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温
逆温
10 (1)若T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__ ℃以上 8 ,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__ 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 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 育锻炼的时间宜选择在 10 时之后。
4、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单位:º C)
2.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 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 C 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
3. 读图2-2,近地面空气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 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 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受阻, 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并回答下列问 题:
16.8 ℃ 17.0 ℃ 17.1 ℃
B
C D
21.0 ℃
20.9 ℃ 15.2 ℃
21.0 ℃
20.8 ℃ 14.8 ℃
20.9 ℃ 20.0 ℃ 21.0 ℃
20.6 ℃ 20.2 ℃ 20.0 ℃ 14.7 ℃ 14.9 ℃ 15.2 ℃
例3、对流层厚度低 纬度大;如果对流 层中气温出现“下 冷上热”的情况, 称为“逆温”。读 某地春分日气温垂 直分布图,回答: ⑴、此地终年干燥少雨,其气候类型可能是:B A、温带沙漠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高山高寒气候
弊:
(1)对环境影响:
空气对流运动被抑制, 加重大气污染 易产生大雾天气
(2)对天气影响:
阴雨天气(锋面逆温)
冻雨天气
(3)对交通影响: 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例2、北京市在一段时间内,在风速大致相同, 在A、B、C、D四种情况下有利于某工厂68米 高的烟囱中烟尘扩散的是 C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逆温 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现,尤以冬季最强
平流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逆温 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锋面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 逆温 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 逆温 盆地流动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3.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4.逆温的危害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
(4)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如果某地等温 线的走向大致与纬线延伸方向一致,说明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 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如果某地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 海洋对该地区气温的影响较大;如果某地等温线向高值区方向 凸出,说明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低,若该地在陆地上, 有可能地势较高,若在海洋上,则有寒流经过。
典题例证
3.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图。回答(1)~(3)题。
(1)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 要因素是( B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人为因素 D.距海远近 (2)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B ) A.纬度位置、地形 B.地形、海陆差异 C.人为因素、海陆差异 D.纬度位置、人为因素
考点1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1.逆温含义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 在一定条件下,对 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 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 象, 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类型
成因
特点
辐射
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 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
A、B、C同纬度,B 处内陆,夏温B>A、 C,冬温B<A、C
海陆分布(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
逆温
N
N
S
S
高压、高压脊------ 晴朗
低压、低压槽------ 阴雨天气
104°E
昆明
贵阳
W
E
昆明
贵阳
地形阻挡
昆明:冬季处准静止锋西侧,受西南暖湿气流影 响,气温较高,天气晴朗。 贵阳:冬季处准静止锋东侧,受冷气流影响,气 温低, “天无三日晴”。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的推移 及水旱灾害
(3)在商业区、居民区、工业近郊区、农田区域中, 烟雾浓度最大的是 商业区 (4)若该城市众多工厂、汽车大量排放CO2、SO2、 NO2,产 生的大量环境污染主要有什么?(3分)
CO2;温室效应,气候变暖;SO2与NO2;产生酸雨;NO2等 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
北半球
南半球
①
②
高度
③
日出后
④
⑤
0
20
温度
2、平流逆温现象形成与天气
冷空气 暖空气 (1)图
温度
暖空气
高度
冷空气
(2)天气 多云或雨雪天气
-1
如果地面小于0度 则形成冻雨
3.地形逆温山ຫໍສະໝຸດ 冷气流 向山底滑落, 导致空气上 热下冷
总结:逆温的三种主要类型
类型 发生条件 辐射 晴朗无云的夜间. 逆温 出现的地区 中高纬度
逆温现象
一、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
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 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 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二、逆温现象形成过程
高度
1 、辐射逆温
黎明前
高度
中午
傍晚
对流运动,有利 污染物扩散
逆温的知识点总结
逆温的知识点总结一、逆温的定义逆温是指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大气垂直温度分布随高度上升而不断增加的现象。
通俗地讲,就是大气层内部某一高度以上的大气温度高于较低高度的温度。
逆温的产生需要特定的气象条件,主要是空气的相对稳定性。
逆温的产生需要空气垂直稳定,垂直层流条件不良,或者对流减小,这样才能使得高处的空气温度得以升高。
二、逆温的形成原因1. 静稳条件:逆温的产生与大气的静稳条件有关。
如果大气层内或外的温度垂直梯度非常小或接近于零,则空气垂直稳定,逆温就容易形成。
通常逆温与静稳条件紧密相关,静稳条件是逆温形成的基础条件。
2. 地面加热:地面受到阳光的直接辐射,会吸收一定的热量,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地表升温后,会向上传导热量,使得下一层空气受到加热。
当这一层空气由于静稳条件而无法上升时,逆温就形成了。
3. 下沉气流:当大气层内的下沉气流受到地形或其他因素的制约时,逆温也容易形成。
下沉气流会受到地形和高空风流的影响,使得空气密度增加和温度升高,从而形成逆温。
三、逆温的分类根据逆温的形成机制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地面逆温和高空逆温两种。
地面逆温是指大气层内部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逐渐升高的情况,通常在地表高度1000米以下。
高空逆温是指大气层内部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逐渐升高的情况,通常在地表高度1000米以上。
四、逆温的影响1. 大气环流: 逆温会影响大气环流的分布和强度,形成不同的气候现象。
对逆温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大气环流的规律和变化。
2. 植被生长: 逆温会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适当的逆温有利于某些作物的生长,但过高的逆温则会对植物产生不利影响。
3. 污染扩散: 逆温会限制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使得低层大气中的污染物无法有效排出,增加了空气污染的危害。
4. 气温变化: 逆温会导致气温分布的不均匀,影响当地的气温变化规律,对气温的预测和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五、逆温的应用1. 气象预测: 逆温的出现会对气象预测造成一定的干扰,了解逆温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有助于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性。
逆温
逆温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即是说在数千米以下,总是低层大气温度高,高层大气温度低,显得“头重脚轻”。
这种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输散,从而使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减轻。
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头轻脚重”从而导致大气层结(层次结构)稳定,气象学家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城乡上空,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多,空气污染势必加重。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 0米,气温降低0.6°C,主要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C,称为逆温现象。
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减弱,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或者冬季冷空气重,一沉聚谷底,造成下冷上热的现象。
(例子:果树,蔬菜等农作物不种谷底)。
逆温的形成条件
逆温的形成条件
逆温是指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与通常情况下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的逆向情况相对应。
逆温的形成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形条件:逆温通常出现在山谷、峡谷、盆地等地形复杂、气流受限的地区。
这些地形特点使得山谷或盆地中的空气很容易被阻挡住,难以流动,导致空气在这些地区堆积,并在夜间逐渐冷却。
2. 太阳辐射和地面特性:太阳辐射会使得地表升温,如果地表反射率较低,吸收辐射的能量较多,则地表温度升高,可以引发逆温现象。
此外,特定地物或地表特征也能影响逆温的形成,如建筑物、柏油路面等可以吸收和储存热量,使得邻近的空气温度升高。
3. 天气条件:逆温通常发生在晴朗、无风、无雨、无云的夜晚。
这是因为晴朗的天气不会有云层遮挡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下降迅速;无风的气候条件使得空气流动减弱,难以将冷空气排走,从而使逆温形成。
总的来说,逆温的形成取决于地形、太阳辐射、地表特性和天气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地区的逆温形成条件可能有所差异。
逆温
解析: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的,故图
中多年平均云量值越高,则表示该地阴雨天越多。由图可知,
甲地数值为50~52之间,乙地在64~66之间,乙地平均云 量大于甲地,故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大于乙地,甲的多年
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丙地数值在46~48之间,则乙地
多年平均湿度大于丙地。丁地等值线较丙地密集,故云量空 间变化大于丙地。乙地等值线向低值处弯曲,表明乙地多年 平均云量日均值比两侧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该处位 于雅鲁藏布江谷地,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云雨
量比两侧多。
读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图,回答11~12题。
11.造成A、B两地太阳辐射能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势因素 B.天气因素
平流逆温 地形逆温 锋面逆温
高度
盆地和谷地中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温度差异比 温带地区多锋面活 较显著,由于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 动 而冷空气位于锋面之下,也会产生明 锋面 显的逆温现象 温度
逆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出现多雾和晴干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 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 交通事故.而深厚的、大范围的逆温层在某地长期维持,又 会造成晴干少雨的单调天气,甚至出现旱情. 2.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 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 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比如,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事件就曾造成多人死亡. 3.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的天气对 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 飞行非常有利.因为,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 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 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可靠.
地理逆温知识点总结
地理逆温知识点总结一、逆温的基本概念逆温是指大气中温度随着升高而增加的气温垂直剖面。
通常来讲,地面的温度比高空温度高,因为地面受到太阳直射热能的影响,温度较高。
而当大气中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时,就形成了逆温现象。
逆温在地理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响着气候、环境等方面。
逆温可以根据其形成原因和分布范围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地面逆温、大气逆温和局地逆温。
1. 地面逆温:地面逆温是指在风速较小或没有风的情况下,地表面与上面空气温度之间发生逆转的现象。
地面逆温经常出现在各种城市、山地谷地和河谷地带。
在城市中,由于建筑物和道路对太阳光的吸收和反射,使得城市中的地面温度高于周围地区,形成地面逆温。
2. 大气逆温:大气逆温是指在静稳天气条件下,大气垂直剖面出现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大气逆温在不同的气候类型中都有出现,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和高海拔地区。
3. 局地逆温:局地逆温是指在某些地方出现的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局地逆温通常出现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形的影响,使得局地逆温在局部范围内形成。
二、逆温的影响和作用逆温现象对地理环境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溶雪和冰雪融化:逆温会加速冰雪的融化过程。
在地面逆温的情况下,温度较高的地表会加速积雪的融化,导致融水增加,影响河流水位和地下水位。
2. 植被生长:逆温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和繁殖。
在地面逆温的情况下,温度高于周围地区,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3. 空气污染:逆温有利于空气污染的积聚。
在大气逆温的情况下,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使得大气层内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不易扩散,产生大气污染。
4. 气候变化:逆温现象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逆温会影响大气层的温度分布,改变地球的辐射平衡,从而影响气候变化。
5. 区域微气候:逆温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地理环境中的微气候。
逆温使得局部地区的温度分布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形成了区域微气候。
逆温
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⑴辐射逆温: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的逆温。
晴朗无云的夜晚,地
面冷却快,越靠近地面降温越多,离地面越远降温越少,形成自地面开始向上的逆温。
随地面辐射冷却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达最强。
日出后太阳辐射增强,地面增温,逆温自下而上消失
⑵平流逆温:暖气团平流到地面或水面,下层受冷降温,上热下冷。
热带气团向高纬度推进,出现大范围平流逆温
⑶下沉逆温:空气下沉压缩增温形成的逆温。
出现在高压区内(高
压气流下沉),范围广厚度大,天气晴好
⑷锋面逆温:冷暖气团相交形成锋,暖气团被迫抬升位于冷气团之
上形成逆温。
下面是冷气团控制上面是暖气团上热下冷。
只在冷气团才能观测到封面逆温
注:逆温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大气层稳定,天气晴朗少变,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能见度变低,大气污染加重。
逆温
防范措施
主要针对逆温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逆温发生时政府、相应机构或者居住地居民应当采取的措施。
感谢观看
合理利用
针对逆温带来的积极影响,虽然“人造逆温”暂时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可以在规律出现逆温的地区进行相 应的生产活动。
如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中国新疆伊犁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 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 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种植,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 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 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 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如中国的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的坝子都受逆温的影响增温,是 对农业生产有利的一面。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 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多出现在秋冬季或春季,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冬季海 洋上来的气团流到冷的下垫面上,或秋季空气由低纬度流到高纬度时,都有可能产生平流逆温。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 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影响因素
大气污染和逆温的关系 1.地理位置: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下沉逆温现象。纬线±30°地区,干燥空气下 沉,压缩并自热,晴天多,雨水少。自热后气温比下层的空气高,较易导致逆温现象的出现。
2.时间因素:逆温层的分布则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以赤道为例,夏至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更容 易产生逆温现象。
逆温
A )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2)当地该日(
B )
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A.日落时间为17时 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
例:右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 甲、乙、丙、丁 四图中最有利于
大气污染物扩散
高度m
逆温现象
温度℃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 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
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 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二、逆温形成的条件:
设理论温度为T(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实际温度为TS
高度m
R
2000
r1
r2
1000
平流逆温
• 暖空气平流到冷 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 生接触冷却的作用,越近地面降温越多。
暖空气
冷 地
较暖空气
面
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 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
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
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 的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 10 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择在_______时以后。
典题例证
1.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
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 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
例: (2000年广东)左图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 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 TS ≥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逆温
逆温
概念: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C/100 m,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常见的逆温现象:
1.最常见于冬天晴朗无风的夜晚:因地表散热快,反而比其上层之气温更低,
故形成下冷上热的现象。
2.山谷里的逆温
3.寒流造成的逆温
4.冷暖峰相遇造成的逆温
逆温的影响:大气污染
例:
1、通常近地面逆温层常出现在晴朗夜晚,至日出前后最厚。
下图为春分日某地某时气温垂直分布图。
假设此逆温层常年存在,此地附近有座山,山顶终年积雪,则此座高山的海拔估计至少在
B. 4 000米以上
C. 5 000米以上
D. 6 000米以上
2、在风速大致相同,气温垂直分布为A、B、C、D四种情况下,最有利于某工厂。
逆温的四种类型及影响因素
逆温的四种类型及影响因素
逆温是指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地面或近地面的温度高于上层大气的温度。
逆温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并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辅助地形逆温:辅助地形逆温是由地形的特殊性质引起的逆温现象。
例如,在山谷或盆地等地形中,冷空气受到地形的阻挡和重力作用,无法流动,导致地面温度上升。
2. 辐射逆温:辐射逆温是指在无风或微弱风的条件下,地表辐射失去,其中的热量在夜间逐渐向上辐射,空气温度逐渐下降,且下降速度小于地表温度下降速度。
这种逆温通常在寒冷干燥的晴朗夜晚发生。
3. 热力逆温:热力逆温是指当大规模气流结构稳定时,在大气中产生强烈的温度递减,尤其是在高空层中递减速度很大时,表现为地面或近地面的温度高于上层大气的温度。
4. 混合逆温:混合逆温是指在平流条件下,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隔绝在地面上,形成一层较暖的空气。
这种逆温通常在晴朗的昼间发生,并且与大气湍流的强度有关。
影响逆温的因素包括:气象条件(例如,辐射条件、气流稳定度、湿度等)、大气层结情况、地形(例如,山谷、盆地)、云量、地表状况(例如,土壤湿度、
覆盖物等)、地表特性(例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可以导致不同类型的逆温。
逆温类型及特点
逆温类型及特点逆温是指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根据逆温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可以将逆温分为辐射逆温、接触逆温和锁定逆温三种类型。
1. 辐射逆温辐射逆温是指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散热远远大于来自大气的热量输入,导致地面温度较大气温度低的现象。
辐射逆温多发生在相对干燥的地区,特别是无云无风的晴朗夜晚。
夜晚地面向大气辐射出的热量较多,导致地面温度下降,而大气中的温度相对较高。
这种情况下,地面的冷空气密度较大,很难上升,形成了逆温层。
辐射逆温的高度一般在几十米至几百米之间,通常在清晨太阳升起后逐渐消散。
2. 接触逆温接触逆温是指地面与大气接触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导致地面温度高于大气温度的现象。
接触逆温多发生在地面与大气交界处的陡峭地形上,如山谷和峡谷等地形。
当地面受到太阳辐射加热后,地面温度升高,形成热对流。
由于山谷或峡谷两侧的山体阻挡了大气运动,使得大气流动受到限制,导致地面与大气接触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形成接触逆温。
接触逆温的高度和强度与地形和气象条件有关,通常在几十米至几百米之间。
3. 锁定逆温锁定逆温是指大气中的逆温层被上层暖空气锁定而无法上升的现象。
锁定逆温通常发生在大气中存在强烈的温度递减层时,如温度递减层位于逆温层上方。
在这种情况下,逆温层下方的冷空气密度较大,很难穿过温度递减层上升到上层,形成了锁定逆温。
锁定逆温的高度取决于温度递减层的高度和强度,可以达到几百米至几千米。
锁定逆温会导致大气污染物在逆温层中积聚,影响空气质量。
以上就是逆温的三种类型及其特点。
辐射逆温多发生在晴朗无风的夜晚,接触逆温主要发生在山谷和峡谷等地形,而锁定逆温则与温度递减层有关。
了解逆温的类型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环境变化,预测和应对相关的气象灾害。
同时,逆温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空气质量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和监测。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微专题:逆温现象
4、逆温现象的类型
①辐射逆温——由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表因地面辐射冷却,贴近地而的大气层也 随之降温。空气愈靠近地面降温愈多,形成了下冷上热的逆温。
黎明时达最强。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 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4、逆温现象的类型
②地形逆温——常见山地、山谷、盆地中
逆温现象
1、气温垂直递减率R 2、逆温现象的定义 3、逆温现象的发展过程 4、逆温现象的成因及类型 5、逆温现象的影响
逆温现象
1、气温垂直递减率(R):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 辐射。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的速率,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R,一般情 况下,R为6℃/1000米。
高度/km
3
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利于飞机飞行:对流减弱,飞行平稳;
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飞行更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逆温带有效地 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A.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 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 B.在这里发展蔬菜种植,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C.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5、逆温现象的影响
(2)不利影响: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
①出现多雾和晴干天气。 降低能见度,给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行交通事故。 会造成晴干少雨的单调天气,甚至出行旱情。
②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造成近地面污染 物不能及时扩散。
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 冬季多雾,被称为“雾鲁木齐”。从2015年12月1日到2016年2月 25日的87天里,乌鲁木齐的雾日多达73天。图7为乌鲁木齐周围地 形图。
逆温是什么意思
逆温是什么意思
逆温是一种气象学的现象,是指大气对流层的气温从总体看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也就是说气温随高度递减。
但是,近地面的大气层情况比较复杂,也有正好相反的时候,即气温随高度递增,这就是出现了所谓“逆温”。
概念:在对流层中,正常情况下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但是,有些时候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一般来说,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较快时,或者有一股较暖的空气移来时,上层空气温度就会高于近地面空气,这时就出现逆温了。
逆温的出现就不利于空气的上升运动,逆温层的存在使空气处于稳定状态,空气中的垂直运动受到抑制。
如果有污染物的话,污染物就会长期停留在原处而造成污染。
工厂里烟煤燃烧排放的烟尘、汽车尾气和地面上扬起的尘埃等有害气体聚集在空中不易向上扩散和稀释,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逆温
地形原因是
盆地地形, 。 易出现逆温 现象
(3)在商业区、居民区、近郊工业区、农田 区域中,烟雾浓度最大的是 商业区 。
③锋面逆温 锋面逆温是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 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 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 状态。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 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 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
④三、平流逆温 平流逆温是由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 贴近地面的空气层受冷地面的冷却作用, 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
1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 (0C/100米)时空变化图。完成下列三题: (1)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时-16时30分 B.17时-23时 C.16时30分-7时 D.23时-5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 (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 量
1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 ② 判断的理由是 。 气温随高度增
加而上数以百万计, 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 事件,造成这一事件的 人为原因是 汽车尾气与 ;
工业废气的 大量排放 出现逆温层,大 气象原因是 气污染物不易扩 ; 散
(2)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 射强烈,近地面大气迅速冷却,而上层 大气降温较慢,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 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 自下而上消失。夏季较弱,冬季较强。
逆温的概念和影响
逆温的概念和影响逆温是指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这是因为大气中的气体分子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更稀薄,分子碰撞变得更少,吸收和辐射的热量也越来越少。
然而,在特定的大气条件下,逆温现象可能出现。
逆温现象通常发生在地表辐射降低的夜间或清晨时段,当风速较小、天空晴朗无云时,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比高层大气温度更高。
这种逆温通常出现在山区、山谷、盆地等地形地貌强烈限制对流的地方。
逆温对气象、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一些重要的影响。
首先,逆温现象对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逆温的出现会导致大气水平层次较低的稳定,抑制了对流的发生。
这种稳定还会影响气象现象的发展,例如降水减少、湿度增加、空气质量变差等。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逆温现象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和变化,对于更准确地预测和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逆温对大气扩散和污染物传输有一定的影响。
逆温层的存在会形成一个类似“盖子”的层次结构,阻碍了下层空气的扩散,使得排放在地表的污染物无法有效地向上扩散和稀释。
这会导致城市和工业区的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健康。
逆温层还可能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积累,增加地面层的大气浓度。
此外,逆温对人类活动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
在农业方面,逆温会导致冷空气滞留在地表,降低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逆温也可能导致温室效应的加剧,因为较高的地表温度会导致温室气体的释放增加,进而加速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
为了减轻逆温带来的不利影响,一些措施可以被采取。
例如,在城市和工业区域,可以通过改善建筑物和道路的设计,增加绿化覆盖和水体的建设来减少地表吸热,降低地表温度。
此外,可以通过改善大气扩散条件,减少排放和污染物的产生来改善空气质量。
在农业方面,采取合理的灌溉措施和农作物种植方式可以适应逆温的影响,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
总结起来,逆温是指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逆温
逆温现象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 ,实际温度为TS(1)当 r1 > R 时, TS >T开始出现逆温现象,空气无垂直对流,大气层结稳定。
(2)当 r2 ≤ R 时, TS ≤T逆温现象消失,温差越大,对流越旺盛。
一.产生逆温的原因:(1)、辐射逆温:下图为由于太阳辐射引起逆温的生消过程温度℃2000 6 3 12 9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017课标Ⅰ,9)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 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 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 此完成9—11题。
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北半球
较曲折:1月份大陆上的 在同一纬度上,冬 等温线向 南(低纬) 季大陆比海洋气温
海陆分布造成的 海陆热力性 凸出,海洋上则向 北(高纬 低,夏季大陆比海 ) 质差异 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洋气温高
南半球
较
海陆分布(海洋 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面积广阔,地表 性质均一)
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 们称之为“逆温”。
2.逆温的形成 (1)形成条件 类型 辐射 逆温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 明前 中纬度沿海地区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
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 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
平流
逆温
地形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 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 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锋面活动地区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逆温
锋面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 逆温 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2)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
3.逆温的影响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逆温层的 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 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 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 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A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 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题组二
逆温现象的特征与成因
1.(2015· 浙江文综)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 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 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 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 3~4题。 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二、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 日出前后 2.气温的日 (年)较差变化 (1)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 (2)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 小 (3)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 。 大 大 。 。
知识拓展 1.逆温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
答案 C
(2015年四川文综)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 冰晶.图2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3~4题. 3.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 4.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 的是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同纬度 地带
气温低,则等温线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 低纬 向 凸出; 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地形(地势高低); 气温高,则等温线 寒流经过处气温低, 洋流 向 高纬 凸出 暖流经过处气温高
2.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 ℃ ,但在不同的地点和 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右下图表现为曲线变 陡或变缓。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在②情况下,大气 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四条曲 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 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 内平均温度日变化。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 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枯雪年, 降水少,总体温度低,昼夜温差大。丰雪年 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 作用,所以选②。
课前准备
• 知识回顾 • 1、大气圈垂直各层的特点。 • 2、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以致用
题组一
大气受热过程
1.(2015· 广东文综)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 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解析 ) D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
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而火山爆
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使地表温度下降。
解析答案
2.(2013北京文综)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大气中
B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D
D
•
试题分析:
• 3.读图分析,根据图例判断,年平均雾日福建沿海最多,A错. 黄海沿岸雾日多,B错。准噶尔盆地雾日较多,C错.柴达木盆 地雾日最少,D对.
• 4.雾的形成要具备水汽、静风或逆温等条件。与四川盆地内秋、 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降温 快出现逆温现象,水汽凝结成雾,D对。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水汽不易凝结,A错。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易降雨,不是成 雾,B错。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明显的季节是夏季,C错。 考点:雾的分布特征及原因,影响雾形成的因素.
C
)
解析
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
逆温层上界高于强逆温层上界,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
界峰值,C项正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 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些与逆温层上界峰
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无关,A、B、D项错。
大气的温度
复习目标 1、理解并记住气温分布规律和影 响因素。 2、知道逆温及影响。
复习指导
阅读创新大课堂P43--44考向二、 三,思考: 1、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 2、如何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 3、什么是逆温?逆温的成因?
一、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1.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无论冬季还是夏季, 气温都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 平行 从低纬 向两极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