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7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含文译文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含文译文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含文译文及答案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1、商鞅立信【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字词解释】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具:准备好,指政令的公告已写好。

③未布:没有公布。

④市:贸易市场。

⑤募:招募。

⑥徙:迁徙,这里指搬走。

⑦金:古代货币单位。

【阅读训练】1、解释:(1)既:;(3)予:;(4)辄:;(5)以:..2、翻译:(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2)民怪之,莫敢徙: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2、田登为郡守【原文】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节选自《古今谭概》)...① 笞(chī):鞭打,用竹板抽打。

②州:此指郡。

③值:遇到,碰上。

④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⑤揭榜:张贴告示。

⑥于:介词,在。

(1)作:;(3)于:;(4)云: ;(5)本此:(1)怒人触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13、为什么“举州”皆谓“灯”为“火”?3、书法家欧阳询【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乃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①裘:皮袍②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③及:等到④复:又,再⑤布:铺开(1)尝:;(2)书:;(3)反:;(4)伫立:;(5)去:(1)驻马观之,良久乃去:(2)及疲,乃布裘坐观: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4、伊犁凿井【原文】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具得泉,但汲水以长绠耳。

初中课外文言文7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7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和相同在中书。

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

”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曰:“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垢责小吏久之。

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于是哄堂大笑。

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靴新买()(2)因.垢责小吏()(3)冯徐.举其右足()(4)时谓.宰相如此()2.翻译句子。

其直几何译文:遽回顾小吏曰译文:3.试对冯相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译文:能够讲述五代时事的年老阅历多的人说,宰相冯道与宰相和凝一同在宰相办公的官署。

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

”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

冯道这时又慢腾腾1、您、于是、慢慢、说2、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急忙回头对小吏说3、性格急躁,做事情不假思索,随便责备下属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2)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惠子家穷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惠子家穷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惠子家穷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惠子家穷惠子家穷惠子家穷,饿数日不举火,乃见梁王。

王曰:夏麦方熟,请以割子可乎?惠子曰:施方来,遇群川之水涨。

有一人溺,流而下,呼施救之。

施应曰:我不善游。

方将为子告急于东越之王,简①其善游者以救子,可乎?溺者曰:我得一瓢之力则活矣。

子方告急于东越之王,简其善游者以救我,是不如救我于重渊之下、鱼龙之腹矣。

1.解释加点字:①饿数日不举火,乃见梁王。

举:②是不如救我于重渊之下、鱼龙之腹矣。

是:重:2.解释句子含义:①夏麦方熟,请以割子可乎?②简其善游者以救子,可乎?3.短文中梁王的做法错在了哪里?答:4.我们还学过另一个与此相象的古代人物故事,请你写出人名与故事内容的概括。

答:译文:惠子(战国时哲学家,名惠施)家境很贫穷,几天没有生火而挨饿,就去见(求助)梁国国王。

梁王说:夏天麦子就要熟了,请允许(我)把麦子割了再给你好吗?惠子说:我刚刚来的时候,遇到所有的河流涨水,有一个人溺水了,顺着激流被冲下去,(他)呼喊我救他。

我回答说:我不善于游水,这就为您去向东越的国王告急,(让他)挑选他们当中善于游水的人来救您,可以吗?溺水的人说:我得到一个葫芦的(浮)力就得救了。

您现在去向东越王告急,(再)挑选他们当中善于游水的人来救我,这样还不如到深渊之下、鱼龙的腹中去救我啊。

寓意:①帮助别人就要真诚,就要尽其全力,不可敷衍了事。

②远水救不了近火,要立刻以正确而又可以令事情高效率办法解决问题。

1.举:动,此为生。

是:这样。

重:深2.句子解释:①夏天麦子就要熟了,请允许(我)把麦子割了再给你好吗?②挑选他们当中善于游水的人来救您,可以吗?3.他的回答给人一种推脱、敷衍、毫无诚意的感觉,对身处困境的人毫无帮助。

4.庄子庄周借贷(涸辙之鲋)。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戴震难师”“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先生少时就傅读书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戴震难师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回答他说:”宋朝人。

”“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1)(年纪)小,年少(2)距:距离(4分,各2分)(2分)3.热爱学习(勤学)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好问)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或:老师的理解与宽容.写出任意三点即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选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选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选【001篇】《赵襄主学御》所谓“赵襄主学御”是一句古时的谚语,出自《韩非子·喻老》,换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国君赵襄子向善于驾车的王子期学习驾车”。

这句古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01 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02译文战国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

赛时,他三次改换马匹而三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

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

”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问题。

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

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来。

其实。

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

而你的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03作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

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慢)(2)乃四顾.胆落(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椎鼓径进…… 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或.谓之曰(有人)(2)以.子之长(凭)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及译文《楚人学舟》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船掉头、转弯,快、慢,只听从船师傅的教导。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于是他就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的技术。

(他)马上就辞别了船师傅,击鼓径直快进,突然遇到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入江中,舵失去了控制。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想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就发出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

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要买鞋子,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初中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及翻译(一)杨时求学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关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译文〕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

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

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二)《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白水,指惠州白水山。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一】(1-10)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初中语文阅读文言文70篇翻译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文言文70篇翻译及答案

)1-10(篇翻译及答案【一】70初中阅读.★酒以成礼1 【原文】毓拜而后饮,且托寐以观之。

其父时觉,因共偷服药酒。

值父昼寝,兄弟小时,)ù(y钟毓“酒以成礼,毓曰:既而问毓何以拜,会饮而不拜。

“偷会曰:又问会何以不拜,”不敢不拜。

”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句意为当时他,而是指“醒”,不是指“发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 释“觉” ,“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 指睡后醒来。

又,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 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钟毓兄弟小时候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钟会喝酒不行礼。

钟毓行礼后喝酒,“偷本”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行礼,钟毓说:”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解释1③时:当时。

②因:趁机。

①寝:睡觉。

④何以:为什么.翻译:2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3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常羊学射2【原文】“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 ,使⑤虞人⑥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 ,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打猎。

初中课外文言文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哄堂大笑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和相同在中书。

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

”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曰:“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垢责小吏久之。

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于是哄堂大笑。

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靴新买()(2)因.垢责小吏()(3)冯徐.举其右足()(4)时谓.宰相如此()2.翻译句子。

其直几何译文:遽回顾小吏曰译文:3.试对冯相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译文:能够讲述五代时事的年老阅历多的人说,宰相冯道与宰相和凝一同在宰相办公的官署。

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

”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

冯道这时又慢腾腾1、您、于是、慢慢、说2、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急忙回头对小吏说3、性格急躁,做事情不假思索,随便责备下属戴震难师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着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2)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着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六篇附答案及翻译.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六篇附答案及翻译.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六篇附答案及翻译楚人学舟楚①人有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之是听。

于是小洲渚之,所向莫不如意,遂以尽操舟之。

遂遮舟,椎③鼓径,亟犯④大,乃四胆落,失柁⑤。

【注】①楚:古国名。

②折:。

旋: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前以鼓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1.解下列句中加下划的。

(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胆落()12.用代解文中画的句子。

(1)遂以尽操舟之。

___________(2)椎鼓径⋯⋯ ___________13.本文告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鲁人徙越人身善①,妻善②,而欲徙于越。

?或之曰:“子必矣!” 人曰:“何也?”曰:“ 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冠之也,而越人被。

?以子之所,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其可得乎?”(自《非子· 林上》)【注】①:麻鞋。

② :白,周人用做帽子。

③ 履:鞋,里用作,指穿鞋。

④跣:赤脚。

14.解句中加黑字的含。

( 1)或之曰()( 2)以子之()15.翻划句。

履之也,而越人跣行;冠之也,而越人被。

16.篇短文告我一个什么道理农夫殴宦()“ ”税 ) ,仍邀 (要 )以送至内。

夫涕泣,以所得付之;不肯受,曰:“ 汝送柴至内。

” 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 解文中加下划的:(1) 才与数尺()(2)农夫涕泣()(3)不取直而归()(4)遂殴宦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刀劈狼首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敝帚自珍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① ,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②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③。

”夫人善于自见④,而文非一体⑤ ,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翻译)(一)陆元方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C、是.欺之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不学无术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闻.准入相/闻.之于宋君B、咏将去./去.后乃至C、准莫谕其意./意.与日去D、归取其传.读之/传.不习乎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三)列子学射【身】修养自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中.矣/一狼洞其中.B、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兄子.胡儿C、弗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退而习之./久之.,目似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3、关尹子让列子“守而勿失”的是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A、妻常之.田/夫君子之.行B、家以.农亩为业/静以.修身C、时.天暴雨/年与时.驰D、乃省./吾日三省.吾身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慢)(2)乃四顾.胆落(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椎鼓径进…… 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题+答案+全文翻译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题+答案+全文翻译

中考课外⽂⾔⽂专项题+答案+全⽂翻译课外⽂⾔⽂阅读(宋明清)1- (2011 ?浙江省义乌市)濠州定远县①⼀⼸⼿②,善⽤⽭,远近皆服其能。

有⼀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不相下,⽈:“见必与之决⽣死。

”⼀⽇,⼸⼿者因事⾄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

观者如堵墙。

久之,各未能进。

⼸⼿者忽谓偷⽈:“尉④⾄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死乎?”偷⽈:“诺。

”⼸⼿应声刺之,⼀举⽽毙,盖乘隙也。

(选⾃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

②⼸⼿:⼜称⼸兵,宋代地⽅治安军之⼀。

③村步:村埠头。

步,通“埠”,码头。

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项是()(2分)善.(善于、擅长)⽤⽭ B .⼀举⽽毙.(杀死)A.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 D .⼸⼿者忽谓.(对……说)偷⽈20.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法不同..的⼀项是()(2分)A皆服其.能空乏其.⾝.B⼸⼿者因.事⾄村步罔不因.势象形.C遂.曳⽭⽽⽃遂许先帝以驱驰.D见必与之.决⽣死时⼈莫之.许也.21. ⽤现代汉语写出下⾯⽂⾔句⼦的意思。

(2分)汝敢与我尉马前决⽣死乎?22.根据选⽂,⽤⾃⼰的语⾔概括⼸⼿在与⼩偷决⽃中取胜的原因。

(2分)2. (2011 ?浙江省湖州市)阅读下⾯⽂占⽂,完成20?22题。

(8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

幼有⾏义,尝出,遇⼈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已去,追⽽还之。

年⽅⼗岁,读书不辍,⽗母忧其过勤⽽⽌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为盗⽿;既加之以刑,犹以盗⽬③之,是绝其⾃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年,犹为⽴碑颂德。

(选⾃《元史》有删改)【注释】①楮(ch①币纸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哄堂大笑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和相同在中书。

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

”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曰:“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垢责小吏久之。

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于是哄堂大笑。

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靴新买()(3)冯徐.举其右足()2.翻译句子。

其直几何译文:遽回顾小吏曰译文:2)因.垢责小吏()4)时谓.宰相如此()3.试对冯相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译文:能够讲述五代时事的年老阅历多的人说,宰相冯道与宰相和凝一同在宰相办公的官署。

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

”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 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

冯道这时又慢腾腾1、您、于是、慢慢、说2、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急忙回头对小吏说3、性格急躁,做事情不假思索,随便责备下属戴震难师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2)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 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 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 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1) 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1)(年纪)小,年少(2)距: 距离(4 分,各2 分)2.D (2 分)3. (1)热爱学习(勤学)(2)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好问)(3)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或: 老师的理解与宽容. 写出任意三点即可)王质凛然饯别范仲淹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 “君,长者, 何自陷朋党”王曰: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朝廷方治 .朋党( )(3)若得.为范公党人( )2. 翻译句子。

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译文: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译文: 3. 试对王质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 译文:当时,士大夫 中没有人敢去送别 范仲淹 ,独有一位曾经当过待诏的老者叫王质的,抱 病为范仲淹饯别。

有位大臣责问王质,说:“您是个忠厚长者,为什么要自己把自己和那些 朋党 分子搞到一起?”王质回答说: “范仲淹是什么人?他是天下贤者! 我怎么能够跟他比? 如果我能够成为范公的同党,那是您对我的厚赐了1、( 1)赏罚 ( 2)责备 (3)能够 (4)重2、范公是天下的贤者,我岂敢跟他相比?只有王质抱病在京郊设宴送别。

3、为人正直(有凛然正气) 、刚正不阿、不畏强权。

范公天下贤者, 顾质何敢望之,2)大臣责.之曰( ) 4)公之赐质厚 .矣( )颠僧 (宋)胡舜明州妙音 ①僧法渊,为人佯狂 ② ,日饮酒市肆,歌笑自如,丐钱于人 ③,得一钱即欣然 以为足,得之多,复与道路废疾穷者。

能言人祸福,无不验,人疑其精于术数,故号“渊 三命”。

发言无常,及问之,掉头不顾,惟云“去,去”。

有丧之家,必往哭之,葬则送 之,无贫富皆往,莫测其意,人以为狂,又号曰“颠僧” 。

大觉禅师初住育王,开堂,僧 倔然出问话,人莫不窃笑。

大觉问: “颠僧是颠了僧,僧了颠?”答云: “大觉是大了觉, A 日饮酒市肆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 B 、 故号“渊三命” 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 )C 、众皆惊愕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 全品中考网 D 忽于市相别 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 ) 3、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 1)从“得一钱即欣然以为足, 得之多, 复与道路废疾穷者” 和 葬则送之,无贫富皆往”两件事可以看出颠僧是一个怎样的和尚?答:(2)除上面两件事外,请从文中再选取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译文: 明州妙音寺僧人有个叫法渊的 , 为人假装疯狂 , 每天在酒店中饮酒 , 唱歌发笑自如 , 向别人乞讨钱财 , 得到一文钱就高兴满足了 , 讨到钱多了 , 就在路上给那些残疾与穷苦人 . 能说中他人的祸福 , 没有不灵验 , 他人怀疑他精通奇门 异术 , 所以叫他外号“渊三命”, 说 话不按常规,等到别人问他,他就转头不回头看,只说“去,去。

”遇到别人家有丧事, 他一定到主人家哭丧,下葬时他也一定送葬,不论人家贫穷还是富有都前往送葬,没有 人能知道他的意思。

别人认为他疯狂,又叫他“颠僧”。

大觉禅师当初住育王,开堂, 颠僧倔然出来问话。

人没有不暗自发笑。

大觉问, “颠僧是颠了成僧, 还是成僧后颠了?” 回答说:大觉是大了以后觉道,还是觉道以后了大?大觉沉默不语,众弟子也都惊愕。

一天,颠僧忽然在市上与世相别,携带一壶酒,到郡守府前,坐在地上饮酒,观看的人 有一千多人。

颠僧喝完了酒,从心中唱出一首偈语,想坐化而去,众人都扯着噪子大声 呼喊:不可在这里升天而死。

于是回到妙音寺,双腿盘坐坐化,唱道:咄,咄,平生颠 蹶。

欲问临走时什么话,炉中大雪。

他的画像到今天还保存着。

1、 B 2 、 D3、( 1)不看重钱财;同情百姓疾苦(善良) ;认为众生平等;有怜悯慈悲之心。

(意对即可) ( 2)要点提示: 第一件事, 饮酒市肆, 歌笑自如 (或: 喜欢饮酒);第二件事, 言人祸福, 无不验(或能预知凶吉) ;第三件事,发言无常用(或:说话不合常规) ;第四件事,智对大 觉(或:巧妙应对大觉问话) ;第五件事, 欲至郡守宅前化去 (或: 想在太守门前坐化) ;⋯⋯觉了大?”大觉默然,众皆惊愕。

一日,忽于市相别,携酒一壶,至郡守宅前,据地而 饮,观者千余人。

酒尽,怀中出颂一首,欲化去,众皆引声大呼云: “不可于此! 妙音,趺坐而化。

颂曰: “咄咄,平生颠蹶。

欲问临行,炉中大雪。

”真相至今存焉。

【注】①明州:地名,今指宁波。

妙音:寺名。

②佯狂:假装痴颠。

③丐钱于人:向别 人要钱。

④育王:庙名。

⑤趺( f ú)坐而化:盘腿打坐,灵魂升天而死。

1、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文中画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及问之,掉头不顾 A 、醉翁之意不在酒(C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 D2、下旬加点词语意思不出的一组是(醉翁亭记》 ) B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唐雎不辱使命》 邹忌讽齐王纳”遂归 全有丧之家, 必往哭之,课外文言文[ 甲 ] 元岳柱字○1 ,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 2 ,诘之曰: “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 3 也?”何大惊异。

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 [ 乙 ]“疾雷不及掩耳” 此兵家成言, 初非偶语○4 ,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

宋子京○5 于《李 靖传》乃○6 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 7 矣。

雷 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 ) 【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

○ 2 金钏:金手镯。

○3 为:即“为 之”,做那样的事。

○4偶语: 随便结合的词语。

○5 宋子京: 即宋祁, 宋朝史学家。

○6 乃:却。

○7 安:妥当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金钏可易(换)酒B 疾(快)雷不及掩耳9.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 B C 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 D 1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11. [ 甲 ][ 乙 ] 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这个道理是什么?译文: 岳柱字止所。

在八岁的时候,观看著名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看到陶母 手腕上有金镯子 , 问画家说 : “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 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何澄对岳 柱说的话感到非常惊讶, 这样观看就可以知道作画的道理。

“疾雷不及掩耳”, 这是军事上的格言, 一开始就不是偶然提出的, 古今的有志之士 从没有改动过它。

宋子京在《李靖传》把“疾雷”改成“震霆”,把“掩”改为“塞”,不 单单失去了这句话的真意, 而且在道理上也说不过去。

雷声音为迅疾, 所以来不及捂上耳朵, 但和“震”有什么关系?捂耳朵尚且来不及, 还有什么空去塞上耳朵?这就是所谓的想改进 它却反而改出毛病了。

19. D20.C21. 本来不是随便结合的词语,古学者没有改动过这句话22. 任何创作都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东野稷驾车东野稷 ① 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 ②弗过也,使之钩 ③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曰: “稷直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

公“子何以知之?”“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注释】①御:驾车 ②文: 线条交错的图案、花纹。

引申为“绘画” 。

③钩:来回兜。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东野稷御见.庄公 () 公密而不应.( ) 2. 下列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少焉,果败而反 C 复何暇(空闲)塞哉 D 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 雷以(因为)其疾 皆以(认为)美于徐公A、少了一匹马,果然失败了B、过了一会儿,果然马回来了C、稍停片刻,马果然走反了D、过了一会儿,马果然疲困而返3. 颜阖认为“稷直马将败”的原因是(用文章语句回答)4.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译文:东野稷因为善于驾车而得见鲁庄公,他驾车时进退能够在一条直线上,左右转弯形成规整的弧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