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的建构

合集下载

钱三强教授的《物理学史》序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思想

钱三强教授的《物理学史》序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思想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育钱三强教授的《物理学史》序 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思想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 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 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掘。

如 果我们都能重视这块宝地,把 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掘出来,从 中吸取营养,获得教益,我相 信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 养都会是大有益处的。

钱三强教授在《物理学史》序中讲到: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我们要通过物理学史的介 绍,向学生讲清楚, 科学经历的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

然而,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是 应用经过几次消化了的材料来讲授,或者经过抽象的 理论体系,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对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 起误解,以为什么结论都可用数学推 导出来,失去了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这样的结果使学生们不了解科学是怎样来的,时间 长了,等到他自己从事教学时就很容易把科学当作《物理学史》第二版一门死科学来教。

今天我们科学界有一个弱点,这就是思想不很活泼,这也许跟大家过去受的教育有一定关系。

钱三强教授在演讲钱三强教授:《物理学史》序的第二点看法通过物理学史可以阐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物 理学是实验科学,实验工作是基础。

强调实验的意义,并不是否定理论的重要性,只有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正确的、经得起实践检 验的理论,才能由表及里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认识。

如果能在系统地介绍理论发展线索的同时,更 多地介绍实验工作的经过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理论 与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就更有教育意义。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实验起了重要作用。

什么叫实验? 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 仪器,人为地控制、创造或纯化某种自然 过程,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同时在尽 可能减少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观测,(定性 的或定量的),以探求该自然过程变化规 律的一种科学活动。

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现新事实,探索新规律 检验理论,判定理论的适用范围 测定常数 推广应用,开拓新领域我国著名物理学家 张文裕指出: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 泉,是自然科学的根本, 也是工程技术的基础。

物理学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分析探究

物理学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分析探究

物理学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分析探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物理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而物理学史作为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将物理学史融入教学内容中,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探究物理学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

一、物理学史对于理解物理学知识的重要性物理学史是人们认识、探索物理世界的经验和成果的总结。

在物理学史中,人们可以了解到许多重要的物理学思想、定律和实验成果,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牛顿力学的历史,可以了解到牛顿提出了三大力学定律,从而理解和掌握一维运动、二维运动等力学知识。

通过学习电磁学的历史,可以了解到安培提出的安培定律,从而理解和掌握电流、电磁感应等电磁学知识。

物理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知识的来源和内涵,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知识的把握和掌握。

物理学史中充满了许多具有挑战性和启迪性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居里夫人发现了镭等等。

这些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好奇心,也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到物理学家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物理学的探索和发现,从而让学生们对于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科学家们的刻苦钻研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从而激励学生们热爱物理学,积极学习物理学知识。

物理学史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家们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这些过程能够培养学生们科学精神,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习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历史,可以了解到麦克斯韦是如何发现电磁波的;学习普朗克辐射理论的历史,可以了解到普朗克是如何提出量子概念的。

这些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不易和辛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明白科学家们在探索和发现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一)高中物理的重要物理学史1.力学部分(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同一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4)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5)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00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2.电磁学部分(1)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2)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3)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获得诺贝尔奖。

(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5)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纽曼、韦伯于1845年和1846年先后指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原子原子核(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汤姆孙还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并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3)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并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

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

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
陈胜鸿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2(000)015
【摘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适当补充物理学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可以对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

结合物理学史进行高中物理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掌握书本中的物理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时也能够通过中国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总页数】2页(P96-96,98)
【作者】陈胜鸿
【作者单位】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广东东莞5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高中物理教学融入物理学史的策略 [J], 雷小桃
2.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J], 范良兰
3.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路径探究 [J], 刘娜
4.高中物理教学融入物理学史的策略 [J], 韦荣源
5.高中物理教学融入物理学史的策略研究 [J], 齐玉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课标高考物理学史、物理思想方法(教科版)王城整理

新课标高考物理学史、物理思想方法(教科版)王城整理

新课标高考物理学史、物理思想方法(教科版)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王城整理物理学史部分一、力学1.1683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必修1P72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必修2P472.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必修2P473.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从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17世纪,伽利略指出: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力的缘故,他通过理想实验法归纳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必修1P71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伽利略首先发现单摆的等时性4.20世纪(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6.1843-1845年间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法国天文学爱好者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外的未知天体(海王星)的质量、轨道和位置,1846年,柏林天文台的伽勒科学家观测到海王星。

7.1930年,汤姆博士根据海王星自身运动不规则性的记载发现了冥王星。

8.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的周期公式。

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9. 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二、电磁学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2.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选择题01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原卷版)-备战2020高考物理满分卷题型专练

选择题01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原卷版)-备战2020高考物理满分卷题型专练

选择题01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1.科学家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设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叙述正确的是()A.卡文迪许巧妙地运用扭秤实验测出引力常量,采用了理想实验法B.牛顿通过比较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和地球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了“月一地检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C.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用各小段的位移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kg、m、N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B.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质点”“点电荷”等都是理想化模型D.卡文迪许将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规律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3.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伽利略开创了运用逻辑推理和实验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B.卡文迪许在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测量万有引力常量时,应用了“放大法”C.电场强度是用比值法定义的,因而电场强度与电场力成正比,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成反比D.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4.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在物理学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中,科学家们运用了许多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科学假说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

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微元法B.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里运用了假设法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再把各小段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理想模型法D.根据速度定义式xvt∆=∆,当Δt→0时,x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5.关于物理学中的思想或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加速度的定义采用了比值定义法B.研究物体的加速度跟力、质量的关系采用假设法C.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采用了放大法D.电流元概念的提出采用了理想模型法6.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的物理思想与方法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关于物理思想和方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体现了等效替换的思想B.库仑扭秤实验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都用了放大的思想C.加速度a=vt∆∆、电场强度E=Fq都采用了比值定义法D.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能用实验直接验证7.引力波是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作出的奇特预言之一,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在引力波的研究中有决定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奖。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总结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总结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总结物理学史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和理解的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物理学也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系列的物理思想。

本文将对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进行总结。

物理学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最早的物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

古埃及人首先观察到了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并且将这些规律与神秘的宇宙力量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宗教性的物理思想。

而古希腊哲学家则更注重于理性思考,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宇宙是由数理规律组成的观点。

随着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物理学逐渐从宗教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伽利略·伽利莱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他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并开始将物理学建立在理性和实证的基础上。

伽利略的物理思想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对运动的概念。

随着牛顿力学的提出,物理学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牛顿通过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释了地球上的物体运动规律以及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规律,并创立了经典物理学。

牛顿的物理思想以力和质量的概念为基础,强调了自然界存在着普遍的规律性。

19世纪是物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理论和实验。

迈克尔逊和莫雷的干涉实验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从而推翻了传统的粒子说。

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理论统一了电磁现象,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同时,热力学的发展让人们认识到热量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为原子论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20世纪是现代物理学的黎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物质和宇宙的认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重新定义了力和质量的概念,并通过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揭示了质量与能量的等价关系。

而量子力学则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异性质,如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

此外,量子力学还为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和理论。

总结起来,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历史,从古代的宗教性思想到现代的实证和理论,人类的物理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方法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高考物理复习-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高考物理复习-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第22页
栏目导航
6.理想化模型是简化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它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 因素,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下列理想化模型建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质点作为理想化模型忽略了物体的质量 B.点电荷作为理想化模型忽略了物体的电荷量 C.理想电压表忽略了电压表的内阻 D.理想变压器没有能量损失
第19页
栏目导航
4.(多选)下列说法符合物理学史的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库仑用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 C.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安培受此启发,提出了分子电流假 说 D.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第23页
栏目导航
解析:选 D 理想化模型的建立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实践应用,质点、点电荷、轻弹 簧、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流表和理想变压器都是理想化模型.质点和点电荷作为理想化 模型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故 A、B 错误;理想电压表认为电压表的内阻为无穷大, 理想电流表忽略了电流表的内阻,故 C 错误;理想变压器忽略铁芯的磁损和线圈中的铜 损,认为没有能量损失,故 D 正确.
第18页
栏目导航
解析:选 AC 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 磁理论,选项 A 正确;查德威克用 α 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了中子,选项 B 错误;贝克 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选项 C 正确;卢瑟福通过对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选项 D 错误.
第12页
栏目导航
7.控制变量法 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 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研究其他两个变 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比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就用了 控制变量法. 8.等效替代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 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等.

“前挂后连”巧记物理学史和重要思想方法

“前挂后连”巧记物理学史和重要思想方法

第7讲 |“前挂后连”巧记物理学史和重要思想方法物理学史记录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历程,物理思想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维工具”。

历年高考对这部分知识时有考查,考查难度虽然不大,但因为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平时重视程度不够,得分反而不高。

因此复习本部分内容时要侧重对知识和事件的识记、理解。

提能点(一) 高中物理的重要物理学史⎣⎢⎡⎦⎥⎤基础保分类考点练练就能过关 [知能全通]————————————————————————————————1.力学部分(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和轻物下落一样快,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下落的快慢由重量决定)。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同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7)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

(8)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2.电磁学部分(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库仑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 仑定律。

物理学的历史与思想-力学的发展

物理学的历史与思想-力学的发展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哥白尼像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1503年,哥白尼回到波兰后,自制了观 测仪器继续进行天文学观测和新的宇宙体系 的研究。他认为,要消除地心说体系里不必 要的复杂性,唯一的出路就是把类似于地心 说中行星绕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和地轴 的回转)赋予地球本身。
只有月球绕地球转动, 恒星则在离太阳很远的一 个天球面上静止不动。这 样,哥白尼提出了一个以 太阳为中心的宇宙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天体从远 到近的顺序是:恒星不动; 土星,30年转一周;木星, 12年一周;火星,2年一 周;地球和月亮一年一周; 金星,9个月一周;水星, 80天一周等。哥白尼把统 率整个宇宙的支配力量赋 予太阳,而各个天体则都 有其自然的运动。
《天体运行论》分为六卷:
➢ 第一卷:总论,只要介绍了日心说的基本思想,即太阳居 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以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 第二卷:用三角学论证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 第三卷:论述地球的运动,太阳视运动、岁差和黄道赤道 交角的测定;
➢ 第四卷:论述月球的运行和日月食; ➢ 第五、六卷:论述五大行星(水、金、火、土、木)的运动。
第谷的天文台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1576年, 在丹麦国王弗 里德里赫二世 的建议下,第 谷在丹麦与瑞 典间的赫芬岛 建立了天文台。 这是世界上最 早的大型天文 台。1599年第 谷移居布拉格, 建立了新的研 究所。
开普勒定律示意图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开普勒从第谷的观测资料 中找到了行星运行的规律, 1609年,出版《新天文学》, 提出开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发展运动理论的科学 家,但由于没有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 得不到正确的科学结论。

《2024年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范文

《2024年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范文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篇一一、引言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发展历程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

物理学史不仅是物理学的历史记录,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资源。

将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二、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理论结合1. 物理学史的教学价值物理学史的教学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生可以了解物理学家们的思想、方法和成果,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和规律。

此外,物理学史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结合方式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结合方式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在物理教学中穿插物理学史的内容。

教师可以在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科学探究等方式,将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和方法。

三、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1. 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物理学史中的著名实验、发现和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讲解牛顿运动定律时,可以介绍牛顿的生平事迹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历史上的重要实验和发现,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借助物理学史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在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借助物理学史的背景和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讲解量子力学时,可以介绍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和贡献,让学生了解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物理学史及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及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及物理思想方法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探索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思想方法和理论观点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物理学的进步。

本文将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近代科学革命以及现代物理学理论三个方面分别介绍物理学史及物理思想方法的演变。

古希腊哲学思想对于物理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们首次提出了关于万物本质的思考,开始从宗教神话中解放出来。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赫拉克利特提出的火(即物质)构成世界的理论,以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提出的原子论。

这些哲学思想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推理,试图用基本元素来解释世界的各种现象。

虽然这些观点在当时并没有确凿的实验证据支持,但它们为后来的物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代科学革命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16世纪和17世纪,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物理理论,为物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伽利略提出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最有力工具的观点,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实现了对物理世界更为准确的认识。

他还提出了相对性原理,即运动的属性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无关。

牛顿的力学理论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他通过数学方法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并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实验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为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

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建立是在20世纪初达到顶峰的。

爱因斯坦通过引入相对论的概念,颠覆了牛顿力学的观点,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解决了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情况下的物理规律,广义相对论则提出了重力是时空弯曲的结果。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关系,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此外,量子力学的发展也是现代物理学中的重要成果。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世界的规律,通过引入不确定性原理,揭示了微观粒子的行为方式。

这些新的物理学理论挑战了人们一贯以来对于物理世界的认知,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文章阐述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的客观依据,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学史物理教学融合物理学史作为阐述物理学发展历程的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

正如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曾经说过的:“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发掘。

如果我们都能重视这块宝地,把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掘出来,从中吸取营养,获得效益,我相信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都会大有益处的。

”如今,随着物理学史知识和教学普及工作的深入发展,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将物理学史引入物理教学中也成为物理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但与此同时,物理学史教学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在实践层面上探索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物理学史和物理教育融合的客观依据(一)传统课程的弊端现代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价值负载的(value-laden)。

施瓦布(J.J.Schwab)曾写道:“任何给定时期的科学知识都并非建立在一切事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经过选择的事实的基础之上——而这种选择是建立在探究的概念原则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科学知识的教学要跟产生该知识的研究过程联系起来。

”传统的物理教学往往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过于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系统传授,不注重知识由此获得的探究过程。

这种课程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学科实质结构的理解,更背离了科学教育面向真实科学的初衷。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规律和本质的历程。

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或理论体系都是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常常需要科学研究者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

因此,物理学的发展史包含着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素,以及物理思想和物理观念深刻的变革。

如何实现高中物理学史和物理学科知识的有效结合

如何实现高中物理学史和物理学科知识的有效结合
按时间线索或其他 进行专题 的讲
授也是必要的 ,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五、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 育的重要途径——穿插物理学史
理学史教学 的看法主要有 以下两种情况 。
1 .有少数教师没意识到物理学史 的重要性
1 . 利用科学 家发 现物理规律 的艰辛过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 育
2 0 1 3 年 ・ 2 月 ・
学 术・ 理 论 现代衾 萼
如何 实现 高 中物 理 学史 和物 理 学科 知 识 的有 效结 合
李 国应 ( 福建省安溪梧桐 中学
《 福建省普通高 中新课程物理学科 教学 实施指 导意见 》 明确提 出
“ 学生学习 的内在需要一 旦表现 为兴趣 ,学 习活动对 他来说 是一种 享
2 . 相 当一部分老师有意识到物理学史的重要性 ,但没去整 理 ,形
成材料
2 . 利用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对事物 的研究
方法
物理学史集 中体现 了人 类探 索和逐 步认 识 物理 世界 的现象 、特
爱因斯 坦说 , 伽俐 略的研究 和他所创 立的研究方法 ,标 志着物理
建省普通高 中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实施 指导意见 ,忽视 物理学史 的重 要性 ,这是个错误 的行为 。
以及相应的实验基础 , 让 学生 了解 物理发展 中的偶 然与必然 ,科学家 们的坚韧与顽强以及道路 的曲折 与艰 辛 ,会使学生在思 想道德情操方
面受到感染 和熏 陶的同时 ,也会加 深学 生对物 理学 习的热爱 和热心 , 并 激发它们 极大的兴趣 和好奇 。
学史 。 从调查结果显示 ,其实学生掌握物理 学史的主要途 径还是来 自物
根据我们校物理组的研 究 ,我们 觉得 比较有效 的讲授方式 有 :一 是课堂 中穿插物理学史 ;二是对某 一知识部分按 时间线索或其他用 专 门一节课 进行 专题的讲 授;三是 以讲座 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 授。 物理课堂中穿插 物理学史是最 常见的方式 ,根据课 堂中的讲解 内 容穿插 物理学史 。如讲 到泊松亮斑 , 顺便 讲解泊松亮斑 怎么来 ,有什 么历史 故事,等等。这 马上 有 引起 学生 的兴趣 和提高其 学 习积 极性 。 此方式直接有效 ,效果很 明显 。

物理学的历史与思想-相对论的建立与发展

物理学的历史与思想-相对论的建立与发展
广义相对性原理:物理定律的形式在一切参考系都是不变的。 等效原理:引力和惯性力是完全等效的。 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提出了三大天文效应:“水星近日点进 动”、“光谱线的引力红移”和“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
1919年,英国人爱丁
顿,率领一支考察队,利用
日全食,观察到光线的弯曲
现象,并拍摄了照片。相对
爱 丁
第六章 相对论的建立和发展
相对论的建立与发展
§6.1 相对论诞生的背景和先驱者的思想 §6.2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第六章 相对论的建立和发展
相对论——20 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之 一。它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揭示了物 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使物理学的发展和 人们的认识从低速运动进入高速运动领域。
根据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光速“c”应为一常数, 与牛顿力学的速度叠加法则相矛盾。
• 物理学家面临两难的选择
对牛顿力学做一些顾此失彼的解释,修修补补?
OR?
彻底放弃,建立新理论?
第六章 相对论的建立和发展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爱因斯坦简介 • 相对论——时空观的革命 • 爱因斯坦创造奇迹的源泉
• 爱因斯坦简介
第六章 相对论的建立和发展
在英费尔德(L.Infeld)的《相对论的发展史》中记录了 一段他和爱因斯坦的一次谈话,英费尔德说“在我看来, 即使您没有建立它,狭义相对论的出现也不会再等多久。 因为彭加勒已经很接近构成狭义相对论的那些东西了。” 爱因斯坦回答说:“是的,这说的对。”
⑦彭加勒的局限: 遗憾的是,彭加勒最终未能认识到抛弃以太的必要性,
第六章 相对论的建立和发展
➢ 洛伦兹的收缩假说(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不同)
①以静止以太为出发点,在保持麦克斯韦方程不变的条件 下创立起来的“构造性”理论;

谈谈物理教学如何有机融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

谈谈物理教学如何有机融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
①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一个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可以看到硬币比纸片下落得快,说明质量大的下落得快.
②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将其中一张卷紧后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到卷紧的纸团比纸片下落得快,说明质量相同时体积小的下落得快.
③将一枚硬币与已经粘贴了纸片的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到一样快,说明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时下落一样快.
④一块面积较大的硬纸板、一个小软木塞,分别放到已调平的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可以看出纸板比软木塞重,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软木塞比纸板下落得快.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质量小的下落得会比质量大的还快.
结论:物”的实验
将羽毛和金属片放入有空气的玻璃管中,让它们同时下落,观察到的现象是金属片下落得快,羽毛下落得慢.将羽毛和金属片放人抽去空气的玻璃管中,让它们同时下落,观察到的现象是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相同.
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1800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个错误论断当作真理而信守不移。直到16世纪,伽利略(公元1564—1642年)才发现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矛盾。伽利略说,假如一块大石头以某种速度下降,那么,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小些的石头就会以相应慢些的速度下降。要是我们把这两块石头捆在一起,那这块重量等于两块石头重量之和的新石头,将以何种速度下降呢?如果仍按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势必得出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一方面,新石头的下降速度应小于第一块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加上了一块以较慢速度下降的石头,会使第一块大石头下降的速度减缓;另一方面,新石头的下降速度又应大于第一块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把两块石头捆在一起,它的重量大于第一块大石头。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不能同时成立,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是不合逻辑的。伽利略进而假定,物体下降速度与它的重量无关。如果两个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或将空气阻力略去不计,那么,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将以同样的速度下落,同时到达地面。

解读马修斯的科学教育思想

解读马修斯的科学教育思想

解读马修斯的科学教育思想摘要:马修斯是一位在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领域久负盛名的学者,他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多篇文章、出版多部相关著作。

他的建构主义、科学教师科学素质方面的科学教育思想,对当代学者研究科学教育、转变科学教育范式具有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马修斯HPS STS 科学教育一、关于马修斯本人马修斯(Michael R. Matthews)博士是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的副教授,是国际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组织的前主席,是一位致力于结合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教学的学者,也是国际科学史、数学史、数学哲学与教学专论期刊《Science and Education》的主編。

他的作品有《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关于认识论与教育的研究》;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向新西兰教育提出挑战》;《有关历史、哲学和科学教学的作品选读》;《科学本质与科学教学》;《关于科学本质教学的适当目标:一个辩护》;《科学教育与文化》;《科学教育时代:钟摆运动的历史和哲学教学可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等等。

二、马修斯的科学教育思想马修斯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要促进公民知识的增长,更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审美观、处事行为和能力。

科学教育要向综合化、探究型、社会型转变,通过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达到最终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建构主义思想建构主义试图在教师主导教学、传统说教教学、学生主导的发现式教学和进步教育模式之间构建桥梁,探寻一种探究性学习课堂:在探究性课堂有探究性实验室、学生主导性探究和辩论等,教师只是作为检验审议问题、考察价值观、勇于承认错误和面对自己未知领域时的道德模范。

课堂气氛有助于探究性活动的进行,学生可以大胆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言论得到倾听和分享,探究性课堂给予学生时间去做,去思考,去感受和反馈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高频率化,对探究对象的认识比较彻底和全面。

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_陈小敏

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_陈小敏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 象 、规 律 和 本 质 的 历 程 。任 何 一 个 具 体 的 物 理 知 识 或 理 论 体 系 都 是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常常需要科学研究者 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因此, 物理 学的发展史包含着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素, 以及物理思想 和物理观念深刻的变革。同时, 物理学的发展过程还包含着丰富 的情感体验, 体现 着 认 识 过 程 中 理 论 与 实 践 、继 承 与 突 破 、理 性 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具有丰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因素。通过 物理学史教学, 让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具体的科学知识, 而且可以 学到“科学的方法”, 开拓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科 学概念, 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发展, 更全面地认识到科学的整体 性。从这个角度上看, 物理学史应成为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
做静态地讲解。但法制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要认清它必须与 当 时 的 社 会 环 境 相 结 合 。特 别 是“ 传 统 的 儒 家 伦 理 道 德 观 念 与 国 家法律制度不断相 互 渗 透 和 融 合 , 形 成 了 中 国 古 代 汇 融‘ 天 理 、 国法、人情’于一体的基本特征”, 这使得中国法制的发展过程更 具复杂性。这就需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将中国法制的动态 发展讲清楚, 在这种动静结合的讲解中提高学生的鉴别与判断 能力。再次, 在授课过程中, 要时刻注意前后贯通、纵横结合, 即 要求教师在按时间顺序讲述各章内容时, 能够经常地以提问、设 问等方式, 把前后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并进行分析比较, 使学生 对“中国法制史”上各种制度和问题形成连贯的、整体的认识, 进 而 引 导 学 生 把 握“ 中 国 法 制 史 ”发 展 的 内 在 规 律 性 及 不 同 时 期 的 本质特点, 提高其综合概括能力。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 尝试进行中外比较, 古今融合, 进一步扩展学生视野, 激发其主 动 学 习 探 索 的 兴 趣 与 动 力 。“ 中 国 法 制 史 ”不 仅 是 一 种 动 态 的 发 展过程 , 同时它也 不 是 孤 立 存 在 的 , 法 律 思 想 、法 律 制 度 在 某 种 意义上来说是超越时空的。在世界五大法系中, 中华法系以其悠 久的历史、丰富的 内 容 、鲜 明 的 特 点 , 对 其 他 法 系 产 生 了 一 定 的 影响, 反过来在我国近现代法制的建设过程中, 也从其他法系中 吸 取 了 一 定 的 经 验 和 借 鉴 。为 此 ,“ 中 国 法 制 史 ”教 师 在 讲 解 中 国 法制的产生发展过程中, 也要穿插介绍其他法系的特征, 通过中 外比较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对中国法制的特征有着更为鲜 明、准确的把握。此外, 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还要立足于现 实的高度, 将古今法制进行融会贯通, 对中国法制的发展做历史 的、辩证的考察, 生 动 地 向 学 生 展 示 法 制 变 迁 的 奥 秘 与 规 律 , 激 发学生对法制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思考, 为他们将来积极投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功能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功能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功能作者:吴柴乐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21期摘要:物理学史作为研究物理学发展的一门学科,是物理体系的一部分。

在教育过程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方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物理学史;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具体的科学素养又分为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行为等要素。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历史的科学,它真实记载描述了物理科学形成发展的历程,解释与分析了历程的形成背景与规律,包含物理科学知识体系逐步成熟发展的过程,包括科学家们探索追求真理的事实与故事。

下面具体阐述物理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一、加深科学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授知识,可以提供重要的物理事实、概念、原理及方法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应用,从而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给学生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的案例教育。

例如,在人教版物理必修一中有《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本节具体阐述了伽利略从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到从逻辑证明自己结果,从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本节全文都是讲的伽利略创造的一套对近代科学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包括阅读材料STS 《从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学与社会》。

这样设计可以向学生揭示伽利略科学探究法的一般程序,使学生从中领略到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家是怎样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从“机械学习、被动思考、获得知识”向“灵活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转化,获得真正的“智慧”。

二、展示知识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心理状态,其核心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探索创新的思想。

物理教材中涉及到很多事实。

比如: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研究得了白血病逝世,为科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布鲁诺为捍卫日心说牺牲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熊熊烈火之中;学习物理学史能让学生体验批判精神,培养创新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史与物理思想的建构大同市实验中学(037010)田雨禾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

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

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物理学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认识的结晶,它的基本使命是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研究目标是正确揭示客观物质世界所有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的规律。

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假说和科学推理等。

物理学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教育的功能定位,即以物理学的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通过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体验,认识和运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物理学以及高中物理教育的特点,功能定位决定了高中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策略上与其它学科在课堂学习策略上应该也有所不同。

很多物理教育家指出,物理教学不仅要给出物理事实和物理规律,而且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教育。

这与新一轮课改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完全吻合。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就曾经这样说过,“进了一个好的研究院,学生都不坏,都得了博士学位。

过了15年,他们的成就可以很悬殊。

所以悬殊决不是他们的天分差得那么远,也绝对不是他们的技术差得那么多。

最主要的是有的人走到一个正确的方向。

这个方向在以后5年、10年或15年有了大发展,他们和这个方向与之俱长,就可以有大成就。

”由此可见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建构与掌握的重要性。

物理学史含有的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极好内容,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进行物理教学十分必要的部分。

由于物理事实和物理规律具体,较容易把握,而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隐含其中,较为抽象,因此容易被忽略。

因此,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如何从物理学史料中发掘物理思想,引导学生建构物理思想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已成为当前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使命,新课程目标的提出也给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以及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发展的天地。

一、新课标提倡的面向过程的教学给物理教学和物理学史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统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

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历史的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

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

不仅牛顿如此,凡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都善于批判和继承。

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胆识,使学生更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学习研究。

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在《教学任务的变革》一文中提到: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就曾说过:“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

他据此推断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

所谓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而默会知识则是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

而且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

笔者以为,物理学史材料中所蕴涵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正属于顾泠沅教授所讲的默会知识。

因此,如何通过渗透物理学史中相关的材料使学生感悟其中的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面向过程的教学有利于物理思想的渗透,而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过程材料的宝库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物理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物理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物理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大批中外科学家,教学中恰当地介绍他们的传记、品格、成就、精神,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它所取得的成就无一不归功于人类对物理过程孜孜不倦的研究。

经典力学的产生和发展,起源于人们对宏观物体运动过程的研究;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与确立,依赖几代人对微观领域物质相互作用过程的探索;电磁波在科学家对电磁运动过程的研究中被预言其存在,又在科学家对电磁运动过程的进一步研究中被验证。

对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教师本人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物理过程往往是十分复杂的。

在物理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互相联系,纵横交错。

通过对复杂纷纭的物理过程的研究,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特性、物质基本结构以及各种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使物理学蕴含着启人心智的科学态度、思维方法和研究技能。

而这些方法又在人们对物理过程的研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物理过程又是简单的,汤川秀树访问莫斯科大学时,曾写下这样一句话:“从本质上讲,自然界是简单的”。

物理学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在反映自然规律方面,物理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明美丽的特点。

这里正闪烁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光辉!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所谓学科教育,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少规律是从观察和试验总结出来的。

物理课程在整个高中阶段是地位极其稳定的基础课程,在科学课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但是,物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即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最难学的一门功课,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高中物理除了包含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否可以把它称为明确知识)以外,还包含着比学科知识本身多得多的默会知识,如怎样阅读物理教科书、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建立的、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应怎样选用最佳的学习方法、面对物理实验的失败,将采取怎样的对策等等。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物理之所以难学,并不主要是学生背不出那些物理概念、规律及一些实验的操作步骤,而是不知道这其中的许许多多为什么。

面对实际问题中的怎么想,怎么办,“实际问题”解决后该怎么评价,怎么反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涉及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物理现象是与物质运动和物质结构相联系的物理过程的直观表现,是物理过程的一种反映;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表述,是物理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提炼;物理规律是物理过程演变发展的轨道,是对物理过程的高度概括。

因此,以对物理过程的研究为载体组织课堂教学,实施面向过程的教学,不仅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还强化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联系的物理方法和科学思想。

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和物理过程密不可分的,我们更应该在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施面向过程教学。

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

因此,了解物理学史可提高人们进行科学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

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科学家的研究事迹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

想要有效地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要明白学生到底愿不愿学,即学生是否具有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学习的愿望或积极性,新的学习是不能发生的,即便学生有适当的知识准备也是如此。

其次,要明白学生会不会学。

从已有的教育研究结果来看,衡量学生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是看学生学习策略水平高低及运用状况。

而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学生会不会又显得尤为重要,迫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

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

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

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高一一开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现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

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