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
免疫复习资料1)免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2)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非固有免疫两大类。
3)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膜分子及细胞因子等)组成,其作用是执行免疫功能。
4)骨髓的功能:①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②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的功能: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免疫调节作用;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B细胞在骨髓发育,T细胞在胸腺发育。
5)抗原: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6)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7)抗原特异性:取决于分子表面几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特殊序列及其空间结构,称为表位或抗原决定簇。
8)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①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②宿主的特性;③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10) 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 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11) 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H )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L )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 ”形的单体。
根据H 链抗原性的差异可将其分为5类:μ链、γ链、α链、δ链、ε链,不同的重链与轻链组成完整的抗原分子,分别被称为IgM 、IgG 、IgA 、IgD 和IgE 。
医学免疫学复习资料
医学免疫学复习资料医学免疫学复习资料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它涉及到人体抵抗疾病的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发育、功能和调控等方面。
对于医学生来说,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与诊断和治疗疾病密切相关,还对于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系统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它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器官等。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等,它们在免疫反应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免疫分子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它们通过相互作用来调节和介导免疫反应。
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它们是免疫细胞发育和功能调节的重要场所。
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识别和消灭病原体、清除异常细胞和调节免疫反应等。
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能够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特异抗原来启动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免疫细胞通过吞噬和杀伤等方式来消灭病原体,而抗体则通过与病原体结合来中和和清除病原体。
此外,免疫系统还能够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如癌细胞和感染病毒的细胞等。
同时,免疫系统还能够通过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来保持免疫平衡,避免免疫过度活化或抑制。
二、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免疫反应是指机体对抗病原体或其他外源性抗原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
免疫反应包括先天性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两个阶段。
先天性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它主要通过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免疫细胞来实施。
巨噬细胞能够通过吞噬、杀伤和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消灭病原体,而粒细胞则能够通过吞噬和释放抗菌物质等方式来清除病原体。
获得性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它主要由淋巴细胞介导。
获得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
细胞免疫主要由T 细胞介导,它能够通过识别抗原和释放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介导,它能够通过产生抗体来中和和清除病原体。
《免疫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1.免疫的概念2.免疫的三大基本特点3.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4.对免疫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第二章免疫系统1. 免疫系统的组成2. 免疫器官的种类和功能3. T细胞的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4. T细胞的亚群5. B细胞的表面受体6. B细胞的亚群7. 抗原递呈细胞的概念、种类及其递呈机制8. NK细胞的膜表面标志及其杀伤靶细胞的机制9. 抗体的分子结构10. Ig的类型11. 抗体的生物学功能12.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13. 补体的概念、组成及特性14. 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15. 细胞因子的概念、分类16.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第三章抗原1. 抗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2. 免疫原、半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3. 抗原表位的概念4. 构成完全抗原的基本条件5. 抗原的分类6. 免疫佐剂的概念7. 佐剂的类型及常用佐剂的组成成分第四章免疫应答1. 免疫应答的类型2.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3. 外源性抗原与内源性抗原的加工递呈过程4. 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概念5.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第五章抗感染免疫1.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2. 抗病毒感染的免疫第六章变态反应1. 变态反应的概念及分类2. 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3. 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常见疾病第七章免疫学实验技术1.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2. 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3. 常见血清学反应的类型及其原理第八章免疫学应用1. 生物制品的概念2. 动物免疫力的获得方式3. 疫苗的概念4. 灭活疫苗与弱毒疫苗的研制及其优缺点5. 多价苗与多联苗的概念6. 应用免疫学理论如何控制传染病。
医学免疫学专业复习资料很详细的哦.doc
医学免疫学复习资料二、免疫系统及其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白稳免疫监视三、免疫的类型1.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其特点是: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故亦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此类免疫的主要机制为: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的屏障效应;体内多种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2.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即适应性(adaptive)免疫,乃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故亦称为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imity)。
特界性免疫应答(简称为免疫应答)是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所致,包括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全过程。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见表1-2免疫应答具有如下特点:1・特异性 2.记忆性 3•耐受性一、免疫学发展经历的阶段(一)经验免疫学时期(17世纪~19世纪)人痘苗:牛痘苗(二)经典免疫学时期(19世纪屮叶辽0世纪屮叶)疫苗的发展和使用细胞免疫理论体液免疫理论(三)近代和现代免疫学时期(白20世纪屮叶至今)【教务成绩修改提髙学分绩点消除挂科记录改后付款【996262445]](二)细胞免疫学进展——揭示免疫学现彖木质的物质基础1.免疫系统的解剖学基础2. T淋巴细胞生物学特征3.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4.免疫耐受及其细胞学机制5.抗体生成的理论(三)分了免疫学进展——促进免疫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催化剂1.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2・细胞因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3・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识别、激活和效应机制4.抗原递呈的机制(四)应用免疫学进展——赋予免疫学新的生命力的源泉1.疫苗的发明、应用及推广2.免疫学技术的建立和发展(1)血清学技术和免疫标记技术:(2)细胞融合技术:(3) T淋巴细胞克隆技术:(4)分了生物学技术:3.免疫生物治疗第四节“医学免疫学”教材基本轮廓 f 免疫系统抗原补体 免疫调节 遗传控制免疫应答*抗 体 *细胞因子 *致敏淋巴细胞正常 异 常 抗 肿 免 免 超 白 免 移免 感 瘤 疫 疫 敏 身 疫 殖疫 染 免 学 学 反 免 增 免缺 免 疫防 检 应疫生疫陷疫治测“医学免疫学”教材内容概要第二章抗原抗原(antigen )作用于T 、B 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致敏淋巴细 胞)并与Z 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解 简答)
名词解释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
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3、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4、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6、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
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7、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8、PRR:模式识别受体。
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主要包括MR,SR, TLR。
9、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11、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12、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13、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或者:免疫系统在某种抗原刺激下,表现出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抗体亲和力成熟现象: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
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15、PRR:模式识别受体。
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免疫学期末复习参考12页word
第四章抗体抗体概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antibody, Ab):一种免疫球蛋白(Ig),B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存在体液中。
以分泌型(sIg)和膜型(mIg)两种形式存在。
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α1、α2、β和γ球蛋白等组分,抗体活性主要存在于γ球蛋白区。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是抗体第一节抗体的结构(一)重链和轻链重链,450~550个氨基酸残基,五大类IgG —γ(gamma)IgA —α(alpha)IgM —μ(mu)*IgD —δ(delta)IgE —ε(epsilon)轻链,轻链为重链的1/2,约由214个氨基酸κ型:λ型=2:1(二)可变区和恒定区1.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重链和轻链近N端的约110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V区内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
L链3个,H链3个,又称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g region,CDR)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FR),V区高变区之外的部位2.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近C端的其余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三)绞链区位于CH1~CH2之间;对蛋白酶敏感,易伸展弯曲(四)结构域结构域:H链和L链可通过链内二硫键折叠成若干个球形结构每个结构域约含110个氨基酸本节总结性一、抗体的基本结构: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L链)以键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重链与轻链:1.重链——由450 –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H链的恒定区结构特异性不同,将Ig分为五大类:γ—IgG;α—IgA;μ—IgM;δ—IgD;ε—IgE2.轻链——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L链的结构特异性不同,将Ig分为κ和λ两型,比例约为2:1可变区与恒定区:1.可变区(V区):重链和轻链近N端的约110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HVR)和互补决定区(CDR):V区内变化最为剧烈的,重链和轻链各3个特定部位,共6个区域一起可与抗原表位紧密互补的区域FR):V区高变区之外的部位,稳定高变区结构;2.恒定区(C区):重链和轻链近C端的其余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不同类别的Ig的重链结构和长度有差异CH1~CH2之间,易伸展弯曲110个氨基酸J链即连接链and分泌片(保护分泌型IgA(sIgA))一条多肽链;富含半胱氨酸;由浆细胞合成1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2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sIgA)上;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黏膜免疫系统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2.产生分泌型IgA(secretory IgA,sIgA)三、抗体的水解片段(一)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Fab Fc(二)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 F(ab’)2(可同时结合两个抗原表位,表现为双价结合)+pFc’(无生物学作用,最终被降解,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二、抗体的J链和分泌片:(一)J链(IgM和IgA):一条多肽链,稳定多聚体,由浆细胞合成(二)分泌片(sIgA):保护分泌型IgA,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三、抗体的水解片段:(一)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连接两条重链的键间二硫键的氨基端附近水解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表位)结合片段;Fc(fragment crys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B细胞、NK细胞等细胞表面均具有的Fc段受体(FcR)(二)用胃蛋白酶水解Ig:从连接两条重链的键间二硫键的羧基端附近水解F(ab’)2:可结合两个抗原(表位)pFc ’:无体外活性第三节抗体的功能一、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三、结合细胞表面Fc受体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细胞表面均具有的Fc段受体(FcR)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3.介导І型超敏反应(详见第十八章)四、通过胎盘和黏膜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一、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Ab),含多个抗原表位的抗原免疫动物,可刺激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针对多种抗原表位的抗体的混合物抗血清(antiserum):机体经特定抗原免疫后含特定抗体的血清常用的免疫动物:马羊,兔子,豚鼠,小鼠,大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的主要局限:特异性不强,交叉反应,纯化相对困难,无法连续生产二、单克隆抗体:由针对(或识别)单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高效价、高纯度、高特异性、低纯化成本等单抗多抗抗体组成单一复杂抗体性质高纯度,高特异性纯度低,特异性差纯化标记容易,效果好难度高一些种属来源绝大多数是小鼠兔子、羊、豚鼠制备周期长短制备技术复杂简单经费多少第五章补体第二节补体的激活识别活化阶段:在某些激活物质的作用下酶促级联反应阶段:各补体成分按一定顺序,以连锁的级联酶促反应方式依次活化效应阶段:并表现出多种生物学活性的过程一、经典途径(一)主要激活物质: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二)激活过程1. 识别阶段高效抗体:IgG1、IgG2、IgG3或IgM抗体铰链区的作用: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2.活化阶段3.膜攻击阶段管状结构的多聚体,极强的亲脂性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导致靶细胞的溶解二、旁路途径(自学)激活物质:细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酵母多糖、葡聚糖、聚合/凝集的IgA或IgG4等三、凝集素途径(自学)激活物质:病原体表面的特殊糖结构如甘露聚糖、岩藻糖、N-乙酰氨基半乳糖等四、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主要激活物质抗原与抗体(Ag + IgG1、IgG2、IgG3、IgM)免疫复合物病原菌表面特殊糖结构(如甘露糖、岩藻糖、N-氨基半乳糖)等微生物等颗粒、凝集的IgA和IgG4生物学作用在适应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在感染后期起作用参与固有免疫的效应阶段,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起作用是否依赖Ab是否否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作用一、细胞毒作用:MAC)介导靶细胞溶解,即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①溶解细菌;②溶解破坏肿瘤细胞;③溶解宿主自身组织细胞,导致溶血或自身免疫病的发生C3b、C4b、iC3b可促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C3b、C4b、iC3b可与IC(免疫复合物)结合,再黏附于表达CR1、CR3的红细胞、血小板上,经血液循环至肝和脾,解毒清除掉;第六章细胞因子第二节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中文名、英文名、代表性细胞因子、主要功能)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生物学特性列举名称产生细胞主要效应IL-2 活化的T细胞刺激T、B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NK、巨噬细胞杀伤活性IL-28 活化的多种免疫细胞是抗病毒作用IL-29二、干扰素(interferon,IFN):干扰病毒感染和抑制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1.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病毒感染是合成Ⅰ型干扰素最强有力的天然诱生剂,具有抗病毒作用;2.Ⅱ型干扰素,干扰素-γ,参与多种免疫调节的作用3.Ⅲ型干扰素,IL-28,IL-29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TNF-α: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等分泌(1975)TNF-β: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等产生(1968)主要功能:正常:介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抗肿瘤异常(过量):恶液质(cachexia)、败血症休克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多发性硬化症等四、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能够选择性地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其他造血祖细胞)定向增殖分化而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IL-3,多能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五、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一类可促进相应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EGF转化生长因子-β(正或负调节作用)——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六、趋化因子(chemokines)趋化作用: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1.CXC亚族2亚族3.C亚族4.CX3C亚族“部分细胞因子”小结细胞因子(Cytokine, CK):由多种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低分子量的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共六大类: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IL-1,IL-2,……,IL-38,等(?)IL-2:促进T、B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杀伤活性;IL-28,IL-29:即Ⅲ型干扰素,抗病毒。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期末复习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1.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功能。
2.抗原:是一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抗原表位。
4.共同抗原: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带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5.交叉反应: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簇的不同抗原之间出现的反应。
6.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7.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8.补体: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三十余总组分。
9.免疫应答: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全过程。
10.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1.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微生物。
12.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是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游离于细胞质中,每个菌体内可达数万个。
13.菌落:单个细菌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4.菌台:多个菌落融合成片。
15.热原质:又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16.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7.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
18.无菌:无活菌存在。
19.无菌操作: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20.抗酸杆菌:由于菌体含大量分枝菌酸,故不易着色,但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盐酸乙醇的脱色。
21.条件致病菌: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平衡状态破坏时可引起疾病者。
2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进入血液,大量繁殖,引起全身化脓性病变23.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B052医学免疫学Ⅱ》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49.对Ig类别转换的正确理解是(C)
A.不接受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节B.一般不需要抗原诱导产生C.由IgG向IgE转换D.转换后的Ig其V区不变E.转换后的Ig其V区发生变化
50.对半抗原的正确理解是(B)
A.能够直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B.是小分子物质C.通常是多肽D.本身有免疫原性E.不能与抗体分子结合
A.分子量不同B.VH不同C.Fc段不同D.Fab段不同E.CH不同
68.铰链区位于(A)
A.CH1和CH2之间B.CH2和CH3之间C.V区和C区之间D.H链和L链之间E.CH和CL之间
69.接种抗毒素的免疫是(B)
A.人工主动免疫B.人工被动免疫C.效果与死疫苗相同D.效果与活疫苗相同E.常常引起免疫耐受
42.不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组织损伤机制是(D)
A.由位于组织细胞表面自身抗原刺激产生的自身抗体引起B.由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针对自身抗原引起C.游离的自身抗原与自身抗体形成复合物引起D.对外来抗原引起的I型超敏反应E.IV型超敏反应
C
43.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效应细胞有(D)
A.T细胞B.B细胞C.红细胞D.NK细胞E.肥大细胞
75.具有抗原特异识别受体的细胞是(B)
A.巨噬细胞B.T细胞C.树突状细胞D.NK细胞E.上皮细胞
14.IgG的特点是(A)
A.含有四肽链的单体B.由五聚体组成C.含有分泌片D.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E.不含铰链区
15.IgG分子中能与巨噬细胞Fc受体结合的功能区是(D)
A.CLB.VLC.VHD.CH3 E.CH1
16.IgG重链绞链区位于(B)
A.在CH1链内B.在CH1和CH2之间C.在CH2和CH3之间D.在CH3和CH4之间E.在VH和CH1之间
免疫学 复习资料
1.免疫的基本功能是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2.与免疫相关的分子有以下几类: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3.构成抗原的条件主要是:异源性,大分子,分子结构,物理性,完整性。
4.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是:细胞溶解,细胞粘附,调理作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
5.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K细胞,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树突状细胞。
6.免疫的基本特点是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7.与免疫反应相关的细胞有以下几类:T,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辅佐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8.抗体分为五种,分别是:IgG, IgA, IgE, IgM, IgD。
9.抗体单体是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
10.正常组织和液体中的抗菌物质有: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干扰素,防御素。
11.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分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12.T细胞重要的表面标志是T细胞抗原受体,CD2,CD3,CD4,CD8,有丝分裂原受体。
13.细菌抗原包括:菌体抗原,荚膜抗原,鞭毛抗原,菌毛抗原,菌素抗原、14.细胞因子家族主要包括:白细胞介数,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
15.先天免疫系统的细胞是:K细胞,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树突状细胞。
16.细胞因子的主要用途是: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治疗,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17.B细胞重要的表面标志有:B细胞抗原受体,Fc受体,补体受体,有丝分裂原受体。
18.基因工程抗体分为五种,分别是:嵌合抗体,重构抗体,单链抗体,Ig相关分子,噬菌体抗体。
19.抗效应T细胞主要有CTL和TDTH细胞,分别起着细胞毒作用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20.血清学技术包括:凝聚性反应,标记抗体技术,有补体参与的反应,中和反应,电免疫反应等。
名词解析1、异嗜性抗原: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2、抗原:指那些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性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3、抗体(Ab):是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活化、增值、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
医学免疫学重点期末复习精编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期末复习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术语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白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胸腺骨髓法氏囊(禽类)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固有免疫组成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其他(嗜酸TCRBCRCD分子黏附分子MHC分子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受体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免疫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分类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 T细胞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先(0~96小时)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无记忆性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作用特点:获得性(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特异性(TCR/BCR)记忆性耐受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术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B052医学免疫学Ⅱ》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B052医学免疫学Ⅱ》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是(C)A.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反应发生慢B.不具有明显个体差异 C.对变应原易产生IgE型抗体 D.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 E.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2.Ⅱ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是(E)A.IgG或IgM类抗体参与B.抗原位于细胞表面C.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 D.以上都不是 E.以上都是3.Ⅲ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是(D)A.常在几分钟内发病B.损伤过程与补体和抗体无关C.主要由位于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引起D.主要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引起 E.以上都是4.Ⅳ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是(B)A.反应发生较快B.反应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C.效应与巨噬细胞无关 D.效应与B细胞有关 E.皮肤反应与青霉素皮试一样5.B细胞的功能有(E)A.产生抗体B.提呈抗原C.分泌细胞因子D.表达MHCII类分子 E.以上都有6.B细胞发育成熟的免疫器官是(A)A.骨髓B.胸腺C.脾脏D.淋巴结E.扁桃体7.B细胞活化需要(A)A.抗原向B细胞提供第一活化信号B.抗原向B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 C.Th细胞CD40分子提供第一活化信号 D.Th细胞CD4分子提供第二活化信号 E.干扰素作用8.C3a的作用是(E)A.具有粘附作用B.具有酶的作用C.参与C3转化酶的组成 D.参与C5转化酶的组成 E.具有过敏毒素的作用9.CD4阳性T细胞一般是(A)A.辅助T细胞B.杀伤T细胞C.不分泌细胞因子的T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 E.高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10.CD8阳性的T细胞的TCR识别的是(E)A.抗原抗体复合物B.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C.膜攻击复合物 D.抗原肽和MHCII类分子复合物 E.抗原肽和MHCI类分子复合物11.HLAI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有(B)A.T细胞B.B细胞C.NK细胞D.以上都表达E.以上都不表达12.HLAI类分子是(C)A.由相同的二条α链组成的B.类似免疫球蛋白C.其中一条链是α链 D.只表达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E.由TCR基因编码13.HLA基因复合体位于人(A)A.第6号染色体B.第12号染色体C.第20号染色体D.第8号染色体E.第1号染色体14.IgG的特点是(A)A.含有四肽链的单体B.由五聚体组成C.含有分泌片D.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E.不含铰链区15.IgG分子中能与巨噬细胞Fc受体结合的功能区是(D)A.CLB.VLC.VHD.CH3E.CH116.IgG重链绞链区位于(B)A.在CH1链内B.在CH1和CH2之间C.在CH2和CH3之间 D.在CH3和CH4之间 E.在VH和CH1之间17.Ig的类别与下列哪项有关(D)A.L链B.J链C.二硫键D.H链E.可变区18.Ig根据其CH(重链恒定区)不同可分为(A)A.5类B.2类C.3类D.2型E.3型19.MHCII类分子将抗原肽提呈给(B)A.B细胞B.CD4阳性的T细胞C.CD8阳性的T细胞D.NK细胞E.红细胞20.NK细胞的功能是(A)A.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的靶细胞B.吞噬细菌C.分泌抗体 D.提呈抗原 E.特异杀伤带有抗原的肿瘤细胞21.NK细胞功能是(D)A.吞噬病原微生物B.产生IgEC.提呈抗原D.通过ADCC效应杀伤某些肿瘤 E.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22.Tc细胞释放胞浆内的颗粒含有(B)A.补体B.穿孔素C.组织胺D.IgE.粘附分子23.TD抗原可以是以下哪种成分(D)A.小分子物质B.抗原决定基C.细菌脂多糖D.蛋白质 E.表位24.TD抗原是(B)A.抗原决定基B.胸腺依赖抗原C.免疫佐剂D.胸腺非依赖抗原 E.半抗原25.Th细胞在B细胞的免疫应答中的辅助作用表现为(D)A.提供免疫球蛋白B.摄取抗原C.递呈抗原给B细胞D.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活化信号E.提供补体26.Th细胞在B细胞免疫应答中的辅助作用是(B)A.向B细胞提供第一活化信号B.向B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 C.Th细胞CD4分子提供第一活化信号 D.Th细胞CD3分子提供第二活化信号 E.不包括细胞因子的作用27.TI抗原的特征是(C)A.引起强的IgG应答B.通常是蛋白C.引起抗体产生不需T细胞参与 D.引起抗体产生需T细胞参与 E.能够与TCR结合28.T或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过程不包括(C)A.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产生B.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D.T、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29.T细胞发育成熟的免疫器官是(B)A.骨髓B.胸腺C.脾脏D.淋巴结E.扁桃体B30.半抗原(B)A.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B.有反应性但没有免疫原性C.有免疫原性,但没有反应性D.既没有免疫原性,也没有反应性 E.多数为蛋白质31.半抗原是(D)A.单独能够引起免疫应答B.是大分子物质C.通常是多肽 D.本身不能单独刺激产生抗体 E.只有与载体偶联才能与抗体分子结合32.表达HLAII类分子的细胞是(C)A.NK细胞B.静止T细胞C.B细胞D.红细胞E.浆细胞33.表达HLAI类分子的细胞是(E)A.B细胞B.单核细胞C.上皮细胞D.T细胞E.以上各细胞都有34.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不经过(A)A.C1、C2B.C3、C6C.C5、C7D.C6、C8E.C7、C935.补体膜攻击复合物是(A)A.C5b6789B.C4b2b3bC.C4b3bD.C3bBbE.C4b2b36.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包括(E)A.介导的细胞溶解B.调理作用C.引起炎症反应D.清除免疫复合物 E.以上都包括37.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不包括(E)A.介导细胞溶解B.调理作用C.引起炎症反应D.清除免疫复合物 E.特异杀伤靶细胞38.不成熟的B细胞在下列哪种免疫器官中发育成熟(A)A.骨髓B.胸腺C.脾脏D.淋巴结E.扁桃体39.不属于II型超敏反应的特征是(D)A.IgG或IgM类抗体参与B.抗原位于细胞表面C.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 D.有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参与 E.有补体参与40.不属于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过程的是(D)A.T细胞识别抗原肽与MHC分子复合物B.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C.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D.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E.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41.不属于细胞因子功能特点的是(E)A.相互可以具有协同作用B.相互可以具有拮抗作用C.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具有多效性D.一种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E.可以特异结合抗原42.不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组织损伤机制是(D)A.由位于组织细胞表面自身抗原刺激产生的自身抗体引起 B.由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针对自身抗原引起 C.游离的自身抗原与自身抗体形成复合物引起 D.对外来抗原引起的I型超敏反应 E.IV型超敏反应C43.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效应细胞有(D)A.T细胞B.B细胞C.红细胞D.NK细胞E.肥大细胞44.参与II型超敏反应损伤的效应细胞是(D)A.T细胞B.B细胞C.红细胞D.NK细胞E.肥大细胞45.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是(B)A.IgGB.IgAC.IgMD.IgDE.IgE46.超急性排斥发生于(B)A.移植手术后数周内B.移植手术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C.移植手术后数月D.移植手术后数年E.移植手术后反复发作47.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特点除外(C)A.对抗原发生反应的是T细胞B.出现反应需24小时以上 C.IgG参与反应 D.细胞因子起关键作用 E.巨噬细胞有重要作用48.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是(D)A.补体在动脉壁大量沉着B.动脉周围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C.表皮水肿 D.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的炎症反应 E.小血管周围红细胞浸润D49.对Ig类别转换的正确理解是(C)A.不接受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节B.一般不需要抗原诱导产生 C.由IgG向IgE转换 D.转换后的Ig其V区不变 E.转换后的Ig其V区发生变化50.对半抗原的正确理解是(B)A.能够直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B.是小分子物质C.通常是多肽 D.本身有免疫原性 E.不能与抗体分子结合51.对单克隆抗体的正确理解是(B)A.由多种B细胞分泌的抗体B.由一个B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 C.与对多种抗原表位反应 D.含有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E.特异性不高,易出现交叉反应52.对免疫耐受基本概念错误的理解是(A)A.对免疫系统普遍的抑制B.只对特定的抗原不应答C.表现为特异的免疫不应答D.具有免疫特异性E.T、B细胞都可以引起耐受53.对免疫耐受基本概念错误的理解是(A)A.对免疫系统普遍的抑制B.只对特定的抗原不应答C.表现为特异的免疫不应答D.具有免疫特异性E.T、B细胞都可以引起耐受54.对细胞因子的错误理解是(C)A.是低分子量的蛋白B.具有多效性C.能够与抗原结合 D.自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E.具有拮抗或协同效应55.对于C3的理解,下列哪项是正确的(D)A.不参与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B.只参与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C.能够被C1酯酶裂解 D.其片段参与补体激活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的组成 E.其片段参与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的组成56.对于C5转化酶的错误理解是(B)A.两条激活途径的C5转化酶组成成分不相同B.两条激活途径的C5转化酶的功能不同 C.两条激活途径的C5转化酶组成成分不同,功能相同 D.旁路激活途径的C5转化酶可以裂解C5 E.经典激活途径的C5转化酶不可以裂解C457.对于HLAI类分子的正确理解是(D)A.是由相同的二条α链组成的B.具有补体功能C.只表达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D.由重链(α链)和β2M组成 E.由Ig基因编码F58.肥大细胞颗粒内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有(A)A.组织胺B.白三烯C.细胞因子D.免疫球蛋白E.IgE受体59.肥大细胞释放胞浆内的颗粒含有(C)A.补体B.穿孔素C.组织胺D.IgE.MHC分子60.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D)A.IgGB.分泌型IgAC.IgED.IgME.血清型IgA61.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的细胞是(D)A.CD1阳性细胞B.CTLA-4阳性细胞C.CD8阳性T细胞 D.CD4阳性T细胞 E.CD2阳性T细胞62.辅助抗原增强免疫原性的物质被称为(B)A.抗原B.佐剂C.调理素D.半抗原E.变应原G63.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A)A.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B.MHCⅡ类分子C.CD分子D.黏附分子E.细胞因子受体64.关于T细胞介导的免疫,下列哪点是错误的?(C)A.Th细胞参与B.需有抗原刺激C.不需要巨噬细胞参与效应功能 D.释放淋巴因子 E.特异杀伤靶细胞J65.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不包括(E)A.N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B.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C.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D.巨噬细胞的抗肿瘤作用E.肿瘤细胞MHC分子表达降低66.既是过敏毒素又是趋化因子的补体片断是(C)A.C5bB.C4aC.C5aD.C3bE.C3d67.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的依据是(E)A.分子量不同B.VH不同C.Fc段不同D.Fab段不同E.CH不同68.铰链区位于(A)A.CH1和CH2之间B.CH2和CH3之间C.V区和C区之间 D.H链和L链之间 E.CH和CL之间69.接种抗毒素的免疫是(B)A.人工主动免疫B.人工被动免疫C.效果与死疫苗相同 D.效果与活疫苗相同 E.常常引起免疫耐受70.接种疫苗属于(A)A.抗原特异免疫B.抗原非特异免疫C.人工被动免疫D.与接种抗毒素效果一样E.与接种细胞因子制剂效果一样71.经典补体激活途径中各补体成分的活化顺序是(B)A.C124356789B.C142356789C.C145236789D.C124536789E.C12345678972.巨噬细胞作用是(B)A.产生抗体B.吞噬、消化抗原C.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D.不分泌细胞因子E.上述全部73.具有调理作用中的免疫球蛋白(E)A.能够和巨噬细胞特异结合B.能够和B细胞特异结合C.主要是IgMD.主要是IgEE.主要是IgG74.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片段是(C)A.C3bB.C4bC.C3aD.C5bE.C2b75.具有抗原特异识别受体的细胞是(B)A.巨噬细胞B.T细胞C.树突状细胞D.NK细胞E.上皮细胞76.具有四肽链结构的Ig是(E)A.IgGB.IgEC.IgAD.IgME.以上都是77.具有五个四肽链结构的Ig是(D)A.IgGB.IgEC.IgAD.IgME.IgDK78.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的特殊区域是(B)A.可变区B.高变区C.恒定区D.绞链区E.二硫键79.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E)A.Fc片段B.轻链的V区C.重链的V区D.重链的C区 E.重链和轻链的V区80.抗体再次应答特点的是(D)A.潜伏期长B.产生的抗体量少C.缓慢到达平台期D.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E.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M81.抗体直接结合抗原的特殊区域被称为(B)A.可变区B.高变区C.恒定区D.绞链区E.二硫键82.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取决于(D)A.抗原分子化学性质B.抗原分子量大小C.抗原结构的复杂性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83.抗原决定基被认为是(B)A.大分子蛋白质分子B.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 C.不能与抗体结合 D.不能与TCR结合 E.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84.抗原是(E)A.可以是蛋白B.可以是多肽C.能够与抗体结合D.能够与抗原识别受体结合 E.以上都是85.可以引起免疫耐受的细胞是(C)A.NK细胞B.巨噬细胞C.肥大细胞D.T细胞E.树突状细胞86.可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原因包括(E)A.营养不良B.恶性肿瘤C.感染D.免疫抑制药物E.以上都包括L87.赖抗原是(C)A.必须在胸腺中产生B.不刺激机体产生抗体C.TD抗原 D.TI抗原 E.通常是多糖M88.免疫调节包括以下哪项?(E)A.抗原、抗体的调节B.各种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C.神经-内分泌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D.独特性网络调节 E.以上都包括89.免疫球蛋白四条肽链应该是(C)A.分子量一样大B.分子量各不相同C.分子量两条轻链相同、两条重链相同 D.只有重链能够结合抗原 E.只有轻链能够结合抗原90.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点不包括(D)A.患者可出现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感染B.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高 C.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增高 D.经常没有临床症状 E.感染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免疫缺陷的成分及其程度。
免疫学复习资料以及试题
医学免疫学复习资料卫生检验孙书强思考题:1、述免疫的现代概念和免疫反应的三种功能。
2、试述机体生理屏障的作用及意义。
3、试述抗原的概念、抗原必备的条件,举例说明医学上常见的抗原。
4、试述补体系统的重要组成、性质、激活途径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5、免疫系统有哪些免疫器官、主要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是什么?6、什么叫抗体?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几IgG.、IgM、SIgA的特性和功能。
7、简述T淋巴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和亚群?细胞免疫是怎样发挥作用的?8、什么叫超敏反应?试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病种举例。
9、什么是脱敏疗法?试述第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0、举例说明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试验的用途。
11、简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E-花环试验、迟发型变态反应皮肤试验的实际应用。
12、比较死疫苗和活疫苗的优缺点,并各举2-3种常用疫苗。
13、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并各举2种常用制剂。
14、名词解释:免疫、半抗原、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MHC、HLA、免疫应答、疫苗、类毒素、超敏反应各章节复习内容免疫学绪论与抗感染免疫一名词解释1.免疫 2.免疫防御 3.免疫稳定 4.免疫监视二、填空题1.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2.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表现为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3.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表现为肿瘤或持续病毒感染。
4.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5.机体的免疫应答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固有性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另一种称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
6.固有性免疫应答在感染早期执行防卫功能;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感染后期和防止再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
7.T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作用。
三、单项选择题1.免疫稳定功能异常时表现为(C )A.超敏反应 B.免疫缺陷 C.自身免疫病 D.肿瘤 E.反复感染2.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就是( C )A.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B.机体清除自身损伤或衰老细胞的一种功能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杀灭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3.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高会导致( C )A.严重感染 B.免疫缺陷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肿瘤四、多项选择题1.免疫的功能不包括( CE )A.免疫防御 B.免疫稳定 C.蛋白质的消化 D.免疫监视 E.蛋白质的吸收2.参与固有性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有(ADE )A.巨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3.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执行者是( BC )A. NK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APC细胞 E.吞噬细胞五、简答题1.简述现代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免疫复习题
免疫复习题免疫学是研究机体抵抗疾病的科学,对于医学生来说,免疫学是他们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为了帮助同学们回顾免疫学的知识点,下面给出一些免疫复习题供大家参考和练习。
1. 免疫系统的功能是什么?2. 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它包括哪些机制?3. 什么是特异性免疫防御?它包括哪些机制?4. T细胞和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5. 免疫途径可以按照免疫辅助的方式分为哪两种?6. 请解释一下免疫记忆的原理和作用。
7. 免疫系统出现失调可能导致哪些疾病?8. 请简要介绍一下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9. 什么是疫苗?它是如何激活免疫系统的?10. 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攻击外来入侵的病原体?11. 免疫系统的机械性防御包括哪些方面?12. 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是如何起作用的?13. 什么是免疫调节?它在免疫系统中有何作用?14. 免疫系统在抗肿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15. 请说明自身免疫疾病的原因和表现。
16. 免疫系统在衰老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17. 免疫系统的发育是如何进行的?18. 免疫系统对于移植器官和异种移植有何作用?19. 免疫反应如何参与过敏反应?20.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对免疫防御有何影响?以上是一些免疫学的复习题,希望能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知识。
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记住答案,还要注意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机制。
免疫学是一个广阔而深入的学科,掌握了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理解和应用医学知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些复习题的练习,对免疫学的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为日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lymphocyte homing 淋巴细胞归巢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2.innate immune response 固有免疫应答机体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在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凋亡,畸变的细胞等“非己”的抗原异物后迅速活化并有效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或体内“非己”的物质,产生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监视,自稳等保护作用的生理过程。
3.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适应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T、B细胞)识别抗原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4.antigen determinant 抗原决定基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5.adjuvant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6.Super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
且不受MHC限制,故称为超抗原。
7.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指具有杀伤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死靶细胞的过程。
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互补决定区即抗原互补决定区。
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plement 补体是存在于人或动物血清、组织液及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0.cytokine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11.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分化抗原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提纲与重点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组织(2)免疫细胞(3)免疫分子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防止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入-清除已经侵入机体的病原体(2)免疫监视-清除损伤、衰老细胞-发现、清除变异细胞(3)免疫自稳-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概念)(1)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的过程。
(2)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3) MALT:即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指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及具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淋巴组织。
2、(功能)(1) 骨髓(BM)的功能:1)各类血细胞发生和细胞发生的场所-红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免疫细胞-祖T细胞(Pro-T)2)B、NK细胞的分化、成熟:-产生有功能的B、NK细胞3)体液免疫应答场所:-B细胞→产生抗体(再次免疫应答时)(外周免疫器官:初次/再次应答场所)(2) 胸腺(Thymus)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作用(调节免疫细胞活性)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删除自身免疫性T细胞)(3) 淋巴结(Lymph node)的功能:1) 成熟T和B细胞定居场所2) T和B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场所3)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 过滤、清除感染组织中的异物(4) 脾(Spleen)的功能:1)成熟B和T细胞定居场所2)B和T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场所3)过滤、清除感染血液中的异物4)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5)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粘膜局部免疫应答场所2)产生分泌型IgA第三章抗原1、(概念)(1) 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是与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2) 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与种属无关的共同抗原。
(3) 独特型抗原:指以抗原识别受体(Ab、BCR、TCR)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结构作为表位的自身抗原。
免疫学复习资料 原版
免疫学绪论一、免疫(Immunity)的概念1、古典免疫的概念:免除疫病,免除感染。
局限在抵抗微生物,随着免疫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许多现象与微生物无关。
2、免疫的概念:是指动物(人)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排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二、免疫的基本特性1、识别自身与非自身(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基础免疫应答:抗原物质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该抗原的过程。
(1)识别的基础:免疫细胞,膜表面抗原受体。
(2)识别功能非常精细: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组织和细胞。
识别功能降低:对病原微生物和肿瘤的防御能力降低;识别功能过强、紊乱或功能失调:则自身免疫病的发生2、特异性(Specificity)是建立诊断方法的基础,能对抗原极微细的差别加以区别。
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特异性(针对性)。
不同疫苗引起的免疫保护不同,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多血清型的病原体。
3、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如中枢神经系统一样,具有记忆功能。
(1)免疫记忆的基础:免疫记忆细胞;(2)免疫记忆可以使机体迅速建立起相应的免疫力(再次接触抗原)。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又称抵抗感染(Defence)或防御传染(1)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御、消灭、清除各种病原微生物或非己物质,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侵袭的能力。
(2)免疫防御功能过强(亢进):可引起传染性变态反应,造成机体组织器官损伤;(3)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或缺失:引起机体反复感染(免疫缺陷病)。
2、自身稳定(Homeostasis)又称免疫稳定(1)自身稳定:是指机体具有清除衰老和破坏的组织细胞及代谢和损伤所产生的废物,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平衡,保证机体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功能。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考前复习题--老师供题
1、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调节B、免疫缺陷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监视2、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是( )A、PasteurB、BehringC、JennerD、BorderE、Burner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A、KohlerB、BorderC、KochD、BurnetE、Pasteur4、参与固有性免疫应答的免疫分子是( )A、TCRB、BCRC、NK细胞D、补体E、Ab5、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美国B、日本C、英国D、德国E、中国6、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B、有利的C、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D、有利无害E、有害无利7、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区别是( )A、中枢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B、外周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C、中枢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D、外周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E、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成熟的场所,而外周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分布、定居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8、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腔上囊B、脾C、胸腺D、淋巴结E、骨髓9、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B、免疫细胞、黏膜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D、免疫分子、黏膜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E、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10、人体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胸腺和淋巴结B、胸腺和骨髓C、淋巴结和脾D、骨髓和黏膜免疫系统E、脾和胸腺11、胸腺的作用是( )A、T细胞成熟、分化场所B、B细胞定居场所C、T细胞发生场所D、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E、T细胞定居场所12、超抗原( )A、可以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或B细胞B、须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处理C、与自身免疫病无关D、有严格的MHC限制性E、只能活化一个相应的T细胞克隆13、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大分子蛋白质抗原常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基B、抗原诱导免疫应答必须有T细胞辅助C、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有相同的抗原决定基D、抗原不一定只诱导正免疫应答E、半抗原虽无免疫原性,但可与相应抗体结合14、属于自身抗原的是( )A、ABO血型抗原B、肺炎球菌荚膜多糖C、类脂D、眼晶体蛋白E、破伤风类毒素15、某些抗原称为TI-Ag,这是因为( )A、抗原来源于非胸腺组织B、它诱生的抗体是在骨髓中产生的C、它诱生的抗体属于IgG类抗体D、抗原往往具有复杂和不相同的抗原决定簇E、它能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16、属于异嗜性抗原的是( )A、Rh抗原与人的RBCB、AFP与乙肝病毒C、马血清与破伤风杆菌D、大肠杆菌O14型的多糖抗原与人结肠粘膜E、类毒素与抗毒素17、与载体偶联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 )A、变应原B、完全抗原C、载体D、佐剂E、半抗原18、动物血清抗毒素对人而言属于( )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独特型抗原D、共同抗原E、合成抗原19、甲、乙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 )A、半抗原B、共同抗原C、TD-AgD、TI-AgE、完全抗原20、超抗原与T细胞结合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主要与CD4T细胞结合B、不需APC加工C、与TCRVβ链结合D、直接与APC的MHCⅡ类分子非多态区外侧结合E、有MHC限制性21、关于TI抗原哪项是错误的( )A、包括细菌脂多糖、肺炎球菌荚膜多糖、伤寒杆菌鞭毛抗原B、产生的抗体只能是IgMC、刺激机体不引起免疫记忆,故不表现再次应答D、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E、能刺激无胸腺或无T细胞机体产生抗体22、只具有与抗体结合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是( )A、自身抗原B、半抗原C、完全抗原D、胸腺依赖性抗原E、胸腺非依赖性抗原23、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决定基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B、抗原决定基的数目C、抗原的免疫反应性D、抗原的异物性E、抗原的分子量24、凡具有强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为( )A、100kDB、<10kDC、<4kDD、≥l0kDE、10kD25、下列生物制品中对人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人血浆丙种球蛋白B、BSAC、类毒素D、动物来源的抗毒素E、苯胺26、抗原在机体中不可能诱导出现( )A、免疫耐受B、超敏反应C、免疫缺陷D、自身免疫性疾病E、免疫排斥27、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 )A、特异性反应B、非特异性反应C、交叉反应D、过敏反应E、以上都是28、决定抗原与抗体反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载体B、抗原决定基C、佐剂D、TI-AgE、TD-Ag29、阿司匹林引起服用者出现溶血现象是由于( )A、药物可引起人红细胞溶解B、由针对药物的抗体引起C. 由细胞因子引起D、通过阿司匹林激活补体而使红细胞溶解E、载体-半抗原结合效应所致30、下列属于天然佐剂是( )A、多聚核苷酸B、内毒素C、福氏完全佐剂D、百日咳杆菌E、福氏不完全佐剂31、与载体蛋白偶联后可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超抗原B、完全抗原C、酵母多糖D、半抗原E、DNA32、B细胞识别抗原决定基的特点是( )A、特异性识别隐蔽抗原决定基B、特异性识别载体与隐蔽的抗原决定基C、特异性识别载体决定基D、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基E、特异性识别所有的抗原决定基33、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 )A、异种抗原B、自身抗原C、异嗜性抗原D、同种异体抗原E、超抗原34、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是( )A、IgAB、IgMC、IgED、IgDE、IgG35、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抗体( )A、抗毒素血清B、刀豆蛋白C、淋巴细胞抗血清D、胎盘丙种球蛋白E、白喉抗毒素36、下列分泌液中不含IgA的是( )A、唾液B、初乳C、支气管黏液D、肠道分泌液E、汗液37、下列成分有可能与大分子抗原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反应的是( )A、IgG的H链B、IgG的L链D、Fc段E、F(ab′)2段38、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抗体是( )A、IgG类抗体B、IgM类抗体C、IgA类抗体D、IgD类抗体E、IgE类抗体39、在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是( )A、IgGB、IgDC、IgED、IgME、IgA40、天然ABO血型抗体属于( )A、IgAB、IgMC、IgGD、IgDE、IgE41、合成sIgA分泌片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浆细胞D、黏膜上皮细胞E、肥大细胞42、不具有FcγR的细胞是( )A、单核细胞B、浆细胞C、中性粒细胞D、巨噬细胞E、NK细胞43、人体内开始合成IgM的时间是( )A、胎儿早期B、出生后1个月C、出生后3个月D、出生后6个月E、胎儿晚期44、脐血中哪类Ig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 )A、IgMB、IgAC、IgGD、IgD45、有四个重链恒定区的Ig是( )A、IgD和IgMB、IgA和IgMC、IgD和IgAD、IgM和IgEE、IgA和IgE46、3~6个月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哪类Ig不足( )A、IgMB、IgGC、IgED、sIgAE、IgD47、儿童患肠道寄生虫病时血液和肠粘液中哪种Ig可增高( )A、IgGB、IgAC、IgMD、IgDE、IgE48、中和作用最强的Ig是( )A、IgMB、IgGC、IgED、IgAE、IgD49、IgG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至少需要( )A、1个B、2个C、4个D、5个E、3个50、sIgA的J链的合成细胞是( )A、巨噬细胞B、淋巴结中的浆细胞C、B细胞D、黏膜下浆细胞E、黏膜上皮细胞51、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 )A、IgMB、IgEC、IgAD、IgDE、IgG52、人类IgD的主要分布细胞是( )B、DC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D、T细胞E、肥大细胞53、关于抗体,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抗体都是体外产生的B、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黏膜表面及分泌液中C、抗体是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D、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E、抗体是指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54、下列哪个部位的浆细胞一般情况下不能产生IgE ( )A、胃肠道黏膜B、鼻咽C、支气管D、扁桃体E、脾脏55、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A、IgAB、IgDC、IgGD、IgME、IgE56、在抗感染过程中,补体发挥作用依次出现的途径是( )A、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B、旁路途径--经典途径--MBL途径C、旁路途径--MBL途径--经典途径D、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E、MBL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57、能牢固地附着于细胞表面,但溶细胞能力有限的是( )A、C5bB、C5b6C、C5b67D、C5b678E、C5b678958、补体MBL途径的激活物是( )A、抗原抗体复合物B、脂多糖C、聚合IgAD、甘露聚糖E、酵母多糖59、全身性细菌感染时,补体活性片段发挥免疫效应作用主要通过( )A、溶解细胞作用B、ADCC作用D、清除免疫复合物E、引起炎症反应60、补体系统激活必须参加的成分是( )A、C1s、C1rB、C4和C2C、B因子和D因子D、C3 C5~C9E、D因子和P因子61、能与免疫球蛋白Fc段补体结合点相结合的补体分子是( )A、C1qB、C1sC、C3D、C1rE、以上都不是62、过敏毒素作用最强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3bB、C2aC、C3aD、C4aE、C5a63、具有较强的趋化作用和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3aB、C3bC、C4aD、C5aE、C2a64、能够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Ig是( )A、IgG1B、IgG2C、IgG3D、IgME、凝聚的IgA65、在补体经典激活过程中,不被裂解的组分是( )A、C1B、C2C、C3D、C4E、C666、以下不参加旁路激活途径的是( )A、D因子、P因子B、C3、C5C、C4、C2D、C6、C7E、B因子、C967、能通过Fc段与C1q结合的Ig是( )A、IgG1、IgG3、IgG4、IgMB、IgG1、IgG2、IgG3、IgAC、IgG1、IgG2、IgD、IgMD、IgG1、IgG2、IgG3、IgME、IgG、IgA、IgM、IgG468、以下在补体激活效应的放大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C3B、C2C、C1D、C5E、C469、经典途径中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A、IgMB、IgG3C、IgG2D、IgG1E、IgA70、关于补体描述正确的是( )A、参与凝集反应B、对热稳定C、在免疫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有免疫调节作用,无炎症介质作用E、补体只在特异性免疫效应阶段发挥作用71、以下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 )A、C3~C9B、C1~C9C、C5~C9D、C1~C4E、C1、C2、C472、关于补体三条激活途径描述错误的是( )A、三条途径的膜攻击复合物相同B、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C、经典途径从C1激活开始D、旁路途径从C3激活开始E、MBL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C4b2b73、以下不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是( )A、D因子B、B因子C、C1D、C3E、P因子74、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固有成分是( )A、C1B、C9C、B因子D、C3E、C575、同时参与补体三种激活途径的成分是( )A、C1qB、C4和C2C、C3D、B因子E、D因子76、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 )A、C1qB、C2C、C4D、C1rE、C1s77、MBL活化途径的C3转化酶是( )A、C1sB、C4b2bC、C3bBbD、C3bBbPE、D因子78、与C5转化酶形成无关的补体成分是( )A、B因子B、C5C、C4D、C3E、C279、以下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5aB、C5bC、C3aD、C3bE、C4a80、能协助清除IC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3aB、C3dC、iC3bD、C5aE、C3b81、关于CK的作用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以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B、合成和分泌是一种自我调控的过程C、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D、生物学效应强E、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82、可刺激多种造血细胞分化成熟的CK是( )A、TGFB、ILC、TNFD、IFNE、SCF83、属于CXC趋化性细胞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IL是( )A、IL-1B、IL-2C、IL-3D、IL-4E、IL-884、以下IL-2的主要产生细胞是( )A、巨噬细胞B、NK细胞C、树突状细胞D、肥大细胞E、活化T 细胞85、集落刺激因子不包括( )A、EPOB、TNFC、TPOD、GM-CSFE、SCF86、与肿瘤病人进行性消瘦有关的CK是( )A、IL-8B、IFNC、IL-2D、TNF-αE、IL-187、在Ig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转换为IgE的CK是( )A、IL-1B、IL-2C、IL-4D、IL-6E、TNF88、不属于CK特性的是( )A、重叠性B、拮抗性C、特异性D、多效性E、协同性89、CD4主要表达于( )A、CTLB、B细胞C、NK细胞D、ThE、Mφ90、CD8主要表达于( )A、CTLB、B细胞C、NK细胞D、ThE、APC91、CD2分子又称为( )A、LFA-1B、LFA-2C、LFA-3D、ICAM-1E、ICAM-292、CD28分子的配体是( )A、CD58B、ICAM-1C、MHCⅠ类分子D、TCRE、CD80/CD8693、CD4分子为单链跨膜糖蛋白,共有4个IgSF结构域,其中可与HIVgp120相结合的结构域是( )A、第1、2个V结构域B、第2个V结构域C、第2个C2结构域D、第1个V结构域E、第1个C2结构域94、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是( )A、CRB、T细胞受体C、B细胞受体D、NK细胞受体E、IgFc受体95、下列哪一种细胞不表达HLAⅠ类抗原( )A、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成熟的红细胞D、上皮细胞E、中性粒细胞96、属于a 型Ⅰ类的HLA基因是( )A、DP、DQ、DRB、A、B、CC、E、G、FD、K、D、LE、Eb、Ea.Ab、Aa97、MHC分子中不形成Ag结合槽的结构域是( )A、Ⅱ类分子的α1B、Ⅱ类分子的β1C、Ⅱ类分子的α2和β2D、Ⅰ类分子的α1E、Ⅰ类分子的α298、HLAⅠ类抗原的主要功能是( )A、向Th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B、向Tc 细胞提呈内源性抗原肽C、向Th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D、向Tc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E、向γδTc细胞提呈内源性抗原肽99、人类HLAⅠ类抗原β2m链编码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是( )A、第2号染色体短臂B、第6号染色体长臂C、第9号染色体长臂D、第l5号染色体短臂E、第6号染色体短臂100、MHC分子中不参与构成Ag结合槽的结构域是( )A、Ⅰ类分子的α1B、Ⅰ类分子的α2C、Ⅰ类分子的α3D、Ⅱ类分子的α1E、Ⅱ类分子的β1101、抗原肽中与HLA肽结合区结合的氨基酸称为( )A、锚定残基B、可变区C、Ig样区D、共同基序E、跨膜区102、不属于MHC经典Ⅰ类和Ⅱ类基因的是( )A、HLA-AB、HLA-BC、HLA-ED、HLA-DRE、HLA-C103、下列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细胞是( )A、CD4Th1细胞B、CD4Th2细胞C、γδT细胞D、αβT细胞E、CD8Tc细胞(CTL细胞)104、感染期间患者体内产生的急性期蛋白是( )A、MBLB、乳铁蛋白C、热休克蛋白D、C4结合蛋白E、免疫球蛋白105、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后( )A、0-4小时之内B、0-24小时之内C、4-48小时之内D、4-96小时之内E、24-96小时之内106、对寄生虫具有吞噬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淋巴细胞107、巨噬细胞所不具备的受体是( )A、IgGFc受体B、抗原识别受体C、细胞因子受体D、甘露糖受体E、C3b受体108、下列淋巴细胞中,不属固有免疫细胞的是( )A、γδT细胞B、αβT细胞C、NKT细胞D、NK细胞E、B1细胞选择题答案1、E2、B3、D4、D5、E6、C7、E8、E9、E 10、B11、A 12、A 13、B 14、D 15、E 16、D 17、E 18、A 19、B 20、E 21、B 22、B 23、A 24、A 25、E 26、D 27、C 28、B 29、E 30、D 31、D 32、D 33、D 34、E 35、B 36、E 37、E 38、A 39、D 40、B 41、D 42、B 43、E 44、A 45、D 46、D 47、48、A 49、B 50、D 51、E 52、A 53、A 54、E 55、D 56、C 57、D 58、D 59、C 60、D 61、A 62、E 63、D 64、E 65、E 66、C 67、D 68、A 69、A 70、C 71、C 72、B 73、C 74、D 75、C 76、A 77、B 78、B 79、D 80、E81、A 82、E 83、E 84、E 85、B 86、D 87、C 88、C 89、D 90、A91、B 92、E 93、A 94、B/C 95、C 96、B 97、C 98、B、99、D 100、C 101、A 102、C 103、C 104、C 105、C 106、A 107、B 108、B1、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调节B、免疫缺陷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监视2、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是( )A、PasteurB、BehringC、JennerD、BorderE、Burner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A、KohlerB、BorderC、KochD、BurnetE、Pasteur4、参与固有性免疫应答的免疫分子是( )A、TCRB、BCRC、NK细胞D、补体E、Ab5、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美国B、日本C、英国D、德国E、中国6、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B、有利的C、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D、有利无害E、有害无利7、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区别是( )A、中枢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B、外周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C、中枢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D、外周免疫器官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E、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成熟的场所,而外周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分布、定居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8、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腔上囊B、脾C、胸腺D、淋巴结E、骨髓9、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B、免疫细胞、黏膜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D、免疫分子、黏膜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E、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10、人体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胸腺和淋巴结B、胸腺和骨髓C、淋巴结和脾D、骨髓和黏膜免疫系统E、脾和胸腺11、胸腺的作用是( )A、T细胞成熟、分化场所B、B细胞定居场所C、T细胞发生场所D、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E、T细胞定居场所12、超抗原( )A、可以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或B细胞B、须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处理C、与自身免疫病无关D、有严格的MHC限制性E、只能活化一个相应的T细胞克隆13、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大分子蛋白质抗原常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基B、抗原诱导免疫应答必须有T细胞辅助C、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有相同的抗原决定基D、抗原不一定只诱导正免疫应答E、半抗原虽无免疫原性,但可与相应抗体结合14、属于自身抗原的是( )A、ABO血型抗原B、肺炎球菌荚膜多糖C、类脂D、眼晶体蛋白E、破伤风类毒素15、某些抗原称为TI-Ag,这是因为( )A、抗原来源于非胸腺组织B、它诱生的抗体是在骨髓中产生的C、它诱生的抗体属于IgG类抗体D、抗原往往具有复杂和不相同的抗原决定簇E、它能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16、属于异嗜性抗原的是( )A、Rh抗原与人的RBCB、AFP与乙肝病毒C、马血清与破伤风杆菌D、大肠杆菌O14型的多糖抗原与人结肠粘膜E、类毒素与抗毒素17、与载体偶联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 )A、变应原B、完全抗原C、载体D、佐剂E、半抗原18、动物血清抗毒素对人而言属于( )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独特型抗原D、共同抗原E、合成抗原19、甲、乙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 )A、半抗原B、共同抗原C、TD-AgD、TI-AgE、完全抗原20、超抗原与T细胞结合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主要与CD4T细胞结合B、不需APC加工C、与TCRVβ链结合D、直接与APC的MHCⅡ类分子非多态区外侧结合E、有MHC限制性21、关于TI抗原哪项是错误的( )A、包括细菌脂多糖、肺炎球菌荚膜多糖、伤寒杆菌鞭毛抗原B、产生的抗体只能是IgMC、刺激机体不引起免疫记忆,故不表现再次应答D、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E、能刺激无胸腺或无T细胞机体产生抗体22、只具有与抗体结合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是( )A、自身抗原B、半抗原C、完全抗原D、胸腺依赖性抗原E、胸腺非依赖性抗原23、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决定基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B、抗原决定基的数目C、抗原的免疫反应性D、抗原的异物性E、抗原的分子量24、凡具有强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为( )A、100kDB、<10kDC、<4kDD、≥l0kDE、10kD25、下列生物制品中对人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人血浆丙种球蛋白B、BSAC、类毒素D、动物来源的抗毒素E、苯胺26、抗原在机体中不可能诱导出现( )A、免疫耐受B、超敏反应C、免疫缺陷D、自身免疫性疾病E、免疫排斥27、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 )A、特异性反应B、非特异性反应C、交叉反应D、过敏反应E、以上都是28、决定抗原与抗体反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载体B、抗原决定基C、佐剂D、TI-AgE、TD-Ag29、阿司匹林引起服用者出现溶血现象是由于( )A、药物可引起人红细胞溶解B、由针对药物的抗体引起C. 由细胞因子引起D、通过阿司匹林激活补体而使红细胞溶解E、载体-半抗原结合效应所致30、下列属于天然佐剂是( )A、多聚核苷酸B、内毒素C、福氏完全佐剂D、百日咳杆菌E、福氏不完全佐剂31、与载体蛋白偶联后可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超抗原B、完全抗原C、酵母多糖D、半抗原E、DNA32、B细胞识别抗原决定基的特点是( )A、特异性识别隐蔽抗原决定基B、特异性识别载体与隐蔽的抗原决定基C、特异性识别载体决定基D、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基E、特异性识别所有的抗原决定基33、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 )A、异种抗原B、自身抗原C、异嗜性抗原D、同种异体抗原E、超抗原34、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是( )A、IgAB、IgMC、IgED、IgDE、IgG35、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抗体( )A、抗毒素血清B、刀豆蛋白C、淋巴细胞抗血清D、胎盘丙种球蛋白E、白喉抗毒素36、下列分泌液中不含IgA的是( )A、唾液B、初乳C、支气管黏液D、肠道分泌液E、汗液37、下列成分有可能与大分子抗原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反应的是( )A、IgG的H链B、IgG的L链C、Fab段D、Fc段E、F(ab′)2段38、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抗体是( )A、IgG类抗体B、IgM类抗体C、IgA类抗体D、IgD类抗体E、IgE类抗体39、在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是( )A、IgGB、IgDC、IgED、IgME、IgA40、天然ABO血型抗体属于( )A、IgAB、IgMC、IgGD、IgDE、IgE41、合成sIgA分泌片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浆细胞D、黏膜上皮细胞E、肥大细胞42、不具有FcγR的细胞是( )A、单核细胞B、浆细胞C、中性粒细胞D、巨噬细胞E、NK细胞43、人体内开始合成IgM的时间是( )A、胎儿早期B、出生后1个月C、出生后3个月D、出生后6个月E、胎儿晚期44、脐血中哪类Ig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 )A、IgMC、IgGD、IgDE、IgE45、有四个重链恒定区的Ig是( )A、IgD和IgMB、IgA和IgMC、IgD和IgAD、IgM和IgEE、IgA和IgE46、3~6个月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哪类Ig不足( )A、IgMB、IgGC、IgED、sIgAE、IgD47、儿童患肠道寄生虫病时血液和肠粘液中哪种Ig可增高( )A、IgGB、IgAC、IgMD、IgDE、IgE48、中和作用最强的Ig是( )A、IgMB、IgGC、IgED、IgAE、IgD49、IgG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至少需要( )A、1个B、2个C、4个D、5个E、3个50、sIgA的J链的合成细胞是( )A、巨噬细胞B、淋巴结中的浆细胞C、B细胞D、黏膜下浆细胞E、黏膜上皮细胞51、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 )A、IgMB、IgEC、IgAE、IgG52、人类IgD的主要分布细胞是( )A、B细胞B、DC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D、T细胞E、肥大细胞53、关于抗体,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抗体都是体外产生的B、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黏膜表面及分泌液中C、抗体是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D、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E、抗体是指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54、下列哪个部位的浆细胞一般情况下不能产生IgE ( )A、胃肠道黏膜B、鼻咽C、支气管D、扁桃体E、脾脏55、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A、IgAB、IgDC、IgGD、IgME、IgE56、在抗感染过程中,补体发挥作用依次出现的途径是( )A、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B、旁路途径--经典途径--MBL途径C、旁路途径--MBL途径--经典途径D、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E、MBL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57、能牢固地附着于细胞表面,但溶细胞能力有限的是( )A、C5bB、C5b6C、C5b67D、C5b678E、C5b678958、补体MBL途径的激活物是( )A、抗原抗体复合物B、脂多糖C、聚合IgAD、甘露聚糖E、酵母多糖59、全身性细菌感染时,补体活性片段发挥免疫效应作用主要通过( )A、溶解细胞作用B、ADCC作用C、调理作用D、清除免疫复合物E、引起炎症反应60、补体系统激活必须参加的成分是( )A、C1s、C1rB、C4和C2C、B因子和D因子D、C3 C5~C9E、D因子和P因子61、能与免疫球蛋白Fc段补体结合点相结合的补体分子是( )A、C1qB、C1sC、C3D、C1rE、以上都不是62、过敏毒素作用最强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3bB、C2aC、C3aD、C4aE、C5a63、具有较强的趋化作用和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3aB、C3bC、C4aD、C5aE、C2a64、能够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Ig是( )A、IgG1B、IgG2C、IgG3D、IgME、凝聚的IgA65、在补体经典激活过程中,不被裂解的组分是( )A、C1B、C2C、C3D、C4E、C666、以下不参加旁路激活途径的是( )A、D因子、P因子B、C3、C5C、C4、C2D、C6、C7E、B因子、C967、能通过Fc段与C1q结合的Ig是( )A、IgG1、IgG3、IgG4、IgMB、IgG1、IgG2、IgG3、IgAC、IgG1、IgG2、IgD、IgMD、IgG1、IgG2、IgG3、IgME、IgG、IgA、IgM、IgG468、以下在补体激活效应的放大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C3B、C2C、C1D、C5E、C469、经典途径中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A、IgMB、IgG3C、IgG2D、IgG1E、IgA70、关于补体描述正确的是( )A、参与凝集反应B、对热稳定C、在免疫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有免疫调节作用,无炎症介质作用E、补体只在特异性免疫效应阶段发挥作用71、以下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 )A、C3~C9B、C1~C9C、C5~C9D、C1~C4E、C1、C2、C472、关于补体三条激活途径描述错误的是( )A、三条途径的膜攻击复合物相同B、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C、经典途径从C1激活开始D、旁路途径从C3激活开始E、MBL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C4b2b73、以下不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是( )A、D因子B、B因子C、C1D、C3E、P因子74、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固有成分是( )A、C1B、C9C、B因子D、C3E、C575、同时参与补体三种激活途径的成分是( )A、C1qB、C4和C2C、C3D、B因子E、D因子76、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 )A、C1qB、C2C、C4D、C1rE、C1s77、MBL活化途径的C3转化酶是( )A、C1sB、C4b2bC、C3bBbD、C3bBbPE、D因子78、与C5转化酶形成无关的补体成分是( )A、B因子B、C5C、C4D、C3E、C279、以下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5aB、C5bC、C3aD、C3bE、C4a80、能协助清除IC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3aB、C3dC、iC3bD、C5aE、C3b81、关于CK的作用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以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B、合成和分泌是一种自我调控的过程C、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D、生物学效应强E、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82、可刺激多种造血细胞分化成熟的CK是( )A、TGFB、ILC、TNFD、IFNE、SCF83、属于CXC趋化性细胞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IL是( )A、IL-1B、IL-2C、IL-3D、IL-4E、IL-884、以下IL-2的主要产生细胞是( )A、巨噬细胞B、NK细胞C、树突状细胞D、肥大细胞E、活化T 细胞85、集落刺激因子不包括( )A、EPOB、TNFC、TPOD、GM-CSFE、SCF86、与肿瘤病人进行性消瘦有关的CK是( )A、IL-8B、IFNC、IL-2D、TNF-αE、IL-187、在Ig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转换为IgE的CK是( )A、IL-1B、IL-2C、IL-4D、IL-6E、TNF88、不属于CK特性的是( )A、重叠性B、拮抗性C、特异性D、多效性E、协同性89、CD4主要表达于( )A、CTLB、B细胞C、NK细胞D、ThE、Mφ90、CD8主要表达于( )A、CTLB、B细胞C、NK细胞D、ThE、APC91、CD2分子又称为( )A、LFA-1B、LFA-2C、LFA-3D、ICAM-1E、ICAM-292、CD28分子的配体是( )A、CD58B、ICAM-1C、MHCⅠ类分子D、TCRE、CD80/CD8693、CD4分子为单链跨膜糖蛋白,共有4个IgSF结构域,其中可与HIVgp120相结合的结构域是( )A、第1、2个V结构域B、第2个V结构域C、第2个C2结构域D、第1个V结构域E、第1个C2结构域94、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是( )A、CRB、T细胞受体C、B细胞受体D、NK细胞受体E、IgFc受体95、下列哪一种细胞不表达HLAⅠ类抗原( )A、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成熟的红细胞D、上皮细胞E、中性粒细胞96、属于a 型Ⅰ类的HLA基因是( )A、DP、DQ、DRB、A、B、CC、E、G、FD、K、D、LE、Eb、Ea.Ab、Aa97、MHC分子中不形成Ag结合槽的结构域是( )A、Ⅱ类分子的α1B、Ⅱ类分子的β1C、Ⅱ类分子的α2和β2D、Ⅰ类分子的α1E、Ⅰ类分子的α298、HLAⅠ类抗原的主要功能是( )A、向Th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B、向Tc 细胞提呈内源性抗原肽C、向Th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D、向Tc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E、向γδTc细胞提呈内源性抗原肽99、人类HLAⅠ类抗原β2m链编码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是( )A、第2号染色体短臂B、第6号染色体长臂C、第9号染色体长臂D、第l5号染色体短臂E、第6号染色体短臂100、MHC分子中不参与构成Ag结合槽的结构域是( )A、Ⅰ类分子的α1B、Ⅰ类分子的α2C、Ⅰ类分子的α3D、Ⅱ类分子的α1E、Ⅱ类分子的β1101、抗原肽中与HLA肽结合区结合的氨基酸称为( )A、锚定残基B、可变区C、Ig样区D、共同基序E、跨膜区102、不属于MHC经典Ⅰ类和Ⅱ类基因的是( )A、HLA-AB、HLA-BC、HLA-ED、HLA-D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免疫学免疫与免疫学❖免疫: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一种生理功能,通常对机体有利,某些条件下也可对机体造成损害。
❖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基础科学,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分为:天然免疫系统,又称固有免疫系统或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获得性免疫系统又称适应性免疫系统或特异性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完成机体免疫功能。
免疫器官(也称淋巴器官)1、中枢淋巴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禽类)2、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腺等组成•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 细胞, B 细胞,NK 细胞等•辅佐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即抗原提呈细胞)等•其它细胞:包括肥大细胞,有粒白细胞等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及其前身,包括造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粒细胞等。
免疫分子膜型:BCR(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TCR(T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MHC 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CD 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等分泌型: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为人类功能基因组计划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功能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计划引领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与免疫学学科相互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
人口与健康的问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反恐斗争也日益得到重视。
免疫学在21世纪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一、免疫器官与组织1、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造血干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和膜分子等)组成。
2、免疫组织(immune tissue)免疫组织又称为淋巴组织(lymphoid tissue)。
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含有大量非包膜化的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
淋巴组织是胸腺、脾、淋巴结等包膜化淋巴器官的主要组分。
3、免疫器官与组织骨髓和胸腺是人体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淋巴结、脾及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组成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及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结构: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活跃的造血功能,主要构成为造血组织和血窦,造血组织主要由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组成。
基质细胞主要包括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由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GM-CSF等)和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免疫应答;既中枢又外周免疫器官)。
二、胸腺1、皮质:发育早期胸腺细胞为主(85-90%,未成熟T细胞),上皮性网状支架(胸腺上皮细胞:包绕胸腺细胞、产生激素细胞因子抚育胸腺细胞)及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2、髓质:上皮性网状(胸腺上皮细胞)为主,少量较成熟胸腺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DC。
血-胸屏障:皮质毛细血管及其周围具有屏障作用3、功能:分泌多种激素(多种细胞因子:SCF、IL-1-2-6-7、TNF-a、GM-CSF等,胸腺肽类分子:胸腺素、胸腺a肽、胸腺生成素等),促进胸腺细胞分化;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
4、年龄变化:新生儿胸腺相对较大,至青春期达30-40克,此后胸腺开始萎缩。
第二节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1、淋巴结:淋巴结是被膜包囊物,非常有序地分布于全身去接受和过滤来自于外周组织间隙液和淋巴液中的抗原及细胞. 所有淋巴液最终汇到胸导管并回到外周血中.2、淋巴结结构:淋巴结被膜外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门处有动静脉、神经和输出淋巴管。
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
靠近被膜的浅层皮质区有生发中心(左)。
右图显示生发中心的显微结构。
3、淋巴结功能❖T细胞(占75%)和B细胞(占25%)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高柱状内皮细胞)❖过滤作用(淋巴窦内Mφ)4、脾脏:白髓(white pulp)(1)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PALS),围绕在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细胞组成,相当于副皮质区。
(2)淋巴小结,主要由B细胞组成,可发展成生发中心,常出现于PALS的一侧。
红髓(red pulp):占脾实质的2/3,分布于小梁周围及白髓之间。
(1)脾索,(2)脾血窦,功能:滤血(Mφ、网状内皮细胞)、免疫(TB定居、免疫应答场所)、造血(胚胎期)、储血(血窦)三、粘膜免疫系统(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无被膜淋巴组织;❖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阑尾。
❖人体粘膜表面积约400M2,约50%淋巴组织存在于粘膜系统,是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皮氏小结接受外来抗原和免疫应答的机制位于皮氏小结上方的M细胞从小肠腔内吞饮外来抗原颗粒,在细胞内形成吞饮小体。
吞饮小体穿过M细胞,在其另一侧排出,传递给小结内的巨噬细胞或者树突细胞,由它们活化Th 细胞。
Th细胞辅助B细胞活化并分泌IgA抗体,经小肠绒毛细胞以分泌型IgA的形式分泌于小肠粘膜的表面。
第三节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一、淋巴细胞归巢循环至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归巢受体(粘附分子)与高内皮小静脉HEV中内皮细胞表面相应血管地址素(粘附分子配体)结合,得以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再循环意义❖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更合理;❖淋巴组织可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通过再循环,增加了T、B与抗原与APC接触机会;❖通过再循环,使机体免疫器官与组织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章抗原一、抗原抗原(antigen)凡是所有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是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或BCR(T细胞的抗原受体/B细胞的抗原受体)结合,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基本特性:①免疫原性,即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②抗原性,指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分子抗体和/或致敏T细胞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性能。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特征的物质❖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大多数的多糖、某些小分子的药物(如青霉素)和一些简单的有机分子(分子量小于 4kD ),它们本身无免疫原性,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 T 细胞,但能与已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完全抗原=半抗原+载体❖在某些情况下,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其抗原称耐受原;抗原也可引起变态反应,称变应原(al1ergen)。
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一、异物性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
所谓异物,是指化学结构与宿主自身成分不同或在胚胎期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从未接触过的物质。
具备异物性的物质有三种:1. 异种物质非己物质是异物,一般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
如各种病原体、动物蛋白制剂等对人是强抗原。
2. 同种异体物质3. 自身抗原自身成分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也是异物,也具有免疫原性。
如:精子、脑组织。
眼晶状体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抗原,都是免疫原性强的自身抗原等。
二、特异性指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专一性,以及某一抗原分子只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专一性。
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1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抗原决定簇,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抗原表位。
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称为抗原结合价。
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仅能与抗体分子的一个结合部位结合。
天然抗原一般是大分子,含多种、多个抗原表位,是多价抗原,可以和多个抗体分子结合。
2 抗原表位的类型顺序表位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又称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又称为非线性表位。
3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表位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4表位-载体作用:在人工抗原中,半抗原为简单的有机化学分子,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偶联后,可诱导出抗半抗原抗体。
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 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即以载体(T细胞决定基)把特异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称载体效应。
在天然抗原中,常存在T及B细胞表位5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共同抗原(commen antigen ):天然抗原表面常带有多种抗原决定基,每一种B 细胞决定基都可引起一种特异抗体产生。
因此复杂抗原能使机体产生多种抗体。
因而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由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除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外,还能与含有共同抗原的其他抗原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一、抗原的理化性质1 化学性质:天然抗原大多为大分子有机物。
一般来说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
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糖都具有免疫原性。
脂类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核成分如DNA、组蛋白等通常情况下一般难以诱导免疫应答,但是在某些状态下,如肿瘤或过活化时,其染色质、DNA和组蛋白都具有免疫原性。
2 分子量大小:抗原的分子量一般≥10kD,且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3 结构的复杂性:芳香族氨基酸越多,免疫原性越强;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4 分子构象(conformation)某些抗原分子在天然状态下可诱生特异性抗体,但经变性改变构象后,却失去了诱生同样抗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