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网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主要表现为管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还有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3、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4、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存在150年。期间,不断有众多游学之士慕名而来,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究气氛浓的高等学府。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5、察举制;是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选士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既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又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芾淼氖侄巍?
6、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
7、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8、“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选士制度。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
9、束修制:中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学生初入学时要带一些酒肉之类的东西拜见教师,仪式非常隆重,这种仪式叫做“束修之礼”是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从唐代开始,这种礼仪被朝廷明文规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
10、苏湖教法:又叫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的教育方法。“明体达用”是胡瑗“苏湖教法”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分斋教学是苏湖教法的核心。分斋,即学校分为“经义”、“治事”二斋,经义斋以教学儒家经典为主,治事斋又分为治民、讲武、水利、历算等科。
11、三舍法:王安石在兴学中整顿太学的措施,学生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学习一年,合格者升入内舍。内舍学习两年,进行一次升舍考试,称为“舍试“。合格者升入上舍。上舍学习两年,进行毕业考试。上等的直接授官,享受进士待遇;成绩中等的即免除省试,但要参加殿试;成绩下等免解试,参加科举之省试。
12、学田制:在宋代的地方官学,除赐给官学缗钱外,还赐给土地,称为“学田“,由学校经营,以天租赁收入作为固定办学经费。学田制的建立为官学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促进了宋元时期地方官学的大发展。
13、监生历事:即监生到监外“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这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规定凡是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进行考核,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1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晚清时期的任教政策。就是要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15、自由教育思想:是亚里斯多德对教育目的反思的结果,是针对、批判“偏狭教育”而言的。所谓自由教育,其目的在于人的德行和最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与功利性相对立的。它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和平教育、文雅教育、闲暇教育。
16、骑士教育:由于统治劳动人民和维持政权的需要,统治者需要有一种培养武夫的教育,即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一般分三个阶段:幼时在家中接受宗教教育,养成健壮的体格。七八岁后,按照自己出生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的封建主城堡中充当领主的家庭侍童,追随在领主夫人的左右,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还要学习“骑士七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个人,而主要是为了能对领主及夫人效忠。最后一个阶段即14~21岁期间,跟随领主做侍从,也叫从士。21岁时,举行授予骑士称号的隆重仪式。
17、学制令:是1872年日本制定颁布的近代第一个教育法令,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学制令》废止寺子屋和乡学,开办八年制的小学校,分为初级和高级两段,各4年,儿童6岁入学,接受8年的普及义务教育。这一要求反映日本政府为了“富国强兵”而急于发展教育的迫切愿望。
18、教学的教育性:深入分析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特别重视教学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19、公学:是一种文法学校,但由于它最初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因此称为“公学”。“公学”学生大都寄宿,收费昂贵。主要开设古典文学课,并重视宗教教育和宗教活动,大都与教会有密切联系,并受教会支持。
20、帝国大学:1806年,拿破仑创办帝国大学并颁布了《帝国大学令》,确定了中央集权的大学管理体制。帝国大学是掌管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力的领导部门。帝国大学之下,全国划分27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一所大学。国家任命的大学区总长同时又是大学校长。21、道尔顿制:是美国著名女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创立的。学生都是未来社会共同体中的工作者,工作间和实验室取代教室,不同年级有不同课程,每一个年级设一导师,几个年级常常生活在一起,是一个共同体,互相交流思想,每个学生与导师之间都有一本工作合同手册,教师是导师。20年代中期,道尔顿制传至欧洲其他各国,也传到了前苏联、中国,影响比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