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历史解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李约瑟之谜的历史解答

摘要:在对“李约瑟之谜”进行重新定义的基础上,本文从文化约束、产权约束、发明模式、地理禀赋、人地比例五个角度解释了“李约瑟之谜”。本文认为,传统儒教文化不利于科技革命发生;明代以来对私人产权保护的侵害不利于工业革命发生;以经验为基础的科技发明模式不利于现代科技产生;我国古代末期市镇发展模式阻碍规模效益发挥,最终无法孕育工业革命;内生于古代中国要素禀赋的“劳动消耗型”技术进步方式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关键词:“李约瑟之谜”;工业革命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引言

中华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领先世界,当我们以多维度视角重新审视古代中国历史,发现先进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发达的官僚治理体系以及成熟的道德文化体系已经将古代中国带到了工业

革命大门前,但是,中国却在近代迅速落后。两相对比,李约瑟博士提出了“李约瑟之谜”。本文将以综合的视角对该问题做出新解答。

二、“李约瑟之谜”的定义

“李约瑟之谜”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子问题:第一,为何中国在公元2世纪之前并未领先世界;第二,为何在其后的14个世纪期间中国仅在实用技术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第三,为何从16世纪

起,中国即使在实用技术方面也再度落后;第四,为什么现代科学,也即实验性的哲学,只产生于欧洲文化之中。

三、“李约瑟之谜”的解释——五个视角

第一,文化约束说。韦伯认为中西文明历史上的发展分叉应从文化方面解释,他认为,中国的儒教对现世持肯定、顺从和适应的态度,违背理性精神的传统巫术也在这种态度下得以存在;而西方的新教伦理则强调对现世进行改造、强调科学、强调理性,在这种价值体系下,西方社会的传统巫术得以根除,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距造成了后来西方世界的兴起和中国的衰落。

第二,产权约束说。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对私人财产权提供足够的保护是刺激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制度。黄仁宇认为建构于“公共福利必须高于个人私利”理念之上的传统中国政治结构回避了“财产权是不可剥夺的权力”这一观念,古代中国政府更加偏好于政治的稳定而不是经济的活跃,这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起飞所需要的能够保证私人财产权的司法体系没有在中国建立,而这种私人财产权的轻视乃至破坏正是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的重要原因。

第三,发明模式说。林毅夫(1995)认为,前现代社会的技术发明基本上源于实践经验,而现代社会的技术发明则主要从科学和实验中得到。古代中国早期在实用型的生产技术上领先的原因在于,以经验为基础的发明过程,人口规模是技术发明概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即人口规模越大,新技术发明的概率就越大。因为,在生产过

程中,工匠依据经验,对现存技术进行一些小的修正便产生发明。但是,现代的技术发明是科学家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性的”试错和改错而实现的。发源于欧洲的“科学革命”促使实验作为新技术发明的手段的普及化,同时,这一时期科学和技术的开始了更加紧密的结合,大大提高了欧洲新技术发明的概率。而古代中国科举考试设置的课程及激励结构严重抑制了知识精英进行科学

创新的动力。

第四,地理禀赋说。文贯中(2005)认为古代中国的地理禀赋特点是中国没有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重要原因。经过汉朝,中国人口到公元2世纪已达到六千多万,成为世界上人口大国,这种人口优势成为中国后来技术发明频繁、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宋朝工商业的繁荣则大大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带来的集聚效应、海外贸易带来的增益以及外来思想和知识带来的启发对宋朝科技

发明有正面影响,但这种发明只是实用技术,并没有严谨的科学理论作为后盾。到了元、明、清时代,国土的扩张使得古代中国退回自古以来便驾轻就熟的农本社会旧路,中国社会开始了新一轮的内向化发展,人口增长的同时,人口分布却愈发分散。这一时期,大中城市停止扩充,市镇却大量增加,城市人口分布越来越靠近农村,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丧失了集聚效应和内生增长的重要源泉,使得中国陷入农本社会无法自拔,中国失去了自发产生科技革命的可能性。

第五,人地比例约束说。mark elvin(1984)是这类学说的代表

人物,他认为由于四大约束条件的存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农业高水平发展、工业低水平发展”的“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这四大约束是:第一,劳动及其他生产由于质量下降导致这些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下降,同时新的质量不高的土地在现有技术下无法进行生产;第二,人口持续增长使得人均拥有的经济剩余减少,使得进行新产品创新的能力下降,也使得个体投资能力下降;第三,前现代社会的传统农业技术在中国已经达到了顶峰,没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国农业生产能力不可能有大的飞跃;第四,中国庞大的国土面积以及古代中国国内相对较好的商业融合使其形成了较为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但对于国际贸易,中国的需求却显得不足。同时,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愈加便宜,资源和资本愈加昂贵,使得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降低,古代中国的技术进步转入“劳动消耗型”轨道,使得工业革命无法发生在中国。

四、结论

本文在对“李约瑟之谜”这一概念进行重新定义的基础上,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解释。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儒教文化不利于科技革命的发生;明代以来我国对私人产权保护的侵害不利于工业革命发生;我国传统以经验为基础的科技发明模式不利于现代科技的产生;我国古代末期的市镇发展模式也阻碍了规模效益的发挥,最终无法孕育出工业革命;内生于古代中国要素禀赋的“劳动消耗型”技术进步方式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文贯中.中国的疆域变化与走出农本社会的冲动——李约瑟

之谜的经济地理学解析[j].经济学(季刊),2005,4(2).

[2]elvin, mark, 1973,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