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德育的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儒家德育方法的当代价值

儒家德育方法的当代价值

儒家德育方法的当代价值[摘要] 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渗透到了个体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层面,这也是儒家思想文化为何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之一。

对待儒家德育方法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当今社会的德育工作不能强制灌输、不能整体划一,要注重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强调情感育人的作用,充分构建德育的环境氛围,注重对受众知行结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儒家伦理道德;德育方法;当代价值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使本阶级的思想成为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无不采取各种方式开展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实现思想政治上的统治。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而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创的理论与方法最为系统,最具代表性。

儒家的一整套伦理道德教育的方法时至今日都是我们德育方法的重要理论借鉴,分析儒家德育思想的方法体系,有助于加深对儒家德育方法的理解。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方法体系道德的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渗透到受教育者心理品德结构的各个方面,包括意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

我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把儒家伦理道德渗透到了个体知、情、意、行四个层面,分析儒家德育方法在个人品德结构四个层面的渗入,有利于更清晰地理解儒家德育思想。

(一)伦理思想的意识灌输首先是通过编著各式经书,如《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书来传播儒家伦理思想。

儒学自身作为治国的工具,儒家伦理与伦理方法必然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用来治民的工具。

因此历代统治者们都十分推崇儒家的著作,并把这些著作奉为“经”,强制要求人们不能改动经书一字,只能奉读铭记,无条件的接受。

其次,我国古代一些蒙书的编写与普及也是为了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等,统治者希望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形式、喜闻乐见的故事来普及经书的内容,使儒学思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二)情感认同的多措并举儒家进行伦理教育虽说是以强制手段为基础的,但在实际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却也十分注重受众的情感认同。

浅析中国优秀道德教育传统及其现代价值_吴振晖

浅析中国优秀道德教育传统及其现代价值_吴振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教育传统,其中许多优秀传统凝结着先人的创造和智慧,并逐渐转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教育传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优秀道德教育传统的基本内容在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传统博采墨、道、法、释诸家所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及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的道德传统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大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在地位上强调德教为先,立志修身重视德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贯传统。

孔子十分强调道德教育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1],孟子也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2],荀子主张“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修身》)[3],《大学》[4]更是把教育的目的直接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把德育放在了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看来,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因此,只要“为仁由己”,便是道德的完成。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确地提出天下所有人都应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中庸》也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甚至法家的重要代表作《管子》[5]也同样认为“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得其所以然也”,主张依靠自身的修为来领悟、强化内心的道德信念。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家还十分重视立志。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孟子·公孙丑上》)。

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2)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文艺比 赛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3)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可以树立典范和楷模,引导学生向他们学 习。可以通过评选优秀学生、优秀教师、优秀班级等方式来表彰先进典型,激励 学生向他们看齐。
(3)忠诚。忠诚是指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4)守信。守信是指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不违背诺言。
现实意义
1、古代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的 借鉴意义
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首先,古代 道德教育注重传统价值的传承和教育,这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文化自信。其次,古代道德教育强调知行合一,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有助 于引导人们树立
与创新、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知行合一等措施,不断改进当今教育, 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参考内容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在漫长的历 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这套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既包含了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又与现代社会的实际相结合, 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
古代道德教育基本方法
1、传统道德教育的价值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注重传统道德教育的价值,认为传统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 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古代,道德教育主要围绕着“仁、义、礼、智、信”等核心 价值展开,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
2、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古代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的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一、陶冶情操,培养道德情操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是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道德观念。

从经典著作到民间故事,从诗词歌赋到戏曲曲艺,传统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些优秀的文化典范,了解传统美德和伦理准则,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品格,培养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为未来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扬爱国热情,传承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因此,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要注重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国家和民族相关的价值理念和传统节日。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俗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敬仰和热爱。

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活动,在庆祝节日的同时,在学生中传递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三、探究人生真谛,培养人文精神传统文化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了形式美和情感美,更重要的是它传达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考人生和追求真理的经典和名言警句。

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忠信,友爱亲睦”等,这些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都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带领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并不断培养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既有着陶冶情操、培养道德情操的作用,也有着激扬爱国热情、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培养人文精神,探究人生真谛。

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而其德育思想更是宝贵的经验。

本文从孔子德育思想的德育地位、德育内容、德育手段方法、德育过程等方面加以分析,并结合当下德育、社会建设和个人修养实际,解读其现实价值。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现实价值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德育思想更是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遗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全球化趋势日益突现的今天,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越来越不可小觑;而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今日亦很有借鉴价值,值得人们继续研究以为今用。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1.德育的内容孔子的德育内容是以“仁德”为主要内容和基础的庞大的丰富而又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仁德是孔子要求学生培养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包含了人应该具备的所有美德,具体来说,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1)孝悌。

孔子认为孝悌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基础。

奴隶主贵族用“孝悌”之道,就可以把上下左右的关系都控制起来,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

(2)爱人。

爱人是“仁德”的核心。

孔子强调要“泛爱众”,这打破了宗族的界限和贵贱的等级。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将爱人放在爱物之上,珍惜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生存权利,是极为可贵的。

(3)复礼。

复礼是“仁德”的表现。

孔子认为“礼”是人的立身之本,做人必须知礼、执礼、达礼,要求学生养成“克己复礼”的品质。

(4)忠恕。

在孔子看来,忠恕是行仁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尽力帮助别人去做,此所谓“忠”;二是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此所谓“恕”。

2.德育的原则和方法(1)立志有恒。

孔子鼓励学生立志、言志,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要求学生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仁,并“志于仁”。

(2)安仁乐道。

孔子特别注意从改变情绪和陶冶精神入手,把道德观念和道德信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能够欣然接受,发生由“知之”到“好之”然后“乐之”的转变。

浅谈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

浅谈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

浅谈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摘要:我国学校德育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就德育的地位、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由于儒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进行现代化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学校德育;价值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93-02我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历来重视德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的儒家德育思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对于培养人们的浩然正气,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培育国民的美好品行,具有永不磨灭的重大价值。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虽然培育了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仍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由此,我们有必要梳理和深入挖掘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以期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得以改进和提高。

一、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深入发展以及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得我国当代学校德育既面临着契机,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青少年道德滑坡的现象。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与我国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一)学校德育地位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学校德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中举足轻重,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更是不可或缺。

由此可见,正确认识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也影响着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在青少年中逐渐出现了对理想目标追求的急功近利和拜金主义等现象。

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以上不正常道德现象和我国社会特殊历史背景下道德规范尚不定型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处于关键期的青少年学生,并且使学校德育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1]。

此外,青少年犯罪也有所增长。

以上种种,都不可否认地是与我国德育地位的弱化有很大的关系。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德育价值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德育价值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德育价值文章论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仁,拯救溺爱的过失;义,时代经济的智慧;礼,弥补我们缺失了的规范;智,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信,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标签:仁;义;礼;智;信;德育儒家五常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

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儒家五常也被各个时代的特色文化所发展和丰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当代德育也必然继承“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精华,并且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条件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内涵。

一、仁,拯救溺爱的过失“仁”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含义十分丰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就体现了仁的根本——孝悌。

家庭作为基础的社会组成单位,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否。

所以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对于个体的人而言,最重要的关系对象莫过于父母、兄弟、姐妹。

而孝与悌则正是体现了这两种基础人际关系。

马克思讲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那么将失去社会生活的道德基础。

究竟怎么样才可以拥有仁德?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通过孔子的话,我们可以知道,求仁的方法不在外,而在于内。

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从内心出发,以仁爱为根本,给予爱、传递爱,兼济博爱。

我们要基于对父母兄弟最纯粹的爱,将这种爱发扬推广到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身上。

这便是仁德的当代价值。

在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里,我们承受了过多的爱,来自父母与家庭的爱,为了不使我们溺水于滔滔爱河之中,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将这份爱传递出去,给予他人,真正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无私君子。

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和思想家,也是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董仲舒所处的西汉时期,特殊的社会条件对其教化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西汉初期伴随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快速恢复与发展,社会中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加之地方分裂势力日夜骚动,促使董仲舒积极探索能安定社会、稳固政权的方法;另一方面,西汉初期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董仲舒吸收融合先秦诸子学说,并丰富发展儒家学说创造了客观条件。

董仲舒在借鉴、吸收先秦诸子学说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改造了传统儒家的教化学说,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道德教化实践,在当时的西汉社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儒家思想学说随着董仲舒的继承、发展和教化推广过程,正式实现了从理论向实践的跃迁。

而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确立,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教化体系的确立[1]。

新儒学在教化社会民众、稳固统治政权、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实际成效的突显,使儒学在汉代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逐步确立了其“独尊”地位,并最终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建国君民”的指导思想。

1 董仲舒德育思想的内容1.1 有教无类、广施教化董仲舒认为道德教化的对象应当是社会中的一切人,主张在社会中广施教化,并将教化对象分为三类人群,即君王统治者、各级官吏和社会民众。

首先,董仲舒认为“故君之御下民,奢侈者则应之以俭,骄淫者则统之以理。

未有上仁而下贼,上义而下争者也”[2],君王在国家中处于首要地位,只有君王自身具备良好的德行品质才有可能施行王道教化。

董仲舒通过构建天道哲学的方式引导、规劝统治者将儒家的伦理学说作为统治思想,因为只有君王通过内化儒家经典以成圣成善,才能教化臣子万民修身成善,否则将会“臣投他国、子奔他乡”。

其次,对于承担“施教者”角色的各级官吏,董仲舒主张要通过儒家政治伦理提升官员的道德水平,即在严格管理选官制度的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中的君臣之道教化文武百官,使之自觉用伦理道德约束言行。

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

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

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
近代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大学学生的德育价值,儒家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在儒家思想中,智慧和知识被认为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看,求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每个人都有必要接受文化的教育,以期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做好准备。

因此,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聆听讲座,练习写作,不断深入学习,以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们要遵守世俗道德,尊重他人,推崇理性,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因此,大学生应该养成尊老、敬师的习惯,以厚爱和尊重对待老师和长辈,维护师生友谊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建立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

此外,儒家思想也倡导学生要注重自身的健康,不要过度劳累和过分消耗精力,特别是要坚持运动,保持身体健康,有利于身心健康。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了知行合一,注重行动而不只是讲学。

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他们要学习知识,而且还要在实践中将知识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学习,来强化自身的能力。

总之,儒家思想对大学生的德育价值是巨大的。

无论从智慧,道德,身心健康,还是知行合一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都能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他们都应该认真学习和实践,以求在社会上成功发展。

- 1 -。

儒家思想与德育教育

儒家思想与德育教育

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我国学校德育的价值摘要:儒家德育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其中有很多丰富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问题,来探讨学校德育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学校;价值中国古代的儒家德育思想是世界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们继往开来,迎接新世纪诸多挑战,构建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宝库。

如果做宏观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校德育目标的价值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有培养的受教育者在品德方面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在德育上“施工”的“蓝图”。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离不开德育目标问题。

但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目标建设并不尽人意。

1.我国学校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我国学校德育目标不讲层次,不讲“序”。

忽视德育目标的程序性和现实性,不是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设立一个个可行的、有序的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达到,没有根据自身任务要求和层次提出相应的德育目标,只有抽象的大致相同的培养目标。

这种德育目标不具体,不明确的状况,实际上淡化了目标意识,软化了学校德育工作。

如“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

这是对广大干部、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共同要求。

但对中小学学生,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学生,层次上有何不同,理论上研究不多,在实际工作中更容易被忽视。

导致学校德育实施这些目标的内容、方法、途径基本雷同。

于是,小学、中学、大学的德育目标、内容虽各有自己的系统,但重复的东西太多,缺乏层次性,构不成整体系列,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2.儒家德育思想德育目标方面可借鉴的价值儒家的德育目标是有原则,有规律的。

《大学》中提出道德学习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修身为中心,以道德认识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由此可见儒家德育思想在道德教育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浅谈“四品八德”德育教育

浅谈“四品八德”德育教育

浅谈“四品八德”德育教育【摘要】四品八德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仁爱、孝顺、诚信、友善、礼貌、谦虚、勤奋、守纪八个方面。

这种道德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通过德育教育实践,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四品八德的培养方式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进行。

在教育实践中,四品八德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业成绩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品八德德育教育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四品八德、德育教育、概念、现代社会、意义、教育实践、学生影响、培养方式、结论。

1. 引言1.1 浅谈“四品八德”德育教育浅谈“四品八德”德育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非常重视的教育内容,而“四品八德”则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套道德准则,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中。

“四品八德”由四品(仁、义、礼、智)和八德(忠、孝、节、信、礼、义、廉、耻)组成,涵盖了道德、礼仪、感恩、忠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和践行“四品八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为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沦丧问题十分严重。

通过“四品八德”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这种教育理念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入理解和实践“四品八德”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只有让学生在道德修养上做到仁、义、礼、智,同时践行忠、孝、节、信、礼、义、廉、耻,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品德高尚、有担当的优秀人才。

2. 正文2.1 四品八德的概念四品八德,指的是“四书”和“八条”,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对于人的品质和道德修养的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广告书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绵生息的基因与灵魂,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与底气,是中国人民不断创造辉煌成就的动力与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德育培育的第一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如何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尤其是在德育教化中的价值,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笔者在参与南宁学院2017年度教授培育工程项目“合育·创新·发展:南宁学院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过程中,学习了青年学者赵坤所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一书,获益良多。

该书以系统的理论、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案例、深入的分析,科学客观地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和“怎样实现”两个重要问题,为我们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该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回顾了学界对传统文化的论述和研究,第二章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第三章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科学评价,第四章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丰富内涵,第五章探讨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总结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经验和教训,第七章探索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全书虽篇幅不长,但系统全面、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落后,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错位等现象。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作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德育教化价值,这一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提供德育教化资源,提供德育教化经验。

论中国传统德育

论中国传统德育

论中国传统德育在素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华民族,礼教是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

中国自古重教化,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总结摸索出来许多经验、规律。

从为人处世,到治国安邦,给我们当代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性的借鉴,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工作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通过对古代礼教与中国传统德育的简单陈述,引出中國礼教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标签:德育;礼教;启示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礼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定位。

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出了中华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形成于封建社会,其本质是剥夺人的尊严、屈服于强权和威严,从道德层面上把屈服于王权贵族当作是天赋使然。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如果没有礼教建立的封建道德次序,现在的中国依旧是一片荒芜,因此对于礼教,我们又不得不尊崇。

礼教对于文明来说,既巩固了文明次序又阻碍了文明的进步。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把传统礼教中落后的、不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成分剔除,提高其德育功能,以便更好地做好当代社会的德育工作。

一、中国礼教与传统德育(一)中国礼教之内涵《辞源》中解释“礼教”为“礼仪教化”。

“礼”起源甚早,绵延广泛,“礼”是区别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准则,同时也是道德仁义的表现形式和矫正民风的有效形式,所以各种礼仪运用于社会人生,“就能够达到长幼有别、三族和睦、官爵有序、田猎军旅有秩、宫室器物有度,所有一切井然有序的目的。

”[1]礼教不仅教导人们礼仪,使其美化自身、完善自我,而且通过国家、社会、宗族、家庭等各种教育手段,以礼义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言行。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广收三千弟子,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重教成风,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礼教的主要内容是人伦道德,提倡“忠、孝、节、义”,在礼教形态下,任何社会规则都必须符合人伦道德。

正如《孟子·滕文公》言:“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自汉武帝起,直至清朝,孟子“教以人伦”的主张都被视为治国的根本。

朱熹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朱熹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朱熹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朱熹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一、引言朱熹(1130年-1200年),字子实,号阳明,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家。

他对中国儒家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并形成了朱子学派。

本文将对朱熹的德育思想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当代的价值。

二、朱熹德育思想的内涵朱熹非常强调人的德育,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朱熹提出了德治,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认为,只有个人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正确引导家庭,进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朱熹的德育思想中,强调“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人的德行培养需要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开始,通过观察和研究,洞察事物的规律和道理,从而达到对天地万物的真实认识。

只有真正理解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才能追求真理和道德的最高境界。

此外,朱熹的德育思想还强调修身养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就需要通过修身养性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只有修正自己心灵上的缺陷,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才能超越个人的欲望,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三、朱熹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朱熹的德育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朱熹强调人的德育,这与现代教育改革的追求有着相似之处。

在当今社会,人的综合素质更加受重视,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已经远远不够。

朱熹提出的德治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也有积极意义。

在当代社会,人们需要具备批判性的思维方法来处理复杂的问题。

而格物致知则是培养人们清晰思维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理性思维,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此外,朱熹的修身养性观念也对当代社会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焦虑、压力和自我中心的问题。

而通过修身养性,则可以帮助人们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使社会更加和谐和平稳。

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一、本文概述《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一文旨在深入剖析荀子的德育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荀子,作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内涵丰富,特别是其德育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荀子的德育理论出发,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分析荀子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本文将概述荀子的德育思想体系,包括其对人性、道德教育和人的成长等方面的看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荀子德育思想的特点和核心价值,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分析荀子德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荀子的德育思想,如强调人的社会属性、重视礼仪规范等,对于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本文将总结荀子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并提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荀子德育思想的建议。

通过对荀子德育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为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荀子德育思想概述荀子,作为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其德育思想独具特色,既继承了孔孟的德育传统,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他强调德育在人的成长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以“礼”为核心的德育理念。

荀子认为,“礼”是德育的基石,是规范人们行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礼”,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实现个体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在德育过程中,荀子特别注重人的主体性,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荀子还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天性本恶,需要通过德育来引导人向善。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使人从恶向善转变,实现人性的提升和完善。

这一观点体现了荀子对德育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

荀子的德育思想,既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又强调外在的行为规范,形成了完整的德育体系。

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德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浅谈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

儒家道德思想发源于先秦时期,又经历代大儒阐释,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从启迪人们自觉立身做人、修身养心,到引导为人父母者积善兴家、教子成材;从劝说为政者“修己治人”、“化民成俗”,到对广大民众“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对全社会进行积极的道德价值导向,到向人们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具体行为规范,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文明智慧,塑造着我们民族的道德取向,给传统中国人提供了稳定的价值支撑和理想认同,是我们的精神宝贵财富。

一、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德的根本宗旨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便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立身做人。

儒家道德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人与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上都有一套独特的伦理规范,体现岀儒家贵和、尚德的人文理想。

1·关于人与自我的道德内容在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儒家提倡要正确看待自我,通过修身养性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

在生命、道德与人格的关系上,儒家德育思想显然更重视人的道德价值。

儒家人性观中,不管是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还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都强调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至善的“圣人”境界。

因此个体存心养性的修身思想便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基础。

作为儒家经典的精髓《大学》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便是最好的说明。

在修身的方法上,儒家首先强调正心诚意。

认为一个人,有了自我修养的诚意与要求,才具备人生修养的基础。

其次,“好学”,“好学近乎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学”是非常重要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究作者:白荣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5期【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有着丰富智慧和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为当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值得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也有重要影响,以及对市场经济的完善有引导作用,对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的力量源泉。

文章的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综述、实证研究等。

文献综述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进行理论阐释。

实证研究则是通过收集不同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和实践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对中华文化的当代影响力进行探讨,最终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是多面的,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精神标识;思想源泉;核心价值【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064—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在当代是一个多维度的课题,对中华文化精髓的挖掘、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无疑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不段发展、修正、沉淀而形成的优秀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道德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这些美德不仅是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影响着中国人民思想和习惯、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哲学思想,如儒家强调“仁爱”“礼义”等等,提倡人们之间要和谐共处。

道家思想认为无为可以顺其自然,强调个人修身与顺应自然的智慧。

这些思想理念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

浅析农村习俗中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当代价值

浅析农村习俗中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当代价值

[收稿日期]2019-10-29[作者简介]郝建正,男,汉族,中共伊犁州委党校马列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浅析农村习俗中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当代价值郝建正(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000)[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农村习俗和传统德育资源的相关名词进行释义,并将农村习俗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传统德育资源为研究视角,把当代价值作为着力点,通过把握以农村习俗为载体的传统道德与农村群众生活的必然联系,把农村习俗中的优秀传统德育资源运用到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顺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农村传统习俗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9.04.025[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19)04-0094-05农村社会习俗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长期发挥着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作用,不但指导着农民的日常生活,而且塑造了农民自身的优良品格,对于维系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农村习俗及其传统德育资源的释义传统习俗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而农村习俗既属于传统习俗的范畴又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①(一)对农村习俗的释义习俗又称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②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性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德育的当代价值
摘要:中国传统德育从目的、内容到实施方法均有许多值得当代德育借鉴之处。

挖掘中国传统德育的当代价值对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德育;当代价值;中国特色德育思想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巨大的社会整体性变革,必然要求培养和塑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

我们的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挑战中,德育更是首当其冲。

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这是无可争议的。

但是,对社会道德、社会治安状况很多人不满意,认为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认为当前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同步。

这从另一个层面也向德育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实,德育的这种困境和危机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都会出现社会文化的大变革,其中也包括社会道德的变革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社会文化基础同我国相似的“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时,也出现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同步的现象。

犯罪、吸毒和社会道德沦丧同样存在,直到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在和腐败、行贿、吸毒等现象作斗争。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法制建设,特别是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因此,在解决社会文化道德变革中出现问题时,没有出什么大乱子。

为了给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出适应2l世纪的竞争型人才,我们应本着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重新审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挖掘出其当代价值,这对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学者曾把中国传统美德罗列为十大项目: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这些以仁爱为核心而衍生的德性规范,几千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德性追求。

其实,中华民族在儒家伦理规范和熏陶下形成的传统美德远不止这十项。

譬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和博大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气节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以及重视人的现世生活与人伦关系,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提倡“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

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栾传大把传统道德概括为下列各项: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
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等。

传统伦理文化还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实施,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文化。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中,其中“育”即教育是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并由此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德育实施系统。

孔子把人的道德的培养看做是一个过程,主张从发展过程中实施对人的教育。

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根据人的不同年龄阶段,分别提出戒色、戒斗、戒得的教育。

这种教育颇具针对性,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也具有合理的因素。

孔子对人的品德形成过程曾有一个著名的概括:年幼志于学,由立志到所立,到不惑,到知天命,到耳顺,最后达到从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这一品德形成过程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笃奉,产生了巨大的内驱力,促使人们在品德的培养上不断攀升,力争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孔子强调人的品德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并且每个阶段依据年龄和阅历的不同有不同的追求目标。

这些论述,在中国德育思想和实践中至今仍不失其光辉。

孟子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他特别强调把道德教育看做是一种榜样的教育,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和教化作用的模范教育,这其中包含着很强的行动和实践体验的教育。

他曾把道德教育概括为“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过程,作为居上位的“君子”最重要的是,以自己的榜样和表率作用教化下民,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荀子极其重视道德教化在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其中乐的教化是其最重要和最富有特色的形式。

他认为,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化形式,必须与“道”相结合。

因为音乐不仅仅是给人一种愉悦,一种娱乐,最重要的是要在娱乐中给人一种道德教育,所以乐必须在“道”的支配下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

概而言之,他认为要通过乐器的演奏形式,使乐以动情,与情结合,更重要的还要乐与“道”相结合。

以上三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达不到乐教德化的目的。

朱熹也提出了系统而深入的德育方法,主要有:“立志”、“居敬”、“穷理”、“省察”、“笃行”。

他十分重视立志,并将其列为德育方法之首。

他认为,一个学者如果不能确立自己的志向,就会因失去奋斗目标而不知如何努力,从而生出许多弊病。

“居敬”也是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

“敬”在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中居于重要地位,其原因也在于它与道德主体意志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朱熹还认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天理,即所谓“穷理”。

为了完成“穷理”的教育,以获得道德认识,须采用学、问、思、辨等教学方法。

他也将“反省”、“内察”作为重要的德育方法,要求学生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无时不省察”。

“笃行”是朱熹德育方法中最重要的环节和方法。

他认为道德实践是进行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深化道德认识的重要方法。

他还将道德内容以礼仪等形式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王夫之在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使之更为条理化,更加深刻化,也更具有操作性。

他认为,学者只有严格地遵守循序渐进的德育方法,才可以进入到“上达”的崇高道德境界。

清初著名的学术流派颜李学派特别强调“习行”。

颜李学派认为,这是获得真正学问、知识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中国传统道德实践性强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古代思想家们的德育思想中,而且利用学校教育、圣经贤传、戏剧说唱、小说故事、宗教迷信、宗祠家长、三老里甲等手段来宣传、推行,保证它们的落实。

总之,中国传统德育从内容到实施方法均有许多值得当代德育借鉴之处。


在当前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如何从传统伦理思想宝库中,提取和吸纳那些精华的成分以建构我们时代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呢?
1.传统伦理道德对公共道德建设的启迪。

公共道德又简称为公德,它作为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里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原则,对社会风气起着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尽管有着重私德而忽视公德的倾向,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家国同构”,强调群己合一,因而其私德规范也内在地包容了基本的公德要求。

因而孔子讲的仁、智、勇“三达德”,管子讲的礼、义、廉、耻“四维”,孟子讲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德”的理论等,其实无一不内含了基本的公德规范。

显然,这些规范只要剔除其中的封建糟粕,经过改造,对我们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德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启迪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