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5 《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趣味实验设计》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改进-人教下十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改进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二、实验仪器自制教具:微型试剂瓶、注射器、橡皮塞、大头钉、塑料瓶(软)氢氧化钠固体、二氧化碳气体若干瓶、稀硫酸、镊子、100ml烧杯等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用一套自制装置从两个角度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即一方面反应物的消耗、另一方面生成物的存在,实验仪器均来源于生活(微型试剂瓶、塑料瓶、注射器、橡皮塞、大头钉),而且还可以反复利用,充分体现绿色化学理念。
操作原理简单、成本低、现象明显、趣味性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新知。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从学生的疑问中生成本堂实验探究课,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从验证碳酸钠的存在和二氧化碳消耗产生压强差两个角度进行设计,变不可见的实验现象为可见。
最后教师整合实验,演示创新实验装置,激发学生思维。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次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到验证化学反应发生的两个维度(一、证明反应物的消耗;二、验证生成物的存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设计实验、优化实验。
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品质,同时培养学科核心素六、实验教学内容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进行一次实验设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即碳酸根离子证明生成物碳酸钠存在,压强差证明反应物二氧化碳消耗。
进行实验发现问题,二次实验设计解决问题,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更加直观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最后教师讲解创新装置并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创设实验情境:请两位同学分别同时向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产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思考,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二)学生小组实验探究: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变不可见实验现象为可见(三)教师演示创新装置:利用一套自制装置从两个角度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强对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原理的理解(四)归纳与总结:整理设计实验方案和练习题中有关该知识点的装置,增强学生对反应原理的理解八、实验效果评价(一)教师用一套装置从两个角度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实验设计
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实验设计作者:许加海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10期摘要:根据氨的喷泉实验改进装置,探究设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喷泉实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关键词:喷泉实验拓展;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趣味性实验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43-01喷泉实验是高一化学中的一个趣味性实验,也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富有探究意义。
对喷泉实验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多种气体的性质和反应,其原理的拓展和迁移还可以应用于有关装置的气密性检查、装置中液体的倒吸、排水集气和排水量气等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设计喷泉实验之前必须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通过物理学中的压强改变(主要是减少)使液体通过大气压强进入容器中形成的现象。
喷泉实验是课本叙述和演示的一个重要实验,也是高考常考内容,并且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难度也在变化中递增。
我们通过实验操作、讨论、计算,不仅要了解溶于水的气体,由压强变化形成美丽的喷泉的定性认识,更要掌握气体和溶液、或气体和气体只要压强变化都能形成这一实验现象的本质。
深层思索:瓶内外压强的显著差异导致了喷泉现象。
也就是说,喷泉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显示的是瓶内外气体压强的差异。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其他外在形式来显示压强的变化呢?一般要求气体溶解度较大(理论上1:1溶解即可,但实际要求较大)。
可以通过增压使气体与水(或其它液体)接触后,也可通过减压直接将水(或其它液体)吸入。
若是滴管引发的,则滴管中所能挤出的水的多少、气体溶解度大小、烧瓶体积大小、导管粗细、导管高度都可能成为喷泉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即挤入液体溶解完气体后形成相对压强减小程度、能使液柱上升的高度等都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一般来讲,烧瓶小些为好,导管细些、短些实验更容易成功。
这里列举一些能做喷泉实验的组合:1、NH3、HCl、HBr、HI等这些在水中溶解度大的气体、NO2或V(NO2):V(O2)为4:1的混合气体或V(NO):V(O2)为4:3的混合气体,都可与水配组做喷泉实验;2、CO2、SO2、H2S、H2 NO2、Cl2溶解度不大的等酸性气体不能与水配组形成喷泉,但可以与NaOH溶液配组形成喷泉,且NaOH溶液浓度越大,效果就越好;3、有机气体与有机溶剂配组形成喷泉;4、O2、N2、H2等不溶于水的气体,设计一定实验条件将其反应掉,也能形成喷泉。
会爬的蛋——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趣味实验
会爬的蛋——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 溶液反应的趣味实验
实验设计原理
反应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 利用反应前后装置内压强差设计鸡蛋的爬升,并用气体压强 传感器测量压强数值,直观展现反应过程中压强的变化。
实验创新亮点
步骤
1.在硬质玻璃管中塞入鸡蛋; 2.在硬质玻璃管中收集满二氧化碳; 3.塞上连接传感器和装有氢氧化钠溶液注射器的双孔塞; 4.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以震荡,观察传感器示数; 5.松开玻璃管底部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传感器示数。
实验评价反思
1. 通过鸡蛋的爬升这一现象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 实验的趣味性,设置问题的情景; 2. 通过气体压强传感器直接显示反应过程中压强的变 化,学生从而分析实验现象发生的内在原因,培养学 生证据推理的能力。 3.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再结合压强传感器的示数,给 予学生更多讨论的空间。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说课稿一、教材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二、实验器材:试剂:10%氢氧化钠溶液、分析纯氢氧化钠固体、石灰石、稀盐酸、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100mL无水乙醇、蒸馏水仪器:四口瓶、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50mL烧杯、玻璃导管(直角)、胶皮管、橡胶塞、打孔器、药匙、注射器、洗瓶、50mL量筒、电子天平、swr数字化信息系统(主要用到压强传感器、相对湿度传感器、pH计)三、实验设计思路: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整个实验现象非常清晰明了,而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没有明显的现象,需要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进行证明,通过检验反应物的减少和生成物的增加间接证明反应的发生。
因此本实验就出现了四种研究思路:第一,证明CO2的减少,借助“在密闭容器中,有气体参加或气体生成的反应前后会产生压强差”这一原理来设计实验,为了排除水的影响,实验中有两种改进方案,一方面是从定量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另一方面是用氢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借助压强传感器进行定量探究。
第二,证明氢氧化钠的减少。
本实验条件下,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pH分别为:13和11。
因此可借助pH计测量溶液反应前后pH的变化间接证明氢氧化钠的减少。
第三,证明碳酸钠的增加,即证明有碳酸钠的生成。
化学方法可采用稀盐酸、可溶性钙盐和钡盐的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进行实验,物理方法上可采用25℃时,氢氧化钠易溶于乙醇、而碳酸钠难溶于乙醇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
第四,证明水的生成。
初中阶段针对水的检验并没有学习相应的化学方法,因此,在此实验中可借助数字化实验——湿度传感器进行实验。
六、实验原理:1.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原理:CO2+2NaOH === Na2CO3+H2O2. 在密闭容器中,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前后存在压强差。
3. 常温条件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探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响的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稳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局部化学性质。
(2)通过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响的探究”和对“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状况的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进展科学探究的力量。
(3)通过对试验方案设计、争辩与评价,培育学生分析、思考、评价力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怎样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化学反响”的方法探讨,让学生学会验证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怎样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程度”的方法探讨,让学生学会排解试验干扰因素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沟通与争辩,培育敢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趣味试验增加学生的古怪心和探究欲望,进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对试验室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状况的探究,体会学以致用的欢快。
(4)通过试验验证猜测,培育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实证意识,体会“试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
【重点难点】2 23 1. 重点:从有物质生成和反响物被消耗两个角度设计试验,用试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化学反响。
2. 难点:设计试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化学反响的方法探讨,以及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程度的方法探讨,试验干扰因素的排解。
【试验预备】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CaCl 溶液、NaOH 溶液、Na CO 溶液、酚酞 试液、试管、量筒、胶头滴管、软矿泉水瓶、锥形瓶、长颈漏斗、烧杯、双孔橡皮塞、导管、平底烧瓶、气球、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小组沟通、教师讲授、试验演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学引入呈现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 在学案上书写, 复习稳固二氧化碳与澄 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图 思考,猜测可能 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 片,请同学们写出反响的化 产生的现象。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趣味性实验设计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 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 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化学实验是 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 代替的。 ” 我在执教 “碱的化学性质” (沪教版九年级化 学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这一学习主题 时, 针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教材中没 有安排实验, 基于该反应比较抽象又是考试的重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体会反应原理, 通过查 阅资料,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了实验改进,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而且
图1 操作步骤 1. 挤 压 适 量 的 NaOH 溶 液 (约 8 毫 升) , 轻轻振荡锥形瓶 2.挤压稀盐酸 实验现象
图2 原理解释
图3 设计意图及创新点
(6 毫升)
3.先将连接瓶内红球的进气口夹紧, 再将连接绿球的三通管一端夹紧, 另一端伸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里, 再次挤压约 12 毫升 NaOH 溶液, 轻 轻振荡锥形瓶, 然后迅速倒立起来, 并打开三通管另一端的止水夹
实验现象明显, 尤其是阴极产生红色物质 (Cu) ,
(5) 关闭电源。 (1) 践行绿色化学理念, 培养科学精神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有如下优点: ① 简单、 便捷。棉花可以固定溶液, 不会到处流 ② 节约用量, 尾气量少。各种药品只需几滴便 ③ 适合分组实验。玻璃三通管可以直接平放于 ④ 用铅笔代替石墨棒,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实 六、 设计特色
可, 几乎闻不出气味。
桌面, 便于学生近距离观察现象。增加学生实验探究 机会,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设计
的方案是: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 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 与NaOH发生了反应。
•1
方案二: 由于NaOH是碱性的,生成的是盐,
应该是中性的,设计的方案是在NaOH 中滴几滴酚酞,这时酚酞显红色,再 通入CO2,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 酚酞会褪色。
加入酚酞的氢氧化钠 溶液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方案三:在一个烧杯里放入NaOH溶液, 用烧一杯个里集气瓶收集满一试管CO2,倒扣在
集气瓶里的气体 减少,水会上升 到试管里
•3
方案四:瓶的魔力
瓶的魔力。
•4
方案五:在一个瓶子里收集一瓶CO2,迅速 倒入NaOH,然后用一个带有导管的塞子塞 紧,导管的一端套上一个气球
气球鼓起
•5
方案六:请君入瓮
•6
方案七:喷泉 当将胶头滴管中的溶液挤入烧瓶中时,打
开止水夹,会看到什么现象?
•7
方案八:液面变化 在集气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NaOH,
用一个带有U型管的橡皮塞塞紧。
•8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创新实验(共9张PPT)
加强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让 他们印象深刻,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瘪与更瘪视觉冲击不够强烈
药品用量较 多
系统不密闭
气体逸出
对照不严谨
塑料制品易致 白色污染
五、实验创新方案及实验步骤
1、将收集满二氧化碳的两支 具支试管用滴定夹固定好,调整 好高度,在装有水的两烧杯中各 滴入几滴酚酞试剂。
2、用一支滴管吸取少量水从支 管处加入试管内,取下试管充分振 荡后固定,打开下面止水夹,观察 现象。
3、用同一滴管吸取相同体积的 氢氧化钠溶液,从支管处加入另一 支试管,取下后振荡,再固定,打 开底下止水夹,观察。
4、用另一支滴管吸取少量盐酸加 入红色液体中,观察现象。
本实验两个效果十分明显:
3、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有必要检验一下生成物。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形成的喷泉有水声, 1、增补后的实验达到以下要求:现象明显、操作简便、药品节约、没有污染。
1、增补后的实验达到以下要求:现象明显、
教材上没有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演示实验,我的创新实验弥补了教材上的不足。
操作简便、药品节约、没有污染。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是九年级下册在学习氢氧化钠化学性质时的一个重要反应。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形成的喷泉有水声,有颜色变化,动感十足,通过强烈对比,有效排除了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对此反应的干扰, 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确实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形成清晰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5、实均验为两常个规效仪果器十,分可明以显重: 复使2、用;盐酸与生成物作用产生气体也很明显,大量气泡 四二、氧常 化规碳实与验氢的氧不化足钠首之的处反先应,在是九下年级面下册的在学液习氢体氧化内钠化生学性成质时,的一然个重后要反借应。助进入试管中较多的
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写出反应原理及操作步骤范文
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写出反应原理及操作步骤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难点: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实验准备:大理石稀盐酸Ca(OH)2溶液NaOH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试管滴管矿泉水瓶集气瓶锥形瓶各类导管烧杯单孔橡皮管U型管铁架台气球鸡蛋红墨水教学过程:复习:碱的通性;写出常见的碱Ca(OH)2 、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一位同学回答碱的通性;一位同学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演示:将CO2分别通入Ca(OH)2、NaOH溶液中。
教师提问:利用反应现象的不同,可以解决哪类问题?学生回答:鉴别Ca(OH)2与NaOH。
引言: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就是: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板书: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提示:我们做过很多的实验,看过很多的实验现象,如:颜色变化,气泡冒出,水位上升等,学习过很多物质的性质。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不同性质,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变化来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
教师活动:进行巡视,参与讨论,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向全班展示。
板书:部分同学将设计的实验装置图画在黑板上。
展示讨论: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分析讨论。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先收集一锥形瓶O2,瓶中预先 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连 有气球和燃烧匙的橡皮塞塞紧,如 图一所示。然后把燃烧匙中的木炭 放在酒精灯上引燃(其间可用另一 个橡皮塞塞紧锥形瓶口,以防O2跑 掉),再把点燃的木炭伸入盛有O2 的锥形瓶中。片刻后,木炭燃尽, 如右图所示。
作用: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让学生感知 木炭在O2中燃烧与在空气中燃烧的异同。Βιβλιοθήκη 2、CO2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操作:轻轻振荡锥形瓶中氢氧化钠溶液, 如下图所示。
作用:通过观察气球的变化,认识CO2与 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现象。
3、喷泉实验
实验操作:将锥形瓶倒置于水槽中,并在 水中将气球取下,观察锥形瓶中的现象。
作用:通过喷泉实验,得出CO2被吸收,为 进一步探究CO2和碱反应做铺垫。
锥形瓶、燃烧匙、气球、橡皮塞、单孔橡皮 塞、酒精灯、火柴、水槽、导管、木炭、氢氧化 钠溶液。
三、实验的步骤和内容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装置的准备:选择符合锥形瓶口径大小 的橡皮塞,按照所用尖嘴导管直径大小打孔后插 入,尖嘴一端深入4-5cm左右,并在橡皮塞上插 入燃烧匙,尖嘴导管的另一端连接一个气球,用 细线系紧。实验装置如下: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设计
岳阳市第四中学
周小勇
一、实验的提出
初三化学在碱的化学性质中,出现了一个重 要的反应,关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书 本上并没有针对这个反应相应的实验。通过本实 验,引导学生说出CO2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现 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应 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实验仪器和用品
四、自我评价
学生在明确C在O2燃烧现象基础上,通过改进 装置中气球的变化,以及后续喷泉实验的拓展, 进一步探究CO2的化学性质。通过学生对装置的 观察和分析,开始时可以猜出木炭在O2燃烧发出 白光,但不一定能够猜到气球先变大后变小,最 后变瘪,更猜不到居然能做出喷泉实验。层层递 进,既能够完成教学要求,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 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由于该实验的取材简单, 可操作性强,易于学生课后模仿。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创新实验》说课稿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创新实验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创新实验》,由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教材中也没有给出相应的演示实验,而只是让学生通过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进行类别比,因此学生在学习该性质时,往往会感到比较困惑,认识模糊,因此我设计了本节课。
实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创新实验装置,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实验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难点: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而为了完成该实验课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实验方法是将制取好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但是发现并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这是由于生成的碳酸钠可溶于水形成的也是无色溶液,因此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从而也无法判断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那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呢,许多有经验教师常常会设计以下几种实验方法,这些实验方法都是,利用二氧化碳的减少来判断该反应的发生,如软塑料瓶法、是利用塑料瓶变瘪从而判断气体的减少,气球法是通过气球的膨胀变大来判断气体的减少,u型管法是利用产生了液面差判断气体的减少。
并且由于所用药品为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含有水,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溶解度是1:1,所以需要做对比实验排除水的干扰。
虽然以上这些实验效果明显,但是我在实验中又发现这些实验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第1.需要收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将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连接在一起第2.所用药品为氢氧化钠溶液,常常需要做对比实验;---使用氢氧化钠固体粉末,不需要做对比试验,粉末状的氢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的接触面积增大吗,同时反应速率也更快第3.实验药品用量较大--使用注射器作为反应容器第4.装置气密性差,实验常常不成功;使用医用三通阀,由于是医用器材,所以气密性良好第5.向收集好的CO2里添加药品时易逸出,易导致误差;那么根据以上改进方向,我准备了以注射器作为反应容器,医用三通阀作为开关,并设计成如下装置。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教学设计作者:吴守梅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上)》 2017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086一、教学目标1. 通过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2. 通过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培养创新能力;3.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难点: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大理石、澄清的石灰水、长颈漏斗、导气管、锥形瓶、带U型管的橡皮塞、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软的纯净水塑料瓶两个带盖儿、两个注射器、气球等。
四、教学过程【演示实验】给澄清的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通入二氧化碳,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一个变浑浊,一个无现象。
【引言】电子白板与Ca(OH)2反应有白色沉淀,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就是:如何设计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相关实验认真思考,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当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能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学生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进行巡视,参与讨论,答疑解惑,引导设计思路,帮助学生确定实验方案。
【展示讨论】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分析讨论。
方案一:【生】我设计的方案是:在试管中加NaOH溶液,然后通入CO2之后,再滴加稀HCl ,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你设计方案的根据是什么?【生】我是受到方案一的启发而设计的。
创新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创新实验设计
友仁中学:蒋志明
实验目的: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实验器材及药品: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及药品、塑料瓶、烧杯、氢氧化钠、水、火柴等
设计思路:通过对比在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与水混合、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不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2NaOH + CO2 ==Na2CO3 + H2O)
优点:操作简便,现象明显。
作用:通过对比验证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增进学生对氢氧化钠变质原因的理解。
实验步骤:
1、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2、准备二氧化碳的制取。
3、量取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4、制取二氧化碳并用塑料瓶收集。
5、分别向收集二氧化碳的塑料瓶注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6、观察对比塑料瓶变瘪的程度。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趣味性实验设计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趣味性实验设计作者:陈宜航沈向阳来源:《化学教与学》2017年第12期摘要:针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借助创新实验设计,形象直观地体现化学实验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2-0092-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12.033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
”我在执教“碱的化学性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这一学习主题时,针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教材中没有安排实验,基于该反应比较抽象又是考试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体会反应原理,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改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反应的原理,真正体会到实验的魅力和价值。
实验器材:大锥形瓶及胶塞、玻璃棒、乳胶管、止水夹、医用注射器、气球、铁架台、试管、烧杯、CO2气体、NaOH浓溶液、10%稀盐酸、石灰水、酚酞等。
实验准备:先在胶塞上打四个孔,将两个气球分别系在玻璃管上,一个伸入瓶內,另一个放瓶外连在三通管的一端(另一端用止水夹夹紧),再收集满一瓶CO2,用两支注射器分别抽取20毫升NaOH溶液和6毫升稀盐酸,插入胶塞里。
实验操作、现象、原理及设计意图如下:实验反思:本实验所用的器材简单,选用了废弃的一次性注射器,既方便易得又变废为宝;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用性强,便于推广应用。
为了保证实验的精确性,除了装置的气密性好和规范的操作外,还应注意所配溶液的浓度和用量:氢氧化钠溶液是室温下的饱和溶液,稀盐酸是用浓盐酸与水的体积比约为1:3配制而成。
深圳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设计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设计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是氢氧化钠的重要性质。
但是教材没有编排实验,只有关于二者之间的一个反应方程式。
又由于该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学生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
因此,设计一个现象明显的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我们不难联想到:既然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使塑料瓶变瘪,那么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使塑料品变瘪。
所以最初我设计了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相同的装置。
但再一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塑料瓶变瘪,就一定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了?也有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反应,使瓶子变瘪的。
于是我又进行了重新设计:这是一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和一个改进后的橡皮塞。
用一个燃烧匙穿过橡皮塞,使燃烧匙可以上下滑动。
实验前,先把少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燃烧匙,让燃烧匙与橡皮塞紧密接触,形成相对密封的状态。
在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水,震荡,瓶子变瘪,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接着,推动燃烧匙,将瓶子倒过来,让氢氧化钠溶于水,震荡,瓶子进一步变瘪,并发出“咔咔”的声音。
说明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确发生了反应,才使瓶子变得更瘪。
这个实验不管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都给我们以强烈的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取下瓶外的绿球,将气体缓缓通入到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仪器
及药品
大锥形瓶及胶塞、玻璃棒、乳胶管、止水夹、医用注射器、气球、铁架台、试管、烧杯、CO2、NaOH浓溶液、10%稀盐酸、石灰水、酚酞
Hale Waihona Puke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
及现象
1.挤压适量的NaOH溶液(约8毫升),轻轻振荡锥形瓶。发现瓶内的气球逐渐胀大,如图1。
2.挤压稀盐酸(6毫升),观察到锥形瓶内产生气泡,气球慢慢变瘪,瓶外的绿球慢慢胀大,如图2。
创新
设计
后的
优点
1.通过第一步中的气球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眼球,初步感知CO2能与NaOH反应。
2.通过第2步中的“气泡”说明“1”中有新物质(Na2CO3)生成,瓶外绿球收集的气体可用于进一步检验成分。
3.通过第3步中“喷泉”的形成,又带给学生视觉享受,进一步领会压强的变化,无色液体进入瓶内变红,新颖而直观的变化不仅再次吸引学生眼球,而且有助于认识碳酸钠的碱性。
案例35《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趣味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趣味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反应的原理,真正体会到化学实验的魅力和价值。
实验原理
CO2与NaOH能反应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少,生成的Na2CO3与稀盐酸反应又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压强增大,生成的气体可用石灰水检验。
4.通过第4步,利用石灰水检验“2”中生成的CO2,从而确定“1”中CO2与NaOH能反应且生成Na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