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特性

合集下载

某电站工程区湿陷性黄土地质特征

某电站工程区湿陷性黄土地质特征
性 为 主 。黄 土 干密 度变 化 区间 大 ,土质 不 均一 。 黄土湿 陷 系数 与 干 密度 散点 图见 图 1 。湿 陷 系 数 与 干密 度 关 系 比较 密 切 ,规 律 性 比较 明显 :干
块 及 白色 壳类 碎 片 。 电站 工 程 由进 水 闸 、引 水 渠 、排 冰 闸 、压 力 前 池 及 电 站 进 口 、压 力 钢 管 、电 站 厂 房 、侧 堰 、 泄 水 槽 、尾 水 渠 、渠 系交 叉 建 筑 物组 成 。 设 计 引 水 流量 8 /.装 机容 量 8 ,多年 平 均 年 发 0m3 s 6MW 电量 2 8 k ・ ,工程 属 于三 等 中型 工程 。 . 亿 W h 7
密 度 越 大 , 湿 陷 系 数 越 小 ,干 密 度 超 过 1 0 . 4
cm 。

1 黄土物理 力学性质
黄 土 以 粉 粒 为 主 .含 量 3 .0 8 .0 ,平 88 %~ 59 % 均 7 . % . 黏 粒 含 量 1 . % ~ 34 % , 平 均 66 9 1 0 3. 5 0 1 .1 8 %,砂 粒含 量 较少 ,平 均 50 %。 2 .8
深关 系分 析 .总结工程 区黄土 湿陷性一些共性特征及 存在 的主要工程地质 问题 ,为工程 区地 基处理 、设 计及施工 方
案提供依据 。
关 键 词 黄 土 中 图分 类 号 湿 陷性 不 均 一性 文 献标 识码 力 学特 性 B 处 理 措 施 10 — 9 0 2 1 )2 0 3 — 3 0 7 6 8 (0 2 0 — 0 4 0 T 23 V 2 文章编号
乔东玉 等 ・某 电 站 工 程 区 湿 陷 性 黄 土 地 质 特 征
不 明显 ,60m 以下黄 土 的 湿 陷性 差 异大 ,轻微 与 .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因浸水后土的结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广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也有的老黄土不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黄土和黄土状土。

具湿陷性)一、可能造成的危害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造成的危害,二、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在未受水浸湿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

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地基强度迅速降低。

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附加下沉,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三、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而粉土颗粒中又以~70%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的粘土颗粒较少,.005mm,小于00.01m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0.05~的25mm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大于0.1m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占总重约14.28% 可见,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

中砂颗粒。

从以下表1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中土孔隙土中水分不断蒸发,黄土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在生成初期,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

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

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湿陷性质的特殊土壤类型,其在遇到水分的作用下会发生体积变化,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和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是由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附力和吸水力导致土壤颗粒聚结和体积收缩。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排水处理、改良处理和断层处理等。

1. 吸水性:湿陷性黄土由于土壤的颗粒间隙较大,含有大量的毛细孔,能够很好地吸收和储存水分。

当土壤吸水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水力增强,导致土壤体积发生变化。

2. 颗粒聚结: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一定量的黏土颗粒,这些颗粒具有黏性和胶结性质。

当水分分子进入黏土颗粒间隙时,颗粒表面的电荷变化,引起吸引力增强,颗粒之间结合力增大,产生颗粒聚结现象。

3. 含水率变化:湿陷性黄土在不同含水率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当土壤的含水率增加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增大;而当含水率减小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减小。

湿陷性黄土在遇到水分作用下会发生体积的收缩和膨胀,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破坏。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下水位附近的排泄能力,将地下水排出,以降低土壤的含水率,从而减小土壤体积的变化。

这可以通过排水沟、排水管等设施进行实现。

2. 改良处理:通过添加改良材料,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以改善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湿陷性能。

常见的改良材料包括石灰、水泥、石粉等,它们的添加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黏粒的性质,减小土壤的吸水能力和颗粒聚结现象。

3. 断层处理:对于已经严重受损的地基,可以通过开挖和重新填充的方式来重新构筑地基。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

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

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0.01m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mm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m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

从以下表1可见,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

表l 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单位:mm土的湿度和密度湿陷性黄土之所以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除上述在遇水时颗粒接触点处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外,还在于土的欠压密状态,干旱气候条件下,无论是风积或是坡积和洪积的黄土层,其蒸发影响深度大于大气降水的影响深度,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的压力和适宜的湿度往往不能同时具备,导致土层的压密欠佳。

接近地表2--3米的土层,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一般具有适宜压密的湿度,但此时上覆土重很小,土层得不到充分的压密,便形成了低湿度、高孔隙率的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保持低湿和高孔隙率是其产生湿陷的充分条件。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地区大部分年平均降雨量约在250~500mm,而蒸发量却远远超过降雨量,因而湿陷性黄土的天然湿度一般在塑限含水量左右,或更低一些。

表3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天然含.it~mm,液限值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预浸水法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地质性质的土壤,其湿陷性是指在水分条件改变下,土壤发生体积变化,由于土壤颗粒的再排列和骨架的重组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特性与其黏土矿物组成、含水量、结构特征以及土壤重度有关。

1. 颗粒排列重组:湿陷性黄土的颗粒间存在一定的胶结力,当土壤与水分接触时,胶结力被破坏,原本紧密排列的颗粒开始发生重组与再排列。

这导致土壤体积增大,发生沉降和变形。

2. 含水量变化: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对其湿陷性有很大影响。

当含水量增加时,黄土中的颗粒间润滑层厚度增大,土体内的空隙剧增,体积扩大,引起地基沉降和变形。

3. 结构透水性: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但因其颗粒间胶结作用强,使土壤内部存在密实层。

当水分进入土壤后,密实层难以透水,导致上层的土壤水分无法顺利排出,使得地基部分区域沉降。

1. 湿陷区域的预处理: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确定湿陷区域的边界和分布,以及湿陷深度、厚度和变形特征等。

在地基工程施工前,对湿陷区域进行预处理,如加固、排水等,减少地基变形。

2. 预压加固法:通过施加预先施加的压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沉降和变形。

预压可以采用静载试验、土体填充、钢板水平约束等方法进行。

3.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基的排水能力,及时将土壤中的过多水分排出,减少土壤饱和和润滑导致的体积扩大和变形。

常用的排水方法包括建设排水沟、埋设排水管道等。

4. 土体改良方法:可以通过土体改良来改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性质。

如采用土壤加固剂、土壤固化剂等提高土体的结实度和稳定性,减小地基的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主要涉及颗粒排列重组、含水量变化和结构透水性等因素。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综合考虑预处理、预压加固、排水处理和土体改良等方法,以减小地基的沉降和变形,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是指以湿陷性黄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含水状态土壤,它是
一种具有独特的水分特征的土壤类型。

湿陷性黄土的规范建立在对湿
陷性黄土的性质和特性的研究基础上,以适应不同项目实际使用的需要。

一、湿陷性黄土规范的内容
1、湿陷性黄土的传质特性:该规范主要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传质特性,包括水力渗透系数、水力导度系数、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压力等。

2、湿陷性黄土的机械特性:该规范主要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机械特性,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塑性比、抗冲击强度、内摩擦
角等。

3、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措施:该规范主要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措施,包括基层振实处理、节点处理、地基改良处理等。

二、湿陷性黄土规范的重要性
湿陷性黄土规范的重要性在于:
1、规范是对湿陷性黄土的性质和特性的详细描述,可以帮助项目管理
者准确识别湿陷性黄土;
2、规范可以帮助土木工程师正确设计和施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3、规范可以指导合理利用湿陷性黄土,提高项目建设工作效率;
4、规范可以保护湿陷性黄土资源,防止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三、湿陷性黄土规范的实施
湿陷性黄土规范的实施应针对不同施工项目,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湿陷性黄土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

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

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摘要】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湿陷性黄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和塌陷现象,给工程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和风险。

为了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施工中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包括改良土体、加固路基、排水、加固桩等方法,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黄土的工程性能,从而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特性、工程要求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进行有效实施。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经验,可以有效降低湿陷性黄土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在路基施工中,对湿陷性黄土的地质特性和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地质特性、处理方法、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黄土地质工程是路基施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湿陷性黄土在路基施工中常常引发各种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黄土主要指在潮湿或水浸条件下易发生液化与膨胀现象的黄土。

其主要特性包括含水量高、孔隙结构复杂、土粒之间弱胶结力等。

这些特性使得湿陷性黄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给路基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处理方法针对湿陷性黄土,在路基施工中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其对工程造成影响。

包括加固处理、排水降渍、改良处理等多种方法。

加固处理主要是通过添加材料或施加荷载来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质,提高其承载能力。

排水降渍则是通过排水系统将地下水排除,减少土体的含水量。

改良处理则是通过添加掺和剂或改变土体结构等方式来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和抗压强度。

结论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是影响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只有充分了解其特性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才能保证路基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强塑性和感应性的土质。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

一、概念黄土是在第四纪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陆相疏松堆积物,颗粒成分以粉粒为主,富含碳酸钙,多孔隙,颜色一般呈棕黄、黄色或黄褐色。

土中含易溶盐类,其中以碳酸盐含量最多,遇水易冲蚀、崩解、湿陷。

黄土按其湿陷特征可分为非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的危害性大。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O .01ram 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ram 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rnm 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 的中砂颗粒。

西宁地区的湿陷性黄土是粉质土,且低阶地一般为粉质亚粘土为主,高阶地以粉质亚砂土为主。

西宁市区内的湿陷性黄土进行湿陷类型、湿陷等级划分,河谷低阶地的湿陷性黄一般为I 一Ⅱ级非自重湿陷,高阶地多为Ⅱ级非自重湿陷,洪积裙多为I 一Ⅱ级自重湿陷,黄土丘陵边缘地带多为Ⅲ级自重湿陷。

1.黄土湿陷性判定通过室内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的湿陷程度。

湿陷性系数's ()/p p o h h h δ=-δs ≧0.15 湿陷性黄土δs<0.15 非湿陷性黄土2.湿陷类型判别1)自重湿陷性判别(在饱和自重压力下的湿陷程度)自重湿陷性系数δzsδzs ≧0.015 自重湿陷性黄土δzs<0.015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2)场地湿陷类型(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 )s si o i z z h βδ∆=∑Δzs ≧7cm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Δzs <7cm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3.湿陷等级判别(总湿陷量s ∆、自重湿陷量Δzs )s si i h βδ∆=∑通常:s ∆≧50,Δzs ≧30可判定为Ⅲ级,30<s ∆<50,7<Δzs <30可判定为Ⅱ级二、工程特性1.湿陷性:在天然含水量时往往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但在浸水后,在土的自重或外部荷载或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其结构很快破坏,发生剧烈变形,强度也随之迅速降低,亦即黄土的湿陷性。

新疆湿陷性黄土特征及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技术研究

新疆湿陷性黄土特征及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技术研究

h0 ——试样的原始高度(mm)。
二、新疆湿陷性黄土特征及处理工艺 1. 新疆地区湿陷性黄土特征 新疆地域辽阔,地质情况复杂,新疆湿陷性黄土与全 国其它地区湿陷性黄土相比其力学性质有如下特点 : ⑴易溶盐且含量较高,并以钾盐、钠盐为主要成份 ; ⑵含砾砂及细砂夹层,厚度变化大,湿陷系数在水平 方向及竖直方向上变化大,分类上属次生黄土 ; ⑶孔隙比小,一般为 0.75 ~ 0.95 ; ⑷浸水湿陷敏感,一般不含结核 ; 综上所述,在新疆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应
采用室内压缩试验测定黄土的自重湿陷系数 δzs 的 其它要求主要包括 :
分级加荷至试样的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下沉稳定 后,试样浸水饱和,附加下沉稳定,试验终止 ;
试样上覆土的饱和密度计算值= ρs
ρd
1
+
Sre ds
式中, ρs ——土的饱和密度(g/cm³);
ρd ——土的干密度(g/cm³);
Sr ——土饱和度,可取 85% ;
e ——土的孔隙比 ;
ds ——土粒相对密度 ;
自重湿陷系数计算值 δ zs
=
hz
− hz′ h0
式中, hz ——保持天然湿度和结构的试样,加压至该
试样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mm);
h′ ——上述加压稳定后的试样,在浸水作用下,附加
下沉稳后的高度(mm);
技术应用
Xin jiang shi xian xing huang tu te zheng ji shui ni tu ji mi zhuang chu li ji shu yan jiu
新疆湿陷性黄土特征 及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技术研究
吉任 黄飞 张杰 胡连军 王学智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措施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措施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措施[摘要]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基础工程中最为复杂的地基类型之一,通过分析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工程特性,采取可靠的地基处理等措施,为铁路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工程措施1.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工程特性黄土在自重压力或附加压力和自重压力共同作用下因受水浸湿而产生急剧、大量的附加下沉变形现象称为湿陷。

湿陷性黄土可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后需在一定附加压力作用下才发生湿陷的黄土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即产生湿陷的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其危害性远较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严重。

1.1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物性指标(1)矿物成分和颗粒组成。

湿陷性黄土的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含量为60%~70%,其次为长石和云母,约占10%~20%,碳酸盐含量为10%~30%,对黄土湿陷性起主要作用的是细散粘粒的矿物成分和比例。

湿陷性黄土的颗粒成分以粉粒(0.005~0.05mm)为主,约占50%~70%,其次为砂粒(>0.05mm ),约占10%~30%,粘粒含量为8%~26%。

(2)天然容重和孔隙比。

湿陷性黄土的天然容重一般为13.5~19.0 kN/m3,干密度为11~16kN/m3,当干密度超过15kN/m3 时,湿陷性基本消失。

孔隙比是衡量湿陷性黄土密实度的主要指标,一般在0.9~1.1之间,当黄土的孔隙比小于0.9 时,湿陷性明显减弱。

(3)含水量和饱和度。

湿陷性黄土的天然含水量为10%~20%,主要受地形、降水量和地下水位的影响,在塬、梁、峁表层的黄土含水量较低,一般在8%~12%,河谷阶地较高,可达18%~20%,当黄土含水量超过23% 时,湿陷性基本消失,压缩性增加。

湿陷性黄土的饱和度大多为40%~50%,当饱和度超过80%时称为饱和黄土,湿陷性消失,成为高压缩性的软土。

湿陷性黄土的液限一般为22%~32%,塑限在12%~20%之间,液性指数接近于0,甚至小于0。

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综合评价与地基处理试验研究

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综合评价与地基处理试验研究

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综合评价与地基处理试验研究引言西北地区是我国黄土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湿陷性黄土因其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综合评价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并提出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湿陷性黄土是指其在水分变化下引起显著体积塑性变形的黄土。

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具有以下特性:1. 高含水量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较高,常在液态状态下存在。

由于吸附力、毛细作用等因素,黄土颗粒与水分子间存在较强的黏结作用,使得黄土表现出较高的塑性和粘性。

2. 显著的膨胀性湿陷性黄土在含水量增加时会发生膨胀,体积塑性变形明显,可导致地面沉降和结构破坏。

湿陷性黄土的膨胀性是由其颗粒结构和黄土矿物成分所决定的。

3. 塑性变形能力强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强的塑性变形能力,易形成可塑性流动层。

当工程上施加载荷时,黄土会发生流动,导致地基沉降。

塑性变形能力是湿陷性黄土不稳定性的主要表现之一。

4. 含砂量较高湿陷性黄土通常含有一定量的砂粒,并具有较高的含砂量。

砂粒对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产生较大影响,更易引起结构沉降和地面变形。

地基处理试验研究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引起的工程问题,需要进行地基处理试验研究,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1. 固结预压法固结预压法通过施加垂直荷载,使湿陷性黄土在初期固结,减小其孔隙比和含水量,降低其膨胀性和塑性变形能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大型基础工程。

2. 加固处理法加固处理法主要是利用灌浆加固、土工合成材料、桩基础等方式加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抗震和抗变形能力。

通过增加地基的强度和刚度,降低黄土的塑性变形能力和膨胀性。

3. 隔离处理法隔离处理法通过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设置隔离层,将黄土与结构物隔离开,减小湿陷性黄土对结构物的影响。

隔离层可以采用高强度的土工合成材料或混凝土板等。

4. 排水处理法排水处理法通过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设置排水系统,将地下水排泄,减小黄土的含水量和湿陷性。

小议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

小议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

小议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的处理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黄土地,其特点是干燥时硬质结实,但一遇水分便容易软化、流失,这给长输管道的地基处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时,需要充分考虑黄土的特性,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确保管道安全运行。

本文将从湿陷性黄土地特性、地基处理灵活应对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有所帮助。

一、湿陷性黄土地特性湿陷性黄土地质条件复杂,含水量大,针对这些特性,需要充分了解湿陷性黄土地特性,才能对地基进行科学处理。

1. 含水量大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相对较高,一旦遇水,土壤容易软化,导致地基不稳定。

在长输管道地基处理时,必须充分考虑土壤的含水量,采取措施避免地基软化。

2. 变形性大3. 工程难度大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性,长输管道地基处理工程难度较大,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案和技术手段。

二、地基处理灵活应对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基处理的难度,需要采取一系列灵活应对的措施,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管道的安全运行。

1. 软化土壤处理针对地基土壤软化的问题,可以通过软土加固技术来处理,如土工格栅加固、土钉墙等技术手段。

这些技术可以增加土壤的承载能力,确保地基稳定。

2. 排水处理针对土壤的含水量大的特性,可以通过排水处理来降低土壤的含水量,减少地基软化的可能性。

可以采用排水管道、沟渠等方式进行排水处理。

3. 地基加固针对土壤的变形性大的特性,可以通过地基加固来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变形的可能性。

可以采用地基加固桩、灌浆加固等方式进行地基加固。

4. 监测预警在长输管道地基处理后,需要进行地基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地基变形和软化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确保管道的安全运行。

湿陷性黄土有关试验

湿陷性黄土有关试验

剔除,且勿将土扰动,否则试验数据将误差较大,有时甚至无法使用;
(4)加荷前,应将环刀试样保持天然湿度;透水板的湿度应接近试样的天然湿度。 (5)试样浸水宜用蒸馏水; (6)第一级压力下的变形调整:由于切取试样时环刀表面不平或安装时仪器接触不好 等原因,加压后两个环刀产生一定的变形差异,在第一级压力变形稳定后将两个百分表读 数调整一致,这样就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7)试样浸水前和浸水后的稳定标准,应为每小时的下沉量不大于0.01mm。 (8)施加1kPa的预压力使试样与仪器上、下各部件接触,并调整变形测量计的零位或 初始值。
定黄土湿陷性指标。在初步勘察阶段或取多个试样有困难时也允许采
用双线法进行试验。 单线法:单线法需取五个环刀试样,要求含水量均匀一致,环刀试
样间密度差值小于等于0.03g/cm3,均在天然湿度下分级加荷,分别加至
不同的规定压力,下沉稳定后浸水至湿陷稳定为止。最后绘制δs~P 曲线,在曲线上求得湿陷起始压力。
岩土工程类土工试验培训
湿陷性黄土有关试验
一 概述
1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泛指饱和的结构
不稳定的黄色土,在自重压力或
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 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 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
2 湿陷性黄土特征
颜色呈棕黄、灰黄或黄褐色,天然剖面上垂直裂隙发育,孔隙比一般较大, 常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颗粒组成以粉粒(0.05~0.005mm)为主,其含量可达 50%以上;含碳酸盐或硫酸盐成分,有时含有钙质结核;水理性敏感,受水浸湿 后易产生附加沉陷。
3) 测定自重湿陷系数除应符合5.1.1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分级加荷,加至试样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下沉稳定后,试样浸 水饱和,附加下沉稳定,试验终止; (2)试样上覆土的饱和密度,可按下式计算: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工程实例二:强夯法处理地基
总结词
高效、适应性强、经济合理
详细描述
强夯法是一种利用重锤的冲击力来夯实土地 的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强夯法 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并降低土 地的湿陷性。这种方法在处理各种不同类型 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和经济合理性。
工程实例三:垫层法处理地基
改善地基稳定性
地基处理可以提高地基的 稳定性,防止地基滑动和 变形。
降低地下水位
地基处理可以降低地下水 位,减少地基的含水量, 提高地基的强度。
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具体情况和工程要求 ,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和技术。
进行地基处理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物特点等因素,确保 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设计中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3-11-04
目录
• 引言 •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性 • 地基处理设计原则 •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 工程实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典型的非饱和、多孔介 质特性,其内部土颗粒排列疏松,具有高孔隙性和高压缩性 ,尤其在自重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和湿陷。
度和变形具有重要影响。
结构破坏与修复
湿陷性黄土在干燥和浸湿状态 下结构的破坏和修复现象对其 强度和变形具有重要影响。
应力状态
应力状态对湿陷性黄土的变形 和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如自重
应力、附加应力等。
03
地基处理设计原则
地基处理的目的
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通过地基处理,提高地基 的承载能力,减少沉降和 变形。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导致建筑物破坏,具有特性的黄土,称湿陷性黄土。

1、分布与特征作为湿陷性土的典型代表——黄土,在全世界的分布比较广泛的,据某些学者估计,黄土的覆盖面积在整个欧洲约占10%,亚洲约占30%;以前苏联的黄土分布最广,约占其国土面积的15%;我国黄土分布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湿陷性的约为43万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甘肃、陕西、晋、宁、河南、青海等省区。

地理位置属于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地带。

其物质主要来源于沙漠与戈壁。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固有特征有:1)黄色、褐黄色、灰黄色;2)粒度成分以粉土颗粒(0.05~0.005mm)为主,约占60%;3)孔隙比e一般在1.0左右,或更大;4)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例如:重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5)具垂直节理;6)一般具肉眼可见的大孔。

其工程特征:1)塑性较弱;2)含水较少;3)压实程度很差,孔隙较大;4)抗水性弱,遇水强烈崩解,膨胀量较小,但失水收缩交明显;5)透水性较强;6)强度较高,因为压缩中等,抗剪强度较高。

2、成因我国黄土的粒度成分具有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的规律,并可大致分三个弧形带。

从物质的主导来源而言,应认为绝大部分黄土是风成的。

3、地质年代黄土在整个第四纪的各个世中均有堆积,而各世中黄土由于堆积年代长短不一,上覆土层厚度不一,其工程性质不一。

一般湿陷性黄土(全新世早期~晚更新期)与新近堆积黄土(全新世近期)具有湿陷性。

而比上两者堆积时代更老的黄土,通常不具湿陷性。

4、湿陷性评价在黄土地区勘察中,湿陷性评价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设计措施的采取。

黄土的湿陷性计算与评价,按一般的工作次序,其内容主要有:(1)判别湿陷性与非湿陷性黄土;(2)判别自重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3)判别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4)判别湿陷等级;(5)确定湿陷起始压力等。

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措施
土 。 统计表 明, 国黄土分布面积约 6 . 我 2 5万平方公 里 , 中湿陷性 其 黄土面积约 3 7万平方公里 , 占黄土面积 的 5 . 92 %。湿陷性黄土在我 国分布范 围很广 , 主要分布在陕 、 、 的大部分地 区及豫 、 、 甘 晋 宁 冀等 部分地区, 其它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 湿陷黄土层厚度一般为 5 1 米 , —5 最大厚度可达 2 米 。由于湿陷性黄土不 良的工程性质 , 0 给广大黄土 地区的工程建设造成 了诸多安全隐患 ,因此更好的认识湿 陷性黄土 表 2 湿 陷性 黄 土 的 矿 物 成 分 和水 溶 盐 含 量 的工程特 性, 探索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 1湿 陷 性黄 土 的 工程 特 性[ 1 1 1 湿 陷性 黄 土 的颗 粒 组 成 . 1 我国湿 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 ,占总重量约 5 — 0 0 7 %, 而粉 土颗粒 中又 以 0 1 0 5 . ~ . mm的粗 粉 土 颗 粒为 多 , 占总重 约 0 0 表 3我 国湿 陷性黄土的天然含水量和塑限、 液限值 4 ~ 0 小于 0 0 m 0 6 %, . 5 m的粘土颗粒较少 , O 基本上无大于 0 5 m 的中 .m 2 砂颗粒 。从表 1 可见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特征及由在分布上 由西 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 的规律。 湿陷性黄 的矿物成分 , 粗颗粒 中主要是石英 和长石 , 粘粒 中主要 是中等亲水性的伊利石( 见表 2 。此外 , ) 在部分湿陷性 黄土 中含有较 多水溶盐 , 固态或半 固态分布在各种颗粒 的表面。 呈 1 . 2湿陷性黄土的湿度和密度 由于黄土的形成特点 , 无论是风积或是坡积 、 洪积的黄土层 , 地 区的蒸发影响深度均大于大气降水的影 响深度 , 在其形成过程中 , 充 表 4 我 国 湿 陷 性黄 土的 空 隙 比 分的压力和适宜的湿度往往不能同时具备 , 土层 的压密欠佳 , 导致 形 成了低湿度 、 高孔隙率 的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 态下保持 低湿和高孔隙率是其产生湿陷 的充分条件 。我 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地 区大部分 年平均 降雨量约在 2 0 5 0 m, 5 — 0 m 而蒸发量却远远超过降雨 量, 因而湿陷性黄土 的天然湿度一般在塑限含水量左右 , 或更低一些 ( 表 3。 见 ) 在竖向剖面上 , 我国湿 陷性黄土的孔隙 比( 见表 4 一般 随深度增 ) 加而减小 , 其含水量则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 因此湿陷性 黄土 主要分布 在 1 以上 的浅 层 。 0米 变形量 , 这种量大 、 速率快而又不均匀的变形往往使建筑物发生严重 1 . 3湿陷性黄土的湿 陷性 黄土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 ,其颗粒组成 以粉粒 变形甚至破坏 ,这种变形破坏通过建筑物使用人 的感观都可 明显感 与受浸水直接相关 , 有பைடு நூலகம் 为主 , 构成支撑骨架 的粉粒 、 集粒和砂粒稀疏排列 , 形成结构性孑 隙。 觉到。湿陷的出现取决于受水浸湿的机率 , L 黄土形成 时的= 旱条件使 土中盐类析出 , F 胶体凝 结 , 产生了颗粒间起 建筑物在施工期 间即产生湿 陷事故 ,而有的则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 加固作用 的粘聚力 , 在天然条件下 , 强度较大 , 土体 稳定性好 , 承载力 才出现湿陷事故。 2湿 陷性 黄 土地 基 处理 较高。黄土浸水后 , 由于盐类和胶体溶解 , 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的 在 作用下 , 骨架颗粒 重新排列 , 中孔隙减小 , 土 土体整体产生沉降 , 种现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主要取决 于湿 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 。湿陷 象称为湿 陷。由于各地区黄土形成时的 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因此湿陷 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 和湿陷两部分 。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 压缩变形较小 , 大都在其上部结构 的容许变形值 性也有较大差别 ,有些湿陷性黄土受水 浸湿后在土的 自重应力下就 土的容许承载力 时, 不会影 响建筑物 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变形是 由黄土的 产生湿陷 ,而另一些黄土受水浸湿后只有在土 的 自重应力 和附加应 范围以内, 生 是地基被水浸湿引起 的一种附加变形 , 往往是局部和 力共同作用下才产生湿陷。 前者称为 自重湿陷性黄土 , 后者称为非 自 特殊 }质决定 , 变形量大且不均匀 , 对建筑物破坏性大 , 危害严重。因此对 重湿陷性黄土 。 将黄土开始湿陷时的相应压力称为湿陷起始压力 , 可 突然发生 , 看作黄土受水浸湿后的结构强度 ,当湿陷性黄土实际所受压应力等 湿陷性黄土地 区的建筑物不论基底压力是否超过容许承载力 ,当地 于 或 大 于 土 的湿 陷 起 始 压力 时 , 土就 开 始 产 生 湿 陷 。反 之 , 如小 于 这 基有 浸 水 的 可 能 时均 应 在建 设 时 对 地基 采 取 一定 的处 理措 施 , 以消 除湿 陷、 减少湿陷, 同时也可相应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 。 压力 , 则黄土只产生压缩变形 , 而不发生湿陷变形 。 黄土的湿 陷类型和湿陷等级是通过室内试验或现场浸水试验测 各地 区湿陷性黄土的性质差别很大 , 地基处理时应区别对待 , 并 得 的湿陷系数 、 自重湿 陷系数确定 , 湿陷性一般分为弱湿 陷性 、 中等 结合以下特点 : 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的强弱 , a . 承载能力及压缩性的 b 建筑物 的使用特点 , 如用水量大小 , 地基浸水 湿陷性 和强湿陷性 。湿陷性与土 的形成历史 、 颗粒组成 、 湿度密度都 大小 和不均匀程度等;. 的可能性 ;. c 建筑物 的重要性和其使用上对 限制不均匀下沉的严格程 有一定的关系。 结构对不均匀下沉的适应性 ;. d 材料及施工条件 , 以及当地 的施工 湿陷变形不同于压缩变形 , 其显著 的特点是 : 变形量大 , 常常超 度 , 过正常压缩变形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 发生 陕, 一般在浸水 1 2  ̄ 小时就 经验 。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措施消除湿陷性 、 减少压缩和提高承载 出现湿 陷 , 而且发展很快 , 往往在 12天 内就 可能产生 2 ~ 0 m的 能力 的 目的 , 中 以消 除湿 陷 为 主 。 - 05c 其

黄土湿陷性指标试验

黄土湿陷性指标试验

试验方法的选择:单线法较双线法更符合地基实际情况,从理论上讲单线 法比双线法好。但单线法需取五个环刀,对普通工程勘察来说,取土量大, 试验繁琐,且有时很难满足试验要求。
三 试验目的及标准
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黄土变形和压力的关系,以计算压缩变形系数、 湿陷变形系数,渗透溶滤变形系数、自重湿陷系数等黄土压缩性指标。 测定项目根据未处理的和预先浸水处理过的场地工程实际情况,选定 试验程序来确定。通过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以及湿陷机理分析, 对湿陷类别和等级的判别,提出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及质量 检测与控制施工中的建议。分析不同深度黄土的湿陷系数、湿陷起始 压应力、湿陷峰值压应力,从而为当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提供了重要 依据。
单线法:单线法需取五个环刀试样,要求含水量均匀一致,环刀试样间 密度差值小于等于0.03g/cm3,均在天然湿度下分级加荷,分别加至不同 的规定压力,下沉稳定后浸水至湿陷稳定为止。最后绘制δs~P 曲线, 在曲线上求得湿陷起始压力。
双线法:双线法需取两个环刀,环刀试样间密度差值小于等于0.03g/cm3, 分别在天然湿度下和浸水饱和后做压缩试验,利用两条压缩曲线的变形差绘 制δs ~P 曲线,在曲线上求得湿陷起始压力。
3 现场试坑浸水试验
在现场采用试坑浸水试验确定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1)试坑宜挖成圆(或方)形,其直径(或边长)不应小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 并不应小于10m;试坑深度宜为0.50m, 最深不应大工业于0.80m。坑底宜铺 100mm厚的砂、砾石。 (2)在坑底中部及其他部位,应对称设置观测自重湿陷的深标点,设置深度 及数量宜按各湿陷性黄土层顶面深度及分层数确定。在试坑底部,由中心向坑边 以不少于3个方向,均匀设置观测自重湿陷的浅标点;在试坑外沿浅标点方向10~ 20m范围内设置地面观测标点,观测精度为±0.10mm。 (3)试坑内的水头高度不宜小于300mm,在浸水过程中,应观测湿陷量、耗 水量、浸湿范围和地面裂缝。湿陷稳定可停止浸水,其稳定标准为最后到的平均 湿陷量小于1mm/d。 (4)设置观测标点前,可在坑底面打一定数量及深度的渗水孔,孔内应填满 砂砾。 (5)试坑内停止浸水后,应继续观测不少于10d,且连续到的平均下沉量不 大于1mm/d,试验终止。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一、引言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可塑性,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工程实践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降低工程风险,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二、湿陷性黄土的特点1.吸水性强:湿陷性黄土在遇水后会明显膨胀,导致地基变形。

2.可塑性好:湿陷性黄土易塑性变形,稳定性差。

3.容易流失:湿陷性黄土在雨水冲刷下容易发生流失现象。

三、处理施工方案1. 地基处理•挖土平整:在施工前,应挖土平整,清除表层有机物,确保地基均匀。

•加设排水系统:对于湿陷性黄土,可以设置排水系统,排除多余水分,降低黄土的吸水性。

•加设加固层:在地基上设置加固层,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变形。

2. 地基加固•灌浆加固:利用浆液灌注地基,提高地基的密实度。

•加设排水管道:设置排水管道排除地基水分,降低湿陷性。

•加设植被:在地基周围种植植被,稳定土壤,防止流失。

3. 施工措施•严格控制水源:对于湿陷性黄土的施工,要严格控制水源,避免水分渗入黄土中。

•及时排水:施工中遇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黄土流失。

•密切监测:对施工过程进行密切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四、施工注意事项1.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发生:施工过程中需注意地基的均匀性,避免不均匀沉降对工程带来危害。

2.合理设计排水系统:排水系统设计要合理,保证排水畅通,有效降低地基的湿陷性。

3.定期检查维护:工程完工后,要定期检查维护工程,确保施工效果持久稳定。

五、结论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降低地基的湿陷性,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施工中,需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保障工程质量,实现工程永续发展目标。

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

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

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作者:岳雅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4期摘要: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特征,影响黄土的湿陷成因。

依据大量湿陷性黄土的研究,提出了有效大孔隙率的概念,从测定湿陷性系数的压力值、地基稳定设计、地基处理、预防渠道湿陷变形灾害及有效大孔隙率的直观性等几方面,阐述了湿陷性黄土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有效大孔隙率;湿陷性系数;研究意义0 引言湿陷性黄土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沉积物,颜色多呈黄色、淡灰黄色或褐黄色,颗粒组成以粉土粒(其中尤以粗粉土粒,粒径为0.05~0.01mm)为主,约占60%-70%,粒度大小均匀,黏粒含量较少,一般仅占10%-20%。

黄土含水量小,一般仅8%-20%;孔隙比大,一般在1.0左右。

大孔隙性是湿陷性黄土最重要特征之一,有粒间孔隙、集粒间孔隙、集粒内孔隙、颗粒-集粒间孔隙等,孔隙大小一般为1~0.002mm.1主要工程特性在天然状态下,湿陷性黄土表现出如下的工程特性:1.塑性较弱,液限一般23%-33%,塑限为15%-20%,塑性指数多为8-13;2.含水较少,天然含水率一般10%-25%,常处于半固态或硬塑状态,饱和度一般为30%-70%;3.压实度程度很差,孔隙较大,孔隙率大,常为45%-55%,孔隙比0.8-1.1,干密度常为1.3-1.5克立方厘米;4.抗水性弱,遇水强烈崩解,膨胀量较小,但失水收缩较明显,遇水失陷明显;5.透水性强,由于大孔和垂直节理发育,故透水性比一般粘性土要强得多且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6强度较高,尽管空隙率高,但压缩性仍然属于中等,抗剪强度较高2 影响黄土的湿陷性外因(1)压力在湿陷系数与压力δ-P曲线上有一峰值,在峰值压力以前,湿陷性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强,当压力大于峰值压力,湿陷性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即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压力的函数。

(2)含水率对于湿陷性黄土而言,初始含水率越小,黄土的湿陷性越强,反之湿陷性越弱。

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地基处理方法
计 、施 工 处 理措 施 。
表2土工实验数据
1 湿 陷性 黄 土的物 理性 质 要研究湿陷性黄土 ,首先要分析它 的物理特性。湿 陷性黄土的物理 性质包括它 的粒度成分 、 容重 、孔隙比 、 含水量等 ,这些物理性质 和黄 土的湿 陷性有着十分密切 的关系 , 见表1 。
2 黄土 湿 陷性 的判定 及地 基评价

A= ∑ h f
i1 =
() 2
公式 中 各符号含义如上。 判 定黄 土地 基 的湿 陷等级 ,可 以根据 总湿 陷量 大小 和 自重湿 陷 量 ,结合规范规定来确定 。某项 目黄土地基勘探 的土工试验资料如表2
所示。
湿陷性黄土地基应坚持动态设计原则 ,务求做 到 “ 一次根治 ,不留 ∑瑚 后患” ,以稳定为本 , 排水 、防护并重 ,并尽量考虑环保 、绿化等多因 素综合处理 , 确保施工中的f时稳定和运营 中的长期稳定 。对于不能绕 临 避的不良地质 ,贯彻 “ 预处治”理念 ,预先采取适宜的措施对不 良地质 进行处治 ,然后在进行路基 、桥涵施工。下面 以某工程案例加以说明。

1 .5e >7e 22 m m
可以判断为 自 重湿陷性黄土。 由公式 ( ) 2 计算得 ( 分别取1 和0 ) . . 5 9 根据相关规范 ,该地基土可 以判定为 Ⅱ级 自 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判 定等级后 ,在该地区设计施工中就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3 湿陷性 黄 土地基 的 工程措 施
在湿 ,判定 出场地 的湿陷类型是 自 重性 型湿陷还是非 自 重性 湿 陷。然后判定出湿陷性黄土的湿 陷等级 。不同的类型 、不同的等级在湿 陷性 、承载力 、湿陷敏感程度方 面都不尽相同。我 国一般用 自 重湿陷量 和总湿陷量来判定。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自 重湿陷量用公式 ( ) 1 计算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 粗颗粒的 细颗粒的 水溶盐含量(%)
主要矿物 主要矿物 易溶盐 中溶盐 难溶盐
山西 石英、长石 伊利石 O.02~0.66 极少 11—13
陕西 石英、长石 伊利石 O.03—0.95 极少 9~14
甘肃 石英、长石 伊利石 O.10~0.90 O.5~1.4 10
黄土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在生成初期,土中水分不断蒸发,土孔隙中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 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盐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2、土的湿度和密度
湿陷性黄土之所以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除上述在遇水时颗粒接触点处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外,还在于土的欠压密状态,干旱气候条件下,无论是风积或是坡积和洪积的黄土层,其蒸发影响深度大于大气降水的影响深度,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的压力和适宜的湿度往往不能同时具备,导致土层的压密欠佳。接近地表2--3米的土层,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一般具有适宜压密的湿度,但此时上覆土重很小,土层得不到充分的压密,便形成了低湿度、高孔隙率的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保持低湿和高孔隙率是其产生湿陷的充分条件。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地区大部分年平均降雨量约在250~500ram,而蒸发量却远远超过降雨量,因而湿陷性黄土的天然湿度一般在塑限含水量左右,或更低一些。 表3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天然含.it~mm,液限值
1、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O.01ra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ram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rn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从以下表1可见,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 表l 湿陷性黄土的颗粒(mm)组成 地名 >O.05 0.05一O.01 0.0l—O.005 <O.005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故在润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预浸水法等。 各类地基的处理方法都应因地制宜,通过技术比较后合理选用。 对于Ⅱ级以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如采用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桩基础预浸水法,不同程度存在工作量大、花费劳力多、施工现场占地大、工期长、造价高等缺点。近几年来,强夯法以其处理地基施工简便、速度快、效果好、造价低等优点,在全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太原 27 15—35 50 40—60 7 5~15 16 10一20
延安 24 20—30 48 40—55 11 9^一15 17 10~25
上述颗粒的矿物成分,粗颗粒中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粘粒中主要是中等亲水性的伊利石(见表2)。此外,在湿陷性黄土中又含有较多的水溶盐,呈固态或半固态分布在各种颗粒的表面。 表2 湿陷性黄土的矿物成分和水溶盐含量
延安 14 7—20 18 16~22 29 25~33
平凉 16 12~22 19 16—22 30 25~35
表4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孔隙
孔隙比(e)
地名 平均值 常见值
兰州 1.08 0.85一1.27
西安 1.04 0.85~1.22
太原 O.96 0.82~1.13
洛阳 O.93 0.82~1.03
延安 1.17 1.00一1.32
子长 1.04 O.89~1.22
在竖向剖面上,我国湿润陷性黄土的孔隙比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其含水量则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有的地区这种现象比较明显,为此较薄的湿陷性土层往往不具自重湿陷或自重湿陷不明显。
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平均值 常见值 平均值 常见值 平均值 常见值 平均值 常见值
兰州 19 10~25 57 50一65 10 5~10 14 5—25
西安 9 5~15 50 40~60 16 10一20 25 20一30
洛阳 1l 5~15 48 40~60 13 10~15 28 20一35
地名 天然含水量(%) 塑限(%) 液限(%)
平均值 常见值 平均值 常见值 平均值 常见值 兰州 11 7~16 来自7 14~20 27 20~30
西安 19 12~25 18 15—22 32 25~37
太原 14 5~20 17 15~20 26 20~30
子长 14 7~20 19 18~20 28 25~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