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6章 第3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6章 第3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新版)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e1c262aaea998fcc220e78.png)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学习目标】1.知道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熟练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友情提醒:表述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不能漏掉了原理的前提条件“在弹性限度内”,因为弹簧的弹性形变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2.不要把“弹簧的伸长”写成“弹簧的长度”。
3.不要弄错“弹簧的伸长”与“弹簧所受的拉力”之间的因果关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弹力和弹簧测力计自主阅读教材P108~109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后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间有直接接触;②接触处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3)弹力的方向:支持面的弹力方向总是与支持面垂直,细绳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绷紧的方向,且与使它们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
2.弹簧测力计(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2)构造:弹簧、挂钩、指针和刻度盘等部分(如图所示)。
(3)原理:在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
(第2题图)(第3题图)3.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量程是0~5N,由此,挂钩上受到的拉力不得超过5N,否则测力计会损坏;它的分度值是0.2N。
若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为F1时,指针恰好指在A处,那么F1的大小是1.4N,若指针指在B处,那么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F2的大小是3.6N。
方法指导: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巧记口诀:物重不得超量程,读数视线要垂直。
测量之前先调零,刻度已损不可用。
示数稳定再读数,测量摩擦要匀速。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
八年级沪科版6.3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
![八年级沪科版6.3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86c15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7.png)
教案:八年级沪科版6.3弹力和弹簧测力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第三节,主要讲述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校零、观察量程和分度值、避免弹簧与外壳摩擦、正确读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弹力的概念,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2.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绳子、塑料尺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弹簧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2. 知识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与弹力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弹力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实例:弹簧、弹弓、篮球等。
2.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校零、观察量程和分度值、避免弹簧与外壳摩擦、正确读数。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并说明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2. 根据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计算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1cm时所受的拉力。
3.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教室门的重力,并计算其质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研究弹簧测力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在工程、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6.3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八年级全一册
![《6.3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八年级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9086de6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6.png)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一)教学设计课题 6.3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课时1课时设计者课型新授课设计时间学习分析1.课程要求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
2.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
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4. 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教材解读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会测量力的大小。
从本课的内容上看,弹力是在学生学习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常见的力进行研究,是高中进一步学习弹力的基础;弹簧测力计是力学中重要的测量仪器,是今后研究重力、摩擦力、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通过看说明书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可以起到方法上的指导。
这节课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材中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弹力比重力和摩擦力更抽象更难理解。
而且弹力可以说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学习的第一个具体的力,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与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与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力求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形成创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力的概念以及种类,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些知识都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好的铺垫;用生活中的物体:夹子、橡皮筋、橡皮泥等发生形变的现象来引入,发现学生很感兴趣,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体验的过程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
学习目标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实验探究教案让学生发现科学的魅力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实验探究教案让学生发现科学的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9ae9f30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6.png)
教案: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实验探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及其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2. 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3. 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2.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2.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科学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应用。
2. 讲解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3.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4. 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处理: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思考弹簧测力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及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实验准备1. 准备弹簧测力计、弹簧、细线、钩码等实验器材。
2. 检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确保其正常工作。
3. 准备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七、实验步骤1. 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
2. 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3. 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用一个弹簧测力计。
5. 让学生用细线将弹簧测力计的钩子与弹簧连接,确保连接牢固。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1a69bb6529647d27285247.png)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重点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难点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一定看过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用力跳起,向下压弯跳板,然后高高跃起,在空中做出各种漂亮的动作,落入水中。
请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跳水运动员要用力向下压弯跳板呢?如果在平地上,他们能够跳得那么高吗?二、合作探究1.弹力(1)弹性和塑性。
【教师点拨】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弹力的例子,如体育运动中的射箭、跳板跳水、蹦极等都利用了弹力。
【教师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2.弹性限度教师取一个弹簧拉力器让学生观察,每个弹簧中间都有一根绳子限制弹簧伸长的长度。
问:为什么弹簧中间要加一根限制弹簧伸长的绳子?学生想:可能弹簧拉太长了会损坏。
【教师演示】取一根小弹簧,先在弹性限度内拉,然后超过弹性限度拉这根弹簧。
让学生观察这两种情况下弹簧是否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学生从实验看到:弹簧拉伸到一定的长度后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强调】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了。
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说出使用弹簧应注意的事项: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八年级《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c114a5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16.png)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所学知识用于造福人类,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利用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弹力的存在,引发他们对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跳床、弹簧门等生活中的弹力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问题导向:
教学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些问题将围绕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核心知识点展开,如弹力产生的条件、弹簧的弹性特性等。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主动寻找答案,提高课堂参与度。
小组合作: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析现象、设计实验。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弹力与重力、摩擦力等其他力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弹力、弹簧弹性特性和弹簧测力计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系统的认识。
作业小结:
1.布置以下作业:
-结合生活实例,撰写一篇关于弹力应用的小短文。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弹簧的弹性特性。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3.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
2.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ab01d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3.png)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弹性形变和弹簧恢复原状的原理,能够运用弹簧恢复原状的特点测量力的大小;2.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方法;3.理解弹簧测力计及其使用方法,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弹簧恢复原状的特点及其原理;2.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方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和举例解释,让学生了解弹性形变和弹簧恢复原状的原理;2.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弹簧的弹性特点,体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弹力的计算方法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弹力?2.知识讲解(20分钟)(1)弹性形变和恢复原状教师通过实验或演示来让学生了解弹性形变和恢复原状的原理。
并引导学生发现,当外力撤去后,弹簧会恢复原状,这就是弹簧的弹性特点。
弹性形变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后产生形变,并不断积累能量,恢复原状则是指物体释放能量,恢复原来的形态。
(2)弹力的概念弹力指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教师通过举例子来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掌握弹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方法。
(3)弹簧测力计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来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并引导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实验操作(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弹簧恢复原状的特点。
4.讨论总结(10分钟)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总结弹力的计算方法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想。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但是此次教学重在理论和实验的教学,应该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多媒体资源来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八年级《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d5ba2b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f.png)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弹簧应用,如弹簧门、弹簧秤等,并提问:“这些弹簧是如何工作的?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弹簧的弹力特性。
2.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简单的弹簧拉伸实验,让学生观察弹簧在受力后的伸长现象,激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创设有趣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3.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弹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其使用方法的掌握。
3.弹簧常数与弹力关系的理解,能够运用弹簧常数计算弹力。
4.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体受力情况。
针对以上重难点,以下是相应的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弹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弹簧床垫、橡皮筋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存在,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定义。
3.分组进行一个小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实验报告应包括:
-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特别是弹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结合课堂所学,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小论文,内容包括:
-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其计算公式。
1.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理解弹力和弹簧测力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初中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初中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712c3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f7.png)
初中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2.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3. 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若干个。
2. 实验器材:绳子、挂钩、重物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复习力的作用效果。
2.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涉及到弹力?二、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认识弹簧测力计(15分钟)1. 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2.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体会测力原理。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知识。
2. 强调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复习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弹力这一主题。
通过分组讨论、实验和汇报,让学生深入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在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最后,通过应用与拓展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设计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巩固所学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强调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避免错误。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六章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六章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f40b84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5.png)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共同克服学习难点。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的开关、跳板等,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新课:首先介绍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3.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相互配合、交流,但在分工、协作方面仍有待提高。
4.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但解决问题时可能缺乏条理性。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较高的认同感,但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价值认识不足。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弹力的相关知识。
-通过动画、实物展示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运用胡克定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弹力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各小组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与其他小组分享交流。
2.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弹力、弹簧测力计和胡克定律的知识点。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实验题等。
2.教学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_6.3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_6.3弹力和弹簧测力计](https://img.taocdn.com/s3/m/e0c4ce9ba0116c175f0e4831.png)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三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主备人:李晓波审核:审批:课时序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4.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经历选择材料自制弹簧测力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积极探索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意识。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具有保护仪器的意识。
重点: 1.理解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关系2.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3.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难点:1.形变、弹力2.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定量关系教具准备:臂力器,体重秤,弹簧秤,握力器,拉力器,气球分组实验:弹簧、铁架台、刻度尺(30cm)、钩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跳水的比赛录象,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复习引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生: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实验,请说出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物理学道理?(演示)用力捏水球,水球变形。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导学提纲】【自学设疑】(二)【进行新课】一、弹力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
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沪科版初二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沪科版初二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ee19adcf84b9d529ea7ad8.png)
沪科版初二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学习目的:1.初步知道什么是弹力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3.会正确运用弹簧测力计学习进程:一.弹力1.阅读课本108页一、二、三段和图6-14的实例并思索〔1〕跳板对运发动的和弹簧对手的作用力的发生缘由是什么?〔2〕物体发作弹性而发生的力叫。
〔3〕请你再举两个物体发生弹力的实例。
写在下面。
2.帮你了解:运发动分开跳板,不再对跳板用力,跳板的弯曲形变消逝,恢复平直;手中止对弹簧用力,弹簧的伸长形变消逝,弹簧恢恢复长。
像这里的跳板的弯曲形变和弹簧的伸长形变叫弹性形变。
3.课本放在桌面上,课本发作形变,对桌面发生一个向下的弹力即压力;同时,桌面也发作形变,对课本发生向上的弹力即支持力。
你能否设计一个相似实验说明两者都发作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阅读课本109并思索〔1〕弹簧测力计主要由、、等组成。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
三.正确运用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正确运用方法是什么?〔2〕你能否将弹簧测力计的正确运用方法编一最简明口诀。
〔3〕试读出下面两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量程:分度值:量程:分度值:三.学习小结1.经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写在下面。
2.本节你还有哪些疑问?写在下面。
【自我检测】1.落在球案上的乒乓球能跳起来,这是由于乒乓球与球案接触时,球案发作了,因此对乒乓球发生力的结果。
同时乒乓球也发作,对球案发生力。
2.弹簧测力计的主要局部有、、等。
它的原理是。
3.在运用弹簧测力计时,应留意:〔1〕运用前要使指针对准。
〔2〕运用进程中所测力的方向必需与在同一条直线上。
〔3〕弹簧测力计所测力的大小不得超越。
〔4〕如下图的弹簧测力计〔填〝能〞或〝不能〞〕直接用来测量力的大小,需求。
假定直接测力,所测力的结果比实践值偏〔填〝大〞或〝小〞〕。
4.运用弹簧测力计时,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所测量的力不能超越量程B.运用前悄然拉动挂钩来回运动几次C.运用前应校零D.运用时弹簧测力计必需竖直拉着5.测一个约6N的力,应选用最恰当的弹簧测力计是〔〕A.量程10N,分度值0.2NB.量程5N,分度值0.1NC.量程15N,分度值0.5ND.以上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6.如下图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它的一大格表示N,每一小格表示N。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案:6.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案:6.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e0f16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7.png)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案:6.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第三节,主要涉及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了解量程、分度值,使用时要求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弹力的概念,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2.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挂绳、钩码、塑料尺。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一位同学用手拉伸一段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产生的力。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弹力?2. 讲解弹力的概念: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3. 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师展示弹簧测力计,讲解其制作原理和量程、分度值。
然后进行实际操作,测量不同力大小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数据。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5.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强调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以及测量时要注意的事项。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7. 课后作业:(1)请用一句话解释什么是弹力。
(2)简述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404bb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7.png)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6.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相关知识点。
具体包括:1. 弹力的概念:弹力是指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来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中正确使用。
2.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绳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弹力的存在,比如拉弹簧、拍桌子等。
2. 知识讲解: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
3. 演示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讲解弹簧测力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比如在工程、科研等方面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2. 请说明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 请举例说明弹簧测力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要对学生进行反思,看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要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弹簧测力计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而其原理和使用方法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2018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同步教案:第3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2018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同步教案:第3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https://img.taocdn.com/s3/m/f7a265b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4.png)
2018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同步教案:第3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幼儿的重要性,他们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希望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孩子们亲手操作弹簧测力计,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让孩子们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钩子、重物、细绳。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弹力的概念,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弹力。
2. 制作弹簧测力计:让孩子们亲手制作弹簧测力计,了解其制作过程和原理。
3. 实验:让孩子们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记录数据。
5. 拓展延伸:让孩子们思考如何制作一个更准确的弹簧测力计,并鼓励他们进行实践。
六、活动重难点制作弹簧测力计的步骤和原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操作,让孩子们掌握了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课后,可以鼓励孩子们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制作一个更准确的弹簧测力计,或者尝试使用弹簧测力计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对孩子们的指导和安全教育,确保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和正确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弹力的概念理解:为了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弹力的概念,我采用了实践教学法。
在引入环节,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亲手拉伸弹簧,并感受到弹簧在拉伸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力。
通过这种直观的体验,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弹力的定义和特点。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3弹力与弹簧测力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3弹力与弹簧测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e9a73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d.png)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6.3弹力与弹簧测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介绍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以及弹力的产生条件和特点。
2.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 弹力的大小测量: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特点。
2. 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 能够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和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绳子、钩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弹力的产生条件和特点。
2.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 进行弹力大小的测量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并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4. 例题讲解: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弹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弹力与弹簧测力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产生条件:物体形变特点:作用于形变物体,与形变程度有关2.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力成正比制作原理:利用弹簧的这一特性,制作成测力仪器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量程:弹簧测力计所能测量的最大力值分度值:弹簧测力计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力值差使用步骤:校零、测量、读数4. 弹力大小的测量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实验操作:连接钩子,悬挂物体,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弹力的概念,并说明弹力的产生条件和特点。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1d0c6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2.png)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第一章:弹力的概念与性质1.1 教学目标了解弹力的定义及其产生的条件。
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
理解弹力的性质,如方向性和大小。
1.2 教学内容弹力的定义: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和形变。
弹力的计算: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
弹力的性质:方向性(总是与形变方向相反)和大小的相关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弹力的概念和性质。
利用实物演示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和计算。
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正确回答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性质。
习题练习:学生能正确计算弹力的大小。
第二章: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2.1 教学目标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精度。
2.2 教学内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外壳、指针等。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的弹性变形与受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正确安装、调零、测量。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测力计能够测量的最大力值。
弹簧测力计的精度:测力计的测量误差。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
示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正确描述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
实际操作:学生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第三章:弹簧测力计的制作3.1 教学目标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法。
理解弹簧测力计的校准方法。
3.2 教学内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选择弹簧、制作外壳、安装弹簧和指针等。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法: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
弹簧测力计的校准方法:调整弹簧的弹性系数和指针的刻度。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
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
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正确描述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
实际操作:学生能参与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并理解校准方法。
第四章:弹簧测力计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弹簧测力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6d345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d.png)
3.预期效果: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初步认识到弹力的存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学内容:教师结合教材,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其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重点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测量工具的使用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对于弹力的产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精确测量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探究,深入理解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出现的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需适时引导,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并能正确读取测力计的数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弹力相关的现象,解释其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6.课后作业
-布置与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参与讨论、实验的积极性。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教案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ed340d0740be1e650e9afe.png)
结论: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实验目的: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2)、设计实验
、了解测力计的作用:测量力的大小(板书)
、构造:弹簧、指针、刻度盘(外壳)、提环、秤钩(板书)
、用手将弹簧秤的示数拉至1N、2N、4N、5N,体验它们的大小,并体会测力计的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板书)
A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B水平面对木块的支持力
C木块受到的阻力D木块受到的重力
2.关于弹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弹力
B、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产生弹力
C、拉力不属于弹力
D、压缩的弹簧能产生弹力
3.一弹簧测力计水平放置,两人分别用5N的力拉挂钩的吊环,则测力计的读数为N.
4.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时,测一个物体重力时,手持挂钩,将物体挂在拉环上,测力计的读数为5N,则物体的重力为( )
、读数: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与指针相平,练一29.html
全体同学共同练习测力计读数,老师指导。
试一试:用力拉断一根头发需要多大的力。
(4)、各种各样的测htmSKN系列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实施步骤
二次备课
课前
编制提纲
学生预习
一、提纲
1、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2、什么是弹力
3、测力工具---弹簧测力计【网页】蹦极视频/v_show/id_XMjIzMzU0NjAw.ht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得出形变及弹力的概念以及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
2.能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认识其构造,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性形变和弹力
【教具准备】弹簧、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泥、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讲怎样描述力,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单位是牛(N)同时我们还讲了力的示意图。
压力和支持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表面,也可以标在物体的重心位置,前提是不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二)进行新课
一、弹力
1.形变与弹力
师:请同学们利用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橡皮泥、弹簧、气球等器材,想办法改变它们的形状,待会儿将你的亲身感受与大家交流。
在外力的作用下,你们看到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弹力。
师:当用手压弯直尺时,直尺受力发生形变能把物体弹飞,这时,直尺对物体产生了一个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
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请学生看课本插图)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但是当直尺或跳板被压断了还能把物体弹起吗?还会对物体施力吗?
师:我们把能恢复原状的形变为弹性形变。
而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我们学过的拉力、支持力、压力、引力、磁力等哪些属于弹力呢?
【实验】
拿一把直尺放在两粉笔盒之间,在直尺中间放一重物,使直尺发生弹性形变,此时直尺对重物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为弹力
师:说明支持力属于弹力
师:其实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这些力都有相应的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而引力、磁力不属于弹力
3.弹簧测力计。
【实验】
实验目的: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钩码(1.5N)、直尺
实验简要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
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
在弹簧下挂一个钩码,用直尺测出这时弹簧的长度
再在弹簧下添加一个钩码,再用直尺测出弹簧的长度(这样把每次的钩码个数和弹簧的长度记录下,记录5次。
)
分析数据
结论: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
师:就可以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专门的测力仪器叫做弹簧测力计。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弹簧会不会无限制地伸长?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对。
那么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
板书:2.弹簧测力计
板书:工作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你观察很仔细、很全面、讲得很好,弹簧测力计主要构造是:刻度盘、弹簧、指针。
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板书: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测力计?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109页的内容弄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
说说。
师:说得很好,很全面,下面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针对这只弹簧测力计,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如何正确使用?
生:①桌面上这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不要测量超过5N重的物体。
②这只弹簧测力计每一大格表示1N,每一小格表示0.2N,即分度值是0.2N。
③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校零。
④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并让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师:你也说得很好,下面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①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指针如何校零?
生: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弹簧被拉长后不会恢复原状,甚至被拉断。
师:正确。
师:使用前还要上下拉动弹簧,看看弹簧是否靠在刻度盘上或指针是否被刻度盘卡住,如果力的大小是不变的,要等指针稳定后读数才准确,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要抓住瞬间读数。
下面分组实验,请用弹簧测力计做测力的小实验:
①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②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提起你身边的物体,看看需要多大的力;
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请各组把你们所测的物体的拉力大小相互检验一下,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时拉力大小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正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师:实验中同学们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下:
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重力时,手会托住被测物,且弹簧的轴线没有和所受的力在一条直
线上。
②有的同学所测物的重力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达标测试:
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__________ ;实验室里常用测量力的仪器是_________。
2、某一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指在0.3N的刻度上,某同学没有校零,就用该弹簧测
力计测一个4N的力,测得的结果是__________N.
3、一个物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9.4 N,若改用天平测
该物体的质量,其示数应为__________kg。
若把它带到月球上,用天平称它的示数为__________kg,用弹簧测力计称它的示数与地球相比将__________ (选填“不变”、“变大”
或“变小”)。
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它的最大刻度值是________,刻度上每一小格表示
________,图中M受到的拉力大小应为______________。
5下列物体的重最接近20N的是( )
A、一个小学生
B、一辆汽车
C、一支钢笔
D、一只公鸡
课堂小结:
1.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拉力成正比。
(2)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3)正确使用方法。
a、了解量程。
b.明确分度值。
c、校零。
d.测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作业布置: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必须注意的几点中不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零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量程
2.甲、乙两位同学各用200牛顿的力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400牛顿;B、200牛顿;
C、100牛顿;
D、0牛顿。
3.(1)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可参阅右图。
(2)课本P110,1-3题。
教学反思:
一、亮点:重、难点突出,能通过学生的一个实验很好的突破弹簧测力计原理这一难点,使原来定性的原理变成定量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二、不足:学生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这一实验时时间安排的有些仓促,使得对学生实验的反馈不足。
时间的把握上还应安排的更合理一些
三、再教设计:前面的节奏再紧凑些可使实验的时间更充分,对学生的调动需加强,使课堂更生动和活跃。
答案
达标测试:
1.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2. 4.3
3.3;3;变小
4.5N;2N;1.6N
5. C
作业布置:
1. A
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