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2022年地理新课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标 的要求,需要探索和实践更多以学 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 习、情境教学等。
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 能,提高专业素养,以适应新的教 学要求。
抓住机遇,促进地理教育发展
强化地理学科地位
新课标强调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为地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好 的机遇。
新课标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 过探究、合作、实践等方式主动学习地理知 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02
总体结构与框架解读
课程标准整体架构设计
01
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 养为主线,构建地理课 程内容体系
02
强调地理课程的实践性 和综合性,注重学生地 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 能力的培养
03
以地理学科特点为基础 ,突出地理课程的区域 性和综合性特征
04
体现国家意志,反映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 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素养 等方面的要求
各部分内容逻辑关系梳理
01
02
03
04
课程内容以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为基础,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
学科逻辑进行组织
以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 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为框架,构
建地理课程内容体系
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 透,共同构成完整的地理课程
体系
注重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 理思维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关键概念及术语界定
明确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综 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关键概念的定 义和内涵
强调地理概念和术语的科学性和严谨 性,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和要求
对地理课程中的常用术语进行准确界 定,避免歧义和误解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是指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地理教育,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新增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其中包含了地理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详细说明,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地理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中明确了地理教学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文化素养,使其能够了解和掌握地球与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提高对地理环境的感知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以及地理意识和地理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明确指出,地理教学内容应围绕地球和人类社会两个核心主题展开。
具体包括地球与宇宙、地球的外部环境、地球的内部环境、地理区域、人口与城市、资源与环境、经济与文化等七个模块。
同时,要求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注重对新兴问题的关注,如全球气候变化、数字地理、人文地理等。
三、教学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要求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教学要求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其次,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实地考察、地理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技能。
再次,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责任感,使其具备环保意识、区域意识和国际意识。
最后,要求教师注重在地理教育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评价《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明确了地理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评价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既要注重知识的检测,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教学评价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特点,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
总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的出台对我国义务教育地理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改版后的2023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改版后的2023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改版后的2023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摘要本文档旨在深入解读2023年改版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本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本文档将详细阐述修订背景、主要变化、课程目标、教学建议等方面的内容,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家长提供准确、全面的指导。
一、修订背景1.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全球教育正逐渐从重视知识传授向培养核心素养转变,对地理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国家教育政策调整:我国近年来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社会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4. 地理学科发展:地理科学研究的深入和跨学科交叉,为地理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教学手段。
二、主要变化1. 课程结构调整:优化了课程内容体系,强化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2. 课程目标更新: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明确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3. 教学内容拓展:增加了地理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现代地理学科热点内容。
4. 教学方法创新:鼓励采用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主动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
5. 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三、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必要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和方法,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增强国家认同和全球意识,培养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教学建议1. 重视课程导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利用现代技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梳理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初中地理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涵盖了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对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与梳理,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一、标准的背景与意义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是在新一轮教育改革背景下制定的,它旨在贯彻国家教育政策,推动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标准的总体要求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分为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两个部分,其中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包括三个学段,即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
该标准总体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地理基本技能以及地理思维方法,具备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
该标准还规定了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三、标准的教学内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模块。
自然地理部分包括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层结构和动力学、地球的表层特征以及自然灾害等内容;人文地理部分包括人口与城市、世界地理和我国地理等内容。
这些内容既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学科性质,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四、标准的教学方法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标准的评价体系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化、全面性的评价体系,包括日常学习评价、期中期末考试评价、学科素养评价、实践能力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这些评价方式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又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地理课程标准整体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整体解读《地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的指导中小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范。
本文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对《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整体解读。
一、课程性质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之一。
地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它帮助学生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课程理念《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五个课程理念:1、以学生发展为本。
地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
2、优化课程结构。
地理课程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优化课程结构,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
3、活化课程内容。
地理课程应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推进教学改革。
地理课程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倡导探究式、合作式、问题解决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发挥评价功能。
地理课程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改进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目标《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认识家乡和世界的地理环境。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应通过探究、合作、问题解决等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应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四、课程内容《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地球与地球仪、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
2024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学习心得同交流、共进步一、内容要求从课标条目上来看:2011年版有40条2022年版有21条从数量上看,形式上是为了减少表达的层次,本质上为了以下三个目的:1.减负增效:新课标通过整合具有内在关联的内容,避免知识碎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地理环境,了解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提升综合思维水平;2.为教师的教学设计留有余地,为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特色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更加主动、有效、切实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更大空间;3.防止超标考试及其引发的超标教学、复习备考,家中学生负担。
例如:中国地理的绝大多数内容要求都没有具体知识点的记忆,理论上中考、统考也不应以考察具体知识地名和分布事实为目标。
2八下主体内容框架八下新课标内容结构整体分为三部分:认识中国全貌、认识分区、认识家乡。
1. 认识中国全貌部分,通过从不同地理侧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整体的地理环境,还有认识中国地理环境宏观图景的意蕴,将中国地理各要素联系起来,认识中国地理整体特征;2. 认识分区部分,通过地理位置,分析自然环境特征与差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在认识中国地理分区知识的同时,强调区域学习的方法和意义;3. 认识家乡部分,从2011年的“乡土地理”改为如今的“认识家乡”,既在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联系生活实际,也突出对中国地理环境整体认识过程,厚植家国情怀。
SPRING二、课标变化与启示例如:【变化】1.将“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整合为“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启示】地形,气候、河湖特征之间存在联系,将多条要求进行整合,既能够减轻学生负担,也渗透了综合思维的培养,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框架。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天下律也”,自古以来,地理是至关重要的科目,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2022年版本的义务教育地理
课程标准,其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梳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全面掌握地理知识,增强自身地理素养,理解、探究地理学知识,形成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并能根据自身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学习地理知识。
其次,标准适应新信息技术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突出生动的地理知识讲解,真实再现地理学研究中的实地调查和试验,加强学生智力发展,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地理课程启发性。
最后,通过多种学习类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水平。
引导学生在活动
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吸收所学的知识、形成地理素养;安排课外实践科技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形成学习研究相结合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挑战。
2022年版本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努力将地理教育与时俱进,从而更好
地满足社会发展对青少年技能素养的需求。
这个标准将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宽广的视野、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深入学习地理知识和思维模式,在理解地理学知识及其他知识之间形成联系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全民地理素养水平。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引言
本章主要介绍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背景和目的,以及本文档的结构和使用说明。
二、课程目标
该章节详细阐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三、课程内容
该章节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内容进行细化,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地球与环境、地理信息技术、人口与城市、自然资源与利用、经济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四、课程结构
该章节解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结构,包括重点章节、学科性资料和实践活动等的安排和组织。
五、评价与考核
该章节介绍如何评价和考核学生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包括考核内容、方式和标准等。
六、教学资源
该章节提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设备等。
七、师资与教育培训
该章节介绍为了提高地理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需要开展的师资培训和教育研讨活动。
八、家庭与社会合作
该章节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和人才培养。
九、附件
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示范教学案例、教学资源、评价工具和学生作品展示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法律法规,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制度等。
2.《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目标、原则和主管机关等。
3.《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法律法规,规定了教师的素质要求、权益保障和教职责任等。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1、前言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的重要依据,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
本文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进行解读,旨在帮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课程标准。
2、课程理念与目标2.1 课程理念地理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为目标,强调地理实践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地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2 课程目标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地理课程的主要目标包括:- 发展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科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地理文化素养;-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课程内容地理课程标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3.1 地理学科基本概念与原理- 解读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如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地理过程等;- 分析和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如地球形状、地球自转、地球倾角等。
3.2 自然地理- 解读地球的结构与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分析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如板块构造运动、地震、火山等;- 探究自然地理系统,如陆地系统、水系系统、气候系统等;- 研究自然地理资源和环境问题,如岩石资源、水资源、气候变化等。
3.3 人文地理- 理解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如人口分布、城市化、文化地理等;- 探索人文地理现象和特征,如人口迁移、城市发展、文化冲突等;- 分析人文地理资源和环境问题,如人口资源、城市环境、文化多样性等。
3.4 地理技能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感知能力,如地图阅读、地理观察实验等;- 提升学生的地理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如统计分析、图表制作等;-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如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地理调查和研究等。
4、评价与考核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地理教学评价和考核的原则和方法:- 注重综合评价,从知识、能力、思维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综合考核;- 鼓励学生参与地理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 以学科竞赛和评比活动为契机,激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准确、全面和实用的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以及应对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课程内容1. 自然地理- 地球的结构和构造- 大气、水体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气候与气象- 植被、动物和生物多样性- 地质与地貌- 水资源与利用- 自然灾害与防治2. 人文地理- 人口与人口迁移- 城市化与乡村发展- 经济地理与全球化- 文化地理与民族多样性- 政治地理与国际关系- 交通与通信3. 地理技术- 地图与地图阅读- 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应用- 遥感技术与卫星图像解译研究要求- 学生应具备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地理观察、实地调查、地图阅读和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
- 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
- 学生应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并能够合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地理观点。
- 学生应了解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具备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意识。
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和实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 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提供生动直观的地理研究资源。
-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评价方式- 考试: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理解能力将通过考试进行评估。
- 实地考察报告:学生的实地考察和观察能力将通过实地考察报告进行评估。
-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将通过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资源要求- 学校应提供适当的地理教学设施和实验器材。
- 学校应提供地理图书馆和多媒体设备,以便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研究。
- 学校应提供地理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以支持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老师要求- 地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2022年版地理新课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地理实验与制作
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模型制作 等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
社会调查与访谈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访谈等活 动,了解社会现象和地理问题,提 高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06
评价方式变革与完善
传统评价方式反思
过分强调知识记忆和考试 分数
传统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 ,导致学生过分注重知识记忆而忽略实际应 用。
地域文化特色挖掘
挖掘乡土地理资源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发展变化,增强对家 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探究地域文化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建筑风格等,理解地域文化的多 样性和独特性。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介绍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激发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跨学科整合思路
整合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知识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 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地理环境。
强调跨学科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探究活动,如环保实践、城市规划等,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加强跨学科教学评价
制定跨学科的教学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定义及培养要求
核心素养定义
指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形成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包括人地 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培养要求
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 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 地理实践,提高动手操作和实地调查能力。
新知识、新技能引入
01
《2023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详解
《2023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详解一、前言修订背景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不断更新。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育的质量,我国在深入研究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总结近年来地理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修订目标本次修订旨在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地理课程改革,推动地理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增强空间观念,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
2. 过程与方法:发展地理思维,学会地理探究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升生活品质。
三、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本次修订后的地理课程结构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地球与地图、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理实践。
重要修订1. 加强地球与地图部分的内容,强调地图素养的培养。
2.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强调人地关系。
3. 新增地理实践学习领域,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课程实施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跨学科教学。
评价与监测1. 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
2. 重视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学习。
3. 定期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五、附录修订说明本修订版地理课程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术语解释本标准中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进行了详细解释,以便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解读近日,国务院教育部等四部门共同印发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于2021年3月16日发布,这是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的首次修订,前后经历了近2年时间。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面重置了义务教育地理从历史发展、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和社会实践着手认识世界的框架,明确了地理教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
创新性地围绕“以人为本,关注可持续发展”,以“地理学习者”、“地理思考者”、“地理行动者”三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在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等方面作出新的安排,大幅度扩展了课程内容,扩大了空间空间、人文、自然、生态等多个视角的内容涵盖。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改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地理教学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关注地理学习者的价值观、修养和素质,倡导学生用地理方法来理解世界,关注地理研究的科学性、深度和实用性,强调要求学生将地理科学知识运用到世界观、价值观、社会参与和全球影响等方面,以达到提升综合素养和跨越知识边界的目的。
其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人文地理和生物地理为两个主要科学基础,以及深度和多样性为两大强调内容,在校本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面都创新性地解读了地理教育的思想。
此外,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面,《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规定了课程面向的学生能力,以及课程的组织内容和教学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地理思考和行动能力,从而推进义务教育地理的理念,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世界,激发乐趣,拓宽视野。
总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我国今后地理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原则。
2022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修订解读【含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解读“课程内容”(原为“内容标准”)的修订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 对一些要求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的内容标准进行修订或补充,并在文字表述方面进行精炼和润饰;第二,降低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调整(删除或新增)部分内容标准;第三,对活动建议进行全面的调整、删减。
一、“地球与地图”部分的修订1.地球和地球仪(1)增加了一项内容标准一一“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明确这是一项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可学可不学的“建议”。
(2)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修订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将“观察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
2 .地图(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后面增加了“判读经纬度”的要求。
(2)在“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后面,增加了“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要求。
(3)“定向行军”修订为“定向越野”。
(4)删去该单元表格下面一段不一定十分必要的关于电子地图的“说明"o(5)删去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活动建议。
二、世界地理部分的修订1.“海洋和陆地”、“气候和居民”(1)小标题“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修订为“天气”。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改为“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改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3)删去“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0(4)将“活动建议”进行了整理、归并,删去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活动。
2.“地区发展差异”(1)标题修订为“地域发展差异” o(2)删去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的要求。
2023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2023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一、前言1.1 课程性质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2 课程理念1. 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2. 实践与创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4. 地理学科特色:突出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动态性。
1.3 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学会运用地理视角分析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学会地理观察、调查和分析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课程内容2.1 课程结构地理课程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地球与地图、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地理实践。
2.2 课程内容1. 地球与地图: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地图投影、地理信息系统等。
2. 人文地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
3. 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
4. 地理实践: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
三、课程实施3.1 教学建议1.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地图、模型、多媒体等,提高教学效果。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开展户外考察和实践活动。
3.2 评价建议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等。
2. 终结性评价: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多元化评价:采用问卷、访谈、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
3.3 教材编写与使用1. 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2. 教材结构要清晰,难易适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作者:————————————————————————————————日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伊春市教师进修学院初中地理教研员佟艳姣从2001年秋起,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分批进行实验。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2004年春完成修订稿,2007年成立新的修订组,包括院士、课标组成员、高校专家、一线教师等,2010年成立三个委员会,2011年4月,修订稿经地理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订。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教育部组织进行大规模的问卷和座谈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42个国家级实验区,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2012年初,经教育部党组、中央领导审批通过后,由教育部颁布,称2011年版。
一、修订的基本原则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突出地理课程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公民方面的独特价值,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始终坚持维持教学的基本稳定,内容框架、设计思路不变;分吸收各方意见,并就实验反馈对课程内容做适当调整和语言修饰;规范文本内容的表述(根据统一要求);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改革方向,适当考虑教学实际的原则。
二、修订的总体思路根据实验区的调查结果,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以及“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等、“实施建议”的基本组成均保持不变。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一)前言1.导入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开篇有一段没有标题的导入语,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的价值功能。
修订时进行了改写,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导入语,共分为两个自然段。
第一个自然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即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是现代社会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
第二个自然段阐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是课程理应发挥的功能、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意义。
修订以后,有一定的新意。
第一次提出了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以往一般侧重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提出要求。
而这次课程标准用了两个“有助于”的阐述来概括地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这也从宏观层面为我们地理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社会、环境的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并养成爱护环境、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2.课程性质前言中课程性质这部分的文字表述作了调整和重新改写。
实验稿关于地理学科“课程性质”的阐述分为两个自然段。
第一段,实际上阐述的是地理学(地理科学)的特质;第二段,才正式阐述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地理学科)的性质。
第一段文字量较多,分析较为详尽;第二段文字量较少,只有一句话,阐述相对薄弱。
总体上看,实验稿关于“课程性质”的分析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因为“地理学科”与“地理科学”这两者之间虽有联系,但又是有区别的。
“学科”虽然取材于“科学”,但它区别于“科学”还在于“学科”的基础性和教育性。
所以,关于地理课程性质的表述,应该着力阐述地理课程(地理学科)的特点,而不是主要说明地理学(地理科学)的特质。
修订以后,课程性质部分,不再是先阐述地理科学的特点,而是上来第一句话就阐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
这一句阐明地理课程性质的总括语,有两层涵义:第一,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
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和社会学科性质这是跟地理课程内容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紧密相关。
正因为地理科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才决定了中学的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和社会性质的课程。
应该说这一属性在中学所有各门学科中也是唯一的。
地理课程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地理教材的编写策略、风格,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学科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够运用文科课程擅长的讲述、讲读、比较、记忆、赏析等方法,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理科课程惯用的讲解、操作、计算、实习、实验等方法,更要能娴熟地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阅读、使用、绘制地图(包括电子地图)和地球仪的方法,以及判读卫星、航空遥感影像的方法。
第二,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
“基础”也包含有两层涵义:一是地理课程内容虽然取材于地理科学,但它只讲授地理科学中一些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内容;二是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以及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打下基础。
所以,对于地理教师来说,牢记“基础”二字,就必须在教学时念念不忘学生的年龄特征。
一方面要注意将教学的深度把握到恰到好处,切忌随意加深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另一方面要避免在教学中任意拓展教学范围,注意教学内容的地理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阐明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以后,进一步用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五个性”来阐述地理课程的性质特点。
区域性和综合性不仅是地理科学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
地理课程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它成为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这是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凸显教学内容的地理性时所应该注意的。
无论在哪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处处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时时关注学生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的形成。
凡是涉及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内容,凡是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形成的案例,我们地理教师就要花大力气去讲、去做。
如果说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课程独特的特点,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是地理课程的重要任务的话。
那么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虽然也是地理课程的特点,但并不是独特的特点,其他学科课程也可以有这些特点。
当然,各个学科的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内涵应该是不完全相同的。
3.课程基本理念前言中的第二个标题“基本理念”部分,除了标题修订为“课程基本理念”以外,将原来的 6条理念精简为 3条。
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的表述,比以前阐述得更为简洁、明晰:提出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倡导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具备地理素养。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学习空间,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
选择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课程内容,具体来说有:(1)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2)选择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意识和地学习能力的内容;(3)选择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的视角”的知识;(4)选择有助于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知识。
而开放的地理课程具体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1)课程内容的开放性;(2)课程形态的开放性;(3)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包括自主学习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探究学习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合作学习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4.课程设计思路前言中的第三个标题“设计思路”现改为“课程设计思路”,“思路”也由原来的5条减为4条,内容基本没变,只是将原来的内容加以归并,并删去了两段“例如……”的文字,这样使阐述更为紧凑。
此外,此处增加了“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框图”。
原图置于“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移至“课程设计思路”后,框图画面作了修饰。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修订以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文字从原来的114个字减少为54个字,更趋简练。
并增添了一小段说明文字:“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
总目标不具体列出地理知识的内容范畴,而是概括为“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
这是因为在三维目标的分目标中将一一阐述,减少重复。
原来“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及地理学习能力”的提法,改为“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方法”的内涵,包含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学习方法以及地理观察、实验、调查、计算等各种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等。
总目标原来的“养成爱国主义情感”中的“养成”一词,改为“增强”,这样的表述更加准确,它表示在原来小学教育基础上的升华。
删除了原来“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要求,留待高中阶段实现。
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也体现了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地理课程目标层次的递进。
修改后在体例上也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保持衔接和一致。
2.分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了合并和调整,删去了实验稿中认识人口、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的内容,以降低教学要求。
“过程和方法”目标,提出期望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等新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的内容。
教师在制订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重点时,须予以关注,要大力宣传经济地理学对于我国经济建设作用巨大的“因地制宜”原则。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修订重点放在加强课程内容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上:1.对实验区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
根据实验区教师的反馈意见,这次修订修改了一些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分解了某些标准,以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
“中国地理”中“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这条“标准”被认为过于笼统,不便于教师把握,这次修订为“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减了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或是因为实验证明该内容相对难度较大,不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或者因为与其它学科有重合,而在其他学科学习更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