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解析初中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途径
解析初中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途径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的重要阶段,而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证据意识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识别、分析和评价历史文献、史实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评价以及教师角色四个方面论述解析初中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第一步,只有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证据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历史文献或者历史人物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理解和分析历史证据,逐步培养他们的证据意识。
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元化的历史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深入了解和系统性思考。
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可以选择不同的史料材料进行比较,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从而培养他们的证据意识。
二、教学方法运用在选好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证据的分析和评价。
一种实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历史证据,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证据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史料,找出支持或反驳问题的证据,从而培养他们对历史证据的发现和分析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通过真实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提高他们的证据意识。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证据意识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定的历史作业、考试或者课堂练习,对学生的证据意识进行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能力,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是否建立在充分的证据基础上,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证据意识水平。
解析初中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途径
解析初中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途径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证据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能够结合相关的事实、资料和证据,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论证,形成客观准确的看法和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证据意识,容易被片面的观点所影响,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证据意识。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和证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设计实践性学习任务也是有效的方法。
让学生亲自参与历史事件的模拟实验、考察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证据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教师如何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措施,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通过这些途径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培养证据意识的重要性,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字数:266】1.2 问题意识初中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途径引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证据意识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学生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往往只是简单地接受书本上的陈述,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准确理解和判断,也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深度掌握。
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证据意识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即在接触历史事件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查阅材料、观察现象等途径获取证据,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证据意识,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自己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证据意识。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小学科学课堂中“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以“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教学为例
小学科学课堂中“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以“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教学为例钟蔚谢桂平以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一课教学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其改进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这一问题。
“证据意识”的培养贯穿科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具体包括:①引导学生做出有依据的猜测,②数据要真实且准确,③基于数据得出结论,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将科学素养界定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而科学的本质是实证的,“引领学生去寻找证据,利用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而证据是探究的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证据意识的培养,将“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用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确立为科学态度总目标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每一位一线科学教师都会面临也必须去思考的问题。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第5课,在这一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 “做出猜测—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这样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如果能在这宝贵的“第一次”将“证据意识”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将十分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1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证据意识”的培养意义研究在新环境发展的背景下,目前社会缺少的就是实用型解决问题的人才,人才必须要具备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当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对于学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学生不仅要促进自身能力的综合发展,同时还应当学会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并且制定合理的方案,做到学以致用。
“证据意识”所指的就是心理学当中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理论知识的问题,从而所产生的一种怀疑以及困惑的心理情绪。
培养证据意识,提升初中学生科学素养
培养证据意识,提升初中学生科学素养作者:彭诗晟来源:《大众科学·下旬》2019年第01期摘要: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实践为基础上的学科,科学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来自于大量数据实证所得出的规律和结论,这也从侧面揭示了科学学科所具有的实证性、有效性,然而,在日常科学实验教学中,笔者却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实验数据造假、不尊重科学事实的现象,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证据意识的表现,倘若任其发展,不单单会影响学生的科学学习效率,同样也会阻碍学生的综合发展。
本文立足初中科学教学实际,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证据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意见,以期提升初中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科学;证据意识;策略和方法;证据意识是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它主要表现为人对于事物的一种严格认知心理,对于自己看到的现象和发现的规律通常表现为一种客观认知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则是初中生应当具备的学习状态。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思维较为活跃,活泼好动,思维意识发展并不完善,对于事物的发展存在片面的认知,很容易不假思索凭借自身的主观臆断就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定论,这种行为过于主观、片面,学习效率可想而知。
由于其缺乏证据意识,得到的科学实验结果自然不可取、不可信。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养成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起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以提升初中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证据意识概述从认知本质上来说,证据意识就是一种认知,是对证据属性以及科学知识的客观认知。
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证据主要表现在具体的实验数据以及实验现象上,但这两种表现形式并不一定是证据,只有它们能在具体的证明中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才能称之为证据,因此任何实验所得出的数据或者展现出来的现象都有可能转化成证据,都具有一定的证据价值,都是潜在的证据。
科学证据来源于实践研究,而学生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所以,这也就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具备一定的证据意识,能够从复杂的实验中去认真获取数据、去粗取精、去伪求真,并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对科学的客观认知。
用证据说话教案
用证据说话教案教案标题:用证据说话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证据,并能够辨别有效和无效的证据。
2. 学生能够运用有效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3. 学生能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使用证据来增强说服力。
教学内容:1. 什么是证据:介绍证据的定义和作用,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学术领域中使用证据的重要性。
2. 辨别有效和无效的证据:通过示例和练习,教导学生如何辨别有效和无效的证据,包括事实、统计数据、专家观点等。
3. 支持观点和论据: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包括提供具体的例子、引用权威来源等。
4. 增强说服力:教授学生如何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使用证据来增强说服力,包括使用恰当的引用、结构化的论证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发学生对证据的兴趣,例如提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或引用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
2. 介绍本课的主题和目标,解释为什么学习如何使用证据是重要的。
主体:3. 解释什么是证据,包括定义和作用。
4.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和学术领域中使用证据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证据的重要性。
5. 分享一些无效的证据示例,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它们无效。
6. 教导学生如何辨别有效和无效的证据,例如鼓励他们关注来源的可靠性、数据的准确性等。
7. 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有效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包括提供具体的例子、引用权威来源等。
8.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技巧。
总结:9. 总结本课的重点,强调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使用证据的重要性。
10. 鼓励学生继续练习使用证据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11. 提供反馈和评价,以确保学生对如何使用证据有清晰的理解。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用于介绍和解释相关概念。
2. 示例和练习材料,用于帮助学生辨别有效和无效的证据。
3. 参考资料和案例研究,用于展示实际生活和学术领域中使用证据的例子。
评估方法:1. 练习和活动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律师怎样培养全新的证据意识
律师怎样培养全新的证据意识点作者:吴世柱律师,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来自:吴世柱律师的博客证据是复原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法是司法公正的制度保障。
2015年2月4日起施行的民事诉讼法解释(下称新解释)在第四章用三十五个条文,综合了以往的相关证据法规范,进行全新规定。
在缺乏证据文化传统、现代司法仍没有培养出证据逻辑思维的现实,律师应有全新的证据意识。
从某些个案来说,律师为当事人服务最核心的任务不是出庭应辩,而是在庭前帮助当事人搜集、固定以及取舍证据。
新解释出台后,依赖当事人提供证据的代理理念应当更新。
帮助当事人依法、全面的搜集证据,这正是弥补当事人证据意识欠缺、帮助法官顺利查清案件事实的重要方面。
搜集证据要全面、提供证据要及时、形成证据要规范。
接受委托明确法律诉求后,便应全面搜集证据。
笔者认为至少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有哪些证据、证据存放的处所、存在形式、是否需要采取保全措施、是否需申请勘验、鉴定、是否有证人或聘请专家证人、是否需要当事人亲自到庭陈述、是否需要准备反证等,均要在庭前综合考虑、逐一落实。
之所以要有以上全方位的证据意识,因为新解释均有对应的要求。
搜集要全面、手段要合法、提供要及时的要求。
能够反映案件真实情况、与待证事实相关联、来源和形式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都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所以搜集证据要全面。
对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绝对禁止伪造证据或诱导证人做伪证,因为这不仅是律师职业道德所不允,而且,证据要在诉讼程序这个“熔炉”里千锤百炼,要经得起考验,侥幸心理害人害已。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法院不采纳。
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采纳,但对当事人会训诫。
逾期提供证据致对方其增加必要费用的,还要承担赔偿责任。
所以,提供证据不仅要全面,还要及时。
高度重视“当事人陈述”,以免陷入无法反悔的“自认”。
强化证据意识 求真同时求善
强化证据意识求真同时求善——谈公诉人法律思维的养成与坚守公正是司法追求的目标,也是其价值体现。
作为一个公诉人,一个法律的实践者,也必须以追求公平、正义为己任。
而在实践中,公诉人的法律思维无不影响着公诉人实践、运用法律的步伐和进程。
因此,公诉人应当养成并坚守良好的法律思维,从而保证司法的公正、客观性。
一、法律思维的重要内涵法律思维,就是我们在司法实践中运用证据,遵循法律程序,去思考、解决实际案件和法律问题的一种能力和思维模式。
它要求:(一)以追求法律真实为目标客观真实抑或法律真实,是一对天生的双胞胎。
在司法认知中,无论学者或司法实践者,都在为之而努力,同时也受其困扰。
客观真实要求司法者运用证据尽最大可能地去发现、证明、还原事实真相。
但正如古语所云:“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世易时移,随着人们对司法规律的认识,对人类思维的认知,发现一个人是不可能回到案件发生时的情景,重新目睹案件。
而案件留下的证据,虽说具有客观性,但其展现给司法者的也只是经过重新组合的事实。
因此,司法者的目标并非追求客观真实,而是运用法律思维去认真仔细地审查、判断证据,从而构建一个法律的真实。
(二)坚持证据裁判原则证据裁判原则要求所有认定的案件事实都应有相关证据加以证实,且据以认定案件的证据均应合法调取并经查证属实。
坚持证据裁判原则是法律思维的要求,也是追求法律真实的需要。
追求法律真实并不意味放弃客观公正义务,而是将客观公正义务纳入了证据裁判中,用客观、真实、合法的证据去还原法律的真实。
所以必须强化证据意识,坚持证据裁判制度,在追求法律真实的同时必须追求程序正义。
(三)以排除合理怀疑为要求求真同时求善。
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不仅要求证据裁判、证据法定,同时也要求在综合全案证据的基础上,据以认定的事实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
历史上的审判或者证明,并不像今天这样注重公平和正义,它也经历了实践的考验,才发展出了“排除合理怀疑”这一标准和要求。
学案3:6.4 用证据说话
用证据说话[学习目标]1.了解证据的含义和种类,懂得如何举证。
2.体会举证对于诉讼成败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事实。
一、证据——胜诉的砝码1.证据的概念:证据,就是证明的根据,用已知的事实证明未知的事实离不开证据。
但是,法律意义上的证据即诉讼证据不同于生活中通常所说的“证据”,它是指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凭证或根据。
2.证据的种类:由于诉讼性质的不同,各种诉讼法中规定的证据种类略有不同。
共同的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电子数据、鉴定意见。
此外,刑事诉讼法的证据还包括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供述和辩解,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记;民事诉讼法的证据还包括当事人的陈述,勘验笔录;行政诉讼法的证据还包括当事人的陈述,勘验笔录,现场笔记。
在诉讼中,我们强调“以事实为根据”,而证据就是确认事实的支柱。
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对证据作了专章规定,每部诉讼法都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将证据分7大类。
由于诉讼的性质不同,每部诉讼法中规定的证据种类也略有不同。
二、成败在此一“举”1.举证责任的含义:当事人有责任对自己的说法负责,依法承担提供证据的责任,来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
如果提供不出证据,就要承担败诉的风险。
这种责任就是举证责任。
2.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归属: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决定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
3.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归属: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1.判断(1)在因某产品的质量问题发生纠纷时,该产品外观上印刷的产品性能说明可以作为物证。
()(2)甲因被乙打伤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乙应承担举证责任。
()(3)“谁主张,谁举证”适用于行政诉讼。
()(4)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公安机关应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
()【答案】(1)×(2)×(3)×(4)×2.【思考】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基于证据,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力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也就是科学学习力。
而有效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力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在科学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寻找证据,即“一种事物对于另一种事物的证明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证据、应用证据、反思证据,让证据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动力引擎。
基于证据进行科学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证据;科学学习力;论证[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3)30-0081-03在小学学科中,科学是一门比较独特的学科。
因为相对于语文、数学等文化学科而言,在科学课堂中学生学到的是自然科学知识,经历的是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学习过程。
由于科学学科没有太大的应试压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更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科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激发学生浅层的学习兴趣,而要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浅层走向深层,进而发展他们的科学学习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具有科学学科特征的学习力,可以称之为科学学习力。
它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一方面表现为学生能够主动运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另一方面表现为运用科学知识与原理去判断自然事物。
尽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也相对肤浅,但是他们一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认知和方法认知体系,就能够主动运用到生活当中。
这种运用实际上就是学习力的一种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科学学习力,就可以反过来作用于科学学科的学习,他们能够在积累生活经验以及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新的科学知识,从而让自己的科学知识积累与科学素养提升都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这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也是学生科学学习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力呢?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在科学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寻找证据。
证据教育心得体会
一、引言证据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证据思维和证据运用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证据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证据教育培训班,通过学习,我对证据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证据教育的心得体会。
二、证据教育的内涵1. 证据意识证据意识是指个体在认识世界、处理问题时,能够自觉地运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判断的能力。
在证据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基础。
2. 证据思维证据思维是指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能够遵循逻辑推理,运用证据来证明或反驳观点的能力。
证据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认知水平。
3. 证据运用能力证据运用能力是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正确、有效地运用证据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解决纠纷的能力。
证据运用能力是证据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证据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法治意识证据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 提高综合素质证据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等,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3.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证据教育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证据教育的实施1. 教学内容证据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证据法学、证据学原理、证据运用技巧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证据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证据意识。
(2)辩论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锻炼他们的证据思维和运用能力。
(3)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证据运用能力。
3. 评价方式(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证据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党月慧!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重视和尊重证据"以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寻找教学证据并运用证据求证教材中的知识"解决学生的疑问"使教学有理有据%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证据意识的路径为$聚焦(如何获得证据)"培养循证意识&聚焦(如何运用证据)"培养求证意识&聚焦(如何评价证据)"培养辩证意识%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证据意识&循证意识&求证意识&辩证意识!!证据意识"就是关注证据+寻找证据+讲述证据+利用证据"用事实说话+用证据验证的意识%在教学中培养证据意识"就是重视和尊重证据"以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寻找教学证据并运用证据验证教材中的知识"解决学生的疑问"使教学有理有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可以从循证+求证+辩证三个层面着手%一+聚焦(如何获得证据)"培养循证意识循证"最早被运用于医学领域"是指(慎重+明确和明智地以当前的最佳实践为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强调应当根据医生的临床实践+研究证据以及患者的需求三者之间的完美结合作出治疗决策%迁移到教学中"循证意识是指运用数据+事实+案例+科学手段等"为课堂教学知识+主旨和结论提供支持的一种思维习惯与方式%从本质上说"循证意识聚焦(如何获得证据)"强调以科学的证据来代替经验式的说教"使知识的生成建立在证据之上%循证意识的培养"可从两方面展开%首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寻找充实教学内容的证据%以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需要认识自我"懂得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依据本课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懂得生命的特点以及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明确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围绕(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辩证话题"寻找具有生活性+真实性和参与性的教学证据%其次"依据学情"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式的证据%教学.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了充分了解学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关于生命话题的调查%分析结果后发现$**&,%c的学生知道生命孕育的过程&)$&,!c的学生知道妈妈生自己时经历了痛苦"认同花草树木同样有生命"应该爱惜它们的观念&,$&%$c的学生对待生命及其意义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但对生命问题的认知不够全面%可以看出"如何引导学生坚守善待生命的底线"追求生命的美"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是教学重难点%由此"可以把重难点放在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以及生命续接的方式上"寻找出这些证据$父女跨时空的对话,,,视频证据&(我)的角色,,,照片证据&不幸离世的八岁女孩捐献器官,,,情景证据%这几种证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相关的问题讨论"通过辨析求证"感受生命虽短"但依然有多种续接方式使之更加精彩%此外"在新课导入的方式选择上"我最初选用了(讲述2三打白骨精3的故事)(探究性问题2为什么.西游记/中的妖怪都喜欢吃唐僧肉*32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3)作为优化教学的证据"这是考虑到很多学生都对.西游记/的故事感兴趣"以故事导入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问题启发思考"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但研读过一些教学案例后发现$.西游记/的故事对于帮助学生回答生命永恒的问题无多大助益"且探究问题比较抽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最终采用了以下证据$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出生的故事"小组携手绘制(指纹树)&各小组开展(2我的一生3游戏)(撕纸游戏)%二+聚焦(如何运用证据)"培养求证意识求证意识"是一种有明确思维方向"有充分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意识%聚焦(如何运用证据)"要能根据教学设计"灵活运用证据%教学中求证意识的培养"需要以证据(诠释)教学"指引学生在探究求证的过程中"主动运用(证据)解决问题%具体路径如下$!一#先假设"后求证(先假设"后求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知识和理论还不具备充足的证据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收集相关教学证据进行论证%教学.生命可以永恒吗*/"在讲到(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规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死亡虽无法抗拒"但我们应该感激生命的获得"更加热爱生命)"我先给出假设$(每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所以我们应该吃喝玩乐"享受人生%)之后"出示课前收集和筛选的适合论证这一假设的情景证据"如视频证据,,,父女跨时空的对话"并设置问题$(小女孩的爸爸真的离开了吗*她是如何面对死亡的*)学生分小组辨析视频证据"并发表看法%待学生发表意见后"我用多媒体展示问卷调查证据$,)&+,c的人认为活着要多为家庭"'!&$*c的人认为活着要多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由假设引入证据"并针对证据展开不同形式的求证"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对过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二#先结论"后求证针对结论非常明确的文本内容"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教师可以先呈现结论"再通过客观存在的最佳证据进行反向求证%.生命可以永恒吗*/明确揭示了生命的四个特征%为了深化学生对这四个特征的认知"进而达到情感上的认同"我直接呈现了这四个特征$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短暂的%然后"通过教学证据的运用指引学生全面理解生命的特征%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四组"针对生命的四个特征"引入备课时搜集的证据"设置(故事分享)(绘制指纹树)(2我的一生3游戏)(撕纸游戏)四个情境"鼓励四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情境"辨析求证与生命永恒相关的证据的合理性+准确性"从而在基于证据的求证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三#边探究"边求证对于抽象的学生理解有难度的知识"教师要指引学生穿行于生活化的客观事实+规律+经验等证据之间"在探究+求证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学.生命可以永恒吗*/"理解个体生命在实现人类的续接中所担当的使命"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种类型的活动"指引学生边探究"边求证"深化认知%首先"设置探究类活动"以(我3的角色)为话题"投影播放学生事先准备的全家福照片"组织全班辨析照片证据"明确(我)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进而请小组代表谈一谈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中的角色%当学生认识到(生命在社会关系中续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2我3的生命"还是2我们3的生命)时"我设置辩论类活动"用多媒体展示(不幸离世的八岁女孩捐献器官)的情景证据"同步出示情境问题(谈一谈八岁女孩家人的举动说明了什么)"组织各小组自由讨论并由代表发言"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生命可以通过文化以及精神的方式续接%三+聚焦(如何评价证据)"培养辩证意识辩证意识是一种探寻客观事物本身辩证本质及发展过程的思维方式"其最重要的特点是从相互联系的运动变化中达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的认识%培养辩证意识"要求以辩证发展的眼光"从多个角度科学评价证据$不仅要评价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证据"更要评价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证据"以事实为依据做好课堂观察"特别关注对学生学习态度+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以及运用成果展示等精神品质和能力素质的评价%!一#课前$基于自主预习评价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以及针对课题收集和筛选相关证据是课堂辩证的起点%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在课前就已经开始了%受课程时间+班级人数+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收集证据%为了更精准地评价学生的证据"教师可在课前下发自主学习单并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再通过课前几分钟的抽查和小组长的检查"进行评估%教学.生命可以永恒吗*/"我在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时"就起步于课前学生是否认真自主地完成下发的关于生命课题的自主学习单"并由小组长在名单上记录和评价每个组员的完成情况%之后"我针对全班四个小组对于生命的四大特征和生命的续接方式的了解"结合课间与每个小组沟通谈话后了解的每组完成情况"以及小组长课前对小组成员关于证据收集情况的证据"对于完成非常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和肯定"帮助学生达成对生命的完整的认识%!二#课上$基于合作探究评价课上"学生的合作探究是课堂评价证据的关键%教师需要做好课堂观察"判断学生是否踊跃地参与小组探究活动"是否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同步录下一节课完整的过程%课后"教师可以针对录像捕捉学生的各种表现"再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频率+独立思考的能力+小组合作的配合度等证据"作出不同等第的评价%此外"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课上的各种表现"教师还需要设计系列评价任务"如故事分享+辩论赛+阅读感悟等"帮助学生以辩证的眼光全面理解教学内容%.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中"我针对(七嘴八舌话特征)(探究与分享)(我的角色)(现场交锋)等评价任务"设置了供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结合视频谈一谈"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每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等关键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上"对于认真听课+积极发言+积极独立思考并参与小组活动的学生"我先给予口头表扬"然后再通过回看录像课"依据学生小组合作的配合度等证据"给出(优)(良)(一般)(差)的不同等第"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真正实现辩证思考%!三#课后$基于拓展实践评价囿于初中道德与法治一周只有两节课"课上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定的拓展实践活动"供学生课后巩固"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络将个人收获发送给教师"以此为证据"在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辩证意识%.生命可以永恒吗*/新授课结束后"我给学生布置了拓展性学习任务(制作你的家族图谱)"让学生通过请教父母长辈"了解自己的家族成员组成"制作家族图谱%我建议学生利用周末的空余时间完成这一任务"并通过网络发给我"这些任务是反映学生对生命续接理解的最好的证据%我根据他们的完成情况作出不同的评价%我还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评价之中%在此基础上"学生获得对事物全面+客观的认识"其辩证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教师基于证据调整和改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此课题"有待做更深入的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
习策略、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等则较为忽略。高中历史新 f
在历史 教学 中 , 史料的运用 , 不仅用来进行史实 的说
课程强调 , 在掌握基本历史 知识 的过程 中 , 进一步提高阅 I , 更重要 的是 , 明 学生可 以运用史料大胆地建构 自己对历
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 I 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这对培养学生 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实的分析 、 综合、 比较、 归纳、 概括等认知活动, 培养历史 i 是十分重要 的。
建 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和评价 ,形成正确 的历史意识 和历 : 限” 有 的原 因主要有两个 : 一是教学 内容 多 , 学运用不 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 5
高国荣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
可能有时间保 证 ; 二是史料数量过度 , 史料运用在有 限的 I 堆砌 , 导致史料数量过度。例如 , 新课程高 中历史人教版
赋 赋 民愁则国危 , 国危则君丧 。 朕常 以此思 生解读史料, 学会分析、 学会思考, 懂得如何客观公正地 l 重, 重则民愁 ,
之, ——《 治通 鉴》 18 贞观 十七 资 卷 9② 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方法论和 l 故不敢纵欲也 。”
年 4位 功臣相貌 于凌烟 阁, 2 这 4位 功 独立 的个人思维品质 ,这正是我们 当今历史新课程改革 - , 唐太宗命人 图画 2
建筑 、 家具 、 衣物 、 器物 、 饰品 、 钱币 、 墓葬 、 风俗 文化等 。 史
有学者 曾做过这样一份调查 :您认为当前 中学历史 “
料是我们了解过去、 形成历史知识的媒介。
一
l 学 中运 用史料 最主要 的问题是 ( 教 可多选 )A : .资料 难 J :83 B 3 .%; .教学时 间有 限:67 C 找 9. %; .学 生不 感兴趣 :
《[培养证据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医务人员应如何培养证据意识》
《[培养证据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医务人员应如何培养证据意识》科学是一门实证系统,要用事实、证据来说话。
在平时的科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实验数据作假,学生的观察描述不符合事实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同时也违背了科学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对待科学学习,要尊重证据”。
一、明确证据的重要性,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1.不搞伪科学。
在科学探究实验的观察、纪录、取证的过程中,我们也得让学生明白不能拿别人的证据作为自己的证据,不能对证据进行随便的捏造、推测,否则,这样的科学就是属于伪科学。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明白真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寻找科学的真谛,我们必须严谨求实,在科学中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
2.不做假描述。
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应该结合平时的探究活动,落实到每节课中,要让学生知道对观察的对象要做出客观的、准确的描述,而不能做假描述。
例如,回答一个科学问题,就必须要围绕这个科学问题进行规范的观察或实验,以保证获得的事实对证明一个问题是有效的,只有有效的事实,才是证据。
还要培养学生安静地研究、细致地观察,分清经验与观察事实之间的区别,准确记录每一个信息和数据,养成不随意修改证据的习惯;培养学生不在观察实验数据中挑选符合自己想法的内容,不随意丢失资料,明确“每一个描述都很重要”的认识。
二、有效收集学生证据,养成分析证据的习惯1.观察类证据的展示。
对于让学生做观察描述的一些证据,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交流外,然后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室里开辟一块展示墙,让学生把他们的观察记录张贴于展示墙中。
学生知道科学老师如此重视观察记录,便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对科学的敬畏感,便知道了认真观察、真实记录、形成证据的重要性。
2.数据类证据的汇总。
在平时的探究实验课中,教师对于全班同学的实验数据需要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有效的汇总。
假如每次教师都能有效汇总数据,认真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那么学生便会有一种强烈的证据意识。
增强证据意识例子
增强证据意识例子
以下是增强证据意识的一些例子:
1. 在法律案件中,强调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以支持你的主张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一起交通事故案件中,你可以收集事发现场的照片、相关人员的证言以及医疗记录等证据来支持你的主张。
2. 在商业领域,增强证据意识可以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例如,在选择合作伙伴或供应商时,你可以进行尽职调查并收集相关数据和市场调研报告,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
3. 在科学研究中,增强证据意识可以确保你的实验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你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记录实验过程、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准确的结论。
4. 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证据意识可以帮助你做出明智的决策,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例如,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你可以查阅消费者评价、专家意见和产品测试报告等相关证据,以做出明智的选择。
总之,增强证据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各个领域做出更明智和可靠的决策,确保我们的主张有足够的支持和证据。
让证据意识贯穿整个科学课堂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这就要求学生在提出猜想和假设后能用事实、证据去论证自己的猜测。
这种证据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对世界保持好奇心的同时,能用更加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描述和解释世界。
所谓证据意识,是指人们对证据作用和价值的一种觉醒和知晓的心理状态,是人们面对争议时重视证据并自觉运用证据的心理觉醒。
要培养和强化这种意识,教学中需要浓郁的实证氛围,而非流于形式,更不能重结论而轻证据。
为此,以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一课,来谈谈我对如何让证据意识在科学课堂中扎根的一些举措和反思。
一、贯穿主线,凸显证据意识在引入中植入证据意识,开门见山,使整堂课的主线更加清晰。
每一节课的引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引入,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这个环节中渗透证据意识,可以很好地起到导向、铺垫的作用,营造一种良好的寻找证据的氛围。
教学片段一:出示多张动植物图片。
师:是什么使这些生物的身体特征各不相同呢?生:环境。
师:真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环境与生物身体特征真是相关联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证据。
板书:是相互关联的吗?以寻找证据的方式拉开探究的序幕,并使这种方式贯穿了整个教学的主线,使科学探究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这样的引入给整堂课打下了一个主题明确的基调,围绕着“寻找证据证明环境与生物的身体特征是否相关联”展开研究,摒弃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使整个探究变得简约而高效。
由此形成的用事实说话的氛围,使探究瞬间变得严谨而不失挑战趣味,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着较好的作用,初步凸显出了证据意识。
二、以小见大,深化证据意识要得出一个结论,需要充足的证据支持。
如果选择的依据太过空泛,学生缺乏经验或已有知识的支撑,这种概念的构建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更别提用科学知识去描述和解释世界。
因此,我们选择的证据要“小而精”——既浅显易懂,又具有针对性。
事实上,对于本课来说,符合这个要求的例子是非常有限的,很多例子对于教师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是让儿童去理解、去解释。
科学解释需要实证
科学解释需要实证作者:王寅萍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年第09期从任教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现在新课程中的科学课,与以往的自然课、常识课教学相比,呈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我们的学科有许多新的生长点、新理念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这里浅谈其中的一个观点一一科学解释需要实证。
一、对“实证”的理解科学与人文不同,人文更多关注人的主观意识,侧重感情和意识领域,科学则有别于其他认知方式和其他知识体系,它采用的是实证的方法,努力以客观的方式解释自然界。
科学的解释必须满足一定的标准,所有的科学概念均依赖于实验与观察的实证,这是科学的本质所决定的。
实证,就是任何科学探究过程、解释、结论都要以事实作为依据和支撑,经得起事实的反复论证。
二、学生对科学解释缺乏实证的现象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缺乏实证的意识和行为是十分常见、相当普遍的,对探究过程中的科学解释往往表现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瞎猜胡说。
经过热闹的探究、讨论之后,教师必然要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此时,往往有许多学生举手发言,其中不乏不依据事实、思维混乱的瞎猜胡说现象,这与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相去甚远。
二是人云亦云。
大多数学生学习、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较弱,加上受从众心理影响,造成很多时候不能把自己的真实观察、想法、感受表达出来,学生主观解释的愿望不够强烈或者被掩埋在一部分学生或集体的回答、交流之中。
三、教师要避免几种倾向1、摒弃魔术化的探究活动。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公开教学研究活动中看到,上课教师精心设计的有些环节十分悬乎,比如出示教具时遮遮掩掩,演示实验时带点神秘色彩,言语中绕着圈子,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课堂上,教师的神秘举动,学生表面上是被老师的言行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空前集中,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现在科学课的眼光去审视,我们在教学中这种带着魔术化的倾向是否恰当呢?是提倡还是反对?我觉得,我们不需要魔术化的课堂,至少不能有强化和突出的倾向。
论侦查中的证据意识培养与提高
论侦查中的证据意识培养与提高证据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一个需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而证据意识的有无对执法人员的工作成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应树立“证据第一”的观念,并采取业务培训、规范勘查程序第一等一系列措施,以增强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提高办案质量。
无论是侦查刑事案件还是受理行政案件等工作,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依靠客观充分的证据才能依法有效地追究违法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责任,使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标签:证据意识;意识薄弱;客观全面;及时搜集D91 证据意识的内涵证据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对证据作用和价值的一种觉醒和知晓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面对纠纷或处理争议时重视证据并自觉运用证据的心理觉悟。
证据意识是法律意识的一部分,属于“意识”范畴。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意识的形成应遵循“认识”的一般过程,经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具体表现为认识、情感、评价和运用等。
证据,对于法律职业者或者司法干警而言,其证据意识则应处于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对证据的一定评价和运用。
2 目前我侦查人员证据意识薄弱的表现2.1 主观片面,证据收集不全现场的复杂性和勘查工作的艰巨性要求勘查人员在勘查时,要从犯罪现场的实际出发,尊重现场的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是,有的勘查人员则相反,不是从犯罪现场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主观猜测出发,先入为主,先自己臆造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去收集证据,符合的就收集,不符合的则随意舍弃。
2.2 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一方面,刑事案件频发,发案率居高不下,勘查人员面临的任务重,压力大;另一方面部分公安机关对刑事技术的工作重视不够,现场勘查人员装备差,待遇低。
对这些勘查人员的工作热情产生消极影响,部分勘查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怕艰苦,怕有麻烦,有的勘查现场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敷衍了事走过场,最后凭一鳞半爪就草率的地下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缙云县溶溪小学江小娅摘要: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要用事实、用证据来说明。
可证据意识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还是很模糊。
本文从当前课堂中存在的一些忽被视问题,以及本人对“培养证据意识,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方面的一些感悟加以阐述。
关键词: 科学证据意识存在问题策略“科学课要体现科学的本质”这一主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众说风云,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各领风骚!但一致认同的是:“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
”对于科学教师而言,不懂得科学的本质是“严谨和证据”,不懂得科学课的核心目标是“引领学生懂得什么是证据、怎样获得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真的学科学、学真的科学,也绝对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
可证据意识在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甚至被忽视了。
一、当前存在的现象:1、被忽视的数据数据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真实的记录,是学生探究情况的真实反馈,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调查、访问、记录等等方式获得的,是学生探究科学的依据,是学生用以认识和解释已有知识经验和客观世界的依据。
因此,它对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真实性都有极高的要求。
可是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被忽略了,诸如课后扔在桌子上的一张张没有交流、没有仔细洞察过的记录单处处可见,实验记录单中存在的漏洞更多,而这些却往往被忽视了!在听一位老师执教《磁铁的磁性》一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是一节研究各点上首尾相连挂回形针,并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来判断磁铁各点磁性的强弱,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记录如下:学生实验反馈记录单教师与学生从这些数据中马上就得出了“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的结论!是否真的如此?我们仔细看看这些数据:“ 5 6 0 5 5 ”“ 3 3 0 3 3 ”这些数据能得出“磁铁两端磁性最强”这样的结论吗?这样的结论是否太轻率!再看学生在《给小车安个螺旋桨》一课中,探究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时记录如下:仔细看看这些数据,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要是出现了对的结论,马上给予肯定,急着下了结论,心里想:这节课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而不考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科学难道就是这么随意吗?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些细节,对于探究而言,真实是最重要的!科学追求“求真”!2、随意的语言与其他学科相比,科学课更为关注它语言的科学性,而语言的科学性也是一个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体现。
可是在科学课堂中,随意的语言却比比皆是、处处可见:①、教师的随意性语言也许是教师的科学警惕性不高,也许是在很多教师潜意识中语言的科学性把握不够,因此语言中就存在很多漏洞。
如在《蚂蚁》一课中,学生观察蚂蚁寻找食物后汇报:生:“蚂蚁爱吃面包。
”生:“蚂蚁非常喜欢吃死苍蝇。
”生:“蚂蚁也非常喜欢吃饼干。
”师:“是的,你们观察地很仔细,像面包、死苍蝇、饼干这些都是蚂蚁非常爱吃的食物。
”蚂蚁会吃面包、死苍蝇、饼干这没错,但一定就是“爱”“非常喜欢”“非常爱吃”吗?这些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描述,而不是科学的观察描述。
再如《我的手》学生在观察并拓印了自己的指纹,和同学交流后汇报:生:“我的指纹不一样。
”生:“我的指纹和别人的不一样。
”师:“对,所有人的指纹都不一样。
”“所有人的指纹都不一样。
”这句话没错,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发现一模一样的指纹。
可是在这节课中,仅仅就班里甚至只是小组这几个人的观察,就能得出这么肯定的结论吗?是否会犯“以偏概全”的逻辑性错误呢?我们在课堂中是否可以用“也许”“可能”这些词来描述呢?不要把话讲绝了。
②、学生的随意性语言学生的随意性语言就更多了,从交流到记录到汇报到小结,问题语言、不科学的语言随处可见!如《蚂蚁》一课中的“爱”“非常喜欢”“非常喜欢吃”。
再如《健康需要新鲜空气》中证明吸进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用瓶子收集吸进和呼出的空气,将燃着的火柴伸进瓶中,有什么现象?记录下来。
”学生记录如下:在这记录中,“火柴没灭”难道是永远都不灭?“火柴灭了”是马上灭了?还是过一会在灭?是一到瓶口就灭?还是伸到瓶子里面再灭掉?火苗灭了,火星还有吗?火星灭了以后还有什么发现?难道这就能证明吸进的全是氧气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这样的观察记录姑且不说他观察的不够仔细,不够全面,单是他在记录单所写的内容就存在太多的不科学性了!3、伪科学的存在真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寻找科学的真谛,我们必须采取严谨的态度。
可在事实的观察、纪录、取证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脱离实际的、胡捻乱造现象,尽管人人都知道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可在探究过程中却依然存在许多伪科学。
请看下面这则笔者从网上看到的一则《养蚕》记录:“蚕蛾卵就会自动孵出如小蚂蚁般的小蚕,每天喂以新鲜的桑叶,半个月左右就会脱一次皮,每脱一次皮蚕就长大一次,经几次脱皮后,它的身体便会通体透明,这时它不再吃食,就要开始做茧了,一般做完需要半个月左右……一只蚕蛾能产一百多个卵。
”这则记录里漏洞百出:蚕宝宝在适温条件下,一般1龄3-4天,2龄3天左右,3龄3-4天,4龄4-5天,5龄8-9天,全龄经过25天左右。
根本不是半个月左右脱一次皮,而蚕宝宝在休眠的时候是不吃桑叶的。
幼虫到5龄末期,逐渐老熟,吐丝结茧,约2-3天吐丝完毕在茧内化成蛹,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
由此可见这根本就是一份脱离了真实的、伪编的记录,连第一手资料都有了这么多是水分,何况是由此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呢?而且在探究活动中还有很多被掩盖了的真实情况。
上述《磁铁的磁性》一课中,当时我刚好坐在第六组的旁边,我们来看第六组的实验情况:我问为什么没有如实回答?一个学生说“其他组在我前面汇报,都是两边的多,我们肯定是错的!”另一些同学红着脸不说话!人云亦云,从众心理!!我再问“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头更低了!他们的记录是实验的真实反馈,可他们却没有如实面对,而执教老师当时也没发现这一问题。
张红霞老师认为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是“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
因此,关注考察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是多么的重要!二、感悟:培养证据意识,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上述的一些现象,都在呼吁我们实证意识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呼吁我们让科学课真正体现科学的本质,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在哪些方面落实培养呢?1、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每门学科都有独特的思维方法,那么科学学科的独特思维方法是什么呢?喻泊军老师提到科学的结论是符合逻辑的,我们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即科学的逻辑思维。
科学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而且解释必须是基于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客观事实。
科学的结论是理性的,应该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之上,而观察、实验、测量、调查、统计等方法收集到的资料是第一证据,对第一证据判断、整理是审视资料真实、可靠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极为重要。
如《磁铁的磁性》一课,就应该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多方面分析,多角度思考,增强结论得出的可靠性。
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入手,关注学生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观察、测量、调查、统计等等能力的培养,建立辩证的思维观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多给学生磨练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2、是培养实证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尊重科学的事实。
科学结论的得出不仅仅需要逻辑推理,而要用实验来证明,就是所谓的实证。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我国学者郭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认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因此,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
既然科学是实证的,它就可以通过证实的、证伪的方法来得出结果,而且可以重复多次,是可检验的。
任何结论都得有证据,不能凭空猜测!可是要有去实证的行为,首先得要有实证的意识和动力。
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
从现在开始,对学生进行实证意识的训练,那么学生的科学素养将会不断提高。
3、是培养质疑精神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因为创新的实质就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实证,质疑等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中,如果能营造出质疑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在探究活动中放开自己的思维,在探索活动中打开自己的视野。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没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没有对“上帝造人说”的怀疑,就没有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怀疑,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是来自他的“为什么苹果不往天空飞,而要掉到地上?”。
质疑需要思考,质疑需要勇气!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质疑推动科学求真!科学需要质疑精神。
总之,科学应该是“求真的一个过程!”要体现科学课程宗旨,要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我们必须正视现状,在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实证能力上下工夫。
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提高!科学可以争论,也可以存疑,但决不能养成伪科学的习惯。
让我们为真正提高学生与自己的科学素养而不懈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