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研究的思路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沈阳市作为中国重要的省会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也面临着土地利用压力不断增大的问题。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沈阳市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行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是指根据区域土地资源特点和承载力评价指标,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的过程。
该评价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土地资源的状况和运行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应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承载力、农业生产承载力、工业承载力等。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评价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评估水资源、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等方面的指标,可以了解到沈阳市的生态环境状况。
农业生产承载力主要评价农业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农业生产能力,通过评估农田耕地面积、农业机械使用情况、农业科技水平等指标,可以了解到沈阳市的农业资源承载能力。
工业承载力主要评价工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评估工业用地、工业企业规模、工业产值等指标,可以了解到沈阳市的工业资源承载能力。
针对沈阳市土地资源的具体情况,可以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和评价。
对于城市中心区域,可以评价其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郊区和农村地区,可以评价其农业资源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为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在评价研究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沈阳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变得愈发紧迫。
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合理利用方案,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能够承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它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和生态承载能力等。
1.1 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决定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的经济基础和适宜的产业结构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会对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
1.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传统习俗,都会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气候、水资源、土壤、地质、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它们对土地资源的供给和限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生态承载能力生态承载能力是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方面。
它强调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水土保持能力、生物适应能力、生态平衡能力等,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科学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选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2.1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2.2 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法是一种以能源和材料消耗为基础,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它可以衡量人类消费和生产所需的土地资源面积,用于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率定方法率定方法是利用现有数据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手段,得出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指标,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利用研究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阳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阳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加之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综合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区域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省会城市,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的不断增长,对土地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再生性,其综合承载能力却受到限制。
因此,对贵阳市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掌握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状和潜力,为该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贵阳市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等多种方法,建立贵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贵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主要评价指标;3.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4.运用熵权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5.通过评价模型,得出贵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
三、预期结果及创新点本研究旨在探索贵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和路径,作出科学的评价结果,为贵阳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创新点如下:1. 建立了贵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指标;2.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重要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分析,通过熵权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3. 运用评价模型,得出贵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评价结果。
四、实施计划本研究预计总用时12个月,主要计划如下:第1个月:研究背景调研及文献综述;第2个月:贵阳市土地资源现状分析;第3-4个月:建立贵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5-6个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第7-8个月: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分析;第9个月:运用熵权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第10-11个月: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第12个月:总结成果,撰写论文。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第五节 土地承载力评价
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
• 1.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 • 2.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 3.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农业生态区法(AEZ)
1 清查研究区的农业资源
• 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资源及耕地资 源 • 气候资源清查→光温生产力图,光温水生 产力图 • 土壤资源清查→土壤资源图
第六章 土地资源评价
第五节 土地承载力评价
一·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含义及其研究 意义 二·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思路 三·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估算的流程
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人地关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 史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全球性问 题日益突出,各国的科学家和政治家都在为 这些问题的缓解而做不懈的努力。
的食物; • ②土地能够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是因为土地具有生 物生 产力,并且不同类型的土地其生产力不同,相 同类型的 土地生产不同生物产品的能力也不同; • ③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生产力是有限的; • 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口,其食物结构及生活方 式不 同,对土地的需求利用不同,但对最低热量和 蛋白质的 生理需求是一致的,并且是可比的。
土地承载力研究实质
• • • • 人口
↙ ↗ 食物 → ↘ ↖ ← 资源(土地)
年1月6日是中国13亿人口日
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现场人潮涌动
一·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含义及其 研究意义
• 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含义
•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是“在一定 生产条件下土地 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 承载的人口限度。” • 这一定义指明了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及其之间 的关系。 这四个要 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 人口的生活水平和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能够承担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的能力。
它是一个综合指标,可以反映出土地的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利用的潜力。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是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一、确定评价指标在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之前,需要确定一些评价指标。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气候条件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数量方面可以使用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
二、收集数据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搜集数据。
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可以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
三、建立评价模型在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时,可以使用数学模型的方法。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多目标规划模型、层次分析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并根据数据进行建模和求解。
四、进行评价与分析根据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评价与分析。
通过计算、比较和综合等手段,得出土地承载力的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可以用直观的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
五、提出改进建议在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提出改进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于承载力过高的区域可以提出适度开发利用的建议,对于承载力不足的区域可以提出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的建议。
以上是关于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一些基本步骤。
评价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可靠。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目的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测量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测量与分析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承受人类活动的能力,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准确测量和分析土地承载力是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测量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一、引言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活动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
它不仅与土壤的物理性质有关,也与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正确测量和分析土地承载力对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土地承载力的测量方法1. 土壤力学试验土壤力学试验是测量土壤力学性质的关键方法之一。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试验,可以测量土壤的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等参数,从而推算土壤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能够直接衡量土壤的力学性质,对于土地承载力的测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 土质调查和采样分析土质调查和采样分析是评估土地承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不同深度的土样,分析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粒径组成等指标,可以间接评估土壤的负荷能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面积土地的评估,具有初步判断土地质量的能力。
三、土地承载力的分析方法1. 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承载力指标体系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关键。
该体系通常包括土地负荷能力指标、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土地安全利用指标等。
通过综合评估不同指标的权重和关系,可以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安全利用能力。
2. 土地利用评价方法土地利用评价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的重要环节。
通过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土地承载力指标体系,使用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可以评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能够量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负荷的影响程度,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工作,进行土地承载力的测量和分析。
首先通过土壤力学试验和土质调查采样,获得土壤力学性质和土壤质量指标。
然后,建立土地承载力的指标体系,考虑土地负荷能力、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安全利用能力等指标。
土地资源评价与综合承载力
土地资源评价与综合承载力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价值和承载能力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评价和综合承载力两个角度来探讨土地资源的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使用效益、适宜利用方式和潜力大小。
在评价土地资源时,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质量、地形、水文、气候、生态、文化等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评价的目标是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最大化价值。
首先,土地质量是评价土地资源的重要指标。
土壤肥力、土地利用潜力和土地可利用率等都是评估土地质量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土地质量能够提供较高的农作物产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土地地形和水文条件也对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产生影响。
陡坡土地和水湿地的利用潜力较低,而平原地区和河流沿岸土地具有较高的适宜利用程度。
水文条件对于农田排灌和生态水环境的维护同样重要,因此,在评价土地资源时需要考虑地形和水文因素。
另外,土地资源评价还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和生态因素。
不同气候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潜力存在差异。
例如,气候干燥的地区适宜发展旱作农业,而气候湿润的地区适宜发展水稻等水田农业。
生态因素则需要考虑土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土地资源评价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因素。
土地资源利用往往受制于人文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例如,古老村庄和历史遗址所在的土地往往受到保护和限制。
二、综合承载力综合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承受和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综合承载力包括生态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三个方面。
生态承载力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保持自身稳定和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能力。
例如,森林的生态承载力能够提供空气净化、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而综合承载力评价是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对其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沈阳市土地资源现状分析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其土地资源承载着城市的发展需求。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沈阳市的土地总面积为12608.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460.0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为4949.6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1194.15平方公里,其他用地面积为2004.39平方公里。
该市的土地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但也存在着利用不均衡、开发不合理和环境承载力逐渐减弱等问题。
二、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对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了经济发展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社会文化承载能力和土地空间利用承载能力。
经济发展承载能力主要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就业率和城市化率等指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土地肥力、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等指标;社会文化承载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文化娱乐设施等指标;土地空间利用承载能力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强度等指标。
在对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后,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对各项指标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使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将各个指标的得分进行模糊综合计算,得出了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对沈阳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为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模型计算得出,沈阳市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评价为良好。
经济发展承载能力得分高,表明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够较好地支撑城市的发展需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得分一般,表明该市的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压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社会文化承载能力得分较好,表明该市的社会文化资源较为丰富,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各项需求;土地空间利用承载能力得分中等,表明该市的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浪费和不合理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意义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或经济活动的强度。
它是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旨在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和方法,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预测和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目前,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定量模型、定性模型和综合模型。
定量模型主要基于土地资源的物质平衡原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常用的定量模型包括承载力系数法、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量化指标,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定性模型则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和知识,通过主观判断和定性分析,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这种模型的优点在于能够考虑到更多的非量化因素,但其主观性较强,结果的可靠性有待提高。
综合模型则是将定量模型和定性模型相结合,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物质平衡和非物质平衡因素,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合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应用案例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已经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我国为例,许多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合理规划城市用地,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在当今社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资源的开采和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那么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因此,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对于保护我们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非常有益。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方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方法是指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调查和分析,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来评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 宏观层面评估法宏观层面的评估法主要是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来评估全球、国家乃至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例如,利用GIS技术,结合统计学方法和模拟模型来对某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能够反映整体的情况,以达到宏观决策的目的,是一种相对客观的方法。
2. 中观层面评估法中观层面的评估法主要是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来评估区域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例如,对某一个城市进行评估,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和样本分析来获得数据。
这种方法因为能够考虑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因此更为细致入微,可靠性更高。
3. 微观层面评估法微观层面的评估法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企业或者项目进行评估,来评估该企业或者项目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例如,对一个建设项目进行评估,就可以主要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评估该项目的可行性和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评估具体项目的可行性。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应用研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应用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问题进行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资源利用的评估土地资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其资源,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影响很大。
因此,对土地资源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是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市,位于中国东北部,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发展基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加大,如何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和优化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已成为呼伦贝尔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对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经济活动以及社会发展的能力。
呼伦贝尔市作为我国的重要生态区,其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农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开展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从而推动呼伦贝尔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等手段,对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进行综合研究。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及地方统计年鉴、遥感影像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
四、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现状分析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丰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类型。
其中,草原面积广阔,是呼伦贝尔市的重要特色。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利用,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已经出现退化现象。
同时,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发展也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五、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1. 人口承载力:通过对呼伦贝尔市的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分布特点以及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人口承载力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 经济承载力: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入手,分析呼伦贝尔市的经济承载力及其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
3. 生态环境承载力:通过对呼伦贝尔市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保护措施以及生态环境与土地资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多重压力。
因此,开展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
本文旨在探讨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阐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明确监测预警的目的和意义。
接着,分析当前国内外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在此基础上,构建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包括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预警模型的开发、数据收集与处理、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或实证研究,验证监测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改进措施。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提高我国资源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概念及其内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的是某一地区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其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支撑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的能力。
这一概念涉及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的、区域性的概念。
从资源角度看,资源承载能力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类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这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可利用性直接决定了地区的人口承载和经济活动规模。
从环境角度看,环境承载能力则主要体现为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这些环境要素的状态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不仅包括资源环境系统对人口和经济的支撑能力,更包括在这种支撑能力下,如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环境的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榆次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太行山脉北麓,属于太原市下辖的一个区。
榆次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衡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榆次区土地资源概况榆次区总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地势以东北高、西南低为特征,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因地处山西省中部,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地势起伏、坡度大,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
榆次区土地类型丰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等。
其中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0%,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水域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较小。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土地能够承受和支持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的综合影响的能力。
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土地适宜程度、土地生产力、土地生态环境功能、土地规划合理性等。
1.土地利用状况指标土地利用状况是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础,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反映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利用潜力。
2.土地适宜程度指标3.土地生产力指标土地生产力是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包括土地的农业生产力、林业生产力、草业生产力等,反映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能力。
4.土地生态环境功能指标5.土地规划合理性指标土地规划合理性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指标,反映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能够为榆次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分析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最终得出评价结果和结论。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则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工作。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本文将从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概念与意义、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以及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施步骤进行探讨。
一、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概念与意义土地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和负荷能力的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可以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承载力评价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1.评价指标土地承载力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承载力和人为干扰承载力两个方面的指标。
自然承载力指标主要包括土地肥力、土地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人为干扰承载力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等因素。
在评价土地承载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2.评价方法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人工观察和经验判断,根据各种因素的综合情况对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估。
定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对于简单、直观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一定的评估结果。
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来对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需要依靠大量的实证数据和专业知识,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评估结果。
三、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施步骤1.数据收集土地承载力分析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分布、气候条件、土地质量等方面的数据。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准确和综合性。
2.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组,形成一定的数据集。
然后,可以采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以获取土地承载力的相关信息。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分析
3.2.1.2 耕地人口承载力的变化
耕地可承载人口规模的变化如表3-1和图3-2所示。
表3-1 2000-2004抚顺市耕地人口承载力变化
年份 2004
粮食 总产 (万 t) 51.7
总人口 (万 人)
224.9
可承载 力(万 人)
129.25
2003 43.3 225.5 108.25
2002 41.8 226.1 104.5
对于抚顺,耕地除本身的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作 为农业人口主要的生产资料与生存来源,具有吸纳农村人口就业、保障 社会稳定的功能。根据抚顺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确定每个农业劳动 力能够耕种的土地数,即农业劳动生产率。按照年均农民收入达到3580 元,每亩产出500元计算,抚顺市每个农村劳动力应该占有耕地7亩。根 据这一指标可测算出抚顺市耕地资源能够承载的农业劳动力,这对于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此针对人口、资源、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 力、土地资源建筑承载力、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 四个方面入手,逐一分析,最后进行综合,得出抚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 能力。通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掌握抚顺市土地资源对 于人口增长、经济建设、生态平衡等的支撑程度以及土地开发利用潜 力,着重从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为抚顺市建 立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业生产的粮食完全能够供给农村人口,且有剩余。这说明抚顺市耕地在 满足农村人口粮食需求的基础上,同时承载了一部分城镇人口的粮食消 费。
图3-3 2000-2004年抚顺市耕地农村人口超载率
3.2.1.3 耕地人口承载力现状评价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思路和举措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思路和举措一、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一种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旨在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系统规划、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思路1. 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
这包括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控制指标体系、土地利用权交易市场等制度。
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监管机制,完善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 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常常存在严重的割裂现象,城市扩张导致农田被占用,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愈发严重。
因此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体制。
要制定合理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推动城市土地向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园区、生态绿地等方向发展,保护农村耕地和乡村风貌,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协调发展。
3.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需要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从土地资源整合利用、环境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保障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和实施。
要选择一些代表性和紧缺的区域进行整治示范,通过土地复垦、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建设等手段,改善土地资源的品质和生产力,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和生态效益。
4. 加强政策支持要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政策支持,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规划指导,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推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工作举措1. 加大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力度要加大对土地资源的调查监测力度,深入了解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发展区,要加强土地资源的遥感监测和实地调研,做到心中有数。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满足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增长需求,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对区域土地的综合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策略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全面评估区域土地在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承载能力。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探讨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在实际应用中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在具体研究中,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明确了评价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指标。
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包括土地资源基础条件、人口承载能力、经济承载能力、社会承载能力和生态承载能力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和数学模型,对特定区域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价。
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土地资源利用策略和规划建议,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作为衡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其评价及应用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对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国内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在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理论框架、评价方法和应用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例如,等()提出了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土地承载力评价方法,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值,评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
等()则构建了包括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等多维度的土地承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GIS技术对区域土地承载力进行了空间分析。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研究的思路
⼟地资源综合承载能⼒研究的思路⼟地资源综合承载能⼒研究的思路2.1 ⼯作思路2.1.1 前期⼯作准备主要是成⽴⼯作领导⼩组,对整个项⽬的⼯作进⾏管理和监督,落实⼯作经费。
技术单位成⽴项⽬组,开展项⽬⼈员培训和⼯作安排、资料搜集、实地调查等⼯作,该⼯作内容预计⽤时5天,⼯作开展第5天内完成。
2.1.2 项⽬区调查XX市地形以平原为主,市内河⽹密布,农⽤地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西部和南部⽔资源较丰富区域。
耕地、园地随地势⾃北—西北—西—东南呈半弧状包围城市中⼼城区。
其中,北部和南部平原⼤多种植粮⾷作物,西北部则是⼴东省特有的基塘耕作区域;林地则集中分布在中部及南部的XXX、XX镇和XX镇低⼭丘陵地区,也是XX市重要的林业分布区;其他农⽤地中以坑塘⽔⾯为主,主要集中分布在⽔源丰富地区XX镇、XX镇等地。
建设⽤地的空间分布与XX市的⼈⼝地域分布、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中建设⽤地主要分布在⼈⼝较多、密度较⼤的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此区域也是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程度较⾼的区域。
根据《XX市城市空间发展概念规划整合》提出的市域空间布局,XX市将逐步实现由西北组团、东部组团、南部组团和中⼼组团构成的“组团式发展结构”,⽽XX市建设⽤地的现状分布也恰好反映出“组团式”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特⾊产业发展趋势。
XX市其他⼟地以河流⽔⾯为主,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内陆河⽹密集地区。
主要包括:东部伶仃洋沿海地区,东北部北江⽔系的分⽀洪奇沥⽔道,中部东海⽔道的下分⽀鸡鸦⽔道、⼩榄⽔道、⽯岐河、横门⽔道,西部西江⽔系的磨⼑门⽔道。
2.1.3 研究⽅法城市⼟地资源综合承载⼒研究是⼀项复杂的系统⼯程,主要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和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法,同时采⽤多学科融合的分析⼿段。
本研究中主要采⽤以下三种研究⽅法:(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对城市⼟地资源综合承载⼒研究中,需要定性与定量⽅法相结合。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土地资源是国家和社会最重要且最为基础的资源之一。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以及应用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评价方法1. 定性评价:根据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总结,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征象、特征、规律等进行简单描述,然后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应用场景有限。
2. 统计评价: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土地资源的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依赖数据,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一般用来研究大面积的土地资源。
3. 数学模型评价:采用数学模型来定量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包括统计模型、经验模型和物理仿真模型等。
这种方法具有科学性、标准化和自动化等优点,但需要专业的数学知识和软件工具的支持。
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不同指标的设置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指标:包括土地产出、土地增值率、土地利用率等。
2. 社会指标:包括人口密度、社会服务设施、文化设施等。
3. 生态指标:包括土地肥力、土壤墒情、森林覆盖率等。
4. 工程技术指标:包括土地平整度、土地排水率、土地抗震性等。
5. 水资源指标:包括水资源利用率、水环境质量、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等。
三、应用研究1. 统计分析法评价生态承载力:根据空间分布特征选取生态系统的主要要素,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分布格局,进而确定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等。
2. 人-地格局匹配评价方法:根据生产生活和人口活动需求之间的关系,将土地资源和人口分布情况等进行匹配,从而评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3. 统计模型法评价水资源承载力:通过搜集地表水、地下水、径流等方面的水资源及用水情况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数学模型来评价水资源承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研究的思路2.1 工作思路2.1.1 前期工作准备主要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对整个项目的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落实工作经费。
技术单位成立项目组,开展项目人员培训和工作安排、资料搜集、实地调查等工作,该工作内容预计用时5天,工作开展第5天内完成。
2.1.2 项目区调查XX市地形以平原为主,市内河网密布,农用地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西部和南部水资源较丰富区域。
耕地、园地随地势自北—西北—西—东南呈半弧状包围城市中心城区。
其中,北部和南部平原大多种植粮食作物,西北部则是广东省特有的基塘耕作区域;林地则集中分布在中部及南部的XXX、XX镇和XX镇低山丘陵地区,也是XX市重要的林业分布区;其他农用地中以坑塘水面为主,主要集中分布在水源丰富地区XX镇、XX镇等地。
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与XX市的人口地域分布、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中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人口较多、密度较大的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此区域也是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区域。
根据《XX市城市空间发展概念规划整合》提出的市域空间布局,XX市将逐步实现由西北组团、东部组团、南部组团和中心组团构成的“组团式发展结构”,而XX市建设用地的现状分布也恰好反映出“组团式”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特色产业发展趋势。
XX市其他土地以河流水面为主,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内陆河网密集地区。
主要包括:东部伶仃洋沿海地区,东北部北江水系的分支洪奇沥水道,中部东海水道的下分支鸡鸦水道、小榄水道、石岐河、横门水道,西部西江水系的磨刀门水道。
2.1.3 研究方法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和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多学科融合的分析手段。
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研究方法:(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对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中,需要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在本研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理论研究和二者关系理论研究都需要采用定性分析这一方法。
在构建城市土地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评价方法对城市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预测,这部分基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首先要用定性的方法选取评价指标,然后运用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度量,综合测算出目前和未来的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提出提高承载力的对策。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借用大量的统计资料,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预测,先对当前的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计算和评价,又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未来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预测,以反映发展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变化发展趋势。
(3)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文在理论界定和探索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
在对可持续理论和承载力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特征,对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理论的界定和探索,构建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XX市作为实证研究,采取一定的评价方法和预测模型对XX市目前的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计算评价和对未来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预测,并提出提高XX市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对策,以促使XX市城市土地得到可持续发展,由此检验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正确性和反映城市土地是否可持续发展。
2.1.4 测算XX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在对XX市概况进行详细分析后,分布从XX市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条件,选取在人口、生态、建设规模、土地经济四个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因子,构建一套适合XX市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理分析的方法,求取出XX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评价值。
同时,在测算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基础上,找出在测算众多因子当中对XX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最具影响的因素,通过结合XX市城市发展方向及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对关键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
2.1.4.1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分别通过对耕地人口承载力及城市人口承载力的测算,最终测算出土地人口承载力。
(1)耕地人口承载力①农村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耕地首先应保证本市农村人口的粮食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满足部分城市人口粮食需求,其余工业与饲料用粮等可通过市场外调解决。
因此,以小康水平为标准,将XX市农业人口人均粮食占有标准确定为标准值,作为耕地人口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之一。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除本身的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农业人口主要的生产资料与生存来源,具有吸纳农村人口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的功能。
根据XX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确定每个农业劳动力能够耕种的土地数,即农业劳动生产率;按照年均农民收入及每亩产出值计,计算XX市每个农村劳动力应该占有耕地面积。
根据这一指标可测算出XX市耕地资源能够承载的农业劳动力,这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③粮食对人口的可承载力:以XX市年粮食总产量除以总人口数,计算出年粮食产量可供养的人口,作为粮食对人口的可承载力。
④农村超载人口:以XX市年粮食对人口的可承载力,减去农村人口数,得出超出农村劳动力可供养的人口数。
⑤以粮食总产量、总人口数、可承载力、农村人口数、农村超载人口来对耕地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
(2)城市土地人口承载力为全面评价XX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特征,促进抚顺市人口与产业的合理流动与分布,选取市域、中心城两个不同的城市空间范围的人均用地作为评价要素。
①市域人均用地XX市市域是指整个XX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石岐区、东区、XX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含XX市围垦公司)、西区、南区(含红光农场)、五桂山街道、小榄镇、黄圃镇、民众镇、东凤镇、东升镇、古镇镇、沙溪镇、坦洲镇、港口镇、三角镇、横栏镇、南头镇、阜沙镇、南朗镇、三乡镇、板芙镇、大涌镇和神湾镇共24个镇(区)级行政单位。
人均市域面积:以XX市市域总面积,除以人口密度为(按常住人口计算),得出人均用地面积。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以XX市全市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市人口数,得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②中心城区人均用地人均中心城市用地:中心城一般是指城市行政区内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和重要经济功能聚集区。
XX市中心城区控制区范围包括中心组团(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港口镇、沙溪镇、大涌镇和五桂山街道)以及东部组团的XX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朗镇的行政辖区。
以中心城区总面积除以人口数,得出人均中心城市用地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以XX市市区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市区人口数,得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③以国际及国内土地承载力标准为参照指标,利用计算出的市域人均用地及中心城区人均用地来对城市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
2.1.4.2 土地生态承载力的测算对于城市生态系统而言,土地资源的生态承载力集中体现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协调与矛盾关系,是受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等直接影响的,由此可将土地资源的生态承载力转化为研究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量,即指在一定生态环境目标下,单位面积土地范围内适宜环境的、可以用做建设用地的规模及其比例(或者说建设活动规模、分布与环境处于协调状况的建设用地量及其所占比例)。
①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量研究表明:一个城市只有当其绿地面积达到一定的比例,并且分布均衡才能保证该城市具有良好的环境。
因此,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量必须是在一定比例的城市绿地面积的限制之下。
基于上述原因,把一定比例的绿地面积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量的确定依据,即单位面积区域内的土地总面积与该单位面积区域内所必须的最低要求的绿地面积之差再扣除该单位面积区域内由于自然条件因素不能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所余部分即为该单位面积区域内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量。
计算公式如下:A=T-G-U其中:A-单位面积区域内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量;T-单位面积区域内的土地总面积;G-单位面积区域内所必须保证的绿地面积;U-单位面积区域内由于自然条件因素不能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如河、湖、沼泽等)面积。
②以参照标准及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量的比对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为31.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林业部,1984)中,也将全国森林覆盖率的标准定为30%,其XX区森林覆盖率为70%以上,丘陵区40%以上,平原区10%以上,《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国家环保总局,2003)规定生态市必须达到的标准是:山区森林覆盖率为70%以上,丘陵区40%以上,平原区15%以上。
1993年国家建设部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制定了《城市绿化建设指标的规定》,正式颁布了城市绿地建设指标(部颁标准)标准,规定城市绿化覆盖率到2000年应不少于30%;到2010年应不少于35%。
另外,《城市绿化建设指标的规定》中还指出:“考虑到城市绿化规划三项指标都受到城市的性质、规模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应有所不同,在此只规定了指标的低限。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沿海开放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新开发城市和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等,都应有较高的指标”。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也提出居住区绿地率应达到30%以上,道路绿化长度普及率分别在95%以上。
国家评选出来的几个森林城市,平均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
通过对上述参照标准的比对,最后对土地生态承载力作出分析评价。
2.1.4.3 土地建设规模承载力的测算在城市容积率、建设用地率、工业用地比例、道路广场用地比例等指标中,选用城市综合容积率最能反映城市土地资源的建筑规模承载力的状况。
①综合容积率:综合容积率是指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房屋建筑面积与建成区总面积的比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建筑综合容积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从城市土地利用情况的角度来看,提高了城市建筑综合容积率,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充分挖掘了城市土地的潜力,从而使得城市土地的使用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充分凸显城市土地的价值所在。
计算公式如下:综合容积率 = 计算容积率建筑总面积÷规划建设用地②以参照标准及对城市综合容积率的比对2004年1月1日北京市发布了《控规调整和审查技术指标参照标准》,该标准从项目角度对居住类和非居住类项目的标准容积率和高限容积率进行了规定,但没有从城市整体角度进行整合控规。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宋启林等人的研究成果,城市分区容积率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容积率区一般为1.3-3,主要用于商业中心;中容积率区一般为0.8-1.2,主要用于住宅、文教体卫、公共及公益事业;低容积率区一般为0.8以下,主要用于别墅区、园林区、市政设施、港口、铁路等。
而城市建成区综合建筑容积率一般可规划为0.4-0.5,特殊情况下最高不应超过0.6。
通过对上述参照标准的比对,最后对土地建设规模承载力作出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