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白天和黑夜
人教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1 白天与黑夜 课件(共27张PPT)
时间 太阳的高度 太阳的方向 影子的方向 影子的长短
气温 同一时间不同物体影子的方向
9:00 低
东偏南 西偏北
长 低 相同
12:00 高 南 北 短 高
相同
17:00 低 西 东 长 低
相同
实验现象:一天中,从早上到傍晚,太阳的方向变化是东— 南—西,高度变化是低—高—低;影子的方向变化是西—北— 东,长短变化是长—短—长;气温的高低变化是低—高—低。
(2)在小纸片上标上数字 1、2、3,分别将三个小纸片贴在地 球模型上不同的几块大陆上。
(3)将小木棒(或铁丝)斜插入一海绵砖上固定(方向可参照地 球仪地轴的方向)。
(4)用手电筒照射地球模型,同时让地球模型自转。
注意事项: (1)手电筒到地球模型(或地球仪)的距离应该以光能照亮半个 地球模型(或地球仪)为宜。 (2)手电筒和地球模型(或地球仪)的中心应在同一水平线上。
③观察同一时间,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的方向。 ④用同样的方法,在中午和傍晚分别到操场上观察太阳的高 度和方向,同时画出同一物体影子的位置并记录时间。
⑤比较一天中不同时间,太阳的高度和位置以及物体影子的 长短、位置和方向。
注意事项:不要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可以戴上滤光镜,以 免阳光灼伤眼睛。
实验记录:
1.地球是太阳系里的一颗 行星 。除了围绕太阳运转,地球 还在不停地 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大约是 24小时 。
2.昼夜交替的变化是 地球自转 引起的。
3. 用 点 亮 的 灯 泡 代 替 太 阳 照 射 地 球 仪 , 被 光 照 到 的 地 方 是
( A )。
A.白天
B.黑夜
C.都有可能
D.都不可能
实验记录:1 号地区的昼夜变化: 2 号地区的昼夜变化:
五年级科学 白天和黑夜教案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教案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教案白天和黑夜单元概要分析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本单元涉及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科学探究: 2.2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2.5 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2.1 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2 了解古代人对昼夜变化的猜想。
2.3 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 敢于大胆想象。
1.3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本单元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
探究活动将从观察和研究最常见的太阳和月亮开始,这也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开始。
本单元共五课,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研究白天常见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影子的长短变化、夜晚的昼夜的交替轮回、月相的阴晴圆缺以及因昼夜变化而引起动植物的节律变化及其规律: 1. 第一二课主要认识太阳和影子变化的规律及其运用。
教材从观测太阳的位置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测太阳视运动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探究太阳视运动和影子移动、变化的规律。
通过从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描述太阳的位置,了解天体位置表述;通过一天的连续观察,进而发现太阳的东升西落的规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子变化的长短,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在收集大量的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影子变化的规律。
《太阳钟》一课则侧重于影子变化规律的运用,通过观察各种不同形状的太阳钟(日晷),发现太阳钟的共同规律――都是利用了物体在阳光下影子有规律地移动,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制作太阳钟,学会运用这个规律,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又能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天与黑夜》知识点(2023春)
1.白天与黑夜
1..随着太阳东升西落,我们迎来一个个白天和夜晚,看到周而复始的昼夜交替现象。
2.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被太阳光照亮的地方就产生白天,背着太阳光的一面便产生了晚上,从而产生了昼夜。
3.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有规律的变化?
答:a.早上的气温较低,影子较长。
b.中午的气温较高,影子较短。
c.夜空中月亮的位置会不断变化。
4.地球是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除了围绕太阳运转,地球还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5.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答: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地球在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一侧会被太阳照亮,这里就是白天背对太阳的一侧没有光照,这里就是黑夜。
随着地球不断自转,地球上的人们就会看到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周而复始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
6.我们生活的地方,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但是地球上有些地方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
7.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其附近,白天和黑夜常常超过24小时,白天超过24小时的现象叫做
极昼,黑夜超过24小时的现象叫做极夜。
8.极昼和极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答:极昼与极夜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在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时,还绕着自身的倾斜地轴旋转而造成的。
地球在自转时,地轴与其垂线形成一个约23.5°的倾斜角,因而地球在公转时便出现有6个月时间两极之中总有一极朝着太阳,全是白天;另一个极背向太阳,全是黑夜。
南、北极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是其他大洲所没有的。
小学科学14《白天与黑夜》(教案)
小学科学14《白天与黑夜》(教案)白天与黑夜是小学自然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是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键知识之一。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照射和地球的自转引起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还能够了解与之相关的一些现象和生活经验。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白天与黑夜的原因及相关概念,并能够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太阳引起地球的白天和黑夜变化,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探究解释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太阳照射地球引起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原因,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早晨、中午和傍晚的天空变化,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早上的天空是暗的,到中午时变得明亮,下午又变暗了?”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 学习(约30分钟)a. 大脑风暴:分组讨论学生对白天与黑夜变化的原因的观点,并进行集体讨论,梳理出正确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太阳的角度和光线的方向变化是导致白天和黑夜交替变化的原因。
b.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绘图和实物模型等方式,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阐述自转和公转对白天和黑夜的影响。
c. 实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些实际例子(如极昼、极夜等),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与白天和黑夜的关系的理解。
3. 实践(约40分钟)a. 观察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利用灯和地球模型来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的情况,观察不同角度和光线方向下地球表面的亮度变化,进一步理解白天和黑夜的原因。
b. 真实观察: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阳光在不同时刻的照射角度和地面的明亮度变化,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和总结。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全单元 课件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也具有十分明显 的影响。很多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 种类)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而开始生殖的, 如雪貂、野兔和刺猬等,这些种类可称为长日照兽类。
还有一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 而进入生殖期,如绵羊、山羊和鹿,这些种类 属于短日照兽类,它们在秋季交配刚好能使它 们的幼仔在春天条件最有利时出生。随着日照 长度的逐渐增加,它们的生殖活动也渐趋终止。 实验表明,雪兔换白毛也完全是对秋季日照长
高度角
时间
方位
地点
日期
❖设计制作太阳观测纪录表并观测、记录喔!
1.1太阳和影子 练习
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 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 了?那个部分没有被照亮?
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 时间?
在“地球”上贴上小纸人,怎样转才能在同 一地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试验记录
第一种解释
试验情况
能否解释昼 夜交替
第二种解释
第三种解释
第四种解释
请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1.3昼夜交替(24小时) 昼夜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前节知识回顾
1(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 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2、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3、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 (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 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昼
小学五年级科学《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小学五年级科学《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小学五年级科学《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三、教学准备:1、日出或日落的图片(课件)。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课件。
3、三球仪。
4、转椅一把。
四、教学过程: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
请同学们看课件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
(2)提问:①“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
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小学科学白天与黑夜课件(共张)
小学科学白天与黑夜课件(共张)小学科学:白天与黑夜导语:白天和黑夜是地球上生物生活的两个基本时间段。
人们在白天活动,而在黑夜则休息。
这是为什么呢?本篇文章将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并介绍白天与黑夜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一、白天与黑夜的形成原因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之一,它围绕太阳运行。
当地球旋转时,太阳直射的地方我们就会进入白天,而太阳直射的地方离我们远,我们就会进入黑夜。
这种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的。
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天,一天被分为24个小时。
当地球自转时,不同地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白天变为黑夜,或者从黑夜变为白天。
2.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
地球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是365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绕太阳运动,这个轨道被称为地球的公转轨道。
当地球沿着公转轨道运动时,地球上不同地区由于旋转轨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时间进入白天或黑夜。
这也是为什么不同地区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度不同的原因。
二、白天与黑夜的特点1. 白天的特点白天是太阳高出地平线的时间段。
白天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太阳光照射地面:在白天,太阳的光线直射地面,为我们提供光亮和热能。
(2)温度较高:白天由于太阳的照射,地面温度通常较高,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通常在白天进行户外活动的一个原因。
(3)活动频繁:白天是人们活动的主要时间段,学校和工作单位通常在白天进行学习和工作。
2. 黑夜的特点黑夜是太阳低于地平线的时间段。
黑夜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太阳的光线不直射地面:在黑夜,太阳已经低于地平线,光线不直接照射地面,因此天空变暗,我们见不到太阳。
(2)温度较低:由于太阳的照射减弱,地面温度会下降,黑夜通常更凉爽。
(3)人们休息:黑夜是人们休息和睡眠的时间,人们通过休息恢复精力,为第二天的活动做准备。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 太阳和影子1、一天中,我们看见的太阳从(东)方(南)方(西)方移动着,影子则是从(西)方(北)方(东)方移动着。
2、太阳的位置越高,影子越(短),太阳的位置越低,影子越(长)。
阳光下的物体在(正午12点)影子最短。
3、通常情况下,太阳的位置越高,气温越(高);太阳的位置越低,气温越(低)。
4、对北半球来说,一年内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由正东出,正西落,昼夜相等。
过了春分,昼长夜短;过了秋分,昼短夜长。
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的长短是(不变的)。
5、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规律是(自东向西)。
6、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答: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长短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
早晨,日出东方,照在物体上,拉出了长长的影子,太阳渐渐升高,影子渐渐变短;到了正午,影子最短,然后影子又渐渐变长,直到傍晚,太阳落山,影子消失。
影子的变化是一个长--短--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始终相反。
2 太阳钟1、中国古代有很多计时工具,你了解的有(沙漏)、(漏刻)、(水钟)、(蜡烛)、(圭表)、(日晷)等。
2、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3、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通过观察(太阳投射物体的影子的移动)来计量时间。
4、常见的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
5、日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晷针)、(晷面)、(晷面上的刻度线)。
6、根据日晷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日晷可分成(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
7、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当你的手表到达(某一个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钟)。
8、在玩手掌日晷的时候,要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下-【1.1《白天与黑夜》课件(35张PPT)】
与事实是否相符
理由
不符
地球绕太阳转
不符
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
符合
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约24小时
新知讲解
拓展与应用:极昼和极夜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出现,地球 上每个地方都是这样的吗?
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其附近,白天和黑夜常常超过24小时,白天 超过24小时的现象叫做极昼,黑夜超过24小时的现象叫做极夜。
早晨太阳位置低,斜射,气温低,影子长; 中午太阳位置高,直射,气温高,影子短; 傍晚太阳位置低,斜射,气温低,影子长。
新知讲解
(2)夜空中月亮位置的变化
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新知讲解
一天中月亮的位置会随ຫໍສະໝຸດ 间推移逐渐西移。新知讲解(3)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 观察两组动物,他们喜欢在什么时间活动?
(南北极的极昼和极夜是相反的)
新知讲解
极昼极夜对动物有什么影响?
在极昼期内,动物大量进食、储存能量;在极夜期内,动 物进入冬眠状态,成百上千的南极企鹅则会抱团取暖。
课堂练习
1.昼夜交替变化是( C )的缘故 A.地球绕太阳转 B.太阳绕地球转 C.地球自转
2.猫头鹰在夜晚活动,郁金香在白天开放,都是受( A )的影响。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太阳热量
新知讲解
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哪一种是正确的?
新知讲解
4.设计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电灯(手电筒)、地球仪
电灯可以发光,用它来代替太阳;地球仪是人们仿照 地球的形状按比例缩小后制成的,用它来代替地球。
新知讲解
实验要求
(1)灯到地球仪的距离应该以灯能照亮半个地球仪为宜。 (2)灯和地球仪的中心应该在同一水平线上。 (3)严格按照示意图上的运动方式和方向进行操作。 (4)两名同学负责实验操作,一名同学负责观察实验结果, 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汇总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汇总学校五班级科学上册学问汇总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太阳下影子的变化:方向变化为西北东;长短变化为长短长。
太阳高度高,影子短,气温高;太阳高度低,影子长,气温低。
测量太阳高度的简洁方法:左手握拳伸直,举到和眼睛一样高;然后一个接着一个拳头叠上去。
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
计算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
2、日晷由晷面(晷盘)、晷针、晷面上的刻度组成。
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赤道日晷因晷面与赤道平面平行而得名。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地平日晷是仿照我国元代闻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地平日晷制作,因晷面与地平面平行而得名。
日晷是利用物体影子的方向在阳光下变化的规律制作而成的。
手掌日晷的玩法,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面对正南方,手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
3、昼夜交替的缘由是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半球上空看是逆时针转,南半球上空看是顺时针转。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首先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围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4、月亮被照亮部分的外形(月相)在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周期为一个月)。
我们看月亮的运动方向也是东升西落。
上半个月的月亮是左边亏,下半个月的月亮是右边亏。
每个农历月的第一天为新月(天上看不见月亮),第23日为娥眉月,7日的月亮为上弦月,11日的叫凸月,15-日的叫满月,18日的叫残月,22日的下弦月,26的也是娥眉月。
(你能画出这些月亮的外形吗?试试)其次单元光与颜色1、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才被称为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二千多年前,墨子发觉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就叫"小孔成像',它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2、当光线照耀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镜子成像的特点都是左右相反,角度不同,像的方向也不同,而且变换2面镜子的角度,夹角越小,成的像越多。
小学科学白天与黑夜(教案)
小学科学白天与黑夜(教案)标题:探索太阳和地球的奥秘——小学科学白天与黑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
2. 知道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白天和黑夜的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对自然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屏幕2. PPT或图片展示相关的天文图谱3. 模型或玩具太阳和地球4. 课件、课堂实验用具、小黑板、彩色粉笔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引入话题,向学生提问:白天的时候,太阳在哪里?黑夜的时候,太阳去了哪里?2. 鼓励学生提出想法和猜测,激发他们对太阳和地球的好奇心。
Step 2:探究太阳与地球(30分钟)1.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 利用模型或玩具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变化。
3.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为什么会每天东升西落?地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的变化?4. 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纠正一些常见的错误认识。
5. 结合天文图谱,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解释白天和黑夜的形成原因。
Step 3:实验探究(30分钟)1. 制作简易的“太阳”和“地球”模型。
将太阳模型放在房间的一角,将地球模型放在距离太阳模型适当的位置上。
2. 利用投影仪,投影出阳光的路径。
3. 让学生以地球模型为对象,观察阳光的照射路径,并观察地球上的区域是否得到阳光的照射。
4. 让学生移动地球模型,改变地球的位置,观察阳光照射的变化。
5. 引导学生总结:阳光直射的地方是白天,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是黑夜。
Step 4:巩固与评价(20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白天和黑夜的形成原因。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白天与黑夜的形成原因,并向全班汇报。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
五年级下册科学植物白天与黑夜的样子
五年级下册科学植物白天与黑夜的样子合欢,二回羽状复叶,小叶白天张开,夜晚小叶成对合拢起来,而且整个复叶的大叶柄下垂。
合欢也叫“马缨花”、“绒花树”、“合昏”、“夜合”等名称,主要是因为它的小叶一到夜晚就闭合到一起。
花生叶片也与合欢一样是羽状复叶,虽然每个复叶上小叶的数目比合欢少多了,但是每对小叶一到晚上却是确定无疑地向上合拢在一起。
此外,其他一些豆科植物,如白三叶草等植物也具有夜间睡眠的习性。
白三叶草,也叫白车轴草,属于豆科车轴草属。
据此可以推测的是,同属的红花车轴草,有人叫它红花苜蓿,肯定也是夜晚要睡觉的。
说来也巧,另外一种三叶草也具有明显的夜晚睡眠的习性。
这种三叶草就是酢浆草,该植物具有三出掌状复叶,小叶3片。
每片小叶于晚间沿叶片中脉并拢并低垂。
酢浆草科酢浆草属植物在全世界约有800种,我国有8种,也都具有相同的特性。
另据资料,其他一些植物,如羊角豆的叶子等也具有夜晚睡眠的特性。
但“羊角豆”究竟指的是锦葵科的秋葵(一种蔬菜),还是豆科的望江南(一种花和荚果有毒的中药植物),没有亲自观察,实在无法断定。
至于哪些植物确实夜晚睡眠,有待于大家确认。
假如你
观察了一种植物,如果还没查出学名,至少也要拍下照片,不然仅凭一个中文俗名,谁都难以确定你说的到底是哪种植物。
而且你若想说明这种植物确确实实是夜晚睡眠的,最好有白天和晚间的照片对照。
现在数码相机都有闪光灯以及夜拍功能,夜晚拍照不难做到。
研究表明,多种豆科植物与酢浆草叶片的昼夜运动,与它们共同的羽状复叶,小叶叶柄的特殊结构(叶枕)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 察物体。(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 焦情况。(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 像的情况。
•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 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 7、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 等
• 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 时)。 10、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 (“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 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 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1、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 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 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 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 的结果。
• 17、(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 部分构成。 18、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 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 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 手)。 1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0、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 时)。 21、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22、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 的光。
• 3、为什么说水滴是天然的放大镜?
• 答:因为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 透明体,与凸透镜的形状相同。
• 4 .画图解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 5.怎样设计一个可以不用回头就 能看见身后景物(或后脑勺)的潜 望镜?请画出原理图。
• 61、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 18(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是:把导线按照 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再接通电路。
• 19、给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 流后(磁性消失)。
• 20、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 (线圈的匝数)有关。
• 21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正负极方向)或 (绕线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 极)。
• 22、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相同点是:(都 能吸铁)、(都有磁性)、(都有磁极)、 (都能指示方向)。
•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 3、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
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 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 (小孔成像)。 • 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 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 倒)。 • 5、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 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 射);(潜望镜)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 17、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色光。
• 18、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如果想得到某 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 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 19、(太阳)、(灯泡)、(萤火虫)等 是光源;(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 20、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 像就(越多)。
• 23、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不同点是:电磁 铁的(磁性)、(磁力大小)和(磁极的 方向)可以控制和改变,磁铁却不可以。 24、电磁铁的应用有:(电铃)、(电动 机)、(电扇)、(电磁起重机)、(电 话)、(磁悬浮列车)。
简答题 实验题
• 1、电磁铁和磁铁有什么异同?
• 答:相同点:都有南北极,都可用来指示方向;
•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 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 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 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 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 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自 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 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 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 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 进的。
第三单元电和磁
• 1、一个简单电路要由(电源)、(导线)、 (用电器)、(开关)四部分组成。
• 2、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 (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 灯泡才会亮起来。
• 11、磁铁的性质有:(磁铁能吸铁)、 (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极的磁性最 强)、(磁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磁 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
• 12、(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战国的时候被称为(司南) 。
• 13、用(磁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 摩擦几十次,就做成了(指南针)。
• 14、消去缝衣针磁性的方法有:(用木棒 敲)、(在火上烤)、(与大磁铁放在一 起)
• 15、指南针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是 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地球的北极)吸磁铁的(N端),(地球 的南极)吸磁铁的(S端)。
• 16、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磁性黑 板)、(磁带)、(磁卡)、(软盘)、 (带磁性的冰箱门)、(门吸)、(磁性 铅笔盒)等。
• 17、在通电状态下具有磁性的装置叫(电 磁铁);它由(电池)、(导线)、(铁钉) 三部分组成。
•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 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 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 由西向动转动。
•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 午的影子最短。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 置相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3、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简答题
• 1、怎样用拳头测量太阳的高度? • 答:(1)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
高。(2)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叠上 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计算一 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的 高度。
• 2、设计试验证明太阳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 答: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 啦圈等
• 3、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 4、只能使用(电池)实验,不能从插座接电。 • 5、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组合成一个
(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 否使(电流)通过。
• 6、(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 7、避免触电的方法有:(不要在电线上晾 晒湿衣服)、(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 筝)、(不要用湿毛巾擦电器)、(不要 把几个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
简答题 实验题
• 1、小孔成的像是左右颠倒的吗?为什么?
• 答:是的,小孔成的像左右也颠倒,因为 物体左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 投在屏的右侧,右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 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左侧。
• 2、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 法制造彩虹?
• 答: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色散,形 成彩虹。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 虹。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 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 (自东向西)。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 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 化规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 高—低)。
• 5(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 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 制成的。 6、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 两种。 7、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 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 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 (右手)。 8、(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的原因。
• 21、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 镜。
• 22、(万花筒)和(潜望镜)利用了(光 的反射)的原理。
• 23、(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是根据 (光的折射)的原理制成的。
• 24、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 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 透镜)。25、(凸透镜)能使光线(聚 焦),(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 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保持不变的是: 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需要改变的是: 线圈匝数
• 不同点:电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和磁极的方向 可以控制和改变,磁铁却不可以。
• 2、有两根铁棒,一根有磁性,一根没有磁性, 不许用任何东西,你能辨认出哪根铁棒有磁性吗?
• 答:因为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而磁铁的正中几 乎没有磁性。所以用其中一根铁棒的一端去接近 另一根铁棒的正中,即可判断出结果
• 3、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 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
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
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
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
阳)的光。
14、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 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 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 弦月—蛾眉月)。
• 14、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 远镜看到的是(正像);用两个度数不同 的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
• 15、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 形成(彩虹)。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 喷水制造彩虹。
• 16、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 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 光)。
• 26、(凸透镜)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 像;(凹透镜)不能。
• 27、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 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28、 彩虹是由(红)、(橙)、(黄)、(绿)、 (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 29、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 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 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