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分析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分析

医药健闻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分析田雨香,尹良平,韩倩 (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 200237)尿常规检查是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检验项目,借助分析尿液成分变化,为肾脏疾病、流行出血热、糖尿病等提供早期诊断。

但是在尿常规检验时,会碰到诸多的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此,本文对尿常规检验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检验方式,即通过特定的仪器及配套的试剂,对尿液的一般特性进行检验,内容包括但尿液的颜色(不限浑浊或透明)、比重、酸碱度,对所含的物质如蛋白质、胆红素、尿胆原、白细胞酯酶、隐血、葡萄糖、酮体、亚硝酸盐等进行半定量的检测。

也会根据尿液的情况采用显微镜对所含的有形成分进行检查,如红细胞、白细胞、结晶(药物或盐类)、管型及是否含有细菌或真菌等。

相对其他检验方式,尿常规检验具有操作简单、快捷便利等优势,能发现泌尿系统、肝胆、内分泌、循环系统等存在的问题,明确肾脏排泄功能、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等,将泌尿系统健康情况一一反映出来,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及治疗等提供依据。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尿常规检查(1)疑似泌尿系统感染,如有尿急、尿频、尿痛、肉眼可见的血尿等相关症状,或是腹部出现坠胀感、腰痛感等。

(2)疑似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如早晨起床出现眼睑、颜面、下肢水肿,尿液减少等症状。

(3)疑似或确诊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结核、血管病变等。

(4)疑似肾脏病变,如尿量突然减少、增多、无尿等。

(5)患有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进行检查了解病因及疾病进展情况。

尿常规中的各项数据变化代表什么(1)pH值的变化能直接将人体的酸碱平衡变化和肾脏调节能力展现出来,数值降低可能出现酸中毒、糖尿病、痛风等疾病;数值过高则可能出现碱中毒、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

(2)若尿蛋白阳性,则可能患上了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等系列疾病,还可能与患者摄入的药物相关。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有哪些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有哪些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有哪些我们常常去医院会遇到两次短时间内尿常规检测结果不同,影响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那么,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常见的干扰因素有哪些呢?下面进行简要阐述。

1.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是“三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常见指标有尿液颜色、透明度、尿比重、尿胆原、尿结晶体、尿胆红素等,尿液中含有大量人体代谢产物和其他活性物质,可以反映出机体代谢情况,对于全身性病变、尿路疾病、肾脏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是,尿常规检验结果比较浅显,如果发现异常,要进行病原菌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

2.尿常规检验注意事项和适用人群(1)注意事项。

在尿常规检验前1天晚上9点不要进食,检查当天早上起床后不吃东西、不喝水,便于检查准确。

检查时要求:留尿液标本时,用一次性专用小便杯取尿液10ml左右;最好留取早上第一次尿液标本送检,取尿时先尿出部分再取;女性在经期时不宜取尿做检查,非经期女性要注意避免混入白带影响结果;男性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2)适用人群。

某些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某些尿路疾病,如尿路感染;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肝胆疾病、糖尿病等。

3.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1)标本本身的干扰因素。

如果是标本本身的干扰因素,即便检验过程规范,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甚至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①采集。

一般来讲,会在采集尿液标本前介绍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取中段尿。

但是,很多人不会正确采集标本,造成检验结果偏差。

比如,标本采集前未清洁尿道口,导致细菌或分泌物混入。

②保存。

在尿液标本保存过程中,通常使用由惰性材料制成的尿杯,洁净透明,不会和尿液发生作用。

有时会向尿杯中添加防腐剂,来防止尿液变质。

需要注意,防腐剂添加要适量,以免尿液沉淀影响检验结果。

另一方面,如果尿液标本长时间放置,会增加标本中的细菌数量;标本中的白细胞、红细胞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出现低渗现象,再加上细胞中的有机物易溶解于标本,导致总蛋白水平、尿肌酐水平不断升高。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尿常规检验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

通过尿常规检验可以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也可以对其它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同时还可以对用药的安全进行有效的监护,尿常规检验对人体健康状况的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虽然采集尿标本和检验设备都比较简单,但是临床上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的状况比较常见,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对有关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检验过程中掌握好每一个环节,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标签: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目前对于临床检验室来说,尿常规检验是临床上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在尿常规检验的时候,在其采集前、运送过程中、分析中等各种因素都可能会对尿常规的检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就应该规范尿常规检验标本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的操作,同时与患者充分沟通、采集后及时运输和贮存、尿液分析仪及时保养、正确的使用和正规操作等有有利于减少临床尿常规检验的误差,提高尿常规检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 尿常规检验的必要性尿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对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疗效判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尿常规检验对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疗效判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临床检测工作中,尿常规的检验结果是否准确可靠,决定于尿液采集的新鲜,以及容器的清洁,检验的及时,试纸条的正确使用,仪器的规范操作,日常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临床提供真实正确可靠的检验依据。

一般来说,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等。

尿常规检验主要是通过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来进行分析检测的,无论是镜检还是用尿液分析仪,要获得尿常规稳定、可靠、准确的检查结果,防止临床诊疗做出错误的判断,实验室检验就要充分的考虑尿常规检查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尿常规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然而,尿常规检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了解这些干扰因素及其影响至关重要。

1、尿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1)尿液颜色的变化及其涵义淡黄色至橘黄色:这是正常尿液的常见颜色,表示尿液中的代谢物得到了适当的排放。

深茶色:这种颜色可能意味着存在胆红素尿,可能与肝功能障碍如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有关。

红色:可能是由于尿液中出现了血红细胞,血尿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有关。

啤酒色或酱油色:这可能是由于蚕豆病或血红蛋白尿导致的。

乳白色:可能表示尿液中存在大量白细胞(脓尿)或淋巴流出(乳糜尿),后者常与丝虫病有关。

(2)尿透明度若尿液呈现浑浊状态,可能与乳糜尿、血尿、尿酸盐结晶或脓尿有关,这些状态均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与评估。

(3)尿液的物理性质及其意义①尿比重。

是反映尿液中溶质浓度的指标。

正常范围在1.003到1.030之间。

尿比重的升高可能与水分摄入不足、急性肾炎、高热等有关。

而尿比重的降低可能与尿崩症、慢性肾病、饮水过量等状况有关。

② pH 值。

反映尿液的酸碱状态。

正常值范围为5.5到6.5。

酸性尿可能与摄入大量肉类、饥饿、发热、重度腹泻、糖尿病性酸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有关。

而碱性尿液可能与大量蔬果摄入、持续的呼吸过度、尿路感染或严重呕吐有关。

(4)尿液中的生化成分及其意义①尿蛋白定性。

蛋白尿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病理性蛋白尿可能与多种肾脏疾病、心功能障碍或其他系统性疾病有关。

②尿葡萄糖定性。

尿液中正常不应该出现显著的葡萄糖。

尿葡萄糖的出现可能与糖尿病、肾性尿糖或其他内分泌疾病有关。

2、干扰尿常规检验的因素(1)经期影响:女性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的尿液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红细胞,导致尿常规检验出现“潜血”阳性反应。

此外,经血及其它分泌物的混入也可能引起尿液中的其他成分偏高或偏低。

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主要因素分析
泌物 的污染 ; 而女性患者采集 时还应注意避免受到 阴道分泌物
1 . 1 资料 将我院 2 0 1 1 年1 月_2 0 1 3 年3 月间 1 4 5 0 0份 住院、 门诊 、 健康体检 中尿常规检验资料为研究对象 , 其中住院标 本4 7 0 0份, 门诊 4 9 0 0份, 健康体检 4 9 0 0份。
临床 尿 常 规检 验 的 准确 度 。
【 关键词 】尿 院标本与 门诊标本不合格 率比较, t / 2 = 2 2 . 6 7 1 , P < O . 0 1 , 健康体检标本与 1 " I 诊标本不合格率比较 =1 2 . 6 8 3 , P < O . 0 1 。
剧烈运动或大量饮水。⑥标本标记错误 : 标本登记 时标记不 清
或标签脱落 ; 或化验单与标本不符等【 1 ] 。 1 _ 3 方法 将 所有不合格 尿检标 本进行统计 , 并 对健 康
体检 、 住 院及 门诊三部 门标本不合格因素进行分析 、 总结 。
1 . 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 P < O . 0 5 为差异
器不清洁或不透明 ; 或是容量小于 5 0 m L 。⑤采集 时间不 当: 标 本采集 时 , 受检者 服用可影 响到 尿检结果 的食 物或药物 ; 抑或
的污染 , 并 嘱其应于非经期进行尿常规检验1 3 1 。另外 , 在收集标 本 时还应 嘱受检者控制饮水 , 避免 饮用浓茶 、 浓 咖啡等利尿物 质 以及食用过多高蛋 白食物 ,避免导致尿化学检验呈假阴性 。 另外 , 大量服用维 生素 C 、 阿托 品等药物也 可导致尿 液 中自细 胞呈假 阴性 。与此 同时 , 临床尿常规检验时 , 还 应注意标 本送 检时间不应超过 2 h 、 采集容器是否 合格 、 标本量是 否不足 、 标 本标记是否一一对应等问题 。 从本 文研 究结果也可 以看 出 , 7 0 例不 合格标本 中, 因标本 标记错误 而导致标本 不合格 的有 2 4例 , 高达 3 4 . 2 9 %, 其 与 医 护人员在 日常工作粗心大意有直接关系。 而门诊标本则有 4 J D 例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临床尿常规检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对尿液的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泌尿系统疾病和全身代谢情况等。

在进行尿常规检验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偏差,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 饮食因素:饮食中摄入的物质会影响尿液的成分,如餐后短时间内进行尿液采集,会出现糖、蛋白质和酮体等异常。

对策:在饭后一段时间再进行尿常规检验,或者饭前采集尿液。

2. 水分摄入:摄入大量水分会导致尿液稀释,影响尿液的浓度和含量。

对策:在早晨空腹时尿液浓缩度最高,可选择此时采集尿液。

3. 运动因素:剧烈运动会导致肌红蛋白在尿液中的增加,使尿液呈现红色。

对策:运动后应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尿常规检验,避免运动对尿液结果的影响。

4.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会影响尿中化学物质的成分,如维生素C会使尿液呈酸性,某些利尿剂会使尿液呈碱性。

对策:停止或者暂时中断使用可能影响尿常规检验的药物,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验。

5. 尿液保存条件:尿液的保存时间过长,可引起细菌增殖和化学物质变化,导致检验结果异常。

对策:尽量在采集后立即送到实验室,如果不能及时送达,可使用尿液保存剂进行保存,并严格按照保存时间要求进行操作。

6. 尿液采集方法:尿液采集方法不正确会导致尿液污染或者外源性物质的进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对策:采集尿液时要求患者进行外阴清洁,遵循正确的采集方法进行操作。

7. 患者状态:患者的身体状态会影响尿液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和成分,如肾功能不全会导致尿液中蛋白质、尿素氮和肌酐的浓度升高。

对策: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体检结果,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8. 实验室操作:实验室技术操作不正确也会引起结果的误差,如试纸读数、显微镜观察等。

对策:临床实验室人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制定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很多,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够提高尿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分析影响患者尿常规及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因素

分析影响患者尿常规及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因素

分析影响患者尿常规及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因素在临床实验室诊断中,血常规及尿常规作为医院最常规的检测项目,同时也是临床医师判断患者病情及完成疾病的诊断、鉴别、预后判断时的重要依据。

但在进行血常规及尿常规检验期间极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导致检验结果存在误差进而对疾病的诊断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在进行血常规及尿常规的标本采集、处理、检测期间采用的仪器消毒不合格或者仪器故障、抗凝剂使用等也均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检测误差情况出现,检测分析以及报告等环节均可出错,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同时,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因此,需要对血常规、尿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下文为大家科普一下尿常规和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别有哪些?希望对你在检测分析结果过程中有所帮助。

1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分析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前,医院常用末梢血稀释及静脉血进行检查,检查环节包含采血、运送、测定、报告,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均可能使最终检查结果产生偏差。

经研究显示,在所有受检者中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率为1.2%,且主要以人为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实验室检测仪器因素为主。

①人为因素主要为:医护人员在样品采集过程中的采集不顺利,如反复采血极易导致空气混入从而形成气泡,采血后震荡则极易导致细胞破裂或者因消毒液混入而导致溶血情况出现。

另外样本保存不当或者样本送检不及时等情况,可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结果偏低,从而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而检测期间采用的仪器消毒不合格或者仪器故障、血量和抗凝剂使用不当等均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血液稀释比例不适当对血常规各项指标计数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检测误差情况出现。

②患者自身因素则可能是由于进食后、运动后、情绪变化等也可能对血液成分产生影响;或者患者妊娠期、生理期、高温或大汗以及情绪过度紧张等均会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性别、年龄大小、吸烟等多重生理因素对结果有较大影响,白天和黑夜、冬季和夏季不同气温条件下个体的血常规也将出现变化。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临床中,尿常规检验较为普遍,在诸多检验项目当中是最为关键的检验项目之一,可以对泌尿系统展开最为基础的诊断,并且也可以作为治疗成效的观察点之一,在其他系统病症的诊断亦或用药监护方面也发挥尤为重要的帮助,可对人们健康状况作出精准评估。

虽然尿液样本的采集较为便捷,所用的检验器械也异常简单,每个医院均可以购置,操作方面简便,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仍旧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亦或错误,从而会使病症同诊断结果间存在偏差,最终会对整体治疗构成影响。

因而检验人员必须要全面剖析会对尿检结果构成影响的因素,力争严谨把控每个环节,以此为尿检结果精准性提供坚实保障。

基于此,本文中就对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展开了分析。

1、标本维持尿检能够准确进展的关键提前是要保证检验期间所用标本必须满足合格准则。

1.1 标本采集、收集相关医务成员(检验成员、医生、护士等)对病患样本行采集时,必须要认真的核实其姓名、检验单等信息,并告知其在留尿时需注意的事宜,叮嘱其在取样时要保证尿道口是清洁的,针对男性病患不可将精液亦或前列腺液掺入样本,而女性病患不可再经期取样,不能掺入阴道分泌物。

在采集和转运样本时所用到的器皿必须要确保其完整性、洁净度,并且确保器皿不会同病患尿液间产生反应,所需器皿均为一次性。

采集后马上送检,注意其时效性,夏天、冬天的送检时间分别是在1、2h内,以免样本被细菌所感染,进而发生蛋白变形亦或细胞溶解等不利情况。

取样最佳时间段通常是第一次晨尿,此时样本的浓缩性佳,各个细胞的完成性好,检验分析时更具保障性,医务成员要详细告知病患采集的时间节点。

1.2 标本保存、运送送检的尿液会伴随时间延长而出现系列变化,其中尿胆原和胆红素会发生氧化,且放置时间过久的话易滋生细菌,从而使尿素分解,PH值上升,诸多有机成分会被溶解,因而样本必须要新鲜,在获取样本后需即刻展开检验。

若是不能在2h内结束检验,需将其放置到20C-80C条件下存放,必须在6h内结束检验。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广安市中医医院638550)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除了有组织安排的统一体检,自己身体不适时也需要做一些检查,在所有的检查中,有一项检查是较为常见的,这项检查就是尿常规检验。

我记得以前在大学里,学校统一安排的体检就有这项检查。

我想,如果你是第一次做尿常规检查,有那么一瞬间可能会尴尬,不过尴尬是小事,如果你不懂得尿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可能还会造成更多麻烦。

因此,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补充点小知识,让你在接受尿常规检查时少出错,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接下来我将介绍常见的,干扰尿常规检查的因素有哪些。

一、排尿时间一般来说,如果需要做尿常规检查,或者是要体检,人们都知道要一大早前往医院,而且还必须空腹,甚至做检查的前一个晚上10点之后就不允许进食。

但是,大多数人只知道要空腹做检查,却不知道做尿常规检查时所取的尿最好是早晨的第一次尿,所以有不少做检查的人因为习惯使然,又觉得只要空腹即可,于是在早上起床后立马大小便,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之所以要取早上起床后排的第一次尿,是因为这种尿在体内存放的时间长,尿中的各种成分较为稳定,且各种成分更加完整,自然更能反映体检者的身体状况。

当然,有时候实在迫不得已憋不住了,还是要及时排尿的,否则可能引发其他疾病,排完尿后也不需要过于担心,因为还可以在做完所有必须空腹检查的项目后,喝上一瓶矿泉水,然后等待尿意的到来,再去取尿,最后完成尿常规检查。

二、取尿方式做尿常规检查时,医护人员会提供一个小杯子用来装尿,如此就只需要在排尿时将尿装到被子中即可,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其实有很多注意事项,一不注意可能就会干扰到尿常规的检验结果。

经总结,取尿时如果不注意以下2点可能会导致尿常规的检查结果有误:首先,弄脏了杯子。

有些人可能大大咧咧,等待排尿的过程中将杯子乱丢乱放,污染杯子后又污染尿液,导致检查结果的精确性下降,因而这是非常不提倡的。

其次,刚排尿就取尿,或者是在排尿即将结束之时取尿也会对检验造成干扰。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尿常规检验是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对泌尿系统、全身代谢等方面进行初步评估。

然而,尿液的成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水分摄入水分摄入会影响尿液的质量和量,因为尿液中水的含量很高,所以饮水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尿量和比重等指标。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让患者在检验前尽量将饮水量控制在相同的水平,一般推荐患者在检验前4小时内不能饮水,否则影响尿液的浓缩度,导致尿液比重偏低。

2. 年龄和性别年龄和性别也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

男性和女性的尿液成分有所不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尿的成分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例如,男性的尿液中尿酸浓度通常较高,而女性的尿液中尿素和肌酐的浓度通常较高。

因此,临床医生在解释尿常规检验结果时应考虑受检者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3. 疾病状态患者的疾病状态也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

例如,患有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患者,其尿糖、尿蛋白等指标会发生变化。

此外,患有各种感染或炎症的患者,尤其是泌尿系统感染,也会影响尿液的成分,有时需要在治疗后再行检查。

4. 药物影响药物治疗也会对尿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药物如甲状腺素、利尿剂、磺胺类抗生素等,会影响尿液的 pH 值、比重、颜色等指标。

在进行尿常规检查前,应告知患者停止一些医生已经开过的药物,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5. 检验时间和采集方法尿液的成分在不同时间和采集方法下也会产生变化。

例如,晨尿的成分比较集中,适合检测微量有机物质和细菌;而白天及饭后的尿液则比较杂质多。

采用无菌采尿管采集的尿液低储备体积,适合于检查尿红细胞、尿白细胞等。

在不同时间和采集方法下,患者尿液中的含量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检验时间和采集方法。

总之,尿常规检验是检查泌尿系统和全身代谢状况的重要方法之一。

然而,许多因素会影响尿液的成分,导致检查结果的不准确,因此,医生应积极调控这些影响因素,并选择适当的检验时间和方法,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

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因素

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因素

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内江 646000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就诊时,均接受过尿常规检验项目,医生通过分析检验结果,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尿常规检验结果的正常值是什么?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呢?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被称为“无痛的肾活检”,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物质成分,反映出泌尿系统的代谢情况,并辅助诊断其他系统有无病变。

其一,不少肾脏疾病患者,在病变早期就能检出蛋白尿,以及尿沉渣中的有形成分,从而尽早治疗干预。

其二,对于一些全身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等,尿常规检验也具有参考价值。

其三,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尿常规检验可以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

2.尿常规检验结果的正常值尿常规检验结果的正常值如下:①尿液颜色:正常为无色或淡黄色。

②尿透明度,正常为清。

③尿酸碱度,正常值为6.5。

④尿液中的细胞数量,红细胞正常值男性为0,女性为0-2;白细胞正常值男性为0-3,女性为0-5;颗粒管型无,透明管型无或偶见。

⑤尿液中的生化指标含量,蛋白为(-),糖类为(-),酮体为(-),胆红素为(-),尿胆原<10mg/L。

3.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需要尿常规检验时,检验前一天晚上21点后不能进食,可以饮水;检查当天晨间禁食禁水。

检查时要求:①留取尿液标本时,预先选好能装20ml以上的专用容器;②最好留取早上第一次尿标本送检,取尿时取中段尿。

总结起来,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有:(1)实验室因素。

检验过程要求在洁净环境下完成,其中试纸要和分析仪配套,选择合适的量级标准。

如果检验前对实验室的清洁消毒不彻底,或者温度、湿度设置不当,或者试纸和仪器不配套,均会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

(2)药物因素。

患者在采样前服用药物,会影响尿液成分,例如服用维生素C,会降低乳酸脱氢酶的水平;服用咖啡因,会增高血糖和胆固醇的水平;服用左旋多巴,会降低葡萄糖含量。

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研究

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研究

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分析影响尿常规检验的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中心接受尿常规检查的1500份尿液标本,应用干化学尿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干化学法检验的白细胞、尿蛋白、隐血阳性率依次为15.1%、31.7%、30.1%。

结论尿常规干化学分析法的敏感性较高,但诸多因素可影响其检测结果,故尚不能完全取代手工显微镜检查法,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特异性以及准确性。

标签:尿常规;干化学法;影响因素干化学尿液分析法是目前尿常规检验的常用方法,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快速且客观量化等特征,通过检测少量尿液标本即可获得较多的实验参数,对于疾病筛查、诊断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应用该法检測还有利于降低实验室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1]。

但该法的检验结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故分析并且严格控制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分析了尿液干化学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中心接受尿常规检查的1500例受试者,常规采集30ml尿液标本,均在2h内完成检测。

1.2方法干化学法采用优利特Uritest-200B尿液分析仪以及配套试纸进行检测。

以一次性尿杯取10ml中段尿液,充分混合均匀以后,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检测尿常规指标。

准确记录检测结果,并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用药情况等。

1.3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3讨论尿常规检验是疾病筛查、诊断以及疗效判定等的重要手段,明确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尿检结果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分析本研究及相关研究资料认为,尿常规检验结果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3.1标本采集尿液标本均由患者自行采集,标本采集前准备直接影响着标本的质量,除性别、年龄等因素外,服用部分药物以及饮食等均对于检查结果具有影响。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总结临床尿常规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探讨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方法:分析尿常规检验中的各项检查内容,并对能够影响每项检查内容的因素进行探讨及分析。

结果:尿常规的检查结果受他们的影响:尿液颜色的变化及透明度,尿液ph值,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所占比例是否超重,尿液中是否出现管型或蛋白质。

结论:掌握了临床尿液检验常见的影响因素,提高了临床尿液检验的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广了尿液分析仪在临床上的应用。

【关键词】临床;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19—02在临床实践中,第一项检查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尿常规检查,检测内容中的尿液蛋白质含量或杂质的存在常常就提示患者存在肾脏早期病变。

证明了肾脏或者尿道疾病出现的最早判断指标就是尿液异常,也是提供病理生理本质的重要依据。

随着临床尿液分析仪的使用,也慢慢奠定了尿液分析仪在尿常规检验中的而重要地位,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更直观地诊断肾脏疾病或尿道疾病。

1 尿常规检查内容检查的主要项目就是要考虑:尿液颜色的变化及透明度,尿液ph 值,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所占比例是否超重,尿液中是否出现管型或蛋白质。

1.1 尿液颜色变化尿液中的尿色素是决定正常尿液的颜色变化的,当患者正常,每天排出的尿量都是一个恒定的数值,尿液颜色就随当日所尿尿量的多少而呈深浅色变化,多是草黄色的;当患者身体异常或者饮食习惯改变时,尿液的颜色就会随所进食物、药物、身体器官及血液变化而变色,从而提示身体异样。

1.2 尿液透明度大部分的正常尿液都是透明可见的,除了少数有妇科疾病的妇女尿中会有些许混浊物。

但是当尿液放置一段时间后,由于与空气接触会改变尿液ph值,尿内的尿液蛋白和核蛋白等也慢慢析出,也会导致正常尿液出现轻度的浑浊,但是这并不代表身体异样。

探讨临床检验中对尿液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探讨临床检验中对尿液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探讨临床检验中对尿液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尿液检验作为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在日常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尿液检验结果并不完全可靠,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

1. 饮食因素:饮食中摄入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影响尿液的组成。

摄入大量蔬菜和水果会使尿液呈碱性,而高蛋白饮食会使尿液变得酸性。

某些特定的食物如草莓,柠檬等会使尿液呈酸性。

一些药物如维生素C、甲基苯丙胺等会导致尿液变色,模糊或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 水化状态:尿液浓度与个体的水合状态有关。

水合状态差会导致尿液浓度的变化。

过量饮水会使尿液稀释,而过度脱水则会使尿液浓缩。

3. 尿液储存条件:尿液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细菌等微生物的污染和生长。

尿液的长时间储存可能会导致容器中细菌增多,pH值升高,比重增加等,从而影响尿液的检验结果。

4. 尿液收集方法:尿液样品的收集方法可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错误的收集方法可能导致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脓液的污染等,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5. 排尿时间:尿液的组成可能随着排尿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早晨的首次排尿样本可能会显示较高的蛋白质、细胞和细菌数。

建议采集中段尿或24小时尿,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6. 性别和年龄:尿液检验的结果可能会因个体的性别和年龄而有所不同。

妊娠期的女性可能会出现蛋白尿和尿胆原增加。

老年人可能出现尿潜血、尿胆原、尿蛋白和尿常规亚硝酸盐阳性的结果。

7. 疾病状态:一些疾病状态可能会对尿液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疾病、糖尿病等都可能导致尿液检验结果异常。

尿液检验结果可能会受到饮食因素、水化状态、尿液储存条件、尿液收集方法、排尿时间、性别和年龄以及疾病状态的影响。

在进行尿液检验时,需要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遵循正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影响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研究

影响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研究

影响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研究【摘要】尿常规检验作为临床常见的检查项目,在诊断和监测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影响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

患者的个体因素如年龄、性别等会对尿检结果产生影响。

患者的饮食习惯和水分摄入量也会对尿检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药物使用和患者疾病状态对尿检结果同样有影响。

患者的心理因素如焦虑、紧张等也可能改变尿检结果。

综合分析可知,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建议在进行尿常规检验时需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以获得更准确的检测结果。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这些因素对尿检结果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提高尿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患者、影响因素、个体因素、饮食、药物、疾病状态、心理因素、临床意义、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饮食因素、药物使用、疾病状态和心理因素等。

尿常规检验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检测尿液中的各种成分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个体因素可能影响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包括年龄、性别、生理周期等。

不同年龄段的人尿液成分可能会有所不同,性别也可能影响尿液的成分及排泄方式。

而一些特殊生理周期,如孕妇、经期女性等,也可能导致尿液成分的变化。

患者的饮食习惯和摄入量也会对尿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饮食中的盐分、蛋白质、糖分等成分会通过尿液排出,饮食不均衡或过度摄入某些成分都可能造成尿液成分异常。

药物的使用同样可能影响尿常规检验结果。

一些药物会改变尿液的颜色、PH值或特定成分的含量,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了解患者个体情况以及可能影响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对准确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因素对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影响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尿检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不容小觑

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不容小觑

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不容小觑尿常规检验在临床针对各大疾病的诊治中应用价值较高,其结果准确性可及时明确患者具体病情状况,并为个性化诊疗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信息。

尿液标本采集操作流程简单,应用设备也不复杂,但在对尿常规检验过程中,除却患者自身因素之外,还会被外界因素所干扰,而一旦出现疏漏,会延误病情最佳治疗时机,不仅会增加家庭经济压力,还会影响患者生命健康。

而因临床实施尿常规检验过程中会被诸多因素干扰,从而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这是当下临床普遍存在的标本检验现象。

尿常规的临床意义尿常规、血常规、大便常规是临床上的“三大常规”,这三项常规检查涵盖了人体内较多信息,是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诊断信息的方式。

血常规是日常体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但尿常规、大便常规则往往会被疏忽、放弃,原因是大部分认为这两项常规取样麻烦,且对于疾病诊断价值不大。

其实不然,尿常规可获得病源,继而为脏器功能状态及机体病理变化提供客观资料,从未使临床医师完成对疾病的科学、有效、精准诊断。

尿常规分析检查中包括糖尿病类、泌尿感染类、肾病类以及其他疾病类等多个主要项目。

而尿常规检验又是一项重要的健康体检项目,他不仅可以对泌尿系统疾病加以反映,在胆道梗阻、黄疸肝炎、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筛查中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1.采集准备:通常情况下,尿液采集需要患者自行实施,正因如此在对尿液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会对尿常规检验结果造成直接影响。

鉴于此,除却充分了解各个患者性别、年龄等意外,其尿液采集时长、采集前饮食和用药情况等均是影响尿液标本采集准备的重要因素。

2、标本采集:在对尿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如若采集者尿道口未清洁干净,男性尿液中混入前列腺液、精液,女性月经期间尿液与阴道分泌物混合、经血等均会影响尿液标本质量。

一般来说,最佳尿液标本为采集者清晨第一次排出的尿液,这一时间阶段的尿液浓度相对更高,从而可进一步明确采集者肾脏功能是否存在异常,但是采集者自身关于晨尿的认知相对较低,加之部分医护人员没有予以充分提醒,会造成尿液采集标本准确度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临床尿常规检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可以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在进行尿常规检验时,存在一些影响因素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干扰。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对策。

1. 水分摄入: 水分摄入量对尿液的稀浓程度有明显影响,摄入过多的水会稀释尿液,而摄入过少的水会使尿液浓缩。

为了消除水分摄入的影响,应要求患者随机采集尿液,以便更好地反映其生理状态。

2. 饮食因素: 饮食中含有不同程度的色素物质,如胡萝卜素、花青素等,这些物质可能会使尿液呈现不同的颜色。

某些食物和药物的摄入也会导致尿常规检验异常。

为了消除饮食因素的影响,应告知患者在尿液采集前避免食用对尿液颜色有影响的食物和药物。

3. 尿液保管和运输: 尿液在采集后需要进行保管和运输,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尿液中微生物增殖和代谢物分解,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应要求患者在采集尿液前彻底清洁外生殖器,并使用无菌容器保存尿液,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

4. 尿液采集时间: 尿液的成分在不同时间段可能会有波动,特别是早晨第一次尿液检查,尿液的成分可能会有所偏差。

为了减小时间因素的影响,应要求患者在一天中相同的时间段进行尿液采集。

5.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尿液成分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受到遗传、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尿液检验时,应将结果与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

为了提高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准确性,需要进行以下对策措施:1. 加强患者教育: 在尿液采集前,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告知尿常规检验的目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按照要求进行尿液采集。

2. 规范操作程序: 医务人员在进行尿液采集、保存和运输时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严格控制操作的时间和过程,确保尿液样本的质量。

3. 建立标准化的指导: 实验室应根据国际和国内标准,建立起相关的尿常规检验标准和指导方针,统一操作规范,减少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秉宏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秉宏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刘秉宏发表时间:2016-05-25T16:30:03.7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3期作者:刘秉宏[导读] 山西省汾阳医院山西汾阳 032200)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应严格控制尿常规检测中的采集、保存和检验中的因素,对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刘秉宏(山西省汾阳医院山西汾阳 032200)【摘要】目的:研究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相关因素,以便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验的860例患者,采用干化学分析仪与传统手工法检测,观察两种方法的检验效果,分析检测方法及其它的影响因素。

结果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的蛋白质、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的阳性率与传统手工方法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860份标本中两种检测方法都出现检测误差的共有17份,其中标本采集过程导致误差占47.06%,标本保存中导致误差占29.41%,标本检验中导致误差占23.53%。

结论: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应严格控制尿常规检测中的采集、保存和检验中的因素,对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干化学分析仪;传统手工法检测;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149-02尿常规检验是“三大常规”检验之一,其能有效评估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病症状况,被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也是肾脏疾病诊断的依据[1-2]。

由于该项检验的标本易采集、操作简便、检测结果相对客观,然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检测方法选择、尿检标本的采集、保存等,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出现,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

选取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验的860例患者,采用2种方法进行检测,对比分析检验结果,分析检测方法及其它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临床检验中影响尿液检验的因素

临床检验中影响尿液检验的因素

临床检验中影响尿液检验的因素尿常规检查是三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很多肾病早期的患者可以在尿液中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

对于一些全身性疾病或身体中其他脏器病变导致尿液出现异常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肝胆疾病等等均可以使用尿常规检查进行诊断,对于临床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同时进行尿常规检查还能反映一些疾病在治疗后的效果以及预后。

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以得出相应疾病病症。

尿常规检查的内容包括检查尿液的颜色、酸碱度、透明度、镜中红细胞、白细胞数量、比重、病理情况下各种管型相似物质、蛋白质、及尿糖定性。

临床检验中影响尿液检验的因素1、尿液标本的采集。

尿液的收集时间取决于所需检验的成分。

对于清除率试验所测成分存在日内变异,则需要收集24小时尿,定时的过夜尿或晨尿不仅可以用于评价肾脏浓缩能力还能用于尿液细胞学以及管型的检验。

随机尿液可用于常规过筛实验但是这样的随机采集方式存在不足之处。

尿液可能太稀,以至于不能检测出葡萄糖、蛋白质等微型变化。

2、放置时间。

尿的化学检验和沉渣检验,要求尿液在常温条件下存放不能超过2小时否则就会影响到检验的结果。

因此需要将收集到的新鲜尿液及时、尽早的送往检验室。

3、尿化学成分。

比如尿液中的氯化钠成分增加会导致镜检数增加,这是表面张力增加所致。

因此在进行尿常规检查时需要考虑尿液化学成分对检查的影响因素。

3、药物。

药物对临床检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这些影响往往会导致实验室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相符合的情况发生。

为了避免和清除药物干扰试验这一现象,医生需要研究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判断检验结果时综合考虑给药途径,药物浓度水平、半衰期等。

许多药物对检验造成影响是来自于药物浓度,因此检验时应该避开血药高峰期。

当然在病情应许的情况下可以停药几天,来进行检验。

4、仪器影响。

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检验人员的技能培训,让医护人员也具有维护仪器、维修仪器的能力,加强对仪器的日常保养,通过规范的训练,督促医护人员、检验人员能够按照规章流程进行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影响临床尿常规检查的因素。

方法3550份尿常规资料,对其中不合格的尿常规资料进行相应分析及探究。

结果3550份尿常规资料中,共有不合理尿常规检查标本110例,比例为3.10%,同时在不合理的标本中,门诊患者标本65例,健康体检标本27例,住院患者标本18例。

结论增强临床尿检检验分析的质量控制,以免发生标记错误以及标本污染等工作失误,以此来提升临床尿常规检查的准确率。

关键词临床;尿常规;检验;因素
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检查内容则是尿常规,尿常规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同时尿常规还能够成为对肾脏疾病诊断的主要根据。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尿常规在临床检查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1]。

采集尿液标本并不需要较为复杂的操作技术,所用设备也较为简单,但是会出现检验结果和临床症状不同的现象,致使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较多,本次研究对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4年9月尿常规资料3550份,尿液选用HT-150分析仪以及相应配套的试纸条进行分析,利用一次性尿液盛杯收集尿液。

选择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尿液化学分析质控物,半年进行1次。

1. 2 方法根据操作步骤,按照检测仪器及试纸说明书的相关参数,每日在开机过程中进行2次室内质控,并在一定时间内将其完成。

同时将每天的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对于可疑检查结果,应需要进行第2次检测,将结果在最后进行统一检验。

2 结果
在本院选取的3550份尿常规资料中,不合理尿常规例数110例,不合理率3.10%。

在110例不合理尿常规资料中,65例门诊患者标本,比例59.09%;27例健康体检标本,比例24.55%;18例住院患者标本,比例16.36%。

3 讨论
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检查内容则是尿常规检验,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在临床检查过程中,想要获取较为准确的结果,需避免在采集、转送、储存、分析及检测标本过程中所能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因素发生。

3. 1 采集准备由于对尿液标本进行采集时须由患者自身进行,因此在采集
尿液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会对最终检验结果有一定影响,所以不但要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了解,还应对患者的采集时间以及采集前的饮食、用药状况进行了解[2]。

3. 2 标本采集标本采集过程中,患者的尿道应保持较高清洁度,例如在尿液中男性混入了精液以及前列腺液,女性混入了经血以及阴道分泌物等。

通常情况下,采集患者晨间第一次排出的尿液,此尿液是最佳采集对象,并且此时的尿液具有相应的浓度,能够有效提升检测患者肾脏的准确度[3]。

一旦患者对自身的晨尿没有充分了解,或医护人员没有对患者进行相应提醒,会对采集标本的准确度造成相应影响。

除此之外,患者在采集之前服用药物或咖啡等食物均会对检验最终结果造成影响。

同时,盛装尿液的一次性杯在患者进行采集以及随后的储存中均会出现污染现象。

3. 3 标本保存对尿液标本进行采集时,盛装以及运送的容器需要具有一定的清洁度,在送检过程中,时间不应过长,一旦时间过长则会使细菌繁殖过快,尿液标本中的蛋白、尿单元以及细胞等受到空气和光照等原因的影响产生转变,致使最终的检验结果发生错误。

而细菌的生长能够分解其尿素,从而形成氨并提升了pH值,同时对细胞起到了一定的溶解作用,且细菌蛋白同时还会对蛋白质的准确数据造成影响。

3. 4 标本分析对标本进行分析以及检验时,会因操作不规范或维护不充分等因素对尿检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对尿试纸条没有进行相应的保管,同时存储的容器在光照以及环境较为潮湿时会致使试纸条出现污染现象,当试纸条取出后而没有及时将容器盖好也会发生上述现象[4]。

除此之外,试纸条中的化学反应模块具有一定的灵敏性在触摸之后会致使分析结果出现误差现象。

如若检查操作没有一定的规范,同时纸条槽板没有及时进行清扫,其室内质控不及时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3. 5 标本检验室内温度不适宜会对pH值造成一定的影响,标本的保存时间较长同样会对pH值造成相应影响。

患者服用喹啉类药物会致使强碱性尿液在进行蛋白测定时出现假阳性,一旦在标本采集前服用剂量较大的青霉素药物则会致使尿液蛋白检测出现假阴性结果[5]。

胆红素以及肌红蛋白尿在进行白细胞测定时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标本采集之前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会使酮体的检查结果出现假阳性。

腹空以及腹泻等现象会使酮体呈现假阳性结果。

当标本放置较长时间后,其中某些物质会致使亚硝酸盐出现假阳性检查结果。

综上所述,在临床进行尿常规检查时,需要加大对采集、运送、保存以及分析等方面相关管理力度,以此来提升检测的准确率。

对标本进行收集之前,需要指导患者对其自身的饮食习惯进行注意;进行标本收集时应遵守无菌操作流程;送往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检验的内容进行注意,查看是否存在假阴、假阳性状况,并且查看检测环境是否达到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志慧.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主要因素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0-221.
[2] 许伟琼,黎瑞冰,胡汉斌.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广州医药,2012,43(4):55-57.
[3] 王璇,李延伟,张林,等. urisys2400尿自动分析仪检测尿常规质控因素分析.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1):65-66.
[4] 杨趁霞.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23(9):719-720.
[5] 张晓华,封文媛,姚冰.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23(11):69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