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缙云县溶溪小学江小娅
摘要: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要用事实、用证据来说明。可证据意识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还是很模糊。本文从当前课堂中存在的一些忽被视问题,以及本人对“培养证据意识,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方面的一些感悟加以阐述。
关键词: 科学证据意识存在问题策略
“科学课要体现科学的本质”这一主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众说风云,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各领风骚!但一致认同的是:“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
对于科学教师而言,不懂得科学的本质是“严谨和证据”,不懂得科学课的核心目标是“引领学生懂得什么是证据、怎样获得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真的学科学、学真的科学,也绝对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可证据意识在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甚至被忽视了。
一、当前存在的现象:
1、被忽视的数据
数据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真实的记录,是学生探究情况的真实反馈,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调查、访问、记录等等方式获得的,是学生探究科学的依据,是学生用以认识和解释已有知识经验和客观世界的依据。因此,它对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真实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可是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被忽略了,诸如课后扔在桌子上的一张张没有交流、没有仔细洞察过的记录单处处可见,实验记录单中存在的漏洞更多,而这些却往往被忽视了!
在听一位老师执教《磁铁的磁性》一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是一节研究
各点上首尾相连挂回形针,并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来判断磁铁各点磁性的强弱,教
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记录如下:
学生实验反馈记录单
教师与学生从这些数据中马上就得出了“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的结论!是否真的如此?我们仔细看看这些数据:
“ 5 6 0 5 5 ”
“ 3 3 0 3 3 ”
这些数据能得出“磁铁两端磁性最强”这样的结论吗?这样的结论是否太轻率!再看学生在《给小车安个螺旋桨》一课中,探究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时记录如下:
仔细看看这些数据,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要是出现了对的结论,马上给予肯定,急着下了结论,心里想:这节课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而不考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科学难道就是这么随意吗?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些细节,对于探究而言,真实是最重要的!科学追求“求真”!
2、随意的语言
与其他学科相比,科学课更为关注它语言的科学性,而语言的科学性也是一个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体现。可是在科学课堂中,随意的语言却比比皆是、处处可见:
①、教师的随意性语言
也许是教师的科学警惕性不高,也许是在很多教师潜意识中语言的科学性把握不够,因此语言中就存在很多漏洞。如在《蚂蚁》一课中,学生观察蚂蚁寻找食物后汇报:
生:“蚂蚁爱吃面包。”
生:“蚂蚁非常喜欢吃死苍蝇。”
生:“蚂蚁也非常喜欢吃饼干。”
师:“是的,你们观察地很仔细,像面包、死苍蝇、饼干这些都是蚂蚁非常爱吃的食物。”
蚂蚁会吃面包、死苍蝇、饼干这没错,但一定就是“爱”“非常喜欢”“非常爱吃”吗?这些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描述,而不是科学的观察描述。
再如《我的手》学生在观察并拓印了自己的指纹,和同学交流后汇报:
生:“我的指纹不一样。”
生:“我的指纹和别人的不一样。”
师:“对,所有人的指纹都不一样。”
“所有人的指纹都不一样。”这句话没错,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发现一模一样的指纹。可是在这节课中,仅仅就班里甚至只是小组这几个人的观察,就能得出这么肯定的结论吗?是否会犯“以偏概全”的逻辑性错误呢?我们在课堂中是否可以用“也许”“可能”这些词来描述呢?不要把话讲绝了。
②、学生的随意性语言
学生的随意性语言就更多了,从交流到记录到汇报到小结,问题语言、不科学的语言随处可见!如《蚂蚁》一课中的“爱”“非常喜欢”“非常喜欢吃”。
再如《健康需要新鲜空气》中证明吸进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用
瓶子收集吸进和呼出的空气,将燃着的火柴伸进瓶中,有什么现象?记录下来。”
学生记录如下:
在这记录中,“火柴没灭”难道是永远都不灭?“火柴灭了”是马上灭了?还是过一会在灭?是一到瓶口就灭?还是伸到瓶子里面再灭掉?火苗灭了,火星还有吗?火星灭了以后还有什么发现?难道这就能证明吸进的全是氧气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这样的观察记录姑且不说他观察的不够仔细,不够全面,单是他在记录单所写的内容就存在太多的不科学性了!
3、伪科学的存在
真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寻找科学的真谛,我们必须采取严谨的态度。可在事实的观察、纪录、取证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脱离实际的、胡捻乱造现象,尽管人人都知道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可在探究过程中却依然存在许多伪科学。请看下面这则笔者从网上看到的一则《养蚕》记录:“蚕蛾卵就会自动孵出如小蚂蚁般的小蚕,每天喂以新鲜的桑叶,半个月左右就会脱一次皮,每脱一次皮蚕就长大一次,经几次脱皮后,它的身体便会通体透明,这时它不再吃食,就要开始做茧了,一般做完需要半个月左右……一只蚕蛾能产一百多个卵。”这则记录里漏洞百出:蚕宝宝在适温条件下,一般1龄3-4天,2龄3天左右,3龄3-4天,4龄4-5天,5龄8-9天,全龄经过25天左右。根本不是半个月左右脱一次皮,而蚕宝宝在休眠的时候是不吃桑叶的。幼虫到5龄末期,逐渐老熟,吐丝结茧,约2-3天吐丝完毕在茧内化成蛹,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
由此可见这根本就是一份脱离了真实的、伪编的记录,连第一手资料都有了这么多是水分,何况是由此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呢?而且在探究活动中还有很多
被掩盖了的真实情况。上述《磁铁的磁性》一课中,当时我刚好坐在第六组的旁边,我们来看第六组的实验情况:
我问为什么没有如实回答?一个学生说“其他组在我前面汇报,都是两边的多,我们肯定是错的!”另一些同学红着脸不说话!人云亦云,从众心理!!我再问“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头更低了!他们的记录是实验的真实反馈,可他们却没有如实面对,而执教老师当时也没发现这一问题。
张红霞老师认为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是“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因此,关注考察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是多么的重要!
二、感悟:培养证据意识,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
上述的一些现象,都在呼吁我们实证意识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呼吁我们让科学课真正体现科学的本质,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在哪些方面落实培养呢?
1、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每门学科都有独特的思维方法,那么科学学科的独特思维方法是什么呢?喻泊军老师提到科学的结论是符合逻辑的,我们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即科学的逻辑思维。科学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而且解释必须是基于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客观事实。科学的结论是理性的,应该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之上,而观察、实验、测量、调查、统计等方法收集到的资料是第一证据,对第一证据判断、整理是审视资料真实、可靠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极为重要。如《磁铁的磁性》一课,就应该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多方面分析,多角度思考,增强结论得出的可靠性。
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入手,关注学生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观察、测量、调查、统计等等能力的培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