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苏轼 诗词赏析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廿夜记梦》详解与赏析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廿夜记梦》详解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47d44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3.png)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廿夜记梦》详解与赏析以下是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词的全文解析,包括原文、译文、注释、作者介绍、背景故事、古诗讲解和艺术特色等方面:1. 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 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3.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水晶帘”。
●乙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的正月二十日,正当乙卯日。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之墓。
●纵使:即使。
●尘满面,鬓如霜:形容年老憔悴。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
轩:有窗槛的小室。
●正梳妆:王弗生前常梳妆于此,故妻魂归犹常爱此。
●相顾无言:彼此望着对方而说不出话。
●惟有:只有,仅有。
●肠断处:指王弗逝世之处。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
短松,矮松。
4.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1e704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d.png)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作品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品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
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02337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0.png)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
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作品原文江城子⑴·密州出猎⑵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⑶,左牵黄,右擎苍⑷,锦帽貂裘⑸,千骑卷平冈⑹。
为报倾城随太守⑺,亲射虎,看孙郎⑻。
酒酣胸胆尚开张⑼,鬓微霜⑽,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⑾?会挽雕弓如满月⑿,西北望,射天狼⒀。
作品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聊:姑且,暂且。
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⑹.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jì):形容从骑之多。
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⑺.为报:为了报答。
太守: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
⑻.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
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⑼.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
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c35e4555270722182ef71c.png)
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下面小编整理了江城子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江城子》译文及注释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
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
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幺关系呢?朝廷什幺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聊:姑且,暂且。
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
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⑹.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
江城子赏析
![江城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3651f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c.png)
江城子赏析江城子赏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江城子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城子赏析篇1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赏析】这首愁情词由春愁离愁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说是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凝聚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上片前三句写初春的离别,并未出现告别的对象而悲泪滂沱,已寓无限隐情。
“犹记”两句转为忆旧,“多情”指恋人,“系归舟”指飘泊重逢的激动。
“碧野朱桥”是当日系舟处所,又是今日处境。
“当日事”唯存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
即谓再度离别,再度“归来”时,已无人“系舟”,只见水流了!几个波折,诉尽赴约而不遇的绝望哀情。
换头”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理,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
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何况春天又一次完结了哩!此悠悠长恨,当然将词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伤感融注其间了。
最后,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极尽夸饰之能事,却仍“流不尽,许多愁”!妙在“流不尽”!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此词结构布局极缜密。
下片“飞絮落花”印上片“杨柳弄春柔”;“登楼”印”离忧”;“春江都是泪”印“泪难收”;“韶华不为少年留”总提全词命意,天然浑成,意态兼善,神韵悠长。
江城子赏析篇2江城子(北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46e42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7a.png)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作品简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品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命运两茫茫,不思量,自难以忘怀。
千里孤坟,无处话悲凉。
纵使相见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品注解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年,即为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怀念。
“量”按格律Combraille平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刘:看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长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云杉。
作品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忍住不回去思念可以终究容易隔海相望。
千里之外那座荒凉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诉说满腹的伤感。
纵然夫妻相见你也不敢相信我,我已经就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
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苏轼《江城子 腻红匀脸衬檀唇》原文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 腻红匀脸衬檀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d1500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61.png)
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宋] 苏轼腻红匀脸衬檀唇。
晚妆新。
暗伤春。
手捻花枝,谁会两眉颦。
连理带头双飞燕,留待与、个中人。
淡烟笼月绣帘阴。
画堂深。
夜沈沈、谁道连理,能系得人心。
一自绿窗偷见后,便憔悴、到如今。
作品赏析上片,披露宫廷侍妓“暗伤春”的“两眉策”神态。
“腻红匀脸衬檀唇,晚妆新,暗伤春”,写侍妓浓抹“暗伤春”。
“腻红”,“檀唇”,描艳妆,凭此香诱人,可谓艳妆浓抹难相宜。
“晚妆”,表明侍妓的夜时活动。
这是不同凡女的举动,“暗”与“晚妆”照应,表明行为不是光明正大,而是偷偷摸摸的。
“暗”字一用,侍妓的性格暴露无遗。
“手捻花枝,谁会两眉颦,特写侍妓的特殊举动。
一是“捻花枝”招揽过客,一是“两眉颦”显得焦躁不安。
最后三句“连理带头双飞燕,留待与、个中人”,特写侍妓的另一个特殊举动。
一是身着“连理带”,象征忠贞于过客,永不改移,一是头缀“双飞燕”图,暗示跟随过客,永不分离。
天涯沦落无故人,可谓一厢情愿。
苏轼在嘲讽中不免带有几丝同情。
下片,回忆侍妓欲入宫中的偷情举动。
“淡烟笼月绣帘阴,画堂深,夜沉沉”,写侍妓欲入宫中的阴沉气氛。
“淡烟笼月”点明时间为灰蒙蒙的月夜,“绣帘阴”衬托侍妓的晦暗心态,“画堂深”想象所去之处的阴郁气氛,“夜沉沉”则点明长夜漫漫,心事沉重。
“谁道连理,能系得人心”?写侍妓的疑惑与企盼。
“连理”,象征送过客传情之物,“系得”,表明为得宠之举动。
这“难道”为怀疑词,即“连理带”之赠送谁说能“得人心”、拴住过客之心?因为风月场上的侍妓已是多如牛毛了。
为此,苏轼在最后三句“一自绿窗偷见后,便憔悴、到如今”中,发出同情性的感叹。
妓女在风月场上,一般所遇是寻花问柳的男人。
一旦觅到稍有同情心的男子,便对天发誓,甚至以命相许,指望他能帮助自己跳出火坑。
这个侍妓在宿室暗暗地会见心上过客之后,担心他不接受“连理带”或“双飞燕”信物,尽是烦恼,直到如今。
如果连最后一线希望都破灭了,既成不了“连理枝”,更成不了“双飞燕”,而只能成为被侮辱的玩物而被抛弃,其痛苦就更为沉痛惨烈了。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8b6e4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8.png)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品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品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
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fc8f1dceefdc8d377ee32d3.png)
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一)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在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
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上。
(二)十年漫漫生死隔两茫茫。
不用去细思量,你的形影我难忘。
千里遥远的孤坟,竟无处向你诉满腹凄凉。
纵然是夫妻再相逢你也许认不出我,灰尘满面,两鬓如霜!夜里做了个渺茫的梦忽然返回故乡。
在那小门窗,她正在梳妆。
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淋淳热泪千行。
料想得到,她为惦念我年年痛断柔肠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注释】① 十年:苏轼妻王氏去世十年。
② 千里孤坟:王氏去逝后葬在四川。
【赏析】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d4d9bd7f1922791788e831.png)
精心整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流淌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妻子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赏析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是苏轼为纪念亡故的结发妻子王弗而作。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王弗年仅二十六岁就不幸去世。
对诗人来说,这真是在生活上、感情上、事业上的三重打击。
苏轼对结发妻子王弗爱之深、情之笃,思之切、念之久。
在这首《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析二】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
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了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
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
苏东坡曾《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
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
苏轼《江城子》解析:景美情哀的艺术风采
![苏轼《江城子》解析:景美情哀的艺术风采](https://img.taocdn.com/s3/m/564b58e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0.png)
苏轼《江城子》解析:景美情哀的艺术风采以下是苏轼《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的全文解析,包括原文、译文、注释、作者介绍、背景故事、古诗讲解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1. 原文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2. 译文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
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
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
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
3. 注释●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
●芙蕖:荷花的别名。
●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湘灵:湘水女神,即娥皇和女英。
4.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5. 背景故事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
在游览途中,他们突然听到了弹筝声,于是苏轼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词。
6. 古诗讲解上片开头三句写周边的美丽景色,营造出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而苏轼等人,便是画中的人物。
接着写水面的荷花,“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此处似乎还有一语双关之意,既是写花,又是写弹筝的美人。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b05bd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b.png)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朝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江城子·密州出猎》注释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
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江城子·苏轼》原文与赏析
![《江城子·苏轼》原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cfdb4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9.png)
《江城子·苏轼》原文与赏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诗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的。
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他被贬职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王弗是个知书识礼的贤慧的妇女,十六岁与苏轼结婚,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在汴京(今开封)去世,只活了二十七岁。
死后归葬于故乡四川的祖茔。
苏轼于王弗死后十年,夜梦相见,情不能抑,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写梦前的思念。
“十年”之中,一“生”一“死”,“两茫茫”,死者茫茫不知去向,生者茫茫无尽思量。
“茫茫”写出了人冥幽隔,无限怅惘;“两”概及双方,崭露夫妇情深之意,内含生死异域之慨。
词人宕开一笔,说“不思量”,好象要忘却,可是紧承一句“自难忘”,顿挽前意,一经腾挪,更见十年来思想日坚,情意弥笃。
“难忘”但“难见”——“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说妻子在千里外的孤坟中,一片凄凉,却无法向自己倾吐,还是说自己遭受贬斥境遇凄凉,无法向爱妻千里外的孤坟痛诉呢?两者兼而有之。
先言无法相见,接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笔势回环,擒纵自如,以假设句说,即使见了也不识了,“尘满面”,仕途失意,生活颠簸,风尘满面了;“鬓如霜”,不仅岁月催人老,而且身处逆境的忧虑,怀念妻子的相思更令人速老,两鬓如霜染了。
上片以“两茫茫”笼括下文,“不思量”一纵,“自难忘”一擒;“无处话凄凉”一放,“纵使相逢”一收,波澜曲折,回环往复,正是词人愁肠百转的反映。
词的下片主要写梦中相见。
夜来幽梦“忽”还乡,一个“忽”字,有迷离恍惚之意,应上片的“茫茫”;有突如其来之意,应上片的“无处话凄凉”。
梦中见妻子正在“小轩窗”前“梳妆”,这正是当年妻子的生活情形,小窗人静,镜中花开,仍是年轻貌美。
既然见到了,正可“话凄凉”,可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赏析
![苏轼江城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3f01f82b160b4e777fcf13.png)
苏轼江城子赏析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苏轼《江城子》赏析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作者简介:苏轼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
卒谥文忠。
他是宋代最为着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
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
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殂谢了。
东坡丧失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是难以言说的。
父亲对他说:“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
”(《亡妻王氏墓志铭》)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2、赏析:文学史上,悼亡诗写得最好的有潘安仁与元微之,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前者状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后者呢,已富且贵,追忆往昔,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呵,读之令人心痛。
同是一个题目,东坡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我们确认作者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的。
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
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开头三句,单刀直入,概括性强,感人至深。
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苏轼《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原文赏析及译文
![苏轼《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原文赏析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3be3b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4.png)
苏轼《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原文赏析及译文《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这首词似随手写出,未曾着意经营,而词人胸中自有成熟的构想,故下笔从容不迫,不求工而自工。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宋代:苏轼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
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
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译文在世俗沉沉的醉梦里了悟人生真谛的清醒者,算起来也只有陶渊明,是我的跨越时空的知音。
尝尽世态炎凉,宦海浮沉,回归田园依旧躬身耕耘。
欣逢昨夜春雨如甘霖,把我的东坡田园滋润,更有喜鹊报喜来,晴暖气象新。
最爱听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爱看北山倾斜的身姿,还有小溪横流在山前;南望亭台丘壑,错落有致,四望亭的后丘耸立高山巅;这山水田园一一是渊明境界,真真是当年斜川再现。
叹一声吾老矣,就此寄余年。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注释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远”。
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
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陶渊明:一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其游斜川事在晋安帝隆安五年(401),时陶渊明五十岁。
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都昌、星子之间的鄱阳湖畔。
班坐:依次列坐。
南阜(fù):南山,指庐山。
曾城:山名,在江西星子县西五里,一名乌石山。
斜川诗:指陶渊明《游斜川》诗。
元丰壬戌(rén xū)之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季。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299136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0.png)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1江神子/江城子苏轼北宋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
作品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
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
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
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
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
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
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
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政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
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解读
![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733b67dcaaedd3383c4d3d0.png)
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本词作于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东坡梦见亡妻,醒来颇多感慨,写下这首词。
开了悼亡词之先河,也成了悼亡词之绝唱。
上阕开始作者并未以通常的写景、写情起头之手法,而是直接进入叙事主题。
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苏妻王井病逝汴京(今开封),夫妻一生一亡正值十年。
因分离已久,茫然不知对方这些年如何渡过。
因此,“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不仅抒发了生者的深哀至痛,也为后面的相逢应不识打下了伏笔。
“不思量,自难忘”,出句貌似平淡,却流露出夫妻间那种深挚的情分。
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入作者脑际,不去想也不会在心中抹掉。
下面点出亡妻的墓地。
“千里孤坟”指其坟葬在眉州彭山,相距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已逾千里。
即使有贴心话想倾诉,亦无法立刻赶到,岂不是“无处话凄凉”?所以,用“十年”和“千里”,将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再加上夫妻间生死界限,以此来强调作者对夫妻不能相见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既然如此,那么只有在梦中沟通了。
但作者并未直接继续写梦,而是先宕开一笔:“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因为十年的仕途失意,生活颠簸不定,神情疲惫不堪,再加上了年纪而容颜哀老,面貌自然变得使亡妻认不得了。
这上阕的最后一句,又将词推向感情的高峰,那悲凉的心境催人泪下。
下阕进入昨夜的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下笔未将凄凉、伤感的气氛继续下去,而是忽地回乡,又见新婚燕尔之情景:“小轩窗,正梳妆”。
作者清晰看到了真实美妙的画面,娇妻在窗前,桌上放些花粉胭脂,对着铜镜梳妆打扮。
紧接着笔锋一转:“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句与上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
梦境虽不受时间、空间和生死界限的限制,但即使真能相遇,也会因夫妻分离久远,还由于情感波动,思绪如麻,话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淌不尽的泪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此词词牌名为江城子,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记述了词人当夜所做之梦,及梦中所思之人——其妻王弗。
词中字字句句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进入“幽梦”之乡,并以词“记梦”。
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王弗十六岁时,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地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王弗病逝。
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醒后感慨万分,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首哀绝凄清,流传千古的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此词一改苏轼一向豪放雄迈的词风,反见温情,细腻的描写,充斥着哀绝凄清的情绪,使人闻之潸然泪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篇使点出夫妻死别时间为十年这一悲惨的现实,十年时间,无论长短,终为有限,但苏轼与亡妻却横隔与生死之间, “茫茫”而永无休止。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漫长岁月中,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
作者将生死并提,一是阐明题旨,二是强调生者的悲思,接下去“不思量,自难忘”与之相和。
“不思量”看似矛盾,实际是以退为进,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的感情深度。
那种真正的“思量”是深入骨髓之间,无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量”,所以自是“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词人从亡妻的角度写她没有昔日的伴侣在身边相陪,连诉说凄凉的对象也没有。
一个“孤”字,寂寞清冷之气顿生,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自己亦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
表达了词人心中对亡妻的愧疚之意及与之永不相逢的遗恨。
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作者的设想出的纵使相逢却不相识的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自妻子逝世后,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历尽沧桑,早已是“尘满面,鬓如霜”,在这种情况下,“纵使”得以“相逢”,只怕妻子也是“不识”。
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应上句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道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这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
下阕首句承接上阙尾句的“相逢”开始“记梦”,梦中所现的是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
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这种平常,静谥中反而带来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凄凉感,使人倍感悲痛。
梦境的突然出现:“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文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十年的“两茫茫”之后,生死夫妻终于在梦中再次相逢,那“千行泪”中包含了太多的情感,有惊喜,怀念,苦涩,悲切等等,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只能“相顾无言”,却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此处借典于“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冈”,词人再次遥想妻子在“千里”外“孤坟”的凄凉处境,必定也对自己有着思念之情,这种双重的思念,更体现了其夫妻感情之深厚,更显死别后的悲苦,伤痛。
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
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作者对亡妻的怀恋,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这是梦醒后的感叹.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本篇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
全词结构严谨,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