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十大要领
太极拳“十要”的概述
太极拳“十要”的概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练习太极拳,你知道练习太极拳有哪些要求么?你知道太极“十要”是什么吗?下面跟随店铺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太极拳“十要”的概述是练太极拳之前放松周身以进入修炼状态。
九松是松身体的九大关节,身上其它部位当然要放松。
十要,是要求下收臀或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展胸、圆背、内吸肩胸窝、弛颈。
太极拳的身形十分讲究,一定要规范到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所要求的松柔身形,也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体能。
身上的九大关节松开后,身体的各个部位亦应配合,相适应放松。
如松腰与溜臀、裹裆、收腹、圆背密切相联系,孤立的去松腰是困难的。
在讲述放松臀部等十要部位,还是从下往上,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论述松之拳法。
臀臀部在太极拳中主身形中正。
王宗岳拳论有“尾闾正中神贯顶”的教旨。
尾间是脊椎的根部,尾骨部位,位于长强穴。
身不正而尾闾歪斜,影响身形中正;摆尾必定摇头,破坏了身形的正体中正。
太极拳要求身形中正,臀部下收,或称溜臀,方可保持身体正直。
臀部下收,呼吸自然深沉,会阴部位自然上提,身体易于放松,呼吸自然安舒,直接影响松腰、圆背、拔脊、裹档等部位的修炼。
翻臀则破坏全身的松柔关系。
溜臀动作并不难,是摸得着看得见的部位,动则臀下溜,手扶有下溜感。
裆裆是任督两脉的交会处。
练家裆的功夫以圆裆、裆开一线为佳。
裆在会阴穴两侧,会阴与百会穴上下呼应相对,自然疏通任督二脉,王宗岳有“虚领顶劲”“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先贤拳论,可见裆在全身之重要。
练家在身形拳法中应刻意修炼,技击中常被对方“脚踏中门裆里钻”得势使自己失败。
在拳势中坐步与弓步的虚实变转,裆圆胯松步法自然变转,稍一用力即受人制。
练家要警惕,裆不可着力以虚为要。
松裆的关要是裹裆,似婴儿以三角巾从臀部两胯自下而上,从左右而中包住,而完成溜臀、裹裆动作。
背背与空胸相关联。
空胸背部自然活圆,似龟背,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拔,是督脉从会阴向百会的自然走向。
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松至顶,有“气温周身”“满身轻利”之感觉。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杨澄甫口授的《太极拳术十要》(收录于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
无论是太极拳初学者,还是经年习拳者,都将它作为必读的学习指南。
即使是功夫已有所成的拳家,也把这“十要”作为评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可见其在拳论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研习心得,专文对《太极拳术十要》的技术内涵进行一些分析阐释。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说的是头部的要领和状态。
张三丰《太极拳经》开篇便讲“顺项贯顶两膀松”,所谓“顺项贯顶”,指的就是“虚灵顶劲”。
将“虚灵顶劲”作为“十要”的首句,可见其在太极拳修炼中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
太极拳是武术,武术就是技击。
要技击首先就要提起精神,而头部姿势对技击时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以自然界的动物相搏为例,猫捕老鼠时,在将捕未捕之际,它四肢是屈的,身是俯的,头是伸的,眼是专注的,全身劲势专注一方,这种头部状态和神态,就似“虚灵顶劲”。
人在相搏技击时,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则。
行功走架虽不是直接搏击,但它的技击内涵却始终存在。
因此,练拳时“虚灵顶劲”这一要领是首要的,也是要贯穿于始终的。
杨澄甫对“虚灵顶劲”这一要领解释说:“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这就明确指出了这一要领的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微收提,同时头顶(百会穴)上提,使颈椎拔起,头部自然端正,随即便产生周身虚活、精神凝提的感觉。
它的功用是,主精神,生气势,提携周身,以达“满身轻利”“劲力专注一方”之功效。
我认为,要做到“虚灵顶劲”,首先要做到“顶劲”。
“虚灵”是对做到顶劲后的进一步要求或做到顶劲后所达到的理想状态。
“顶劲”是将颈椎骨节上拔,使其与胸椎、腰椎、尾椎各骨节连成一体而节节拔开,周身一体,形成一个整劲。
我们老家有句土话,把“顶劲”形象地比作“马梗子”,是说马在拉车的时候,特别是在将重车启动的那一瞬间,马头、马脖子一定要向前“顶”,加上它的四肢配合用力,使周身形成一个整劲儿向前拉动。
太极拳十要
太極拳十要一、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
要求头向上顶,但颈部肌肉不要僵直,头部动作应与身体位置和方向的转换协调一致。
力,用力則項強,血氣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
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於胸際,上重下輕,腳根易於浮起。
拔背者,氣貼於背也。
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力能由背發,所向無敵也。
三、鬆腰:腰為一身主宰,能鬆腰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
虛實變化,皆由腰動。
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義。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
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
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用力。
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
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
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拳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所云,全是用意不用力。
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絲毫之拙力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
溝恤不塞而水行,筋絡不閉而氣通。
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屆,氣即至焉。
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長久練習,則其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
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
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
外家拳之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
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八、內外相合:太極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軀使。
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运动,以其缓慢、柔和、连绵流畅的动作而闻名。
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是关于太极拳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的详细介绍。
一、太极拳动作要领1.脚步:太极拳的脚步主要有丁步、虚步、仆步、行步等。
无论是什么步法,脚的动作都应该轻盈、稳定。
尽量保持脚尖着地,尽量避免用力踩地。
2.腰部:太极拳要求腰部不僵硬,而是要灵活自如。
腰要领先手、身、胸、背、头,起到统领身体的作用。
在太极拳的动作中,腰要随着手的动作产生扭转,形成太极拳独特的腰部功夫。
3.手部:太极拳的手部动作要求柔和、圆滑、慢行快用。
手腕应该自然,不能用力过猛,以免受伤。
手部的动作要以指尖为主要力点,从而使动作更加流畅,增加力度。
4.姿势:太极拳的姿势要求放松自然,不要过度僵硬。
在太极拳的姿势中,要注意身体的均衡,保持正直的身姿,在动作中保持稳定。
同时,要注意保持头部的直立,避免向前或向后倾斜。
5.呼吸:太极拳的呼吸要求深、长、缓慢。
在太极拳的动作过程中,应该做到舌抵上腭,鼻腔呼吸,气沉丹田。
呼吸要与动作相结合,以达到调整内气的目的。
二、太极拳注意事项1.注意保持放松: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放松。
放松能够让肌肉更加灵活,减少肌肉受伤的风险。
2.注意呼吸:太极拳的呼吸是一种很重要的调整内气的方法。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呼吸与动作的结合,掌握好呼吸的节奏。
3.注意力的集中:太极拳中的动作要领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注意力的集中以掌握好动作的要领。
同时,注意力的集中能够提高练习的效果。
4.根据身体状况进行调整:太极拳是一种适合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练习的运动,但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不要盲目模仿,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进行练习。
5.注意锻炼平衡能力: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中,脚步是很重要的。
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增强平衡能力,但是初学者容易失去平衡,所以要注意锻炼平衡能力。
6.避免用力过猛:太极拳强调的是柔和、缓慢的动作,不要用力过猛,容易造成肌肉酸痛或受伤。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十要一要虚灵顶劲,不要无精打采;二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三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四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五要势正招圆,不要手足舞蹈;六要上下相随,不要散乱分家;七要连贯圆活,不可毛碴断劲;八要虚实互变,不可死水一潭;九要气力相合,不可怒气憋气;十要树神韵、重气势,不停留于表面外形。
太极推手练习推手:一要弄清棚、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几种劲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二要体悟在推手中如何听劲、喂劲、化劲、发劲、上下绞劲,如何体现搭手即拿,使五个手指都干活;三要感受在挽花中如何沾连、粘随、环环相扣、顺逆缠丝;四要通过推手来检验矫正拳中的毛病。
太极拳术十要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自如阶段:太极拳最终要求是重意不重形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肩、胯、肘、膝、手、足、上下斜线均相合之意。
拳谚:拳无功一场空,力不敌法,法不敌功。
十三式: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练拳要领:1、身法:上身端正、松肩坠肘、五指抓地、重心稳定;2、手型手法,注重方位变化;3、步型步法,注意起落方位;4、胸腰开合,以腰为轴旋转方向和角度;5、起承转合,每个动作的起点、运行路线、角度、方位变化、落点;6、重心倒换,裆走下弧,重心偏左或偏右是四六开、三七开、二八开,以及左右臂随着重心变化的;7、眼神注视的方向;8、呼吸:内呼吸、外呼吸,拳式的配合;9、放松:逐步做到体松心静。
太极拳练拳要领
太极拳练拳要领
1.正确的站立姿势:两脚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下,背直,头微仰,
双目视前。
2.呼吸:太极拳练习需要注意呼吸,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身体、提高
精气神。
3.放松身体:太极拳注重柔和、自然的动作,练拳前需要放松身体,
抖动四肢、腰部等部位,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松弛。
4.身体重心:太极拳练习需要注意身体重心,找到合适的重心点可以
帮助身体更稳定、运动更自如。
5.动作缓慢:太极拳动作要求缓慢、流畅,需要让身体逐渐适应和掌
握每个动作。
6.身体协调:太极拳需要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可以通过训练来逐
渐掌握协调技巧。
7.保持平衡:太极拳动作需要保持身体平衡,可以通过锻炼腿部肌肉、提高身体掌握力来提高平衡能力。
8.注意呼吸:太极拳练习需要注意呼吸,慢而深的呼吸可以帮助身体
放松,平衡呼吸和动作可以提高身体运动的流畅度。
9.注意练习时间:太极拳练习需要一定时间的持久性,按照个人身体
状态和目标进行不同程度的练习和修正。
10.要有耐心:太极拳是需要不断练习、掌握的技巧,需要有耐心、
毅力和恒心,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练习效果。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详解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详解1. 啥叫虚灵顶劲?嘿,就好比你头顶上有根线往上提着,让你整个身子都挺拔起来。
你想想,要是你耷拉着脑袋,那能打出有气势的太极拳吗?比如你走路的时候,是不是也会下意识地挺直脊梁啊,这就是那种感觉啦!2. 含胸拔背呀,这可不是弯腰驼背哦!这就像是你抱着个宝贝,既不挺胸过度,也不窝着身子。
你看那公园里打太极的大爷,他们的身姿,不就是很好的含胸拔背的例子嘛!3. 松腰,哎呀,这可太重要啦!就跟你坐在舒服的沙发上一样,腰部放松但又有支撑。
你想想,要是腰板僵硬,那动作能灵活吗?就像跳舞的时候,腰部灵活才能跳出好看的舞姿呀!4. 分虚实,这就好比走路,一只脚实,一只脚虚,交替进行。
打拳的时候也是这样,不然怎么能站稳呢?你试着单脚站立一下,感受感受虚实的变化,是不是很有意思!5. 沉肩坠肘,就好像肩膀上放了两袋米,自然地往下沉。
你和朋友打闹的时候,有时候胳膊是不是也会自然地下垂呀,那就是类似的感觉哟!6. 用意不用力,这可神奇了!不是让你使蛮劲,而是用意念去引导动作。
就像你轻轻推动一个气球,靠的是巧劲,而不是猛推。
你想想那种感觉,多妙呀!7. 上下相随,这就如同跳舞时身体的各个部位要协调一致。
比如你摆手的时候,脚也会自然地移动,整个身体是一个整体。
打太极也是这样,不能手忙脚乱的呀!8. 内外相合,这就好像你的内心和身体在对话。
心里想着动作,身体就自然而然地做出来了。
你有没有过心里想做一件事,身体很配合地就去做了的经历呀,就是那种感觉!9. 相连不断,打太极的动作要像流水一样不间断。
你看那小溪流淌,一直向前,没有停顿。
你想想自己跑步的时候,那种连贯性,就是类似的哟!10. 动中求静,这可不容易做到哦!就好比你在热闹的集市中,还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打太极的时候,身体在动,但心要沉稳。
你试试在嘈杂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那就是动中求静啦!我觉得杨澄甫太极拳十要真的是太重要啦,掌握了这些要点,才能真正打好太极拳呀!。
打太极拳的要领
打太极拳的要领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古代中医经络学说,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和中医经络原理结合,能帮助消化。
但太极拳的要领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打太极拳的要领。
欢迎阅读!打太极拳的要领介绍要领1、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要领2、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要领3、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
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
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要领4、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要领5、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要领6、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指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都是很规范的要领,如果我们想打一套漂亮的太极,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一起学习。
太极拳的保健作用不仅对身体健康好,对心情健康也是有益的。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以意气为主的练法这种以身体意气为主的练法要比以身体肌肉为主的练法更和谐一点,但故意的练气易使人体气血的和畅受到干扰,容易使气滞留在身体某些部位。
不利于养生保健,更何况练气反而会丢失自己的整体意识,故习太极者要忌重意、重气、重力、重形、重技、重法、重势、重外、重内、重世,意气鼓荡要和谐流畅,不可过于强行,要以慈悲善良的心态对待万物,使自己和万物处于和谐之中。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十要展开全文太极拳十要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 3.松腰; 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学拳不光要明白师傅说了什么,更要领悟师傅没有说什么。
事实上,这“十要”背后对应的是“十个不要”。
只有避开这“十个不要”,才能避免在学拳路上误入歧途,少走弯路。
1、要虚灵顶劲不要无精打采杨澄甫把太极拳称做“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艺术”。
太极拳要求柔而不软,沉而不僵,立身中正,处处有搠劲。
掤劲就是舒展饱满,支撑八面。
“顶头悬”不仅是掤劲立身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起精神、气势充盈的体现,虚灵顶劲可以使动作轻灵,姿势优美,起到提神亮相的效果。
正如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中要注意头容正直,提神贯顶,切不可低头缩脖,精神不振,老态病容。
2、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太极拳是一项松静柔化的武术运动。
“用意不用力”就是告诫人们不要紧张用拙力,生硬拼搏。
在武术运动中有的拳种以明快有力、放长击远为特点,比如长拳动作要求挺胸收腹,转肩直臂,而太极拳却要沉肩坠肘,含胸展背,表现劲力随曲就伸、松顺柔化的特点。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要松柔沉稳,含蓄自然,不可挺胸直臂,大开大合。
如果说长拳美在刚健挺拔,像一个戎装少男,太极拳则美在自然松柔,像个典雅少女。
3、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松腰”是立身中正的保证,杨澄甫说“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我们常见一些初学者打拳时腰胯紧张。
比如弓步时前倾,后坐时仰身,转身时左右歪斜,其原因是没有松腰松胯。
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其病多在腰腿。
”如果能松腰、落胯、屈腿,就会保持端正的身型。
要做到松腰松胯,需要加强桩步力量。
如果两腿力量不够,应该姿势放高一点,不要蹲得过低,力不从心,造成腰胯紧张,上体歪扭。
4、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太极拳要求步法轻灵平稳,迈步如猫行,如履冰。
为此杨澄甫告诫人们,行步时把重心放在一条腿上,以实腿支撑,另一条虚腿才能转动轻灵,否则就会“上步重滞,自立不稳”。
太极拳拳法十大要点
太极拳拳法十大要点太极拳拳法十大要点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拳法十大要点,供大家参考。
练习太极拳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力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先求做到“形似”,然后向“神似”方面下功夫。
只有遵循一定的规格要求,使身体各部分的姿势在整体动作中形成动力定型,即所谓“明规矩而守规矩”,才能“脱规矩而合规矩”,达到技术的规范化和自动化。
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顶头悬”。
太极拳练习时很讲究头部的端正、顶平、项直、颏收,要求头顶的百合穴处向上轻轻顶起,好象有根绳儿将头向上提悬似的。
同时又须保持头顶的平正,在运动时即使头顶上放一碗水也不能使它洒出似的。
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颈项竖直,下颏里收。
过分地向上顶劲,紧收下颏,会导致颈项的僵硬,动作便失去灵活。
所以,顶颈不可过分用力,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
(2) 含胸拔背:含胸是胸部略向内含虚,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
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合和两助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活动加强。
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涵虚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
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力和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
凡是运用化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而拔背则是为了有利于发发劲。
(3)松腰敛臀:太极拳要求含胸,又要求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腰部松沉,整个背部向下略呈浅度弧形,这样会使坐身或蹲身的姿势更加稳健。
太极拳精要口诀
太极拳精要口诀展开全文“中国文化,武术传承”欢迎关注“小旺旺武术传承”,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1、太极十要法则太极拳的“十要”是着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提出来的,概括了太极拳十项基本要求,并加以解说,是练太极拳,特别是杨式太极拳的重要指导性原则。
十要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2、十三势分为“八法”、“五行”“八法”是指:掤、履、挤、按、采、挒、肘、靠.“五行”:进、退、顾、定、盼。
3、八法之劲掤劲:这是一种向前、向上的劲路,包括左上、右上、正上的劲路。
捋劲:这是一种向后、向上的引带劲路,包括左后右后、后上的劲路。
挤劲:这是一种向前、向横、向下的压迫劲。
按劲:这是一种向下、向后的沉带劲,包括左后、右后、后下的劲路。
采劲:按提劲为采劲,如采花,手按下去再提拔上来的一种劲。
挒劲:旋转劲为挒劲,对方来劲后,通过旋转使对方失重,把劲再加于对方身上的一种劲路。
肘劲:肘击、肘拿、肘沉、肘带的一种方法称为肘劲。
靠劲:用肩、胯、背击打对方的劲叫靠劲。
4、四练练手、练眼、练身、练步。
5、四功四功:“心、神、意、念”,几乎完全指的是内在的神经活动或精神作用而言。
传统对“四功”的解释是“发之于心、达之于神、行之于意、想之于念”。
还要注意做到心静体松、呼吸自然、均匀连贯、轻灵沉稳、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圆活完整、协调自然、意念引导、内外合一。
内外相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内三合。
内外相合:是谓六合,六合则身体中正矣,身体中正,神即提得起。
6、何为内功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
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7、内外双修动与静,养与练,拳与功,内与外。
修练太拳就是要做到内外双,神形兼备。
才能把太极拳的精髓学到手。
练习太极拳需要平心静气,不可心浮气躁,禁忌求快。
太极拳术十要
太极拳术十要1、虚灵(领)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通流(用力则气血不能流通,不仅指项部,全身皆不能用力)。
须有虚灵(此处为领更加恰当,领是动词,盖杨师祖所言为领,而陈误作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注:虚领顶劲是为了提起精神,放在十要首位,可见“精神”的重要性,练拳时精神要提得起。
2、含胸拔背涵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说的是胸,其实是从反面强调气沉丹田的重要性)。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拔背说的是与气沉丹田所不同的另一回事)。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呼才能吸),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注:含胸和气沉丹田指的是呼,拔背指的是吸,不可能既含胸,又拔背,而是要在呼时含胸和气沉丹田,吸时拔背。
3、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须要先松才转得,不松如何转),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有不得力,必由腰腿求之也。
注:松需要用意4、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端起就是用力了),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能松肩自能坠肘,其实也是不用力)者,肘往下松坠之意。
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用意不用力太极论云。
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
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导语:我们都知道,太极拳的养生功效很多,但是你们知道太极拳的保健功效吗?太极拳的保健功效其实也很多,而且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很大的好处。
太极拳的要领是什么?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
虚灵顶劲
指练习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
含胸塌腰
指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榻。
松腰养气
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
分清虚实
指双手要虚实,双足要虚实。
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
沉肩坠肘
指在松垮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榻,周身骨节放松。
以益行气
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用力。
上下相随
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指,周身必需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相合
指外形动作与内气运动互相一致,密切配合。
招式相连
指打一整趟太极拳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式之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一气呵成。
动中求静
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之中求得相对、暂时的静,并于短暂的
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
功效:练精化气。
充实肾精。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太极拳功夫修养的十大要领,贯穿于整个太极拳实践的全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十大要领第太极拳的一大要领虚灵顶劲气沉田虚灵者,灵明也;顶劲者,内劲轻轻上拔,使清阳之气上升;气沉田即在运动中把人体能量,沉藏于丹田。
其具体做法为:下颏回收找喉头,喉头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虚悬,使周身上下内外连成一个整体。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的意思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
虚灵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不可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血压升高,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其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容易产生杂念。
因此,太极拳理论指出:“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非有,若有若无,无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虚灵顶劲气沉田”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
中医理论认为,下丹田通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
故古代养生家认为,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内,先吸后呼,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脉皆开,呼吸往来而百脉皆通,气血畅通百病皆除;又认为,将心意守住丹田,丹田即生气生血,气血充足,身体健壮而百病皆愈。
所以,气沉丹田,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本功。
在太极拳揉手(推手)中,头要自然向上领起,上虚下实,气沉落于小腹(下丹田),此时下盘稳健,周身中正,动作忽隐忽现,如物漂于水。
如球滚于地,犹如不倒翁,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太极拳的第二大要领:含胸拨背意内敛含胸者,胸微内含;拔背者,尾闾下垂,百会上领,拉直脊柱;意内敛即精神不张扬。
其具体做法:含胸时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胸略内含,心气下降,自然形成横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内的器官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不仅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内脏机能之活动,而且对揉手(推手)之走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太极拳最基本的十个要领
太极拳最基本的十个要领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最基本的十个要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虚灵顶劲顶劲是指头容正直,神贯于顶。
该要领并不是单指头项,应包括整个身心。
从足到头顶均要体现上灵之意。
即:两足抓地头项上领,如两足与头将身体拉长的感觉。
二、含胸拔背含胸是指胸微涵内收,使气沉于丹田。
拔背是指气贴于背,蓄力于脊。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
三、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常言道“步随身转则为功,身随步转则为病”。
正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
”(王宗岳《十三总势歌》)四、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沉肩是指肩松开下垂。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
坠肘是指肘往下松坠之意。
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发力不能完全到位。
六、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
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七、上下相随上下相随是指《太极拳论》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此方可称做上下相随。
八、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
即:“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
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
九、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
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
太极拳术十要
《太极拳术十要》体悟之得朱廉方杨澄甫宗师所著的《太极拳术十要》,以精辟的语言和通俗的拳理,高度概括了杨式太极拳的精髓,被誉为是杨式太极拳的经典、初学者的指南、深造者的方向。
本人在40多年的实践中,悉心体会,受益匪浅。
现谈谈自己所积累的一点粗浅认识,诚请前辈和道友们指正。
一要:虚灵顶劲——刚柔相济立天地虚灵顶劲也称虚领顶劲或顶头悬。
要求舌轻抵上颚,精神提起,第三、四节颈椎骨略向后退,使头颈向后贴到衬衣后领上去,使百会穴轻向上领。
这样做自然带动下颏微收(如果颈椎不动单做下颏微收,会使颈椎向前倾斜,不符合中正的要求,练太极拳要求处处中正安舒,主要指的是脊椎要中正),目视前方,微微向下,耳听后方,微微向上。
这样能使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大脑迅速安静下来(如果只知道目视前方不知道耳听后方的话,就不符合太极拳有前必有后的拳理要求)。
古人有诗云:一片灵机写太和(虚实),全凭方寸(心意)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宝剑名)。
也就是说:通过虚实的交替,凭意识引导肢体,有意无意的动作,变来了刚柔相济。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要使周身轻松利落,精神不垮,头角不低,有堂堂正正的气概;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
二要:含胸拔背——周身灵敏转腰胯含胸拔背和其它运动项目的挺胸相反。
胸宜放松、浅含,如同人们深思入静的状态,不可做成驼背的样子,更不要损坏动作中正的姿势和形象。
含胸的深浅度要按动作的需要而有所不同,盘架子和推手不同,发劲与不发劲不同。
杨式大架套路不发劲,只要把胸部放松就可以了,能配合扩大腰胯部转折的范围即可。
在化劲和发劲时须加深含胸。
这也是在刹那之间,随即又归于自然浅含。
拔背仅限于个别动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动作应是扩背。
扩背是在两肩松沉的条件下,背肌群向左右两侧延伸舒张。
如:起势,两手徐徐向前向上平举时背部皮肤稍有一点绷紧的感觉。
练好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健康一 家人 一
练 好 太 极 拳 的 十 大 要 领 ■ 蒯 海 蓉
太 极 拳是 我 国传 统 武术 文化瑰 宝 , 无数 人喜 爱 并勤加 练习 。那么 , 怎样才能练好太 极拳呢?
要领一 姿 势正确
要领六 虚实分清
分清 者 , 清楚也 ; 虚实者 , 变化 矣。在形体上 ,
要领三 呼吸 自然
行拳 时手 足 呼应 。例如搂 膝 拗步 , 左手 往上
立掌时, 随 即把右 脚提 起 来 向前 弓腿 。左手 向前
按好 , 弓步也 同时完成 了。要想上下卡 H 随, 大脑必 须排 除杂念 , 将注意力高度 集中存动作 … I c .
要领九 内外相 合
刚开始 接触太极 拳 , 可用鼻子 自然 呼吸 , 将 舌
J I 页 H 针‘ 』 出 j 瓜. 手 J / _ T , f = r『 _ , j 一 芹』 f J } ; I j 之 ! j
发力 , 重 心 放 丫 脚, 乍 ; ’ f 于… 芹
恂前 推 ; 右脚 跃起虑 点地 . 于倒转 一 , 于 l I  ̄ l t , ] 右脚 拍下
图 2 招式 三十 三 护心 拳
中气提来臂力刚, 连环二起上飞扬。
顶精 领起 往 上升 , 翻 身腾 空如 飞 龙 。
瞪 眼握 拳相 最凶 , 机关 灵敏 内藏 胸 。 左足 虚 点先 蓄 势 , 何 人识 此 大英 雄 。
图 3 招式 三十 四 踢 一脚 欲扬 先 抑养 太和 , 左 脚提 起 往上 扬 。 若遇 英 雄初 到此 , 一 脚踢 倒万 重 山。
合是在 周身六合 的基 础上 , 使 皮肉筋脉骨 、 五脏 六
深 呼 吸即腹 式 呼吸法 , 并 将 呼吸和 动作 自然地结
打太极拳的十个技巧
打太极拳的十个技巧打太极拳的十个技巧太极拳是一项极好的健身运动。
太极拳拳法源远流长,拳理博大精深。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打太极拳的十个技巧,欢迎阅读。
打太极拳的十个技巧太极拳技巧一:松练拳不修松,到头一场空。
要心松,意松,神松,体松。
五脏六腑松,四肢百骸松,节节松,周身松。
一动一虚实,一动一松柔,松而不懈,刚柔相济,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技巧二:静从预备到收式,都要心静,意静,神静。
外静,排除一切干扰,于世事而不见,听而不闻,神不外弛,意念贯注。
内静,神气内守,意导行随,气随行走,意气力合。
太极拳技巧三:空心空,意空,神空,体空。
中空道通,全身透空。
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全身气息充盈。
太极拳技巧四:通心通,意通,神通,全身通。
五脏六腑、四肢百体一通无有不通。
一动无有不动,动则根松摧,中通畅,稍发透,气行通达无滞处。
太极拳技巧五:乐即是笑。
笑为发自内心之笑,是内含笑意,外示安逸,笑则气降体舒神畅。
太极拳技巧六:圆太极即是圆,阴阳各半,互为包容。
一动一圆,一静一圆。
无论是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还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均以弧形、圆形动之。
太极拳技巧七:柔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柔而不软,刚而不硬,棚而不架,松而不散。
动如棉中裹铁,屈伸轻灵柔缓,从容、安舒、柔合。
太极拳技巧八:连太极拳套路从起势到收势均为连贯系列动作,立身中正安舒,以腰为轴,动作如行云流水,均速连绵不断。
太极拳技巧九:缓气沉丹田,动静相间,思绪高度贯注,一招一式,缓慢匀速,意气合一,悠缓流畅。
太极拳技巧十:合上下相合、左右相随、内外相应。
外: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手眼身法步要合,神形意气功要合。
开合自然流畅,全身协调和合。
太极拳推手技巧的修炼方法有哪些一是“接劲”:二人轻轻双搭手,接点与脚相连,劲到脚下,要领是周身一家有棚劲,二力相等相黏,不顶不丢,全身五弓合一,内外合一,周身处处进入“战备”状态,但一定不是紧张僵硬,而是松柔有弹性,以静待动,静听对方消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习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它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懂弄通,练习时严格遵守。
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经》说:“顶劲者,是清气上升于头顶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机塌,四肢瘫软,无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
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
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
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
《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身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
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
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
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
《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
塌腰时,“腰劲贯下去贵坚实。
”“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达于涌泉。
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
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趾,以保证虚灵顶劲。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细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三、松腰养气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
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练正气。
塌腰时,“腰劲贯下去,贯坚实”。
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轮”。
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自然充盈。
所以说,松腰即可养气。
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虚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
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
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
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
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
四、分清虚实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
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
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
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
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
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
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
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
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
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
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
”“心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五、沉肩坠肘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
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
”讲的都是沉肩坠肘的基本要领。
两肩要松下,不松上下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无法完成。
但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不是精神;更不可耸肩,耸肩气血不涌,中气不能通达四梢。
故《拳论》说:“肩塌下,不可架起来。
”又说:“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送则全肱转换不灵。
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
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
”成势时,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使外三合与内三合紧密配合,全身呼应合住劲,天长日久,功夫自成。
六、以意行气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为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
以意行气,用意不要拙力,在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
正如《拳论》所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能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以意行气中的气,是指“内气”并非一般所说用的肺呼吸的空气。
内气又称元气,正气,先天之气,从母胎中带来,演练太极,就是为了让内气出现并吸取空气中的清气,五谷杂粮精微之气合为一体形成浩然之气。
虽然练太极要以意行气,但初练者意与气还没有达到高度协调,必须经过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温长过程。
达到以气催形,形气结合阶段时,也不可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注入动作中,否则就是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错误,使意气具蒙其害。
所以《拳论》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
可以说,太极拳所有的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内气出现和以意运气。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则精神集中,周身遍布脆劲,灵劲,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对突然而来的刺激,也会做出敏感,准确的相应动作,免受损害。
到了时候,就到了神明阶段,以意运气可以随心所欲。
七·上下相随陈式太极拳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肢,周身心须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由腿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达于四肢。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
上下相随必须注意以手为引领,而手又全在于手掌,手指中从穴领其周身运动,手到之处,足必相随,中间胸腹自然也随手足变化而运动,上下一体,一气相连,说动一起动,说停一起停,将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八体紧密结合,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机灵敏,缓急相将,正可谓“击首尾运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罗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初学者动作不熟,容易顾此失彼,顾上不顾下,顾下不顾上,必须加强训练,使之协调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分清虚实,特别是左手虚右手实,右手虚左手实,左脚虚右脚实,右脚虚左脚实,左手虚与右脚实,右脚虚与左手实,相互配合,以意运气,以气运形,练出灵劲,周身才有真正的上下相随。
八,内外相合内外相合是指动作与内气运动互相一致,密切配合。
太极拳运动之所以必然要求内外结合,原因在于它是一项意识体操,以意运气,练拳以练意为先,意为主帅,意到气到,以气运形,身体上下,内外才高度一致,正如《拳论》所说“内外一气流转”。
陈式太极拳变化万千,所向无敌,虽然动作态势万千,也不外是虚,实,开,合四字,演练者从头顶到足尖,内有五脏六腑,经络筋骨,外有肌肤皮肉,毛发,四肢百骸处处相连为一体,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打之而不乱,以意行气催形变,若要拉开,不但手开足开,心中意念随之也开,如要闭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与之合,一招一式,凡上欲动下自随神往,凡下欲动上自领神去,凡上下动中部合神策应,凡中欲动上下辅神主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虚实开合,浑然一气,则发力自然迅猛而机灵,内外相合的基础是上下相随,但也只是达到内外结合的阶段,上下相随才会最完美的得到表达,演练太极拳不可上下不随,更不可内外不合,舍此便使周身散乱无主。
九,招势相连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套太极拳不仅是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式之间不丢不顶,元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天成,太极拳招式相连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拳术运动,《拳论》说“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最忌只用后天拙劲。
拙劲貌似刚强,但因其有起有止,有断有续,旧力尽时,新力未生,最易被人乘隙而击。
以意行气,用的是内气,拳路自始至终,招招式式均由意念所引,绵绵不断,循环无穷。
招式相连的具体办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如上一动作将终,在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么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式,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