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

合集下载

网络舆论的讨论发言稿范文

网络舆论的讨论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就网络舆论这一话题发表我的看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社会风气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就网络舆论的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网络舆论的双刃剑特性。

一方面,网络舆论可以迅速传播信息,提高公众的关注度,有利于揭露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匿名性、情绪化等特点,也容易导致谣言传播、恶意攻击等现象,对个人名誉、社会和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在享受网络舆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潜在的危害。

其次,我们要关注网络舆论的引导。

作为政府、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应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传播正能量。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网络监管,打击网络谣言、恶意攻击等违法行为,维护网络秩序。

2. 鼓励媒体、自媒体等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增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网民的辨别能力,引导网民理性发言、文明互动。

4. 鼓励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发挥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再次,我们要重视网络舆论的理性表达。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因此,我们要倡导理性、客观、公正的表达方式,避免情绪化、偏激化的言论。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在发表观点时,要充分了解事实,避免断章取义、误导他人。

2. 尊重他人观点,即使不同意也要以理服人,避免人身攻击。

3. 关注网络舆论的动态,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4. 在表达观点时,注意措辞,避免言过其实、引起误解。

最后,我们要关注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正在形成。

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双刃剑特性,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

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实民意

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实民意

网络这个平台太容易被掌控,能让多少人民发表自己心声而不被一些反复发炎的淹没?况且还有官方的过滤,就连在贴吧发言还要被和谐,答案很明显。

网络民意只能代表部分人,说明部分人有这样的意思网络舆论是一条河流,纵然有不少人试图搅浑这河流已达到浑水摸鱼的目的,但是,河流之广博之深入,岂是一两条小鱼小虾能翻起浪的。

仅代表个人看法。

网络民意不能·完全代表民意。

网民的特点是具有爆发性,并且随意性很大,具有很强的快意恩仇的味道。

网上一个事件热得快,凉的也快。

不是完全从理性出发,感性的东西多些。

至于说药家鑫的案子,药家鑫要是不死才是藐视法律。

开车撞伤他人,不说去救人,却怕对方记住车牌号,还因为对方是农村人怕难缠就行凶杀人,还是连捅八刀。

总结下来就是开车肇事,见死不救,行凶杀人的恶性的刑事案件。

怎么个罪不至死?什么是真实民意,是公众在经过思考之后得到的最真是的想法或者是看法。

药家鑫——按照法律规定其实罪不至死,但是网络民意不同意啊,为平民愤,死刑。

可是后来又有人说,其实药家鑫案是可以重新审视的。

然后网络上又出现了一批人替药家鑫说话。

所以会发现,其实网络民意具有不稳定性,盲目性,轻信性。

这些性质决定了网络民意不是通过自己深刻思考得到的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看法,而是随波逐流。

所以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实的民意。

网络民意能否代表真正的民意作者:发布时间:2009/01/04 责任编辑:朱嵬嵬来源:金华日报本期话题背景两年前,经济学家樊纲这样评论网络民意:“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的外面,多数的农民、民工都不在网上,不是网民能够代表的,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

”两年过去了,中国的网民总数已达到2.53亿,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已越来越多地占据了现代人的生活空间,网民言论的活跃程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媒体在岁末盘点2008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时,网络民意又一次成为耀眼的关键词。

那么,网络民意如今能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对此,人们看法不一。

公民意识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的问题及对策

公民意识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的问题及对策

20206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场域,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载体,网络为大学生进行网络舆论表达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当前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拥有较高的言论自由,任何事件一经他们发布或转发,往往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引发全社会关注。

在公民意识教育日渐加强的社会背景下,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更是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重要渠道。

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直接决定着未来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一特殊群体,在必要时候对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为其成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的现状大学生群体对公共事务的网络参与呈现出普遍、深入及持续的特征。

[1]大学生作为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会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对网络事件进行追踪,发表言论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这个过程就是网络舆论表达的过程。

大学生能以积极、豁达的心态和胸怀来看待网络舆论,说明其权利意识得到提高,大部分具有良好的网络媒介使用素养,正确行使自己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调查得知,大学生目前主要通过贴吧、校园BBS、微博、博客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参与舆论表达,可以说是新媒体技术的成熟催生了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的发展。

多数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舆论表达时,更倾向于政治、经济方面的话题,说明大学生目前的公民意识现状良好,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关心国家大事。

据调查得知,超过七成大学生都遭遇过网络谣言欺骗。

一方面原因是大学生慎独意识的缺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在网络舆论法律方面尚未完善,使其尚未能够意识到网络谣言带来的社会危害,以及会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因此大学生在网络舆论表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把握好讲话的分寸,避免因主观原因造成对网络社会秩序的破坏。

互联网时代,如何看待网络民意

互联网时代,如何看待网络民意

互联网时代,如何看待网络民意?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近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网络民意是现实民意在网络上的延伸,对于推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完善政府公共管理、促进民主政治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应该如何看待网络民意?如何正确对待这里面的真真假假,这值得社会人士包括网民在内的所有人深思。

我认为看待网络民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网络民意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进步。

公民重大网络问政事件从2003年的每年几起,到2007年的每月一起,发展到2009年以后的每月数起,从这中可以看到网路民意的力量不断增强,人民队伍不断壮大。

2009年2月,云南在押人员李乔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躲猫猫”时撞墙而死。

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在事件成为网络热点后,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并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

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躲猫猫”事件真相很快被查清,施暴者受到法律制裁,有关责任人受到行政处罚。

在此前后,包括杭州“70码”、温州购房门、陕西真假华南虎照片风波、山西“黑砖窑”事件,乃至湖北邓玉娇事件等一系列网络公共事件中,网民监督公权力,推动着事件真相的调查。

从这些事件中,我们看到了网络民意的力量,而网民的监督不仅改变了公民传统政治参与的理念,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而且对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机制、运作模式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网络民意不代表全部的民意。

随着网络民意力量的壮大,一些不法商家看到了商机,网络黑势力也随之出现。

他们炮制虚假民意、诽谤竞争对手、干扰正常秩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民意的真实性。

蒙牛伊利之间的黑公关事件,以及最近的360与QQ大战,还有各个影响重大的网络事件,几乎都能看到网络水军的身影。

这参杂了事件主角中某方了利益的宣传已经不是网络民意了,而是利用网络民意的称号来为自己牟利了。

现如今的中国,使用互联网的人中青少年占大多数。

虽然青少年对社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大多数还是显得年少无知,且极易人云亦云。

论网络舆论与现实社会的互动

论网络舆论与现实社会的互动

论网络舆论与现实社会的互动论网络舆论与现实社会的互动近几年,网络世界的“繁荣”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其中,网络舆论的快速发展最值得我们关注。

在网络上揭露的种种重大事件、“瞒报”丑闻使地方政府部门开始意识到“纸是包不住火的”。

社会现实不再只是单方面丰富网络舆论的内容,反过来,网络舆论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阵势在网络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上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并化身为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力量改变着现实社会。

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发生了频繁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互动。

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的互动现状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凭借网络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网络的交互性、超时空性、匿名性、时效性等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管理等诸多方面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的信息传播格局。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震惊中外的打砸抢暴力事件。

西方一些著名媒体对此进行了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报道,其中CNN把不法分子袭击军车的照片进行剪裁,故意淡化袭击者的暴力和群体色彩,只留下军车在开进的画面,以此恶意抨击我国政府不讲人权的“血腥镇压”, 严重歪曲事实。

这种恶意篡改引起中国网民对西方媒体所谓的“客观报道”的强烈质疑,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出强烈抗议的声音。

国内外网民通过博客、论坛、视频等,搜集各种证据驳斥CNN的不实报道,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声讨舆论。

此过程中,网络成为海内外华人表达爱国之情、反对“藏独”、支持奥运的重要平台。

大家通过发帖、跟帖、参加网络签名、QQ和MSN挂“中国心”等网络特有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支持,最终迫使CNN总裁致函中国驻美国大使,向中国人民道歉。

这是一场空前的爱国运动,网民表现出的爱国热情让人沸腾。

然而,我们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民发出的网络民意形成的舆论具有了巨大的现实力量,直接影响了现实世界事件的发展动向。

相对于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只有网络媒体可以提供这样一个理想的话语平台,让数量众多的网民在同一时间发出一致的声音。

理性认识网络舆论的现实民意表达

理性认识网络舆论的现实民意表达

圆桌会议的人,他们只能接触其中的很少部分,那么,健全的舆论由何产生?传媒的碎片化与媒介分层并无直接关联,因此我们要坚决地说,媒介分层是传媒发展的进步性标志。

但这也决非意味着当前的媒介分化没有问题。

社会分化、媒介分层,并非意味着社会的隔绝是正常状态,恰恰相反,分化的社会更需要整合。

所谓舆论导向,不能仅仅从个别事件上去理解,如果缺乏对整个社会的整合能力,单个事件的舆论导向将非常困难以至于不可能。

新闻传媒分层是世界新闻业的现实,但我们的特殊表现在,分层的传媒丧失了新闻传媒的共同原则。

3类传媒秉承完全不同之理念:严肃传媒是宣传,通俗传媒则是休闲,精英传媒又是暴露问题。

新闻传媒失去了一个恒定的操作标准,传媒无力提供一个整合社会的共享价值系统,建构出来的现实图景因此是碎片化的,受众缺乏感知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现实中国的途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们很难指望社会舆论会产生出真正的民意。

如果说对现实的认知决定了舆论的生成,传媒与舆论关系的另一方面就是舆论的表达,新闻传媒对此也是大有作为的。

当前新闻业的一些普遍现象暴露了新闻传媒生产“民意”的实质。

新闻报道经常以各个领域的专家作为重要新闻来源,专家的作用主要是对新闻现象提供阐释。

这在当今新闻业几成流行。

正当的理由不外乎:增强权威性,代表舆论,等等。

这应该是一个恰当的方式,因为专家具有专业能力以及相对超脱的公共立场,专家意见既可能成为精英舆论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大众舆论的代言人。

但让人失望和担忧的是,专家在传媒中的这个角色被大大异化了。

新闻传播学界有研究表明,那些在传媒中阐发意见的专家,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传媒当作一个空洞的符号在使用的。

他们本身的意见并不重要,传媒只是在要表达自己意见时借用专家的名义。

更有甚者,传媒甚至不惜歪曲专家意见以迎合自己既定的报道方针。

这种以舆论之名歪曲民意的极端做法,已经引起各个领域专家的高度警觉。

一些专家因此对传媒产生了极端不信任和排斥态度。

这种情形正像布尔迪厄所说,新闻场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社会场域,尽管它在文化生产场中地位低下,但却有着罕见的统治形式:控制着公共空间。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作文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作文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作文网络舆论,你怎么看?
说到网络舆论,有时候真的让人眼花缭乱。

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像菜市场一样热闹。

但别忘了,这菜市场里啥都有,好的坏的,真的假的,都得靠咱们自己去分辨。

网络舆论这东西,有时候就像个镜子。

你看,一个热点事件出来,网上立马炸开了锅,各种观点都有。

有的说得头头是道,有的就是瞎扯。

但无论如何,这都反映了咱们社会的多样性,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声音。

不过话说回来,网络舆论也不是都那么美好。

有时候,一些人会利用这个平台来发泄情绪,甚至恶意攻击别人。

那些键盘侠,真的挺让人头疼的。

咱们得小心别被他们的情绪带着走,得有自己的判断。

所以啊,面对网络舆论,我觉得咱们得保持一颗冷静的心。

别看到啥就信啥,得学会分辨是非。

同时,也得尊重别人的观点,哪怕你觉得不对,也别急着去反驳。

毕竟,网络是个大家庭,大家都
得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网络舆论就像个双刃剑,有好处也有坏处。

咱们得学会用好它,别让它伤了自己。

你说呢?。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与言论自由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与言论自由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与言论自由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对言论自由的挑战与思考。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与言论自由的现状、问题和应对之道。

一、网络舆论的现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网络上发表和传播言论,形成舆论的声音。

同时,社交媒体、新闻平台和博客等网络工具也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广泛表达意见和互动交流的平台。

网络舆论的活跃程度远超传统媒体,成为影响公众意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网络舆论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证。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虚假信息和谣言滋生,误导公众甚至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网络舆论的表达存在过度偏激和攻击性的情况,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恶意批评屡见不鲜。

此外,网络舆论容易形成“信息茧房”,个体的信息获取被过滤和局限,形成了舆论壁垒和认知障碍。

二、言论自由的挑战与思考言论自由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权,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思考。

传统媒体监管的模式难以适应对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监管,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更加分散、匿名和难以追溯,使得言论自由和信息监管之间的平衡变得更加复杂。

一方面,网络上的言论自由给民众带来了更多表达的自由和多元的声音。

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使得公民在言论表达上更为便捷,也能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讨论。

同时,通过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反馈,当权者在决策和实施政策时也面临着更大的舆论压力,有助于改进和优化政策。

另一方面,言论自由的滥用也存在着风险。

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恶意攻击和辱骂等现象屡见不鲜,给个体权益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维护好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平衡好言论自由与信息监管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三、网络舆论与言论自由的应对之道在互联网时代,要实现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和保护言论自由,需要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和法律法规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理。

论网络舆论对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论网络舆论对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论网络舆论对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2003年湖北打工青年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州被错误收容遭故意伤害致死,消息在网络上激起强烈讨论,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实施21年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随之被废除。

一个人的死亡导致国家一部法规的废除,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次事件具有划时代意义,表明网络对我国政治生活干预的开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在表达民情、民意方面具有如下优势:一是使普通百姓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

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媒体的言论有时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和呼声。

而网络公共论坛(BBS)、新闻反馈板块及聊天室的出现,则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无限宽广的话语平台,任何一个会打字的人,只要拥有一台连通网络的电脑,就可以顺利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普通公众借助网络拥有了表达权,避免了传统媒体作为中介代言人的独断专行,甚至强奸民意。

二是具有强大的聚合力。

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个相互交流、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虚拟社区,用共同的兴趣爱好、信息关注点等,将各地的民众汇集到一起,通过共同交流观点,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地凝聚起多数民众,为进一步形成强大的舆论创造基本条件。

三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互动是网络最为鲜明的特征,它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

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呈单向性,来自各方面的评论、反馈、辩解及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

而开放的网络平台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问题大胆地发表看法,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实时相互交流;同时,这种交流形式使相互间身距千里的民众有种面对面、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做到“众声喧哗”,从而顺利实现意见的交流和自由碰撞,并最终促成舆论的形成。

四是公众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

传统媒体对民情、民意一般都有个加工、筛选的把关程序,有时一些更真实而一手的舆论、呼声却得不到传达,而互联网就取消了这道工序。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针对某一事件、现象或个体产生的舆论和情绪,是网络用户基于其对某一事件、现象或个体的认知和评价所形成的一种涌动的情感。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网络舆情的扩散和影响力的增大,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应对。

网络舆情的问题表现在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

网络具有信息传播快、覆盖面广等特点,使得一些虚假信息、负面舆情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扩散开来,对某些事件、个体或机构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这对社会稳定和个体利益构成了威胁。

网络舆情的问题表现在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

由于网络上的信息可以匿名发布,且审核不严格,因此很容易出现虚假信息、谣言等,给舆情的传播造成混乱,甚至导致误导和误解。

网络舆情的问题还表现在对个体和机构的侵害。

一些网络暴力事件、网络谩骂等对个体和机构的名誉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甚至影响到了其生活和工作。

网络舆情问题的出现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来加以应对。

针对网络舆情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对策来加以应对。

需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影响范围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应对问题。

需要建立严格的舆情发布审核制度,对网络上的信息严格审核,杜绝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保障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需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这包括对网络用户进行道德教育,强调网络言行的规范和道德底线,提高网络用户的道德素养,净化网络舆情环境。

对于网络上的不良言行和恶意攻击,需要依法加以处理,维护网络环境的正常秩序。

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公关能力建设。

面对网络舆情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个体或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危机公关预案,做好危机公关的准备工作,及时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的危机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舆情对个体或机构造成的损害。

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引导和疏导。

网络舆情与公民参与网络民意在决策中的作用

网络舆情与公民参与网络民意在决策中的作用

网络舆情与公民参与网络民意在决策中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一种具有公共性的舆论倾向和情绪态度。

而公民参与网络民意,则是指公民利用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这两者在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与公民参与网络民意在决策中的具体作用。

首先,网络舆情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及时的信息和反馈。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也意味着网络舆情可以更加迅速地传达给决策者。

通过监测和分析网络舆情,决策者可以及时了解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议题的态度和看法,以便更好地认识民意趋势,作出相应的决策和调整。

其次,网络舆情可以扮演舆论监督的角色。

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和匿名性,使得公众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诉求。

通过网络舆情,公众可以对决策者的行为和政策进行监督,促使决策者更加透明和公正地履行职责。

网络舆情的监督作用可以帮助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决策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此外,公民参与网络民意也可以增加决策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在传统决策中,公众参与的方式相对有限,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普遍存在。

而通过互联网平台,公民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决策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考虑公众的意见,避免单一的决策方式,从而使决策更加合法和可持续。

特别是在政治决策中,网络舆情与公民参与网络民意的作用更加显著。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政治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网络舆情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公众对政策的意见和反对声音,促使政府更民主地制定政策。

而公民参与网络民意可以增加政府的合法性和民主性,提高政府的决策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然而,网络舆情和公民参与网络民意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网络舆情可能存在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和广泛性使得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发布者可以随意散布虚假信息,干扰和误导公众。

决策者需要具备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以避免被虚假信息所影响。

网络舆论凸现的社会问题及对策

网络舆论凸现的社会问题及对策

网络舆论凸现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网络舆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对策近年来,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

网络已成为重要的大众媒体,成为网民讨论公共事务、表达意见、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公共平台。

但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体,其致命的缺陷是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导致其缺少权威性和公信力,因网络舆论的失控引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如何利用网络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面临的又一个紧迫而崭新的课题。

一、网络舆论事件凸现的社会问题。

伴随着网络的扩张,网络舆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了民众对社会舆论的参与,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从网络舆论事件中体现的诸多社会问题。

(一)网络舆论事件凸现了社会矛盾的淤积对热点网络舆论的跟踪分析表明,网络舆论事件的数量猛增,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社会紧张度正在上升,社会矛盾进一步淤积。

而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聚集网络舆情焦点的热点事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

近年来,政府的公信力在民众心中的负面评价有加剧的趋势,一些地方或部门官员违法乱纪行为一旦曝光,就会马上成为全国的社会热点。

如周正龙案、天价烟案等。

二是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城管队伍。

这类事件主要涉及公检法、城管等政府部门,网上聚焦日益紧张的警民关系和不断发生的地方极端社会事件,可以看出社会民众的某种不满。

如早年的刘涌案和近年的“俯卧撑”“、躲猫猫”事件。

三是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

这类事件涉及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央企,如“北京站售票”事件、“央视大火”事件等话题。

四是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

这类事件涉及房价过高、费改税政策、老保险制度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医疗体制改革、高考改革等。

五是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

公众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初次分配不合理问题的不适感不断增强,不满情绪日益积累,比如国泰君安天价薪酬、高管降薪等。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网络舆情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既是信息传递的载体,也是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问题也愈发突出。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1. 谣言传播频发在网络上,谣言传播的速度之快往往让人倍感震惊。

一条虚假信息经过几个小时的传播,就可以蔓延到全网,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

谣言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的认知,还可能对个人、企业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 舆论炒作现象严重有些利益集团或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炒作一些虚假的舆情事件,制造社会恐慌,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社会事件。

这种情况下,网络舆情被利益驱动的人为因素所左右,失去了传播信息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 网络暴力现象增加在网络上,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攻击性言论,甚至出现人身攻击和谩骂。

这种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而且还会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引发恶性事件。

1. 信息传播速度快网络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传播到全世界各地。

而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民众对于真假难以辨别,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2. 匿名性在网络上,用户可以使用匿名的方式进行发言,缺乏了对言论负责的制约,由此导致一些人在网络上放任言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3. 利益驱动与商业化有些网站和自媒体平台追求流量和点击率,会故意渲染一些事件,刺激用户情绪,以此来获取流量和广告收入,这种商业化行为导致了网络舆情失去公正性和客观性。

1. 提高信息素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提高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公众的信息教育,提高公众对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让大家认识到谣言和真相的区别。

2.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严格打击虚假信息的传播和网络暴力行为,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3. 增强平台自律各大网络平台应加强自律,不以追求流量和点击率为目的,而是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质量,做出对虚假信息零容忍的承诺,履行社会责任。

网络舆情分析在政府舆论导向与民意研判中的应用

网络舆情分析在政府舆论导向与民意研判中的应用

网络舆情分析在政府舆论导向与民意研判中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分析在政府舆论导向与民意研判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网络舆情分析的重要性,并介绍其在政府舆论导向与民意研判中的具体应用。

一、网络舆情分析的现状当前,网络舆情分析已成为政府、企业等机构了解公众关切和舆论动态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海量的网络言论和互动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社会热点、民意倾向以及舆论触角,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网络舆情分析与政府舆论导向政府舆论导向是指政府通过媒体、宣传等渠道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和操控的过程。

网络舆情分析能够帮助政府了解公众对政策措施的反应和意见,掌握社会热点和民意动向,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分析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可以更好地制定舆论引导策略,推动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网络舆情分析与民意研判民意研判是指通过调查和分析公众的态度、观点和看法,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网络舆情分析作为一种相对客观的手段,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公众对政策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通过对网络舆情数据的监测和分析,政府可以准确把握民意的变化和动向,及时调整政策,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四、网络舆情分析的应用工具网络舆情分析需要借助一些专业的工具和技术。

网络爬虫可以帮助获取海量的网络数据,情感分析可以识别文本情感倾向,主题模型可以识别和分类舆情话题,网络关系分析可以了解舆论触角和传播路径等。

这些工具和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帮助政府进行舆情分析。

五、网络舆情分析在政府舆论导向中的应用案例近年来,不少政府利用网络舆情分析来引导舆论。

例如,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及时了解公众的关切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回应。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渠道,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六、网络舆情分析在民意研判中的应用案例民意研判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网络舆情分析,政府可以了解公众对政策的看法和意见。

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解读网络民意

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解读网络民意

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解读网络民意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事件发展与传播的重要一环。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出的群众舆论观点和情绪,它往往能够对社会事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将以网络民意为切入点解读其中的内涵和影响。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与形成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出的群众舆论观点和情绪。

在网络上,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论坛、博客等表达自己的言论和看法,这些言论和看法将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广泛传播出去,形成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由众多网民的观点和情感的累积而成,它的蓬勃发展与网络的普及程度和用户数量呈正相关。

二、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的关系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事件往往通过网络的传播渠道引起广泛关注,而网民们在网络上争相讨论和表达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和情感。

这些观点和情感将通过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迅速扩散开来,影响着更多人的态度与观点。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能够影响到社会事件的发展和进展,舆论的压力常常能够促使当事方做出积极的回应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网络民意的解读与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形成源于广大网民的参与和互动。

网络民意指的是通过网络表达出的广大网民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通过对网络民意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事件背后隐藏的问题和需求。

网络民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在大规模社会事件中,因为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需要得到足够多网民的共鸣和反馈。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对网络民意的分析和挖掘,及时掌握社会事件的动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网络民意也能够对社会事件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民意的集中表达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组织和当事方的关注,这使得他们更加积极地回应和处理相关事件。

同时,网络民意的高度关注也为个别意见或观点提供了广泛的传播平台,引发更多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参与,推动社会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和解决。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密切相关,网络民意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能够对社会事件的解读和影响起到重要作用。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舆情分析与民意调研研究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舆情分析与民意调研研究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舆情分析与民意调研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

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交流意见的重要平台,也成为政府、企业和组织了解舆情、进行民意调研的有效途径。

因此,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舆情分析与民意调研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首先,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舆情分析是指通过对社交媒体上用户所发表的言论、反馈和评论等进行收集、分类、分析和挖掘,从而获取对特定事件、话题或产品的舆论态势和情绪的研究方法。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和强大的处理能力。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迅速了解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态度、看法和情感倾向,进而指导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和舆论引导。

其次,社交媒体中的民意调研研究是指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上所展开的调查问卷、投票活动和用户反馈等方式,针对特定问题或话题对公众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观点收集。

相比传统的民意调研方法,社交媒体中的民意调研更加灵活、高效且成本较低,可以迅速获取大量的公众观点和意见。

这些数据可以为政府、企业和组织提供对民意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其更好地制定政策、产品策划和信息推广。

在社交媒体中进行网络舆情分析与民意调研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如社交媒体监测工具、文本挖掘技术和情感分析算法等。

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其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言论和信息有时存在虚假、夸大和误导的情况。

因此,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和民意调研时,要注意筛选和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避免误导性的结果和结论。

第三,综合多维度的指标进行分析。

网络舆情和民意调研涉及到人们的态度、情感、观点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应综合运用多种指标和维度,如舆论分布、情感倾向、意见多样性和用户行为等,以全面了解公众的意见和态度。

论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

论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

香港中文大学论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黄澍雨专业:中国研究学号:1155024553指导老师:王绍光摘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后,互联网覆盖率、网民的数量急剧增长。

网络舆论作为公众通过网路向政府表达声音的重要渠道,受到了政府决策者、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主体的重视。

其对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中所形成的外压模式,已经不容忽视。

因此回答网络舆论是否能够反映现实民意,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通过三个层面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即网民的人口结构是否有代表性;网络舆论的判断是否与现实民意相符;以及网络舆论能否代表大部分网民意见。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反映民意的新兴渠道,在肯定其积极意义之下,但仍应认识到它目前并不一定能代表主流民意。

对于网络舆论应当谨慎地分析与对待,以防止因为信息上的贫富分化而造成新的不平等现象。

导论自1995年中国邮电部宣布向大众开放互联网开始,互联网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普及。

截止时2012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5.64亿之巨,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达42.1%。

1在网络普及率不断增长的今天,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已经拓展到政治形态、经济运行、社会结构、人际交往、资讯传播、政治参与、政府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

可以说,互联网已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留下了不可忽略的印记。

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客观存在,借由互联网所具有的非线性,即时性,互动性,非同步性和打破时空限制等特点2,已经逐渐成为社会舆论主流的一部分,并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发展与大众对事件的判断根据。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互联网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以及人民参与提供了条件,并深刻地改变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3互联网将中国带入了信息社会里,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广大人民群众接触信息的障碍。

美国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指出互联网与政治的关系,“在信息社会里,所有的信息适合权利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

对舆情、民意和舆论三概念异同的初步辨析

对舆情、民意和舆论三概念异同的初步辨析

成之时, 或该问题尚不足以影响态度之 一般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也使舆论学 时的意见。潜隐意见是 “ 潜在 民意” 研究也有了广义和狭义的差异。 舆论在 (o ni pb c n n 。 Pt tl l oio )潜隐民 e a ui pi 意 广义上是指 “ 公众意见” ,相关的研究 如果意味多数态度或预存立场, 终究会 多使用意见、 态度和看法等词汇, 强调 形成一项问题的意见,那就具有重要 公众意见所包含的基本倾向和基本精 性。 另外, 还有一些影响较大的民意定 神,听起来与民意差不多。笔者认为, 义, 如: 民意是针对一般或民间重要性 这种现象既与舆论学科本身的研究有 的问题, 经过意识的、 理性的公众讨论 关, 也多少是与社会上长期缺乏民意研 以后达到的社会判断; 民意指的是同属 究而由舆论研究的某些认识观点发挥替 于各个社会团体的个人对问题的态度; 代作用的现象直接相关。 下面列举一些 民意是政府以外的人们, 对全国关心的 有代表性的对舆论的广义性含义的定 事物自由公开表达的意见, 且这些人要 义:舆论, “ 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 求它们的意见有影响,决定政府行动、 意识、 具有权威的多数人共同 意见。[ ” 川 人事或结构的权利; 民意被认为是在特 “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 殊时刻, 对引起人们兴趣的问题, 存在 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 于特殊人们的观点和情怀。 民意, 乃是 的共同意见。1- ^ 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 1 2 1 团体中的一群个人, 在经过思想交流之 的人物、 事件、 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 后, 对某一事件所汇集的各种意见。 民 念、 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具有一定的一 意不代表每一个人的每一项意见。 它只 致性、 强烈性和持续性。[这几个对舆 " 1 3 1 是在一特定的时空以及团体之内, 就某 论的定义基本上都具有 “ 公众意见” 的 项共同相关的事务, 反映出团体内各种 基本含义。 广义的舆论研究为了应付解 不同的意见; 民意指的是政府发现要谨 释民意的需要, 不断地发明和借用了一 慎注意的许多私人意见。1 [ 0 1 些相关概念, “ 如,潜舆论” “ 、舆论场” 、 把上述一些对民 意概念的定义或基 “ 体态语”等概念, 使广义的舆论研究 本认识综合起来, 笔者认为, 具有以下 在范围上变得越来越广泛, 有些时候甚 三个基本相同的特点: 第一, 民意指来 至会出现把舆论研究的学者与民 意研究 自民间或非政府机构的个人、 团体和公 学者之间划等号的现象。相比起来, 比 众的意见,含公开和非公开的;第二, 较传统的狭义的舆论研究更强调了 舆论 阐发意见的对象通常是与提出意见者相 本身的一个突出特点, 即总是把舆论与 关的社会事物、事件和问题等;第三, 媒体之间的关系放在第一位, 强调舆论 在意见的阐发方式上具有多种形式。 笔 是不离开媒体的公众意见, 或者是一种 者认为, 从以上这三个基本相同的特点 主要依靠媒体的公众的公开意见。 实际 看, 意概念的研究者们大都坚持了 上, 对民 多数广义的舆论学研究在强调舆论 一种比 较广义的看法, 即从民 意的内 容 作为 “ 公众意见”的同时, 也大都明确 构成、 阐发对象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具 或不明确地指出并强调它的 “ 公开意 有广泛性, 这些基本相同的特点展开 见”的含义, 由 而把舆论只解释为 “ 公开 去, 几乎所有的针对社会以及社会事务 意见” 则是对舆论的比较纯粹的狭义解 管理部门及人的意见, 都可以被看作民 释。 在这方面, 有的学者直接指出舆论 意。 同时, 这种广义的认识也相对比较 是一种 “ 议论形态” ,是公众的公开言 模糊一些, 至少在内容和对象的基本分 论。4作为舆论, [- 1 1 必须是冲口 而出、 公 类方面并没有很清晰的界限。 开表达的意见。 { 一些舆论学研究专 ”‘ 5 ] 在中国大陆, 由于过去对民意问题 著指出了舆论与传播工具之间的联系, 在理论认识上的某些误区, 使得相关的 并指出这种联系由近代康有为第一次提 理论研究开始得较晚。 而使用民意调查 出, 报开两月, “ 舆论渐明, 初则骇之, 方法, 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即 继而渐知新法之益。 ( ” 语出《 康南海自 使在当前,在民意的基本理论研究方 编年谱) 并指出, ) 康先生的话是赋予 面, 应当说, 正式发表的成果也相对较 舆论研究 “ 广泛的新的内涵” [ 。1 6 1 少, 因此, 常常给人以重方法研究而轻 根据笔者对舆情、民意和舆论之 视有关理论研究的一般印象。 间在概念认识上的基本差异的初步探 三、 典论概念。 这一概念在使用上 究, 我们认为, 舆情与民意在概念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中文大学论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黄澍雨专业:中国研究学号:1155024553指导老师:王绍光摘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后,互联网覆盖率、网民的数量急剧增长。

网络舆论作为公众通过网路向政府表达声音的重要渠道,受到了政府决策者、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主体的重视。

其对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中所形成的外压模式,已经不容忽视。

因此回答网络舆论是否能够反映现实民意,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通过三个层面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即网民的人口结构是否有代表性;网络舆论的判断是否与现实民意相符;以及网络舆论能否代表大部分网民意见。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反映民意的新兴渠道,在肯定其积极意义之下,但仍应认识到它目前并不一定能代表主流民意。

对于网络舆论应当谨慎地分析与对待,以防止因为信息上的贫富分化而造成新的不平等现象。

导论自1995年中国邮电部宣布向大众开放互联网开始,互联网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普及。

截止时2012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5.64亿之巨,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达42.1%。

1在网络普及率不断增长的今天,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已经拓展到政治形态、经济运行、社会结构、人际交往、资讯传播、政治参与、政府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

可以说,互联网已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留下了不可忽略的印记。

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客观存在,借由互联网所具有的非线性,即时性,互动性,非同步性和打破时空限制等特点2,已经逐渐成为社会舆论主流的一部分,并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发展与大众对事件的判断根据。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互联网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以及人民参与提供了条件,并深刻地改变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3互联网将中国带入了信息社会里,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广大人民群众接触信息的障碍。

美国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指出互联网与政治的关系,“在信息社会里,所有的信息适合权利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

4而中国网络舆论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公共政策议程的设置,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影响了决策过程。

其从根本上而言,便是借由来自政府外的舆论、社会压力,对决策者形成足够的压力,迫使他们改变旧议程、接受新议程,换言之,网络舆论形成的即是王绍光教授在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中所指的“外压模式”。

5例如近几年中国政府对于铁道部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网络舆论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对于铁道管理、铁道建设的激烈批评。

如果没有网络舆论的推波助澜,这起导致40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 0412.pdf.2洪敬富, 和陈柏奇. “网络通讯时代下的中国公众参与---以厦门PX厂为例.”中国大陆研究, 2011年6月: 5.3Yongnian Zheng.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The Internet,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03.4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5 (2006)人死亡的交通安全事件可能很快就会如97年造成126人死亡的“4.29岳阳县荣家湾站特别重大火车事故”一般最终风平浪静,渐渐为人所遗忘。

6然而在大众网络时代,网民可以通过互动,将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变为公众议程的一部分。

7网络舆论作为反映民意的渠道,已被决策者所广泛接受与重视。

200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人民日报社,开启了中国决策者直接与网民沟通的先河。

胡锦涛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

8在笔者看来,网络舆论所导致的外压模式在当今中国的政策议程模式中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的模式之一,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变迁,网络舆论在中国政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面对纷繁的网络舆论,一个极其重要却又经常为人所遗忘的问题便凸现出来,即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何在?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由于网络舆论在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中的突出作用,决策者对于网络民意错误的认知有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亦或者是忽略了信息弱势群体的利益而使得政策更加偏向于信息富有者,造成新的贫富分化与不平等。

公共决策的核心本质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公共决策理论创始人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它是对全社会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9所以网络舆情能否代表现实民意,对于中国公共决策实现公共利益的科学化、民主化至关重要。

然而在区别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分野的问题上,学术界有着很多不同的意见与表达。

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舆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流民情民意,其已经成为了解民意最直接的通道,并且正在逐渐形成“电子民主”(e-democracy; cyber-democracy, etc)。

10有的学者则认为网络舆论并不具备代表性,政府决策者应当谨慎看待网6中国安全网, "“4·29”铁路行车特大事故."/anlifx/fileview.asp?title=%A1%B04%A1%A429%A1%B1%CC%FA%C2%B7%D0%D0%B3%B5%CC%D8%B4%F3%CA%C2%B9%CA&filename =ns040969.txt7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5 (2006): 96.8新浪网, "胡锦涛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5点意见." 2008,6,21./c/2008-06-21/00251.9David Eston, 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Knopf,1971).10Guobin Yang,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喻国明. 腾讯网, "网络民意已接近现实民意."络舆情。

11最具代表性的如樊纲指出的:“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外,多数的农民、民工都不上网,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

12而更多的人则误将网络民意与现实民意混淆。

基于上述的判断以及过往的研究,面对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能至少需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与思考:第一是网民群体的人口结构是否具有普遍代表性?第二是网络舆论的价值判断是否接近于现实民意?最后是网络舆论是否可以代表全体网民的意见?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本文希望能够厘清现实民意与网络民意的分野,增进对网络政治与网络舆论的认识,从而使公共决策过程更加合理与理性。

网民群体的人口结构分析关于网络舆论是否能代表现实民意的争论,绝大部分持否定意见的人认为网络舆论缺乏代表性的最主要因素在于网民人口构成对社会群体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笔者认为,作为网络舆论的发言人,网民的人口结构本身与中国本身的人口构成是否相近,的确是区分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网络舆论只能代表部分社会阶层或者部分地区的声音与利益,鉴于网络舆论对于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深刻影响,那么其对政府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很有可能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长久以往也会加剧信息富裕者与信息弱势群体的贫富分化,使得决策者忽略那些缺乏发言权与发言渠道的社会群体,导致更深程度的不公平。

毕竟任何一个社会都面临各种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既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也包括注意力资源。

13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互联网普及、电脑技能、收入水平、上网意愿等方面的差别,导致/a/20101125/000036.htm。

刘力锐."网络民意通道研究."求实11(2005)11贾宝林, . "网络民意与政府决策." 内蒙古大学学报. 5(2007); 彭兰, . "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 国际新闻界. 12(2009).12樊纲."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党政论坛.10(2008)13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5 (2006)并不是每个地区所有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接触到网络的或者愿意上网,因此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在人口结构上产生了明显的差别。

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差距首先体现在女性意见代表性的不足。

通过中国互联网中信息中心2012年第31次调查结果中的网民性别结构(男55.8:女44.2)与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结果(男51.27:女48.73)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男性网民的数量明显高于女性数量。

虽然男女网民比例并非差别悬殊,但在网络论坛上,男性的帖子经常更长,他们更可能是话题的发起者和结束者,是论题的主导者。

14而根据复旦大学所发布的《2011年微博意见领袖研究报告》表明,在前100名的微博意见领袖中,仅有9%的意见领袖为女性,女性无论是在网民人数上或者网络话语权上都与男性有明显的差距。

这一方面可能源于相较于男性,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因而在电脑技能、信息意识上不及男性。

15另一方面从微博领袖的性别比例可以看出,在中国网络舆论中,仍是以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女性关于时事政治的意见、对于自身权利的表达远非主流。

第二,网民结构的不平等还体现在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的巨大差距上,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在表达权利的机会上低于城市及发达地区居民。

截止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接近6成,而农村地区仅有23.7%。

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仅有27.6%,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人口。

从互联网普及率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普及率也要明显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16即便互联网的本质使得人人都有发出声音的权利与机会,但是从根本上,互联网仍然使得众多的信息弱势全体的声音被弱化了。

即便相对富裕的人群也会对于不发达地区表达出同情的声音,但是本质上人们仍然倾向于关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治议题。

有学者通过统计历年网络舆论重点关注的164件事件后指出,东部地区网络重大舆论事件分布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源自大城市的重大网络事件比例也14Nancy Baym,"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in a Computer-Mediated Discussion", Rea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pril 1996.15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