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室模型
多室模型名词解释(一)
多室模型名词解释(一)多室模型名词解释什么是多室模型多室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系统内部组织结构和交互关系的模型。
它将一个系统划分为多个相互独立的“房间”或“室”,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责任,并通过门户进行通信和交互。
多室模型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的结构和内部逻辑,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主要名词解释以下是与多室模型相关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和示例说明:1. 房间(Room)房间是系统中的一个功能模块或单元,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功能。
房间之间通过门户进行通信和交互。
示例:在一个在线商城系统中,可以将用户管理、商品管理、订单管理等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房间。
2. 门户(Gateway)门户是房间之间进行通信和交互的接口,它定义了房间之间可以进行的操作和数据传递方式。
示例:在一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可以定义一个名为“CustomerGateway”的门户,用于房间之间的用户信息传递和管理。
3. 通信(Communication)通信是房间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通过门户,房间可以发送和接收消息,以实现各种功能和操作。
示例:在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中,用户房间可以通过消息门户向好友房间发送私信,实现用户之间的即时通信。
4. 调度器(Scheduler)调度器是多室模型中的一个组件,用于协调和控制房间之间的交互和执行顺序。
它可以根据规则和策略来安排房间的执行顺序和时间。
示例:在一个任务调度系统中,调度器可以根据任务的优先级和时间约束,安排各个任务房间的执行顺序和时间点。
总结多室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系统内部组织结构和交互关系的模型。
通过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相互独立的房间,并通过门户进行通信和交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系统的结构和内部逻辑,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在多室模型中,房间、门户、通信和调度器等名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多室模型
3. 基本参数α、β、A、B 的求算:
①求β 和B 一般α >>β,当t充分大时,Ae−αt→0,C = Ae −αt + Be−βt 可 简化为:C′= Be−βt,两边取对数,得:
根据斜率和截距可求得β 和B 。
②求α 和 A 将曲线前相各时间点代入直线方程, 求出外推浓度值C′, 以实测浓度C减去C′,得残数浓度Cr,Cr = C − C′= Ae−αt,, 两边取对数,得:
④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求算
⑤总体清除率
五、隔室模型的判别
影响隔室判别的因素 ①给药途径; ②药物的吸收速度; ③采样点及采样周期的时间安排; ④血药浓度测定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等。
1. 作图法
2. 参差平方和判据
若按一、二、三室模型分别计算得到 SUM,应选择其中SUM最小的那个模型
权重参差平方和判据(Wi=1, 1/C, 1/C2)
当药物的总表观分布容积(Vβ)、总消除速度常数(β)已 知后,可根据临床所要求的血药浓度(Css),计算所需要的 静脉滴注速度(k0)。
总表观分布容积Vβ的求算:
3.停滴后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停止滴注 后的时间
停止滴 注时间
T
二室模型恒速静脉滴注血药浓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间曲线
四、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1. 模型的建立
三室模型:由中央室与两个周边室组成。 中央室一般为血流高灌注隔室,药物以很快的速度分布到 中央室; 以较慢的速度进入浅外室,浅外室为血流灌注较差的组织 或器官,又称组织隔室; 以更慢的速度进入深外室,深外室为血流灌注更差的组织 或器官,如骨髓、脂肪等,又称深部组织隔室,也包括与 药物结合牢固的组织。 药物消除一般也发生在中央室。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于新药、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第九章多室模型 1 学习课件,理解多室模型特点和识别方法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稳态血药浓度的计算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特点,机制和识别方法第十二章统计矩分析 1 学习课件,掌握MRT含义及计算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给药方法设计方法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学习目标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五、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utics)2、吸收(absorption)3、分布(distribution)4、代谢 (metabolism) 5、排泄 (excretion) 6、转运 (transport) 7、处置 (disposition) 8、消除 (elimination) 二、简答题1.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九章 多室模型
k12 k21 k10
k21k10
8
3.参数的计算 (1)基本参数的估算 必须先确定药物在中央室转运规律
根据C Aet Bet
以lg c t作图,得一条二项指数曲线
用残数法,当...t 时,Aet 0
C Bet ....取对数,lg C t lg B
2.303
斜率 2.303.......t1/2( )
1)
et
k0 (k21 )(eT ( )
1)
et
Xp
k0 (k10
)( k21)(1 eT ) et k21k10( )
k0 ( k10)( k21)(1 eT ) et k21k10( )
17
因为:C=Xc/Vc Cp=Xp/Vp
C k0 ( k21)(eT 1) et k0 (k21 )(eT 1) et
第九章 多室模型
江苏大学药学院药剂系 戈延茹
1
第九章 多室模型
要求: 1.掌握双室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熟悉双室非血管给药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掌握隔室模型的判断方法。 4.了解双室静脉滴注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
物动力学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研究前提:药物只从中央室消除,周边室可以看
作药物贮库。
2
第一节 双室静脉注射
一、血药浓度 1.模型建立
药物
快
K12
慢
中央室
周边室
心肝脾肾肺 K21 骨、肌肉、脂肪 K10
3
Xc中央室药量,Xp周边室药 量,K12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速度 常数;k21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速 度常数;k10中央室消除速度常数.
多室模型-药代动力学
15
t
根据图初步判断此药不是单室模型(因其不成 直线),故可能是二室或三室模型。
二、用残差平方和与加权残差平方和判断
n
残差平方和: SUM (Ci Cˆi )2 i 1 n
权重残差平方和: Re Wi (Ci Cˆi )2 i 1
Ci :实测血药浓度值; Ci’:按某一模型计算出来的理论血药浓度值; Wi:权重系数,通常取实测值平方的倒数,如果 数据在高浓度的准确性比低浓度大,则Wi=1,Re 也就可以用SUM计算。
CL V
式中Vβ为二室模型总表观分布容积。而我们讨 论的模型只从中央室消除,所以总体清除率的 公式可以写成:
CL V k10Vc
又因为
k10
k21
A B
A B A B
AB
又因为
AUC A B
所以
CL k10 Vc
A B A B
X0 A B
▪ 以lgCr→t作图亦为一条直线即残数线,根据残数 线的斜率b2和截距a2分别可求出α和A以及分布相 的生物半衰期t1/2(α)。
b2 2.303
2.303b2
A lg 1 a2
t1/ 2( )
0.693
注意
此药物属几室模型?
一、作图判断 二、 用残差平方和与加权残差平方和判断 三、 用拟合度(r2)进行判断 四、 AIC 法 五、 F 检验
一、作图判断
lgC
lgC
lgC
8
6
4
2
将此直线外推至与纵轴相交,得截距(lgB), 即可求出B。
lg B a1
B lg 1 a1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九章多室模型一.填空题1.双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2.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的混杂参数有()。
3.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相比,药物进入中央室前后的主要区别是(1)(2)。
4.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体内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
5.混杂参数与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二.是非题1.α和β分别代表分布相和消除相的特征。
()2.双室模型中k10、α、β、A、B等均称为混杂参数。
()3.AIC值愈大,则该模型拟合愈好。
()4.根据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经时曲线可用残数法分解求出基本参数。
()5.Loo-Riegelman法是求双室模型的吸收速度常数的经典方法。
()三.计算题1.静脉注射氨吡酮后由血药浓度数据获得该药的药动学方程如下:C = 4.62 e-8.94t + 0.64-0.19t (C单位为μg/ml,t单位为h)求:V C,k12,k21,k10,t1/2(β)及静脉注射后3小时的血药浓度。
2. 静脉注射100 mg某药后, 测得血药浓度数据如下:求: α, β, A, B, k12,k21,k10,t1/2(β), CL, V, AUC。
3.已知茶碱的α = 6.36 h-1, β= 0.157 h-1,k10 = 0.46 h-1,k21= 2.16 h-1,V C = 0.1421 L /kg。
某60 kg体重受试者以656mg/(kg·h)速度静脉滴注, 计算滴注10h的血药浓度。
4.口服某双室模型药物500mg,设F=1,测得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如下:t (h) 0.5 1.0 1.5 2.0 2.5 3.0 4.0 5.0 7.0 9.0 11.0 13.0 C(μg/ml) 3.71 4.93 5.5 5.7 5.6 5.33 4.8 4.1 3.1 2.2 1.8 1.4 试求该药的β,M,α,L,k a,N等基本参数5.已知某药物按单室模型处理,R e1 = 0.00402,自由度df1 = 5;按双室模型处理,R e2 = 0.000477, df2 = 3。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Cr (ug/ml) 60.33
24.49 6.34 1.63
logB=0.68, B=4.8 mg/ml logA=1.98, A=96 mg/ml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0.693 0.693 log 1.63 log 60.33 1 t 0.26h 2.303( ) 2.7(h ) 1/ 2 2.71 1.5 0.165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三室模型:
由中央室与两个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为血流高 灌注隔室,药物以很快的速度分布到中央室;以较 慢的速度进入浅外室,浅外室为血流灌注较差的组 织或器官,又称组织隔室;以更慢的速度进入深外 室,深外室为血流灌注更差的组织或器官,如骨髓、 脂肪等,又称深部组织隔室。药物消除一般也发生 在中央室。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第三物对各种组织的亲和力不同 不同的平衡速度
平衡的快慢与组织中血流速度有关。 中央室 周边室
按分布平衡速度不同分为:双室和三室。
第九章 多室模型
双室模型:
拉氏变换
X 0 k21 t X 0 k21 t Xc e e
k12 X 0 e t e t Xp
:分布速度常数(快配置速度常数) :消除速度常数(慢配置速度常数)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C(ug/ml) 65.03
28.69 10.04 4.93 2.29 1.36 0.71
试求出
, , T1 2 , T1 2 , A, B,Vc, K10 , K 21,K12
双室模型名词解释
双室模型名词解释
双室模型是一种模拟心脏内血液循环的计算机模型,它包括左心室和右心室两个部分。
左心室将富含氧的血液从肺部收集后,通过主动脉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右心室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身体各个部位收集起来,经过肺动脉回到肺部,完成气体交换,再将富含氧的血液送回左心室。
双室模型通过建立心脏内血液流动的数学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的疾病情况,如心脏瓣膜病、心衰等,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判断和治疗决策。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九章 多室模型
任何时间中央室药物变化量: 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k12Xc 药物从中央室消除:k10Xc 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返回:k21Xp
dXc/dt=k21Xp-k12Xc-k10Xc (1)
5
任何时间周边室药物变量 :
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k12Xc 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返回:k21Xp
dXp/dt=k12Xc-k21Xp
2
(k12 k21 k10 ) (k12 k21 k10 )2 4k21k10
2
k12 k21 k10
k k 21 10
8
3.参数的计算 (1)基本参数的估算 必须先确定药物在中央室转运规律
根据C Aet Bet
以lg c t作图,得一条二项指数 曲线
(2)
6
2.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将上述(1)(2)式经拉氏变换:
Xc
X 0 ( k21) et ( )
X 0 (k21 ) et ( )
C X 0 ( k21) et X 0 (k21 ) et
V ( )
V ( )
C Bet Aet
两边取对数
lg(C Bet ) t lg A
2.303
斜率 2.303......t.1/2( )
0.693 . . .分布项半衰期
根据截距 lg A可求出A。
注意:分布项内取样要多,否则看不出分布项, 当作单室模型。
11
(2)模型参数的计算 当t=0时,
第九章 多室模型
江苏大学药学院药剂系 戈延茹
1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三室模型名词解释
三室模型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三室模型不?这可不是一般的概念哦!咱就说啊,三室
模型就好像一个超级复杂的大拼图!
比如说,咱把一个大房间想象成一个整体,然后这个大房间被巧妙
地分成了三个小房间,这就是三室啦!每个小房间都有它独特的作用
和特点呢。
就好比,第一个房间是“原料室”,里面堆满了各种待用的材料,就
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资源,等着被利用起来。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这
个“原料室”,那后续的一切不都没法进行啦?对吧!
第二个房间呢,可以说是“加工室”,原料从第一个房间来到这里,
被精心地加工、处理,变得不一样啦!这就像我们学习知识,经过不
断地思考和琢磨,就升华了呀!
那第三个房间呢,就是“成品室”啦,经过前面两个房间的忙活,最
终成品就在这里诞生啦!这多神奇呀!
你看,三室模型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呢!在生物学里,它可
以用来解释物质在体内的运转和代谢;在经济学里,它能帮助我们理
解资源的分配和流动。
这不就跟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息息相关嘛!
哎呀,三室模型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它就像一个隐藏在各种现象背
后的神秘密码,等着我们去解开它呢!我觉得三室模型真的是超级重
要且有趣的一个概念呀,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好多复杂的事情呢!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多室模型的名词解释
多室模型的名词解释
多室模型是指一种用于描述和模拟多个房间或区域之间的物质或能量传输的数学模型。
它通常用于建筑、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用于分析和优化建筑物的热量、湿度、空气流动等参数的分布和传递。
多室模型将一个建筑物或系统划分为多个相互连接的房间或区域,每个房间或区域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物理实体。
这些房间或区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传输可以通过开窗、空调系统、墙体、天花板、地板等途径进行。
通过建立和求解一系列方程,多室模型可以预测和分析不同房间或区域的温度、湿度、压力、空气流动速度等参数的变化。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多室模型可以用于评估房间内的热舒适性,通过模拟不同房间之间的传热和空气流动,预测房间内的温度分布是否均匀,是否会产生热岛效应。
另外,多室模型还可以用于优化建筑物的能源利用,通过模拟不同房间之间的能量传输,分析房间内的能量损失和节能措施的效果,从而提出改进建议。
总之,多室模型是一种有助于理解和优化多房间或区域之间物质和能量传输的工具,可以应用于建筑、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以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和能源效益。
多室模型介绍
稳态血药浓度Css:
t ,则et,et趋于零
Css
k0 Vc k10
即为双室模型静脉滴注稳态浓度求算公式。
Q CL = V k10 Vc
Css
k0 Vc k10
k0
V
设计静脉滴注速度(k0)。
k0 Css V
总表观分布容积V
由上式可得:
V
= k0
Css
2.静滴停止后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t=T+t´)
X
A
t
X
A
lg100
ka t 2.303
t
Xp
X A X A
t
Ct k10
Cdt
0
k10
Cdt
0
t
Vc
隔室模型的判别
• 作图判断 • 残差平方和判断 • 拟合度判断 • AIC法
1.作图判断
如静脉注射后,以lgC对t作图,如为一条直线, 则可能是单室模型,否则,为多室模型。
多室模型介绍
(TWO COMPARTMENT MODEL)
经吸收的药物向体内各组织分布时,是通过血液循环 进行的。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的速度取决于血流循环速 度和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血液循环状况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部位
肾 肝静脉 肝门静脉 心 脑 皮肤 脂肪
血流量 (ml/100g.min)
450 20
t
上式为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后,血药浓度随时间 的变化规律,上述参数表示的意义同静脉注射。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C b
a c t
a :吸收相 b : 分布相 c : 消除相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C N ekat L et M et
第九章多室模型(ppt课件)
第九章 多室模型本章要求掌握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含义,熟悉其参数的求算;熟悉静脉滴注、血管外给药二室模型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含义,了解其参数求算;了解三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含义;熟悉隔室模型的判别方法。
vein injection of two compartment model 中央室 / 中心室 (central compartment):指一些血液较丰富、膜通透性较好的组织,药物首先进入这类组织,血液中与这些组织中的药物迅速达到动态平衡。
周边室 / 外周室 / 外室(peripheral compartment):指药物转运速度较慢,难于灌注的组织,其中的药物与血液中的药物需经一段时间方能达到动态平衡。
建立模型图中央室 X c ,V c , C, t周边室 X p ,V p , C p , tk 12k 21 k 10 X 0 iv vein injection of two compartment model二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中央室周边室拉氏变换拉氏变换因式分解-待定系数法拉氏逆变换拉氏逆变换混杂参数 (hybrid parameter)α 分布速度常数 / 快配置速度常数β 消除速度常数 / 慢配置速度常数注意:通常假设α>β•令•则分布速度常数 / 快配置速度常数消除速度常数 / 慢配置速度常数动力学特征 C = Ae -αt + Be -βt•药-时曲线为一条二项指数函数曲线。
•lgC-t曲线由两条直线叠加而成•lgC-t曲线可分解成两条直斜线,其斜率分别为和,截距分别为logA和logB•通常,当t充分大时, 。
药物动力学参数估算方法(采用残数法)•β、B ,α、A ,α>β两边取对数斜率 截距两边取对数线性回归 斜率 截距注:在分布相时间内取样切忌太迟太少,否则会误认为单室。
6.3双室模型
给药, Ⅱ:按 K 0 = CssVc K10及X 0 = CssVβ 给药, 代入①式整理有: 代入①式整理有:
K0 K10 β α t C= (1 + e ) K10Vc β
讨论:一开始血药浓度高,随时间推 讨论:一开始血药浓度高, 移血药浓度逐渐下降至C 见图Ⅱ 移血药浓度逐渐下降至 ss,见图Ⅱ。
Ke X0 当t→∞时, X = 时 K10
∞ u
代入上式, 代入上式,整理
X X u = A '' e
L
∞ u
α t
+ B '' e
βt
K =0 ∞ 当 K10 = Ke + KL K10 = Ke X0 = X0 →
( )KL=0
6.3.1.3 Cl
6.3.1.3.1 Clr
dX u dt K e X Clr = = = K eV C C
6.3.3.1C
6.3.3.1.1模型 模型
→
K0 ivgatt
Xc
↓ Κ10
K21
K12
XT
Xu
6.3.3.1.2 X c t
K 0 ( K 21 α )(1 e ) α t K 0 ( β K 21 )(1 e ) β t Xc = e + e α (α β ) β (α β )
Xa → →
op Ka
Xc
↓ Κ10
K21
K12
XT
Xu
t=0时,Xa=FX0 Xc=0 XT=0 时
6.3.2.1.2 X c t
X c = LVc e
α t
+ MVc e
βt
+ NVc e
Kat
药物的三室模型原理
药物的三室模型原理
药物的三室模型原理是指药物在体内经历的三个生物学分布室,包括中心血液室、周围组织室和肝脏室。
在给药后,药物首先进入中心血液室,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周围组织室,最后进入肝脏室进行代谢和消除。
中心血液室包括心脏、肺和大血管等,药物在这些器官内的分布是均匀的。
周围组织室包括骨骼肌、脂肪、皮肤和器官组织等,药物在这些组织内的分布受到脂溶性、药物分子大小、血流量、组织亲和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肝脏室包括肝细胞和器官内的血管系统,药物在肝脏内的分布主要取决于药物的代谢和消除速率。
药物的三室模型原理对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药物剂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治疗中,需要根据药物在不同分布室中的浓度和药效学特征进行有效的药物剂量计算,以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目的。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一、静脉注射给药
1. 模型建立
X0 iv
k12
Xc,Vc
k10
k21
Xp,Vp
Xc : 中央室药量
Xp : 周边室
K12: 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速率常数 k21 : 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速率常数 k10 : 从中央室消除速率常数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X 0 k21
et
:分布速度常数(快配置速度常数)
Xp k12 X 0 et et
:消除速度常数(慢配置速度常数)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快配置速度常数
1 2
k12
k21
k10
慢配置速度常数
k12 k21 k10 2 4k21k10
2.303 根据斜率和截距可求得 和B 。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②求 和 A 。
将曲线前相各时间点代入直线方程, 求出外推
浓度值C′,以实测浓度C减去C′,得残数浓度Cr ,Cr = C C′ = A · eαt, 两边取对数,得:
lgCr
t 2.303
lgA
10 3
t1/ 2
0.693
0.693 0.26
2.70h
C0 = A+B = 96+4.8 = 100.8 (mg/ml) Vc X 0 1001000 9921ml 9.92(L)
C0 100.8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k21
A B
A B
96 0.26 4.8 2.7 96 4.8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三室模型:
由中央室与两个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为血流高 灌注隔室,药物以很快的速度分布到中央室;以较 慢的速度进入浅外室,浅外室为血流灌注较差的组 织或器官,又称组织隔室;以更慢的速度进入深外 室,深外室为血流灌注更差的组织或器官,如骨髓、 脂肪等,又称深部组织隔室。药物消除一般也发生 在中央室。
0.38(h10.38
1.85(h1)
k12 k21 k10 0.73(h1)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二、静脉滴注给药
1.模型的建立
k0 中央室
k12
XC, VC
k21
k10
周边室
XP, VP
k0
X0 T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C0 = A + B = X0/VC
Cl
X0 AUC
Vβ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例 1:
双室静注100mg,测的各时间的血药浓度结果
T(h)
0.165 0.5 1.0 1.5 3.0 5.0 7.5 10.0
C(ug/ml) 65.03 28.69 10.04 4.93 2.29 1.36 0.71 0.38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第三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人体由不同的组织组成 药物对各种组织的亲和力不同
不同的平衡速度
平衡的快慢与组织中血流速度有关。
中央室
周边室
按分布平衡速度不同分为:双室和三室。
第九章 多室模型
双室模型:
由中央室和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由血流丰富的 组织、器官与血流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和 血浆,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快, 能够迅速达到分布平衡;周边室一般由血流贫乏、 不易进行物质交换的组织、器官和体液等构成,如 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等,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 和体液中的分布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分 布平衡。一般假定消除发生在中央室。
试求出 , ,T1 2 ,T1 2 , A, B,Vc, K10, K21,K12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T(h)
0.165 0.5 1.0 1.5
C外(ug/ml) 4.7 4.2 3.7 3.3
Cr (ug/ml) 60.33 24.49 6.34 1.63
根据斜率和截距可求得 和 A 。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残数法求基本参数示意图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k21
A
A
B
B
k10 k21
k12 k21 k10
AUC A B
t1/2=0.693/ t1/2 =0.693/
logB=0.68, B=4.8 mg/ml logA=1.98, A=96 mg/ml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2.303(log1.63 log 60.33) 2.7(h1)
1.5 0.165
0.693 0.693
t1/ 2
0.26h
2.71
2.303(log 0.38 log 2.29) 0.26(h1)
Vc ( )
B X 0 k21
Vc ( )
C Ae t Bet
,,A,B混杂参数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①求 B 和 。 一般 >>,当t充分大时,A·et→0,C =
A · e t + B · et可简化为:C′ = B· et 两边取对数,得: lgC t lgB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分布相 快处置相 lnC
消除相 慢处置相
t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dX c dt
k21X p k12 X c
k10 X c
dX p dt
k12 X c
k21X p
t 0时,X c X 0 X p 0
拉氏变换
Xc
X 0 k21 et
1
2
k12 k21 k10
k12 k21 k10 2 4k21k10
k12 k21 k10 . k21.k10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Cc
X 0
Vc (
k21 et
)
X 0 k21 et
Vc ( )
A X 0 k21
二、静脉滴注给药
2.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dX c
dt
k0 k21X p
k12 k10
Xc
dX p dt
k12 X c k21X p
第九章 多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