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一1、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00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⑵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⑴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⑵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德育目标: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

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2、延伸拓展:本文选自《胡适自传》。

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作者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胡适一生的成就和其谦逊的品性、宽以待人的态度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女人――她的母亲冯顺弟。

冯顺弟16岁就做48岁的胡适父亲的续弦,23岁就成了寡妇,前妻的孩子都比她大。

为了当好家,她时刻小心谨慎,宁愿自己委屈。

她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

守寡23年,她离开了人世,而那时,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回国,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

而且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增强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

同时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同学们,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

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8篇)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

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设想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

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通过质疑解疑解决文中“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等难点问题。

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母亲,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1.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2.师: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课件展示重点字词)文绉绉穈先生掷铜钱庶祖母翳病舔去侮辱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文绉绉”“侮辱”造句。

三、了解作者(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四、探索新知㈠整体感知师生合作朗读文章(播放歌曲《母亲》),生思考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课件展示母子亲情的画面并出示问题)师生读文后,生回答明确: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2024《我的母亲》教案设计精选2024

2024《我的母亲》教案设计精选2024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内容与特点分析•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选择目录•教学过程设计•课堂互动与练习安排•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态,学会珍惜和回报母亲的关爱。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等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01教学难点02注03主要情节人物形象情感表达030201《我的母亲》内容概述文本特点与风格语言特点写作手法文本风格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联系针对性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设计通过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和总结反思等环节,有序引导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情感距离。

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播放与母爱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营造情感氛围。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圈出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和人物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为后续的深入讨论做铺垫。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语句,探讨其含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组织学生开展以“母爱”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比赛,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提问交流,引导思考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对母亲的印象是什么?”“母亲在你们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我的母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以及母亲的形象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 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尊敬长辈的美德。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母亲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伟大,导入课文《我的母亲》。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尊敬长辈的美德。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父母的爱和尊敬,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长辈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父母的作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我的母亲》课文文本。

2. 图片:母亲节的图片、作者与母亲的合影等。

3. 音频:课文朗诵音频。

4. 视频:关于母爱的短视频。

5.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重点句子和词语。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伟大。

2. 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后关于父母的作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尊敬。

我的母亲(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母亲的辛苦和付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 培养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母亲节的来历和意义。

2. 母亲的辛苦和付出。

3. 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三、教学重点1. 了解母亲节的来历和意义。

2. 学会通过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在写作中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2. 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展示对母亲的爱。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母亲节的来历和意义,母亲的辛苦和付出。

2.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3. 展示法:让学生通过创新的方式展示对母亲的爱。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母亲节的来历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辛苦和付出。

二、新课内容(10分钟)1. 教师讲解母亲的辛苦和付出,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伟大。

2. 学生通过阅读例子,了解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三、写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我想对母亲说……”2. 学生现场写作,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点评学生的写作。

2. 引导学生回家后,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感激和爱意。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回顾上一课的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展示对母亲的爱。

二、新课内容(10分钟)1. 教师讲解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展示对母亲的爱。

2. 学生通过观看例子,了解创新展示的方式。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给出实践题目:“以母亲为主题,创作一件作品。

”2. 学生现场创作,可以是绘画、手工艺品等。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

2. 引导学生回家后,向母亲展示自己的作品,表达爱意。

六、教学准备1. 准备母亲节的来历和意义的资料。

2. 准备写作模板和例子。

3. 准备创新展示的素材和工具。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一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写作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好情感;(2)培养学生珍惜家庭、和睦相处的家庭观念;(3)培养学生感恩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一文;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 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2. 运用文中句子或段落表达情感;3. 创作具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全文;2. 相关资料、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3.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歌曲《母亲》,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2)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与母亲的美好回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结合课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5. 表达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尊敬母亲。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我的母亲》;(2)结合自己的生活,创作一篇表达对母亲感激之情的作品。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二、积累成语:蹑手蹑脚一饱眼福娓娓动听热泪盈眶循循善诱饮泣吞声辗转反侧万籁俱寂三、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配以《苏格兰摇篮曲》)学生边听读,边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板书)元宵夜的“巡阅”涌流的眼泪丰富的内心世界劳碌的身影四、布置作业:收集自己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些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导入:1.学生活动: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交流)2.多媒体播放满军的歌曲《懂你》,创设情境。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1.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读了,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

请学生自由发言:参考答案: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

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

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怀念、赞美3.教师小结:“我”的母亲是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有一定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才具被封建社会埋没的普通妇女。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通过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培养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梳理作者即事抒情的语句;避免由于作品的时代性与当代学生生活条件的反差导致的学生在体会情感时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消极因素。

教学方法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有一位我们大家熟知的,与巴金、鲁迅等人同时代的伟大的文学家,他生前写过许多小说和剧本。

表现的大都是一些小人物和旧社会的穷人、“末世人”,他是中国现代作家中,为数不多能引起世界级轰动的作家之一。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同学:是老舍吧?老师:对,是老舍先生,他的原名是舒庆春,字舍予。

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小说和话剧比如,《骆驼祥子》《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你读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吗?一样地道优美的北京话,一样平实朴素的语言,一样浓厚纯朴的情感,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叙事散文《我的母亲》。

二、请同学们先初读一遍课文1.认识文章中比较生疏的字词;2.结合阅读提示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预习1.解决生字词。

2.落实字词。

⑴肥美:意指肥沃丰美⑵姥姥:前指外祖母,后指老人⑶家谱: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主要人物事迹的书⑷出阁:地方语,出嫁⑸洗三:旧俗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给婴儿洗澡⑹刮痧:民间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⑺绞脸:用一条线两股相交,绞去妇女脸上的细毛⑻庚子闹“拳”:指庚子年,即1900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⑼撑持:支撑维持之意四、请同学再次精读课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山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山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山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全文。

2. 能够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 能够运用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 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我的母亲》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散文作品,文章以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通过回忆母亲的日常生活和关爱,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2.2 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 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感受亲情的温暖。

2. 引出本课课题《我的母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生字词、难句等问题。

3.3 合作探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4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

2. 引导学生树立孝敬父母的观念。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并背诵课文《我的母亲》。

4.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表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5.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1. 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作文中对母爱的体现。

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3 学生自评与互评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 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共同进步。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课堂讲解1. 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描绘出母爱的伟大形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能够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敬爱之情。

3.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和珍惜。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我的母亲》是一篇描写作者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的散文。

文章通过回忆和叙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点滴故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敬爱之情。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母亲的印象和感受,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关注。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细节,分享对母亲的感受和体验。

3.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写一篇关于“我的母亲”的短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生的表达和讨论,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2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我的母亲》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相关阅读材料提供一些关于母爱主题的文章或故事,供学生扩展阅读和思考。

5.3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课文文本和相关材料。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母亲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母亲的认识和感受,为学习《我的母亲》做好情感铺垫。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分析生字词、段落结构和写作手法。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描写,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2.设计意图:通过讲授新知,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2.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达,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创设互动、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关注家庭、亲情等主题,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塑造。
4.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借鉴课文写作方法,以自己的母亲为题材,创作一篇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和感激对自己付出的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表达情感的能力。
2.阅读理解:选取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进行深度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文章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并完成以下任务:
a.概括文章大意,提炼出中心思想。
b.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选取一段印象最深刻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悟。
2.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依据《我的母亲》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精读篇目。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我的母亲》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

教学本文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提供一个范例。

二、设计思想:《我的母亲》极鲜明地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以“致力于全面提高职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遵循“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且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

该篇文章语言朴素,情感浓烈,向我们呈现了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勤劳困苦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因此,本文不仅是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散文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对处于生理、心理不稳定的职高学生的情感的洗礼。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感受母亲形象,能够把父母的那种深沉的爱在作文中运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方式上,针对本课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七八个同学一组,每组选出一位小先生,负责本组活动。

通过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

2、在教学方式上,我主要采用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训练迁移四步立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写作体验等感受母子亲情。

3、通过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

4、通过比较阅读,升华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2、感受作者的博大志远,学习作者的感恩亲情,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生活的现在相隔较远,学生个人的阅历的不同,他们对母亲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朴素自然的语言应为教学的重点,五、教学难点:职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薄弱,为师生课堂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了难度。

调动学生的情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去领略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则是本课教学难点。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优秀8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优秀8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优秀8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一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三周星期三)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舔去(tian3) 侮辱(wu3)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默读提示及要求:1.抓住关键句、段。

2。

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

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

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词汇、句型等知识,理解并朗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母亲的尊重和关爱,懂得珍惜母爱,传承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词汇、句型的学习和运用;文章的理解。

2.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意思并进行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视频,引导学生讨论视频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的母亲》。

2.学习词汇与句型(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和常用句型,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3.阅读文章(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并根据课前学习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理解和解读,学生可借助词典、课文译文等辅助理解。

4.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各自心目中的母亲形象,包括母亲的特点、习惯、爱好等,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

5.听力练习(15分钟)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6.个人表达(10分钟)学生从自身的角度编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包括母亲的特点、对自己的爱、平时的行为等,并在课堂上互相分享。

7.总结与评价(10分钟)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总结,并教师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

四、教学活动设计:1.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文章中的对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母亲的英语作文,内容可以是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对母亲的赞美等。

3.诗歌朗诵:让学生背诵一首关于母爱的英文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板书设计:1.关于母爱的英文词汇和句型。

2.学生分享的心目中母亲的形象描述。

六、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在语言能力上得到了提高,更在对母亲的理解和关爱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珍惜母爱、尊重母亲,并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我的母亲》(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2. 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母爱的特点和伟大之处。

2. 分享一些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母亲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母爱的特点和伟大之处。

2. 分享一些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母亲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第二章:母亲的付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了解母亲为自己的付出。

2. 培养学生珍惜母亲的付出,懂得感恩的心。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母亲在生活中的各种付出。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深入了解母亲的付出。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回报母亲的付出。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母亲在生活中的各种付出。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深入了解母亲的付出。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回报母亲的付出。

第三章:母爱的力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母爱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

2. 培养学生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的心态。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母爱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

2. 分享一些母爱战胜困难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感受母爱的力量。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的心态。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母爱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

2. 分享一些母爱战胜困难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感受母爱的力量。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的心态。

第四章:感恩母亲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激母亲的关爱。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应该珍惜和感激母亲的关爱。

2. 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应该珍惜和感激母亲的关爱。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通用7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通用7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我的母亲》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

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胡适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山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山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山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描绘母亲的形象和感情的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感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增强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2.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1.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把握母亲的形象和感情。

2.2 课文《我的母亲》的欣赏与分析1. 分析课文作者运用语言描绘母亲的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欣赏课文中表达母亲爱和关怀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引入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阅读理解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把握母亲的形象和感情。

3.3 欣赏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作者运用语言描绘母亲的手法。

2. 学生分享自己欣赏的课文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我的母亲》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母亲的文学作品或真实故事,供学生参考和扩展学习。

5.3 教学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兴趣。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课文的背景、作者、字词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法分析法: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写作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4. 朗读法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提问学生:你们的母亲是怎样的人?你们对母亲有什么感情?引出课题《我的母亲》。

2. 讲授讲授: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讲解课文的字词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3. 讨论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对作者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意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4. 分析分析: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等。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

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艺术特色。

5. 朗读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如:语调、语速、重音等。

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我的母亲》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我的母亲》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内容主要讲述了关于我和我的母亲之间的故事。

本文语言简洁,通俗易懂,重点在于刻画母亲和我之间的感情。

本文适合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母爱的伟大,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感受到母爱的深刻内涵和人性的伟大。

二、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关于母亲的词汇,并能够借助词汇运用,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母爱的温暖和伟大,并能够深刻感受到母爱的内涵和人性的伟大。

3.通过讨论和交流,能够发现文章所呈现的母爱的伟大并可自我思考如何报答母爱。

4.能够通过整合所学知识,自主形成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有关母爱的作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和掌握与文章相关的词汇。

2.理解文章述说的故事,通过深刻体会母爱的内涵。

3.能够通过思考和交流,发现母爱的伟大,并自我思考如何回报母爱。

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词汇学习、讨论、阅读和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感悟母爱的内在涵义。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1: Warm-up通过图片展示相关母爱的图片,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描述。

比如:图片展示一位母亲与她的孩子走在树林小路上,要求学生描述母亲和孩子的表情、所穿服饰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关于母爱的一些话题。

Step2: Lead-in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难以忘怀的经历,并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Step3: Vocabulary让学生学习本文所涉及到的生词和词组,如:surprised,whisper,decision,realize等。

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学习到生词的运用和重点掌握。

Step4: Reading在学习完生词后,让学生阅读本文。

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进行语音模仿。

同时,教师可结合读后问题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性格特点2、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能,整体把握作品。

能从自主学习中体会母亲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体验,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体会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培养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体验,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体会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培养感恩之心。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初识母亲不易的生活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母亲》(出示题目)。

谁的母亲?2、假如你是胡适,你怎么向别人介绍母亲所处的这个大家庭的情况,试着来说一说。

3、你从家庭成员的角度进行了介绍。

同学们对他的介绍有什么补充吗?4、家中有一大堆儿女,大女儿大儿子都比母亲大好几岁,这样人家的后母可不容易做啊!母亲的生活确实不容易。

我们不由得感叹:(幻灯片出示)“母亲的命真啊!”生:母亲的命真苦啊!(师板书“苦”)二、细细品读,理解母亲多面的性格1、母亲的命这么苦,她会跟人去诉苦吗?会还是不会?请用跳读法到文中去找找理由,并用笔划出关键词句。

(学生动笔划。

)2、那她到隔壁闲谈。

会谈点什么呢?3、她的丈夫还活着吗?4、是向已经过世的丈夫诉苦,更准确地说是哭诉。

她哭的对象是谁?5、哭她自己算不算向别人诉苦?6、两种不同的意见,看来更倾向于不会诉苦,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的词来进一步证明。

她是那么的温和,那么的仁慈。

(师板书“慈”、“和”。

)7、很有眼力。

刚才有同学是从“哭”中看出她是不会诉苦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写到的母亲的三次哭。

(课件出示描写三次哭的语句)1.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2.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

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

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

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

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

3.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

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其余同学听同学朗读的时候思考这三次哭有什么不同?(三位学生读)提问:这三次哭有什么不同?(提示:目的、对象)能把三次哭的目的更准确地都说一说吗?【对儿子】第一次哭是为了劝我好好读书,并对丈夫的去世感到伤心、怀念。

说得简洁一些就是对丈夫的怀念,对儿子的——期盼。

所以我们看到她对自己的儿子不只是慈爱,还有——惩罚。

怎样惩罚?师:能说一下,你最受不了的是哪一点吗?拧我的肉。

师:确实,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也有些受不了,但是为了对丈夫有个交代,为了对儿子的期望,她对儿子是那么地——(师板书“严”)她教导我时经常要说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

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1次哭时说的话。

)再揣摩一下,她说这话时,应该是怎样的语调。

只哭过一次吗?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师:也就是常常。

这个哭只是无声地掉泪,这跟前面其实是一致的,也就是哭也不想让别人听到。

这再一次证明,她有苦也不想让别人知道。

你说她会去向别人诉苦吗?【对哥嫂】有苦不能说,这才是真正的苦啊!母亲在对待哥嫂的时候,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是什么?(师板书“忍”。

)忍到什么地步?你还能找出几个表明她忍的词来吗?11自然段。

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

这是直接写,还有其他地方可以感知到吗?第10段,“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

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

”哪几个词?“总是”、“让”。

不仅自己忍,让孩子也忍。

总是让着她,这是怎样的一种忍让啊!还有吗?第8自然段。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也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哪个词最能表现忍?从不所以我们在读第二次哭时要读出她的忍,该怎么读?请你读一读第一句。

(生16读第二次哭中的第一句)读时,要突出哪个词?实在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她的哭跟前面是不一样的。

先是轻轻地哭,再是渐渐哭出声来,到最后不肯住。

目的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吗?劝她还是认错?【对别人的侮辱】这是怎样的一种忍耐啊!第三处哭,又是怎样的哭?大哭。

表现了母亲怎样的一种性格?(师板书“刚”。

)怎么来读出刚性?抓住“当面”、“当众”、“直到……才”读出刚性。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三次哭)这是怎样的一种刚气啊!这种刚气也是镇住大嫂二嫂、解决种种问题的重要因素。

【ppt】(边说边板书“亲娘”、“后母后婆”、“寡妇”等)在我面前,作为亲娘,满怀对亡夫的思念和敬爱,满怀对“我”的慈爱和期望,她偷偷地哭;在哥嫂面前,作为后母,为了家庭的和睦,她轻轻地哭;然而在外人面前,作为寡妇,为了捍卫家庭的尊严和自己的名声,她大声地哭了。

我们从她的泪和哭中,明白了她为什么对孩子那么慈爱而又那么严厉,对家人那么忍让,同时我们也读出了他的刚气。

这正是仁慈而又刚毅的中国传统妇女的典范。

慈苦母亲严刚和忍胡适三、深入探究,领会母亲深远的影响那么又是什么支撑着母亲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毫无怨言地走下去呢,作为一个寡妇,他最大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师板书“胡适”)胡适到底有没有如母亲所愿成才呢?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你能从字里行间看出胡适成才了吗?(课件出示末段。

生读末段)“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人管束过我”,“混”说明日子过得并不好,可能并没有成才。

果真如此吗?(课件出示胡适身份介绍)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

1910年考取官费赴美留学,一生共获取35个博士头衔。

1917年7月回国。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新诗集《尝试集》。

最震撼你的是什么?有人说大陆有鲁迅,台湾有胡适。

胡适深得蒋介石的赏识。

胡适在台湾去世时,蒋介石亲手写下挽联:(出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还有人为胡适写下了这样的的墓志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生齐读)这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为思想和言论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形骸终会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个受了七年西方新思想教育的大学者,又会怎样评价一个传统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呢?(出示)请从文中找一找。

(学生动笔找)“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对母亲充满感激。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充满了对母亲的感谢和敬仰。

两位同学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仰。

让我们再回头思考一下刚才同学所提出的“混”字,该怎么来理解?提示:这么有出息肯定不是真正的“混”,我觉得这与文中的“一丝一毫”、“一点点”一样,表明了作者的一种谦逊态度,这也应该是母亲对他的影响之一吧。

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之大。

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胡适。

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

(出示)有人认为1-4段写“我”的童年生活的缺憾,正是为了体现母亲给“我”做人的训练的珍贵,更突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也有人认为1-4段隐含着胡适对母亲的些许不满。

同学们怎么认为?请到字里行间找依据。

(学生圈画课文语句)同学们已经学着从字里行间解读作者隐含其间的情感。

我们来看看第四段,能从字里行间读出点什么来吗?(课件出示第四段语)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师:可见,胡适认为自己的童年是有缺憾的,其实,一个接受过西方新思想教育的大学者回首童年——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连和小朋友一起跑跳都不行,这一些缺憾和母亲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关系。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自传是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

作者这样剪辑材料,既保证了真实,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在此我们可再一次感受到,母亲在“我”的心目中,没有对错,有的只是敬仰和感激之情。

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读最后一句。

(生齐读此句)师:(配乐深情诉说)胡适有出息了,回国的第二年在北京买了房子,于是想接母亲到北京同住,母亲没有答应,其实,此时母亲已有病在身,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工作学习,瞒着儿子,于当年(1918年)去逝,时年45岁,临死未能见上一面,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师极悲伤)。

在回家奔丧途中胡适写下了《先母行述》。

(课件出示,生齐读)“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

平生惨痛,何以如此!”(部分学生哽咽)在母亲去逝12年后的一个深夜,年届40的胡适,整理自传,回忆起自己母亲,怀着感激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我的母亲》。

四、撰写墓志铭,评价母亲伟大的人格胡适对自己的母亲充满了感激、敬仰之情,那么你们对胡适的母亲又有怎样的评价呢?请大家为胡适的母亲写一段墓志铭,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句式,也可以自由发挥。

(课件出示)这个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学生听音乐写。

写完后交流)这个为了儿子能够忍辱负重而又刚气的母亲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但她对儿子的严,对家人的忍,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她还为国家培养了这么优秀的胡适。

这是她最大的功劳。

生31:这个坚强不息、永不低头的人在这里安息了,她为家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为孩子耗尽了自己的心血,为我们培养了一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作出贡献的伟人。

生H1:这个忙碌了一辈子,受了一辈子苦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但她那种刚毅、仁慈、温和的性格却永存。

生32:这个默默度过一生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不带一点怨恨,不带丝毫后悔,她的一生是苦的,但她也是坚强的,她把一切的苦都藏在了心里,把希望给了儿子,为我们培育了为民族奋斗的伟人。

师:如果母亲在天有灵,听到我们同学写的这些墓志铭,一定会非常欣慰的。

当我们细细品读《我的母亲》,深入探究胡适对母亲敬爱、感激的情感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想一想,如何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平凡但也一样伟大的母亲。

五、课外延伸,阅读母亲多样的情怀推荐同学们课外阅读几本描写母亲的优秀作品。

(课件出示)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