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翻译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文选古文翻译

中国历史文选古文翻译

牧誓武王率领兵车三百辆,勇士三百人,在牧野与商作战,作了《牧誓》这篇战斗檄文。

恰逢甲子日时的黎明,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国都城郊的牧野,举行誓师。

武王左手拿着金色大斧,右手挥舞着白旄,说:“远劳了,跟随我伐纣的西方各部将士!”武王说:“啊! 我们友好之邦的国君们和办事的大臣们,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们,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友国的人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开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们宣誓:”武王说:“古人说:‘母鸡不报晓;若母鸡报晓,说明这户人家就要会衰落了。

”现在商纣王只是听信妇人的话,轻蔑地抛弃了其祭祀之职,对祭祀的大礼不闻不问,轻蔑地抛弃他同族的从兄弟,不加任用,对四方重罪逃犯,反而又是推崇尊敬,又是信任使用,用作大夫、卿士。

这些人施残暴于百姓,违法作乱于商邑。

现在,我姬发奉天命进行惩讨。

今天决战,我们的阵列前后距离,不得超过六步、七步,要保持整齐,不得拖拉。

将士们,要努力啊!我们阵列左右距离,不要超过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也要保持整齐,不得畏缩不前。

努力吧,将士们!希望你们威武雄壮,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前进吧,向商都的郊外。

在战斗中,不要阻止来投降的人,要用他们来加强我们自己。

努力吧,将士们!你们如果不努力,那将使你自身受到刑戮。

城濮之战夏天四月初三,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夭、秦国公子小子懿带领军队进驻城濮。

楚军背*着险要的名叫郄的丘陵扎营,晋文公对此很忧虑。

他听到士兵们唱的歌辞说:“原野上青草多茂盛,除掉旧根播新种。

”晋文公心中疑虑。

狐偃说:“打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拥戴。

如果打不胜,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

”晋文公说:“楚国从前对我们的恩惠怎么办呢?”栾枝说:“汉水北面那些姬姓的诸侯国,全被楚国吞并了。

想着过去的小恩小惠,会忘记这个奇耻大辱,不如同楚国打一仗。

”晋大公夜里梦见同楚成王格斗,楚成王把他打倒,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脑汁,因此有些害怕。

历史文选翻译

历史文选翻译

历史文选翻译《史通·六家》译文自古以来称帝称王的人编辑著述文章典籍的情况,在《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篇》中已经详细地介绍它们了。

从古到今,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交替变化;各种史书的创作,不拘泥在同一种史书体上。

加以探讨以后做出结论,这些史书的流派有六种:第一叫做《尚书》流派,第二叫做《春秋》流派,第三叫做《左传》流派,第四叫做《国语》流派,第五叫做《史记》流派,第六叫做《汉书》流派。

现在就简略地陈述一下六大流派的旨义,在后面将它们列举出来。

《尚书》流派的史书,它的诞生产生于远古。

《易经》上说:“黄河出现背上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背上有图形的神,圣人仿照它制作八卦、文字。

”所以知道《书》的起源由来已久了。

到孔子时在周王室观看《书》,得到虞(舜)、夏、商、周四代的典籍,于是删取其中较好的部分,确定为《尚书》一百篇。

汉代孔安国说:“因为它是上古时期的书籍,所以叫它《尚书》。

”《尚书璇玑钤》说:“尚是上的意思。

上天降下日月星变化的迹象,显示节令的顺序季节变化的度数,如同天体的运行一样。

”三国王肃说:“君上所说的话,在下面被史官记载下来,所以叫做《尚书》。

”这三种说法,它们的意义各不相同。

大概《书》的主要旨义,本始于发号令;是用来宣扬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正当道理,向臣子属下发布言论。

所以《尚书》所记载的,都是典章、谋议、训诫、诰令、誓词、册命等六方面的文字。

至于《尧典》、《舜典》这二种典章,径直叙述人事;《禹贡》这一篇,记载的都是地理知识;《洪范》篇是概括叙述灾害祥瑞;《顾命》篇陈述的全都是丧葬礼仪:这五篇也都是作为记言史书体例不纯粹的部分。

又有一部《周书》,和《尚书》的体裁相类似,也就是孔子删削一百篇以外的周朝典籍,总共是七十一章。

上起自周文王,周武王,下终于周灵王、周景王。

大多都严明恰当、切实忠诚,言辞庄重高雅拥有正大的道理;有时也有肤浅的平庸之言,污浊不堪的东西相列参错,大概好象后来喜欢多事的人所增添的。

历史文言文翻译白话文

历史文言文翻译白话文

汉武帝初,天下承平,海内晏然。

帝好神仙之说,欲求长生之术。

于是,遣使者西行求访异人,以求神仙之术。

使者至昆仑之山,见一老叟,须眉皆白,仙风道骨,异于常人。

使者趋前拜曰:“吾皇陛下,愿闻神仙之术,望赐教。

”老叟微笑,徐徐言曰:“神仙之术,非一日之功,亦非一言之蔽。

夫长生久视,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淡泊明志。

然非独此也,尚需勤修内功,炼气聚神,方能延年益寿,羽化登仙。

”使者闻言,心生敬仰,遂留昆仑山中,随老叟修炼。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者渐悟神仙之术。

一日,老叟对使者曰:“吾观君之修为,已至佳境,今可归国,传此术于天下。

”使者感念师恩,辞别老叟,携神仙之术归国。

至汉武帝所,使者以神仙之术献之。

武帝大悦,召集群臣,告之此事。

群臣皆惊,莫不以为奇。

武帝遂命使者教授群臣,以求长生之道。

然修炼非易事,群臣多懈怠,终无一人得道成仙。

岁月如梭,武帝年老体衰,遂感叹:“神仙之术,非人力所能及也。

”乃罢修炼之事,专事养生之道。

自此,汉室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白话文翻译:汉武帝刚登基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武帝热衷于神仙之说,想要寻求长生不老的法术。

于是,他派遣使者西行,寻找传说中的异人,以求得神仙的法术。

使者来到昆仑山,见到一位须眉皆白的老者,他仙风道骨,与众不同。

使者上前拜见,说:“我皇陛下希望听到神仙的法术,请您赐教。

”老者微笑着,慢慢说道:“神仙的法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也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

长生不老,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明确自己的志向。

但不仅仅是这些,还需要勤修内功,炼气聚神,才能延年益寿,飞升成仙。

”使者听了这番话,心生敬仰,于是留在昆仑山中,跟随老者修炼。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者逐渐领悟了神仙的法术。

有一天,老者对使者说:“我看你的修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现在你可以回国了,把这门法术传授给天下的人。

”使者感激师恩,告别老者,带着神仙的法术回到了朝廷。

回到汉武帝那里,使者把神仙的法术献上。

历史文选2课文翻译

历史文选2课文翻译

三峡长江水又向东流,经过巫峡,这是传说蜀王杜宇开凿来通行江水的。

长江在巫峡流淌,向东流过新崩滩。

滩旁的山是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的。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又再次崩塌。

山崩塌的当天,长江水向上逆流一百多里,涌起几十丈高。

现在滩里有些石头,形状或圆得像箪,或方得像房屋,数量不少,这都是当初山崩后掉下来的。

由于掉下的石头阻碍水流,江水湍急,所以叫“新崩滩”。

而山崩后留下的断岩残壁和其他山岭相比,仍然显得高耸特立。

新崩滩往下行十多里,有座山叫大巫山,不仅仅是三峡独一无二的,可以和岷山、峨眉山、衡山、九嶷山相媲美,它的气势好像要庇护众山,削平天上的云朵,直上霄汉与天公比高。

这一段首尾长一百六十里,被称为巫峡。

(实际的巫峡长度仅为42公里,此处不准确)大概是因山而得名。

三峡七百里的范围中(不准确,实际测量仅204公里),两岸山峰不断。

三峡沿岸的山峰高耸连绵,把阳光和天空都遮挡了,如果不是正午或者夜半,就见不到日月。

而夏季江水涨漫上山坡,不能行船。

有时有紧急公务,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江陵,路途一千二百多里,就算乘奔马、驾疾风,也没有那样快。

而春季和冬季,却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清澈的深潭,江水回映清光,山峦倒映水中,在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柽柳和柏树,悬空流淌的泉水和瀑布飞溅冲刷,泉水清澈、树木繁密、山高岭峻、草木茂盛,种种美景,真是绝妙。

每每到天气初晴的清晨,山林清寒,山涧冷寂,经常有猿猴在山中长声啸叫,经常引颈哀歌,鸣叫声在山谷中回荡,久久不停。

所以长江上的打鱼人渔歌唱道:“长江三峡巫峡最长,听到猿鸣,就会让人忍不住落泪。

”永宁寺永宁寺是熙平元年是由灵太后创立的。

寺的位置在阊阖门南面一里、御道的西面。

永宁寺东面有太尉府,西和永康里相对,南边挨着昭玄曹,北方靠近御史台。

阊阖门前面御道以东是左卫府,左卫府南面是司徒府。

司徒府南是国子学,国子学殿堂内有孔子的塑像,两旁分别有颜渊向孔子请教“仁”以及子路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的塑像。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

党锢列传前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2]异也。

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3]。

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4];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虽情品万区,质文异数[5],至于陶物振俗[6],其道一也。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语出《论语·阳货》。

意谓: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各人的习气却相差很远。

[2]迁染之涂:指为世俗所浸染的习气。

[3]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刻意,克制己意,即严格要求自己。

肆,放纵。

牵物,为外物所牵制和诱惑。

流,流宕忘返。

意谓:严格要求自己,则行为就不会放纵;为外物所诱惑,则志气就会流宕变坏。

[4]裁抑宕佚:裁抑,削除和抑制。

宕佚,放荡淫逸。

[5]情品万区,质文异数:情品,情趣。

万区,万种。

质文,本指内容和形式,这里引申为行为表现。

异数,不同、各种各样。

[6]陶物振俗:陶冶性情,整顿风俗。

孔子说“人性本来都相接近,习染不同才渐渐区别。

”说的是人的好恶本来相同,只是变化的途径不同罢了。

约束意念行为就不放纵,玩物成癖志向就会丧失。

因此圣人引导人修养性情,控制约束人的放纵,谨慎选择他结交的人物,节制他的偏爱。

虽然人情事物有种种区别,内容形式也不相同,但是说到陶冶性情匡正风俗,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叔末浇讹,王道陵缺[1],而犹假仁以效己,凭义以济功。

举中于理,则强梁褫气[2];片言违正,则厮台解情[3]。

盖前哲之遗尘有足求者。

霸德既衰[4],狙诈萌起,强者以决胜为雄,弱者以诈劣受屈。

至有画半策而绾万金,开一说而锡琛瑞[5]。

或起徒步而仕执珪,解草衣以升卿相[6]。

士之饰巧驰辩,以要能钓利者,不期而景从[7]矣。

自是爱尚相夺,与时回变;其风不可留,其敝不能反[8]。

[1]叔末浇讹,王道陵缺:叔末,本为长幼次序,这里借喻为叔世、末期,指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浇讹,指社会风气浅薄伪劣。

王道,古代儒家主张的仁义之道。

陵缺,衰败。

[2]强梁褫气:强梁,强暴之人。

中国历史文选译文

中国历史文选译文

中国历史文选译文(1)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

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

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迟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又有什么晚的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

终于使文种去吴国议和。

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

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

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

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依水而居的人习惯于住在水旁。

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

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

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

"太宰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而后撤兵了。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

古代汉语文选及翻译

古代汉语文选及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

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中国历史文选译文

中国历史文选译文

第一则:癸巳这一天进行占卜,由殼卜问:后十天内有没有灾祸?商王观察卜兆判断吉凶说:有灾祸,灾祸马上就要降临。

到了第五天丁酉这一天,果真有祸事从西传来,沚国诸侯派人禀报说:土方在我邦东部边境骚扰,使两座城邑受到损害。

邛方也践踏我邦西部边境的农田。

第二则:乙巳武丁卜辞这一天进行占卜,由殼卜问:国王命令众人合力耕田,来年会获得好年景吗?十一月。

3?、翻译全文大盂鼎铭周历九月,周康王在鎬京训诫大臣盂。

康王说:盂呀!我们显赫的文王获得了上天授付的统治天下的伟大使命。

到武王又继承文王的事业,建立了周朝,翦除了那个万恶的商纣王,拥有天下四方,派各级官吏治理黎民百姓。

武王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处理国家事务上,酒一点也不敢多喝,就连碰到举行柴祭蒸祀这些祭天大礼时,都不敢喝醉。

所以感动了上天,上天给予我们庇佑,降给我们恩惠,大力保护成王,继续掌有天下。

我听说殷失去天命,就是因为各地诸侯和朝中大臣都沉湎于酒,故而丧失掉军队和政权。

盂呀,你们卫邦担负着重要职责,我只让你接受我的教导,你也能够身当重任,我是你唯一的君王啊!现在我就以文王纯正的治国方式为榜样,像文王策命两三名头号长官那样,委派你辅助荣,恭敬谦和地执行德治的方针。

你要不分早晚及时纳谏,为祭祀和各种奉献事宜到处奔走,时刻警惕上天的惩罚。

康王又说:哦!我命令你盂呀,要向你的祖父南公看齐。

康王接着说:盂呀,你去协助夹,主持军务,敏捷快速地处理诉讼案件,朝夕辅佐我君临天下。

我要遵循先王制定的成规惯例,向你封赏庶民和领地。

特意赐给你香酒一卣,礼冠礼服一套,护膝和双底鞋一副,车马一驾,并允许你在祖父南公的旗帜上描绘你们家族的族徽。

赐给你邦司四名,本朝奴隶从车夫到种田人六百五十九个,赐给你夷司王臣十三名,东南夷奴隶一千零五十个,赐给你封地。

康王最后说:盂呀,你要谨慎郑重地料理你所承担的政务,不要辜负和耽误我对你的任命。

盂于是答谢康王的美命,因而铸造了追念祖父南公的这只宝鼎,时间在康王二十三年。

历史文言文加翻译

历史文言文加翻译

昔陈圆圆,吴宫名妓,才貌双全,善歌舞。

吴王宠之,置之膝上,谓曰:“圆圆,汝若能歌舞,吾愿为汝终身歌舞。

”圆圆拜谢,遂献上《圆圆曲》。

时值明末,天下大乱,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

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明朝灭亡。

圆圆随吴三桂南归,辗转流离,终至昆明。

昆明虽为边陲小城,然繁华不减,圆圆遂在此定居。

一日,圆圆于园中漫步,忽闻笛声悠扬,寻声而去,见一青衣少年吹笛于亭中。

少年见圆圆,慌忙放下笛子,起身行礼。

圆圆曰:“公子何人?为何在此吹笛?”少年答曰:“小生姓徐,名文长,乃江南人士,流落至此。

”圆圆闻言,心生怜悯,遂留徐文长于园中居住。

自那日起,圆圆与徐文长结为好友,常相谈甚欢。

徐文长善诗文,圆圆亦能赋诗。

二人情投意合,宛如一对神仙眷侣。

然而,好景不长,徐文长因故被清兵捕获,押解回江南。

圆圆闻讯,悲痛欲绝,遂作《圆圆叹》以抒怀。

圆圆叹曰:忆昔吴宫,歌舞升平,吾与三桂,情同手足。

忽闻国破,流离失所,昆明天涯,吾心所寄。

徐生文长,才子佳人,相谈甚欢,宛如仙侣。

忽被囚禁,生死未卜,吾心悲痛,如割肝肠。

翻译:从前,陈圆圆在吴宫中,是名噪一时的歌姬,才貌出众,擅长歌舞。

吴王宠爱她,将她放在膝上,对她说:“圆圆,你若能歌舞,我愿为你终身歌舞。

”圆圆感谢,于是献上了《圆圆曲》。

那时正值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

吴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明朝灭亡。

圆圆随吴三桂南归,辗转流离,最终来到了昆明。

昆明虽然是边陲小城,但繁华程度不减,圆圆于是在此定居。

有一天,圆圆在园中散步,忽然听到笛声悠扬,循声而去,见一位青衣少年在亭中吹笛。

少年见圆圆,慌忙放下笛子,起身行礼。

圆圆说:“公子是谁?为何在此吹笛?”少年回答说:“小生姓徐,名文长,是江南人氏,流落至此。

”圆圆听后,心生怜悯,于是留下徐文长在园中居住。

从那天起,圆圆与徐文长成为好友,常常谈得非常愉快。

徐文长擅长诗文,圆圆也能作诗。

历史文选《明志令》原文和翻译

历史文选《明志令》原文和翻译

历史文选《明志令》原文和翻译原文: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翻译: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

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

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

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作者:————————————————————————————————日期:党锢列传前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2]异也。

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3]。

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4];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虽情品万区,质文异数[5],至于陶物振俗[6],其道一也。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语出《论语·阳货》。

意谓: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各人的习气却相差很远。

[2]迁染之涂:指为世俗所浸染的习气。

[3]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刻意,克制己意,即严格要求自己。

肆,放纵。

牵物,为外物所牵制和诱惑。

流,流宕忘返。

意谓:严格要求自己,则行为就不会放纵;为外物所诱惑,则志气就会流宕变坏。

[4]裁抑宕佚:裁抑,削除和抑制。

宕佚,放荡淫逸。

[5]情品万区,质文异数:情品,情趣。

万区,万种。

质文,本指内容和形式,这里引申为行为表现。

异数,不同、各种各样。

[6]陶物振俗:陶冶性情,整顿风俗。

孔子说“人性本来都相接近,习染不同才渐渐区别。

”说的是人的好恶本来相同,只是变化的途径不同罢了。

约束意念行为就不放纵,玩物成癖志向就会丧失。

因此圣人引导人修养性情,控制约束人的放纵,谨慎选择他结交的人物,节制他的偏爱。

虽然人情事物有种种区别,内容形式也不相同,但是说到陶冶性情匡正风俗,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叔末浇讹,王道陵缺[1],而犹假仁以效己,凭义以济功。

举中于理,则强梁褫气[2];片言违正,则厮台解情[3]。

盖前哲之遗尘有足求者。

霸德既衰[4],狙诈萌起,强者以决胜为雄,弱者以诈劣受屈。

至有画半策而绾万金,开一说而锡琛瑞[5]。

或起徒步而仕执珪,解草衣以升卿相[6]。

士之饰巧驰辩,以要能钓利者,不期而景从[7]矣。

自是爱尚相夺,与时回变;其风不可留,其敝不能反[8]。

[1]叔末浇讹,王道陵缺:叔末,本为长幼次序,这里借喻为叔世、末期,指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历史资料文言文翻译

历史资料文言文翻译

原文:
秦王政十七年,彗星见东方,长竟天。

秦王问博士曰:“吾闻彗星久留,则有兵事,可得闻乎?”博士对曰:“臣闻之,彗星者,天精之散也,不主吉凶。

秦始皇帝十七年,彗星见东方,长竟天。

此其所以久留,以应秦之兵事也。


秦王政十八年,大兴兵。

王翦将上地,蒙武将陇西,邺敢将北地,王贲将蜀,杨端和将齐,孙武将越,悉兴兵以伐赵、魏、韩、楚。

当是时,楚考烈王病,恐不起。

秦王政十九年,楚考烈王卒,子幽王立。

楚幽王立,秦已并天下,乃置相国吕不韦于河南。

翻译:
秦王政十七年,一颗彗星出现在东方,其长度横贯天空。

秦王询问博士们说:“我听说彗星长时间停留,就会有战事发生,可以告诉我这是真的吗?”博士回答说:“我听说的,彗星是天精散发的,它不决定吉凶。

秦始皇帝十七年,彗星出现在东方,其长度横贯天空。

这颗彗星之所以长时间停留,是因为要应对秦国的战事。


秦王政十八年,秦国大规模征兵。

王翦率领上地军队,蒙武率领陇西军队,邺敢率领北地军队,王贲率领蜀地军队,杨端和率领齐地军队,孙武率领越地军队,他们全部起兵攻打赵国、魏国、韩国和楚国。

当时,楚国的考烈王病重,担心不能康复。

秦王政十九年,楚考烈王去世,他的儿子幽王即位。

楚幽王即位后,秦国已经统一了天下,于是将相国吕不韦安置在河南地区。

【精品】中国历史文选下册课文翻译

【精品】中国历史文选下册课文翻译

引言:中国历史文选下册是一本重要的古代文献,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课文。

翻译这本课文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文选下册》中的课文进行详细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

概述:《中国历史文选下册》中的课文涉及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时期等等。

这些课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采而闻名,通过翻译这些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正文:一、春秋战国时期1.孟子《离娄上》:这篇文章是孟子的一篇著名言论,主要讲述了仁义道德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译文:“道德更重要的不仅是在于个人修养,还在于维系社会秩序。

”2.韩非子《五蠹》:这篇文章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问题和政治现实。

译文:“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源于权力的滥用和人心的浮躁。

”3.战国策《十三经》:这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古代兵书,主要阐述了战争策略和军事智慧。

译文:“只有通过正确的军事策略和智慧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4.荀子《劝学》:这篇文章通过劝告人们要勤奋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译文:“学习是不断进步和提升自我的途径。

”5.管子《管子上》:管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文章主要阐述了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的理论。

译文:“治理社会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二、秦汉时期1.司马迁《史记》:这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纪传体通史,主要记录了从上古到秦朝的历史事件。

译文:“《史记》作为一部具有纪实性的历史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贾谊《过秦论》:这篇文章通过分析秦朝的政治现实和社会问题,探讨了秦朝的兴亡原因。

译文:“过度集权和腐败导致了秦朝的衰亡。

”3.班固《汉书》:这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正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学作品。

译文:“汉朝的历史是辉煌的,也是曲折的。

”4.马克思《列宁论中国问题》: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独立思考和评价。

《历史文选》(一)文章选读参考译文

《历史文选》(一)文章选读参考译文

《历史文选》(一)参考翻译一、《尚书·牧誓》参考译文:甲子日这一天凌晨(或者‚天刚蒙蒙亮‛),周武王一大早就来到商都郊外的牧野,于是(准备)举行誓师大会。

周武王左手拿着黄色的大斧,右手拿着白色的旗子,用来指挥军队。

他(大声地)说:‚从西部来的远征将士们,辛苦了!‛周武王说:‚喂!我的友好邦国的大君,管理各项要务的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人、蜀人、羌人、髳人、微人、庐人、彭人、濮人,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将要誓师了。

‛周武王继续说道:‚古人言:‘母鸡是不能报晓的;母鸡如果报晓,就会败尽这个家。

’现在商王子受只一味地听信妇人(妲己)的话;轻率地抛弃对祖先的祭祀,不过问;轻蔑地抛开同祖后代,不任用他们。

竟然只推崇、尊重、信任、重用那些各地罪恶累累的逃犯为官,让这些逃犯做大夫、卿士掌管政务,让他们对百姓实施暴虐政治,在商都违法犯罪。

现在我姬发恭敬地执行上天(对商王子受)的惩罚。

今天的战斗,不超过六步、七步,就要停下来,整齐一下。

努力吧,将士们!冲杀不超过四个回合、五个回合、六个回合、七个回合,就得停下来,整齐一下。

努力吧,将士们!作战时要象虎象貔,象熊象罴那样威猛,往商郊前进吧。

(记住)千万不要粗暴对待或杀害前来投降的敌人,以便让他们为我们西土人服劳役。

努力吧!将士们。

如果你们不努力,你们将有遭受杀戮的危险。

‛二、《左传·城濮之战》参考译文:宋国派遣大夫门尹般到晋军中告急求救。

晋侯重耳说:‚宋国来讨救兵,撇开他们不管(的话),宋国就会断绝和我们的关系。

(如果)请求楚国解除对宋国的围困,楚军不会答应。

我们若想同楚军作战,齐国和秦国还没有表态支援,怎么办?‛先轸说:‚让宋国不要向我们求救,而去送些财物给齐、秦两国,以此让齐、秦两国出面请求楚国解除对宋国的包围。

我们扣押曹国国君,把曹国、卫国的田地分一些给宋国。

楚国会珍惜与曹、卫的友好关系,一定不答应齐、秦两国(退兵)的请求。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课文翻译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课文翻译

《史通·二体》译文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书籍曾经有《五典》、《三坟》,可距离现在太久远了,没办法闹得一清二楚。

从唐尧、虞舜以下直到周朝,这些记载组成了《古文尚书》。

但是当时的世道仍旧很淳朴,文字奉从简略,要索求完备的史书体裁,原本上就不存在。

此后左丘明给《春秋》作解释,司马子长编写《史记》,史书体裁到这时才完备了。

后来接续的作品,相互遵照着写出来,即便有改动扩大,也仅仅变换一下各自的书名篇目,范围本来就有限,谁能超出这个范围呢?大致上说,荀悦、张璠属于左丘明的一派;班固、华峤,属于司马子长的同类。

只是这编年、纪传两大史书流派,各自看重夸耀本流派,一定要辨明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够说出个究竟来。

像《春秋》这样的史书,缀联日期和月份形成编排次序,标列季节和年份来互相接续,中原国家与边疆各部族,在同一年同一时期,没有不完整地记载那些事件,显现在读者的眼前。

道理全都包括在一桩记载中,语句没有重复出现的现象。

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贤能的士人,贞烈的女子,才华出众的人,品德美好的人,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有关系,必定予以高度注意观察而完整地加以记载,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关系不大,只有坚持正直的原则的才详细地加以述说。

例如绛县的老翁、杞梁的妻子,有的是晋国的国卿才获得记述,有的是因为答对齐国的国君才被记载的。

他们中存在着贤惠像柳下惠,仁德像颜回那样的人,最终也没能够彰显他们的姓名、显扬他们的言行。

所以论起编年体史书细小内容的处理,就连最细微的事情都不遗漏;说起编年体史书重要内容的处理,就连十分重大的事情都给抛弃掉。

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像《史记》这样的史书,本纪用来包举朝廷大事,列传用来曲折详细地记载小事,表用来按表格形式标列年代和爵位,志用来总括本纪、列传和表所遗漏的内容。

至于天文地理、国家法典、朝廷规章,明显的和隐微的,必定都完备地包括进来;重要的和次要的都不遗漏: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同是一桩事件,分散在好几篇里,断断续续,彼此分离,前后多次重复出现。

中国史文言文翻译

中国史文言文翻译

原文:昔者黄帝氏,少昊氏之徒,与之游者多矣,而独黄帝氏得道,以其教民用舟车,重义轻利,故能成大业。

尧、舜、禹继之,汤、武革命,顺天应人,是以成王业。

周公相成王,与周公同姓,故能制礼作乐,垂裕后昆。

孔子曰:“周公其盛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公之德,其盛矣乎!”孔子因师之,遂明周公之业。

太史公曰:夫学者载籍极博,考信于六艺,六艺经传以百数,至孔子,然后集而论,故曰“《易》以道阴阳,《书》以道政事,《诗》以道志,《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春秋》以道乱治,放者为之趋,而学者因以正其宜”。

《易》著卜筮,设阴阳,原五行,形万物,而化生,是以称“十翼”。

《书》记先王事,故长于政。

《诗》记言,故长于数。

《礼》记事,故长于文。

《乐》记音,故长于风。

《春秋》记事,故长于治人。

五经,六艺之文,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居鲁卫月,于齐陈,于宋郑,于曹邾,于宋卫,见四十九国之君,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于是于卫,复见南子,与之言,说之。

至于为次,孔子所行,皆不可留。

乃反乎鲁,鲁复郊郯子之宫,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在位听政,四方之诸侯,莫不称义,诸侯朝,鲁国大平。

孔子既没,弟子盖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受业身通者七十有四人。

孔子死,有子思作《中庸》。

孟子,鲁之邹人也,受业子思,作《孟子》七篇。

其后诸侯争强,中国扰攘,诗书废缺。

自秦灭《诗》、《书》,焚灭《诗》、《书》所从出。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至成帝时,以书不领,外有亡散者,乃置秘书省,使天下图书咸聚于一宫。

太史公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兴废成败,圣贤之所游乎,游必求士,故士得其所矣。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患位之不显,而患德之不章。

故士之仕也,身不陷于刑戮,名不灭于后世,称有土之德,官有士人之行,亦云乐矣。

历史翻译文言文

历史翻译文言文

汉武之世,雄才大略,雄图伟业,天下瞩目。

时值汉武初立,雄心壮志,欲开疆拓土,扬我国威。

霍去病,一代名将,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为汉室江山立下赫赫战功。

二人之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世传颂之佳话。

霍去病,字仲孺,河东平阳人也。

其父霍仲孺,母卫少儿,均为赵王刘武之女。

去病幼时,聪颖异常,胸怀壮志,常慕英雄豪杰。

及长,拜卫青为师,习武艺,研兵法,文武双全,英姿焕发。

汉武帝建元三年,匈奴侵边,汉室江山岌岌可危。

武帝诏令霍去病为骑都尉,率军征讨匈奴。

去病临危受命,不负众望,率领精锐之师,勇往直前,历经百战,斩匈奴单于,俘获敌将,大破匈奴,威震北疆。

武帝大悦,封去病为冠军侯,赐金五千斤,以示褒奖。

去病非但英勇善战,更以智谋著称。

元狩二年,匈奴单于被困漠北,汉武帝诏令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军再次北伐。

去病与卫青分兵两路,一路攻其西,一路攻其东。

去病亲率精骑,深入敌后,出奇制胜,斩匈奴三万,俘获单于之子,再创辉煌。

武帝闻之,赐予霍去病“骠骑将军”称号,并封其为长平侯。

元狩四年,匈奴单于势力衰微,汉武帝欲彻底消灭匈奴。

霍去病再次率军北伐,深入匈奴腹地,一路所向披靡。

去病以奇计诱敌,斩匈奴单于,俘获敌将,缴获无数战利品。

此次北伐,汉军斩匈奴十万余众,匈奴元气大伤,汉室江山得以安宁。

霍去病英勇善战,功勋卓著,然其性格刚烈,不拘小节。

武帝深知其才,但仍对其严格管教。

去病晚年,因误伤部下,被贬为庶人。

然其英名依旧,流传千古。

汉武帝与霍去病,二人英雄相惜,共赴国难,开创了汉室盛世。

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开疆拓土;去病英勇善战,屡建奇功。

二人携手共进,为汉室江山立下不朽功勋。

后世传颂其事迹,感慨万千,赞叹不已。

霍去病,英年早逝,但其英名永存。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创盛世,亦为千古一帝。

二人之传奇,流传千古,成为后世敬仰之典范。

愿吾辈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奋发向前,共创辉煌。

历史文选句子翻译

历史文选句子翻译

历史文选句子翻译历史文选句子翻译1、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

P18盱衡:举眉张目,多用于对政治局势的观察。

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有关系,必定予以高度注意观察而完整的加以记载。

2、今王淳质,敬重三宝。

P23三宝:佛、法、僧三宝。

目前在位的国王前程朴实,敬重三宝:佛、法、僧三宝。

3、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

P31东作:春耕现在春耕不久就要兴起,人们必须尽力与农业生产!4、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受妇田。

P33 寡妇守志:谓妇不改嫁(坚守自己的志向)。

课:赋税。

寡妇不改嫁的,即免除了负担租调的力役也同样授田。

5、汗莱极目,膏腴坐废。

P100汗莱:古代指郊外轮休的田,也指田废生草。

烂泥荒草望不到边,肥白沃土白白荒废。

6、先王之欲厚生民而丰其食者,莫大于及积谷而务农也。

P100古代圣君贤王想让百姓富庶,食物充足的计策,没有比储备粮食发展农业更重要的了!7、或有始无终,使忠良股肱不免受祸,诚可悯也。

P100股肱:大腿。

有的君主爱护体恤功臣的心意,有始无终,致使忠良辅臣不免遭受杀身灭门的大祸。

8、数作过恶,累宥不悛。

P160 悛:悔改屡屡犯下过恶,经过多次宽恕,仍不悔改。

9、如授臣斯任,则望锡以闲旷之地。

P101 锡:赏赐如果授予为臣我这项重任,那就仰望下诏,赐给闲散空旷的田地。

10、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P136 箕:古代指用草绳编织的容器。

头会箕敛:按人头计数征税,用箕畚敛取财物。

所谓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按人头计数征税,用箕畚敛取财物罢了!11、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论为惑。

P137 异论:攻击的言论。

关键应当权衡利弊大小,不被攻击的言论所迷惑。

12、凡公侯之家依恃权豪,欺压良善,虚钱实契,侵夺人田房屋孽畜者。

P162 虚钱实契:强迫民户定卖田契约,实际分文不给。

凡是公侯之家依仗权势欺压良善,强迫民户定卖田契约,实际分文不给侵夺抢夺他人田地房屋牲畜的。

13、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之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通·六家》译文自古以来称帝称王的人编辑著述文章典籍的情况,在《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篇》中已经详细地介绍它们了。

从古到今,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交替变化;各种史书的创作,不拘泥在同一种史书体上。

加以探讨以后做出结论,这些史书的流派有六种:第一叫做《尚书》流派,第二叫做《春秋》流派,第三叫做《左传》流派,第四叫做《国语》流派,第五叫做《史记》流派,第六叫做《汉书》流派。

现在就简略地陈述一下六大流派的旨义,在后面将它们列举出来。

《尚书》流派的史书,它的诞生产生于远古。

《易经》上说:“黄河出现背上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背上有图形的神,圣人仿照它制作八卦、文字。

”所以知道《书》的起源由来已久了。

到孔子时在周王室观看《书》,得到虞(舜)、夏、商、周四代的典籍,于是删取其中较好的部分,确定为《尚书》一百篇。

汉代孔安国说:“因为它是上古时期的书籍,所以叫它《尚书》。

”《尚书璇玑钤》说:“尚是上的意思。

上天降下日月星变化的迹象,显示节令的顺序季节变化的度数,如同天体的运行一样。

”三国王肃说:“君上所说的话,在下面被史官记载下来,所以叫做《尚书》。

”这三种说法,它们的意义各不相同。

大概《书》的主要旨义,本始于发号令;是用来宣扬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正当道理,向臣子属下发布言论。

所以《尚书》所记载的,都是典章、谋议、训诫、诰令、誓词、册命等六方面的文字。

至于《尧典》、《舜典》这二种典章,径直叙述人事;《禹贡》这一篇,记载的都是地理知识;《洪范》篇是概括叙述灾害祥瑞;《顾命》篇陈述的全都是丧葬礼仪:这五篇也都是作为记言史书体例不纯粹的部分。

又有一部《周书》,和《尚书》的体裁相类似,也就是孔子删削一百篇以外的周朝典籍,总共是七十一章。

上起自周文王,周武王,下终于周灵王、周景王。

大多都严明恰当、切实忠诚,言辞庄重高雅拥有正大的道理;有时也有肤浅的平庸之言,污浊不堪的东西相列参错,大概好象后来喜欢多事的人所增添的。

至于《职方》篇的言论,与《周礼》的记载没有什么区别;《时训》篇的叙述,与《礼记·月令》篇相比大多相同。

这都是历代帝王经、史一类的典籍,是《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分儒家经典的单独撰述。

自从周王朝衰落下去以后,《书》这种记言体例于是被废止。

一直到汉、魏时期,没有能够继承这种史书体例的人。

直到东晋广陵相鲁国人孔衍,认为国史是因来表彰言论行为、昭示法规制度的东西,至于做人的道德规范,常有的事情,不值得详细列举,于是删取汉、魏时期的各种史书,选取其中美好动听的词句、典文有据的言辞、足以作为借鉴的内容,确定它们的篇章顺序,纂写成独立的一种史书体裁。

由此便有《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的创作,总共是二十六卷。

到了隋朝秘书监太原人王劭,又记录开皇、仁寿时期的史事,按次序对它们进行编排,按照类别相互统属,各自确立它们的篇目,编纂成《隋书》八十卷。

探寻该书著书的主旨和体例,全都是以《尚书》作为仿效标准。

推究《尚书》所记载的内容,像君主臣子之间的相互对话,如果言词意旨可以称赞,那么一时的言论,篇篇都接连记载;如果言论不值得记载,话语没有能够称述的,像这些过去的事情,即使有所脱漏省略,而阅读的人却不认为这种作法是错的。

等到隋朝中期以后,文献典籍大丰富了,一定要剪裁取当代的史文,效法古书的编纂方法,记载事情并不是改变了作法,而道理上却似乎有些像守株待兔一样墨守成规。

所以孔衍所撰写的《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等《尚书》体著作不能流传于社会了。

至于称帝称王的人没有本纪,三公九卿缺少传记,就会使纪年月份失去顺序,官爵和乡里难以周详。

这都是以前所忽视,而当今所要重视的,比如王劭的《隋书》,虽然想要仿效商书、周书,效法虞书、夏书,考察该书的体例,竟然与三国王肃所撰《孔子家语》、临川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相类似,可以说是“画虎没有画成却反而像条狗”了。

所以王劭的《隋书》在隋代受人嗤笑,确实是有原因的啊。

《春秋》流派的史书,它的产生起源于夏、商、周三代。

考察《汲冢琐语》记载商王太丁时期的事情,题目叫做《夏殷春秋》。

孔子说:“条理通达,了解远古,是《尚书》的教化作用”;“连缀文辞,排比史事,是《春秋》的教化作用”。

由此可以知道《春秋》的开始写作,与《尚书》属于同一时代。

《汲冢琐语》中又有《晋春秋》,记载晋献公在位十七年间的史事。

《国语》中提到:晋国大夫羊舌肸(叔向)熟悉《春秋》,晋悼公让他担任太子的老师。

《左传》鲁昭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韩宣子(韩起)前来鲁国聘问,见到了《鲁春秋》后,说道:“周朝的礼仪全部保存在鲁国了。

”这样的话,那么《春秋》的名称,所记载的史事并不止一家,至于那些埋没不能流传的,就更记载不过来了。

又考察《竹书纪年》,它所记载的事情,都有与《鲁春秋》相同。

孟子曾说过:“晋国的史书叫做《乘》,楚国的史书叫做《梼杌》,而鲁国的史书叫做《春秋》,它们记载的内容是统一的。

”既然这样,那么《乘》与《竹书纪年》、《梼杌》,它们都是《春秋》的不同名称吗?所以墨子说:“我见过各个国家的《春秋》”,大概指的就是这些《春秋》体史书。

等到孔子修撰《春秋》的时候,便观看周朝礼法的旧有规定,遵从鲁国历史的剩余文字;根据既往的历史事实,因循人类的道德规范;假借失败来明确惩罚,根据兴起来确立功勋;借助日期月份而确定历法,假借朝问聘问而端正礼乐;精微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说法,曲折不明显地写下书中的文字;做出不容更改的言论,著出将来做史的方法,所以能够经历上千年而孔子的《春秋》能够独立流传于世。

又考察儒家学者对《春秋》的解释,将事情编排于日期下,将日期联属在月份下;谈到春季来包括夏季,举出秋季来容纳冬季;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所以交错举出春秋二季来作为所记史事的名字。

假如真像这样的话,那么晏婴、虞卿、吕不韦、陆贾,它们著作的篇目次序本来就没有纪年月份,却也叫做《春秋》,大概是和这种解释大不一样的。

等到太史公司马迁写作《史记》,才开始把天子写成本纪。

考察司马迁做本纪的宗义旨趣,也像效法《春秋》一样。

自此以后写作国史的人,都用这种方法。

然而时代推移世道不同了,体裁格式也不相同了;《春秋》体史书所记载的事情,在言论上很少赞美隐讳,议事上没有黜退表彰;所以都是司马迁所说的排比往事罢了,怎么能够和《春秋》相比呢?《左传》流派的史书,它的起源产生于左丘明。

孔子写作《春秋》以后,而左丘明根据《春秋经》来作解释阐述。

大概“传”是转的意思;转受《春秋经》的义旨,来传授给后人。

有人说,“传”是传的意思,是用来传示来世的。

考察汉朝孔安国注释《尚书》,也称为“传”;这样则“传”也有解释的意思吗?阅读《左传》对《春秋经》的解释,记言见于《春秋》经文而事情详细记载在《左传》里边;有的《左传》里没有而《春秋经》却有,有的《春秋经》里没有《左传》里却独自保存;《左传》的记言简明而摘要,《左传》的记事详细而周密;确实是圣人孔子所作《春秋》的辅翼者,而且是写作史书之人当中的佼佼者。

等到孔子去世以后,撰写经书和阐述经文的传不再创作,在这时候的文献典籍,只有《战国策》和《太史公书》罢了。

到了晋朝著作郎鲁国人乐资,便追述收罗这二部史书的内容,撰写成《春秋后传》。

乐资的《春秋后传》开始于周贞定王,接续《左传》鲁哀公结束,一直到王赧进入秦国为官;又用秦孝文王接续周朝灭亡,结束于秦二世的灭亡,合并成三十卷。

在汉代的史书,以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为主,然而纪传体史书本纪与列传互相出现,史表与史志相互重复,就史文来说颇为烦琐,很难详细阅读;到了汉献帝的时候,才开始命令荀悦抄撮班固的《汉书》写成编年体,依随《左传》体载,著成《汉纪》三十篇。

从此每一朝代的国史都有这种编年体史书创作,起源于东汉,一直到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如东晋张璠的《后汉纪》、晋孙盛的《晋阳秋》、东晋干宝的《晋纪》、徐贾(广)的《晋纪》、梁裴子野的《宋略》、梁吴均的《齐春秋》、陈何之元的《梁典》、齐王劭的《齐志》等等,他们所著作的编年体史书,有的叫做《春秋》,有的叫做《纪》,有的叫做《略》,有的叫做《典》,有的叫做《志》,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大体上都依照《左传》编年体例,把它作为编纂史书奉行的准则。

《国语》流派的史书,它的产生也起源于左丘明。

左丘明著作《春秋内传》即《左传》后,又搜稽《左传》逸漏的史文,纂集那些其它的观点,分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起自于周穆王,结束于鲁悼公,另外著作了《春秋外传》,即《国语》,加起来是二十一篇。

《国语的》史文主要仿照《春秋内传》;有的重复出现而与《左传》略有不同。

然而自古以来著名的儒家学者东汉贾逵、三国魏王肃、三国吴虞翻、三国吴韦昭等人,都引申加以注释,研读其书的章节句读。

这也是《诗》、《书》《礼》、《易》、《春秋》、《乐》六经同一流派,《春秋三传》的继承者。

等到战国合纵连横的主张相继诞生,诸侯武力作战争着称雄,秦朝最终兼并天下,于是著作了《战国策》。

它的篇目有东周、西周、秦、齐、燕、楚、三晋(韩、赵、魏)、宋、卫、中山,加起来是十二国,分为三十三卷。

之所以称之为策,大概只是记录而不评论它,所以就用策作为它简化的名称。

有人说:汉代刘向认为是战国游说之士为合纵连横出谋划策,所以叫它《战国策》。

到了汉朝孔衍时,又认为《战国策》所记载的不能尽善尽美,于是援引太史公司马迁的记载,比较《史记》和《战国策》的不同与相同,删削这二种史书,汇聚成一种记载,起名称叫做《春秋后语》。

除掉东周、西周二周和宋、卫、中山四国史事,它所保留的只是剩下的秦、齐、燕、楚、三晋七国罢了。

《春秋后语》记事起自于秦孝公,结束于楚汉之际,和《春秋》相比,也叙述完了二百四十多年的往事。

开始时孔衍撰写了《春秋时国语》,后来又撰写了《春秋后语》,编成这二部书,各自分为十卷。

如今在社会上流传的,只有《春秋后语》得以保存下来。

考察《春秋后语》的序中说:“即使左丘明本人也不能超过该书。

”世上的人都指责孔衍不能估量自己能力,不会评估自己的德行。

探寻孔衍这句话的意思,把自己的《春秋后语》同左丘明的相比较的,应当是指《国语》,而不是指《春秋内传》即《左传》。

一定要比较就要把同一类别放在一起才行,怎能对孔衍多加嘲笑呢?正当汉朝政权失掉统治人民的能力,各路英雄豪杰角逐力量时,西晋人司马彪又记录那时发生过的事情,于是著作了《九州春秋》,冀、徐、兖、青、荆、扬、凉、益、幽九州各写成一篇,加起来共是九卷。

探讨它的体例,也是近代的《国语》了。

自从曹魏迁都许昌,定都洛阳,魏蜀吴三国像鼎足一样峙立;东晋建都长江、淮河的分界建康时,国家分裂;那时的国君虽然名号也与称王天下的人相同,而在占地上却实际上等同于割据一方的诸侯。

各分裂据政权管辖下的史官,记录它们的国家事情;写纪传体裁的人,就仿效班固、司马迁;创立编年体裁的人,就模拟荀悦、袁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