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21《古诗三首》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四年级下册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21课古诗三首课程背景四年级下册21课古诗三首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优美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 - 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情况和背景- 掌握古诗文本的基本读法和语音语调 - 理解古诗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 学会欣赏和创作古诗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登鹳雀楼》赏析•谈论唐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听读《登鹳雀楼》•理解古诗主题和情感表达•探讨古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小组活动:欣赏其他唐代古诗,小组创作古诗第二课:《春晓》赏析•讨论“春天”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感受•听读《春晓》•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探讨古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小组活动:欣赏其他写“春天”的古诗,小组创作古诗第三课:《静夜思》赏析•了解李白的生平和诗歌代表作•听读《静夜思》•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探讨古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小组活动:欣赏其他李白的古诗,小组创作古诗教学评估•在听读古诗时,观察学生对典故和诗歌的基本情况是否理解•在探讨古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时,观察学生是否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在小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欣赏和理解唐代古诗的优美与艺术价值,懂得古诗的语音语调和艺术表现形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
同时,艺术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拓展延伸为了更好地拓展和延伸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拓展活动:诗词朗诵比赛组织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在古诗词方面的才华。
比赛可以设置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条件,例如模仿古诗创作、快速朗诵等。
参观李白文化展览为了更好地了解李白和唐代的文化,可以安排一个参观李白文化展览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文物和图片感受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公开课详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
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
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
“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
“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课程背景1.1 课程简介《古诗三首》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经典教材,包括了三首古诗,题材广泛,内容精美。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风采,感受中国古诗文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 - 了解《古诗三首》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 领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古诗三首》展开,分别是《春晓》、《早发白帝城》和《静夜思》这三首经典古诗。
每首古诗的背景、作者以及主题都将被详细介绍。
2.2 教学流程1.开场导入:通过诗歌朗诵和图片展示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课文解读:逐首进行《春晓》、《早发白帝城》和《静夜思》的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诗歌欣赏:播放古诗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首古诗的主题和作者意图,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悟。
2.3 活动设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表达和表现能力。
•创作赏析: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内容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展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反思3.1 教学亮点•融入多媒体元素,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设计多元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理解古诗的能力。
3.2 教学不足•需要更多考虑不同学生对古诗理解能力的差异,提供更多个性化辅导;•教学设计可以进一步优化,增加更多互动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分享。
通过对《古诗三首》的深入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拓展文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表达能力。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和乐趣。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 课时安排•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课文学习•教学时长:1课时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读懂《古诗三首》,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意境。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并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古诗三首》课文•课堂多媒体设备•学生课本及笔记•教师备课大纲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古诗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重点•学会朗读《古诗三首》,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写作手法和历史背景。
3. 活动设计1)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2)分组朗读古诗,并进行集体讨论,探讨每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古诗情感;•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解读古诗的内涵及情感表达。
五、教学小结本节课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希望学生在诗词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0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诗三首 公开课教学设计
21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文本简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
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运用结合注释和搜集资料等多种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运用结合注释和搜集资料等多种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分享吧!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课件出示课题:古诗三首】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
请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理解这两首诗的作者?给大家介绍介绍。
预设:【课件依次出示: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学习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
3.掌握《古诗三首》的背诵。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共同探讨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喜爱。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对优美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品读和背诵。
2.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揭示《古诗三首》深层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内容,唤起对古诗的兴趣。
二、呈现1.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向学生发放《古诗三首》的文本材料。
三、品读1.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逐句进行朗读。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意境。
四、讨论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感悟。
五、作业布置1.布置《古诗三首》的背诵任务。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互相朗读《古诗三首》,巩固前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是怎样一种文学形式?为什么古诗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三、分析1.分析《古诗三首》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比较多首古诗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
四、练习1.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诵练习,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
五、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古诗鉴赏方面仍存在困惑,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下一步将强化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挖掘,并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教案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认“芙、蓉、洛”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单”,会写“芙、蓉、洛”等8个生字。
2.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3. 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重难点】1.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2. 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导入1. 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
2.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出塞》《从军行》)活动二:初读古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诗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1. 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2.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3.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4. 借助注释,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1. 品读前两句诗。
(1)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是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3)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并阐述古诗中所包含的哲理。
2.能够朗读古诗,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3.能够通过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内涵。
2.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结合诗歌赏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寄扬州韩绰判官》、《过华清宫绝句》的基本意思,能够正确朗读。
2.能够通过导师引导,领悟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1.細致研读古詩內容,理解其中的隐喻和抒情意境。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古诗中的哲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板书、黑板、笔2.学生准备:课本、笔、作业本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以“诗歌的美”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新课呈现(15分钟)1.讲解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跟读古诗,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第三步:诗歌赏析(2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含义,并展示讨论成果。
2.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抒情。
第四步:诗意仿写(20分钟)1.要求学生模仿古诗的格式,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古诗”。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展开创作。
第五步: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更多古诗进行阅读,并进行朗读练习。
2.带领学生探讨古诗中的哲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重点:理解古诗意境,朗读技巧难点:领悟古诗中的哲理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与理解能力,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和诗歌赏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绝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本节课将围绕这三首古诗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诗人的情感、描绘画面等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突破策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频、视频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古诗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熟悉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诗文。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同时,展示诗人的生平简介,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3.操练(10分钟)针对每首古诗,提出几个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巩固(10分钟)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对诗文的阅读感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背景,了解古代的文学风貌。
2.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背景和内容。
2.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3.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介绍《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李白,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夜晚时的感受。
2.跟读《静夜思》,注重把握句子的意境和韵律。
3.分组讨论《静夜思》的意境和诗人想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七月》1.介绍《七月》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引导学生体会夏天的酷热和快乐。
2.分组朗读《七月》,重点把握诗句中的生动形象和情感。
3.分析诗句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与学生分享对夏天的感悟。
第三课时:《题李凝簃水西亭》1.介绍《题李凝簃水西亭》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引导学生了解园林诗的特点。
2.学习《题李凝簃水西亭》的内容和结构,感受其中蕴含的意境。
3.分组讨论古诗中的园林意象和行间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能力。
五、课堂评价1.针对学生的朗读表现和对古诗的理解,进行实时评价和指导。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示对古诗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3.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情感抒发和思考深度。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感想,谈谈自己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2.选择一首古诗,背诵并录音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阅读相关课外书籍,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诗歌朗读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春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古诗、传承文化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诗句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诗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4.说文解字: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欣赏品鉴:让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古诗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之第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④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单于溃败逃走
⑤齐读前两句。
学习后两句
①满字理解。
②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品质。
③齐读后两句、
小结: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大雪,这是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诗人只描绘了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把当时的气氛有力地烘托出来。
①个别不理解的小组内解决。
②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大家共同交流。
学习前两句
①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衬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着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
②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
③除秋雨自然寒意外,还有什么令诗人感到寒意孤寂
④补入王昌龄的做官资料。
⑤世态炎凉,朝廷不公,仕途坎坷,他感到寒心,朋友离去,他觉得孤立无援。
学习后两句
①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他不想回家。
②理解冰心、玉壶(冰清玉洁)
③朗读后两句。
④整首诗朗读与背诵。
师提示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注释等多种方法。
①个别不理解的小组内解决。
②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大家共同交流。
学习前两句
①夜。夜晚、黑夜、深夜。
②夜黑、夜深、夜静、宿雁表现梅花的色淡气清,其实是表明自己的志向。这就是托物言志。
⑤王安石咏梅,咏的是梅花的高洁。
陆游咏梅,咏的是梅花的与世无争。
古诗三首
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阅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够想象画面。能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插图等多种方法展开想象。
(3)能够背诵诗歌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塞下曲》公开课优质课教案古诗三首
《塞下曲》教学实录一、激情引入,解题质疑.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大家齐背一遍。
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今天在上课前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镇守边疆的大将军——李广(出示)。
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
(教师随机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另一首边塞诗《塞下曲》,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指向课题)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师: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师:(随机课件出示)解题意,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生:读一遍。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1、出示诗歌,齐读课题。
同学们这里有一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塞”,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一遍。
怎样记住这个字?这个字还可读什么音呢?指名答,师出示课件。
se堵塞闭塞 sai 塞外边塞 (木塞瓶塞)“塞”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塞:指边界险要的地方。
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2.你们了解卢纶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出示PPT)3.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114页,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生读,师巡视停下来,谁来读读,看看谁能读准字音,读通顺?点名读。
谁来评价,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价)你觉得他字音读得准吗?(后鼻音怎么样?)还有哪些是后鼻音的字呀?谁再来读一遍?指名读。
师:不错。
这首诗除了后鼻音外,多音字也较多,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多音字?点名说。
(曲,将、没)师:“没”字要注意,我们平常读mo是指淹没在水里,文中指的是“插进”。
谁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读)这首诗除了“塞”字,还有个生字要掌握,是哪个?(棱),棱指的是“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你能说说哪些地方有棱吗?我们诗中所说的棱是指石头的很多面。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句意思,以及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过程与方法: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结合资料了解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默写古诗。
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人物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2.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光辉。
今天,就让我们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诗人简介)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的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诗题意思为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做铺垫。
四、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学生读得正确。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21古诗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塞下曲》:《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由唐代诗人卢纶以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此诗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墨梅》:《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应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三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三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节课是该课文的教学第三课时。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三首》,进一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但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古诗的朗读和感悟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讨论等方法,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2.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练掌握课文,感受诗文的美。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取长补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课文翻译,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本节课的课文内容,同时配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课文,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
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及古诗等。
学生准备:熟读古诗;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揭示课题1.导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吧!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相机板书:古诗三首)3.导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
(教师相机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解诗题,知诗人。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王昌龄与卢纶的资料。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4.交流有关《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两首诗的背景资料。
(二)学生练读古诗。
1.读诗要强调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和范读。
相机强调:(1)“芙”“蓉”都是形声字,都读二声。
(2)“洛”是三拼音。
(3)“单”是多音字。
在“单于”这个词语里读chán;表示姓的时候读shàn;其他情况一般读dān。
3.借助注释,初步谈谈对两首诗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导学: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一)品读第一首——《芙蓉楼送辛渐》。
1.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
”“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自古以来就是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
下面,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2.学习前两句,体会“寒”,感悟“孤”。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想画面,层层递进地理解诗句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1)学生汇报诗意,其他学生补充。
(2)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的“寒”和楚山的“孤”。
①导思:当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②导读:“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着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齐读)(3)引导学生体会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①导思: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相机板书:寒孤)②学生谈体会。
③导学: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诬陷。
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
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④导思:你认为这个“寒”字,我们还能怎么理解?指导学生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嚼透一个字。
⑤导读: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感到寒心,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诗,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
3.学习后两句,体会“内心”,感悟“品质”。
(1)学生汇报诗意,其他学生补充。
(2)导思: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地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他不想回家吗?(相机板书:冰心玉壶)引导学生理解含义。
(相机板书:冰清玉洁)(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4.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并背诵古诗。
(二)品读第二首——《塞下曲》。
1.导入:卢纶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塞下曲》。
2.学生朗读古诗并汇报诗意,其他学生补充。
3.品词析句,感悟情感。
(1)解读“夜”。
①(相机板书:夜)夜:夜晚、黑夜、深夜。
②导思: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③导学: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④导读: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单于溃败逃走。
让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诗。
(2)解读“满”。
①导思:“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相机板书:满)②导读:一个“满”字让我们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相机板书:英勇无畏)让我们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③小结: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是否追上了敌人,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感受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从景入手,抓重点词句感悟画面内容,并由景入情。
比如《塞下曲》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1.观察课后写字表中的“芙、蓉、洛、壶、雁”,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课件分类出示生字,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壶”“雁”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和笔顺。
4.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芙、蓉、洛”,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识字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
(1)将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注意读出语气。
(2)搜集边塞诗。
设计意图:将学到的古诗与家人分享并且搜集边塞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厚重了学生的文学积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激趣导学1.听写生字,教师相机强调易错字的写法。
2.学生接龙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3.导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和“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各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4.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5.揭题:梅花历来是诗人吟诵的对象。
王安石的《梅花》和《雪梅》你们还会背诵吗?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
(相机板书:墨梅)6.导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梅花,感知梅花的韵味。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夯实基础,而引导学生吟梅悟梅既做好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复习方法,自学古诗1.导学:回顾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3.学生汇报对诗人的了解。
王冕,字元章,号竹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4.解题:你们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仲仁的人。
一日,仲仁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5.导学:运用之前学习过的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古诗并做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并小组交流,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能力。
三、汇报交流,感悟诗情1.指生多种形式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正音。
(“砚、乾坤”都是前鼻音。
)(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4)读出平仄变化来。
2.感悟诗意。
(1)学生汇报诗意,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2)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①(教师出示《墨梅图》)导学:这淡淡的墨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相机板书:梅)②借助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理解“洗砚池”。
③通过填空形式理解“淡墨痕”。
(相机在“梅”的后面板书:花开淡墨痕)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引导学生用小练笔的形式加深对诗句的感悟。
那花儿的颜色(不浓艳),就像(用含着许多水的墨汁点染上去的)一样。
既没有(桃花那样娇艳),也没有(杏花那样如霞般粉红)。
④导读:你能读出梅花清雅宜人的味道来吗?(3)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引导学生交流“清气满乾坤”的意思。
(相机板书:清气满乾坤)②引导学生融情想象:此时你站在小溪源头,有香气飘逸;现在你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
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
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真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③导读:让我们一起边读古诗边想象这株“色淡气清”的梅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汇报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为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打下基础。
四、品味诗境,拓展阅读1.导思: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色淡气清吗?曾经有人这样称赞王冕:(出示)“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你是如何理解的呢?2.补充介绍王冕的资料。
3.导学: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无数,还自称为“梅花屋主”?学了这首诗,你们知道原因了吗?4.小结:王冕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这首诗表面是在写墨梅,其实讲述的是诗人自己的志趣、志向。
相机在“清气满乾坤”前写“人”,在后面“托物言志”。
5.导读:梅花与人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人物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你们能读出那一份气节来吗?6.激情引读: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问王冕:王冕啊王冕,若是再无人欣赏你的才华,你还会守着那份淡泊名利、不媚世俗的情操吗?王冕啊王冕,要是你到了风烛残年仍一无所有,你还会守着那份淡泊名利、不媚世俗的情操吗?王冕啊王冕,若是你现在还能听见我的声音,我想问你,700多年过去了,你还会守着那份淡泊名利、不媚世俗的情操吗?7.小结:同学们,诗人咏梅,咏的是梅之淡雅、梅之清香,咏的是梅之精神、梅之气节、梅之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