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制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制度

抗菌药物如不合理使用,不但促进耐药菌株的出现,而且也正是促使内源性感染发生的机理;人体正常存在的微生物群与宿主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机体抗细菌定植能力下降,使原不致病或在特定条件下才致病的机会病原体占优势,易位产生多部位的医院内感染。为避免抗菌物的不合理使用,特制定本控制制度。

第一条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1.宿主与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

人体携带1.27kg正常微生物群,分布在眼、鼻、口腔、体表皮肤、阴道、消化道中,其中消化道内存在的微生物群最多,达1kg。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有核细胞数为1014,而人体自身有核细胞数仅为它的1/10,这些正常存在于人体的微生物群在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与人体形成了唇齿相依的生态平衡,参与人体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参与人体的生理代谢(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质、胆固醇代谢等)、营养、吸收,并有抗肿瘤、生物拮抗等重要作用。当各种原发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又接受侵入性操作、放疗、化疗、免疫抑制治疗及大量使用抗生素时,势必会导致正常微生态平衡失调,成为内源性感染的发病的重要原因。

2.大量抗生素使用会导致

(1)直接抑制固籍厌氧菌群,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肠道抗细菌定植力降低;

(2)杀灭敏感菌株,大量释放细菌内毒素,促使内源性感染产生;

(3)不敏感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分泌毒素;

(4)质粒介导产生大批多重耐药菌株;

(5)产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6)L型菌的出现,细胞壁缺失的多重耐药菌株,不作L型高渗培养难以发现,极易漏诊,影响预后。抗生素中,以氨苄青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林可霉素、头孢三嗪、头孢哌酮、红霉素等对肠道微生态破坏尤甚,使原存在于肠道内的正常的固籍厌氧菌与外籍菌(如类杆菌、消化球菌、梭菌、肠杆菌科、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等)在定量、定位的生态方面改变而出现内源性感染。这些在特定条件下致病的病原菌,往往是经质粒介导的或染色体介导产生的多重耐药的菌株,并在耐药性、侵袭力、毒力等方面均较原来菌株更胜一筹,这将对感染的控制、管理增加无形的压力。

第二条管理对策

1.控制使用率

(1)对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开展调查分析,剔除漫无目标、无适应证用药、将抗菌药物作为退热剂使用等明显滥用情况,确立本院现阶段的相对较为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率,开展目标管理。

(2)由院学术委员会、抗生素“院感”管理专职人员共同讨论,针对本院“院感”菌株及药敏谱情况,制订全院抗生素使用规范,临床各科参照执行。

2.从科一级开始进行控制、管理

对临床各科收治病种、手术类型、抗生素合理性进行分析,制订科一级抗生素使用较为合理的方案及控制使用率,严格控制预防用药,尤其外科系统对I类切口中小型手术(如疝、单纯甲瘤、单乳切除等),应严格规定一律不用抗生素,改变不论手术大小、切口类型、病人全身情况,术后常规预防使用抗生素的陋习。

3.强化考核措施

制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应考核条例,与奖罚挂钩,具体由感染管理科人员深入病房调查分析或在病历回顾性调查中对预防用药病例进行合理性探讨,对照考核条例奖罚挂钩。

4.记录、分析必须详尽

(1)对住院病人体温变化、病情改变、血象改变、抗菌药物更换均要有详细分析,说明理由并作记录,不能随意变更用药、盲目乱用。

(2)临床医生首先必须养成对感染病人做到“有样必采”,根据药用敏选择或更改药。

5.围手术用药

(1)外科系统的科室应积极开展围术期合理用药活动,尽力减少预防用药比例及用药量,决不可试图用抗菌药物来弥补手术者无菌观念淡漠、操作粗糙而引起的手术缺陷。

(2)将开展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调查,以有效遏止预防性滥用抗菌药物。

(3)对外科系统的科室规定需要预防用药的必须填写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说明理由,确定选择的药物及剂量,并规定72小时后自动作废,如继续用药则需重新申请。

第三条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调查方法

1.什么是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外科手术医生是指进行手术的一组人员中起主要作用的医生(常被称为主刀医生)。该医生在一定时间里(如一个月)进行的手术中,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频度称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其表示方法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在该时期手术后感染的病例数/某医生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100%

2.比较外科手术医生的感染专率的方法

若想比较医生之间或不同外科医生的感染专率,决不能简单地将按上述公式计算出的感染率进行比较,必须进行调整,经调整后的感染专率可以用来比较,以下是调整的步骤:

(1)感染危险因素

不同外科手术有不同的危险因素,在本监测中,只选定较有普遍意义的4项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伤口清洁度、麻醉方式和急诊手术。

(2)感染危险因素指数

这是为了调整而作的规定,利用打分的方法来反映这些危险因素所显示的综合作用。

打分标准为:

评分手术时间≤2/小时 0

手术时间>2/小时 1

清洁伤口(即1类) 0

非清洁伤口(即Ⅱ、Ⅲ类) 1

全麻 1

非全麻 0

急诊手术 1

非急诊手术 0

最低危险指数为0,最高为4,故危险指数等级共5等,0、1、2、3、4。

(3)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的感染专率的计算

危险指数等级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对某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的感染例数/某医生对某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例数x100% (4)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在医生之间比较其感染专率之高低,需要将各医生处理病人的危险指数等级进行调整,其计算方法:

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ARIC)=(某医生危险指数等级×某医生手术例数)/总和

(5)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某医生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的感染专率/某医生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在进行监测时,每月按每位医生情况登记入表,然后计算每位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