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的_少子化_及其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问题研究1998年 第2期论日本的“少子化”及其对策

关春影

战后50余年来,日本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在日本,老龄化问题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识和重视,并对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关于少子社会、少子化给日本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是在近些年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教育界,正在对这一课题进行广泛的研究并探索和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少子化的现状

从日本人口的变化来看,自1920年以来,平均每年大约有200万左右的婴儿出生。但在1947—1949年的三年里,人口数增长迅速,每年大约有270万婴儿出生。这是由于二战后,人们有了安全感,同时,从国外归来的士兵大都处于生育适龄期,因此出现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日本人把在这一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称之为“团块世代”。另据统计,1947年“合计特殊出生率”,平均每位妇女一生生育的子女数为4.5人。

1948年,由于日本制定了《优生保护法》,使堕胎合法化,加上避孕手段迅速普及,日本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下降的情况,1953年出生的婴儿数为150万人。到1957年,合计特殊出生率为2.4人,日本进入了低出生率时期。直至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每对夫妇2个孩子这种家庭结构基本上没有改变。但1966年的情况较为特殊,这一年出生的婴儿非常少,仅有136万人,这是因为1966年为丙午年,许多日本人认为丙午年出生的女孩命运不佳,而不愿意在这一年生孩子。从1971年至1974年,“团块世代”到了结婚生育年龄,这一时期的出生率连年超过200万人,出现了第二次生育高峰。这一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被称为“子团块世代”,其人数超过800万。此后,合计特殊出生率再次呈下降趋势,1989年下降至1.57万人,跌破了1966年丙午年1.58人的这一日本最低记录,日本人称其为“1.57冲击”。而实际上,日本要保持现有的人口数量,合计特殊出生率必须保持在2.1人。1993年以后,最低合计特殊出生率记录一再被改写,1993年为1.46人,1994年为1.50人,1995年为1.42人, 1996年为1.43人。这一系列的数字虽有小幅度变动,但它确确实实地告诉人们“少子社会”已正式到来了。日本在1992年发表的《国民生活白皮书》中,首先使用了“少子社会”一词。

自1947年以来,日本平均千人的婴儿出生率基本上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47年为34.3人, 1957年为17.2人,1967年为19.4人,1977年为15.5人,1987年为11.1人,1997年为9.6人(详见下页表格)。由此可见,日本的少子化进程之快,已达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二、出现少子化的原因

日本的少子化进程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已婚妇女生育数量减少

造成日本少子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已婚妇女生育数量逐年减少。众所周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能对人们的某些传统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过去,日本也有“养儿防老”的观念,但是随着“核家庭”的增多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观念逐渐淡化,依赖子女度过晚年的想法已不象以前那么强烈。另外,日本教育费用不断增大,考试竞争日趋白热化,使得许多家长为子女的前途忧心忡忡,这些都无形地加大了已婚妇女育儿的精神负担。需要提及的是日本的职业妇女,她们既要同男人一样

日本人口动态表

单位:人

年次人口数出生数死亡数乳儿死亡数

(未满1岁)

新生儿死亡数

(出生后未满4周)自然增加数

189943,404,4001,386,981932,087213,359108,077454,894 190043,847,0001,420,534910,744220,211112,259509,790 191049,184,0001,712,8571,064,234276,136126,910648,623 192055,963,0532,025,5641,422,096335,613133,681603,468 193064,450,0052,085,1011,170,867258,703104,101914,234 194071,933,0002,115,8671,186,595190,50981,869929,272 194778,101,4732,678,7921,138,238205,36084,2041,540,554 195083,199,6372,337,507904,876140,51564,1421,432,631 195589,275,5291,70,692693,52368,80138,4641,037,169 196093,418,5011,606,041706,59949,29327,362899,442 196598,274,9611,823,697700,43833,74221,2601,123,259 196699,056,0001,360,974670,34226,21716,296690,632 1970103,119,4471934,239712,96225,41216,7421,221,277 1975111,251,5071,901,440702,27519,10312,9121,199,165 1980116,320,3581,576,889722,80111,8417,796854,088 1985120,265,7001,431,577752,2837,8994,910679,294 1990122,721,3971,221,585820,3055,6163,179401,280 1995124,298,9471,187,064922,1395,0542,615264,925

拼命地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培养子女,而且丈夫在分担家务方面明显缺乏自觉性,加之居住空间又不宽敞,使得她们不想多生育子女。

2.独身女性增加

独身女性增加即“非婚化”的加剧,是造成少子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据日本厚生省1997年1月发表的《日本未来统计人口》资料推测:1980年以后出生的女性终生未婚率将为13.8%,到2000年合计特殊生育率将从1995年的1.42人下降为1.38人。造成这种非婚化的最大原因在于,女性意识到结婚和生育带来的“损失”要比“收获”大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妇女的这种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女性未婚时期享受到的乐趣,大部分都将因结婚、生育、育儿而失去。1997年5月日本经济企划厅公布了对家务等无报酬劳动价值的估算数字,估算每位专职主妇每年的无报酬劳动价值为267万日元。这个数字无疑造成了非婚化的加剧。

另外与非婚化有关的是“寄生式独身”这一现象的出现。独身者的比率自1984年以来增长缓慢,而在父母身边的独身者比率却急剧上升。这是因为跟富裕的父母一起生活,工资收入可以不向家里交,这笔钱可以用于购买名牌商品、满足自己的爱好、外出旅游等。这种独身白领丽人(o ffice ladies)人数正在迅速增多,已构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阶层。“寄生式独身”现象对非婚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女性晚婚化

晚婚与少育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和就业率的提高,其结婚年龄大都推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都市化以及服务行业的增多等,都为女性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男女就业机会的均等化,使得女性有可能在某些领域与男性一决高低或平起平坐,因此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满足于毕业就结婚的生活方式,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更多、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从统计数字来看,在1970年,日本男子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6.5岁,女子为24岁,而到了90年代前期,日本男子的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到28.4岁,女子达到26岁。在日本,晚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