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斑萎病毒病综述

合集下载

番茄斑萎病毒系统侵染我国大蒜

番茄斑萎病毒系统侵染我国大蒜

番茄斑萎病毒系统侵染我国大蒜大蒜是中国常见的蔬菜之一,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还被广泛应用于药膳、中药等领域。

然而,番茄斑萎病毒对大蒜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介绍番茄斑萎病毒系统对我国大蒜的侵染现状、病毒特征、病害症状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一种具有广泛宿主范围的RNA 病毒,其感染的宿主包括番茄、辣椒、烟草、豌豆、花生等作物及多种野生植物。

除此之外,病毒的宿主还包括一些昆虫,如蓟马、蚜虫等。

TSWV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毒,其侵染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问题之一。

据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TSWV在我国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特别是在大蒜生产中,已经成为病害之一。

二、番茄斑萎病毒的基本特征1. 病毒外壳:TSWV属于大肠杆菌和塞希尔病毒科,是一种球形病毒,直径为70-120nm,具有3种外壳蛋白。

2. 病毒基因组:TSWV基因组为负链单股RNA,长约10.9-19.2 kb,编码大约10个蛋白。

其中,糖蛋白(G蛋白)是主要外壳蛋白,其广泛亚型是TSWV的一个显著特征。

3. 病毒传播:TSWV的传播方式包括昆虫媒介传播和植物传播两种。

在大蒜生产中,病毒主要通过蓟马传播,而植物传播主要是通过种子或嫁接传播。

1. 叶片:TSWV在大蒜中主要引起叶片变黄、坏死和萎蔫等症状,较明显的叶缘焦枯或边缘变成“菜刀形”。

其叶片变色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心向外逐渐展开。

2. 茎部:侵染大蒜茎部则会出现病斑,病斑颜色深浅不一,多呈环状,直径2-10mm。

在繁殖季节,病斑会随之繁殖,最终导致茎部垂死。

3. 蒜头:受病毒侵染的大蒜蒜头表壳不均匀,蒜肉和蒜瓣的黑斑、褐斑、水渍及变软发腐等情况发生,极度影响商业价值。

四、番茄斑萎病毒系统的防治措施1. 大蒜良种繁育:生产中应推广良种大蒜,经繁育种子,其通用体系繁殖的蒜种健康率明显提高,而传统种子繁殖的蒜种健康率明显降低。

番茄病毒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番茄病毒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番茄病毒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内容摘要:番茄病毒病是由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等病毒引起的、发生在番茄的病害。

不同病毒在番茄不同生长期发生侵染时所产生的症状都不尽相同。

找出发病原因,对症施治,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关键词:番茄;病毒病;防治番茄病毒病是由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等病毒引起的、发生在番茄的病害。

不同病毒在番茄不同生长期发生侵染时所产生的症状都不尽相同。

番茄感染病毒病后会出现叶片卷缩、变黄、变脆,花叶、条斑和蕨叶,植株矮化等症状。

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生产上发生普遍,且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病后难以防治。

该病不仅可以造成番茄品质下降,产量也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绝收。

其发生和环境条件及植株生长势强弱关系密切,高温、干旱极利于发生病毒病,植株生长势弱、偏施氮肥、土壤板结等现象都可能导致发病。

番茄病毒病因每种病毒不同其发生和流行规律往往有所区别,明确致病病原是防治关键。

整体防治策略:重在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清除,消灭毒源,减少扩散。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等为害作物番茄为害部位全株。

一、病原特征在中国,可引起番茄病毒病的病毒种类较多,包括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番茄花叶病毒(ToMV)、番茄褪绿病毒(ToCV)、番茄斑萎病毒(TSWV)等20多种病毒。

其中侵染范围较大,造成番茄产量损失严重的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

病毒喜高温干旱的环境。

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38℃;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80%以下;最适感病生育期为五叶至座果中后期。

发病潜育期10-15天。

般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

二、为害症状1.表现方式番茄病毒病在田间主要表现为5个主要类型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斑驳,叶脉透明,叶片增厚、叶略有皱缩,植株略矮。

蕨叶型:植株矮化、上部叶片成线状、中下部叶片微卷。

番茄病虫害(生理性)

番茄病虫害(生理性)

避免连作。番茄应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减少 病毒的传播。
番茄真菌病的防治案例
总结词
番茄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 ,可导致叶斑、茎斑、果实斑等, 严重时引起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1
使用化学药剂。发病初期可使用杀 菌剂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控 制病情蔓延。
防治方法2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灌溉、合理施 肥,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传播源 。
04
番茄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
注意防治时期和防治指标
防治时期
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期进行防治,以达到预防和早期控制 病害的目的。对于虫害,应在其发生高峰期前进行防治,以 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防治指标
对于具有经济阈值的病虫害,当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时即需 要进行防治。对于没有经济阈值的病虫害,当其危害程度影 响到番茄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时也需要进行防治。

合理耕作
合理耕作,避免破坏土壤结构 ,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生存的环
境。
化学防治
01
02
03
正确选用农药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 的农药,避免使用高毒、 高残留的农药。
适时防治
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适 时防治,达到最佳防治效 果。
合理使用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控制使用 次数和浓度,避免对番茄 和环境造成污染。
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案例
总结词
防治方法1
番茄病毒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病害,可导 致植株萎缩、果实变小、产量下降等问题, 甚至绝产。
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的番茄对病毒病的 抗性存在差异,应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抗病 毒品种。
防治方法2
防治方法3
种子消毒。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种子 20-3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可有效去除 种子表面的病毒。

注意防治番茄斑枯病

注意防治番茄斑枯病
注意防治番茄斑枯病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番茄斑枯病的症状 • 番茄斑枯病的病因 • 番茄斑枯病的防治方法 • 番茄斑枯病的预防措施 • 番茄斑枯病的案例分析
01
番茄斑枯病的症状
叶片症状
叶片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的病 斑,直径2-3毫米,边缘呈深褐 色,中心呈灰白色,具有明显 的轮纹。
叶片正反两面都出现许多黑色 小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增 多,严重时叶片枯黄死亡。
茎和果实症状ຫໍສະໝຸດ 01茎部感染后,会出现褐色病斑, 并伴有黑色小点。
02
果实感染后,表面出现圆形或近 圆形的凹陷病斑,呈褐色或黑褐 色,病斑周围有明显的绿色边缘 ,中间散生许多黑色小点。
识别关键点
02
03
药剂预防
在发病前定期喷洒保护性 杀菌剂,如代森锰锌、百 菌清等,预防病害发生。
药剂治疗
一旦发现病害,及时喷洒 治疗性杀菌剂,如苯醚甲 环唑、嘧菌酯等,控制病 情发展。
合理用药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用 药,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 害和环境污染。
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番茄斑枯病, 如井冈霉素、多抗霉素等,具有
环保、低毒、高效的特点。
生物防治菌
通过接种生防菌株,如芽孢杆菌、 假单胞菌等,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 物群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农业生态控制
通过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措施, 创造有利于番茄生长而不利于病原 菌繁殖的农业生态环境。
04
番茄斑枯病的预防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的选用是防治番茄斑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选择经过抗病性鉴定,对番 茄斑枯病抗性较强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番茄斑萎病毒及其传播_明德南

番茄斑萎病毒及其传播_明德南
[ 明德南译自 《PlantDisease》 , 2007(11):1412 -1418]
的新梢 , 利于恢复树势 。一般以氮 、磷 、钾速效肥为 主 , 如福利龙硝硫基金系列复合肥 。在柑桔树体新 梢发生后根施或叶面喷施一至数次 , 根施一般每株 成树每次不超过 0.5 公斤 , 切忌一次性盲目重肥 ,
109.0 3 103.6 5 108.0 6
22 793 22 817 15 467
11 4.9 6 11 3.6 0 10 7.1 9
(资料来源 :中橡市场有限公司 )
(邢民提供 )
2008年 5月国际市场天胶价格 (单位 :美元 /千克 )
2008年 5月
12日 13日 14日 15日 16日
杀菌剂 , 重点预防炭疽病和树脂病等病害的发生 ,
菜和观赏植物的一种严重的病原 。 因番茄斑萎病
适时叶面补肥 。 抢晴喷施 1 ~ 2次含 钾高的叶面 肥 , 可选用 1克 2.4 -D+70%甲基托布津 75克 + 磷酸二氢钾 150克兑水 75公斤喷雾 , 促进树体的 恢复 。
毒引起的番茄萎蔫病在澳大利亚首次报道 。 番茄 斑萎病毒在 1965年第一次从大丽菊分离出 , 随后 从番茄 、青椒和许多其 他观赏植物分离出 。 20 世 纪 90年代末番茄斑萎病毒迅速在日本各地传播 ,
马来西亚
SMR-20 离岸收盘价 2.8 2 2.8 5 2.8 4 2.8 5 2.9 0
新加坡
RSS-1 期货价 3.00 3.00 3.03 3.03 3.08
RSS-3 现货价 2.9 9 3.0 0 3.0 1 3.0 3 3.0 8
泰国
曼谷离岸价
合艾 当地价
RRS-3 STR-20 USS-3

番茄斑萎病毒_一种值得重视的植物检疫病毒_于翠

番茄斑萎病毒_一种值得重视的植物检疫病毒_于翠

番茄斑萎病毒———一种值得重视的植物检疫病毒于 翠 杨翠云 印丽萍(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200135)中图分类号 S41 番茄斑萎病毒(T o m a t o s p o t t e d w i l tv i r u s, T S W V)是布尼亚病毒科(B u n y a v i r i d a e)番茄斑萎病毒属(T o s p o v i r u s)的典型成员。

T S W V寄主范围广,可侵染35科900多种植物,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分布,侵染烟草、大豆、番茄、花生、辣椒、莴苣和菊花、凤仙花等多种花卉后可产生严重危害甚至绝产,目前已成为全世界10种危害性最大的植物病毒之一。

除介体蓟马传播外,带毒种苗的国际贸易是T S W V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的危险性有害生物。

鉴于T S W V在全球范围内的危害日趋严重,有必要对该病毒的发生分布、危害症状、传播、检测和防治等方面做全面的了解,制定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有效地防止该病毒在我国的发生流行。

1 分布T S W V最早发现于澳大利亚[1],目前在欧洲、北美、南美、亚洲和大洋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分布,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均有发生。

2 危害与症状早在20世纪30年代,T S W V就被认为是农作物的重要病毒病原,在20世纪60~80年代,该病毒曾在欧美及非洲的烟草和番茄上大流行,每年的发病率为20%~50%,每年造成高达数10亿美元的损失。

在美国夏威夷、巴西、意大利和南非,T S W V 在20世纪80~90年代某些年份的流行曾导致番茄、莴苣等作物近乎绝产。

近几年,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特别是T S W V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多种食物和观赏作物的经济损失上升的重要因子。

巴西、美国夏威夷和南非的发生率高到使农民放弃生产。

在某些年间,T S W V破坏夏威夷莴苣作物的50%~90%[2]。

T S W V曾在法国和西班牙的保护地和大田番茄、辣椒和银莲花中出现破坏性暴发,推测与介体西花蓟马的发生和急速扩展相关。

番茄斑萎病毒病综述

番茄斑萎病毒病综述

番茄斑萎病毒病综述摘要:番茄斑萎病毒病的病原是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简称TSWV,属病毒。

番茄斑萎病毒病以前主要发生在热带,近些年温带也有发生,在我国成都、渡口已有发病记载。

这种病近两三年来发展很快,逐渐蔓延。

此文对TSWV 的特点、诊断方法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整理。

Pick to:Tomatoes spot of virus disease pathogens is atelectatic tomato spot accumulation of virus,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SWV.Tomatoes spot before collapsing virus disease occurs mainly in the tropical and temperate also have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as been in chengdu, ferry the records.This kind of illness for two or three years developing very quickly, and gradually spread. This article TSWV to the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methods and their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关键词:番茄斑萎病毒;流行;防治;生物特性;症状Keywords: tomatoes spot withering virus; Popular; Contro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ymptoms一、病原特征番茄斑萎病毒病的病原是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简称TSWV,属病毒。

番茄斑萎病毒

番茄斑萎病毒

番茄斑萎病毒(TSWV)是Tospovirus属中最重要的一种病毒,侵染82科900多种单、双子叶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对许多经济作物及庭院植物造成严重损失。

TSWV以其广泛的寄主范围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已被列为世界危害最大的十种植物病毒之一。

早在1919年,在澳大利亚首次发现了斑萎病,随后,发现了斑萎病的传毒介体西花蓟马,但番茄斑萎病毒最早由Samuel, Bald和Pittman于1930年首次正式报道。

至今,番茄斑萎病毒病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均有分布。

1984年,在我国南方花生病害调查时发现由番茄斑萎病毒(TSWV)引起新病害,随后陆续在番茄(四川)及甜菜(内蒙古)上发现。

1992年,姚革在四川烟叶上发现番茄斑萎病毒。

2000年,张仲凯等在研究云南烟草病毒病原中发现TSWV在云南烟区广泛分布,主要引起斑块状褪绿、黄化、坏死及灼烧状等症状,在局部地区可造成60%以上的严重损失。

2004年,丁铭在昆明地区栽培的马铃薯病株上分离鉴定出含有番茄斑萎病毒属番茄斑萎病毒和花生环斑病毒。

由于其危害性严重,经济损失日益加大,已被作为检疫性病害。

近年来,随着西花蓟马在我国部分地区的传播扩散,番茄斑萎病毒的发生情况也备受人们关注。

番茄斑萎病毒的致病机制主要由以下几点:一、番茄斑萎病毒侵染引起寄主细胞的质壁分离。

植物细胞在缺乏水份时, 可引起原生质体收缩,导致质壁分离,是植物细胞逆境生理反应的特有现象。

在对番茄斑萎病毒(TSWV)侵染的寄主植物大量的细胞病理观察中,发现在葫芦科和茄科寄主中,有的病毒株系与寄主组合出现普通的质壁分离现象。

在以往有关TSWV侵染寄主的细胞病理研究中亚细胞不同程度病变,叶绿体及细胞质内空泡化较明显,细胞质内出现形态多样的多膜体,部分细胞中线粒体和内质网膜增多,在细胞质内有成片分布的直径约80nm,,被膜的TSWV粒体,也有分布线粒体残体旁的TSWV粒体。

番茄斑萎病毒病怎样治见效快番茄斑萎病毒防治技巧

番茄斑萎病毒病怎样治见效快番茄斑萎病毒防治技巧

使用银灰膜驱避蚜虫
驱避蚜虫
01
银灰膜能够反射自然光线和红外线,产生不利于蚜虫生存的物
理环境,从而降低蚜虫在番茄植株上的数量。
促进番茄生长
02
银灰膜的使用还能够提高番茄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促进植株
生长和产量增加。
使用方法
03
在番茄种植区域覆盖银灰膜,确保膜的覆盖面积足够大,能够
覆盖到整个番茄植株。
THANKS FOR WATCHING
轮作周期
轮作周期一般不少于2年,轮作距 离要远,以防止病毒传播。
精耕细作
整地
深翻土地,晒土、耙平,减少土壤中 的病残体和杂草。
起垄
采用高垄栽培,增加土壤透气性,促 进根系发育。
肥水管理
施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免植株徒长 和早衰。
浇水
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植株生长和发育。避免过度浇水,以免土壤湿 度过大,增加病害传播的风险。
选择合适的时间
喷洒药剂的时间应选择在上午或下午,避免在中午阳光强烈时喷 洒,以免造成药害。
注意天气变化
喷洒药剂前应注意天气变化,避免在雨前或雾天喷洒,以免影响 药效。
选择合适的治疗药剂
1 2
选择针对性药剂
针对番茄斑萎病毒病,应选择具有抗病毒作用的 药剂,如病毒灵、病毒A等。
避免使用对植物有害的药剂
VS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料,提高 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抑制病原菌的 生长和繁殖。
06 物理防治技巧
使用防虫网
阻断害虫入侵
防虫网能够阻断飞行害虫如蚜虫、粉虱等进入番 茄植株,从而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保护番茄生长

番茄斑萎病毒病怎样治见效快番茄斑萎病毒防治技巧

番茄斑萎病毒病怎样治见效快番茄斑萎病毒防治技巧
番茄斑萎病毒病怎样治见效 快番茄斑萎病毒防治技巧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番茄斑萎病毒病概述 • 预防措施 • 治疗方法 • 防治效果评估与改进策略 • 注意事项与经验分享
01
番茄斑萎病毒病概述
病毒病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由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简称TSWV )引起的一种病害。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蓟马、叶蝉等昆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播,也可通过汁液摩擦、嫁接等方式传播。病毒在田间主 要通过昆虫和农事操作进行再侵染。此外,病毒还可通过种子传播,成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02
预防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性强
选择抗病性强的番茄品种,如抗病性 强的杂交种或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
适合当地环境
考虑当地气候、土壤和种植条件,选 用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品种。
特点
具有传播速度快、寄主范围广、 危害严重等特点。
番茄斑萎病毒病危害程度
产量损失
可导致番茄减产30%-50%,严重时甚至绝 收。
品质下降
病果失去商品价值,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 售价。
传播风险
病毒可在田间快速传播,加大防治难度和成 本。
发生原因及传播途径
发生原因
主要由带毒种子、带毒苗木、昆虫传播等途径引起。
加强田间管理
水分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避免过度干旱或湿度过大。
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提高植株抗病 力。
植株调整
及时整枝、打杈,保持通风透光,降低田间 湿度。
消除初侵染源
种子处理
从无病植株上采种,或用种子处理剂进行种子 消毒。
土壤消毒
利用夏季高温进行土壤消毒,杀死土壤中的病 毒。

番茄斑萎病毒病防治把好五个关口

番茄斑萎病毒病防治把好五个关口

番茄斑萎病毒病防治把好五个关口作者:刘晨崇晓艳陈志杰李英梅魏佩瑶来源:《西北园艺·蔬菜》2024年第04期摘要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番茄上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威胁番茄生产安全。

根据多年研究与生产实践,总结了番茄全生育期TSWV防治需要把好的五个关口:把好种子处理关、把好种苗调运关、把好植株营养关、把好传毒昆虫防治关、把好病毒病治疗关。

关键词番茄斑萎病毒;防治;五个关口【基金项目】:咸阳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L2023-ZDKJ-CYJQ-NY-004);西安市科技局农业攻关一般项目(2023JH-NJGG-0130)。

刘晨,陈志杰,李英梅,魏佩瑶,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邮编710043(西安);崇晓艳,陕西省大荔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心。

收稿日期2024-02-19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于1915年首次在澳大利亚报道,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分布。

TSWV寄主范围广,可侵染番茄、烟草、大豆、花生、辣椒、莴苣和菊花、凤仙花等35科900多种植物,已成为全世界10种危害性最大的植物病毒之一。

番茄斑萎病毒病已在中国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宁夏等地发生,成为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之后番茄上的又一种重要病害,目前无抗病品种可以选用。

在自然条件下,该病毒主要以蓟马循环增殖方式传播,汁液摩擦和种子也可传毒,严重影响番茄等经济作物产量和品质,在陕西发生区域快速扩大,危害不断加重。

作者根据多年来的研究结果与生产实践,总结提出番茄全生育期斑萎病毒病防治定需把好五个关口。

1 把好种子处理关,减少病毒初侵染源番茄斑萎病毒通常攜带于番茄种子的外种皮上,成为重要的初侵染源,因此做好种子处理是把好该病毒在田间流行的第1关。

育苗前或播种前用23~30 ℃清水浸种3~4 h,再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30~50 min,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 min。

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

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
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
陆良分公司小百户烟站
近两三年来在陆良烟区发展很快,逐渐蔓延,导致局部 烟区产量、产值严重下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比较常见, 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的危险性有害生物,近年已经成为世界 范围内多种蔬菜和观赏作物经济损失上升的重要因子,被认 为是未来对烟草最具潜在危险的病害之一。
目录
1 感病症状 2 发病机理 3 发病规律 4 防治措施
3
1 感病症状
➢ 幼嫩叶片上出现坏 死的斑点、斑纹或 同心轮纹,斑点为褐 色或黑褐色。
4
1 感病症状
➢ 一株烟苗上同侧多片烟叶 出现症状,密布小的坏死 斑合并为大斑,形成不规 则的坏死区,坏死区初为淡 黄色,后变为红褐色,叶 片出现畸形。
设置蓝色黏虫板 杀虫剂喷药时喷到茎基部,确保杀灭根基部的蛹
15
4 防治措施.提高烟株抗性
烟株团棵旺长期及时追肥,保证充分的养分供应; 同时加强烟株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的均衡配比,协调烟株养分,提 高烟株抗性。
16
4 防治措施.加强田间管理
铲除杂草
药剂防治
清除残株 冬耕晒垡
17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土壤保育
9
2 发病机理.致病机理
引起寄主 细胞的质 壁分离
引起寄主细 胞内质网发
生变化
引起寄主 细胞产生 包膜结构
致病机理
引起寄主细 胞产生内涵 体和结晶体
病毒在寄 主细胞内
增值
影响寄主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10
2 发病机理.传播途径
➢ 番茄斑萎病毒在寄主植物间很难通过汁液传播,汁液可接 种,主要是通过蓟马媒介以持久性方式传播。
烟株 营养
田间管理

番茄斑萎病毒病的农药防治技术.doc

番茄斑萎病毒病的农药防治技术.doc

番茄斑萎病毒病的农药防治技术
番茄斑萎病毒病的农药防治技术:
番茄斑萎病毒病是通过植物寄主间自然传播,主要是通过刺吸或害虫,如蚜虫、飞虱、蓟马传播,同时,高温、干旱也利于发病。

田间管理差,农事操作中病健株相互摩擦,也可引起发病。

目前还没有对该病毒直接有效的防治措施,只能通过防治刺吸式害虫、加强农事等措施进行防控。

在棚室防治用15%异丙威熏蒸杀虫,每亩用250克,同时铲除杂草;棚室内可悬挂黄色粘虫板防控,培育壮苗,拔除病株;番茄定植后,发现刺吸式害虫,及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也可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最好喷到茎基部,以杀灭根部幼虫和蛹。

用20%吗啉胍?铜300倍液防治,或用香菇多糖300倍液防治,对番茄花叶病毒病、斑萎病毒病均有一定效果。

番茄斑萎病毒病凶猛来袭,听美国防治之道!

番茄斑萎病毒病凶猛来袭,听美国防治之道!

番茄斑萎病毒病凶猛来袭,听美国防治之道!番茄斑萎病毒病凶猛来袭,听美国防治之道!【蔬菜卫士报 2052】番茄斑萎病毒(TSWV)是一种偶尔出现的病毒,但在过去的2017-2018年两年里在美国南达科他州西部大为流行。

去年春夏两季,我们观察到许多番茄植株移栽后都有病。

在某些情况下,叶子带有一些紫铜色调,或者生长点变成棕色继而死亡。

在其他情况下,叶子上有零星的棕色小斑点,尤其是在朝向茎部的方向。

这些症状与我们以前看到的不太一样,但经实验室检测证实,这是由番茄斑萎病毒导致的。

这种病毒在田间和温室环境下都是一个问题,最常见的是它对南达科他州的番茄和辣椒造成的影响。

一、番茄斑萎病毒病症状1叶片症状叶片上的症状是多变的。

靠近植株时,人们可能会注意到新生叶片上有青铜色或紫色的色调(图1-A),甚至它可能会死掉。

有时这些植株发育不良,或者看起来枯萎。

叶片症状可能首先是出现小的浅棕色斑点(图1-B)。

图1-A图1-B图1 (A)叶子上出现青铜色或紫色可能是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B)小斑点可能是另一种早期的叶片症状。

仔细观察一些叶子。

有时,一片叶子的一部分(基部或叶尖)看起来正常,而其他部分则逐渐凋零,或出现一个或多个被棕色组织包围的绿色斑点(图2-A,图2-B)。

中心看起来正常的斑点往往是病毒发生的迹象。

相反,真菌和细菌病害是从中心开始向外围扩散的,所以那些病害就没有绿色中心。

图2-A图2-B图2 (A)明显的斑点表明是病毒。

(B)番茄斑萎病毒叶斑2果实症状果实通常也受感染而且可能出现凸起的圆形区域,有时周围有棕色小斑点(图3-A)。

当果实成熟时,在红色背景的衬托下,这些独特的斑点会很快变得非常明显。

同样,如果在成熟果实上的斑点有一个红色的中心或红黄相间的目标图案,你可以很确定是病毒导致的(图3-B)。

如果植株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感染,它可能根本就不结果。

图3-A图3-B图3 (A)即使在未成熟的果实上,TSWV症状也可能变得明显。

番茄斑萎病毒系统侵染我国大蒜

番茄斑萎病毒系统侵染我国大蒜

番茄斑萎病毒系统侵染我国大蒜随着全球范围内农业发展的日益加快,植物病害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病毒性病害,可以影响茄科作物、菊科作物和其他一些农作物。

最近的研究表明,TSWV已经在我国大蒜中被广泛侵染,给我国大蒜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威胁。

番茄斑萎病毒是一种具有单股RNA分子的病毒,可以通过昆虫或病毒感染过的种子、土壤等媒介传播。

病毒的体积非常小,只有20-30 nm,因此它可以很容易地穿过保护性壳层进入植物体内,并利用寄主细胞的机制进行复制与散播。

在大蒜中,TSWV可能通过螨类等小型昆虫媒介传播。

这些昆虫会侵入大蒜植株,将病毒传递到植株内部。

一旦植物被感染,就会出现一系列典型的病症,包括叶片和茎部出现斑点或斑块、萎蔫、畸形等。

这些症状会导致植株生长停滞、不正常开花、结实等问题,最终严重影响到大蒜的产量和品质。

除了影响大蒜的生长和产量外,番茄斑萎病毒还带来了其他的经济后果。

由于TSWV可以感染一系列的农作物,它会导致其它茄科植物、豆科作物等的感染,从而影响到其它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这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导致巨大损失。

对于我国的大蒜产业而言,番茄斑萎病毒的存在意味着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其侵染。

首先是加强种子和土壤的检测,及时发现和清除感染的植株。

其次,要加强药物的防治,使用具有特效杀灭效果的农药进行喷洒。

此外,还要加强生态平衡的控制,减少亲病昆虫种群,从而减少病毒的传播。

总的来说,番茄斑萎病毒对我国大蒜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证大蒜的生产和质量,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控制。

这将需要不断地加强病毒的监测和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以保证我国的大蒜产业能够稳定地发展。

番茄斑枯病危害大,低温、高湿易发生,农艺与药剂防治应相结合

番茄斑枯病危害大,低温、高湿易发生,农艺与药剂防治应相结合

番茄斑枯病危害大,低温、高湿易发生,农艺与药剂防治应相结合番茄是蔬菜水果兼用的茄科作物,人们称其为西红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等地,后来驯化成栽培种。

番茄引入我国栽培已有近百年历史,它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等特点,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种植。

番茄种植过程中,病害一直是限制其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眼下,我国南方步入秋天,北方也进入初冬,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无论是南方露地秋番茄还是北方棚室栽培冬番茄,番茄“斑枯病”随之进入高发期,对番茄生产构成威胁。

一、什么是斑枯病番茄斑枯病常使植株的叶片表面出现斑点而被称为斑点病,这些斑点后期表现为中间呈灰白色,如同绿色叶片上的白色小星星,所以也有农民称其为白星病,若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灰白色病斑上面散生许多黑色粒状小点(即分生孢子器),如同鱼的眼睛,故又称为鱼目斑病。

番茄斑枯病在世界各地无论是番茄露地栽培或是保护地生产均有发生,是引起番茄产量降低的主要叶斑病害,一般能降低产量20%~30%,发病严重时降低产量50%,大规模发病时甚至会导致番茄绝产。

果实病害症状二、番茄斑枯病的病原介绍1、番茄斑枯病病原菌:番茄斑枯病的病原菌为番茄壳针孢,学名为septorialycopersici。

科学家将这种病菌归类为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

当我们将病斑上滴上水,5 分钟后用刀片将小黑点刮下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就会见到一些针状的孢子。

这些病菌的菌丝分隔,初期是无色的,后期变成黑褐色,分生孢子器呈扁球形或球形,散生,初期着生在寄主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顶端开一小孔,散出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为害。

2、病原菌发育条件:番茄斑枯病的病原菌的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1~26℃。

21℃以下或27℃以上发育不良,在52℃的温度下10秒死亡。

秋冬时节若气温在22~26℃,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病菌则会大量繁殖,造成植株发病,若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8%时,则可引起大量染病为害。

番茄斑枯病

番茄斑枯病

图14-4 番茄斑枯病菌1.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器 番茄斑枯病Tamato Septoria Leaf Spot番茄斑枯病又称鱼目斑病、白星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该病可危害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番茄,发病严重时造成大量叶片枯死,影响产量很大。

除危害番茄外,还可危害茄子、马铃薯等多种茄科作物和杂草如酸浆属(Physalis )、曼佗罗属(Datura )等。

症状番茄各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茎和果实。

叶片染病,通常近地面老叶先发病,以后逐渐向上蔓延,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水渍状小圆斑,后在正反两面出现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色,圆形或近圆形,略凹陷的病斑,直径1.5~4.5mm 左右,病斑上散生少量小黑点,严重时多个小斑汇合成大的枯斑,使叶片逐渐枯黄,植株早衰,造成早期落叶;茎和果实染病,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略凹陷,褐色,其上散生小黑点。

病原病原为番茄壳针孢Septoria lycopersici Speg.,属于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

病斑上产生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初期埋于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大小180~200µm ×100~200µm ,分生孢子器底部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针状,直或微弯,具3~9个隔膜,大小60~120µm ×2~4µm ,成熟后从孔口溢出。

病菌发育适温为22~26℃,12℃以下或27℃以上,病菌发育不良,致死温度52℃10min 。

病菌除侵染番茄外,还能侵染茄子、马铃薯等茄科作物及杂草。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多年生茄科作物和杂草,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分生孢子器吸水后,从孔口涌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雨水反溅到番茄近地面老叶上,从气孔侵入引起初侵染。

初侵染产生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再通过风雨传播、农事操作引起多次再侵染。

综合防治番茄斑枯病

综合防治番茄斑枯病

综合防治番茄斑枯病
番茄斑枯病除危害番茄外,还危害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

保护地茄果类蔬菜上发生较重,果实受害造成品质严重下降,损失较大。

番茄斑枯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叶正反面均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间灰白色,稍凹陷,果实上散生黑色小斑点,直径2-3毫米,呈鱼眼状。

严重时布满全叶,导致叶片褪绿变黄。

气温在15℃以上,遇阴雨天气易发病。

高温干旱不利于发病。

番茄斑枯病典型症状是病斑小,呈鱼眼状,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不同于斑点病和细菌性斑疹病症状。

番茄斑点病典型症状是坏死斑呈灰黄色或黄褐色,有轮纹或边缘有黄色晕,潮湿时着生暗灰色霉层。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典型症状是病斑深褐色至黑褐色,有晕圈,叶缘和未成熟果实染病明显,潮湿冷凉、低温多雨、喷灌后有利于发病。

番茄斑枯病由番茄壳针孢菌侵染引起,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多年生茄科杂草和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

病菌发育适温22,-26°C,12℃以下或27℃以上不利于发病。

高湿条件有利于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器内溢出,适宜相对湿度为92%~94%,
达不到这个湿度时不发病。

防治番茄斑枯病,应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4年;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连作大棚每亩施金微微生物菌剂30公斤,以改良土壤;用霜脲氰原药600倍液,或20%氟吗啉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与全溶性钙600--800倍液混用防治效果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茄斑萎病毒病综述摘要:番茄斑萎病毒病的病原是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简称TSWV,属病毒。

番茄斑萎病毒病以前主要发生在热带,近些年温带也有发生,在我国成都、渡口已有发病记载。

这种病近两三年来发展很快,逐渐蔓延。

此文对TSWV 的特点、诊断方法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整理。

Pick to:Tomatoes spot of virus disease pathogens is atelectatic tomato spot accumulation of virus,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SWV.Tomatoes spot before collapsing virus disease occurs mainly in the tropical and temperate also have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as been in chengdu, ferry the records.This kind of illness for two or three years developing very quickly, and gradually spread. This article TSWV to the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methods and their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关键词:番茄斑萎病毒;流行;防治;生物特性;症状Keywords: tomatoes spot withering virus; Popular; Contro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ymptoms一、病原特征番茄斑萎病毒病的病原是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简称TSWV,属病毒。

病毒粒体扁球状,直径80~96纳米,易变形,具包膜,存在于内质网和核膜腔里,有的具尾状挤出物,质粒含20%类脂,7%碳水化合物,5%RNA。

致死温度40~46℃,10分钟;稀释限点100~1000倍,体外存活期3~4小时。

可系统侵染番茄、辣椒、烟草、心叶烟、百日草、豌豆、马铃薯、莴苣等茄科、菊科、豆科作物和许多观赏植物。

生物特性:粒体近似于等轴对称,直径约70-90nm,基因组为RNA,外面有明显的界膜,膜内物质结构不清楚。

膜的外层似乎由5nm厚的一层均匀的刺状突起组成,染色时,它比膜本身更为致密。

粒体含有大约20%类脂,7%碳水化合物,5%的RNA。

碱基组份异常,碱基克分子比为:G38;A35;C9;U19。

除赖氨酸和组氨酸的量偏高外,一般氨基酸的比例同其他病毒一样。

纯化的病毒粒体有时出现尾状挤出物。

沉降系数为530S;583S。

株系根据症状产生程度的不同,分离出许多次要的变异株,最稳定和最重要的是:Norris(1946)报道的TB (顶端枯萎)分离株、N(坏死)分离株、R〔环斑)分离株、M(轻型)分离株、VM(极轻型)分离株;Best (1968)报道的A、B、C1、C2, D和E分离株;“Vira-cabeca”分离株及番茄顶端枯萎分离株。

汁液稳定性该病毒是化学和物理特性最不稳定的植物病毒之一。

在汁液中热钝化点(l0min)为40-60℃;室温下体外保毒期2-5h;稀释终点为0.02-0.002。

侵染性在pH低于5.0时迅速丧失,在pH7.0左右则保存得最好。

植物抽提液中若加人0.01mol/L亚硫酸钠或硫基乙酸钠还原剂时,大大有利于稳定病毒。

病毒与细胞和组织的关系在植物细胞中,番茄斑萎病毒特有的粒体簇生于细胞质的液泡中,它们可能是内质网的槽状体和核膜膨胀的扩口腔。

在其他细胞器中,至今未见到病毒。

在根、茎、叶和花辫的细胞中也发现有病毒。

旱金莲的花药里,仅在内皮组织中发现,但并不存在于毡绒层或花粉细胞里。

新感染的幼叶细胞中,典型的密集物质出现在核糖体之间细胞质内,有时在核周围形成大的结合物。

二、发病症状该病症状变化大,整株系统性侵染。

苗期染病,幼叶变为铜色上卷,后形成许多小黑斑,叶背面沿脉呈紫色,有的生长点死掉,茎端形成褐色坏死条斑,病株仅半边生长或完全矮化或落叶呈萎蔫状,发病早的不结果。

坐果后染病,果实上出现褪绿环斑,绿果略凸起,轮纹不明显,青果上产生褐色坏死斑,呈瘤状突起,果实易脱落。

发病初期的病果,可以看到清晰的圆纹,这是典型症状。

成熟果实染病轮纹明显,红黄或红白相间,褪绿斑在全色期明显,严重的全果僵缩,脐部症状与脐腐病相似,但该病果实表皮变褐坏死别于脐腐病。

寄主范围很广,涉及双子叶、单子叶植物34科271种,其中100多种是菊科、茄科和豆科植物。

重要寄主包括番茄、辣椒、莴苣、花生、烟草和紫菀属、银莲花属、仙客来属、大丽花属等很多观赏植物。

世界范围内对农作物和观赏植物造成危害,经济损失日益加大。

据报道,该病曾造成过80%的花生损失、50%-90%的莴苣死亡,而在法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地区,随着介体苜蓿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定殖与扩散,该病能够对番茄、辣椒及银莲花产生毁灭性危害,损失可达100%。

即使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也会因品种、生育期、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的不同症状也会有很大差异,一些重要的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受害后症状如下:番茄被害植物矮小,叶子呈青铜色、卷曲、出现坏死条纹和斑点,叶柄、茎和茎尖也产生深褐色条纹。

番茄成熟时果皮上出现暗红色或黄色环斑。

危害严重时植株死亡。

辣椒植株矮化、黄化,叶片上出现褪绿线纹或花叶并伴有坏死斑,茎上也有坏死条纹并可蔓延到枝端。

成熟果实黄化,伴有同心环或坏死条纹。

番茄一侧叶片先出现褪绿并产生褐色斑块,接着中央叶片出现褪色,最后这一侧植株停止生长。

菊花不同品种症状差异较大,典型症状为茎上出现黑色条纹和萎蔫,有些品种则产生黄色或褐色叶斑,或叶片变为栋叶状。

花生典型症状表现为叶坏死、叶片褪绿、萎缩和植株死亡。

花畸形,花瓣杂色。

症状变化很大,主要是由于混合分离株复合感染所致。

三、发病规律传染途径:通过烟蓟马(Thrips tabaci),Frankliniella schultzei, F. occidentalis 和F.fusca等自然传播。

若虫能获毒,成虫不能获毒,但只有成虫才能传播。

因此介体在若虫阶段由病株上取食而到成虫阶段才能传播。

介体获毒后22-30天后侵染力最强,但是有的介体终生保毒,它们不能把病毒传给后代。

随寄主植物(盆景或种植材料)进行国际间传播。

种子可带毒,据报道,千里光属(Cineraria)植物和番茄带毒率达86%,但Crowley(1957)仅发现1%是感染的,病毒明显带在外种皮上,而不在胚里。

汁液可接种,种子也能传染,此外烟蓟马、豆蓟马、蓟马、烟草褐蓟马及苜蓿蓟马等均可进行持久性传毒。

蓟马只能在幼虫期获得病毒。

传毒需要在体内繁殖,葱蓟马经5~10天变为成虫后才能传毒,烟蓟马最短获毒期为15~30分钟,豆蓟马需30分钟,时间长传毒效率升高,蓟马一旦带毒,传毒达20天以上,具终生传毒能力。

病毒接种多在番茄叶表细胞浅表皮吸食时获取,一般经4天潜育即发病。

只在番茄、瓜叶菊等外种皮带毒,不进入胚。

高温、干旱有利于发病和传播。

田间管理差,分苗、定苗、整枝等农事操作中病健株互相摩擦碰撞,易引起发病;田间杂草丛生,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尚未育出抗TSWV的专用品种,但可试用抗TMV的品种。

如佳粉15号,中杂7号、9号,毛粉802,西粉3号,秦菜1号,L40Z,吉农早丰,中蔬6号,薯叶早番茄,晋番茄3号,烟粉1号,霞粉,粤星,皖红1号,浙杂7号,陇番5号,兰优早红,渝抗4号,红杂16等新品种。

2、采取大中棚育苗,培育健壮秧苗。

适当早播,使其在成龄阶段进入高温季节,病害轻。

播种前用60℃温水浸种15分钟,待水温降至35℃左右再浸泡4~6小时,捞出后用纱布包好,放置在20~25℃条件下催芽,出芽后播种。

或者将充分干燥的种子在70℃恒温箱中处理72小时。

也可用清水浸泡3~4小时后,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分钟或10%的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用清水冲洗后再按常规催芽、播种。

或者用40%磷酸三钠10倍液浸种1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反复冲洗数次,直到种子表面不光滑为止,再进行常规浸种和催芽。

3、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

适时浇水,中耕培土促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

田间作业注意洗手,减少人为传播。

发病地区育苗前和采收后要及时铲除苦苣菜,野大丽花及大田和周围杂草,拔除病株。

4、番茄苗期和定植后要注意防治传毒媒介昆虫蓟马、蚜虫和白粉虱,尤其是高温干旱年份要注意及时喷药治蚜。

由于蓟马获毒后需经一定时间才传毒,因此使用杀虫剂治虫防病有效,喷药时最好喷到茎基部把生活在根际部的蛹杀灭效果更好。

蓟马增多,隔7-10天左右1次药,喷2-3次,消灭媒介昆虫。

5、在5~7月份用5%菌毒清水剂400倍液喷雾。

每隔7~10天喷1次,喷雾3~5次。

或喷洒7.5%克毒灵水剂600~8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0%宝力丰病毒立灭,每支对水10~15公斤、83增抗剂100倍液、植物病毒钝化剂912,每667平方米用药粉75克,加少量温水调成糊状,用1kg开水浸泡12小时,混匀晾凉后对水15kg喷洒,此外也可选用弱毒疫苗N14和卫星核糖核酸S52,对TMV、CMV及复合侵染的有效。

采收前4天停止用药。

防疫方法:鉴别寄主法矮牵牛(Petunia hybrida)的Pink Beauty和Minstrel 品种,接种后2-4天出现局部坏死病斑,无系统侵染。

烟草Samsun NN品种、克利夫兰烟(N.clevelandii)和心叶烟(N. glutinosa),局部坏死病斑,继而形成系统坏死,叶片崎形。

黄瓜(Cucumis sativus),接种后4-5天,子叶出现中心坏死的局部褪绿斑点。

长春花(Vinca rosea),接种后10-14天,出现局部黑斑,叶片有时黄化和开裂,系统花叶和畸形。

旱金莲(Tropaeolum majus),接种叶无症状,接种后8-12天,出现带黄色和深绿色斑点的系统花叶,有时还有坏死斑点。

电镜观察是TSWV的可靠检测手段,可以见到均一的病毒粒体和病毒质。

检测工作要防止病毒粒体变形。

血清学方法已制备出高效价抗血清,可用ELISA双抗体夹心直接法测出植物或蓟马体内TSWV的不同株系。

RT-PCR 核酸检测根据已知的病毒基因组中一段保守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两个寡聚核普酸引物,再将病毒的RNA通过反转录合成其cDNA后,进行PCR扩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