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与人格障碍的鉴别和处理

合集下载

狂躁症与人格障碍的鉴别与治疗方法

狂躁症与人格障碍的鉴别与治疗方法

狂躁症与人格障碍的鉴别与治疗方法狂躁症和人格障碍是两种不同的精神疾病,然而它们在一些症状上有相似之处,容易被误诊或混淆。

正确鉴别出所患的疾病对于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狂躁症和人格障碍的区别,并提供相关的治疗方法。

狂躁症是一种情绪病,主要特征是情绪的高度激动和冲动行为的增加。

患者经常感到异常兴奋,有时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剧烈、急躁易怒、精力过剩和话语增多等症状。

在狂躁发作期间,患者的判断力和冲动控制能力明显下降,使他们可能做出冲动和风险的行为。

人格障碍是一种在长期时间里形成的一系列无法调整的个性特征,影响了个体的感受、思维和行为。

根据不同的人格障碍类型,患者可能表现出各种症状,包括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对人际关系的困扰等。

与狂躁症不同的是,人格障碍的症状更加持久稳定,并且不会出现明显的病程波动。

要正确鉴别狂躁症和人格障碍,可以参考以下几点:一、病程特点:狂躁症的发作呈现明显的病程波动,通常为数周至数月,而人格障碍的症状一般是持久存在的,没有固定的发作周期。

二、情绪稳定度:狂躁症患者在发作期间情绪波动较大,而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是长期存在的,并且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三、冲动行为:狂躁症患者在发作期间可能会表现出冲动行为,比如大量购物、轻率决策等。

人格障碍患者的冲动行为相对稳定,不会有明显的波动。

治疗方面,狂躁症和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对于狂躁症,药物疗法是常规的治疗方法之一。

锂盐、抗精神病药物和抗癫痫药物等被广泛应用于狂躁症的治疗。

此外,心理治疗也是狂躁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学会更好地应对情绪和冲动。

对于人格障碍,因为它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治疗的重点是帮助患者建立适应和调整的能力。

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比如认知行为疗法、辅助性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同时提高情绪调节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心理学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

心理学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

心理学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引言心理学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关注的一门学科,因为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然而,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疾病,以及可以用来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

1. 抑郁症1.1 症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精力不足以及自我评估的严重下降。

患有抑郁症的人可能会感到无助、无望和沮丧。

1.2 治疗方法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通过与心理医生的对话,了解和处理他们内心的痛苦。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化学平衡,减轻抑郁症状。

2. 焦虑症2.1 症状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持续的焦虑和担心。

患有焦虑症的人可能会经历心悸、呼吸急促、头痛等身体症状。

2.2 治疗方法治疗焦虑症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教育患者正确的认知方式和应对技巧,帮助他们改变焦虑的想法和行为。

此外,舒缓技术如深呼吸和冥想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

3. 进食障碍3.1 症状进食障碍是一类心理疾病,包括厌食症和暴食症。

厌食症患者常常限制自己的食物摄入,导致体重过低和身体状况不佳。

暴食症患者则会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并常常感到缺乏控制。

3.2 治疗方法治疗进食障碍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营养咨询。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和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观念,以及处理潜在的心理问题。

营养咨询可以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4.1 症状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失眠症、过度入睡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症等。

失眠症患者往往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白天容易疲劳和困倦。

过度入睡症患者则表现为长时间的睡眠和昼夜颠倒的生活习惯。

4.2 治疗方法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包括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学对心理障碍的分类

心理学对心理障碍的分类

心理学对心理障碍的分类心理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们对个体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

心理学对心理障碍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心理障碍的分类,并深入探讨每个分类的特征和治疗方法。

一、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它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强迫性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长期持续的过度焦虑和担忧,常常伴随着肌肉紧张、疲劳和注意力困难。

恐慌障碍则是反复出现恐慌发作和不适应性害怕的特征,可能导致日常功能的受限。

强迫性障碍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痛苦。

创伤后应激障碍则是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强烈恐惧、回忆和矛盾情绪。

治疗焦虑障碍的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减少焦虑症状。

药物治疗常常使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来缓解焦虑症状。

心理支持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交流,减轻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

二、情感障碍情感障碍包括抑郁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悲伤、失去兴趣和乐趣的感觉,常常导致睡眠问题、食欲改变和自杀倾向。

双相情感障碍则是情感波动较大,患者会交替出现抑郁和(或)极度兴奋的状态,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治疗情感障碍的方法有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

药物治疗常用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来调节情绪。

三、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相关疾病。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等症状,对日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

其他相关疾病包括妄想性障碍、思维障碍和人格障碍等。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疗法。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减轻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等症状。

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和个体治疗,有助于患者与现实世界建立关联,提高日常生活功能。

人格障碍与心理疾病的鉴别诊断

人格障碍与心理疾病的鉴别诊断

人格障碍与心理疾病的鉴别诊断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这两个概念。

然而,很多人对于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区别并不清楚。

本文将从定义、症状、诊断标准、治疗等方面探讨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鉴别诊断。

一、定义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固有的、持久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差的个性特征或行为模式。

而心理疾病则是指由于生理或环境等原因导致的心理状态异常,超过了个体正常的适应范围。

二、症状人格障碍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和冲动控制等方面。

例如,人格障碍患者可能缺乏社交技巧,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评价不稳定,并且往往表现出冲动和冲突的行为模式。

而心理疾病的症状则更多涉及到情绪、思维和行为的异常。

例如,焦虑症患者可能出现持续紧张不安、心慌意乱等症状,而抑郁症患者则可能表现出低落情绪、消极思维等症状。

三、诊断标准人格障碍的诊断主要以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和ICD-10(《国际疾病分类与健康问题相关因素》第十版)为依据。

DSM-5将人格障碍分为十种类型,每种类型有具体的诊断标准。

而心理疾病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的种类和严重程度。

根据这两个诊断标准,医生可以判断病人是否患有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

四、治疗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治疗不尽相同。

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心理治疗旨在帮助患者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

支持性治疗则通过提供安全环境和情感支持来帮助患者面对困难。

而心理疾病的治疗则更多侧重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综合应用。

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常被用于治疗心理疾病,同时,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治疗也常被应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中。

总结起来,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虽然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定义、症状、诊断标准和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正确地鉴别人格障碍与心理疾病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因此,建议患者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早咨询专业的医生,以获得适当的帮助和治疗。

边缘人格障碍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边缘人格障碍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边缘人格障碍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模糊、人际关系困难以及冲动行为等特征。

本文将针对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并为相关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帮助。

一、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特征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特征:1. 持久稳定的情绪不稳定:患者常常体验到情绪的剧烈波动,如快速从愤怒到悲伤,以及极端的情感反应。

2. 自我认同的模糊和不稳定:患者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展现出不同的自我认同,导致内心的不断纷乱。

3. 具有自杀倾向和自伤行为: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有自杀倾向,并且会采取自残、过量使用药物等冲动性行为。

4. 持续的人际关系问题:患者难以建立稳定而健康的人际关系,常常出现轻视、崇拜等极端情感,容易产生冲突。

5. 冲动行为和自我破坏:患者常常做出一些冲动且有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如过度食用药物、滥用酒精等。

二、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针对边缘人格障碍,目前主要有以下治疗方法:1. 个体心理治疗:个体心理治疗是边缘人格障碍的主要治疗方式,通过建立稳定的治疗关系,帮助患者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2. 辅助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于缓解边缘人格障碍的某些症状,如焦虑和抑郁情绪有一定效果。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等。

3. 群体心理治疗:群体心理治疗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理解,通过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情感和问题解决策略,帮助患者减轻孤独感和不适应感,并学会更好地与他人互动。

4. 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与家人改善沟通和人际关系,减少家庭冲突对患者的负面影响,提供更好的支持和理解。

5. 辅助性治疗:辅助性治疗包括艺术治疗、动物治疗、冥想等,通过提供情感表达的途径和放松身心的方法,缓解患者的内心紧张和焦虑。

心理学如何解释和治疗人格障碍

心理学如何解释和治疗人格障碍

心理学如何解释和治疗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感情表达以及人际关系。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人格障碍的解释,并探讨心理学在治疗该疾病方面的方法。

一、人格障碍的解释人格障碍是指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与社会常规相冲突,导致持久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问题。

心理学认为,人格障碍主要源于人格发展的异常和心理创伤的影响。

1. 人格发展异常:人格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和稳定的心理特质总和。

而人格障碍可能在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异常。

例如,儿童期早期的心理创伤,如虐待或忽视,可能导致个体在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方面出现问题,进而发展为人格障碍。

2. 心理创伤的影响:心理创伤也是人格障碍产生的重要因素。

早期的心理创伤,如儿童期的性侵犯、家庭暴力等,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创伤经历可能使个体形成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进而导致人格障碍的形成。

二、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了解人格障碍的解释有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学治疗方法。

1.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调整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治疗人格障碍的方法。

该疗法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自我限制和负面思维方式,进而改变其行为模式。

例如,针对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CBT,可以通过强调情感调节和自我观察来帮助个体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2. 辅助疗法:辅助疗法是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来促进人格障碍治疗的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强调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通过与治疗师的互动,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逐渐改变不良的心理模式。

3. 群体治疗:群体治疗是一种让患者在集体环境中分享和表达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对于人格障碍患者来说,群体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群体治疗还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减轻患者的孤独感。

总结:心理学能够对人格障碍进行较为准确的解释,并提供多种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心理疾病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心理疾病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心理疾病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心理疾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个体心理功能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类疾病。

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心理疾病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分类。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一、情感障碍类1. 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

临床表现包括长期的悲伤情绪、缺乏动力、睡眠障碍以及食欲改变等。

2. 癔症癔症是一种通过身体症状来表达心理冲突或需求的心理障碍。

患者可以表现出暂时性的失明、麻痹、痉挛等身体症状,但没有明显的身体原因。

二、焦虑障碍类1. 广泛性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或过度的焦虑和担心。

患者常常体验到紧张、不安和不可控制的担心,伴随着身体症状如心悸、肌肉紧张和疲劳等。

2. 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心理障碍。

患者常常出现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需要通过重复、陈述或特定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不安。

三、人格障碍类1.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模糊、人际关系不稳定等特征。

患者常常因为对他人的评价和恐惧而产生大幅度的情绪波动,对自己也常常缺乏自信。

2. 避人型人格障碍避人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持续的社交回避、害怕批评和拒绝的情绪。

患者常常避免参加社交活动,害怕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或被批评。

四、精神分裂症类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表现为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异常。

临床表现包括幻觉、妄想、思维杂乱等症状,患者常常难以与他人交流和理解现实世界。

五、进食障碍类1. 厌食症厌食症是一种表现为极度拒食和体重严重下降的心理障碍。

患者对自己的体重和形象有过度担忧,且可能采取不健康的控制体重方法。

2. 食欲过度症食欲过度症表现为持续的暴饮暴食行为,导致体重增加和身体健康问题。

患者常常因为内心的焦虑、沮丧等情绪而寻求食物的安慰。

六、应激相关障碍类1. 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遭受创伤性事件后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

2、心理与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比较

2、心理与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比较

心理与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比较1.由轻到重轻依次为
知识点:
一、精神病性障碍(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属精神病学的研究对
象,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是非精神病性的。

是指人们在承受压力的当时和过后,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效应, 即应激或应激后效应(Stress traumatic, Stress post
traumatic);这种效应可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偏离常规, 但又不产生精神病性症状。

由于压力强度不同和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 这种效应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依效应的强度可将临床相分为三大类: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二、神经症临床评定
(一)较复杂的方法:明确心理冲突的性质
1、常形心理冲突----(1)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
(2)冲突有明显道德性质
2、变形心理冲突---- (1)冲突与现实处境无关、一般人认为不值得操心的事
{神经症冲突} (2)冲突无道德性质
(二)简单易行的方法包括三个方面:
1、病程不足三个月(短程)……1分
三个月---一年(中程)……2分
一年以上(长程)……3分
2、痛苦程度能自行摆脱(轻)…….1分
劝说后摆脱(中)…….2分
无法摆脱(重).……3分
3、社会功能正常工作、交往轻微受损……. 1分
工作、社交效率明显下降……. 2分
不能工作,回避社交……. 3分
评定:总分3分以下---非神经症;
6分以上---神经症
4—5分----可疑神经症。

注释:病程必须在3个月以上。

三、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的比较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的比较
四、。

心理学中的心理疾病

心理学中的心理疾病

心理学中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人类在心理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或失调,导致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心理疾病不仅对患者本身造成困扰,还对其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将从心理学的角度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并探讨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持续的消极情绪、对事物失去兴趣和欲望、自我价值感下降等。

抑郁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生物化学等因素有关。

症状方面,患者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精力不集中、失眠或睡眠过多等。

治疗抑郁症常常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相结合的方法。

二、焦虑症焦虑症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过度担忧、紧张和恐惧,常出现无明显原因的惊恐感。

导致焦虑症的原因也较为复杂,可能与生活压力、基因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症状方面,患者常表现出不安、易激惹、肌肉紧张、心慌等。

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

三、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类长期存在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个体固定且刻板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格障碍的病因主要与遗传、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人格障碍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抑郁型人格障碍等。

治疗人格障碍常常采用心理疗法、药物治疗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四、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不明确,据研究,遗传、生物化学和环境因素都可能与其发生有关。

治疗精神分裂症常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相结合的方法。

五、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强迫性思维和行为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频繁出现的顽固而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

强迫症的病因主要与基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个体的生物化学等因素有关。

症状方面,患者常常出现反复检查、洗手、计数等强迫行为。

治疗强迫症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

在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除了及时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外,亲友的支持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也至关重要。

同时,心理疾病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求专业的帮助,积极配合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与心理治疗方法

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与心理治疗方法

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与心理治疗方法一、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代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扰。

以下是几种常见心理疾病及其主要症状:1. 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持续低落、消沉和失去兴趣以及快乐感的丧失。

患者可能会感到无助、自卑并且缺乏能量,对日常生活产生困扰。

2. 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指过度担心和异常恐惧的情绪状态。

这种状态可能伴有紧张感、恐慌发作、或对某些事物或情况过度反应等。

焦虑障碍还可能导致身体上出现不适如头晕、胸闷等。

3. 强迫性障碍强迫性障碍是指反复出现而引发强迫行为和不自主思维的心理疾病。

患者会感到强烈的冲动和压力,需要进行某种特定的反复且刻板的行为才能减轻焦虑。

4. 边缘人格障碍边缘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社交、自我认同、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困难和不稳定性。

常见症状有情绪波动、恐惧被抛弃以及自我形象混乱等。

二、心理治疗方法1.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讨论,个体可以找到问题所在并得到相应建议。

心理咨询可以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挑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2.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致力于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或消极的思维模式,并学习采用积极有效的行为方式来应对问题。

CBT提倡通过改变不合理思考模式来改善情绪而无需使用药物。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通常用于重度心理疾病的治疗,如严重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脑化学平衡来减轻心理疾病的相关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一般需要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并在合适的时候停止使用。

4. 心理教育和自助课程心理教育是帮助个体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处理方法的过程。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参加自助课程或关注心理健康类社交媒体内容,个体可以增加对自己情感和行为模式的认识,并学会更好地应对挑战。

5. 社交支持和家庭参与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正面的情感连接以及提供实质性上的协助。

人格障碍的症状及心理干预

人格障碍的症状及心理干预

人格障碍的症状及心理干预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出现持久且不适应的模式。

它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多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并提出心理干预的方法。

一、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1. 孤立和回避行为:患者倾向于避免社交场合,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能害怕接触他人,感到沮丧和孤独。

2. 情绪不稳定:患者常常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激动、易怒或沮丧。

他们对他人的批评或拒绝会过度敏感,导致情绪失控。

3. 反社会行为:患者可能展现出反社会倾向,无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他们可能有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如偷窃、欺骗、操纵等。

4. 焦虑和恐惧:患者常常感到紧张、恐惧和不安全。

他们缺乏自信,对未知的事物或情境感到特别害怕。

5. 自我认同问题:患者可能存在自我认同不稳定的问题。

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和角色的认同感不强,容易模糊自己的个人特征。

6. 情感冷漠:患者对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缺乏关注和关心。

他们可能缺乏同情心,对他人的困境漠不关心。

二、心理干预的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人格障碍的主要干预手段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焦点疗法和人际关系疗法等都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自我认知、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改善人际交往。

2.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症状明显的人格障碍,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 社会支持:患者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亲人的关爱和理解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增强自我价值感。

同时,社会的参与也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

4. 自我管理:患者可以通过自我管理来改善自身状况。

他们可以逐步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5. 情绪调节:患者需要学会有效地进行情绪调节,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练习深呼吸、运动放松等方法来缓解焦虑和压力。

6. 自我认知:患者可以逐渐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了解自己的特点和问题所在。

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与干预【32页】

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与干预【32页】
23
2 、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 评价。如:认为社会里黑暗的东西太多, 自己常有“愤世嫉俗”之感,想扫除一 切丑恶腐败但又做不到;
3、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 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
24
4 、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如: 来自以往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经验,所谓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14
评定方法:
病程情况: 不到三个月为短程,评1分; 三个 月到一年为中程,评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评 3分。
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或者工作学习以及 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中度社会功 能受损害者,评2分;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 全不能工作学习,评3分
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 法摆脱,评1分; 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须 靠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 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3分。
6.分裂样人格障碍 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的 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三、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由精神素造成的非器质性的、 大脑神经机能轻度失调的心理疾病。
1、神经衰弱 2、焦虑性神经症 3、恐怖性神经症 4、强迫性神经症 5、躯体形式障碍的疑病性神经症 6、不典型的神经症 :1)抑郁神经症 2)人 格解体神经症
神经症样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已接 近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症的早期阶段1。7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 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 丧、自责等)
2、不良情绪持续满1个月,或间断地持续2个月仍不能自 行化解;
心里不健康是指当心理活动变的相对失衡, 而且对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起着 负面作用,这时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 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人格障碍和妄想症如何区分和处理这两种疾病

人格障碍和妄想症如何区分和处理这两种疾病

人格障碍和妄想症如何区分和处理这两种疾病人格障碍和妄想症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疾病,尽管它们在一些症状上可能存在重叠,但仍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人格障碍和妄想症的特征、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

一、人格障碍的特征和诊断方法人格障碍是指持续存在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使人们在各种社会环境中都产生困难和不适。

常见的人格障碍包括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强迫性人格障碍等。

1.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对他人权益的漠视和违反,经常表现为不负责任、缺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冲动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2.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通常伴随着情绪不稳定、自卑和对人际关系的恐惧。

患者常常表现出自我伤害和自杀的倾向。

3. 强迫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过度关注细节、完美主义和强迫性思维。

患者通常有刻板、顽固的行为模式,并且控制欲过强。

针对人格障碍的诊断常常依赖于专业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的评估和判断。

他们会通过对患者的访谈、行为观察以及对往期病史和家庭背景的了解来确定人格障碍的存在。

二、妄想症的特征和诊断方法妄想症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以特异性妄想为主要症状,患者对现实产生扭曲的观念和信念,但他们的智力和自我意识通常保持正常。

常见的妄想类型包括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和妄想性幻听等。

1. 被害妄想被害妄想是患者坚信自己受到他人阴谋、迫害和背叛的一种妄想,即使没有明确的证据也持续相信和表现出对他人的敌意和猜疑。

2. 嫉妒妄想嫉妒妄想是患者坚信自己的配偶或亲近人与他人有不正当的关系,并且对此产生持久的嫉妒和怀疑。

3. 妄想性幻听妄想性幻听是患者产生虚假的感觉和声音体验,他们认为这些感觉和声音是真实存在的。

妄想症的诊断通常需要依赖医生的评估和判断。

医生会通过访谈、行为观察、病史了解和必要的身体检查来确定妄想症的存在。

三、区分和处理人格障碍与妄想症区分人格障碍和妄想症的关键在于理解其不同的病因和症状。

心理咨询中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区分与干预方法

心理咨询中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区分与干预方法

心理咨询中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区分与干预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心理咨询中,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区分和干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咨询师更好地辨别出个体的心理状态,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因此,本文将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心理咨询中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区分与干预方法。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区分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也是心理学中的基本问题。

心理健康指一个人在智力、情感和行为方面都能够良好的适应环境,是心理发展的稳定状态。

心理健康包括5个方面,即情感健康、社交健康、精神健康、认知健康和行为健康。

情感健康:情感健康主要包括积极情感的体验和表达以及良好的自我评价和认同感。

社交健康:社交健康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能够适当表达自己和获得头脑的支持,并在无负担的情况下接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是指个体在承受外界压力和生活困难的同时能够保持心理稳定,并能够处理各种难题而不对周围产生负面影响。

认知健康:认知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通过适当的认知和思考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平衡。

行为健康:行为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保持平衡和稳定。

与之相对应的是心理疾病,它是心理健康的反面,指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出现出现各种冲突和异常,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心理疾病包括情感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等。

情感障碍:情感障碍是指情感体验、表达和情感调节方面出现的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神经症:神经症是指个体在心理行为方面存在神经失调导致的各种身体不适感,如强迫症、恐惧症等。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指个体存在认知以及情感方面的问题,经常出现意识障碍、人格分裂等异常状态。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因人格不健全或不适应社交规范而产生的心理疾病,如边缘性人格障碍、自闭症等。

人格障碍的诊断 及治疗

人格障碍的诊断 及治疗

人格障碍的治疗:人格障碍的治疗较为困难。
但有关的治疗手段对行为的矫正仍可发挥一定的 作用。 1.药物治疗 一般而言药物治疗难以改变人格结 构,但在出现异常应激和情绪反应时少量用药仍 有帮助。如情绪不稳定者少量应用抗精神病药物 ;具有攻击行为者给予少量碳酸锂,亦可酌情试 用其它心境稳定剂;有焦虑表现者给予少量苯二 氮(造字001)类药物或其它抗焦虑药物。但一般不 主张长期应用和常规使用,因远期效果难以肯定 。有研究报道具有潜在抗冲动作用的选择性5-HT 回收抑制剂氟西汀对分裂样人格障碍和边缘性人 格障碍有效。
2.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者一般不会主动求医,常常是在和环境及 社会发生冲突而感到痛苦或出现情绪睡眠方面的症状时非常“无奈” 地到医院就诊。医生与患者通过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之所在,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出 现的积极变化予以鼓励和强化。 人格障碍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 良习惯。直接改变患者的行为具有相当困难,但可以让患者尽可能避 免暴露在诱发不良行为的处境之中。如攻击性强的人并非在任何场合 都出现攻击行为,羞涩忸怩的人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怕羞。找到激发 异常行为的场合或因素对于处理和预防有重要意义。如强迫性人格具 有“完美主义”倾向,可以让其从事紧张程度不高、责任比较宽松的 工作。此外,要避免不成功的暗示,提供更多的发展正常人格的机会 。
诊断标准 CCMD-3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 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的和 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 长期的,起始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并至少有下列 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 我及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 )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满足个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高柳成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医治办法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医治办法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医治办法(一)人格障碍人的心理问题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般的心理状态失调或行为问题。

例如,考试焦虑、厌学逃学、受挫而情绪低落、自卑、孤独、多动、解决、敌对等。

第二类是神经症。

如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孤独症、抑郁症等。

第三类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如精神割裂症。

学校心理咨询主要解决第一类心理问题,同时能够辨别出第二类心理问题,以便及时转介。

专门心理咨询机构主要解决第二类问题。

第三类问题则由神经病院等机构解决。

(一)人格障碍问题人格一词有三层含义:一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二是个人的道德品质。

三是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咱们这里所说的人格主要指性格和气质。

人格障碍问题就是行为模式偏离常态,并组成冲突的某种问题。

一般中小学生人格障碍问题有偏执、自卑、割裂、强迫、边缘性、戏剧性等。

1.自卑(1)自卑的表现及其危害自卑就是自我评价太低,自己瞧不起自己。

自卑常以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吃醋、猜疑、羞怯、孤僻、自欺欺人、焦虑紧张等。

它令人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

《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一个自卑的典型。

自卑对人的身心发展三大危害:①引发其他心理障碍,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都与自卑感有关;②容易消蚀人的斗志;③自卑的情绪长期笼罩的人,还会诱发许多生理失调和病变,最明显的是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有不良影响。

(2)自卑形成的原因自卑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而致使自卑。

学前儿童一般不知道自卑,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评价自我。

他们的自我还停留在“自然我”的水平上;上了小学,“社会我”开始突现;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形成,但是自我意识还不能一下子成熟,不成熟的表现就是太高或太低地要求“自我”。

太低要求自我的人,苟且偷生,因此也不容易自卑。

问题出此刻太高要求自我的人身上。

他们要求自己必需十全十美,必需不时处处都比他人强。

可是现实中的自我达不到,因此就自卑起来。

心理学对人格障碍的诊断和干预

心理学对人格障碍的诊断和干预

心理学对人格障碍的诊断和干预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可以对个人的日常功能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作为研究和理解人类心理过程的科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诊断人格障碍,还可以通过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改善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人格障碍诊断和干预方面的应用。

一、人格障碍的诊断人格障碍的诊断是基于心理学对其症状和特征的准确理解。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的定义,人格障碍是由个人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异常模式所构成的。

心理学家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

首先,心理学家会通过临床访谈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表现。

他们会询问患者的家庭背景、社交功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困扰,以便获得全面的了解。

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情绪和言语,心理学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人格障碍的可能性。

其次,心理学家还会使用标准化问卷和测试工具来辅助诊断。

这些问卷和测试通常包括对患者个性特征、情绪状态和行为模式的评估。

通过分析患者的测试结果,心理学家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是否存在人格障碍,并进一步进行分类和诊断。

最后,心理学家还可以借助他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评估患者的行为和表现。

这些他人可能包括患者的亲属、朋友和同事等。

他们的观察和描述可以提供额外的线索,帮助心理学家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人格障碍特征。

总的来说,心理学在人格障碍的诊断方面使用多种方法,通过临床访谈、标准化问卷和他人观察等手段,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特征,从而准确诊断人格障碍。

二、人格障碍的干预心理学在人格障碍的干预方面充分发挥着其专业优势,通过不同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改善其生活质量并减轻症状。

首先,心理治疗是人格障碍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人格障碍。

通过帮助患者了解和改变其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

双重人格障碍的诊断与心理治疗

双重人格障碍的诊断与心理治疗

双重人格障碍的诊断与心理治疗双重人格障碍,也被称为分裂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带来了巨大困扰,并对他们的情绪和思维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双重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以及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双重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双重人格障碍的诊断需要严格遵循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以下是诊断双重人格障碍的主要标准:1. 多个人格状态存在:一个人持续表现为两个或更多明显不同的人格状态或身份感,每个人格状态都具有独特的方式与世界互动、经验和记忆。

2. 境界感:患者可能描述自己感觉像在梦中、观看自己的外貌或处于观众角色,而不是真正经历和参与活动。

3. 记忆缺失:某些人格状态的行为和记忆对其他状态的行为和记忆完全或部分不可回想或无法接触。

4. 功能受损:这种人格状态的转换经常干扰患者的个人、社交、职业功能,导致明显的苦恼和困扰。

5. 除外诊断: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和物质相关疾病,以确保双重人格障碍的独立存在。

二、心理治疗方法对于双重人格障碍患者,心理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旨在减轻症状、增强自我意识和控制,以及改善功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1. 个体心理治疗:个体心理治疗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他们能够与治疗师建立信任关系,并逐渐探索和理解他们内部的不同人格状态。

治疗师通过倾听和引导患者分享情感和经历,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身份。

2.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消极、自毁性的想法和行为。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一起制定目标和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提供技巧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情绪、应对压力和处理人际关系。

3. 创伤治疗:对于那些存在创伤经历的双重人格障碍患者,创伤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治疗师通过使用特定的技术和方法,如眼动脱敏再处理(EMDR)和情景重建技术,帮助患者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并以积极的方式处理和整合创伤经历。

反社会人格障碍和强迫症辨认和处理这两种疾病的迹象

反社会人格障碍和强迫症辨认和处理这两种疾病的迹象

反社会人格障碍和强迫症辨认和处理这两种疾病的迹象反社会人格障碍和强迫症辨认与处理这两种疾病的迹象在我们的社会中,反社会人格障碍和强迫症是两种常见的心理疾病。

虽然这两种疾病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和特征,但它们对患者和周围社会的影响却是同样显著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辨认和处理这两种疾病的迹象。

一、反社会人格障碍1.1 迹象一:冷漠无情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冷漠无情的特征。

他们很难理解他人的感受,缺乏同理心,并且经常表现出对他人的冷血行为。

比如,他们可能虐待动物、欺负弱者或者表现出无情的暴力行为。

1.2 迹象二:违反社会规则这类患者经常无视并违反社会规则和法律制度。

他们可能会操纵和欺骗他人,不顾他人的权益,并且缺乏对他人行为产生负面后果的内疚感。

一些犯罪分子和恶势力的成员往往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者。

1.3 迹象三:缺乏责任感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通常缺乏责任感。

他们可能不愿承担个人或社会的责任,并且常常漠视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他们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只关注自我满足,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

二、强迫症2.1 迹象一:强迫思维强迫症患者具有反复且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

他们可能会陷入重复的思维模式中,担心某种事情或结果的发生,并试图通过执行特定的行为或仪式来消除这种思维。

2.2 迹象二:强迫行为强迫症患者常常表现出强迫行为。

这些行为是为了减轻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感,比如频繁洗手、检查门窗是否锁好等。

这些行为可能会占据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2.3 迹象三:焦虑和恐惧强迫症患者往往伴随着持续的焦虑和恐惧感。

他们可能害怕产生某种特定的思想或情绪,担心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试图通过强迫行为来缓解这种焦虑。

三、处理方法3.1 专业医疗帮助对于反社会人格障碍和强迫症的患者来说,专业医疗帮助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医生或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各种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3.2 家庭支持与理解患者的家庭支持与理解对于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下列一向综合症①癔症性遗 忘②癔症性漫游③癔症性多重 人格④癔症性精神病⑤癔症性 运动和感觉障碍⑥其它癔症形 式。 2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癔症性精神病 反复出现的以幻想性生活情节 为内容的片段幻觉或妄想、一 时朦胧、表演性矫饰动作,或 幼稚与混乱的行为,或木僵为 主。
来得快,去得也快。
偏执型人格特征: 1.对挫折与拒绝过分敏感。 2.容易长久记仇,即不肯原谅侮
辱,伤害或轻视。 3.猜疑,以及体验歪曲的一种普
遍倾向,即把他人无意的或友 好的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 4.极易猜疑,毫无根据地怀疑配 偶或性伴侣的忠诚。 5.将自己看的过分重要的倾向, 表现为持续的 自我援引态度。 6.将病人直接有关的事件以及世 间的形形色色都解释为“阴谋” 的无根据的先占观念。 (包含:夸大性偏执。好诉讼性偏 执)
相冲突时对行为做似是而非的合理化 解释。
适应性障碍 1.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
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 2.有理由推断生活事件和人格基础对导
致精神障碍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3.以抑郁、焦虑,害怕等情感症状为主,
并至少有下列一项①适应不良的行为 障碍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 律等;②生理功能障碍,日睡眠不好, 食欲不振等。 4.存在见于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障 碍或品行障碍的各种症状,但不符合 上述障碍的诊断标准。
强迫型人格
强迫症
1.过分的疑虑与谨慎;
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或强迫动
2.对细节、规则、条目、秩序、 表格过分关注;
作,令患者感到痛苦,并徒 劳的抵制。
3.完美主义,以至影响了工作 特点: 1.自己的。
的完成;
2.徒劳的抵制。
4.道德感郭强,谨小慎微,过 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顾乐趣 和人际关系;
3.不愉快或痛苦的。 4.反复出现。
现已不用病态人格一词。
人格障碍是不是病是有争议的。目前倾向是一 种精神疾病。
发病率:国外发达国家患病率为2~10%。国内 极低,0.013%(1982)。1999年。某重点大学 全体一年级2205名学生调查,有55人,患病率 为2.5%。
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害人害己”;治疗效果差。
焦虑症 强迫症 恐怖症 神经衰弱 急性应激反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 适应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癔症) 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 进食障碍 性心理障碍 冲动障碍(偷窃、纵火、赌博、拔毛癖)
应激因素消除后,症状持续一般 不超过六个月。
包含:文化休克;居丧反应;儿 童住院症。
冲动型人格
主要特征为情绪不 稳定及缺乏冲动控 制。暴力或威胁性 行为(包括自杀和 自伤)的爆发很常 见,在其他人加以 批评时尤为如此。
冲动控制障碍 病理性赌博 病理性偷窃 病理性纵火 拔毛症(病理性拔毛
发)
表演型人格 1.自我戏剧化,夸张的情绪表达; 2.暗示性高,易受他人或环境的
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杨国周
2010.1疾病,相对狭 义的是指肯定或可能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精神 疾病。
个体的人格和行为倾向存在严重的失常,且并 非直接源于脑部的疾病、损伤或其他损害或者 因另一种精神障碍所致。它通常涉及人格的几 个方面,几乎总会导致明显的个人痛苦和社会 危害。一般从儿童期或青春期开始显现并持续 至成年。(ICD-10)
反社会型人格(社交紊乱型) 1.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 2.全面、持久的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
规范、规则与义务。 3.尽管建立人际关系并无困难,却不能
长久的保持。 4.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微小刺激便可
引起攻击,甚至暴力行为。 5.无内疚感,不能从经历中特别是从惩
罚中吸取教训。 6.很容易责怪他人,或者当他们与社会
1.偏执型人格 2.分裂样人格 3.反社会型人格 4.冲动型人格 5.表演型人格 6.强迫型人格 7.焦虑型人格 8.依赖型人格 9.循环型人格 10.不适当型人格
1.明显不协调的态度和行为,通常涉及到几方面的 功能,如情感。唤起,冲动控制,知觉与思维及与 他人交往的方式。
5.过分迂腐,和拘泥于社会习 俗;
6.刻板和固执;
7.不合情理的坚持他人必须严 格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或即 使允许他人行事也极不情愿;
影响; 3.肤浅和易变的情绪; 4.不停的追求刺激,为他人赞赏
及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 5.外表及行为显出不恰当地挑逗
性; 6.对自己的外观容貌过分计较; 其他特征还包括:自我中心,自
我放任,不断渴望赞赏 ,感 情易受伤害,为满足自己的需 要总是不择手段。
分离性障碍(癔症) 1.有心理社会因素做诱因并至少
2.这一异常行为模式是持久的,固定的,并不局限 于精神疾患的发作期。
3.异常行为模式是泛化的,与个人及社会的多种场 合不相适应。
4.上述表现均于童年或青春期出现,延续至成年。
5.这一障碍会给个人带来相当大的苦恼,但仅在病 程后期才明显。
6.这一障碍通常会伴有职业及社交的严重问题,但 并非绝对如此。
情绪的能力有限。 4.无论对批评或表扬都无动于衷。 5对与他人发生性接触毫无兴趣。 6.几乎总是偏爱单独行动。 7.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 8没有亲密的朋友,与人不能建立
相互信任的关系,也不想建立 这种关系。 9.明显地无视公认的社会常规及 习俗。
精神分裂症 1、思维联想障碍:思维散漫、
思维破裂、思维 中断、思维云 集、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 新作、被控制感等。 2、情感障碍:淡漠、欣快、 倒错。 3、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减退、 意向倒错、矛盾意向、违拗、 木僵、缄默、蜡样屈曲、刻板 (模仿:持续)语言和动作、 冲动、紧张性兴奋。
偏执性精神障碍 妄想是最突出的诺唯一的临床特
征,妄想必须存在至少三个月。 必须明确为病人的个人观念, 而非亚文化观念,可间断性的 出现抑郁症状甚至抑郁发作。 但没有心境障碍时妄想仍持续 存在。不存在脑疾病的证据, 没有或偶然才有听幻觉。无精 神分裂症性症状。
分裂样人格 1.几乎没有可体验到愉快的活动。 2.情绪冷淡,隔膜或平淡的情感。 3.对他人表达温情,体贴或愤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