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笔记整理-新版.doc

合集下载

2013四川大学丁元军《中华文化》哲学篇复习思考题

2013四川大学丁元军《中华文化》哲学篇复习思考题

第一、第三周复习题一、四部;二、国学为什么不是“国故学”?三、为什么要说“国学惟欲其旧”?四、通过以下对于道的两组说法,谈谈你对于道的理解:(一)表诠(正的说法、肯定的说法)的三种:1,“天不变,道亦不变”2,“放之四海而皆准”3,“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二)遮诠(负的说法、否定的说法)的三种1,“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者非道2,“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者非道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者非道第五周复习题一、从“文学通情,史学明故,哲学达理”的比较出发,谈谈你对哲学的理解。

二、请比较庄子“道行之而成”与王船山“行而后知有道”两种说法。

三、“虚位”、“定名”四、为什么说,只用“道德”两个字说儒家还不够,一定要说“仁义道德”才足以表达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含义?第六周复习题一、五经、六经、七经二、孔子对于六经分别做了哪些工作?(删诗、叙书、订礼、正乐、赞易、作《春秋》)三、辨析下面的说法:(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分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总章一一〇)第七周复习题一、四书、思孟学派二、先秦诸子十家三、辨析下面的说法:孔子不是与诸子并列的先秦诸子之一;《论语》也不是诸子类的作品,而应当被归为六经的范围。

四、分析:(一)《论语》总章二七八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二)《论语》总章一九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第八周复习题一、分析: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甲卷(2小时闭卷)(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号:999007030课序号:0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哲学篇)任课教师:高小强成绩:适用专业年级:全校本科05-08级学生人数:101 印题份数:110 学号:姓名: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

本题 2 页,本页为第 1 页2 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3务必用A4纸打印教务处试题编号:参考答案中华文化课(哲学篇)甲卷(岁己丑冬)评分细则一、术语简释(每小题1分,共10分)1.三皇:天皇、地皇、人皇2.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3.孟子“四端”:仁、义、礼、智,或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或恭敬)之心、是非之心4.《大学》“三纲领”:明明德、亲(或新)民,止于至善5.《老子》的主要观念:道、无、玄6.佛家“四谛”:苦、集、灭、道7.二程:程颢、程颐,或者:大程、小程,等等8.紫阳象山:朱熹、陆九渊9.横渠船山:张载、王夫之10.亭林东原:顾炎武、戴震二、简答题(只选两题做.....,每小题15分,共30分)1. 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答:第一,惟有仁者当为一统治者,因惟有仁者才可遵先王之道而可教化众民,正如“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8分)第二,而不仁者居高位,犯先天之道,其后果就是“播恶于众”,正如“上无道揆也。

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

复习题第一周一、简答:(一)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

史学,历史。

子部,诸子。

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论道;中国人所说的哲学。

讨论研讨,道理。

论道者:哲学家。

二、分析:张南皮曰:“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厘定学堂章程折》:“无论何等学堂,均……俾:希望。

心术:心思。

壹:彻底。

纯粹端正。

瀹yuè:疏通。

智慧才识。

技艺能力。

务:追求。

期:盼望希望。

仰:旧时公文用语。

上行文中用在“请、祈、恳”等字之前,表示恭敬;下行文中表示命令。

副:相称,配得起。

造就:培养。

流弊:滋生或沿袭而成的弊端。

张之洞生于晚清社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

典型的“过渡型”人物,他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华传统文化。

一方面反对、否定新文化新思想的政治伦理层面,一方面又愿意接受其技术艺能方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表达。

今天依旧适用。

三、论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请据此谈谈大学对于人生之意义,以与你关于大学之理想。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与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

“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新民”包括自新与新民两层意思。

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

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学时应当学习三件事,一是学知识学文化,为将来人生道路尤其是事业打好基础。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版)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绪论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

(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古人坚信,人类文明没有神创的影迹。

伏羲创八卦并非“听”,而是“观”。

表征了重理性与重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区别。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进入“五帝”时代,已有大规模的战争。

2、宣扬“禅让”制度。

3、天下为公-权利财产私有化程度还不突出。

夏朝自禹至桀17君14世,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

商从汤到纣,31帝17世,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氏族制的社会组织结构一方面作为统治阶级的殷人,是以整个氏族的方式组成与面对被统治阶级的;另一方面,作为被统治阶级的人们,也以血缘亲族的方式生存着,被管制着。

与殷商有别的是,周朝在统治者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

包括:区分了嫡庶的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子弟到各地,推行封建制与世袭制;明确远近亲属以及上下等级的不同,创设礼仪规范。

2、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固然保存着浓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却担负了社会的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了。

“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

殷人是在打败敌国获得中土的最高权力之后,将自己的祖先神上升为最高神的。

3、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以“天”称至上神,显然凸现了至上神被赋予“上”、“大”意义后所获得的超越意义。

“德”的发现,首先意味着周人正式地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关于统治权在道义上的正当性问题。

唯有“德”——承认他人、他族生存的权力与给予一定的位置——才能有人有土,即才能确保本族的统治权力而不失,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条重要古训。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点、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

帝向天的转化,隐含着这种品格的转变。

4、《尚书》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六经”——尚书、周易、诗经、礼经、乐经、春秋。

诗经、乐经、礼记侧重于性情与品德;尚书、易经、春秋侧重于知识。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丁元军老师)复习题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丁元军老师)复习题

复习题一、简答:(一)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

史学,历史。

子部,诸子。

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孔子作六经;孔子删诗、正礼、订乐、撰易、叙书、作春秋(三)七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孝经》(四)道术与方术;古代完备的理想的社会方术-与道术相对的实际社会(五)四科十哲;首科德行(颜子、冉牛、闵子、仲弓)、言语(子贡、宰予)、政事(子路、冉求)、末科文学(子游、子夏)(六)具体而微;最真实的东西最普遍(具体:全体)。

与德行科相关(七)为仁由己;去做仁义的事情完全取决于自己(孔子说给颜子的话)(八)得正而毙;曾子曰:“夫子之道,忠(尽己)恕(推己)而已矣。

”形容曾子死时是得到正道(九)思孟学派;思孟学派应该是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的通称其中子思学派是儒家最正统的学派(十)孟子辟墨;孟子辟墨是指《孟子》—书中记载的孟子对朱及墨翟的批判论述,处今之世,不拒扬墨者,非孔子之徒也(十一)虚位与定名;“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虚位-从墨家看,儒家的道德是虚位的定名-从墨家看,儒家的礼乐是定名的虚位:指道与德,形式性的概念,空洞。

定名:有实在的涵的“仁义”。

儒学不论道,而是将道托付给了仁义。

(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一定属于哪一个人独属的,(建元四年)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文化策略,汉武帝采纳,在中央设国学,回归一元,一次回归而非创新。

(十三)清议与清谈;清议-汉代士大夫对时政的评论清谈-清议之后汉代士大夫对时政的评论(十四)道统;道统(儒家的最高明的道理)(十五)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十六)天理当然;天理---天理,当然(解释天理,祈使句,一种绝对(-天)命令(-天命))而已矣。

(让你去做人才会做的事情)(十七)宋五子;周敦颐(周濂溪)、邵雍(邵康节)、载(横渠)、程颢(程明道)、程颐(程伊川)(十八)濂洛关闽;理学四大学派:濂学:无极而太极,关学:太虚即气,洛学:体贴天理,性即理也,闽学:月印万川。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奴隶主统治者—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2、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人文主义思潮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四川大学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第二部分(五篇模版)

四川大学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第二部分(五篇模版)

四川大学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第二部分(五篇模版)第一篇:四川大学2012秋季中华文化思考题第二部分中华文化简述题第二部分 ,儒家十三经简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诗同乐不能分。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非遗传的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道德、美学、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部实践成果的总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财富和物质产品,如建筑、食品、工具、器皿、艺术品等。

精神文化:是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文化纲领,意识形态,传统风俗等。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从原始社会到商代原始社会:原始氏族文化。

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龙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长期演变过程中,龙逐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从春秋到战国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思想的兴起。

《周易》的创作和发展。

《论语》的创作和发展。

齐东野语和战国策。

3.从秦汉到唐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道家和儒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国内的传入和融合。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从元明到清代元代:本土文化和外来蒙古文化的融合。

明代:文艺复兴,以唐宋八大家为主。

四书五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清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均有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制度改革。

5.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学改革,思想解放,文化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崛起。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 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3. 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包含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体系。

4. 文化的思想性:中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度和广度。

5. 文化的艺术性:中国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6. 文化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日益现代化。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教育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中华文化己学堂2018秋第一讲

中华文化己学堂2018秋第一讲

中华文化(哲学篇)2018年秋版2018年9月4日第一讲课前:本课程又名:《在黑格尔、马克思、孔子之间:实践儒学理论》两个哲学根本问题:宇宙、人生。

上学期内容回顾:实践儒学三要素:返己、践仁、成圣。

甲在“体觉”意义上建立“三有观”为前提“体觉”:用身体去感觉、涵养。

注重条理、观念、材质的体觉,分别形成理本论、心本论和物本论。

“三有观”:理本论、心本论、物本论。

理本论:以理为本源、本根的理论。

(代表:朱熹·朱子理学)心本论:以心为本源、本根的理论。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陆王心学)物本论:以物为本源、本根的理论。

【代表:(东汉)王充·《论衡》;(南宋)陈亮·永康学派;(南宋)叶适·永嘉学派】乙“体觉”分“向内的体觉”与“向外的体觉”向内的体觉:用身体涵养,向内心深处涵养、感觉。

向外的体觉:以“向内的体觉”为起点,实现“物我一体”的涵养。

(1)“向内的体觉”与“向外的体觉”的区别(以路向、阶段为根据):“向内的体觉”为“直接向内的体觉”,是指径直地往内心做功夫、做涵养。

例如一般理学家的思想(如陆王心学、朱子理学)为:直接向内体觉,先说道德建设,然后在道德建设的基础之上再讲经世致用之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军事建设等)。

“向外的体觉”为“间接向内的体觉”,是指首先向外体觉,再向内体觉。

例如物本论学者(如陈亮、叶适)的思想为:首先体会到物我一体的境界,说经世致用之语,再说向内的体觉(道德建设),故为间接向内的体觉。

(2)以孟子“万物皆备于我”说为例,解释“向外的体觉”:原文: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A.注重条理感通的向外的关联性体觉(理本论的向外的体觉)。

B.注重观念感通的向外的关联性体觉(心本论的向外的体觉)。

C.注重材质感通的向外的关联性体觉(物本论的向外的体觉)。

注:所谓的“关联性”即“物我一体”;此“万物”为儒学中的“自然”,孔子称“天”(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非西方宗教定义的“自然神”(又例: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中华文化》教学大纲

《中华文化》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本课旨在实现四川大学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我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特别是要发挥人文学科的传统优势,努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不仅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人文精神;不仅有知识、有文化,而且更有智慧;让他们不仅具有博爱、宽广的境界,而且在人文修养、处事谈吐方面形成特色,具有川大特具的人文底蕴。

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尽可能地领略、掌握中华文化的相关领域和知识,在强调多阅读经典的基础上,辅以授课老师引导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接受中华文化精神的熏染,成为具有相当文化人文底蕴的人;难点是中华文化牵涉的内容广、基点多、历程长,以这个为授课内容和对象,讲授和操作起来都比较困难。

本课程以自编教科书《中华文化》为上课教材,教材分上、下两编。

上编为“导读大纲”,下编为“经典导读”。

“导读大纲”共包括40个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中华始祖、远古风骚、多元一统、大同世界、士人传统、学术源流、儒家思想、道家精神、兵家智慧、玄学思潮、宗教信仰、禅宗文化、理学心学、礼乐教化、孝道文化、科举制度、学校教育、汉字源流、古典文论、诗词艺术、古代散文、历代辞赋、传统戏曲、古典小说、史家传统、金石器物、琴棋书画、古代科技、天文地理、五行观念、姓氏源流、女性文化、婚姻风尚、图书文化、敦煌文献、游侠武术、饮食服饰、传统节日、养生文化、中外交流。

这40个话题囊括了有关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起到提纲挈领和给读者指示门径的作用。

下编“经典选读”包括了经、史、子、集方面的经典文献,文选都有简明扼要地注释,既方便学生自学,又可给教师讲课提供文献依据。

每一专题后面附有思考题和参考资料。

为了避免空洞的讲授,本教材要求每个专题必须结合典籍原文的阅读来进行。

先由学生课前预习典籍原文,教师课堂抽学生读原文,然后再由教师精讲原文,在学生读懂原文的基础之上,再深入讲解各专题相关知识和问题。

川大中华文化哲学(丁老师)

川大中华文化哲学(丁老师)

1 1什么是国学?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国学奠基人——孔子像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

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

中华国学其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

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五术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2 文化的两重性的区分,意义何在文化系统是一个优劣兼具的对立统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既有民主性、科学性的精华,又有等级意识、特权思想、官本位等封建糟粕。

文化的优劣部分往往是混合在一起,呈现出良莠混杂、瑕瑜互见的复杂性。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儒家文化来看,其中的中和、忠孝、节义等观念就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特征。

(一)中和。

儒家特别重视中和,讲究中庸之道,主张贵和、“致中和”,倡导“执而两中”,反对走极端。

中和的行为规范有忍辱负重、不偏不倚、谨小慎微、知足安分、清心自省、一团和气、诚则得中、明哲保身和随时合俗等。

中哲笔记

中哲笔记

以西方哲学为参照来建立中国哲学,套用或借鉴西方哲学理论和术语来解释中国古代思想和文献是中国哲学长期以来的主要倾向。

哲学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来掌握世界,就是以概念、范畴和原理来解释世界,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五行”学说。

大约在殷周之际,原始的阴阳说和五行说就从“术数”中诞生了。

阴阳可追溯到《易经》。

《易经》是现存《周易》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易传》。

《易经》主要记载的是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从其中所保留的社会历史资料来看,有些卦爻辞在商周之际就有了。

《易经》试图用两个具有对立性质(阴和阳)的符号(阴爻和阳爻)的排列组合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

这就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来掌握世界,并可以说有了朴素辩证法的因素,其中含有的思想包括对立面引起变化发展、对立面相互转化、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等。

五行说可追溯到《尚书·洪范》,它把自然现象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元素及其运动变化,也是以理论思维方式掌握世界,可以说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五行相生规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西周时期,阴阳说和五行说有了初步发展。

阴阳说:伯阳父提出“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认为“天地之气”分阴阳,有一定的秩序,人事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天地之气的失序,并以此来解释地震等灾害。

五行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认为五行相互配合交杂以生成百物。

到了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在《易传》和荀子的思想中,阴阳与五行两个系统彼此相沟通,形成朴素的辩证的基本原理,而在《吕氏春秋》与《黄帝内经》等著作中反映出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历法、音律、农事、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先世为宋国贵族。

年幼丧父。

少好礼,有志于学。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丁元军老师)复习题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丁元军老师)复习题

复习题一、简答:(一)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

史学,历史。

子部,诸子。

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孔子作六经;孔子删诗、正礼、订乐、撰易、叙书、作春秋(三)七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孝经》(四)道术与方术;古代完备的理想的社会方术-与道术相对的实际社会(五)四科十哲;首科德行(颜子、冉牛、闵子、仲弓)、言语(子贡、宰予)、政事(子路、冉求)、末科文学(子游、子夏)(六)具体而微;最真实的东西最普遍(具体:全体)。

与德行科相关(七)为仁由己;去做仁义的事情完全取决于自己(孔子说给颜子的话)(八)得正而毙;曾子曰:“夫子之道,忠(尽己)恕(推己)而已矣。

”形容曾子死时是得到正道(九)思孟学派;思孟学派应该是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的通称其中子思学派是儒家最正统的学派(十)孟子辟杨墨;孟子辟杨墨是指《孟子》—书中记载的孟子对杨朱及墨翟的批判论述,处今之世,不拒扬墨者,非孔子之徒也(十一)虚位与定名;“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虚位-从墨家看,儒家的道德是虚位的定名-从墨家看,儒家的礼乐是定名的虚位:指道与德,形式性的概念,空洞。

定名:有实在的内涵的“仁义”。

儒学不论道,而是将道托付给了仁义。

(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一定属于哪一个人独属的,(建元四年)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文化策略,汉武帝采纳,在中央设国学,回归一元,一次回归而非创新。

(十三)清议与清谈;清议-汉代士大夫对时政的评论清谈-清议之后汉代士大夫对时政的评论(十四)道统;道统(儒家的最高明的道理)(十五)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十六)天理当然;天理---天理,当然(解释天理,祈使句,一种绝对(-天)命令(-天命))而已矣。

(让你去做人才会做的事情)(十七)宋五子;周敦颐(周濂溪)、邵雍(邵康节)、张载(张横渠)、程颢(程明道)、程颐(程伊川)(十八)濂洛关闽;理学四大学派:濂学:无极而太极,关学:太虚即气,洛学:体贴天理,性即理也,闽学:月印万川。

2012年春 中华文化(丁元军)整理及考试题

2012年春 中华文化(丁元军)整理及考试题

写在前面的话:这是我上丁元军老师的中华文化可整理出的一些课堂要解决的问题的一些东西。

不过考试的时候不考这个。

内容会涉及到里面的东西。

论语很重要。

1四部分类法: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简称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2七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论语》3孔子对六经所做的工作:删诗书,正礼乐,传易,作春秋4横七竖七:横七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竖七段先秦百家诸子两汉气学诸子魏晋玄学诸子隋唐佛学诸子宋明理子有清朴学诸子现代哲学诸子5班固“先秦诸子十家,可观者九家”:十家:儒、道、墨、名、阴阳、法、农、杂、纵横、小说6先秦儒家诸子,七十子后学:曾子子思孟子荀子7“圣,经,道”一体:圣人是人格化的经,经是经典化的道8“历史的延搁”(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指引万世归息的终极学说. 上天不造孔子一个伟大的人物,那么万古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黯淡无光。

应该是说在孔子未出生之前,就哲学而言无历史,从历史而言确有历史,孔子给人类带来精神上的突破,是人类文化自觉性的抬头.9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解读:自我期许,达成仁之任的要求。

”“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这是朱熹的发挥。

程颐认为:“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

”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作为士的最高标准10“拔苗助长”的解读:修养心性应该毋忘毋助长。

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11“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解读:纯粹的非功利。

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中国哲学复习笔记

中国哲学复习笔记

中国哲学复习笔记中国哲学复习笔记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总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孔子提出仁、礼学说,中庸观念,发展了传统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建立儒家学派。

老子提出道。

无为学说,开创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论传统,建立道家学派。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一定程度修正儒家思想。

(尚同是其理论核心,可考性强!)孙武,军事理论家,《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地主阶级改良派:孟轲地主阶级激进派:孙膑、管子四篇、后墨、荀况、韩非消极出世:庄周逻辑理论:惠施、公孙龙、后墨、易传补充中国辩证法四大流派:老庄、孙子兵法、周易、佛学(北大朱伯昆《易学哲学史》观点)第一章殷周时代的哲学掌握萌芽时期的总体特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绝地天通(参肖捷父的版本,以下简称肖版)物生有两(参肖版)否极泰来(方克立辞典,以下简称方典)和实生物(参肖版,背诵相应段落原文)洪范(参百科全书哲学卷,以下简称百科)赢缩转化(参肖版)五行(参考《孔子研究》2004年最后一期的相关文章)尚书(参百科)礼记(参百科)第二章孔子总论儒家创始人,从未重点考过。

复习要求:先掌握教材,适当补充。

1、时代背景-孔子态度-正名(名教之始)-对周礼的损益(五个要点:将周礼归纳为正名;道德教化;亲亲下的贤贤;仁为礼的内容;中庸的方法)2、仁:从颜渊问仁入手总论性质、特点、内容、条目,展开标准、基本要求、主观动机、条目和具体标准。

3、先验论:(1)生知;学知——教育思想方法;(2)仁学先验论——与孟子人性论的差别。

4、中庸之道:(认识论的思想方法)表述(程颐论中庸)、内涵、特点『灵活性(绝四)和原则性』(程颢论中庸)5、弃形保威天命观、两可敬事鬼神观掌握引文理解即可。

具体内容1、通过“名教”概念掌握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对时代的认识,掌握孔子的名实观。

『分析』名教影响甚大,可能考,注意其内涵和外延。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0161212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0161212
2)中西哲学之“求”
“求”,在西方哲学中,主要是对宇宙的求解。这种求解与重观解的形上学相统一,是知识义,是外在的、超越的。而在中国哲学中,这种“求”转向了人生的问题,是功夫义,是内在的、撼动内心的。麻老师在解释此处是引用“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当辞逊,是非在前,自能辨之”(《语录上》之“近来论学者”条),可解释为“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即所谓本心,亦即仁义礼智四端。”可见中国哲学是从本心出发,探求内心的。在课上曾看过电影《孔子》,观后心中感慨万千。这是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对立,是一种彼此不能融合和接受的悲剧。电影中孔子对本心的求索,对道义的追寻,对自我的探讨,都是儒家思想及中国哲学功夫义的体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言论从孟子始都被认为是孔子对世间万物最根本的个人体验的显示。王阳明的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自不必说。因此,中国哲学所“求”与西方哲学有本质上的不同。正是这种“求”之对象的不同造成了后文要讨论的“本体”的不同。
西方哲学所讲之本体,是宇宙本体。古希腊时代的智者苏格拉底最先开始相关的理性思考。成先生称其为“logos”,即一种寻求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让人信服这是必然的而非偶然关系的思维活动。苏格拉底的这种论理的思维,引起了后来的诸多哲学家对真理和智慧的不同回答。后来他们形成了“上帝”的概念,这源自于原始的根源意识,“一种对宇宙无限变化的崇敬和畏惧所产生的意识”也就是说,西方哲学本体的思考是建立在对宇宙的思考之上的。
2.中西哲学之差异
1)形上学的两种形式
西方哲学以理智为根本,重观解,中国哲学以直觉为奠基,重觉解。重观解与重觉解都是形上学的表现。此二词直接概括了中西哲学在形上学这个概念上的差异。西方哲学重点在于“观”,海德格尔提出“这些实体在其中显示了自身。在最可靠的意义上,它们被理解为实体,这样就参照现状作了解释,这样,它们就被看做是呈现。”这些实体正是通过“观”来呈现的。这就要求其“观”超越主观性,不受外界影响,处于一种中立的地位,注重对知识和逻辑的建构。而重觉解的形上学,按照成中英先生的说法是“非形上学的形上学”,就是说“中国不是没有形上学,而是没有那种外在化的、超越化的、静止不动的、脱离现实的形上学。中国的形上学有它自己的关于上下左右、四方八面、整体和部分、内在跟外在、中心跟边缘的概念机制,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本体经验。”这就是一种重觉解的形上学,它的着重点是生命与德性。这种重觉解,通俗说法可以感性代之。纵观中国历史,从《诗经》到《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从雕塑绘画到书法小说,从园林艺术到戏曲文化,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之感性。这种感性,是中华民族自身“观”后,体验后的结果,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本体经验。也正是这种独有的本体经验,创造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四川大学选课指北(xx)

四川大学选课指北(xx)

影视文化欣赏推销与谈判,段颖希好老师:中华文化(哲学)~丁原军;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蒋永穆(讲得好,给分低);体育(定向)~印旭(分数高);会计学~徐桂兰(给分高)…我选的课管理心理学,3学分,主讲:刘毅,将的很不错,好过而且上课氛围活跃我们这学期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刘昌波的,期末写篇论文,从来不点名,逃课都没什么,还有资源检索课,只有五周,但能学到图书馆电子资源检索的很多东西,不过要看老师,蔡娜的比较不严,曾英姿老师太…陈智老师推荐理由:上课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他的人际关系比较丰富,今后作实践活动什么的都可以找他帮忙(这一点强烈推荐!)一些文化素质公选课比如家政学、商务礼仪什么的都挺好过,期末交个论文就行。

经济学院张红伟老师《货币银行学》专业必修课,每节课爆满,建议旁听官忠明老师的英语课,跟着他可以学到真东西对英语有兴趣的通许可以选英语精读、英语泛读,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则建议旁听家电维修签三次到即可得到2学分,无任何作业刘黎明中华文化文学篇好过狄丹奇老师的英语课内容丰富有趣,选了不会后悔、、医学美容与保健结课早好过毛概推荐老师:吴炎任斌门世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荐老师:苏鹤林任斌近现代史纲要推荐老师:张践中华文化推荐老师:谢谦周鼎丁元军王红大学英语大一大二每学期这里要解释一点东西首先是免听4、6、雅思、托福等英语考试成绩突出,可以申请免听再者进校后就会进行英语分班AB两班的课程不能互选也大学英语可以换老师不可以B班选A班A班选B班推荐老师待补充〖预置选修〗一般在你的课表里预置的选修课都是本学院开设的,与你的专业有密切关系,希望你进行学习的课程。

请询问你的学长学姐们关于那些课不必要上,否则不要轻易退选。

〖文化素质公选课〗意为各个学院开设给全校的知识普及型课程,一般比较有意思,考试简单,课程时长较短,可以通过检索查找,其中集中了很多历年经大家验证的好课。

举例如下:青铜器鉴赏社交礼仪诗歌鉴赏家用电器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家用化学品百年人物漫谈家电维修普通话语音形象提升Photoshop(凌欣)合理饮食与健康婚姻爱情家庭与法姑息医学智能技术建议试听,跟老师交流。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第一讲:导论2016/7/302:18:00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一.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的历史1.哲学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2.中国哲学的特点⑴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⑵中国哲学的特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⑴合知行⑵一天人⑶同真善⑷重人生而不重知论⑸重了悟而不重论证⑹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3.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二.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三.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4.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7.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四.思考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2016/7/302:18:00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孔子与儒家8.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哲学课堂笔记之三

哲学课堂笔记之三

哲学课堂笔记之三:中国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国哲学的重点在人,故称为“道德哲学”。

西方哲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故注重做事,这也促成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达。

中国哲学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故注重做人。

为什么中国的科技会落后呢?因为中国人探讨问题的着重点不同。

中国哲学的几个阶段:一、先秦子学:中国哲学思想最繁荣的时期,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

1、儒家:在孔子之前就有“儒”这个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社会职业,一般来说是司仪、管家、教书的人称为“儒”。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就是“二人”,指两个人的关系。

“学而时习之”的“习”是指做、行。

孔子之后,因为其弟子解释、理解的分歧,儒家一分为八。

性善、性恶之争就是很明显的一例。

2、道家:儒道有多处对立:儒家注重有为,道家则重无为;儒家注重个人对国家的责任,道家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3、法家:先驱人物有管仲和郑国的子产。

之后是商鞅、申不害,集大成者是韩非。

政治上主张严刑峻法,文化上主张专制主义。

4、墨家:多是从事直接劳动的下层劳动者。

主张尚力(重视社会实践、辛勤劳作)、节用、兼爱。

墨家在战国时期是门显学,但秦汉后消失。

墨翟的一大贡献:提出了形式逻辑。

5、兵家6、纵横家鬼谷子7、阴阳家、医、农等家二、两汉经学董仲舒的儒学与孔子的儒学是有区别的:1、天人感应;2、天不变道亦不变。

经学的两大传统:一曰故经学:寻找原著;一曰今文经学:到民间搜集传说来整理。

这也就是经学的两种研究方法:经学注我和我注经学。

三、魏晋玄学:中国哲学的新气象玄学:道儒交融。

推崇的经典:《老子》、《庄子》、《周易》。

玄学的哲学议题:1、无为而治,讲究超脱。

2、名教与自然。

名教即三纲五常。

四、隋唐佛学佛学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相通之处:讲究自我修炼。

觉悟了真理的智者就是佛。

佛法有小乘教法与大乘教法之分。

小乘教法产生的较早,是早期的佛家思想,重视自我超脱;大乘教法是后期的佛法,重视普渡众生。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浙江舟山普陀山。

川大中华文化,李祥林。课堂笔记整理版。

川大中华文化,李祥林。课堂笔记整理版。

(一)秦汉以后中国民族文化三大类型:1、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北中国草原——荒漠地带,经济模式为游牧狩猎)2、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模式为定居农业生产)3、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南中国热带、亚热带区域,经济模式为迁徙游耕)(二)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仍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2、这在四五年前,中华农耕文明在黄河中游地区就开始形成3、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中原移民迁徙,农耕地区扩展到南方并显出巨大发展潜力4、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自然经济体制中,商品经济之于农耕经济是依附性的(三)人-自然-农业“靠天吃饭”的国人因农业经济的缘故而自来看重人与土地,气候和环境的关联,老早就对大自然有亲切怀归的认同感,那“桃花源里可耕田”的理想即奠定在这“天人合一”基础上,加之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的特征,不难从平和、恬淡、安详的气氛中孕育出一种纯朴闲散的性情和人格。

中国是大陆型国家,较之富有冒险精神的海洋型文化,大陆平原型文化由于“缺乏海之超越大地的限制性的超越精神”(黑格尔)更多体现出平静,恬淡,中和,柔美的特征,可谓是一种“中庸的文化”(四)耕读传家与士人理想耕者,耕种土地,生产粮食也,涉及物质生活保障;读者,读书学文,修养身心也,涉及自我精神追求;有耕有读,有物质生活也有精神生活追求,既形而下又形而上,两个文明一手抓,这就是农耕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上。

(五)文学与农业(第三讲的开篇)华夏号称“以农立国”,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是“耕读传家”,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扎根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基础上,对中国文学有深刻的影响的农耕文明,早熟而发达,就形成在本土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

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禹所开创的夏族即是纯粹的农耕名族,不仅如此,华夏先民自新石器时代起,便选择了农业作为生存繁衍的主要依托。

以经济基础来看,是农耕自然经济。

从社会结构来看,是血缘宗法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题第一周一、简答:(一)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

史学,历史。

子部,诸子。

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论道;中国人所说的哲学。

讨论研讨,道理。

论道者:哲学家。

二、分析:张南皮曰:“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厘定学堂章程折》:“无论何等学堂,均……俾:希望。

心术:心思。

壹:彻底。

纯粹端正。

瀹yuè:疏通。

智慧才识。

技艺能力。

务:追求。

期:盼望希望。

仰:旧时公文用语。

上行文中用在“请、祈、恳”等字之前,表示恭敬;下行文中表示命令。

副:相称,配得起。

造就:培养。

流弊:滋生或沿袭而成的弊端。

张之洞生于晚清社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

典型的“过渡型”人物,他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华传统文化。

一方面反对、否定新文化新思想的政治伦理层面,一方面又愿意接受其技术艺能方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现。

今天依旧适用。

三、论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请据此谈谈大学对于人生之意义,以及你关于大学之理想。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

“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

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

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学时应当学习三件事,一是学知识学文化,为将来人生道路尤其是事业打好基础。

二是丰富内心情感,一般来说现在的大学生都要远离家乡、父母、曾经的伙伴,大学的友情、爱情、师生情将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三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大学里能接触到更多的哲学课堂哲学大师,把握好这个机会开始对人生系统的反思,并且将这种反思持续下去,争取成为一个德性高的人。

其实不论是大学还是人生的什么阶段,都应当是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大学要学专业的深度,学科的广度,哲学的高度,战略的远见。

第三周一、简答:(一)孔子作六经;删诗,叙书,订礼,正乐,传易,作春秋。

二、分析:(一)历史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有历史;哲学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无历史;经学地言之,孔子之后,中国无历史。

在孔子之前,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中国的哲学是从孔子开始,所以在哲学上,孔子之前没有历史;在经学的意义上,无论五经六级还是七经,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经可言。

(二)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说:“圣王采诗的事情停止了,《诗》也就没有了,《诗》没有了,《春秋》便出现了。

晋国的《乘》,楚国的《祷杌》,鲁国的《春秋》,是一样的。

所记载的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所用的笔法是一般史书的笔法。

孔子说:‘各国史书(褒贬善恶)的原则,我私下里取来(运用到《春秋》中去)了。

’”“诗亡”与“《春秋》作”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文化的变化,也反映了儒家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尧舜尽管至善至美,他们究竟如何治理天下却是无从知晓的了。

即使夏商二代的典章制度,由于文献不足之故,也已无法详知。

唯有西周去今未远,文献足备,是今日君主效法的最好楷模。

所以孟子所谓“王者之迹”实际上是指他心目中周文王、武王、周公所确立的美好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从基本精神上来说即是“仁”,从政治措施上说则是“仁政”,这才是孟子所言的根本之处。

先秦儒家,从孔子到孟子,一直全力以赴地致力于通过对西周遗留的文化典籍的重新阐释来建构完整的社会价值系统,从而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孟子所关心的并不是采诗制度本身的有无,而是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是否还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诗亡”的真正意思是诗失去了往昔在政治、伦理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

由于诗的功能与“仁政”直接相关,因而诗的功能的丧失就成为“仁政”毁坏的重要标志,这才是孟子痛心疾首的事情建构一套话语系统来干预社会现实。

“诗亡然后春秋作”主要是从功能角度来说的———《诗》曾是有效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的儒家文本,随着时代的变化,《诗》的功能渐渐失去,于是儒家又选择了《春秋》作为继续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的儒家话语系统。

传达同样一种价值观念以达到赏善罚恶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这就是《诗》与《春秋》最根本的相通之处。

“诗亡”与“《春秋》作”之论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它既体现着春秋战国之际政治系统与文化系统由合而分的历史轨迹,又展示着儒家士人话语建构的乌托邦精神;既昭示了从孔子到孟子社会文化空间的变化,又彰显了儒家士人重新统一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

第四周一、简答:(一)七经;六经和论语。

二、分析:(一)程子《外书》卷六,条七六:“人无权衡,则不能知轻重;圣人则不以权衡而知轻重矣。

圣人则是权衡也。

”权衡:法度;标准轻重:适当限度或分寸,事情的主次(二)六经是中国人的“旧约”,《论语》是中国人的“新约”。

六经是孔子手定。

孔子删诗、叙书、订礼、正乐、传易、作春秋,六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圣经所在。

(三)孔子是《论语》的“作者”。

《论语》的著作权不是孔子,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但是是孔子赋予《论语》道理、原则、思想。

孔子不是文献的作者,他只是述而不作,他是《论语》的奠定者。

(四)圣、经、道“三位一体”。

圣指圣人,即孔子,经指七经,道指道理。

圣人是人格化的道理,圣人也是人,我们不应该神话、误解圣人。

七经是经典化、文献化的道理,是可观可读的。

圣、经、道的根本其实是一致的,就是要学习道理学习哲学。

如果圣人在世,就直接观察他的一言一行,看道理是如何再他身上体现的。

第六周一、简答:(一)道术与方术出自《庄子·天下》“道术将为天下裂”,指思想从一个整全完备的时代进入一个碎片化、不完美的时代。

这句话形象而深入地描绘出周代学术发展的轨迹。

对应了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的转化。

(二)先秦诸子十家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

指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法家、杂家、小说家。

名家以辩论名实等思辨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三)四科十哲;四科指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这也是经史子集划分的来源。

十哲指各科的代表人物,德行:颜子、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予(子我)、子贡。

政事:冉求(子有)、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

二、分析:(一)《庄子·天下》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当时中国读书人对六经普遍的认知,点明了六经的特点。

表达思想感情,记述政事,表述行为规范,传递和谐的音律,阐明阴阳变化的奥秘,讲述名分的尊卑与序列。

(二)刘向曰:“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微言:含蓄而精微的言辞。

乖:不顺,不和谐。

孔子去世了,他的含义精深的言论消失了,他的七十二个弟子死了,儒学的精髓要义就偏离了。

这句话说明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经历的大跌荡,孔子去世后,从道术的时代转变到了方术的时代,七十子去世后,则进入了从经学到子学的过渡时代。

微言大义,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

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

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弘,弘大。

毅,刚强。

死而后已:竭尽所能从事,到死方才停止。

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也是如此,要像一个士人,一个君子一样要求自己,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三、论述:(一)讨论“中国哲学史起点”这一问题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哲学史起点”之问题一经解决,中国哲学史第一大段落就业已完成?这里的起点是标准、权衡的意思。

程子曰:“人无权衡,则不能知轻重;圣人则不以权衡而知轻重矣。

圣人则是权衡也。

”论道、学习哲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尺度、权衡,不可用极端的思想为起点。

这里把孔子当作“尺”、“规矩”,以儒家为尺度。

孔子自称对古代文明“述而不作”,其实他的学派是对古代文明的重新诠释,取古代文明的精华,创立一个文明传统。

另外,尧舜尽管至善至美,他们究竟如何治理天下却是无从知晓的了。

即使夏商二代的典章制度,由于文献不足之,也已无法详知。

唯有西周去今未远,文献足备,是今日君主效法的最好楷模。

而孔子一直致力于通过对西周遗留的文化典籍的重新阐释来建构完整的社会价值系统,从而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

(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

按照儒家的理论,理想的人生包括对宇宙的高度认识,同时又是处在三纲五常的范围之内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史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的尺度还是其核心成分。

中国哲学史的起点无非就是从孔子开始,孔子作为一个圣人,一个衡量,他把中国在他之前的哲学集以大成,在他这里达到一个绝对的中国哲学的鼎盛,这也就是所说的“道术”阶段,从孔子的“道术”阶段开始,儒家思想开始慢慢分流瓦解,形成“方术”的时期,但后来的儒者无一不是在向孔子的那个起点,那个哲学最高端的时期看齐,所以,一旦中国哲学史的起点明确,那就完成了一半。

(二)“孔子与七经”的阶段(庄子称为“道术”阶段),与(诸子阶段)(庄子称为“方术”阶段),有着怎样不同的精神文化特征?这意味着什么?庄子认为整个人类思想史可以分为两类:古典和现代。

道术的时代指古代理想、完备、整全的时代,而方术是一种现代学问,是道术下坠后一个碎片化、不完美、不如意的时代或学问状态,具有现实性。

方术是术数和方技的统称。

术数是研究“天道”的学问,包括天文、历法、五行、占卜、相术等;方技则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包括医药、房中、炼丹等。

方术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古指关于治道的方法。

《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

”成玄英疏:“方,道也。

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

”(疏:分条说明的文字:上~。

轩:~辕,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的名号。

颛顼〔xū zhuān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迄今为止qì:到,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