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的鉴别 实验方案
饲料中粗纤维的测定的实验方案
饲料中粗纤维的测定的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用饲料中粗纤维的测定方法,了解粗纤维测定方法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的方案。
二、实验原理用固定量的酸和碱,在特定条件下消煮样品,再用乙醚、乙醇除去醚溶物,经高温灼烧扣除矿物质的量,所余量称为粗纤维。
它不是一个确切的化学实体,只是在公认强制规定的条件下,测出的概略养分。
其中以纤维素为主,还有少量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实验方法(酸碱法)三、实验设备1、实验室用样品粉碎机或研钵;2、分样筛:孔径1mm(18目);3、分析天平:感量0.0001g;4、电热恒温箱:可控制温度在130℃;5、高温炉:电加热,可控制温度在550~600℃;6、古氏坩埚:30ml,预先加入30ml酸洗石棉悬浮液。
再抽干,以石棉厚度均匀,不透光为宜;7、消煮器:由冷凝球的高型烧杯(50ml)或有冷凝管的锥形瓶;8、抽滤装置:抽真空装置,吸滤瓶及漏斗;9、滤器:200目不锈钢网和尼龙网,或G2号玻璃滤器;10、干燥器:用氯化钙(干燥试剂)或变色硅胶作干燥剂。
四、实验试剂三、试剂1、本方法试剂使用分析纯,水为蒸馏水。
标准溶液按GB601制备2、硫酸(GB 625)溶液,0.128mol/L±0.005mol/L,每100ml含硫酸1.25g。
应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标定,GB 601。
3、氢氧化钠( GB 629 )溶液,0.313mol/L±0.005mol/L,每100ml含氢氧化钠1.25g,应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法标定 GB 601。
4、酸洗石棉(HG 3-1062):将中等长度的酸洗石棉在1:3盐酸溶液中煮沸45分钟,过滤后于550℃烧灼16h,用(0.128mol/L±0.005mol/L)硫酸溶液浸泡煮沸30min,过滤,用水洗净酸。
同样用(0.313mol/L±0.005mol/L)氢氧化钠溶液煮沸30min,过滤,先用少量硫酸溶液洗1次,再用水洗净,烘干后,于550℃烧灼2h,其空白试验结果为每1g石棉含粗纤维值小于1mg。
北服纤维材料学专业实验指导04纤维鉴别
实验四纤维鉴别一、实验目的纺织品不仅可用的纤维种类很多,而且还有许多混纺和交织织物,这给其材质属性判定带来很多麻烦,纤维鉴别就是利用各种纤维的外观形态和内在性质的差异,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将其区别开来,因此为纺织品材质属性判定的基本内容。
纤维鉴别分为定性和定量两部分,前者是确定纤维的组成;后者是确定组成的百分比。
纤维鉴别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显微镜法、燃烧法、溶解法、溶点法等。
对一般纤维而言,采用这些方法的组合就可比较准确、方便地进行鉴别;但对组成结构比较复杂的纤维,如接枝共聚、共混纤维等,则需要用适当的仪器进行鉴别,如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差热分析仪、X光衍射仪和电子显微镜等仪器。
本实验主要采用常用的鉴别方法对未知纤维和混纺织物进行定性鉴别。
通过本实验应达到以下目的:1.熟练掌握识别纤维的各种手段及手切法制作纤维切片的技术;2.学会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能将燃烧、溶剂溶解及显微镜观察等鉴别方法有效结合,真正实现纤维类别和纺织品材质属性的判定。
二、实验原理纤维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因它们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因此,在外观形态和内在性能上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些表现即可作为识别它们的依据。
在天然与化学两大类的纤维中,天然纤维因生长条件不同,在宏观形态上就可以差别;化学纤维中的再生纤维,由于大多通过溶液法纺丝成型,纤维在脱液时析出,纤维的宏观形态亦存在一定的差别;而化学纤维中许多纤维是经熔纺成型,纤维形态可人为控制,这类纤维就很难根据宏观形态的差别进行辨识,必须同时使用其他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燃烧法燃烧试验是最简单的试验方法。
它是利用纤维的物质组成不同、燃烧时出现不同的燃烧现象而进行鉴别,如纤维素纤维的燃烧和烧纸相似;蛋白质纤维燃烧时有类似烧头发的臭味;大多数合成纤维遇火首先收缩熔融再着火。
燃烧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不需特殊设备和试剂,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糙,仅能区别大类纤维,而混纺纤维和经阻燃处理的纤维不能用此法区别。
纤维素的测定方法
纤维素的测定方法实验原理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三部分。
它们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分。
其中,纤维素组成微细纤维,构成纤维细胞壁的网状骨架,而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填充在纤维和微细纤维之间的“粘合剂”和“填充剂”。
1.纤维素生物制粉末在加热的情况下用醋酸和硝酸的混合液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细胞间的物质被溶解,纤维素也分解成单个的纤维,木质素、半纤维素和其它的物质也被除去。
淀粉、多缩戊糖和其它物质受到了水解。
用水洗涤除去杂质以后,纤维素在硫酸存在下被重铬酸钾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C6H10O5+4K2Cr2O7+16H2SO4=6CO2+4Cr2(SO4)3+4K2SO4+21H2O过剩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再用硫酸亚铁铵滴定同量的但是未与纤维素反应的重铬酸钾,根据差值可以求得纤维素的含量。
2.半纤维素用沸腾的80%硝酸钙溶液使淀粉溶解,同时将干扰测定半纤维素的溶于水的其它碳水化合物除掉。
将沉淀用蒸馏水冲洗以后,用较高浓度的盐酸,大大缩短半纤维素的水解时间,水解得到的糖溶液,稀释到一定体积,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其中的总糖量用铜碘法测定。
铜碘法原理:半纤维素水解后生成的糖在碱性环境和加热的情况下将二价铜还原成一价铜,一价铜以Cu2O的形式沉淀出来。
用碘量法测定Cu2O的量,从而计算出半纤维素的含量。
测定还原性糖的铜碱试剂中含有KIO3和KI,它们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反应,也不会干扰糖和铜离子的反应。
加入酸以后,会发生反应释放出碘:KIO3+5KI+3H2SO4=3I2+3K2SO4+3H2O加入草酸以后,碘与氧化亚铜发生反应:Cu2O+I2+H2C2O4=CuC2O4+CuI2+H2O过剩的碘用Na2S2O3溶液滴定:2Na2S2O3+I2=Na2S4O6+2NaI3.木质素用1%的醋酸处理以分离出糖、有机酸和其它可溶性化合物。
然后用丙酮处理,分离出叶绿素、拟脂、脂肪和其它脂溶性化合物。
采用正交试验法寻找纤维素水解的最佳实验条件
采用正交试验法寻找纤维素水解的最佳实验条件作者:曹爱娟来源:《化学教与学》2013年第01期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92-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38一、问题的提出纤维素水解实验是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中安排的一个演示实验。
此实验对于学生了解多糖水解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由于课本对实验的叙述过于简单,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又很多,所以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叙述进行操作很难把握实验成功。
为了提高实验成功率、节约实验时间,需要寻找这些影响因素的最佳组合状态。
正交试验法,是使用正交表来安排实验(一种特制的表格),并利用正交表的特点对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分析,从而找到较优试验方案的一种方法。
因此,可以采用正交试验法来寻找纤维素水解的最佳实验条件。
二、正交试验方案的分析与设计1.纤维素水解原理纤维素在浓硫酸催化和加热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nH2O+(C6H10O5)n■nC6H12O6醛能在碱性环境下与新制的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葡萄糖属于多羟基的醛。
因此通过产物是否能发生银镜反应可以检验纤维素是否水解生成了葡萄糖,再通过观察试管上镀银的质量来判断多少纤维素发生了水解反应。
2.影响因素及水平分析通过查阅资料以及自己的理解,发现影响此实验的因素有14种:纤维素用量、纤维素种类、纤维素水解方式、加酸方式、硫酸溶液的浓度、水解液加热的方式、水解液加热的时间、pH值、水解液是否过滤、硝酸银溶液的浓度、5%的氢氧化钠溶液(因为氨水是弱碱,氢氧根离子浓度小,与硝酸银溶液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如果加一滴氢氧化钠溶液可能会加快反应速度)、氨水的浓度、水解液的用量、水浴温度。
(1)不同的纤维素用量最终产生银的量不同。
为了减少实验的复杂性,本次实验的纤维素取用量固定为0.2g。
(2)水解液的加热方式有酒精灯加热和水浴加热。
研究纤维素降解菌的有关方案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的研究1.采样腐烂的苹果、蘑菇培养基及地面下10cm处土壤等2.富集培养(1)配制300ml 选择培养基。
(2)在250ml 锥形瓶中装入90ml 培养基(三瓶),放5-8 颗玻璃珠,塞上瓶塞,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22min。
(3)每一份土样各取10g,在无菌条件下加入装有90ml 选择培养基的锥形瓶中,锥形瓶标上相应的标号。
(4)将瓶置于摇床上,在30℃下振荡(150rpm 左右)培养3-4d,至培养基变浑浊。
3.培养基1. 纤维素平板培养基CMC 20 g;KH2 PO4 2 g;ZnCl20.0017g ;MnSO40.0016g ;CoCl20.002 g ;MgSO4 ·7H2O 0.3 g ;(NH4)2 SO41.4 g ;CaCl20.3 g;FeSO4 0.0005g ;琼脂20 g;蒸馏水1000 mL;pH7.0-7.22. 刚果红纤维素鉴别培养基KNO32 g ;MgSO40.5 g ;KH2 PO41 g ;NaCl 1 g;Na2 HPO 41 g ;CMC-Na 20 g ;刚果红0.2 g ;琼脂20 g;蒸馏水1000 mL3. 液体发酵培养基蛋白胨3 g ;硫酸铵2 g ;酵母膏0.5 g ;KH2 PO4 4 g ;CaCl2 ·2H2O 0.3 g;MgSO4 .7H2O 0.3 g;Tween-80 0.2 mL;CMC 20 g;蒸馏水1000 mL4. 菌种保藏培养基(PDA)马铃薯200 g ;葡萄糖20 g ;琼脂15 g ;蒸馏水1000 mL ;pH自然5. 选择培养基CMC-Na5g,NaNO3 1g,KCl 0.5g,酵母膏0.5g,水解酪素0.5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4.基本实验步骤1.纤维素降解菌的初筛称取样本10 g ,放入盛90 mL 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振摇约20 min ,使土样与水充分混合,将细胞分散,用一支无菌移液管从中吸取1 mL土壤悬液加入盛有9 mL无菌水的大试管中充分混匀,然后用无菌移液管从此试管中吸取1 mL加入另一盛有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合均匀,以此类推制成10-1、10-2、10-3、10-4、10-5、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溶液。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课题背景纤维素,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
地球上的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超过70亿吨,其中40%~60%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
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
而要研究这些微生物,首先要将它们从土壤中种类众多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在本课题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分离土壤中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基础知识(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图2-11),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许多商品纤维素都是由天然纤维素制得的,如水溶性的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Na )、不溶于水的微晶纤维素(Avicel )等。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正是在这三种酶的协同作用下,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同样,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体会纤维素酶的作用。
在2支20 mL的试管中,分别放入1 cm×6 cm的滤纸条,再分别加入pH为4.8、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10 mL、11mL。
在加入10 mL缓冲液的试管中加入 1 mL纤维素酶(70~80 U/mL )。
将2支试管固定在50 mL的锥形瓶中,在摇床上以140 r/min的转速振荡反应1h,观察结果。
你也可以用报纸、复印纸做这个实验。
如果没有摇床,你可以采用定时人工振荡的方法。
时间足够长时,你会观察到滤纸被完全分解(图2-12)。
1U表示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温度为25℃,其他反应条件,如pH等,均为最适的情况下,在1 min内转化1 mmol的底物所需的酶量。
纤维素的测定方法
纤维素的测定方法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测定纤维素的含量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纤维素含量测定:将待测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如热酸提取、去蛋白、去糖等,然后用浓硫酸处理,使纤维素转化为糖,并测定糖的含量,从而计算出纤维素的含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样品。
2. 降解纤维素法:将待测样品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如酸、碱、酶等降解纤维素,并测定降解产物的含量。
比如,用酸处理纤维素产生葡萄糖,然后用葡萄糖分析仪测定葡萄糖的含量,并根据反应的产物计算纤维素的含量。
3. 红外光谱法:利用红外光谱仪测定待测样品中纤维素的特征吸收峰,然后根据峰强度计算纤维素的含量。
这种方法快速、简便,但需要专用的仪器设备。
4. 显微镜观察法:将待测样品制成薄片,然后用显微镜观察样品中的纤维素纤维,根据观察结果估计纤维素的含量。
这种方法对于纤维素纤维含量较高的样品较为适用。
以上是常见的纤维素测定方法,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应根据样品特性、仪器设备以及实验目的等综合考虑。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专业大实验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方案目标:从自然界采用选择性分离的方法,获得纤维素酶的高产菌株。
意义:把含纤维的自然资源及纤维废料加以充分利用,转化成糖类作为食品工业和发酵工业的原料或制成优质饲料,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仪器1.1.1原辅料土壤品来自南阳理工学院以下各处离地表3-8cm深处泥土装入塑料瓶中,带回实验室处理。
(1)新校区竹林腐叶下的土壤(2)校门口东边的松树林腐叶子下的土壤(3)青年公寓外小树林(4)2号教学楼后面花园的土壤1.1.2试剂羧甲基纤维素CMC、NaCl、MgS04·7H20、KH2P04、酵母浸粉、蛋白胨、蒸馏水、琼脂、Na2HP04、酵母膏、刚果红试剂。
1.1.3仪器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可省)、小烧杯、100ml量筒、滤纸、漏斗、棕色试剂瓶、1000ml三角烧瓶1个、500ml三角烧瓶1个、试管24个、高压蒸汽灭菌锅、培养皿24个、36支1mm无菌吸管、无菌玻璃涂棒12支、显微镜、无菌水。
1.2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1.2.1培养基配制初筛培养基A:羧甲基纤维素CMC 20g、NaCl 5.0g、MgS04·7H20 0.2g、KH2P041.0g、酵母浸粉 5.0g、蛋白胨10g、蒸馏水1000mL、琼脂20g,pH自然,121℃湿热灭菌20min。
复筛培养基B:CMC 10g、Na2HP04 1.25g、KH2P040.75g、MgSO4·7H2O 0.1g、蛋白胨1.25g、酵母膏O.25g、蒸馏水500mL、琼脂10g,pH自然,121℃灭菌20min。
2.2.2试剂配制1%刚果红试剂:称取刚果红试剂1g于干净的小烧杯中,用量筒量取蒸馏水100ml使之溶解,过滤,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3方法2.3.1初筛的方法步骤(1)配初筛培养基A,灭菌,倒平板。
(2)用稀释涂平板的方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
稀释涂布平板法步骤:A.倒平板将配好的琼脂培养基溶化,待冷至55—600C时,用右手持盛培养基的三角烧瓶,置火焰旁边,左手拿平皿并松动瓶盖,用手掌边缘和小指、无名指夹住拔出,瓶口在火焰上灭菌,然后左手将培养皿盖在火焰附近打开一缝,迅速倒入培养基约15ml,加盖后轻轻摇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均匀分布,平置于桌面上,待冷凝后即成平板。
《服装材料学》综合性实验指导书
《服装材料学》综合性实验指导书织物综合鉴别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对未知机织物进行经纬密度、正反面、经纬向、织物组织以及使用纤维种类进行综合认识和鉴别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对所给定的未知织物进行综合鉴别。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1.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判断织物经、纬向。
2.应用所学知识鉴别织物的正、反面。
3.利用密度镜,分析织物经、纬密度。
4.利用密度镜,通过拆散法等方法分析织物组织,并画出组织意匠图。
5.通过纺织纤维的鉴别实验,掌握鉴别纺织纤维的几种常用方法,鉴别出面料所用纤维。
各种纺织纤维的外观形态或内在性质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纤维鉴别就是利用纤维的外观形态或内在性质差异,采用各种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
鉴别天然纤维主要是根据外观形态特征。
由于各种化学纤维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不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因此,化学纤维主要根据纤维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许多化学纤维,特别是一般合成纤维的外观形态基本相似,其截面多为圆形,但随着异形纤维的发展,同一种类的化学纤维可制成不同的截面形态,这是很难从形态特征上分清纤维品种,因而必须结合其他方法,如燃烧法、溶解法等进行鉴别。
四、实验方法和依据1.根据织物中不同方向纱线的状态、强度、密度大小等鉴别织物经、纬向。
2.根据织物布面质量(疵点、接头等)、织纹和花纹清晰程度、织物表面光泽、定型针眼的凹凸等鉴别织物正、反面。
3.利用密度镜,分析机织物经、纬密度。
4.利用密度镜、针等工具,通过拆散法分析织物组织,并画出组织意匠图。
5.利用各种纺织纤维的外观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采用手感目测法、燃烧法和溶解法对给定的织物使用纤维进行鉴别。
五、实验步骤1.织物经、纬向鉴别对织物经纬向判断的正确与否影响服装加工工艺、服装款式与造型设计。
经纬向确定的依据是:(1)平行与布边方向的系统纱线为经向,与布边方向垂直的系统纱线为纬向。
(2)长丝及短纤维纱分别作经纬时,一般长丝作经纱,短纤维纱为纬纱。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鉴别纤维素原理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鉴别纤维素原理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是一种常用的培养基,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领域,尤其是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原理以及在纤维素降解菌鉴定中的应用。
一、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的制备方法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的制备方法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所需试剂和培养基成分。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蔗糖、酵母粉、硫酸镁等。
2. 将所需试剂称量并溶解。
按照配方比例将纤维素、蔗糖、酵母粉、硫酸镁等试剂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制备成培养基溶液。
3. 调整pH值。
使用pH计测量培养基溶液的pH值,并使用氢氧化钠或盐酸进行调整,使其达到适宜的范围。
4. 灭菌处理。
将制备好的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装入试管或琼脂瓶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确保培养基的无菌状态。
二、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的原理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的原理是基于纤维素降解菌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
纤维素是一种复杂的多糖类物质,只有具有纤维素酶的微生物才能降解纤维素为可利用的碳源。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中添加了纤维素和刚果红染料,纤维素为纤维素降解菌提供了碳源,而刚果红染料则能够与纤维素降解产物反应生成红色沉淀物。
当纤维素降解菌生长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时,它们会分泌纤维素酶并降解纤维素,产生的纤维素降解产物与刚果红染料反应,生成红色沉淀物。
通过观察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的红色沉淀物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纤维素降解菌的存在及其降解能力。
三、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在纤维素降解菌鉴定中的应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在纤维素降解菌鉴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的红色沉淀物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纤维素降解菌的存在及其降解能力。
如果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有明显的红色沉淀物形成,且呈现均匀分布,可以初步判断该菌株具有较强的纤维素降解能力。
进一步地,可以通过纤维素酶活性测定、纤维素降解产物分析等实验方法来进一步确定菌株的纤维素降解能力。
服用纤维鉴别实验报告
服用纤维鉴别实验报告研究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纤维鉴别实验,学习并掌握纤维的鉴别方法与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鉴别纤维的情况,比如判断衣物的材质、辨别纺织品的真伪等,因此,对纤维进行准确鉴别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实验装置和材料- 显微镜- 密度测量器- 纤维样本A:棉纤维- 纤维样本B:丝绸纤维- 纤维样本C:涤纶纤维- 纤维样本D:麻纤维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1. 将纤维样本A置于显微镜下,调节放大倍数观察纤维的外形特征。
结果:纤维样本A呈棉球状,观察到纤维表面有小毛起伏。
2. 使用密度测量器测量纤维样本A的密度。
结果:纤维样本A的密度为1.54 g/cm³。
3. 将纤维样本B置于显微镜下,调节放大倍数观察纤维的外形特征。
结果:纤维样本B呈丝绸线状,观察到纤维表面平滑且有光泽。
4. 使用密度测量器测量纤维样本B的密度。
结果:纤维样本B的密度为1.33 g/cm³。
5. 将纤维样本C置于显微镜下,调节放大倍数观察纤维的外形特征。
结果:纤维样本C呈圆形断面,观察到纤维表面平滑光滑。
6. 使用密度测量器测量纤维样本C的密度。
结果:纤维样本C的密度为1.38 g/cm³。
7. 将纤维样本D置于显微镜下,调节放大倍数观察纤维的外形特征。
结果:纤维样本D呈细长形,观察到纤维表面有颗粒状物质。
8. 使用密度测量器测量纤维样本D的密度。
结果:纤维样本D的密度为1.49 g/cm³。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观察结果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根据纤维样本A呈棉球状,纤维表面有小毛起伏的特征以及密度为1.54g/cm³,可以确定纤维样本A为棉纤维。
2. 根据纤维样本B呈丝绸线状,纤维表面平滑且有光泽的特征以及密度为1.33 g/cm³,可以确定纤维样本B为丝绸纤维。
3. 根据纤维样本C呈圆形断面,纤维表面平滑光滑的特征以及密度为1.38g/cm³,可以确定纤维样本C为涤纶纤维。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流程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流程1.首先从自然环境中采集潮湿的土壤样本。
First, collect moist soil samples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2.将土壤样本分离并进行稀释处理。
Separate and dilute the soil samples.3.接种土壤样本到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
Inoculate the soil samples into a cellulose-rich medium.4.培养一段时间以促进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和繁殖。
Culture for a period of time to promote the growth and proliferation of cellulose-degrading bacteria.5.筛选并分离出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
Screen and isolate bacteria with cellulose degradation ability.6.通过观察和测定菌株的生长特性来初步鉴定。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l strains by observing and measuring their growth characteristics.7.进行酶活性测定以确认菌株的纤维素降解能力。
Enzyme activity assays to confirm the cellulose degradation ability of bacterial strains.8.将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和纤维素降解能力测定。
Further identification and cellulose degradation ability testing of bacterial strains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 prospects.9.将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以了解其系统发育关系。
纤维素在[BmimCl]离子液体及其溶液中的溶解
纤维素在[BmimCl]离⼦液体及其溶液中的溶解纤维素在[BmimCl]离⼦液体及其溶液中的溶解⼀、实验原理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分⼦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物质资源,⼴泛存在于棉花、⽢蔗、⽊材等⼤多数的植物中,同时也是⼀种重要的⼯业原料,可以⽤于造纸、塑料、建材及医药等⽅⾯。
由于其再⽣速度⽐化⽯燃料快,具有可再⽣、含硫量低、⼆氧化碳零净排放等特点,被誉为是替代化⽯能源、解决能源危机的⼀种可⾏⽅案。
但是常温下,由于纤维素分⼦内存在⼤量复杂的氢键,纤维素既不溶于⽔,⼜不溶于⼀般的有机溶剂,如酒精、⼄醚、丙酮、苯等,它也不溶于稀碱溶液中。
这成为纤维素转化利⽤中的最⼤局限之⼀。
近年来发展了⼏类纤维素溶剂体系,存在溶解能⼒不强、不稳定、有⼀定毒性、不易回收、价格昂贵等缺点。
因此,新型纤维素溶剂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离⼦液体(Ionic Liquids, ILs)是近⼏⼗年来在“绿⾊化学”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全新的介质和“软”功能材料,它是指在室温下或<100 °C 温度条件下呈现液态的、基本由阴阳离⼦所组成的盐,也称为低温熔融盐。
与传统的有机溶剂相⽐,离⼦液体具有许多卓越的性质:(1)液体状态温度范围宽,且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2)蒸汽压极低,不易挥发;(3) 电化学稳定性⾼,电化学窗⼝较宽;(4)对⼤量的⽆机和有机物质都表现出良好的溶解能⼒,且具有溶剂和催化剂的双重功能,可作为许多化学反应溶剂或催化活性载体;(5)具有较强的极性可调性和结构可设计性等。
这使得离⼦液体在催化、合成、分离、电化学、纳⽶材料、分⼦⾃组装、CO2或SO2捕集、⽣物质转化利⽤等⽅⾯表现出优良的应⽤性能,因⽽离⼦液体被誉为可替代传统有机溶剂的新型绿⾊溶剂,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和化⼯界的⼀⼤研究热点。
⽽离⼦液体这些优异的理化特性使之有可能成为优良的纤维素溶剂。
本实验选取了⼀种经典的离⼦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BmimCl)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微晶纤维素的溶解性能,同时考量并分析助溶剂⽔和DMSO的存在对溶解性能的影响。
植物组织中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植物组织中纤维素含量的测定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纤维素含量的多少,关系到植物细胞机械组织发达与否。
因而影响作物的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的强弱。
测定粮食、蔬菜及纤维作物产品中纤维素含量是鉴定其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
一、原理纤维素(cellulose)为β-葡萄糖残基组成的多糖,在酸性条件下加热能分解成β-葡萄糖。
β-葡萄糖在强酸作用下,可脱水生成β-糠醛类化合物。
β-糠醛类化合物与蒽酮脱水缩合,生成黄色的糠醛衍生物。
颜色的深浅可间接定量测定纤维素含量。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一)材料:烘干的米、面粉或风干的棉、麻纤维。
(二)仪器设备:1. 小试管;2. 量筒;3. 烧杯;4. 移液管;5. 容量瓶;6. 布氏漏斗;7. 分析天平;8. 水浴锅;9. 电炉;10. 分光光度计。
(三)试剂:1. 60%H2SO4溶液;2. 浓H2SO4(AR);3. 2%蒽酮试剂:将2g蒽酮溶解于100ml乙酸乙酯中,贮放于棕色试剂瓶中;4. 纤维素标准液:准确称取100mg纯纤维素,放入100ml量瓶中,将量瓶放入冰浴中,然后加冷的60%H2SO460~70ml,在冷的条件下消化处理20~30min;然后用60%H2SO4稀释至刻度,摇匀。
吸取此液5.0ml放入另一50ml 量瓶中,将量瓶放入冰浴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则每ml含100μg纤维素。
三.实验步骤(一)求测纤维素标准回归方程1. 6支小试管,分别放入0,0.40,0.80,1.20,1.60,2.00ml纤维素标准液,然后分别加入2.00,1.60,1.20,0.80,0.40,0ml 蒸馏水,摇匀,则每管依次含纤维素0,40,80,120,160,200μg。
2. 向每管加0.5ml 2%蒽酮,再沿管壁加5.0ml浓H2SO4,塞上塞子、摇匀,静置1min。
然后在620nm下,求测不同含量纤维素溶液的吸光度。
3. 以测得的吸光度为Y值,对应的纤维素含量为X值,求得Y 随X而变的回归方程。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 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A同学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不同,可能的解释有两种。 同学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不同,可能的解释有两种。 一是由于土样不同, 一是由于土样不同,二是由于培养基污染或培养基混有 其它氮源。究竟是哪个原因,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 其它氮源。究竟是哪个原因,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实 验方案有两种。一种方案是可以接种其它菌种, 验方案有两种。一种方案是可以接种其它菌种,看是否 有菌落的出现,验证培养基是否混有其它氮源。 有菌落的出现,验证培养基是否混有其它氮源。另一种 方案是将A 方案是将A同学配制的培养基在不加土样的情况下进行培 作为空白对照,以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 养,作为空白对照,以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 所以,在实验中一般都应设置对照组, 所以,在实验中一般都应设置对照组,使实验更有 说服力。 说服力。
(4)细菌的计数 选取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选取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在 30 的平板进行计数 同一稀释度下,至少对3个平板进行重复计数, 同一稀释度下,至少对3个平板进行重复计数, 然后求出平均值, 然后求出平均值,并根据平板所对应的稀释度 计算出样品中细菌的数目。 计算出样品中细菌的数目。
四、课题延伸
本课题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 初步的筛选。但是, 初步的筛选。但是,这只是分离纯化的第 一步。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 一步。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 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五、结果分析与评价
1.培养物中是否有杂菌污染以及选择 1.培养物中是否有杂菌污染以及选择 培养基是否筛选出菌落 对照的培养皿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菌落生长, 对照的培养皿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菌落生长, 说明培养基没有被杂菌污染。 说明培养基没有被杂菌污染。牛肉膏培养基的 菌落数目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 菌落数目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说明选 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菌落。 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菌落。
高中生物纤维素的鉴定实验
高中生物纤维素的鉴定实验
鉴定纤维素的实验项目包括:1、溶剂的识别;2、受热分解;3、
馏分分析;4、熔融特性;5、碘试验;6、染色试验。
1、溶剂的识别:将样品和有机溶剂(如乙醚、乙醇、表醇等)混合,
检查混合物是否可以溶解。
2、受热分解:将样品受热,若有沥青样结晶,说明样品含有纤维素。
3、馏分分析:将样品加入特定的溶剂,根据沸点分馏,看看有什么物
质在各个馏分段中沉淀。
4、熔融特性:将样品放入熔融剂中,观察样品是否可熔解或熔化。
5、碘试验:将碘化钾溶液加入到加热的样品中,观察溶液的变化情况,以及沉淀的外观及凝固特征。
若样品溶液中有白色沉淀,而沉淀后变
成黄色,则说明此样品含有纤维素。
6、染色试验:将样品浸泡到特定的染色液中,观察染色后外观,以及
染色结果的持久性,有无空泡。
若染色后样品呈现白色,表明含有纤
维素。
纤维素的结构(构象式)
结论:淀粉未水解 结论:
新制 乙方案: 乙方案:淀粉溶液 水解液无红色沉淀出现
银氨溶液 硫酸 NaOH 丙方案: 丙方案:淀粉溶液 水解液 中和液 水浴 有银镜出现 加热
结论: 结论:淀粉未水解 根据上述操作、现象判断结论是否正确, 根据上述操作、现象判断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 理由。 理由。
纤维素 葡萄糖
三、纤维素 3、纤维素的主要用途 、 )(硝化纤维 (1)纤维素硝酸酯(硝酸纤维)(硝化纤维) )纤维素硝酸酯(硝酸纤维)(硝化纤维)
量高) 火棉(含N量高) 量高 量低) 胶棉(含N量低) 量低 制造火药 制造塑料和油漆
(2)纤维素乙酸酯(醋酸纤维) )纤维素乙酸酯(醋酸纤维)
不易着火, 不易着火,制造电影胶片的片 基,也可作纺织工业的原料
2、多糖 ——是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 、 是按照一定的方式, 在分子间脱去水分子结合而成的。 在分子间脱去水分子结合而成的。 多糖一般不溶于水,没有甜味,没有还原性。 多糖一般不溶于水,没有甜味,没有还原性。
二、淀粉 1、物理性质 、 气味、 淀粉是 白色 、 无 气味、 无 味道 状的物质, 溶于冷水, 的 粉末 状的物质, 不 溶于冷水,在 溶解,部分悬浮在水里, 热水里 部分 溶解,部分悬浮在水里,形 胶状淀粉糊 成 。 糊 2、化学性质 、 化 (1)无还原性,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无还原性, (2)水解(在酸或酶的作用下水解) )水解(在酸或酶的作用下水解) (C6H10O5)n + nH2O 催化剂 nC6H12O6 ▲
的物质溶于水也不化学性质2化学性质1无还原性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白色无无2水解在酸作用下水解c6h10o5nnh2onc6h12o6纤维素葡萄糖催化剂3纤维素的主要用途三纤维素1纤维素硝酸酯硝酸纤维硝化纤维火棉含n量高2纤维素乙酸酯醋酸纤维2纤维素乙酸酯醋酸纤维不易着火制造电影胶片的片基也可作纺织工业的原料3粘胶纤维人造丝胶棉含n量低制造火药制造塑料和油漆人造棉长纤维短纤维淀粉和纤维素的比较素的比较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为了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学案
人们离不开纺织品,纺织品的原料是纤维,纤维柔软且有弹性,并具有一定的抗拉伸和抗摩擦等性能,经加工后可制成各种各样的织品。
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和合成纤维是常见的三大纺织纤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又合称天然纤维。
如何鉴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一般的消费者会选择使用感官目测法。
天然纤维属于长短不一的短纤维,而合成纤维长短则是一致的。
但这种方法是准确性极低,因此,需要借助于燃烧法来鉴别。
【实验目的】
1.了解用燃烧鉴别纤维的方法,通过实验,对不同纤维的燃烧现象、燃烧后的产物有感性认识;
2.通过燃烧纤维的实验,学会观察、探究和真实记录现象、过程的方法;
3.在实验中,体现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具有探究的精神
【实验原理】由于各种纤维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因此它们在燃烧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和产生的现象,也有所不同。
从织物边沿抽出几根经纱和纬纱作为试样,放在火焰上燃烧,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可以进行鉴别。
三大类纤维素燃烧特征
注:—表示针对不同具体材质的合成纤维,情况各不相同:离开火焰后,涤纶能继续燃烧,锦纶难以续燃,丙纶则迅速燃烧。
【实验用品】
火柴、酒精灯、镊子
三种未知纺织面料(实验员准备好三种不同的面料,要求这三种面料分别属于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
【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将镊子夹取一些纤维材料在火焰上使其燃烧。
观察纤维材料在接近火焰时、在火焰中燃烧的情况,注意燃烧时发出的气味。
2.当纤维材料燃烧到一半时移出火焰上方。
实验纤维材料离开火焰时是否还能继续燃烧。
熄灭后注意燃烧灰烬的形状、颜色。
3.在实验记录单严格填写实验现象,根据“三大类纤维素燃烧特征”表,判断出三种未知面料各属于那种类型的纤维。
【注意事项】
1. 酒精灯必须用火柴点燃,不可以用一盏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2. 不要用手去触碰刚熄灭的纤维材料,以免烫伤到手。
【本实验的不足及待改进之处】
1.用燃烧的方法来鉴别纤维素的种类,简单易行,适合初中学生的知识认知阶
段,但在准确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简略鉴别出纤维材料是属于三大纤维素的哪一种。
若要详细地鉴别出具体是棉、麻、丝还是涤纶或者是锦纶,就必须溶解法、药品着色法、显微镜法等要求更高的方法。
2.动物纤维由C、H、O元素之外,还含有S、N等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
硫等有害气体,污染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