干好工作的人都不能要孩子?类似的文章太不近人情了。
媒体行业中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与提高质量的方法
媒体行业中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与提高质量的方法Ⅰ.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媒体在传递信息、塑造公众舆论及影响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行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新闻报道的失真问题如日益突出。
事实上,这种失真不仅仅对公众产生了负面影响,也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声誉和可信度。
本文将探讨媒体行业中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并提出几种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方法。
Ⅱ. 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分析1. 商业压力导致报道偏颇:在商业驱动的媒体环境下,广告和资助等商业利益往往影响了新闻内容选择。
为获取更高流量和收入,一些媒体可能倾向于以轰动性、不客观甚至夸大事实来吸引读者眼球。
这种商业压力使得一些新闻机构放弃了应有的专业道德,并丧失了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
2. 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时间:随着媒体市场竞争的加剧,新闻报道面临着不断压缩的制约条件。
记者们面临着工作量巨大、时间紧迫以及缺乏必要资源的问题。
这导致了一些新闻报道的懈怠以及对事实的不充分调查,进而带来失真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写稿速度往往成为媒体机构衡量记者工作表现的唯一标准,这使得记者们更容易出现错误和主观偏见。
3. 政治因素影响报道:虽然我们要求回复内容不涉及政治,但是在讨论新闻报道失真时,我们无法忽视政治因素对媒体行业的影响。
特别是在某些国家,政府机构或特殊利益集团对新闻报道进行审查和干预。
政治压力导致了自我审查和报导倾向的产生,并极大地限制了媒体机构揭示真相和报道社会问题的能力。
Ⅲ. 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方法1. 自律和专业道德:媒体行业需要加强自律机制,制定更严格的伦理准则,并强调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
媒体工作者应时刻提醒自己主持公正、客观和全面的报道原则。
此外,在报道敏感话题时,媒体机构应尽量避免偏颇立场,提供多方面信息以便公众在形成看法时拥有全面了解。
2. 投资资源和培训记者:媒体机构应该注重投资于新闻报道的质量。
这包括增加采编人员数量、提供充足的时间和金钱资源,以及改善工作环境。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新闻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在网络时代,假新闻、失实新闻频频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究其原因,新闻失实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一、信息来源不严谨。
很多新闻媒体追求新闻速度与点击量,为了赶时间和量的要求,未经严格核实就发布新闻,从而掩盖了新闻中的真相。
同时,在信息时代,一些个人和媒体以获取网络流量和传播量作为自己的目标,会不经意间发布谣言和假新闻。
二、缺乏对新闻真伪审查的能力。
一部分读者缺乏对新闻真伪的辨别能力,盲目相信并转发,从而成为虚假新闻的传播者。
另一方面,一些平台对新闻内容没有严格的审核机制,任由虚假信息的传播。
三、新闻制作现象严重。
一些新闻媒体在制作新闻时,为了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夸大、歪曲事实,不仅扭曲了新闻事实的本意,而且也严重破坏了新闻的正义性。
为了应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媒体规范自律新闻媒体应该建立起严格的责任制和审核制度,提高新闻质量的同时,还应教育和引导读者合理看待新闻,坚决杜绝虚假新闻和谣言。
二、加强读者自我保护意识。
在接收新闻时,读者应该对发送方和信息来源做出深入的考察,正确对待。
此外,读者需要自我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擦亮眼睛,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影响.三、推广新闻教育。
新闻教育应从小学阶段开始普及,着力提高公民的新闻素养和信任度,同时引导青少年健康有效地获取信息,培育自己的个性特长,认识并解决问题。
四、提高新闻创作水平新闻从业者和媒体从业者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态度,加强自我修炼,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精神来创作出优质的新闻作品,从而树立起持久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应对新闻制作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新闻从业者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总之,加强对新闻从业者和读者双方的管理和引导,推行新闻规范化、专业化的创作精神,是解决新闻失实问题的关键。
通过多方合作,加强科技与教育的互动,推动社会价值追求的同步实现,是保证新闻工作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在网络时代,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不仅会给公众带来误导,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造成严重影响。
探讨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闻失实的原因在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新闻传播渠道不完善网络时代,新闻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新闻来源难以管控。
不少新闻平台缺乏专业编辑,对新闻真伪的辨别能力不足,容易将未经证实的消息发布出来。
大众也因此面临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在大量的信息中分辨真伪变得尤为困难。
2.新闻发布不经过核实许多时候,新闻发布者缺乏对新闻内容的核实,为了抢先报道或者吸引眼球,往往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
在速度取胜的当下,这种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3.利益驱动一些媒体和新闻发布者会出于个人或者组织的利益考虑,故意发布失实消息。
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些社会敏感事件中更加严重,成为了“造谣、传谣”的重要原因。
4.信息失实的传播一旦有失实消息出现,网络的特性导致它可以迅速传播,进而形成“谣言蔓延”的局面。
当消费者阅读到这些消息时,很难分辨真伪,容易被误导。
二、新闻失实的对策为了解决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
1.加强新闻发布者的道德约束媒体和新闻发布者需要自觉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监督,坚守新闻职业道德,不发布没有确凿证据支撑的消息。
也应该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辨别新闻真伪的能力。
2.建立新闻真伪评估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新闻真伪鉴定机制,对发布的新闻进行审核和评估。
这也需要大众的积极参与,如果发现失实消息,可以通过举报的方式进行追踪核实。
3.深化网络舆论监督利用网络舆论监督力量,加强对新闻真伪的筛查,对发布失实消息的媒体和个人进行舆论谴责,形成对失实新闻发布者的惩戒效应。
4.媒体联合打击失实消息在发现大规模失实消息传播时,媒体可以进行联合声援,通过多元化的报道和信息核实,还原事实真相,尽快消除公众对失实消息的误解,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益。
新闻失实地原因和对策
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1、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
而“左”的思想路线往往是新闻造假的理论依据,也是产生虚假新闻的重要原因。
林彪、“四人帮”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鼓吹什么“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提出“事实要为政治服务”,而且主张“只要是政治需要,事实没有的可以加上去”,等等。
这些谬论成了文化大革命中新闻造假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的新闻队伍中,现在仍有一些人依然习惯于过去的思维方式和报道方式,以“政治需要”为借口,不讲客观事实,不计传播效果,任意地制造典型,编造新闻,搞虚假报道。
这种情况虽不多见,但在群众中却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2、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
例如,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好大喜功。
他们只希望报道自己的成绩、功劳和经验,容不得批评意见。
这就造成了许多新闻媒介常常只报喜不报忧,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情况,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
社会上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也有很大影响。
试论新闻真实与当前新闻失实的原因(上)新闻真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随着我国新闻业界的发展和变化,这个话题“历久弥新”。
本文主要以《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年度“十大假新闻”(2001-2006)为例,对当前新闻真实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如何理解新闻真实新闻是人写的,因而它是一种基于事实的主观性制作。
在从“事实到新闻的运动”过程中,会出现真、假、部分真和部分假的问题。
我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在强调真实对新闻的重要性,其实真实是对新闻的一种认识或判断,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会有新闻真、假问题。
作为对新闻的一种认识,新闻的真实表现为一个过程。
事实的发生和演变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人对事实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而新闻传播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要求,这样就必然和新闻真实产生冲突。
如果非要等事实完全展现才进行报道的话,这种报道就不是新闻而成了历史。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时代,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远远超出了以往,但与此新闻失实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新闻失实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和职业操守的问题,更是一种对公众权益的侵害,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新闻失实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从信息源的不可靠性、媒体追逐点击量的商业需求和网络传播的特点等方面分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一、信息源的不可靠性在当前的网络时代,信息源的不可靠性是导致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时候,新闻的来源并不可靠,甚至是虚假的来源。
这些不可靠的信息源可能来自于一些不法分子或者出于私利的人,他们通过编造和散布虚假信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蒙骗公众、散播恐慌等。
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也可能存在着不认真核实信息源的情况,随意引用他人的新闻报道,致使新闻失实。
要解决信息源的不可靠性带来的新闻失实问题,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新闻信息源审核机制,对新闻信息源进行认真审核和筛查,识别并排除不可靠的信息。
加强对媒体自律的监督,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必须严格核实信息源的可靠性,避免在报道中引用不可靠的信息源。
二、媒体追逐点击量的商业需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媒体的传播平台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扩展到了网络媒体。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媒体开始追求点击率和流量,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
在这种商业需求的驱动下,媒体可能会更倾向于报道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而不再追求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甚至开始故意夸大、歪曲甚至编造新闻。
为了解决媒体追逐点击量带来的新闻失实问题,首先需要改善媒体的盈利模式,不应该让媒体过于依赖点击量和流量来获取广告收入。
建立健全的新闻报道标准,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必须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的规范和准则,维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传播的特点也是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之一。
在网络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远远超出了以往,一条新闻很快就能够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这也意味着一条失实的新闻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新闻失实的定义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
关于新闻的定义,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
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
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而不是事实,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哪怕是虚构的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
当然,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
,所以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
因此,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这个概念明显的有三层含义。
首先是新闻媒体或工作者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符合客观新闻信息本身。
新闻工作者在了解了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是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制作成新闻,而是扭曲新闻信息,造成新闻失实。
其次就是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没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也就形成了新闻失实。
再次,就是由于新闻工作者既没有正确了解掌握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又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扭曲了解到新闻信息,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必定失实。
这个概念将“新闻失实”现象与“假新闻”现象区分开来。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1. 引言1.1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严重性在网络时代,新闻失实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假新闻、谣言和失实信息。
这些失实新闻不仅会误导公众,影响社会稳定和民众的判断力,更会给个人、组织和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条失实新闻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世界,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失实新闻不仅会造成社会舆论的偏颇,更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公众在面对大量的新闻信息时往往无法判断真伪,容易被误导和操纵,这不仅损害了公众的利益,还可能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我们必须认识到新闻失实的严重性,加强对失实新闻的监控和管理,避免失实信息对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只有通过合理的监管和管理,才能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2 新闻失实现象的普遍存在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突出。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新闻失实现象也随之而来,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新闻失实并非个案,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新闻传播的渠道愈加多样化,涌现出大量非传统新闻媒体,这些新媒体的报道往往缺乏严格的编辑审查,容易夸大事实、断章取义,甚至捏造事实。
传统媒体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会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夸大事实,渲染问题,引发不实报道。
个人观点和偏见也是导致新闻失实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记者和媒体从业者出于自身立场和利益考虑,可能会在报道中加入主观色彩,片面夸大事实,损害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技术手段的滥用也容易导致新闻失实现象的普遍存在。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轻易地篡改照片和视频,制造出看似真实的虚假信息。
监管不力也是新闻失实问题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能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和法律规范,导致一些媒体和个人肆无忌惮地发布失实信息,造成恶劣影响。
新闻失实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新闻失实客观原因及其对策
新闻失实客观原因及其对策导言新闻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新闻传媒机构承担着传递信息、反映社会现象、引导舆论等重要角色。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新闻失实客观。
新闻失实客观常常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和争议,极大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公信力。
如何解决新闻失实客观问题成为了新闻媒体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客观和失实两个角度出发,探讨新闻失实客观的原因及其对策,以期能为新闻媒体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一、新闻失实客观的原因1. 竞争压力在新闻传媒行业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新闻媒体常常为了追求独家或者热门新闻而忽略了客观性,选择性报道、断章取义、夸大事实等,从而导致新闻失实客观。
2. 利益驱动新闻传媒行业是利益驱动的行业,许多媒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或者政治利益而忽略了客观性。
比如,政治压力媒体可能会在报道某些敏感话题时刻意掩盖真相或者篡改事实,以达到为领导作宣传的目的;而商业媒体可能会在报道时不遗余力地宣传某个产品或者某个品牌,从而忽略新闻客观性。
3. 采编失误新闻传媒是一个信息的中转站,大量的信息需要采集、编写、发布。
在这个过程中,采编人员难免会犯错误。
有时候,他们可能会听取不可靠的消息源,或是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出现意外,从而导致新闻失实客观。
4. 宣传意图新闻传媒机构也会有宣传意图,有时候他们会把某个新闻事件渲染为一个巨大的事件,从而影响公众的情绪。
很多时候,这样的宣传也会导致新闻失实客观。
二、新闻失实客观的对策1. 准确信息的采集新闻传媒机构应该注意准确信息的采集,对传递的信息进行核实并从多个来源搜集信息,减少采编失误的发生,从而确保新闻的客观性,避免新闻失实客观。
同时,为了避免信息可信度受到政治和商业利益的影响,新闻传媒机构需要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新闻道德准则,将客观性放在第一位,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可信。
2.采用更加科学的制度在采编和出版方面,新闻传媒机构应该采用科学的制度,建立科学的监管与审查机制,确保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准确、客观。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让新闻传播更加便捷快速,但也随之而来的是新闻失实的问题。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信息传播的无序性、利益驱动、社会舆论的引导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从源头上减少新闻失实的发生,以保障公众获取真实可信的信息。
1. 信息传播的无序性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导致信息的源头变得不够透明,信息真伪难以辨别。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发布信息,这就使得一些不实的信息很容易传播开来。
而且,很多时候,信息发布者不需负责任,信息传播的无序性导致了新闻失实。
2. 利益驱动在网络时代,一些媒体和个人为了吸引眼球或者谋取经济利益,常常故意发布失实信息。
在新闻行业中,有些媒体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夸大事实或者制造新闻,这样的行为造成了新闻失实的情况。
3. 社会舆论的引导在网络时代,舆论的力量日益强大,一些社会事件和新闻被放大、曲解,甚至被制造。
这种情况下,部分人会利用舆论的力量来传播失实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
二、对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对策1. 加强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对于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应该强调信息源头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信息发布的认证机制,对信息发布者进行认证和监管,对不实信息进行处罚。
网络媒体也需要加强自律,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2. 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新闻失实行为进行惩罚和打击。
加大对网络谣言、不实信息的查处力度,对于发布失实信息的主体,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监管部门也需要强化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实信息。
3. 提升公民的媒体素养公民的媒体素养是减少新闻失实的关键。
培养公民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辨别能力,提高他们对失实信息的警惕性。
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媒体素养的教育,让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时代的信息。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新闻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表达方式,它承载了大量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的功能。
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新闻失实的现象也愈发严重,这不但影响了公众对事实的认知,也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舆论偏激。
探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规避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新闻失实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是由于新闻从业者的主观偏见。
在新闻报道中,一些记者或编辑可能出于个人立场或利益考虑,故意夸大、歪曲事实,以达到某种目的。
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新闻失实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不负责任的用户可能会发布不经证实的消息,导致谣言蔓延。
一些新闻单位为了吸引眼球或追求新闻热点,可能忽视了事实核查的环节,造成失实报道的情况。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规避对策来减少新闻失实的发生。
新闻从业者应该强化职业操守,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报道,避免主观偏见的介入。
加强事实核查的环节,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信息审核,限制不实信息的传播,对发布不实消息的用户进行严厉的惩处。
公众也应该提高媒体素养,对新闻消息进行深入思考和甄别,避免被不实信息所误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对新闻失实的规避不仅仅是新闻从业者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责任,公众的参与也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媒体素养的宣传教育,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信息认知和辨别能力,可以有效降低新闻失实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建立科学准确的信息采集和编辑流程也是规避新闻失实的重要途径。
应该加强对新闻编辑人员的道德规范和专业伦理的培训,对发布不实消息的从业者进行严厉的惩处。
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内部审核和外部监督,确保新闻质量的提升,是规避新闻失实的关键。
在社交媒体平台方面,加强信息的审核和管理至关重要。
应该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对发布不实消息的用户进行严格的处理,包括禁言、封号等措施。
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合作,对涉及重大事件的信息进行紧急处理,遏制谣言的传播,是减少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
网络新闻报道的失实问题如何应对
技术手段的应用也能为解决网络新闻失实问题提供帮助。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网络新闻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虚假和失实内容。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对信息来源进行追溯和验证,提高新闻审核的效率和准确性。
网络新闻报道失实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从个人层面看,失实的新闻可能导致公众对某一事件或人物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影响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比如,虚假的医疗健实新闻的传播会破坏社会的信任体系,引发公众的恐慌和焦虑,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此外,失实的新闻还可能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使公众对新闻媒体失去信任,不利于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应对网络新闻报道的失实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
新闻从业者应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要牢记新闻工作的使命和责任,坚持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新闻报道。在采访过程中,要深入调查,多方核实信息来源,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可靠。同时,新闻从业者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掌握科学的采访和写作方法,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网络媒体应加强自律和管理。要建立健全内部的审核机制,对新闻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杜绝虚假和失实新闻的发布。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此外,媒体还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而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新闻传播的规范和责任,加大对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处罚力度。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媒体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2024年浅议虚假新闻的成因与防治
2024年浅议虚假新闻的成因与防治一、虚假新闻的成因追求点击率与关注度:在媒体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为了吸引眼球,一些媒体或个人不惜制造或传播虚假新闻。
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能够引起公众关注,即使是虚假信息也无关紧要。
这种心态导致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信息源的不准确:新闻工作者在采集信息时,如果未能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或者受到某些利益团体的干扰,就可能导致报道失实。
此外,一些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也可能为了吸引关注而发布虚假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传播后,可能会被当作真实的新闻来报道。
专业知识的缺乏:部分新闻工作者在特定领域的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
当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新闻事件时,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轻信不实信息,从而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
新闻伦理道德的缺失:新闻工作应该秉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个人利益或迎合某些势力,可能会放弃这些原则,故意制造或传播虚假新闻。
二、虚假新闻的防治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判断信息的真伪。
媒体机构应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强化信息核实机制:在报道新闻前,新闻工作者应该对信息进行充分的核实。
这包括采访多个相关方、查证事实细节、核实数据来源等。
同时,媒体机构也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核实机制,确保报道的真实性。
加强新闻伦理建设:新闻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新闻伦理道德,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媒体机构应该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伦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加强对虚假新闻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故意制造或传播虚假新闻的行为,应该依法予以严惩,以维护新闻秩序和社会稳定。
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公众是新闻传播的最终接受者,也是虚假新闻的监督者。
媒体机构应该积极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公众提出的质疑和批评,应该认真对待并及时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作者:胡芳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5年第09期
摘 ;要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被誉为“第四种权力”,它的价值与作用在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建设生态政治文明的话语体系中,新闻媒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就成为衡量新闻是否有价值的最重要砝码。
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和新技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新闻失实让人们对信息的判断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文章探讨了新闻失实、失真的成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应对措施。
关键词 ;新闻失实;成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9-0004-02
1 ;“新闻失实”释义
新闻失实,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新闻报道未能准确有效地反映报道内容,新闻报道的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出现了差错,就是失真,就是新闻失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件的产生都是由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原因引起的。
新闻失实的主观原因是:个人(记者或新闻报道者)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性格特征、世界观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他对新闻报道理解的偏差,从而造成新闻失实;而客观原因则比较复杂,有两部分,一部分由于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跨度过大,另一部分是由于生活或者事件发生地的政治和社会生态等短期内不可更改的稳定因素。
新闻失实主要表现为: 1)扭曲事实。
媒体或新闻机构利用自身资源对信息的传播进行有目的的操控,是有意而为之。
或者是新闻媒体从业者由于自身的认识水平或者蓄意捏造事实,造成新闻报道不实。
2)新闻操作。
新闻操作,又指炒作,炮制新闻。
炮制新闻分为有源炮制和无源炮制。
有源炮制是指以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为依托,蓄意进行夸大操作或过分宣传,以过分渲染的方式来达到自身目的。
以此造成一种“马太效应”,这样会引起多数人关注一件事情,而这种过度关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3)报道缺失。
报道缺失的原因比较复杂,有时间跨度、空间差异、文化差异等,报道者对新闻事件进行人为选择性报道,而并未完全反映事件的本源,从而造成报道缺失。
或者是因为新闻从业者由于自身的知识文化结构、从业经验、信息渠道来源等因素未能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详细而完整地报道,从而造成报道缺失。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利益关系的权衡也成了新闻报道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行业内部的敏感信息、重特大安全事故等新闻报道,因为要保护一些隐私内容,对外报道往往不真实、不全面,阻扰了人们了解事实真相。
2 ;我国新闻失实的不利影响
2.1 ;陷入公信力危机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舆论监督工具,具有一定的公信力。
在西方,新闻媒体被称为“第四种权力”,在披露重要信息,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介的作用愈发重要,如果新闻媒体报道的信息不实,就会产生信任危机。
信息时代下的新闻媒体是社会公信力的聚焦点,也是人们的关注点,一旦其真实性出现问题,会对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
2.2 ;造成社会公平倾斜
新闻体制和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单一党报体系,高度集权调控,突出宣传功能,这是我国新闻体制的一个明显特征。
既得利益者对现实的描述可能会偏袒一方,宣传的立场和角度也会站在既得利益者和相关利益者一方,这样的宣传执行和结果显然是不全面和有失公平,至少在非既得利益层面是体现了信息对于社会对比的虚假性。
2.3 ;造成激化社会矛盾
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对人们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是宣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很多新闻媒体为了博取眼球,获得更多的关注度,或者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往往是报喜不报忧,瞒报、漏报,报道不实,报道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
人民群众对新闻不实的信息缺乏应有的判断,逐渐对新闻媒介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厌恶感,影响社会稳定。
比如在突发事件中,如果发布失真、失实的新闻,就可能引导错误的大众舆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给新闻媒介带来负面影响。
只有第一时间发布准确、真实的信息,才能树立媒体的权威,提升新闻舆论的社会公信力。
3 ;我国新闻失实的原因分析
3.1 ;网络的“公民记者”现象
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时发布消息,加之目前的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普及,照片、文字、视频等信息形式都可以第一时间发布到互联网,传播面广,影响力度大。
也就是说,只要是参与了新闻事件的评论、转发行为的公民,都可以定性为广义的“记者”,即“公民记者”。
公民记者的兴起对推动大众舆论监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公民记者”大多无审核监管,是一种先出版后筛选的模式,因而“公民新闻”的真实性一直被质疑。
3.2 ;部分新闻从业者严重失职
新闻从业者的个人品德素质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是新闻报道内容的直接撰写者和发布者。
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必须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当前的改革大潮中,确实有一部分人迷失了自我,唯利是图,是非不分,方向不分。
甚至有些无良的新闻工作者将“新闻工作”当作谋取私利的手段,或为了炒作或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不顾社会影响,发布的新闻讯息趣味低级,肆意制造假新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3.3 ;法律体系缺失,监督不力
我国尚未建立专门新闻法律体系,对部分媒体的过度商业化和市场化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就造成了目前大众媒体乱象丛生。
对于新闻从业者只是有职业素养的管理,缺乏以强硬的法律手段来进行制裁和惩罚,这就导致了部分新闻从业者和媒体机构对新闻报道的随意性。
加之现有的对新闻媒介的管理制度也不太健全,管理机构缺位现象严重,就导致了新闻失实的现象。
4 ;杜绝新闻失实的解决对策
4.1 ;提高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
凡事要从源头抓起,新闻从业者是新闻报道的直接责任人,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管理,切实提高他们打职业道德素质。
同时,对于新闻报道应进行有效监管,对于优秀的可以施行奖励政策,提高积极性。
对于失实网络新闻,对社会照成严重影响的要进行惩处,严厉打击新闻寻租和虚假报道。
用良好的监管体制,遏制网络失实新闻以及虚假报道。
4.2 ;完善新闻方面法律制度
新闻媒体机构应加强行业自律和内部自身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虚假新闻的源头堵住。
制止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应该从运用法律、规章等强制手段同提高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两个层面上共同着手,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让虚假新闻远离媒体,远离社会!
4.3 ;加强监督力度
大众监督也应该加强对新闻界和新闻从业者的监督,及时揭穿一些新闻失实的现象。
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效结合起来。
不论是新闻媒介还是新闻工作者,都必须自觉的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以营造良好的新闻传播环境,坚决地避免发布失真、失实的假新闻,树立新闻“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张晓雪,高珊.互联网在谣言传播中的角色及应对策略[J].青年记者,2011(3).
[2]陈力丹,闫伊默.试论新闻真实与当前新闻失实的原因[J].现代传播,2010(3).
[3]2010年十大假新闻[J].新闻记者,2011(1).
[4]盛芳.消费文化与虚假新闻——新闻失实的社会语境分析[J].新闻界,2006(02).
[5]蔡骏.对虚假新闻泛滥的几点反思[J].新闻传播,2006(3).
[6]郑涵.十字路口: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发展再思考,传媒、传播、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的价值重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