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19版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9.7.19

合集下载

2019级自动化培养计划共34页文档

2019级自动化培养计划共34页文档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修改稿- 2019年12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对专业培养目标要描述精准,明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与性质以及社会竞争优势)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自动化专业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广泛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系统地掌握自动化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研究开发能力的本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自动化相关技术知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可从事企业项目的调研、设计、开发、测试、实施、系统集成、系统维护等工作。

2.培养要求(按知识、能力、素质提出对毕业生的总体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涵盖工具性知识、人文及管理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外语运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掌握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理论,掌握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关联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技能;掌握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系统仿真、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软硬件开发等科学实验方法和技术;了解铁路及城市交通信号与控制方面的相关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2)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知识要求。

(3)素质结构要求:具备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自动化相关技术知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具备承担企业项目的调研、设计、开发、测试、实施、系统集成、系统维护等工作的能力。

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专项方案

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专项方案

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名称:自动化专业代码:080801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弹性修业年限:3-6年一、培养目标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教育理念,培养含有良好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自动化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遵守工程伦理和职业规范,含有连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自动化行业发展趋势,胜任自动化行业岗位要求;含有工程师或和之相当专业技术能力。

二、毕业要求1.能够将数学和物理等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自动化及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用于处理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和物理等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基础原理,识别、表示、并经过文件研究分析和自动化相关复杂工程问题,取得有效结论。

3.能够设计针对自动化领域相关复杂工程问题处理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系统、单元或工艺步骤,并能够在设计步骤中表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等原因。

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取科学方法,对自动化领域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含设计试验、分析和解释数据,并经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相关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和使用合适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估计和模拟。

6.熟悉国家和地方包含自动化行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复杂工程问题处理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影响,并了解应负担责任。

7.能够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工程实践对自然环境可连续发展影响。

8.能够在工程实践中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推行责任。

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团体中负担个体、团体组员或责任人角色。

10.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和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含撰写汇报和设计文稿、陈说讲话、清楚表示或回应指令;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议方法,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本科)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本科)

学分
所占总学 实验/上
分比例 (%)
机/实践 学分
32.8
6
15.5
7.5
14.4
4.5
5.3
43
68.0
61
所占总 学分比 例(%)
3.1 3.9 2.4
22.6 32.0
总 学 时
1344 624 512 160
2640
理论 学时
854 480 438 160
1932
课内学时
实验/ 上机 学时
课内 总学时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 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3.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的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 基础以及外语综合运用能力; 4.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 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5.具有系统的自动控制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及 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内一定的专业知识与 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6.培养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 工作能力,培养系统观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7.培养较强的设计、开发、工程应用、技术创新等工程实践能力; 8.培养较强的工作适应性、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9.具有进一步专业和职业发展能力; 10.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合作能力。
电工电子 教学中心
2
收音机、万用表的焊接、安装与调 试;实用电工电子电路设计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自动化工程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运动控制或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智能系统、电气自动化、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方面从事系统开发、运行、维护、管理等技术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严谨治学、艰苦奋斗、求新务实的精神和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自律谦让、团结合作的品质。

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体魄。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开发、运行、维护、管理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文字表达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

3、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或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前言和发展趋势。

4、获得较好的系统开发、系统运行及系统维护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5、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三、学制与学分要求本专业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3—7年的弹性学制。

学生至少应修满170学分,其中实践环节55学分。

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专业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理论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基础、过程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自动化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自动化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选修 一个语种
16 256 192 64
春、秋 1-4
16 256 192 64
春、秋 1-4
3 48 32
16
春、秋 1
3 48 32
16
春、秋 2
3 48 32 3 48 32
16
春、秋 2
学生任选
一种
16
春、秋 2
3 48 32
16
春、秋 2
1 32 28 1 32 28
4 春、秋 1 4 春、秋 2
Transform

1
春、秋 1-2

1
春、秋 2-3
春、秋 2-3

2
课修
程 类
读 性
课程代码
别质
课程名称
学 分
学时
开课
总 讲 研 实 实 学期
计授习验践
建议 修读 学期
4108010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程序设计基础(VF) Computer Programming (Visual FoxPro)
410803005
程序设计基础(VB) Computer Programming (Visual Basic)
410803009
程序设计基础(Java) Computer Programming (Java)
大学物理Ⅰ①-② College PhysicsⅠ①-②

410701003-4
大学物理实验Ⅰ①-②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Ⅰ①-②
11 176 144 32
2.5 40 32 8

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doc

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doc

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尚的情操,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工程、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工业计算机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自动化设备管理与维护、智能家电、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调试、科技开发及研究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传感器与电测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知识,接受初步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自动化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研究能力。

三、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相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五、主干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电测技术、过程控制及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供配电技术、系统仿真、现代控制理论。

六、学制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4-7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总学时及总学分构成表八、毕业规定1、获得总学分170以上,各类学分达到上表规定的学分数[必修课136.5学分+素质教育模块6学分+最低限度专业选修课20学分+任意选修(可在包括本专业在内的校内所有专业选修)7.5学分以上];2、至少获得6个第二课堂学分。

3、通过体育达标测试。

九、专业课程中英文对照自动控制原理(Automatic Control Theory)传感器与电测技术(Sensors and Electronic Measurement Technology)过程控制及仪表(Process Control and Instrument)计算机控制技术(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电力电子技术(Power Electronics)控制系统仿真(Control System Simulation)现代控制理论(Modern Control Theory)智能控制技术(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及英文名称1.专业代码:0808012.英文名称:Automation二、专业介绍自动化专业开办于1987年,是我校首批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专业之一。

本专业先后入选了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学校一流重点学科建设专业,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依托校企共建“罗克韦尔实验室”和“智能控制”“ASEA”2个创新创业工作室,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多元立体、分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形成了“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程实践“”教育的专业特色。

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理工与人文素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与环境意识和工程职业道德【目标1】,具有团队合作与组织能力【目标2】,具备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目标3】,掌握必备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自动化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具备电工电子技术、嵌入式技术、检测技术、工业先进控制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目标4】,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自动化领域工程问题能力,能从事有关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等方面的分析、设计、运行管理与维护,以及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目标5】的应用型自动化工程技术人才。

四、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工业先进控制、嵌入式系统应用等自动化领域的控制方法及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初步具备自动化工程分析设计与运维管理,以及自动控制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如下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用于解决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1掌握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数学推导和计算能力,能用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进行问题表述。

1.2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自动化 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自动化 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门类:工科专业大类:电气信息类专业:自动化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代码:08060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基础,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交流水平;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对电气信息类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比较熟悉;3.对本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对其中1-2个主要方向比较熟悉;4.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具备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开发的能力,得到工程实践训练;5.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较强的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7.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发展的能力;8.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和合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检测技术及仪表、计算机仿真、计算机网络、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系统工程导论、模式识别等。

五、实践教学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电气信息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2019版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卓越

2019版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卓越

2019版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8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总目标,培养服务建材行业与中原经济区和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在嵌入式应用、自动化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等自动化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运行与维护、设备安装调试、产品研发、工程规划与设计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能够实现以下目标:1. 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法律和服务意识,在自动化相关领域工程实践中能体现家国情怀,坚持国家和公众利益优先。

2. 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和系统的自动化专业知识,并能做到两者的融会贯通,能够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综合,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3. 能够跟踪并适应现代自动化领域的前沿技术,将新技术、新方法和现代工具应用于进行自动化领域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维护。

4. 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协调、管理、沟通、竞争与合作能力,具备成为工程项目管理骨干的综合素质。

5. 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拥有自主的终身学习习惯和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持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和国内外形势。

二、毕业要求为使本专业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应满足以下12 项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自动化领域所面临的复杂工程问题。

观测点1.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概念、术语、符号等语言工具用于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

观测点1.2:能够根据自动化领域的具体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具备数学建模和计算能力。

观测点1.3:能够运用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和数学建模方法推演、分析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具备系统分析的能力。

2019修订版2019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7页word文档

2019修订版2019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7页word文档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301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基本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CAD/CAE/CAM技术的基本知识,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后应具备利用现代手段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

四、专业特色将高级工程软件与传统的理论课程相结合,并大大加强实践环节,尤其加强综合实践环节,提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五、修业年限与学位授予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

学位授予:符合2006年12月30日吉林大学第12次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的《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所规定的条件者,颁发吉林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按教育部批准的学科门类设置。

六、毕业合格标准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81 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5学分,实践教学36学分,课外培养计划0学分)。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教学进程表附表4:实践教学安排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备注:为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培养行业紧缺人才,与珠海市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拓展教育,培训合格可考取劳动部颁发的职能技能等级证书。

拟开展: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汽车维修等高级工的培训及考证。

附表5:学时分配及毕业要求专业学时分配及毕业要求方案制定人:教学工作部审核:教学院长审定:。

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技术或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电子学和工业自动化的基础理论知识,毕业后能在过程控制、自动化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设备、机电自动化系统与装置及电力拖动系统领域从事研究分析、设计、运行、仿真及调试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要求:1. 知识要求(1)工具性知识: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②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和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文献查阅和检索技能。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①要求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鉴赏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技巧和一定的交际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及管理技术和经济分析工具。

④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术,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体育合格标准。

(3)自然科学知识:①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利用其分析和解决问题。

②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初步应用。

③要求学生了解电力电子技术和可编程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

④了解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现代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进行基本的实际应用。

(4)工程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电子技术技能,能解决常规性的工程技术问题。

(5)专业知识:具备电子学和工业自动化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般的控制理论和控制方法,掌握一定的控制电路设计思想并能运用于实践。

2.能力要求(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应用知识能力:掌握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方法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过程控制、自动化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设备、电力拖动系统等领域的设计与管理能力;(3)创新能力:了解控制理论的前沿知识,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发展,具有对新的控制技术和控制设备进行研究和开发设计的初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8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工业与信息化融合技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控制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能够在自动化及其相关技术领域,进行系统的分析、工程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预计在毕业5年后达到以下目标:1.基于所掌握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在自动化工程技术领域顺利开展与专业、职业相关的工作;2.能够使用现代工具,在社会背景下理解自动化工程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初步具备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3.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与延安精神特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关注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具有团队精神,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合作能力,能够在自动化技术以及相关领域的职能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5.能够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二)毕业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工程知识:具备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电子信息类的工程基础知识,掌握自动化技术领域的过程模型、管理、法律法规等专业基础知识,用于解决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具备数学、物理及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对自动化相关问题的分析。

1.2 具备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工程基础知识,并能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和研究自动化技术问题。

1.3 具备自动化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工程建模、工程管理与相关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

1.4 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综合应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自动化技术基础知识,识别、表达和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自动化领域中的实际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并能够验证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2.1 具备自动化领域科技文献的检索、资料分析与研究的能力。

2.2 能够运用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控制理论基础知识研究分析自动化领域的工程问题。

2.3能够对自动化技术需求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专业基础知识给出解决方案,并能够验证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自动化的复杂工程问题,确定具体的研发目标,选取合适的技术路线或具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初步能力,确定研究方案,并在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现实因素。

3.1具备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通信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具备设计和开发能力。

3.2 能够针对自动化技术的需求,确立合理的研发,在安全、隐私、环境、法律、文化等现实约束条件下,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3.3 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开发,测试和评价,并具备可视化、报告或软硬件等形式呈现设计成果的能力。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利用现状工程和信息技术工具,对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展开预测与模拟,能够分析相应的数据、模型等信息,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自动化技术问题进行需求分析和研究。

4.2 能够结合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电子、通信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应用现代化工具,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对方案的性能进行分析。

4.3 能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和解释,得出合理的研究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的特定需求,针对自动化工程实际问题,开发或选择适当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式和各种工具,使用现代化工具进行预测、模拟和分析,并理解其局限性。

5.1 了解自动化或控制技术领域主流的资料来源及获取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查询、检索本专业科技文献、资料,能运用相关软件工具。

5.2 能够使用和开发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并理解其局限性。

5.3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6.工程与社会:熟悉自动化领域的法律、法规、文化等知识,能够对工程背景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稳定、职业健康安全、法律保障及文化建设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了解自动化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特性与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的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文化方面的知识。

6.2 能正确评价实际自动化技术相关项目对社会稳定、职业健康安全、法律保障及文化建设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资源、环境、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相关科学知识,并对自动化工程实践及复杂工程问题对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做出合理评价。

7.1 了解自动化及计算机、电子、通信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前沿和趋势。

7.2 能够评价自动化技术与产品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3 能够理解和评价自动化技术问题对社会健康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及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在自动化技术与产品研发、制造及运维过程等实践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行业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8.1 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理解世界观、人生观及个人在历史、社会及自然环境中的地位。

8.2 具备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素养,能够理解自动化技术从业者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从业规范,并履行相关社会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自动化技术与产品研发、制造及运维等团队中,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9.1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能够理解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每个角色的定位与责任,能够胜任个人承担的角色任务。

9.2 能够在从事自动化技术与产品研发、制造及运维等团队中与其他成员有效沟通,听取并综合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具备担任团队负责人角色的能力。

10.沟通:能够就自动化技术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结合本专业知识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够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0.2 能够结合本专业知识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0.3 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

11.项目管理:具有项目管理和决策能力,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工程环境中进行运用。

11.1 具备与项目管理相关的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11.2 掌握自动化项目与产品的设计流程和管理方法,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并能在实际的自动化技术工程实践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能够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12.2 养成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及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四)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PLC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过程控制系统、电子工艺、金工实习、专业综合设计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六)主要专业实验单列专业课实验:非单列专业课实验,学分与理论课统一计算:(七)修业年限及学分要求学制:四年,修业年限:四至六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修业期间至少修够161学分。

公共必修课37分(包括社会实践2学分、军事理论与训练2学分),占总学分的22.98专业必修课96学分(包括专业实习8学分、专业见习1学分、金工实习2学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2学分、毕业论文(设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1.14专业选修课16学分,占总学分的9.94公共选修课16学分,占总学分9.94中,艺术鉴赏(2学分)、创新创业教育(2学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2学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为全校限制性选修课。

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还需至少选修一门校本特色公共选修课。

开设环境教育相关知识的公共选修课,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

(八)教学计划总表(九)教学时间分配及进度表(十)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注:表中教学环节:课程、实践环节等,根据课程对各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分别用“H(高)、M(中)、L(弱)”表示,支撑强度的含义是:该课程覆盖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多寡,H 至少覆盖80%,M 至少覆盖50%,L 至少覆盖 30(十一)课程信息表课程中文名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Circuit Analysis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19WDZB0502课程学分 3面向专业自动化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开课学院物电学院使用教材:主教材:名称电路分析基础作者李翰荪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4 版出版年:2006年辅助教材:名称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作者郭维林,边文思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第 1 版出版年:2011年参考教材:名称电路作者邱关源、罗先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5 版出版年:2006年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2.课程简介《电路分析基础》是研究集总电路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以及研究分析电路、化简电路和求解电路的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校为学位课。

课程内容分为直流电阻电路分析、动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交流电路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理论基础。

3.选课建议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学位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的基本知识。

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中文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19WDZB0523课程学分 3面向专业自动化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开课学院物电学院使用教材:主教材: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作者童诗白华成英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4 版出版年:2006年辅助教材:名称电于技术基础习题解答作者华成英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4 版出版年:2010年参考教材:名称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 作者康华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5 版出版年:2006年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基础2.课程简介《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其应用的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