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作品及简介
余秋雨的作品
余秋雨的作品余秋雨,是当代中国作家中备受关注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创作了许多备受赞誉的作品。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他的一些代表作进行介绍。
首先要介绍的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之一——《文化苦旅》。
这本书是余秋雨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系列作品《文化苦旅》的第一本。
这部作品以纪实的方式呈现了余秋雨走访中国各地的经历,通过对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当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在书中,余秋雨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卑心态和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他对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强烈呼吁。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余秋雨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庐山谣》。
这本小说以庐山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弊端。
小说以红色船主的命运为线索,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角色形象,揭示了庐山深处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余秋雨展示了人们内心的挣扎与纠结,以及对于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这本书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并给人们以思考和启发。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余秋雨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
这部小说以20世纪中国三十年代的社会大背景为背景,以孙家四姐妹为主线,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巨大变迁。
小说通过对四个女性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传统男尊女卑观念对女性造成的束缚和伤害。
小说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余秋雨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呼唤。
通过这部小说,余秋雨不仅引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也唤起了人们对于家庭关系、婚姻观念等问题的重视。
最后要介绍的是余秋雨的散文集《茶香》。
这本书以茶文化为主题,集结了余秋雨多年以来对茶文化的研究和思考。
在书中,余秋雨通过对茶的品味、茶的历史和文化的剖析,向读者展示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在他的笔下,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修养方式。
《信客》(正式用)
文章结构。
时 间 顺 序
1、从业缘起 2、信客生涯 3、转行缘起 4、转行之后
整体把握:
2、畅读,思考,回答: (1)概述信客的形象 (2)作者在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3)作者重点写了信客 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4)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和老信客在一起? (5)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zhōu yàn jié xī xū
噩 耗 伎 俩 连声诺诺 颠 沛 焦 灼 时 髦 呵 斥
è jì
nuò
pèi zhuó máo hē chì
这些词语,你掌握了吗?
猝然: 突然,出乎意料。 焦灼: 非常着急。
颠沛: 穷困,受挫折。
呵斥: 大声斥责。
伎俩: 不正当手段。 诘问: 追问,责问。
噩耗: 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因为同学们有学习知识的需求,所以有 了老师这个职业。那么,信客这个职业,是 应社会的哪种需求产生的呢? 20世纪初,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 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 几封平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 几十里又没有邮局,于是有了“信客”这 种职业。
自主阅读,理清文章行文线索,把握
信 客余
秋 雨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 生,浙江余姚人。我国 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 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文 化苦旅》、《山居笔 记》、《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
我在这种困 惑中迟迟疑疑地 站起身来,离开 案头,换上一身 远行的装束,推 开了书房的门。
《 文化苦旅》自序
《文化苦旅》是 余秋雨近年来在国内 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 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 全书的主调是凭 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 化灵魂和人生秘谛, 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 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 格构成。
余秋雨的作品简介
余秋雨的作品简介《走出十五年》长期以来,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在受到读者极大欢迎的同时,也在文化界引起极大的关注和争议。
为便于读者清晰了解余秋雨的历史、人文以及人生诉求,作者亲自选编了散文精选集《出走十五年》,借以表达“走出书斋、思考文化”的主题。
《文化苦旅》【内容提要】《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
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
《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
《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
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
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
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余秋雨散文集
余秋雨散文集余秋雨散文集作者简介: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
中国大陆著名的文化史论学者、作家。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上海写作协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宁波大学客座教授。
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均位居全球华文书籍排行榜前列,是目前全球个华人社区中最具影响力作家之一。
目录:文化苦旅1 道士塔6 贵池傩11 江南小镇22 寂寞天柱山30 西湖梦37 上海人51 五城记58 夜雨诗意62 藏书忧68 漂泊者们79 这里真安静87 阳关雪90 都江堰95 风雨天一阁105 老屋窗口111 废墟山居笔记115 一个王朝的背影130 流放者的土地144 脆弱的都城156 千年庭院171 天涯故事188 历史的暗角203 苏东坡突围215 乡关何处233 十万进士265 遥远的绝响霜冷长河283 琉璃286 垂钓288 老师293 壮士296 中秋298 长者314 文化敏感带319 遗憾的真实321 氢弹的部件324 乱世流浪女328 褪色的疑问331 膨胀的雪球334 绑匪的纸条337 智能的梦魇339 最后的课程千年一叹348 荷马的迈锡尼352 我一定复活355 石筑的《易经》357 我们不哭359 文字外的文明362 人生的最后智慧365 你们的`祖先368 河畔烤鱼379 阔气的近邻373 黑袍飘飘376 玄奘和法显379 远行的人们382 国门奇观385 甘地遗言388 我拒绝说它美丽391 没有例外的衰落394 远征和失序398 迷昧和保守401 面向自然行者无疆404 罗马假日410 寻常威尼斯417 稀释但丁420 大师与小人424 流浪的本义431 只因它特别忠厚433 小巷老门436 古老的窄街438 他们的麻烦440 仁者乐山445 追询德国448 墓地荒荒452 有口难辩455 盔甲里的善良457 学生监狱460 盈缩空间464 跳荡联想467 闹市草莽469 另一种贫富。
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于浙江余姚,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
其代表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及《行者无疆》等。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贯穿一个主题: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
他的散文作品常在山水古迹中寻找隐藏的文化底蕴;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重建评判坐标,用理性的审美意识支撑起恢弘的气度。
余秋雨的散文大都篇幅宏大,他的散文也非常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象,这样就使散文具有了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在写法上,余秋雨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常常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出来(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笔墨童年余秋雨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
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
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
余秋雨作品简介
余秋雨作品集《中国文脉》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第一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
《中国之旅》15年前,余秋雨先生因困惑于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而走出书房。
在旅行了大半个中国后,踏足亚欧大陆,叩访两河流域、埃及、以色列、阿拉伯半岛、希腊、罗马、伊朗、印度等古文明发祥地以及众多欧洲国家。
在行走中洞察,在触摸中感悟,在跨越中思索,在烛照中叙述……《借我一生》《借我一生》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
他独创的文体交糅了体验与论述、激情与冷静、宏观与细节等诸多对立性因素,呈现全方位的表现力度。
《出走十五年》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把我对于自然景观的思考和体验,用散文的形式进行收藏,它们是我对生命、文化和历史的体会,也是我作为一个行者的责任。
我愿意与读者一起分享内心对文化的渴念……《山居笔记》《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我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我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文化苦旅》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
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
《行者无疆》从去年8月到今年1月,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
名人传记
名人传记--余秋雨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现在还担任99读书俱乐部的荣誉董事长。
其中,《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
《都江堰》被选入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教科书。
2010年,余秋雨出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余秋雨笔下的腊梅盛放于他当时所住医院的院子角落,尽管小小的一株腊梅是如此的不起眼,但是诚如他笔下所写“花,仅仅是一只刚开的花,但在这儿,是沙漠驼铃,是荒山凉亭,是久旱见雨,是久雨放晴。
”可见,在这个“看到的只是土褐色的交错,只是一簇簇相同式样的病房服在反复转圈”的冬天那样一个寒冷的季节里,在病房这个寂寞的地方,它为病人带来了生命的色彩和活力。
以至“一到它身边就不再作声,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慑住。
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以至“它每天都要增加几朵,于是,计算花朵与花蕾,成了各个病房的一件大事”,以至当一天天气奇寒,大家都担忧腊梅花瓣会不会被打落,直至有一位护士自告奋勇去数,并告诉大家腊梅花不减反增时,大家才罢休。
作者在描述腊梅在寒冷的冬季里卓然于天地,“严寒独自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气势,以一己之力征服了整个院子,包括此中的人,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健全、强悍的生命力的同时,还巧妙地穿插了一条暗线,那就是赞美护士的美好的心灵。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
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相关作品1、《吾家小史》《吾家小史》涉及余秋雨先生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从前辈到自己,在父亲临终的床头重新拾笔,直到为母亲写出悼词,面对二十多年一拨拨不间断的谣言进攻,余秋雨先生不忍糟践,他把家庭魔咒转化成了生命笔墨,把自然灾难与人文灾难放在一起思考,从“民族大灾难”的视角来提炼一家三代经历。
《吾家小史》是余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也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
2、《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3、《极端之美》《极端之美》为余秋雨最新作品,详细解说了“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书法、昆曲、普洱茶”。
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却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
这三项,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
之所以把普洱茶也列入其中,是一个提醒性的学术行为。
《品鉴普洱茶》这篇文章曾在《普洱》杂志上发表过,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普洱茶行业。
从生产者、营销者,到喝茶者、研究者,都在读。
我在文中所排列的普洱茶级别序列,也引起了广泛重视。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男,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
(今属慈溪)。
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
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
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余秋雨作品列表
余秋雨作品列表1、文化苦旅《文化苦旅》1992年大陆出版1995年台湾出版余秋雨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
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2、山居笔记《山居笔记》1995年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3、霜冷长河《霜冷长河》1999年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
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
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4、千年一叹《千年一叹》2000年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
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
【素材】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余姚有河姆渡文化遗址,有被国际陶瓷学术界称为举世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的越窑所在地——上林湖;余姚还产生过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著名的历史人物。
余秋雨就是生长在这样一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
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秋雨散文》等。
散文的内容多是对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代表作品: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
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
(今属慈溪)。
•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
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
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在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四本。
这些著作,获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连续两届)、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台湾时报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
余秋雨的主要作品和简介
《文化苦旅》 1992年大陆出版1995年台湾出版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
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山居笔记》 1995年《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霜冷长河》 1999年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
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
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千年一叹》 2000年《千年一叹》这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
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
[余秋雨作者简介]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作者简介]余秋雨简介余秋雨简介篇(1):余秋雨《遥远的绝响》简介及读后感《遥远的绝响》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主要描写了魏晋时期两位名士——阮籍和嵇康,文笔优美,意蕴深刻。
尤其是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客观冷静,又意味深长。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国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知名的学者和作家。
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
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对嵇康来说,真正能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
友情之外的造访,他可以低头不语,挥之即去,但对于朋友就不一样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心理隔阂,也会使他焦灼和痛苦,因此,友情有多深,干扰也有多深。
这种事情,不幸就在他和好朋友山涛之间发生了。
山涛也是一个很大气的名士,当时就有人称赞他的品格“如璞玉浑金”。
他与阮籍、嵇康不同的是,有名士观念却不激烈,对朝廷、对礼教、对前后左右的各色人等,他都能保持一种温和友好的关系。
但他并不庸俗,又忠于友谊,有长者风,是一个很靠得住的朋友。
他当时担任着一个很大的官职;尚书吏部郎,做着做着不想做了,要辞去,朝廷要他推荐一个合格的人继任,他真心诚意地推荐了嵇康。
嵇康知道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
山涛字巨源,因此这封信名为《与山巨源绝交书》。
我想,说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封绝交书也不过分吧,反正只要粗涉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躲不开它,直到千余年后的今天仍是这样。
这是一封很长的信。
其中有些话,说得有点伤心——听说您想让我去接替您的官职,这事虽没办成,从中却可知道您很不了解我。
也许您这个厨师不好意思一个人屠宰下去了,拉一个祭师做垫背吧。
阮籍比我醇厚贤良,从不多嘴多舌,也还有礼法之士恨他;我这个人比不上他,惯于傲慢懒散,不懂人情物理,又喜欢快人快语;一旦做官,每天会招来多少麻烦事!。
余秋雨散文代表作介绍
余秋雨散文代表作介绍余秋雨散文代表作介绍余秋雨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余秋雨散文代表作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余秋雨散文代表作介绍【1】:《沙原隐泉》在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
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
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
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
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
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
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
刚刚踩实一脚,然后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
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
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
我在浙东山区长大,在幼童时已能欢快地翻越大山。
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
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
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
越发疯,就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
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要腾腾腾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这儿来。
然后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
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
来了,那就认了罢,为在沙漠行走者的公规,为这些美丽的脚印。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
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
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
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
它总在的,不看也在。
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
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
然后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
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干的曲线,爬。
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
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
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
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
爬,只管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
余秋雨
人物经历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 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 余秋雨演讲相册(19张)1962年毕业于培进 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 学系。“文化大革命”期间,余秋雨的父 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遭到 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 1969年—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 湖农场劳动(即下放五七干校)。1975 年—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 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 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二 十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 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 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以及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 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 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学术评价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 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 千年文明长河之中。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 仗着作者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 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 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 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创 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被香港《亚洲周刊》 评为年度“全世界十大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 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 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 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 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 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 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 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 学著作奖。其学术成就可见一二。 有评论家 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 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余秋雨作品《历史的暗角》简介及赏析
余秋⾬作品《历史的暗⾓》简介及赏析余秋⾬作品《历史的暗⾓》简介及赏析 《历史的暗⾓》简介: 世界级⽂化学者余秋⾬⽆疑是今世当之⽆愧的散⽂⼤家。
他的散⽂素以⽂采⻜扬、韵味悠⻓、⻅解独到⽽备受读者喜爱,被视为智者之思。
发端于上世纪九⼗年代初⽽持续勃兴⾄今的⽂化散⽂即因他⽽起--⽂化散⽂另有别名叫做苦旅或秋⾬体。
秋⾬散⽂⻅常⼈所未⻅,思常⼈所未思,在叩问历史的同时追问天⼈、古今,哲思绵延,情致⾼锭,其审美价值、⽂化价值和史学意义⾃不待⾔。
《历史的暗⾓》赏: 这是⼀篇专以揭露和鞭挞“⼩⼈”的散⽂。
⽂章以欧洲的⼀名爱搬弄是⾮的⻓⾆妇使得⼀村⼈都成了仇敌的例⼦开始,⼜举出费⽆忌在奉命为楚平⺩的⼉⼦迎亲过程中,设法把新妇变成了平⺩的夫⼈最终使楚国灭亡的故事。
由此,作者为“⼩⼈”总结了⼋⼤⾏为特征,即:⼩⼈⻅不得美好,⼩⼈⻅不得权⼒,⼩⼈不怕⿇烦,⼩⼈办事效率⾼,⼩⼈不会放过被伤害者,⼩⼈需要博取同情,⼩⼈必须⽤谣⾔制造⽓氛,⼩⼈最终控制不了局势。
与此同时还把“⼩⼈”分成恶奴型、乞丐型、流氓型、⽂痞型等四种类型。
但在铲除和防御“⼩⼈”上作者却犯了难。
余先⽣认为,⼩⼈所以难以防御,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殊需要为⼩⼈的产⽣和活动提供了⼲阔的空间外,社会群体还有五⼤原因,即观念上的缺陷,情感上的牵扯,⼼态上的恐惧,策略上的失误以及灵魂上的`对应。
读罢此⽂,我的第⼀感觉是余先⽣肯定是碰上了现实中⼩⼈的纠缠,使他⼼⽣忌恨,不吐不快。
但在“⿎噪”(余先⽣词)⼀番之后,⼜对如何防范感到⽆奈。
所以我⼜想:这真是何苦呢? 孔⽼先⽣当初把⼈划分为两种:君⼦和⼩⼈,标准为“君⼦喻于义,⼩⼈喻于利”。
余先⽣好像也赞成这种划分,我们当然认为余先⽣也是君⼦了。
但是,当⼩⼈为“利”纠缠余先⽣的时候,以君⼦之“义”是不是要以⽛还⽛呢?当余先⽣对⼩⼈“⿎噪”以后,你的“义”⼜如何体现呢?况且,从古到今,⼈们为了⽣存和发展,有智慧的⽤智慧,有⼒⽓的使⼒⽓,有谁能把君⼦和⼩⼈分得清呢。
余秋雨作品《我等不到了》简介及经典语录
余秋雨作品《我等不到了》简介及经典语录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余秋雨作品《我等不到了》简介及经典语录(共含6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余秋雨作品《我等不到了》简介及经典语录余秋雨作品《我等不到了》简介及经典语录《我等不到了》简介:这是一部不用史诗的样子写出的真正的史诗。
最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最悲壮的集体挣扎,直到今天。
今天,风光无限,又风雪弥漫。
要领悟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死亡美学,请读这本书。
不玩耍象征的象征,是最大的象征,这是从海明威开始的现代作家的至高目标。
《我等不到了》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大作品。
一个文明古国的近代坎坷,一种文化人格的寂寞悲剧,很难写得比它更好了。
推荐年轻的读者都能读读这本书。
它会告诉你们,在你们出生之前,父辈们有过什么样的精神历程,这种精神历程又如何渗透到今天,成了你们的'生存背景。
这是一部深入灵魂的“中国读本”。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写到了当今很多人都知道、都看到的一些事情。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把这些事情的逻辑关系一清理,竟然是那么震撼人心。
这是继创作《借我一生》7年后,余秋雨的又一部力作。
书中,余秋雨以平静的语调叙述了家族的历史,从曾祖父、曾外祖父由浙江慈溪出发,闯荡上海滩写起,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姨妈、叔叔、“我”以及妻子马兰,众多家族人物的一生,在近一个世纪历史光影中沉浮。
这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一部深入灵魂的“中国读本”。
余秋雨在开篇说明创作初衷:“七年前,我写了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没想到,这本书出版后在很多长辈、亲友、同事、邻居间引发了一场回忆热潮。
他们不断向我指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
连一些以前并不认识的读者,也拐弯抹角地为我提供各种参考资料。
一位教授对《借我一生》提出了严厉批评。
他说:‘什么一生,你和妻子近十多年的经历最为惊心动魄,但你显然顾虑太多,写得不清不楚。
’他的批评很对,中国文学不应该回避当下的切身磨难,因为这不仅仅是自己的遭遇。
余秋雨散文集
余秋雨散文集简介余秋雨,江苏无锡人,著名作家、文化学者。
其散文作品以自然、人文和历史为题材,以独特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和融合。
本文档将介绍余秋雨的散文集,包括其中一些值得一读的作品。
1. 散文集概述余秋雨的散文集多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景观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散文集:1.1 《山居笔记》这本散文集收录了余秋雨在山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录着他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对人文底蕴的思考。
通过观察大自然,余秋雨给读者展示了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隔甚远的世界,让人们重新审视自然和生活的意义。
1.2 《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以余秋雨的旅行为线索,深入探索中国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发展。
他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中国文化的困境和冲突,呼吁人们保留历史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3 《南方的文化》这本散文集是余秋雨对南方文化的一次深入研究和表达。
他通过透视南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了南方人的生活哲学、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2. 《山居笔记》《山居笔记》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之一,这本散文集收录了他在山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思考和留恋。
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描述了自己的山居生活,笔下的自然景物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在山居中,他与大自然紧密接触,感受到了现代社会所缺乏的宁静和和谐。
他观察自然的规律,感悟生命的真谛,对自然景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赞美。
除了对自然的描述,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也深入探讨了人文底蕴。
他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与他有过交集的人物,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思考和怀念。
他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回顾,挖掘出现代社会中被遗忘的美德和智慧。
3. 《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深入研究和表达。
这本散文集以他的旅行经历为线索,探索了中国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发展。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深入中国的历史名城,拜访名胜古迹,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解读。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笔名余音,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散文作家,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
他
的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平实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当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
一、《桥梁》
《桥梁》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自传体的形式描写了作者青少年
时期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对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通过描写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对人生、人性和情感的深刻体验和解读。
二、《悟空传》
《悟空传》是余秋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改编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将经典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进行重新演绎,并赋予他们更加丰富和深刻的人性内涵。
通过悟空、唐僧、八戒、沙僧等角色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道德、信仰的探索。
三、《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散文作品。
这部
作品通过对生活琐事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情感和人性的独到见解。
余秋雨在《生活的艺术》中展现了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热情,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触动读者的心灵。
四、《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余秋雨的长篇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父子之间的感人故事。
作品通过描写一个阿富汗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对家庭、友情和人性的深刻关怀。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勾勒出一个真实而动人的世界,引人深思。
综上所述,余秋雨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其作品集涵盖了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作品具有普世的人性关怀和生活智慧,为当代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1992年大陆出版1995年台湾出版《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
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1995年《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霜冷长河
《霜冷长河》1999年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
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
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2000年《千年一叹》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
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
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
”
行者无疆
《行者无疆》2001年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
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晨雨初听
《晨雨初听》2001年6月也是余秋雨的作品之一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
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蠢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2004年《借我一生》
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 ——余秋雨
笛声何处
《笛声何处》2004年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
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
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
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
在《笛声何处》当中,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的文化的视角、散文的风格,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的文化。
余秋雨称,《笛声何处》的创作准备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2008年纵观《寻觅中华》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
余秋雨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
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中华文化的壮阔和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余秋雨先生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
首批推出有关中国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2008年《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一书,精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由作者本人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
书中的后半部分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
全书230千字。
从此,余秋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之前的所有的版本不再印刷,免误读者。
历史的暗角
《历史的暗角》2009年收录的篇什历来被文学史和读者目为历史、文化美文的典范之作而广泛传诵,堪称秋雨散文中的泰山北斗。
读者自会体悟到余秋雨在历史追溯之中体现出来的心灵的震颤、思考的重量。
问学余秋雨
《问学余秋雨》2009年近十余年来,余秋雨先生一直在以亲身历险的方式考察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考察成果通过电视和书籍在全球华文界造成巨大影响。
本书渊源就是余秋雨老师在凤凰卫视主持的文化类座谈节目《秋雨时分》。
但在主持完《秋雨时分》之后,秋雨老师并没有匆忙推出改编版的相关图书,而是历时两年,几乎是逐字逐句精心完善和重新创作后,才郑重推出本书。
余秋雨老师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东方及中国各个时
代的文化精髓,同时结合文化和电视传媒的传播威力,将极大地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究的欲望。
新作: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2010年我等不到了
余秋雨在《我等不到了》开篇即说明了创作此书的初衷:“七年前,我写了记忆文学《借我一生》。
没想到,这本书出版后在很多长辈、亲友、同事、邻居间引发了一场回忆热潮。
他们不断向我指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
连一些以前并不认识的读者,也转弯抹角地为我提供各种参考资料。
一位教授对《借我一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什么一生,你和妻子近十多年的经历最为惊心动魄,但你显然顾虑太多,写得不清不楚。
‟他的批评很对,中国文学不应该违避当下的切身磨难,因为这不仅仅是自己的遭遇。
写下来才发现,真实,比文学还文学。
” 余秋雨说:“很多与我有关的人,都死去了。
我很想与他们说话,不管他们能不能听到。
于是就有了眼前这本书——《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以平静的语调叙述了家族的历史,曾祖父、曾外祖父从浙江慈溪出发,闯荡上海滩,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姨妈、叔叔、“我”以及妻子马兰,众多家族人物的一生,在近一个世纪历史的光影中沉浮;文革中表哥益生和叔叔之死,折射了畸形年代里的畸形命运,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悲壮的集体挣扎。
余秋雨介绍说,这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一部深入灵魂的“中国读本”。
它告诉读者,在你们出生之前,父辈们有过什么样的精神历程,这种精神历程又如何渗透到今天,成了你们的生存背景。
《我等不到了》是余秋雨用笔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因此他将此书珍惜地称为“纯手工写作之记忆文学”。
余秋雨说:“也许这个奇怪的名称能够引发读者的一种想象: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握笔支颐,想想,写写,涂涂,改改,抄抄,再把一页页手稿撕掉,又把一截截稿纸贴上。
这种非常原始的…纯手工写作‟,与…记忆‟两字连起一起,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