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一、什么是君子人格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定义,但是在《论语》中,孔老夫子给出的定义是最全面的,并且在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
孔老夫子把“仁”定义为“君子”,认为仁德乃立身之本,“人之有仁义犹如有伦理,而学仁义者可谓有方。
”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仅仅依据其中一个是不够的。
二、仁为第一仁在《论语》中是所有品德的基石,老子也认为君子必须有仁德。
仁义是指具有正直、善良、关爱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孔老夫子强调“以己度人”,“仁者不失其身”以及“大正乃仁之本”。
另外,《论语》中还讲到孔老夫子的“道不拾遗、德不拾漏”,认为非常重要的是不混淆道德原则和实际行动。
最后,孔老夫子还指出,仁德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种表面文章,而是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能力。
三、其他品德除了仁,《论语》中还提出了义、礼和智这三个品德。
义是指遵守法律道德准则,尊重自然规律和正直正义的思想和行为;礼是指对待他人有礼节,尊重老师和上司;智是指集聪明智慧于肩,具备洞察力,灵活应变。
四、启示《论语》中的君子品德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大学生应该明白,仁义是最重要的品德,只有仁德才能使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果;其次,大学生应该在行动中将仁德落实到实处,而不仅仅是谈论;最后,大学生应该在仁德基础上,注重发展其他三种品德,做到“学仁无疆,学义无涯”。
五、结论《论语》中的君子品德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他以勤奋、踏实、真实的精神为指导,激励大学生以仁义为核心,兼具义、礼、智。
立足社会实践,追求真善美,彰显君子风范。
儒家君子理想对现代人格修养的意义
儒家君子理想对现代人格修养的意义儒家人格思想不仅有益于培养现代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而且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
君子内涵的演变君子范畴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和被使用,其最初涵义是泛指西周时期的与劳动者阶层(小人)相对而言的贵族统治者阶层,是贵族男子的通称。
西周未年开始,整个社会发生变动。
贵族君子也开始趋于衰落。
大部分贵族被变动的浪潮从高岸抛到深谷,君子称号的原有内涵开始丧失。
君子内涵标准的丧失,并不意味着君子范畴本身遭到毁弃,而恰恰是使君子内涵从单纯依赖身份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思想史的进程表明,新旧思想体系的转折过渡有两种方式,一种以全新的概念表达全新的思想内容;二是利用现成的概念来表达新思想内容,使旧概念与新内容相结合而重新获得发展。
君子范畴的内涵演变采取的是后一种进程方式。
春秋时期社会的动荡变革产生出新的社会内容。
这种新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个人逐渐挣脱宗族体系的束缚而获得不同程度的独立与解放。
这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士阶层的兴起。
其二是突出人的作用与能力的人文精神的勃兴。
第三个方面是人们开始探索与追求人的新品格的新的人生观,新的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并逐渐流行。
以上新时代精神内容的三个方面是同时性的,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作用的的时代统一体。
先秦儒家就是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的要求从理论上完成了新价值观的建树,创立了新的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与君子品行西周以来的君子与小人是凝固的等级阶层的区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身份。
这种泾渭分明的身份界限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那里不断变得模糊和淡化,并逐渐开始以道德品性的高下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看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主要是看他是否具备君子的道德品格。
君子人格——个人层面先秦儒家将个体依靠自己的有为进取精神视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唯一途径,个体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是君子必备的最基本品格。
孔子提出“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的论断,可说是第一次把是否依靠自己作为一个界标来区分君子与其他类型的人。
《论语》君子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君子人格”是《论语》中提倡的当时社会的理想人格。 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其主要规定性表现为:好学善思、仁爱明 智、重义守信、自强不息、豁达宽正、心怀天下等品质。这些内在规定性使其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社会公 民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宠辱,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沮丧,乐观面对现实。 其次,善待亲 人 。 “君 子 成 人 之 美 ,不 成 人 之 恶 ” (《 论 语·颜 渊 》), 君 子 帮 助 别 人、成全别人,遇事应先替他人考虑,对他人采取宽容的态度。
“君 子 道 者 三 , 仁 者 不 忧 , 智 者 不 惑 , 勇 者 不 惧 ”(《论 语·宪 问》),明智是君子具有的基本品德之一。 何为“智”? 其一,知人,了 解自己、理解别人。 所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日》),君 子应对各种不良的言辞有及高的辨别能力,所以君子知言而知人, 知言而慎言,这是君子明智的重要表现。 其二,知仁、知信、知礼、知 义 。 “择 不 处 仁 ,焉 得 智 ”(《论 语·里 仁 》),“务 民 之 义 ,敬 鬼 神 而 远 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其三,知是非。 “宰我问日:‘仁者,虽 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 可 陷 也 ;可 欺 也 ,不 可 罔 也 ’”(《论 语·雍 也 》),在 孔 子 看 来 ,君 子 尽 管心地善良,救人心切,但绝不可能被完全不合情理的事所蒙蔽。 如果君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不足以称为智。
(三)君子重义守信 重义是君子的重要特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 之 于 比 ”(《论 语·里 仁 》),君 子 “重 义 轻 利 ”、“见 利 思 义 ”,体 现 了 “义 以 为 上 ”的 道 德 情 怀 。 “君 子 喻 于 义 ,小 人 喻 于 利 ”(《论 语·里 仁》),追求义或利,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行义”是君子的本 质,“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 语·阳 货 》),在 面 对 利 与 义 的 选 择 时 ,君 子 要 “义 以 为 上 ”。 但 是,孔子倡导的君子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起来,而是要 求 君 子 “见 利 思 义 ”,“见 利 思 义 ,见 危 授 命 ,久 要 不 忘 平 生 之 言 ,亦 可 以 为 成 人 矣 ”(《论 语·宪 问 》), 尤 其 是 当 义 利 不 能 两 全 时 , 君 子 应 舍利而取义。 君子面 对“利”或富贵,就要以“道”取之,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忠信守诺、大义凛然是君子人格的基本内容。 “人而无信,不知 其可也”(《论语·为政》), 君子无信就做不成事, 就无法立足于社 会。 可见,孔子把诚信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 也就是 “言而有 信 ”,“故 君 子 名 之 必 可 言 也 , 言 之 必 可 行 也 ” (《 论 语·子 路 》), “ 君 子 义 以 为 质 ,礼 以 行 之 ,孙 以 出 之 ,信 以 成 之 ”(《论 语·卫 灵 公 》)。 (四)君子自强不息 自强、自立、奋斗不止是君子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君子人格 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人们好学上进。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主体 自 身 的 品 格 ,君 子 要 “不 怨 天 , 不 尤 人 下 学 而 上 达 ” (《 论 语·宪 问 》), 因为 “君子求诸己” (《论语·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自立自 强,靠自己发奋努力成功。 君子关心现实,努力实践,为实现自己理 想 而 不 懈 奋 斗 ,“刚 、毅 、木 、 讷 近 仁 ” (《 论 语·子 路 》), 君 子 具 有 坚 强 的意志而不屈服于外力。 这种挺立生命,刚健自强、追求不息的人 生态度,正是君子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五)君子豁达宽正 通达、宽宏、公正,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君子的内在追求。 “君 子 坦 荡 荡 ”(《 论 语·述 而 》),君 子 光 明 磊 落 ,不 忧 不 惧 ,所 以 心 胸宽广坦荡。 “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豁达大方是君子为 人 处 世 的 原 则 。 “君 子 不 以 言 举 人 , 不 以 人 废 言 ”(《论 语·卫 灵 公》), 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 也不单凭人而否定他的言论。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子张》),君 子 尊 敬 贤 德 的人而包容群众,称赞好人而怜悯不行的人。 “君子周而不比”(《论 语·为 政 》),君 子 以 公 正 之 心 对 待 天 下 众 人 , 不 徇 私 护 短 , 没 有 预 定
孔子的君子人格论对当今教师道德发展的影响
则要 宽宏 大量 。“ 自厚而 薄责 于人 , 远 怨 矣 ! 躬 则 ” (论语 ・ 灵 公》 《 卫 )他 教导 自己 的学生 说 :近 贤恩 “ 齐焉 , 近不贤 而 内 自省 也 。 ( 论语 ・ ”《 里仁 》 看 到 品 )
德好 的人 就 向他看齐 , 看到 品德不 好的人就 要 自己
内心反省 一下有没有 同样 的错误 。 2 仁 爱之心—— 教 师 内在人格 的外化 . 教师作为传 授知 识 的领导 者 , 仁人 君 子 , 是 应
孔子认为君子是理想的修 身人格 , 君子人格是孔 子追求的人格典范。孔子认为君子具有以下特征 :
一
是“ 君子悉 有众善 ” 是 德性 的象 征 , 不 断 , 是
追求完美 的人 。二是 君子是 自我 向善 、 自我完善 的
人 。三是君子 是治 国 、 天下 的 中坚 , 维持 社会 平 是 秩序的基础 。四是君 子是见义勇为 、 于改过 自新 勇
该具有理想 人格 或者 把理想 人格 的追 求作 为 自己 的人 生 目标 。理 想人格 是指 能表 现 文化 精神 的人
要不 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 自克 自省 。孔子所 主张 的
以及人生 的价值 和意义 , 而 自觉选择 自己做人 的 从
自克 自省就是 要 自我 反省 、 自我 约束 。孔 子认 为 ,
道德修养 贵在 自觉 , 自己要 多 反省 检 查 , 他人 对 对
方式 , 培养 自己的道德 品质 , 富和 完善 自己的 内 丰 心世界 , 体现 出人 的内在规定 性 。
我 , 人 在 社会 化 过 程 中给 人 以 特色 的 身 心组 是个 织 。人格是一 种道 德人格 , 谓道德人格 就是人们 所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君子”见于《论语》107 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 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 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 次。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 《 论语》 ; 君 子人格 ; 当代 大学生 ; 培养路径
中 图分 类号 : G 6 4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3 9 0 7 ( 2 0 1 5 ) 0 2— 0 0 7 4—0 3
《 论语》 中曾 1 0 7次提 到“ 君子” 一词 , 可 想而 知 , 君 子在 孔子 心 目中的地位 非 同一般 。古往 今来 , 众 多 仁 人 志士一 直在不懈 地追 求君 子人格 。现实生 活 中的“ 君子” , 不 仅能 够给他 人树 立榜 样 , 而 且可 以做 到 “ 仁 者
正值 青春 的 当代 大学 生 , 在 物质 生活 和精 神 生活方 面基 本得 到 了满 足 。然而 , 由于 当代 大学生 的生 理年 龄 与心理 年龄不 相符 , 自我 人格修 养不 够健全 , 在 成长 过程 中 , 经 常遇到 一些 问题 , 如: 生 活 中的忧虑 、 学 习 中
的困惑 、 实 践 中的畏惧 等 。
不忧 , 知者不惑 , 勇者不畏” ( 《 论语 ・ 宪问》 ) , 有利于其个人成长。如今 ,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感到 忧虑 、 困惑 、 畏惧 , 影响身心健康。亟需借鉴《 论语》 中君子人格 , 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 君子” 人格 , 帮助他们 健康成 长 。
1 当代 大 学 生在 成 长 过 程 中 的 常见 问题
1 . 1 当代 大 学生生 活 中的忧虑
忧患 意识是 人 的一种理 智 的认 识 活 动 。子 日 : “ 人 无 远虑 , 必有 近 忧 。 ” ( 《 论语 ・ 卫灵 公 》 ) 强 烈地 忧 患
意识能够让人明白肩负的使命 , 明确理想 目标 , 主动解决忧患 。可是换个角度思考的话 , 由于当代大学生心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的开题报告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出的君子人格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对于国家和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探索《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格素质。
二、研究内容:1. 君子人格的内涵和特点:从《论语》中选取相关论述,探讨君子人格的内在涵义,其所具备的品质和特点,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作用。
2. 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关系:分析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内在联系,探讨如何通过吸收君子人格的精髓,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培养优秀的人格素质。
3. 大学生如何实践君子人格:探究君子人格的实践方法和途径,结合现实社会,具体分析如何让大学生学会实践君子人格,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行为。
4. 推进君子人格的教育: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探究如何更好地推进君子人格的教育,实现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在大学生中推广君子人格的价值观,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助力。
三、研究意义:1.对于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和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道德品质,培养优秀的人格素质具有参考价值;3.将有助于推广君子人格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预期成果:1.结合《论语》中的相关论述,深入探究君子人格的内在涵义和特点,阐释其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2.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分析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关系,提出道德人格塑造的策略和方法;3.具体分析君子人格的实践方法和途径,为大学生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和实践思路;4.推进君子人格的教育,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实践措施,为培养优秀人才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儒家孔孟“君子”人格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社会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代为背景,以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为依据,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想特质。
孔孟“君子”人格的思想特制主要包括: 君子以仁爱精神为道德准则、君子以重义轻利为荣辱观念、君子要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君子要有言而有信的品质等。
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励人们养成优秀的人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君子的坚毅品质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君子言而有信的品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关键词:孔孟,“君子”人格,现代价值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The Concept and Its Modern ValuesAbstract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genera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ased on social inter-face, the background of turbulent times, to Confucius, "Benevolence," Mencius "basically good" theory, has a rich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special ideological character include: the caring spirit of the gentleman code of ethics, the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to honor the concept of self-improvement will be a gentleman, a gentleman to be true to its word and so 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not only at the tim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ou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good character has a positive meaning.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entleman's character in "love" thinking, help to promote interpersonal harmony;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ideas will help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the gentleman in the determined quality conducive to social and personal heal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 gentleman true to its word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market economy improved.Key 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modern value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基础(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血缘为基础、以礼法为特征的传统的宗法体制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制度还未建立,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
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呈现了君子人格的理想形象。
君子人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
在当代人格教育中,借鉴《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可以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首先,《论语》所描绘的君子人格强调的是道德品质的培养。
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这与当代人格教育中所强调的道德品质培养是一致的。
现代社会伴随着价值观多元化和道德缺失的问题,人们容易陷入功利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境地,缺乏对自身道德义务的认知和责任感。
因此,在当代人格教育中弘扬《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以成为有良好道德行为的公民。
其次,《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注重理性思辨和学问修养。
《论语》中有很多和学问、知识相关的语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等。
在当代人格教育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与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问修养。
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性增长,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给个体带来巨大的认知压力。
培养学生的学问修养和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辨识真伪、正确分析问题以及实现自己的自主思考。
君子人格所强调的理性思辨和学问修养,能够指导当代个体在获取和运用知识中成为自主、全面发展的人。
再次,《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注重的是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
孔子强调君子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个人内在修养的同时,也关注着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在当代人格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不仅能使个体对自身负责,更能使他们融入集体,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君子人格所倡导的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可以引导当代个体养成自律、自强的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实现自身与他人、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君子人格的培养要求个体具备道德品质、理性思辨和学问修养、自我修养与人际关系处理以及持续的学习等多个方面的素养。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
儒家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儒家在其思想体系中有丰富而系统的“君子观”,树立了君子的理想人格,形成了沿袭中国古代文明整个过程的君子文化。
君子,作为适合于人的发展的理想人格,儒家更加注重强调成就君子人格对于塑造理想人格的现实意义,包括强调君子的“德性”,强调君子人格“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以及“名与实”的统一等。
儒家关于君子人格的思想传统源自孔子和孟子。
孔子曰:“君子怀德”《论语》中,孔子所论君子主要是从“道德意义”上来阐发的。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孔子对比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以突出君子之德的高尚以及他对“君子怀德”的推崇。
程树德在《论语集释》中说:“按此章言人人殊。
窃谓当指趋向而言之。
君子终日所思者,是如何进德修业,小人则求田问舍而已。
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虽蹈刑辟而不顾也。
”即君子与小人所关心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惦记着自己的道德修养,小人心念自己的切身利益;君子考虑刑典法纪,小人考虑自己得到的实惠。
君子怀德,德者,仁德;刑者,刑法。
决定君子本质内容的关键因素是仁德,“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里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对于一个人来说,一旦没有仁爱之心,那就不配称君子,甚至会违背一般的做人道德。
“君子怀德”,— 1 —而能心忧天下,忧国忧民,明晓大义,这是君子的应有之德。
历史上的仁德君子,大都具有心忧天下、兼济天下的情怀,即具有“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宽厚、仁爱情怀。
君子与常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即确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君子人生的航标,指引生命的航程;而其中的人生观又能影响价值观,价值观支撑人生观,这样更能充实人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君子怀德,“为仁由己。
”(《颜渊》)君子践行仁德是自律的,无需外在条律的约束,因为君子对物质生活的欲望与要求不高,“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君子甘于贫穷,自觉担当道义,而不是孳孳求利,不是将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状况挂在心上;而与物质生活需求相对应的,是其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即“义以为质”(《卫灵公》),“义以为上”(《阳货》)。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作者:李亚波徐佩锋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第12期《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辑录,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也曾在《论语别裁》中说道:“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在《论语》二十篇中,篇篇皆有“君子”一词的出现,全文共计107次。
在《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实际上都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研究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阐述其“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意义上更加科学地认识传统道德教育的精神实质,对于改进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建构和谐社会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培养和谐社会的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教育意义。
一.君子人格的内涵“君子”这一称谓并非孔子首先使用的,在孔子之前的相关文献如《尚书》《易经》《诗经》等就已经提到了“君子”。
在西周时期,“君子”一词主要是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是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称谓,强调高贵的身份地位,是一个带有明显阶级意义的称谓。
许慎《说文解字》释君曰:“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到了《论语》,“君子”一词逐渐泛化,从身份地位的概念转变为以道德品质为内涵,渐渐具有了道德品质高尚的引申义。
1.以仁为本“仁”是君子的最高品德,君子的人格理想本质就是“仁”。
“仁”是孔子关于君子品德修养中融合了孝、弟、忠、恕、恭、宽、信、敏、惠、勇等多种美好品质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君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以仁作为终身的操守。
试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当代启示
试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当代启示摘要:孔子的君子人格观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表达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
文章剖析了孔子君子人格观的道德教育意蕴,指出孔子君子人格观所倡导的人文传统、践履特征以及日用原则,在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的人学转向、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意向、凸显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面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学校道德教育孔子的君子人格观作为一笔丰厚的道德资源,本身蕴含的关于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
深入挖掘君子人格的道德教育意蕴,继承和创新君子人格所彰显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式,激活其现代生命力,不仅可以廓清古代道德教育的历史脉络,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传统文化坐标,同时,亦可以揭示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为推动学校道德教育发展提供新的致思路向。
一、以君子人格彰显的人文传统推动学校道德教育的人学转向人文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面向。
对人的发现与确证、探寻人的完善与提升的途径以及叩问人生命的目的和价值等命题,始终是中国文化或者哲学传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孔子的思想同样可以概括为一种“哲学的人学”,或曰“为人之学”、“君子之学”。
劳思光先生认为:“孔子对文化之态度,简言之,即‘人之主宰性之肯定’,此所以为‘人文之学’。
”此论可谓精当。
孔子思想的聚焦点就是寻求人自身、特别是人在道德领域不断超越与完满的可能,而其思考的结果就是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君子人格注重人的品格提升,追求人的精神自由,推崇人的全面发展,倡导人的价值实现,为人之“安身立命”提供了深厚的人文滋养和人文关怀。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以“仁”释人,指出“仁”是人之为人的评判规尺和普遍的德性要求。
同时,作为“全德之名”,“仁”又构成了君子人格道德观的核心和最高层次,肯定了人的价值标准和道德理想的优先性和根本性。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及其对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启示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及其对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启示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潮流和新思想不断冲击传统道德观念,使当代大学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先秦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道德传统,其人格教育思想理论丰富、效果显著,磨砺出一代又一代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
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应从传统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一、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突显的问题及原因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主流是好的,表现出开拓进取、自立自强、竞争创新、平等公正等优秀的道德品质,但是,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人格危机,如胸无大志、唯我独尊、自私自利、诚信缺失、纪律淡薄、功利主义等。
具体表现有:(一)漫无目标,行为懒散。
没有远大目标,或者说,只把能顺利毕业作为最大的目标。
他们对专业无兴趣,对学习无热情;当学生干部太累,参加社团活动没兴趣,考试本着“通过就好”的原则,哪怕期末考试前也悠闲逍遥,以颓废散漫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
此外,有的学生还特别“清高”,不屑像其他同学那样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出去找兼职。
(二)不守诚信,恬不知耻。
部分学生平时不听课,一到要交作业就想到抄袭。
考前希望老师漏题,考试时想方设法作弊,丝毫不以为耻。
旷课总有各种理由,如痛经、发烧感冒、家里有事情等,利用老师的善良,撒谎不脸红。
(三)目无纪律,妄自尊大。
在这方面,有的学生甚至到了离经叛道的地步。
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早晚自习迟到旷课,节假日以“已买好车票”为理由提早回家,又以买不到车票为理由不按时回校。
有的学生经常旷课,对老师与同学的提醒毫无触动,或者矢口否认自己的违纪事实。
(四)自私自利,不知感恩。
放大自己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经常使唤别人帮自己做事,把别人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把别人的劝告当做恶意,不懂得感恩人、尊重人。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
是一个关键词,都不能做简单的、机械性的复习来理解。
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都把“习”解读为“实践”,应该是有深刻感悟的。
笔者认为,“传不习乎”,不论是“所传”还是“被传”,不管是老师教给你的,还是你要教给别人的,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之处不仅在于要实践,要行动,要学以致用,更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做到前者已是不易,二者兼备更为难上加难!最后谈一下第三则。
这则语录内容十分明了,可语译为:孔子说:“人先天具有的性情本来是相近的,但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习染不同,人的性情便相距得远了。
”在这段语录里,孔子虽然没有具体讲到人性是什么,却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生的极为重要的问题,即人生都含有“性”和“习”两个方面,“性”是天生的人的本性,是属于自然的;“习”是人由于受方方面面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养成的习性,是属于人文的。
在孔子看来,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善恶高下并非取决于先天的自然之“性”,而是由后天的人文之“习”决定的。
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大家知道,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量级学者,他们对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都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比如在对人性的认识上,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荀子提出了“性恶说”,观点虽针锋相对,但都是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立论基础和出发点的。
孟子为了让人不丧失掉与生俱来的善性或者找回已经丧失了的善性,荀子为了使人抛弃掉先天的恶性或者用习得的善性驱走、遏制恶性,结果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对于人,必须加强后天的教育,必须注意环境的影响。
可以肯定地说,正是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种认识,非常厚实地奠定了中华文化重视正能量教育、重视个人品行修养的传统的思想理论基础。
孔子还认为,确实也有不因后天的“习”而改变其本性的人,那就是“上知(即“智”的古字)”与“下愚”。
原语录是: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此语录就记载在第三则之下。
其中,“上”和“下”分别相当于高到极点和低到极点的程度副词:“上知”是指大脑智慧打开最多的人,比如圣人;“下愚”是指大脑智慧封闭最深的人,比如傻子。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摘要:在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和有学者开始将孔子大众化之际,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一个做人标准君子之道。
其中主要有四条准则: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做一个能合群和善于协调不同意见的人;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这对这现代生活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之道;和谐社会;价值观;九思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的迹象,其路行可以说是有甜蜜有苦涩,不过总体来讲是甜蜜多于苦涩,这大概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孔子及其思想受了很多限制和苦难的缘故吧!但无论其褒贬如何,本人认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绝对不能抹杀他的学术精华,尤其是被他奉为人格理想的君子之道。
因为这不仅仅只是对孔子及其君子之道的评价,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及其君子之道应该是学者的,大众的,人民的,历史的。
一、君子之整体要求“九思”总体来说,孔子君子之道讲的就是“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讲“思”,其实质是用脑想问题。
孔子为什么以“九思”概述?因为“九”是阳数之极,意思是多方面思考、多角度想问题。
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人的日常行为方面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告诫我们思考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九思”其关键是看自身的信仰和价值取向。
所谓君子视思明,就是说看就要想看得清楚明白。
看有三种对象:人、事、物。
看人要看其表里;看物要看其本末;看事要看其始终。
既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也要有所侧重地看,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通过表面探其本质。
君子听思聪是说听就要集中精力去听清楚。
要听清楚,就要多听多想。
即要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
君子要多听,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是错。
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倾诉者,即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孔子“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启示
— —
开启和谐人格 的“ 窗 口” ; 崇尚道 义—— 践履 高尚人格 的“ 阶梯” ; 重礼 守信—— 塑造健 全人格 的 两大品质; 自觉 内省——
【 收稿 日期 1 2 0 1 2 — 1 0 —1 6 【 作者 简介 】 张向 向( 1 9 8 8 一) , 男, 西南大 学教育 学部 2 0 1 1 级硕 士研 究生 。研究方向 : 高等教 育管理 。
・
《 论语》 中论述的理想人格有君子和圣人。“ 先 秦孔 、 孟将 ‘ 圣人 ’ 作为理 想人格 , 认为 ‘ 圣人 ’ 是‘ 人 伦之至 ’ 、 ‘ 万事之 师 ’ 。 ” [ 3 ] ( 踟’ 然 而, 孔子不敢 以圣 人 自居并认 为圣 人 的境 界 连 尧舜 都 难 以企及 , 正 所 谓: “ 尧舜其犹病诸 ! ” ( 《 雍也》 ) 圣人也因此被看作是 最高人格, 常人无法望其 项背。因而孑 L 子说: “ 得见 君子者, 斯可矣。 ” ( 《 述而》 ) 考究《 论语》 , “ 君子” 一词 在书 中反复 出现 1 0 7次 ’ 并 被 赋 予 了极 深 的道 德含义 , 加之孔子对君子提 出“ 三戒 ” 、 “ 三畏 ” 、 “ 九 思” 等诸多要求和赞美 , 足见孔子对君子寄意颇多。 实际上 , “ 君子” 一词早在孔子之前便已发端, 但直至 孔 子才 化身为 比较 纯粹 的道 德 概 念 , 成 为 一种 理 想 人格的代名词。诚如胡适所言: “ 孔子指出一种理想 的模范 , 作为个人及社会的标准, 使人 ‘ 拟知而后言 , 仪之而后动’ 。他平 日 所说 ‘ 君子 ’ 便是人生 品行的 标准0 ” [ 5 】 ( 嘶 )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作者:蒋昌丽谢辉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及思想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君子”一词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竟然出现一百多次,为世人构建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君子人格”形象。
这一形象不仅是孔子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载体,而且还是他毕生以求的人格美学理想的外化,并最终演变成为中华民族对理想人格的共同审美标准,对后世人格塑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是舶来品,中国古代并没有这个词,但有与之含义相近的词语,如“人品”、“品格”等,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被中国文化所吸纳,被主要用来代表个体的道德水准,指人的伦理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把“人格”依次分为小人、士、善人、成人、贤人、君子、圣人等,并赋予了不同的德行规范。
子日:“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述而》)。
在孔子看来,“圣人”是道德修养最高的等级,难以企及,“故不得而见”,历史上也只有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而仅次于“圣人”的“君子”却“得见”,在他看来,君子理想才更为切实,更具有现实性,是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为现实的“理想人格”,从而激发人们不断的克己修身,向“君子”靠近。
在这千百年的追寻中,“君子人格”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包蕴丰富的审美理想,让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去评说、去建构,日久弥新,魅力无限,任何语言文字都难以全面概括。
本文仅就孔子“君子人格”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发表一些看法。
一、“君子人格”的思想内涵(一)君子仁爱守德,克己复礼“仁”,指的是社会生活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孔子道德体系中的思想核心,也是君子人格的道德基础。
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精品文档资料
孔⼦关于君⼦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精品⽂档资料孔⼦关于君⼦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0 引⾔“君⼦”是孔⼦作为培养⼈的⼈格准则,在《论语》⼀书主要论述其品格、做事的原则、风格、态度、以及其精神追求,阐述孔⼦的君⼦之道。
1 孔⼦的君⼦之道“君⼦”⼀词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8次,可以说是孔⼦提出的⼀个⾮常重要的概念。
孔⼦不厌其烦地对他的学⽣们讲君⼦是怎样的,⼩⼈⼜是怎样的,君⼦⼩⼈两相分别,彰显君⼦品格,孔⼦提及“君⼦”⼀词,仅次于仁(109处),远多于礼(75次),中君⼦⼩⼈对举者甚多,有19处。
孔⼦显然是希望弟⼦们能把君⼦的准则作为⾃⼰的准则,把⾃⼰培养、塑造成⼀名真正的君⼦。
因此,《论语》就是在讲述“君⼦”之道的⼀本书,深刻领会孔⼦“君⼦”之道理论内涵,我们就真正把握了《论语》这本书的精髓。
本⼈尝试以下⼏⽅⾯进⾏阐述孔⼦的君⼦之道:1.1 君⼦的品格孔⼦认为君⼦是有理想有⼈格的化⾝,君⼦的反⾯是⼩⼈,通过与⼩⼈对⽐,突显君⼦品质。
他们在意见的表达,逆境中对其本真的固守,对待事物原则的坚持,做事的风格与准则各有不同“君⼦和⽽不同,⼩⼈同⽽不和”。
(《论语.⼦路》第⼗篇)君⼦对于某个⼈的意见该赞同,该反对时反对,有⾃⼰的看法;⽽⼩⼈都⼀味赞同,没有对错之分,针对什么样的⼈说什么样的话,没有⾃⼰的观点君⼦坚持原则,不因他⼈有不同看法⽽改变⾃⾝看法,失去⾃我;⼩⼈则结党营私,⽆原则,⽆⽴场。
“君⼦周⽽不⽐,⼩⼈⽐⽽不周”。
(《论语为政》第⼗章)君⼦依靠⾃⼰能⼒做事,不成功时也总是从⾃⼰⾝上找原因,⽽不会怪罪他⼈。
“君⼦求诸⼰,⼩⼈求诸⼈”。
(《论语.卫灵公》第⼆⼗章)君⼦以义为本,只思虑此事当做不当做,⽆私⽆欲;成⼈之美,锦上添花,乐于助⼈;因他⼈成功⽽愉悦,不嫉贤妒能,?是善于帮助他⼈;⼩⼈则以利为先,处处以利为唯⼀标准,计较个⼈得失;嫉贤妒能,唯恐他⼈超过⾃⼰。
“君⼦喻于义,⼩⼈喻于利”。
(《论语。
⾥仁》第九章)1.2 君⼦之德―仁、知、勇孔⼦认为君⼦之道有三,仁、知、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人类文明史的就是人类的发展史,人性自觉与人性实现构成了人类发展史的主要内容,也构成了心性修养的两个方法。
孔子君子观在引导人们心性修养、推动人类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中国古代社会价值标准的建立、道德评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君子观对中国历史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所进行的实践、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分析了孔子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对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观;形成;发展;现代意义一、孔子君子观的内容(一)仁义礼智信1.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人格伦理理论的着力点和最高点,是儒家认为人在面对其他人、面对这个世界现实的时候,所展露出的最高姿态。
可以说“仁”既是儒家的世界观,又是儒家的方法论。
精神上,追求“仁德”以达到''修己”的最高层次;行为上施行“仁政”,以济世安民,实现儒家的政治抱负。
“仁”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从《论语•卫灵公》中的一段话可以窥见一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成全“仁”德,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惜,这里所体现的“仁”的地位是近乎信仰高度的。
2.义《论语•阳货》中,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君子义以为上”。
“义”在孔子的君子人格理论体系中,是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的。
如果说“仁”是君子穷其一生的不懈追求,那么“义”就是君子做人、做事的原则要求和原则底线。
走在追求“仁”的道路上,暂时还没有做到“仁”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论语•里仁》)但是,如果做不到“义”,就与“君子”这一人格和称号绝缘了,“君子义以为质。
”(《论语•卫灵公》)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是“君子”与“小人”在“义”上的根本区别。
可见小人不仅绝缘于仁,(《论语•宪问》)同样也绝缘于“义”。
仁义都不沾边,与“坦荡荡”的君子比起来,小人自然“长戚戚。
浅谈《论语》君子人格对中学生的意义
浅谈《论语》君子人格对中学生的意义作者:范华飞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8期摘; 要:《论语》中一个典型人格便是君子人格,其内蕴丰富,意义深远。
孔子一生都在为这一理想的人格模式而努力践行。
其包含了对待家人朋友的态度,修身养性等内容。
在今天对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论语》; 中学生; 指导意义中图分类号:G633.3; ; ; ; ;文献标识码:C; ; ; ; ; ;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8-0072-01《论语》作为国学经典,一直为世人所推崇。
这部儒家典籍在现代中学生的语文教育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语》中建立的典型人格“君子”人格,对当代中学生尤为意义深远。
《论语》中总共出现107次“君子”,“君子”是孔子毕生所追求、所践行的目标。
《论语》里的“君子”人格内容丰富,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讨论一下君子之风在今天对中学生现实生活具有的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只要真心实意地致力于完善品德的修养,就一定会收到实效,这即他说的“吾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里的修养观内容丰富,有自我反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严于责己等。
这些思想,不仅在孔子时代有着重要意义,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指导中学生修身养性,不断取得进步。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在生活中,君子对自己严格要求,小人则要求他人。
看见贤德之人,便应向其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有无同他类似的缺点。
中学生在言行处事中,若能不断“内省”矫正,便无愧于心,取得自身的进步,进入较高的精神境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述而》)“浮云”一词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词汇。
殊不知这竟是二千年前孔子说的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州学院HUIZHOU UNIVERSITY毕业论文中文题目: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英文题目: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in the Contemporary Personality Education姓名钟柳苑学号04011204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04本2班指导教师杨凯毅提交日期2008年4月教务处制目录引言 (1)1当代青少年人格缺憾及原因 (2)1.1 “知”的缺憾 (2)1.2 “情”的缺憾 (2)1.3 “意”的缺憾 (3)2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 (4)3君子人格的内涵 (4)4君子人格的培养及其对当代人格教育的启示 (6)4.1德教为先 (7)4.2博学于文 (7)4.3为仁由己 (8)4.4为人师表 (9)结语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引言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种种对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也形成过许多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思想。
其中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具有特殊的地位。
孔子是最早全面展示人格问题,关注人格教育的伟大教育家。
对他的人格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进行整理和挖掘,将会拓宽我们对当今人格教育的认识,进而推动我们人格教育的发展。
“君子人格”是孔子为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所设计的理想人格。
在纪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每一篇都论及君子,共出现了107次[1]。
《论语》中所展示的君子人格“在千余年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的过程中,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的传统文化意识”,[2]也是我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境界。
当前我国青少年中出现的人格失落现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许多中国问题专家认为,中国青少年道德人格问题是否定传统价值教育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回归到传统价值的教育中。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作为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经典——《论语》,其对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分析,应该说对于我们当今人格教育是不无启迪意义的。
1、当代青少年人格缺憾及原因青少年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决定着青少年今后的人生走向和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要求。
从总体上看,我国广大青少年的思想人格状况是好的:他们有抱负,有理想,自立、自信、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
这是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主流。
只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不少青少年的人格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甚至缺失。
一些青少年鄙薄自己民族的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思想文化,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思想膨胀,贪图享乐,缺乏生活目标、集体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有的甚至参与吸毒、赌博和敲诈,杀人自杀,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对人格的忽视。
重智能,轻人格,是各类学校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通病”。
加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将我国的社会生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许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也伴随着科技文化的引进进入我国社会。
青少年作为思想最为活跃,最为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会不可避免的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
面对充满矛盾和多元的价值观,青少年往往无所适从。
一些貌似“新潮”、“开放”,实为“腐朽”、“堕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当代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用现代心理学辩证认知——平衡控制人格理论来观照,当代一些青少年的人格结构中知、情、意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缺憾:1.1 “知”的缺憾。
主要表现为人生观的偏差,人生信念的虚无。
辩证认知——平衡控制人格理论认为,认知系统的高层水平是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然而,当代不少青少年面临信仰的迷失,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和错位。
究其原因,是唯科技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成人世界的价值困惑。
在工具理性肆虐,人类片面追求效率至上的世界大景下,中国社会也面临两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革、大开放、大变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以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那种注重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注重和睦融洽、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当今社会正在逐渐被实用性、彼此算计利害得失的人际交往氛围所取代。
当今人们的交往已逐渐转化为互惠互利有无功效有无实惠的原则来进行。
成人世界的这种唯实用、功利价值取向通过社会、文化、家庭等途径影响青少年。
青少年的人生观还没有定型,在现实的践行中,便不知不觉地顺应并且认同了这种社会价值取向。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调查,有14.2%的青年崇尚“有钱就有一切的人生信条”,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能挣到钱就是好样的”的青年占6.6%,另有9.3%的青年认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青年为5.2%。
[3]在这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世精神的侵蚀下,必然导致青少年人生信念的失落。
在青少年学生中,大多没有信念或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信念,即使认为自己有信念者也很难说清自己的信念和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关系。
可见,青少年对信念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甚至不屑一顾的,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也是扭曲和错位的。
1.2 “情”的缺憾。
主要表现为道德情感淡漠,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社会公德心弱化。
辩证认知——平衡控制人格理论认为,情感系统发达的人具有理智感、道德感和其它高尚情感。
当代青少年在情感系统方面大多存有缺憾。
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你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19.8%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38.5%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价值。
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已逐渐占据上风,许多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淡漠和社会公德心弱化。
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在公共场合违反交通规则,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害公物等行为大量存在。
缺乏社会责任感,崇尚自我为中心已成为一部分青少年的通病。
认为学习目的是“有个好前程”和“多多赚钱,好好生活”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
青少年情感系统的缺陷,除了受现代社会科技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成人世界的影响外,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重理工,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而在家长的眼里教育就是汲取知识,孩子学习好就是分数高,功课好;孩子学习好就行,行为有问题不要紧;考上重点中学、大学就是人才。
家长、学校、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
这些弊端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培养考试机器的手段,失去了其精神追求和人文精神养育的一面。
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教育观念下,养成了青少年从小到大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以后干什么,往往只有一些美好和模糊的憧憬而已,他们很难站在一定高度审视将来,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再加上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久而久之,就淡化了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的膨胀。
1.3 “意”的缺憾。
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观的异化。
人格理论认为,意志行为控制方面较高发展的人,能按高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人生的追求,人生理想所表达的看法,它是人为自己的人生所建立的标尺,是人为自己所定下的航标,是人为自己所树立的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观使人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使人能够区别出真善美与假丑恶,懂得怎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从而自觉地克制自己的不正确的欲望,规范自己的行为,高尚自己的人格。
”[4]21世纪的青少年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和学习工作的压力,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
许多青少年由于生存压力,意志的脆弱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人生价值观的异化。
主要表现为:首先,知行脱节。
青少年是一个身心尚未成熟的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想摆脱依赖,放弃权威,追求独立人格,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实际的独立能力,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他们的思想活跃但混乱,既有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又显得理想模糊。
一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价值观越来越淡漠,认为那是脱离现实的“假、大、空”,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崇尚自我为中心完全抛弃社会国家利益的私利主义嗤之以鼻,但在现实的践行中,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却不知不觉地顺应并认同了较低的社会道德行为模式。
可知,很多青少年在人生价值问题上是存在知行背离的缺憾的。
其次,人生理想低俗化。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给青少年的人生观带来了不良的冲击。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在新旧价值观的冲突下产生了许多精神困惑。
许多人的人生价值观向拜金主义、物质至上、个人利己倾斜。
人成了金钱、物质和欲望的奴隶。
这些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的世俗化影响到青少年,使他们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失去平衡,走向低俗。
他们过多强调自己的个人理想,没有远大社会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在个人理想追求上,也往往以追求一些低层次的物质享受为目标,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强烈的事业心。
2、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人格一词在中国人心目中相当于品德或德行,实际上,人格的内涵不仅包括品德,还包括意志品质、心理承受力、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责任心等要素。
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人格是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
可见,人格对于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可以说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
因此,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应该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加强人格教育。
那么,学生健全人格是怎样的呢?辩证认知——平衡控制人格理论认为,健全人格是个体人格结构中知、情、意、行诸方面都达到了均衡的高水平建构。
在认知系统方面,能主动观察和思考,大胆想象,努力探索,积极行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在情感系统方面,具有较强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其他高尚的情操,情感冲突较少;在意志行为方面,能自觉按高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调控行为,目标明确,行为坚定,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
这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是青少年优良人格所追求的标准。
大面积培养健全优良型人格的学生,应该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
人格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反观2500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正是把做人的教育放在了第一位,代表孔子思想学说的著作《论语》,其中心思想一言以蔽之,乃以教人做一好人,即教人将自己的人格挺立起来。
《论语》所描绘、刻画、论述的“君子人格”就是一种理想的、挺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