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解剖
合集下载
鼻部解剖及生理

06 鼻部检查与诊断方法
前鼻镜检查法
检查器械
使用前鼻镜,也称鼻窥镜,是一 种简单的检查器械,用于直接观
察鼻腔前部结构。
检查方法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头部稍抬高。 检查者将前鼻镜轻轻插入患者鼻孔, 调整角度以观察鼻腔前部情况。
观察内容
主要观察鼻腔黏膜颜色、肿胀程度、 有无溃疡或新生物等。
后鼻镜检查法
作用。
鼻腔的清洁与防御功能 对于保护机体免受呼吸 道疾病的侵害具有重要
作用。
04 鼻部神经与血管
鼻部神经分布及功能
嗅觉神经
分布于鼻腔上部嗅区粘膜,负责传导嗅觉信息至 大脑。
三叉神经
其分支分布于鼻腔粘膜、腺体及血管,司感觉及 腺体分泌。
自主神经
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鼻腔内血管舒 缩、腺体分泌及鼻腔粘膜立毛肌运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鼻部与相邻器官关系
鼻部与眼睛关系
解剖位置相邻
鼻部和眼睛在解剖位置上紧密相邻,两者之间的组织结构 相互连接。
鼻泪管连接
鼻泪管是连接眼睛和鼻腔的重要通道,负责将眼泪引流至 鼻腔。
相互影响
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等可能通过鼻泪管影响眼睛,引起眼部不适 症状;反之,眼部疾病如结膜炎等也可能通过鼻泪管影响鼻部。
鼻部功能与作用
呼吸功能
鼻部是呼吸道的重要部分,通 过鼻腔的加温和加湿作用,使 吸入的空气更适合肺部交换。
嗅觉功能
鼻腔顶部的嗅区黏膜含有嗅觉 感受器,能够感受气味分子并 传导至大脑产生嗅觉。
发音共鸣
鼻部在发音时起到共鸣作用, 使声音更加洪亮和悦耳。
排泄功能
鼻黏膜表面的黏液层能够粘附细菌、 灰尘等异物,并通过纤毛摆动将其 排向鼻咽部,经口或鼻排出。
人体解剖学中的鼻腔解剖学考点

鼻腔的解剖结构
前鼻孔
鼻腔的入口,位于鼻尖 的下方,通过它可以清 洁和调节进入鼻腔的空
气。
鼻中隔
分隔左右鼻腔的结构, 主要由骨、软骨和粘膜
组成。
鼻甲
位于鼻腔内部的三个骨 性结构,能够调节吸入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后鼻孔
鼻腔的出口,位于软腭 的上方,连接咽腔和鼻
腔。
02
鼻腔的骨性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鼻骨
鼻骨是成对的扁平骨,位于鼻 腔的前部,构成鼻梁的支架。
骨性鼻腔的结构有助于维持鼻腔的通 气功能,保证呼吸顺畅。
03
鼻腔的软骨结构
鼻中隔软骨
鼻中隔软骨是鼻腔的主要软骨之一, 位于鼻腔正中,呈长条形,将鼻腔分 为左右两部分。
它具有支撑和保护鼻腔的作用,同时 能够适应鼻部的生长和发育。
侧鼻软骨
侧鼻软骨位于鼻中隔软骨的两侧,形状扁平,与鼻骨紧密连 接。
它能够协助维持鼻部的形态和轮廓,并具有一定的弹性,以 适应外力的作用。
痛觉
鼻腔粘膜及粘膜下层对疼痛刺激 敏感,当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痛觉 。
神经系统的生理意义
保护机制
鼻腔的神经系统对环境刺激产生反应,如遇到冷空气时,交感神经会使血管收缩,减少 热量的散失;副交感神经则会使血管扩张,增加热量散失。这种反应有助于保护鼻腔免
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调节功能
鼻腔内的自主神经系统能够调节鼻腔内的血管舒缩、腺体分泌等活动,以维持鼻腔的正 常生理功能。
鼻骨分为上鼻骨和下鼻骨,两 者之间有裂缝,下鼻骨与上颌 骨的鼻突相连。
鼻骨具有保护鼻腔、支撑鼻梁 和辅助嗅觉的作用。
上颌骨和腭骨
上颌骨是最大的面颅 骨,位于鼻腔两侧, 与鼻腔紧密相连。
鼻解剖

动脉弓走行于肌肉筋
膜层之上
神经
滑车下神经 眶下神经
鼻的精细解剖
概述
鼻的支架--骨
鼻骨和上颌骨额突构成鼻的上1/3 相互之间均以缝隙连密相连
鼻的支架--软骨
三角形的侧鼻软骨构成鼻 的中1/3,紧密附着于鼻骨, 下连于鼻翼软骨。 鼻翼软骨构成鼻的下1/3, 内外侧角在中线夹鼻中隔 软骨的前下缘,形成鼻小 柱和鼻尖的支架;外侧角 为鼻翼的支架。
骨性鼻中隔 鼻中隔 软骨性鼻中隔 鼻中隔软骨中隔 软骨是鼻下2/3鼻 梁、鼻尖的主要 支柱和成分。
解剖层次
皮肤 皮下脂肪层 肌肉筋膜层 网状组织 软骨膜或骨膜
皮肤
鼻上2/3皮肤薄, 活动性大。 下1/3,皮肤变厚, 与下方结构附着 更紧。
鼻肌
鼻表浅肌肉腱膜系统
动脉
主要来源于面动脉
鼻外侧动脉
面动脉发出上唇动脉 后继续向上的延续 约在鼻翼角水平发出 鼻底支供应鼻底皮肤 和粘膜 约在鼻骨和鼻软骨交 界处鼻翼支并与对侧 相交通,沿途发出细 小分支鼻软骨部皮肤 和粘膜,是该处皮肤 血供的主要来源。
鼻小柱动脉
起源于上唇动脉
和外鼻动脉在鼻背区
汇合形成沿外侧脚头 侧缘走行的鼻翼弓
及眼动脉的分支 在鼻孔周围呈环形 分布 吻合丰富 皮下动脉网
鼻背动脉arteria dorsalis nasi
眼动脉的终支,也称筛前 动脉,经内眦韧带出眼眶, 与内眦动脉吻合,沿鼻骨 前面向鼻尖方向走行。背 鼻动脉供应鼻近端部分并 参与鼻尖真皮下血管丛形 成。临床上做鼻侧切口时, 此处较易出血。
膜层之上
神经
滑车下神经 眶下神经
鼻的精细解剖
概述
鼻的支架--骨
鼻骨和上颌骨额突构成鼻的上1/3 相互之间均以缝隙连密相连
鼻的支架--软骨
三角形的侧鼻软骨构成鼻 的中1/3,紧密附着于鼻骨, 下连于鼻翼软骨。 鼻翼软骨构成鼻的下1/3, 内外侧角在中线夹鼻中隔 软骨的前下缘,形成鼻小 柱和鼻尖的支架;外侧角 为鼻翼的支架。
骨性鼻中隔 鼻中隔 软骨性鼻中隔 鼻中隔软骨中隔 软骨是鼻下2/3鼻 梁、鼻尖的主要 支柱和成分。
解剖层次
皮肤 皮下脂肪层 肌肉筋膜层 网状组织 软骨膜或骨膜
皮肤
鼻上2/3皮肤薄, 活动性大。 下1/3,皮肤变厚, 与下方结构附着 更紧。
鼻肌
鼻表浅肌肉腱膜系统
动脉
主要来源于面动脉
鼻外侧动脉
面动脉发出上唇动脉 后继续向上的延续 约在鼻翼角水平发出 鼻底支供应鼻底皮肤 和粘膜 约在鼻骨和鼻软骨交 界处鼻翼支并与对侧 相交通,沿途发出细 小分支鼻软骨部皮肤 和粘膜,是该处皮肤 血供的主要来源。
鼻小柱动脉
起源于上唇动脉
和外鼻动脉在鼻背区
汇合形成沿外侧脚头 侧缘走行的鼻翼弓
及眼动脉的分支 在鼻孔周围呈环形 分布 吻合丰富 皮下动脉网
鼻背动脉arteria dorsalis nasi
眼动脉的终支,也称筛前 动脉,经内眦韧带出眼眶, 与内眦动脉吻合,沿鼻骨 前面向鼻尖方向走行。背 鼻动脉供应鼻近端部分并 参与鼻尖真皮下血管丛形 成。临床上做鼻侧切口时, 此处较易出血。
鼻的解剖和生理PPT课件

鼻中隔偏曲症状 鼻中隔偏曲的症状包括鼻塞、头 痛、流涕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嗅 觉减退或丧失。
05 鼻的保健与护理
保持鼻腔清洁
定期清洁鼻腔
避免长时间佩戴口罩
使用棉签轻轻擦拭鼻腔,保持鼻腔通 畅,避免鼻屎堆积。
长时间佩戴口罩可能导致鼻腔过度潮 湿,滋生细菌,应适时让鼻腔透气。
保持室内空气湿度
使用加湿器或在房间放置一盆水,以 保持室内湿度在适宜水平,有助于减 少鼻腔干燥和鼻屎形成。
03
鼻腔内的鼻毛能够阻挡 灰尘和细菌进入下呼吸 道,起到过滤作用。
04
鼻腔内的黏液能够吸附 和清除吸入的灰尘和细 菌,保持呼吸道清洁。
鼻窦的生理学
01
02
03
04
鼻窦是鼻腔周围的骨性空腔, 主要功能是增加鼻腔的共鸣和
减轻重量。
鼻窦内含有气体,能够增加鼻 腔的通气量,提高呼吸效率。
鼻窦内的分泌物能够润滑鼻腔 ,保持湿润。
鼻窦炎的症状包括鼻塞、流脓涕、头痛、嗅觉减退等,严重时 可能导致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鼻窦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 生素、抗过敏药等,手术治疗主要针对慢性鼻窦炎和严重鼻窦
炎。
鼻息肉
鼻息肉分类
鼻息肉可分为单侧鼻息肉和双侧鼻息肉, 不同类型的鼻息肉症状和治疗方法也有所
不同。
鼻息肉定义
避免过度刺激
减少刺激物接触
避免接触烟雾、香水、油漆等刺激性物质,以减少对鼻腔的刺激。
选择温和的清洁用品
使用温和的洗面奶和洗发水,避免使用含有酒精和香料的产品。
注意饮食调理
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保持身体健康,减 少鼻腔问题。
定期检查与治疗
定期进行鼻部检查
05 鼻的保健与护理
保持鼻腔清洁
定期清洁鼻腔
避免长时间佩戴口罩
使用棉签轻轻擦拭鼻腔,保持鼻腔通 畅,避免鼻屎堆积。
长时间佩戴口罩可能导致鼻腔过度潮 湿,滋生细菌,应适时让鼻腔透气。
保持室内空气湿度
使用加湿器或在房间放置一盆水,以 保持室内湿度在适宜水平,有助于减 少鼻腔干燥和鼻屎形成。
03
鼻腔内的鼻毛能够阻挡 灰尘和细菌进入下呼吸 道,起到过滤作用。
04
鼻腔内的黏液能够吸附 和清除吸入的灰尘和细 菌,保持呼吸道清洁。
鼻窦的生理学
01
02
03
04
鼻窦是鼻腔周围的骨性空腔, 主要功能是增加鼻腔的共鸣和
减轻重量。
鼻窦内含有气体,能够增加鼻 腔的通气量,提高呼吸效率。
鼻窦内的分泌物能够润滑鼻腔 ,保持湿润。
鼻窦炎的症状包括鼻塞、流脓涕、头痛、嗅觉减退等,严重时 可能导致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鼻窦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 生素、抗过敏药等,手术治疗主要针对慢性鼻窦炎和严重鼻窦
炎。
鼻息肉
鼻息肉分类
鼻息肉可分为单侧鼻息肉和双侧鼻息肉, 不同类型的鼻息肉症状和治疗方法也有所
不同。
鼻息肉定义
避免过度刺激
减少刺激物接触
避免接触烟雾、香水、油漆等刺激性物质,以减少对鼻腔的刺激。
选择温和的清洁用品
使用温和的洗面奶和洗发水,避免使用含有酒精和香料的产品。
注意饮食调理
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保持身体健康,减 少鼻腔问题。
定期检查与治疗
定期进行鼻部检查
鼻部解剖_精品文档

27
左上颌窦口
2021/5/27
28
(二)筛窦(ethmoid sinus)
位于鼻腔外上方和眼眶内壁之间的筛 骨内,呈蜂房状小气房,有筛迷路 (ethmoid labyrinth)之称。筛窦以中鼻 甲基板为界,分为前后组筛窦,前组筛 窦(anterior ethmoid sinus)开口于中鼻 道。后组筛窦(posterior ethmoid sinus) 开口于上鼻道。
2021/5/27
11
鼻腔外侧壁
2021/5/27
12
鼻窦的开口
2021/5/27
13
(1)下鼻甲(inferior turbinate):前端 距前鼻孔约2cm,后端距咽鼓管口约1cm, 为鼻甲中最大者.
(2)下鼻道(imferior meatus):前上 方有鼻泪管开口,下鼻道前段1-1.5cm近 下鼻甲附着处骨壁较薄,是上颌窦穿刺 的最佳进针部位。
2021/5/27
34
蝶窦自然口
2021/5/27
35
扩大的蝶窦口
2021/5/27
36
四、鼻及鼻窦的血管及神经
(一)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
的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及颈外动
脉的上颌动脉(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
其行径分布如下:
2021/5/27
1.嗅区粘膜:分布于中鼻甲平面以 上及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为假复层无 纤毛柱状上皮,由嗅细胞、支持细胞、 基底细胞组成。粘膜固有层中有嗅腺, 可分泌粘液。
2021/5/27
21
嗅神经
2021/5/27
22
2.呼吸区粘膜
除嗅区外,鼻腔各处均由呼吸区粘 膜覆盖,该区粘膜属复层或假复层柱状 纤毛上皮,其纤毛的运动主要由前向后 朝鼻咽部。下鼻甲上的粘膜最厚,对鼻 腔的生理功能甚为重要,故手术时不宜 过多去除。
鼻的解剖ppt课件

危及生命
机理:面部静脉无静脉瓣,血液可逆向流动。挤压疖 肿时,血液经内眦静脉、眼上、下静脉汇入海面窦
治疗:未成熟时:抗炎治疗
鼓管口仅1 。5cm。 下鼻道:鼻泪管开口;外侧壁薄易穿刺。 中鼻甲:前部附着于前颅底骨,后部呈冠状位,向外附着于纸板, 将筛窦分为前组和后组;后上方为蝶腭孔,为蝶腭神经及血管出入 处 中鼻道 :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前组鼻窦开口处。 上鼻甲:前鼻镜下看不见。 上鼻道:后组筛窦开口。 蝶筛隐窝:上鼻甲后上方。 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中鼻甲、钩突、 筛泡、半月裂、筛漏斗、前组鼻窦的自然开口。是FESS手术的理论 基础。
鼻的解剖
鼻的组成
•外鼻 •鼻腔
•鼻窦
鼻的毗邻关系
•颅底 •眼眶
•口腔
鼻的支架
• 骨 : 鼻骨 上颌骨额突 额骨鼻突 • 软骨 :大翼软骨 鼻外侧软骨
外鼻静脉
• 内眦静脉-面静脉-颈内静脉 • 内眦静脉—眼上、下静脉—颅内海绵窦
鼻腔(nasal cavity) 鼻前庭:鼻阈 固有鼻腔:内侧壁(鼻中隔septum of nasal) 方形软骨、筛骨垂直板、犁骨 外侧壁:鼻甲(turbinate) 上鼻甲 中鼻甲 下鼻甲 鼻道 (meatus)上鼻道 中鼻道 下鼻道 蝶筛 隐窝 嗅裂 总鼻道 顶壁:鼻骨、额骨鼻突;蝶窦前壁;筛骨水平板 底壁:上颌骨腭突(3/4)、腭骨水平部(1/4) 后鼻孔:蝶骨体、蝶骨翼突内侧板、腭骨水平部后缘、 犁骨后缘
鼻腔神经
嗅神经:嗅区粘膜 嗅细胞—嗅丝—绣球—嗅中枢 感觉神经:眼神经 —筛前、筛后 上颌神经—蝶腭神经节-蝶腭 神经-鼻后上外侧支、鼻后上内侧支(鼻睫神经) 植物神经:副交感N—岩浅大N 交感N—岩深N 翼管N
鼻解剖图及手术图课件

互动性:设
3 置问答环节, 提高学员参 与度
案例分析:结
4 合实际案例, 帮助学员理解 知识点
课件制作工具
PowerPoint:微软公司的演示文稿制作软
01
件,功能强大,易于上手
Keynote:苹果公司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02
界面简洁,操作简单
Prezi:一款在线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具有
03
独特的缩放和旋转效果
手术注意事项
手术前准备:包括术前检查、麻
01
醉准备等 手术中注意事项:包括手术操作、 02 止血、缝合等 手术后注意事项:包括术后护理、 03 用药、饮食等 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包括出血、
04
感染、神经损伤等
3
课件制作
课件设计
内容组织:按
1 照鼻解剖图及 手术图的顺序 进行组织
课件风格:采
2 用简洁明了的 医学风格,突 出重点
202X
鼻解剖图及手 术图课件
汇报人姓名
目录
01. 鼻解剖图 02. 手术图 03. 课件制作
1
鼻解剖图
鼻部结构
鼻骨:位于鼻腔顶 部,支撑鼻腔结构
鼻甲:位于鼻腔内, 负责调节鼻腔气流
鼻窦:位于鼻腔周 围,负责调节鼻腔
湿度和温度
鼻腔粘膜:覆盖鼻 腔内壁,负责分泌
粘液和清洁鼻腔
鼻腔内部结构
鼻腔分为上鼻 甲、中鼻甲和 下鼻甲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下鼻甲和鼻中 隔之间有鼻窦
03
02
上鼻甲和中鼻 甲之间有鼻中 隔
04
鼻腔内部有鼻 毛和鼻粘膜, 起到过滤和湿 润空气的作用
鼻窦结构
鼻窦是鼻腔周围 的骨性空腔,分 为上颌窦、筛窦、 蝶窦和额窦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课件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40
谢 谢!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41
2、皮肤与软骨膜紧密连接,一旦发生疖 肿,疼痛剧烈。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11
固有鼻腔(鼻腔)
一 构成
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 壁。
1、顶壁
呈穹隆状 前段倾斜上升(为鼻骨和额骨鼻突构成)
后段倾斜向下 (为蝶窦前壁)
中段水平(为分隔颅前窝的筛骨水平板)
筛骨水平板上多孔(筛孔),又称筛板(cribriform plate)容嗅区粘膜的嗅丝通过抵达颅内。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7
外鼻皮肤特点:
1、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并与其下的脂肪纤维 组织及软骨膜连接紧密,炎症时稍有肿胀压迫神经末梢, 疼痛明显。
2、鼻尖、鼻翼处皮肤富含皮脂腺、汗腺,易发生痤疮、
酒渣鼻和疖肿。
3、静脉回流 外鼻静脉经 内眦静脉 颈内静脉
面静脉
内眦静脉经 眼上静脉 海绵窦
眼下静脉
三、鼻腔动脉
1、眼动脉(来自颈内动脉)
眼动脉 筛前动脉 筛前孔 筛窦 颅前窝 鼻腔 筛后动脉 筛后孔
筛前动脉供应前、中筛窦和额窦以及鼻腔外侧壁和饿鼻 中隔前上部。
筛后动脉则供应后筛窦以及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的后上 部。
筛前动脉横行于筛窦顶骨管中,是鼻内镜手术时筛顶的
标志,其后即为额隐窝。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18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19
(1)下鼻甲和下鼻道:
1)下鼻甲骨 2)鼻泪管 3)上颌窦穿刺点 4)下鼻甲后端距离咽鼓管咽口仅1.0~1.5CM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下鼻甲及下鼻道 • 下鼻甲后端距咽鼓管咽口约1~1.5cm,故下鼻甲 肿胀或肥大时,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 • 距离下鼻甲前端1~2cm的鼻腔外侧壁骨质较薄, 是上颌窦穿刺的最佳进针位置。
• 下鼻道呈穹隆状,其 顶端有鼻泪管,距前 鼻孔约3~3.5cm。在 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时, 应控制进针部位,不 要损伤鼻泪管鼻道开 口。
谢谢
• 鼻腔前1/3的淋巴管 与外鼻淋巴管相连, 汇入耳前淋巴结、腮 腺淋巴结及颌下淋巴 结。鼻腔后2/3的淋 巴汇入咽后淋巴结和 颈深淋巴结上群。鼻 部恶性肿瘤可循上述 途径发生淋巴结转移。
• 嗅神经:分布嗅区粘膜。 • 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
– 眼神经: – 上颌神经:
• 自主神经
– 交感神经:岩深神经;主司鼻粘膜血管收缩 – 副交感神经:岩浅大神经;主司鼻粘膜血管扩 张和腺体分泌
鼻部应用解剖
鼻部应用解剖
•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
• 鼻腔的三维解剖结构是维持正常鼻生理功 能的基础。 • 每侧鼻腔借助深在而隐蔽的鼻窦开口分别 与4个鼻窦相通。
外鼻
• 外鼻形似一个基底向 下的三棱锥体,上窄 下宽。根据形态美学 要求,鼻自鼻根至鼻 尖的直线距离,约占 面长度的1/3较合适, 鼻宽相当于鼻长的70 %。
外鼻血管及淋巴
• 淋巴:外鼻的淋巴管汇集于下颌下淋巴结、 耳前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 • 动脉:鼻背动脉、筛前动脉、额动脉、面 动脉、上唇动脉、眶下动脉的分支。
外鼻血管及淋巴
• 静脉:外鼻的静脉分 别经内眦静脉、面前 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 内眦静脉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 面部静脉内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故 当鼻面部感染或疖肿时,若治疗不当或用 力挤压,则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或 其它颅内并发症。
• 中鼻甲气化或中鼻甲反向弯曲,即中鼻甲呈弧 形突向中鼻道;中鼻甲前端骨质增生。中鼻甲 的气化和曲线异常是常见的中鼻道解剖畸形, 可导致中鼻道的狭窄和阻塞,影响中鼻道正常 的粘液纤毛传输功能,妨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 成为鼻窦阻塞性炎症的重要因素。
• • • • • •
中鼻道—前组鼻窦开口 前下隆起为钩突 后上隆起为筛泡 在两个隆起之间有一半月状裂隙,称为半月裂 半月裂向前下和后上扩大呈漏斗状,名筛漏斗 筛漏斗以钩突为内界,筛泡为外界,向内经半月 裂、中鼻道与鼻腔相通,前界为盲端,前上端为 额隐窝,额窦引流口开放于此,其后为前组筛窦 开口,最后为上颌窦开口
• 外侧壁:由上颌骨、泪骨、下鼻甲骨、筛骨迷路、 腭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
• 鼻腔外侧壁从下向上有三 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 片,分别称为下、中、上 鼻甲,其大小依次缩小约 1/3,起前端的位置则依次 后移1/3。每一鼻甲的下方 与鼻腔外侧壁均形成一潜 在的间隙,分别称为下、 中、上鼻道。
• 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 的共同狭窄腔称总鼻 道
外鼻骨性支架
• 骨部支架上方为额骨的鼻部、鼻骨,两侧为上颌 骨额突。 • 鼻骨成对,上端窄而厚,下端宽而薄,其上缘、 外侧缘、下缘分别于额骨、上颌骨额突、鼻外侧 软骨上缘连接。
• 在外力作用于鼻根部时,容易发生鼻骨骨折,故 临床上的鼻骨骨折多数发生在下2/3处
• 鼻骨下缘、上颌骨额 突内缘和上颌骨腭突 游离缘共同围成梨状 孔,鼻骨下缘为梨状 孔的最高点,如果此 处特别高耸,则称为 驼峰鼻
• 窦口鼻道复合体:
• 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的区域解剖结构的异常 和病理改变与鼻窦炎的发病最为密切,这一区域 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它是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 近区域,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 中鼻道、中鼻甲、前组筛房、额窦口及上颌窦自 然开口等一系列结构
• 鼻丘:位于中甲前端和钩突的前上方鼻腔 外侧壁之丘状隆起。多含1-4个气房属前筛 房的一部份,术中开放的目的: ①引流前筛区。 ②开阔额隐窝。 ③防制前筛区粘连。 ④鼻内泪囊造口术进路。
– 又发出蝶腭动脉、眶下动脉和腭大动脉
•
• 鼻腭动脉、筛前动脉、 筛后动脉、上唇动脉 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 前下部粘膜下相互吻 合,形成动脉丛,称 为利特尔动脉丛
• 静脉:鼻腔前部、后部和下部的静脉汇入颈内、 外静脉,鼻腔上部静脉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
• 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构成静脉丛,称为克氏静脉 丛,为鼻部常见出血原因。 • 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部有扩张的鼻后 侧静脉丛,称为鼻咽静脉丛,是鼻腔后部出血的 重要来源。
上鼻甲和上鼻道 • 上鼻甲属于筛骨的一部分,为各鼻甲中最小, 有时仅为一粘膜皱襞。 • 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 上鼻甲内后上方有一凹陷称蝶筛隐窝。
中鼻甲和中鼻道
中鼻甲亦属筛骨的一部分,分成前后二部份,分 别为垂直部及水平部 • 中鼻甲基板:中鼻甲后部在向后延伸中,逐渐向 外侧转向,附着在纸样板后部,并向上连接于前 颅底,称为中鼻甲基板是支撑和固定中鼻甲的一 个重要结构。中鼻甲基板将筛窦分成前组筛窦和 后组筛窦,其生理作用是能减少前组鼻窦的炎症 向后组鼻窦扩散。
• 呼吸区粘膜
– 呼吸区所有柱状上皮,表面均有丰富的微绒毛, 用以保持粘膜的湿度,杯状细胞内含大量粘液 颗粒,具有分泌功能。
鼻腔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 动脉:
• 眼动脉(来自颈内动脉)
– 又分为筛前和筛后动脉 – 筛前动脉横行于筛窦顶骨管中,是鼻内镜手术时筛 顶的标志,其前即为额隐窝。
• 上颌内动脉(来自颈外动脉)
• 后鼻孔:是鼻腔与鼻咽部 的通道,左右各一,被鼻 中隔分隔,由蝶骨体下部 (上)、蝶骨翼突内侧板 (外)、腭骨水平部后缘 (下)和犁骨后缘(内) 构成,上覆粘膜,在成人 呈椭圆形,双侧后鼻孔经 鼻咽部交通。
鼻腔粘膜
• 嗅区粘膜:
– 分布在鼻腔顶中部、向下至鼻中隔上部及鼻腔 外侧壁上部等嗅裂区域。
• 内侧壁:即鼻中隔, 由鼻中隔软骨大翼软 骨内侧角、梨骨软骨 筛骨垂直板和犁骨组 成。 • 软骨膜和骨膜外覆粘 膜。
• 鼻中隔偏曲
• 利氏动脉区(利特尔区,little area):由颈内动脉 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在在鼻中隔最前下部分粘 膜内血管汇集成丛,称为利特尔区,此处粘膜常 发生上皮化生,并呈现小血管扩张和表皮脱落, 最易出血,称鼻中隔易出血区。
• 鼻腔(nasal cavity)左右各一,其冠状切面呈
三角形,矢状切面上内侧壁及外侧壁均呈四边形。 • 以鼻内孔(鼻域)为界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
• 鼻前庭位于鼻腔最前段,止于鼻内孔(鼻阈), 鼻内孔较前鼻孔狭小,为鼻腔最狭窄处,对鼻 的呼吸功能有重要的影响。 • 鼻前庭覆皮肤,鼻毛,皮脂腺和汗腺
• 外鼻部皮肤含有较多汗腺和皮脂腺,上部皮肤 含汗腺较多,下部含皮脂腺较多,以鼻尖和鼻 翼最明显,是粉刺、痤疮、疖肿及酒渣鼻的好 发部位。
外鼻神经
• 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 感觉神经为三叉神经眼神经的末梢神经鼻睫神经 和上颌神经的分支眶下神经所支配,以上颌神经 为主。
• 运动神经主要为面神经颊支,如鼻翼扇动。
外鼻软骨支架
• 主要由上侧鼻软骨(隔背软骨)和下侧鼻 软骨(大翼软骨)组成,鼻中隔软骨、小 翼软骨 • 各软骨之间也通过结缔组织连接,故该支 架弹性很大,在一般外力作用下,变形后可 以回复原形,不易导致局部畸形
外鼻皮肤
• 鼻根、鼻梁及其侧面皮肤较薄,皮下组织较疏 松,鼻尖、鼻翼和鼻前庭皮肤较厚,与下方的 纤维组织和软骨膜连接紧密,炎症时皮肤肿胀 压迫神经末梢,、顶、底四壁。
– 顶壁: 呈穹隆状 前段倾斜上升(为鼻骨和额骨鼻突构 成);后段倾斜向下 (为蝶窦前壁);中段水平(为 分隔颅前窝的筛骨水平板); 筛骨水平板上多孔(筛 孔),又称筛板容嗅区粘膜的嗅丝通过抵达颅内。 – 底壁:即硬腭的鼻腔面,与口腔相隔。前3/4由上颌骨 腭突,后1/4有腭骨水平部构成。
• 中鼻甲是重要的手术解剖标志,手术操作应严格 保持在中鼻甲的外侧进行,其内侧为筛板,筛板 的损伤可导致脑脊液鼻漏,是鼻腔手术的一个严 重并发症。
• 中鼻甲后端附着处的后上方,离后鼻孔上缘的上、 后方约12mm处为蝶腭孔所在,有蝶腭动脉和蝶 腭神经通过。局麻下鼻内镜手术时阻滞该处神经 和血管,能有效减少出血和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