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de108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1c.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代儒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2.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3.理解汉代儒学在汉代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及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4.能够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提高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儒学,将儒学的优秀传统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现代公民。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汉代儒学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董仲舒与司马迁的儒学思想,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体现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反思: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先秦儒学的基本内容,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性善论”等。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儒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中要体现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展现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5.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2汉代儒学教案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2汉代儒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a7b744192e45361066f5e2.png)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导入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灵活穿插提问“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学生回答: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过渡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相同点
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文化专制适应了当时国家统一的需要,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了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原因:
投影2.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新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师:从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改造了的儒家思想从理论上满足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相同,都是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这是他们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性。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https://img.taocdn.com/s3/m/8ae56e15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c.png)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课本为基础,系统讲解汉代儒学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观点及发展历程。
2.教学过程:
(1)介绍汉代儒学的基本概念,如“仁政”、“礼治”、“中庸之道”等。
(2)讲述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分析他们的主要思想观点。
(3)阐述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西汉初期的复兴、东汉时期的繁荣以及新儒学的形成。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分享,每组不少于5分钟。
4.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以下类型:
a.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汉代儒学基本概念、代表人物、发展历程的掌握。
b.简答题:要求学生简要阐述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作用。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过程:
(1)发放练习题,题目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讲解儒学在汉代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影,以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过程: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汉代儒学为什么能够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21e5a8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5.png)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汉代社会风貌,如服饰、建筑、礼仪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文化氛围。
2.创设历史场景,如还原汉代儒家学者讲学、辩论的场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儒学的发展过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汉代儒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和历史地位,让学生掌握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历程。
2.通过分析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说,阐述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运用历史案例,展示汉代儒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儒学的现实意义。
4.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汉代儒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儒学价值的思考。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兴起、发展和影响。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然而,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难以直观感受汉代儒学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案例以实际教学为背景,结合学科和课本内容,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汉代儒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儒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本章节的教学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和人性化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本案例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多样化:本案例采用了问题驱动、情景创设、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儒学,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程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35cb452cc58bd63186bdd8.png)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一、教学构思:备课有一个习惯,就是先翻开书本的目录,从目录当中去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并进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
为更清晰地梳理本课教学思路,我将本课内容简化为以下结构示意图:1.教材地位:《儒学的兴起》这课是必修三专题一的第2课,上承先秦诸子百家之儒家思想,下启宋明理学之儒学的新发展,及明末清初诸位思想家动摇与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可以说在整个专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在专题三第2课中还会再次涉及这一传统思想。
2.知识体系:本课由焚书坑儒的批判、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四目组成,其中“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一目属于学生自主阅读内容,而其他三目内容构成了秦汉时期的几个史实即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建太学。
如果是旧教材的教学则可以按照朝代顺序将几个史实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即可,但新课程的教学少不了一个核心主题,我将之确定为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脉络。
3.学情分析:初中的课本中已经学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史实,但仅侧重于史实的描述,而高中生需要更多理性的分析和知识系统的建构,因而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史料训练思维能力。
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掌握秦汉儒学的发展历程及这一历程中的相关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材料、图片等信息的解读,展示秦汉之际的儒学自“祸”至“尊”的发展轨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
5.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确定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和原因;本课难点确定为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6.教法学法:六年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渐形成了一种教学理念: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
本课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这种理念,所采纳的教法学法见下列图示:老师将抽象的主题转化为具体的主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主线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主题的理性认识;最后再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和问题的探究达成本课的教学。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f9767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2.png)
5.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6.组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视传统文化,尊重儒学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历史发展进程,认识到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培养历史责任感;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解答难点。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汉代儒学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轻学业压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如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汉代儒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汉代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理解汉代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分析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评价汉代儒学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5.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设想:
a.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c.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d.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17)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17)](https://img.taocdn.com/s3/m/7f50562327d3240c8447ef69.png)
第二课汉代儒学(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知道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科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背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
【本课难点】理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实质、董仲舒新儒学产生背景。
二、汉代儒学1.原因⑴经济: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⑵政治:皇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矛盾尖锐,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加强皇权及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⑶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儒学自身的发展顺应了统治者需求。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知道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科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f1101a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9.png)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2.对汉代儒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3.强调汉代儒学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课题研究和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研究汉代儒学的各个方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提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同时,评价和反思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我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汉代儒学》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塑造。
1.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解汉代儒学的辉煌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7)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7)](https://img.taocdn.com/s3/m/5ff6864a844769eae009ed69.png)
1、2《汉代儒学》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课标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课标和学习目标,梳理知识,熟记基础(20分钟),思考完成以下各题目(15分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材料阅读分析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儒学发展内容进行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罢黜百家局面形成原因及影响[课前预习]一、“焚书坑儒”批判目的:经过:“焚书坑儒”所焚的书主要有、、等。
结果:。
影响:预习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焚书坑儒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①中国的“”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②以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③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思想。
④汉武帝初年,起用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①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实践,推行教化,养士求贤等。
②董仲舒的“”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③汉武帝时代,完成了、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的转变。
(3)评价:(1)确立了思想的统治地位(2)结束平等竞争的局面(即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4)开始重视、、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养人才的官立学校。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bc323c0b1c59eef8c7b4f4.png)
二儒学的兴起第二节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理解这一问题。
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二、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目,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第二目,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第三目,太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第四目,科举制的实行,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教案2)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98cf34d65ef7ba0d4a733b93.png)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教案2)[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过程(1)“焚书”:除《秦记》和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外,其余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评价(1)积极:在当时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和维护统治。
(2)消极:①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②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
(2)董仲舒提出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
3.影响(1)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概念阐释]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易混易错]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由此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探究点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材料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高中历史《汉代儒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汉代儒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d48838179563c1ec4da717b.png)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 课汉代儒学壱、教学目标(壱)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通过本课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弐)过程与方法1、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2、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弐、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进行客观评价。
四、教学过程(壱)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西安古城下马陵街和董仲舒墓的图片介绍图片:西安古城墙附近有条街叫下马陵街,为什么叫下马陵街呢?因为董仲舒墓就在这条街道上,董仲舒的墓也叫下马陵。
据说西汉时期董仲舒死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了安葬之地并在目前修建祠堂。
此后,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汉武帝每次经过董仲舒陵前,在三十丈之外就会下马步行。
后来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不管是骑马的还是坐轿的,只要经过董仲舒墓的,一律下来步行,董仲舒墓由此得名下马陵,这条街道也被称为下马陵街。
董仲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让汉武帝都如此尊敬他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当中。
由此引入新课:二汉代儒学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 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学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016c2b4a7302768f993918.png)
第2课《秦汉儒学》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2.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设计流程】一、课前预习:简略画出本课思维导图二、课中交流探究:(一).思维导图的互评(二).重难点问题探究:1.材料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①.以上材料体现董仲舒什么观点?其观点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上述划线部分观点的实质是什么?②.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③.试评价以上观点。
2.材料2:“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
“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其目的是什么?上述观点体现儒家吸收了哪些学派的思想?如何评价这一思想?3.材料3: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者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田昌武、安作璋《秦汉史》材料4:董仲舒是在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溤天瑜《中华文化史》依据以上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本课小结】【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西汉时,以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销路。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ee17c3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8.png)
1.学生在认知方面:对于汉代儒学的发展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在兴趣方面:高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于具有故事性、现实意义的内容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融入相关故事和现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比较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相关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梳理汉代儒学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儒学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
-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介绍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详细讲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3.分析汉代儒学的基本观念,如“天人合一”、“忠孝之道”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读。
4.对比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强调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汉代儒学的基本观念和代表人物,设计一些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汉代儒学观念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e76de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6a.png)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第一篇:【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孔子说:我仁;荀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播放视频:“焚书坑儒”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感知历史。
同时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点拨: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过渡: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王朝,穷兵黩武,暴政苛刑,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教案1 精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教案1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13d768b6dd88d0d233d46a5b.png)
1·2 汉代儒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
2、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3、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导入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
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一、“焚书坑儒”批判投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
A.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B.对“焚书坑儒”的评价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③消极影响: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灵活穿插提问“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学生回答: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说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41cda2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9.png)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历史故事导入:讲述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相识故事,引发学生对汉代儒学起源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在故事结束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汉武帝会选择独尊儒术?”让学生思考并预测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3.创设情境:通过PPT展示汉代社会背景图片,让学生感受汉代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汉代儒学的背景及起源、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五经》的整理与传承、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如仁政、礼制、孝道等)以及汉代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及起源,掌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掌握儒家经典《五经》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在汉代的发展与传承;
3.形式多样: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丰富板书内容,提高视觉效果。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汉代儒学思想的理解难度较大,可能存在理解偏差。
2.课堂互动环节可能出现冷场,影响教学效果。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解答学生疑问,运用生动案例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汉代儒学思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设计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答案;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孔子说:我仁;荀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播放视频:“焚书坑儒”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感知历史。
同时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点拨: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过渡: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王朝,穷兵黩武,暴政苛刑,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
到了西汉……幻灯片展示:•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教师提问:汉初景象如何?学生回答:诸侯并起、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教师总结:面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总结秦亡教训,实行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经济得到了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
设计意图: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做铺垫。
过渡: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又怎样呢?幻灯片展示: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提问:汉武帝时,经济与汉初有何区别?学生回答: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过渡:经济上国力虽然强盛了,但政治上面临一些列问题。
引用材料: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兼并,豪强势大丞相权重,威胁皇权……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提问:面对如此多的社会问题,汉武帝觉得再也不能“无为而治”了。
那到底该采用哪家思想呢?学生活动: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的说用法家;有的说用儒家……教师点拨:法家思想汉武帝决定举贤良对策。
在众多测试者中有一个名叫董仲舒的对策甚合帝意。
这董仲舒是何许人也?又上了什么对策?幻灯片展示:董仲舒生平、董仲舒对策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
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
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发展了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为武帝所采纳。
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对策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策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对策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学生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以上材料各反映了什么主张?为什么会得到汉武帝的采纳?设计意图: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突破重点。
教师总结:过渡:刚才我们讨论了,光用儒家思想也不行。
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作何解释呢?幻灯片展示:概念剖析:材料一:武帝及董仲舒本人,均无此极端言论,他们的独尊儒术,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学的文化主潮地位。
儒学独尊,并非儒学独存。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王道之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
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天也。
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
夫妇法人,取象人合阴阳有施化端也。
五常:仁、义、礼、智、信。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汉代儒学新在哪?教师点拨: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
过渡:通过前面分析,我们已经能够得出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教师总结:1.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政治: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等突出,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可见,时代选择了儒学,儒学适应了时代。
接下来汉武帝该怎么办呢?董仲舒回答:“三方面”。
幻灯片展示:“独尊儒术”的措施:1、思想上:采纳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起用文人儒士担任各级官吏3、教育上:①中央——兴办太学②地方——命各郡县设学校过渡:前面两个措施很清楚了,太学是什么样的呢?合作探究:动起来:设计汉代太学生招生简章(要求:结合所学,涉及汉代太学招生简章内容,包括:太学性质、招生目的、学习内容等。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教师总结:太学性质: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招生目的:对教育:培养儒学人才,促进儒学的传播;对社会风气:带动全国的学风,促进文化的传播;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太学生通过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教学内容:五经。
师资力量:博士。
过渡:同学们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采取的措施,想一想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4、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评价事物的一般方法,一是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二是运用“一分为二”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合作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积极: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
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内容,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消极: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罢黜百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设计意图:历史总是要为现实服务的。
指出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与现实借鉴性,让学生认识到在信仰缺失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思想精华,复兴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过渡:儒学怎样全面影响文化生活?汉代以后,儒学地位又得到怎样的强化?下面请看科举制。
播放视频:科举制。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视频的观看,一则加深对科举制的认识理解;二则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三则引导学生在历史视频中寻找历史信息。
板书设计: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背景概况实质评价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儒学成正统(一)汉代儒学成正统的原因经济政治思想(二)独尊儒术的措施(三)影响三、科举制——儒学地位的进一步强化(一)确立(二)特点(三)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设计尽可能充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探究学习,试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运用图片、视频、史料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学习新课程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事物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一直与课堂做的巩固练习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