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铜陵!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所属时代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盛酒器,祭祀用品。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发掘出土1938年4月的一个上午,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的转耳仑山上,姜景舒、姜景桥、姜喜桥兄弟三人正在半山腰垦荒栽种红薯。
忽然锄下“当”的一声金属碰撞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一件硕大的金属器物出现在姜景舒兄弟眼前。
他们不知道这个墨绿色、带有4只卷角羊头的东西为何物,猜想肯定是个宝贝。
如获珍宝的三兄弟,不停地打量着这件宝贝,并用工具敲敲打打,不小心竟将器物的口沿敲掉了手掌心大小的一块碎片。
姜景舒把它抱回家后,用老式的杆称称了重量,大约64市斤,虽然并不清楚这件宝贝到底有何价值,但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泽,让姜景舒以为挖到了“乌金”,倍加珍惜。
姜景舒挖到宝贝的消息很快在镇上传开了,由于长沙历来就是青铜文物出土的宝地,文物贩子在乡村往往布有很多眼线,因此黄材镇万利山货号的老板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他当即开出了四百大洋的价钱要购买这件后来被称为“四羊方尊”的稀世珍宝。
那时的姜景舒还只有17岁,生活在一个有10多口人的大家庭里,家里就靠爷爷做豆腐、父亲做短工的微薄收入度日,听说这件东西能卖个好价钱,也就只能忍痛割爱了,毕竟在当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一)、消息25篇一、《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P85新闻素描,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文,运用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的表现手法。
文后半部分有几处间接议论和直接议论。
1945年8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
二、《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P87人物新闻,人物对话的运用是该文的写作特色。
新华社一九四七年二月七日电。
三、《中原我军占领南阳》:P88消息。
文,高屋建瓴,纵览全局,善于从本质上、总体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鲜明特色。
背景材料是此文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烘托深化了该文的主题。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通是该文的写作特色。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五日电。
四、《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长江》:P91消息。
它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精炼扼要、气势雄伟是它的特点。
既有事实的清晰叙述,又有清净的概括描写是它的写作特色,层层紧扣的布局安排。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电。
五、《上海严寒》:P93短消息,通过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典型事例表现新旧两个社会的对比。
导语中有景物描写。
文,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作者尽量不发或少发议论的写作技巧和表现特色。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二日。
六、《分清主流与之流莫把“开头”当“过头”》:P94新闻述评。
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特点。
文以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政治形势和社会背景,认识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人民日报》。
七、《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笔横生》:P97人物新闻。
文写的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详略得当,以作画为线索。
文,背景材料作用是表现人物成长、深化主题。
一九七九年是十月十日《文汇报》。
八、《从邮局看变化》:P99消息。
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为其特色。
对比事实、特出主题为其写作特色。
运用了对比式导语。
78年以来重大新闻事件
刊发媒体重大新闻报道标题或内容报道体裁刊发时间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1978.5.11 工人日报“渤海二号”翻沉事故报道2篇消息评论1980.7.22浙江日报新华社企业家的歌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长篇通讯通讯1983.4.261983.11.15经济日报关广梅现象深度报道1987.6.13 铜陵报醒来,铜陵!改革开放系列报道通讯1991.11.14 深圳特区报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长篇通讯1992.3.26 中国消费者报关于王海打假事件的报道记者调查1995.9.4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罚要依法》向“三乱”开刀深度报道1992.3.26 齐鲁晚报揭批“法轮功”系列报道4.1.7.8 连续报道1998.4.1 中国青年报我结婚非得领导同意吗?记者调查2000.8.18 人民日报“南丹矿难”报道消息2001.7.31 中国经济时报对吕日周的追踪报道通讯2002.5.17羊城晚报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广东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率先)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对抗“非典”难忘那46个日日夜夜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北京:非常时期平常高考追踪SARS的传播途径——访海淀区流行病学调查大队消息评论评论通讯消息消息通讯2003.2.102003.5.152003.5.082003.4.152003.2.192003.6.72003.5.16南方都市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深度报道2003.4.15 南方都市报等对孙大午非法集资案的集中报道消息、深度1992.3.26 新京报对嘉禾拆迁的报道连续报道2004.5.8 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体对任长霞事迹的集中报道通讯评论2004.7.1新京报等媒体对余祥林案的反复追问通讯评论2005.4.14人民日报等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各体裁2005央视、工人日报等哈尔滨“天价医疗费”的新闻调查深度,评论2005.11.30 南方都市报重庆彭水诗案深度报道2006.10.19 200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各体裁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等成都商报“华南虎”事件深度,评论2007.11.20人民日报等2007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各体裁2007人民日报等宁夏日报四川日报解放军报央视汶川大地震的报道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永远和人民在一起郭浩东施工队巧绘北京奥运场馆“双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全军和武警部队近十万大军投入抗震救灾子弟兵在所有重灾乡镇展开救援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多体裁评论通讯消息评论消息直播2008.6.022008.5.312008.1.282008.5.132008.5.152008.5-6.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写在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前夕评论2008.8.22人民日报等世博会报道各体裁2008.6.04人民日报等央视南方冰冻雪灾爱心守望风雪同行各体裁直播2008.6.04人民日报等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各体裁2008 人民日报等2009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各体裁2009 人民日报等2009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各体裁2009 人民日报等201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各体裁2011。
让铜陵醒来的汪洋
让铜陵“醒来”的汪洋摘要:汪洋无疑是一个勇于掀起改革讨论的人。
1991年,他就任安徽铜陵市长时,就冒着政治风险,亲自部署写作、把关、改定了《醒来,铜陵!》,引起了《经济日报》的注意,庹震、杨尚德等报社领导随后策划一系列报道,激发了全国性的思想大讨论。
邓小平非常赞同汪洋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随后发表南巡讲话,改革面貌从此面貌一新。
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又语出惊人,在参加人大会议安徽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他说:“如果说30年前改革解决的是意识形态问题,那么现在就是利益问题,改革实际上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需要全体下决心,必须要坚定信心。
”汪洋还说:“我1988年在铜陵当市长的时候,财政收入“过亿不去”,只有5000多万。
过去发大水的时候,安徽人到外地不愿意说自己是安徽人,现在可以挺胸抬头自豪地说,我是安徽人。
”汪洋以是安徽人为自豪,出生在安徽宿州的他无疑是一个很念及乡情的领导干部。
安徽不但是他生养之地,更是他事业起步的福地。
而他提到的“1988年在铜陵当市长”更是奠定了他一生改革事业的基石。
在他就任市长的1991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中国改革路线何去何从成为举国关心的话题。
当时,身处安徽铜陵的汪洋冒着政治风险,亲自部署写作、把关、改定了《醒来,铜陵!》一文,刊发在《铜陵报》上,那篇敢于曝光弊端的文章一经刊出,全体铜陵人为之震撼,全市上下掀起一场大讨论,探索改革如何科学创新。
当时《经济日报》驻安徽记者站记者敏锐地察觉了其中的改革锐意,采访了汪洋市长,及时写成报道。
时任《经济日报》记者部主任的庹震和值班副总编杨尚德慧眼识宝,决定组织大规模报道。
1992年初,《醒来,铜陵!》略作删节在《经济日报》刊发,配发消息和评论,并且策划了系列报道,庹震还把那组报道的切入口定为《醒来,不只是铜陵》。
其后,发表文章、通讯、评论、编后、编者按、图表、来信30余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那场大讨论被称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第一场思想大讨论”。
开启新征程,建设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铜陵——专访中共铜陵市委书记李猛
开启新征程,建设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铜陵——专访中共铜陵市
委书记李猛
吴明华
【期刊名称】《决策》
【年(卷),期】2018(0)2
【摘要】《决策》:铜陵是安徽省改革开放代表性城市,曾在全国率先推出解放思想大讨论,在改革开放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望来时的路,您有怎样的感慨?李猛:天道酬勤,日新月异。
建市60多年来,老一辈铜陵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把“中国古铜都”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兴工业名城;改革开放40年来,铜陵人民传承弘
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一次次奏响“醒来”“起来”“崛起”“转型”的时代强音,闯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吴明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对话中共铜陵市委书记李猛
2.让"黄金发展期"在铜陵"真金白银"见实效——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
3.开启新时
代追求卓越新征程新华社专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李强4.高质量发展,铜陵如何爬坡
迈坎——对话中共铜陵市委书记李猛5.“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勇争先、创一流”——对话中共铜陵市委书记丁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铜陵市旅游必去景点
铜陵市旅游必去景点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城市。
作为旅游胜地,
铜陵市拥有众多必去景点,让游客领畗古今文化魅力。
以下是铜陵市旅游必去景点的
介绍:
铜官山风景区:铜官山是铜陵市的标志性景点,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山上
风景秀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铜陵市的美丽风光。
尤其是日出和日落时分,景色更加壮观,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古铜城遗址公园:古铜城是铜陵市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重要的青铜文化遗址之一。
公园内保留着大量青铜器和古代遗迹,展示了古代铜器制作的技艺和历史。
漫步在遗
址公园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
峨眉湖风景区:峨眉湖是铜陵市著名的天然湖泊,水质清澈,四季风光各异。
湖
畔绿树成荫,湖水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宛如仙境一般。
游客可以在湖边散步,或乘船
游湖,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古徽州民居群:铜陵市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徽派建筑,体现了徽文化的独特魅力。
徽州民居群保存完好,风格别致,被誉为“东方建筑艺术明珠”。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
受传统建筑的韵味,了解徽州文化的精髓。
以上是铜陵市旅游必去景点的精彩介绍,每个景点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人流连忘返。
欢迎您来铜陵市,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铜陵崛起
铜陵:崛起,再崛起!——谨以此文参加全市“四提四促”解放思想大讨论铜陵,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一座奋进而创新的城市。
万里长江在这里逶迤东进,不舍昼夜;三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在这里凝固成片片风景,带着厚重的底色和破空之音,造就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在岁月的流逝与风雨的激荡中,勤劳、勇敢、文明、善良的性格特质,更是早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血脉之中,他们在时间河岸上艰难跋涉的风景与刻痕,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永久的精神丰碑!铜陵,有太多的历史记忆。
62年前,这里曾是当年江南解放第一城,这片土地新生的希望被冉冉点起。
62年间,为了实现复兴与腾飞,这座城市的人民一次又一次开启了集体的自我觉醒:在九州大地,她最早掀起了影响深远的解放思想浪潮。
“醒来,铜陵”、“起来,铜陵”、“崛起,铜陵”,在这片需要创新、适合创新的土壤里,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铜陵人,连续发出声浪迭起的解放思想呐喊,不仅激发着汇聚五湖四海的铜陵人用汗水和智慧打造出了一颗工业明珠、一座山水新城,而且为这座城市未来不断实现的变革,超前做了生动演绎。
当我们随着共和国的雄健步伐,豪迈地走过二十一世纪头10年之际,当宏伟的“十二五”蓝图徐徐拉开帷幕之时,当大有希望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历“一年打基础”之后,当我们即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0华诞的喜庆之日,面对新的时局、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征程,历史再一次向我们发出了深切呼唤:铜陵———崛起,再崛起!斗转星移看巨变时光飞逝,千年轮转。
回首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最好最快”成为这五年奋力崛起的最佳注释。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文的进步,还是百姓福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铜陵,步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让我们共同见证过去五年跨越的辉煌业绩: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台阶,2010年生产总值相当于2005年的2.6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过36.4%,累计完成投资超千亿元,是“十五”时期的四倍多;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到了29.6%,2010年达到8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18690元和7266元。
醒来-铜陵!
报道选编:请读《铜陵报》的文章:醒来,铜陵!(醒来_铜陵——汪洋 -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当年在铜陵市的一篇文章,引起老邓的注意。
)龚声当历史的脚步匆匆跨入本世纪最后十年的时候,每一个铜陵人是否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必须重新审视我们自己。
十年磨“剑”锋自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铜陵人以“开山取宝、凿石求金”这一锲而不舍的精神,为铜陵生存、发展开拓出颇为辉煌的新天地:——1990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社会总产值增长35倍,国民收入增长26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7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3倍。
1990年与1985年相比,在省辖九市中,我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分别居第5位、第2位和第2位,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也居第3位。
统计数字证明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铜陵在前进;——“铜陵特区”已早为人们所淡忘,而淡忘的又岂止是这一名称:工业持续22年“单打一”采冶铜已被有色、化工、纺织、电子、建材五业并举、齐头奋进所取代;农业也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农、林、牧、渔、工、商、运、建综合发展的大农业;铜官山下、天井湖畔,水、电、气管线密如蛛网,成片的厂房、住宅楼各呈风姿……这一切都寓示着一个新的工业港口城市正在孕育之中。
每一个铜陵人、每一个熟悉铜陵的四方宾客,都会为铜陵的飞速发展而自豪。
人们知道,这10多年是铜陵建市以来最辉煌的时期,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居民受惠最多……同处一江景不同然而,当我们拿起理性的放大镜,回顾我们所走过的每一个履痕时,便会在辉煌中看到不足、看到令人震惊之处:1990年与1985年相比,全市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产值增长了31?郾9%,但销售收入利税率却下降2?郾85个百分点,资金利税率下降2?郾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产值率下降16?郾89个百分点,留利水平下降22%。
无情的数字告诉了人们一个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即在“六五”末期效益水平已经很低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我市的主要经济指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惊人地下降了。
2020届高考语文时事作文热点:人民日报2019上半年34个获奖标题赏析
日前,人民日报好新闻评选小组评出2019年上半年好标题作品34件,其中一等奖10件、二等奖11件、三等奖13件。
获奖标题中有些让人真切体悟最美奋斗者脚踏实地,用平凡与坚持成就奇迹的执着与追求,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带给人积极向上的感动和力量,用心锤炼,入耳入心,体现了编辑记者力求创新的探索。
这些标题既点透、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
跟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以下为人民日报2019年上半年好标题赏析:\一等奖标题(肩)山西太钢精密带钢公司王天翔(主)711次试验,只为0.02毫米赏析:用数字做标题多见,也比较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但写人物的稿件用数字做标题的情况不多见。
这个标题中的两个反差巨大的数字,与人物和工作技术特点吻合,充分体现出突破的难度和技术上的精度,烘托出人物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与孜孜不倦的钻研态度,堪为点睛之笔。
火烧店,火了!赏析:标题精准提炼主题,一个“火”字,涵盖了“火烧店”这个深山小镇乡村旅游、订单农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巧妙而传神。
此外,“火了” 为口语化表述,简洁明快,朗朗上口,让读者感到很亲切,且与“火烧店”前后呼应,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
(肩)净水机新国标划定35%的用水效率红线,高耗水产品面临淘汰——(主)废水少,才能少费水赏析:标题高度凝炼,概括力强。
把废水和费水的关系提炼得准确到位,编辑下了功夫。
肩题通过权威客观的数据,阐明净水机新国标带来的行业发展变革和产品节能换代;主题巧用谐音,前后押韵,使标题读来更加朗朗上口,让科技硬新闻变得更有传播上的软(肩)从沙赶人到人赶沙(主)六老汉三代人一片绿赏析:肩题回文有新意,且点明文章主题。
主题选用一连串排比句,生动,形象,有力;三个数字、三个短语,很好地表现了治沙的艰辛、艰苦,治沙人的坚韧、坚持,以及治沙取得的巨大成果,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肩)港珠澳大桥建设者朱永灵——(主)伶仃洋上“作画” 大海深处“穿针”赏析:标题给读者留下无限联想,一方面把世纪工程的港珠澳大桥建设描绘得诗情画意,形象生动,别开生面。
《醒来!铜陵》读后感
《醒来!铜陵》读后感
《醒来!铜陵》高奏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主题鲜明。
从大处落墨,又开掘较深,既有宏观性又有深刻性。
用事实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寓情于冷静评述之中。
在结构安排上,既紧密一局通讯的主题,又为表现通讯主题服务。
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
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主题。
文中用前两个小节提出问题,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展现了铜陵的现状,交代了铜陵如今身有疾患,需要医治的事实。
第一小节先用1990年和1978年相比,通过一系列数字,表明铜陵在前进,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7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3倍;又平行列举了铜陵农业、工业等情况,表明一个新的工业城市正在酝酿中。
这一小节主要交代了铜陵辉煌的过去,第二小节则描绘了铜陵的现状,这里采取了横向对比,将铜陵与皖江其他三市对比,通过一连串数字表明,铜陵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很多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保障体系脆弱等等。
第三小节对问题进行分析,逻辑清晰,分条梳理,从5个方面指出了问题所在,如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不强、商品经济观念薄弱、精神状态不振作、改革意识不浓、对外开放观念差等,而在每一个问题上,都列举了存在的一些现象,通过将问题细化使得读者能更加清晰地认识问题的严重性,也可以看出铜陵人在思想、精神状态上存在的丑陋之处,必须解决它。
最后一小节,指出了解决
问题的关键即解放思想。
这一处作者主要通过议论,直接表达情感,慷慨激昂,又通过鲁迅的话,让读者认识到反思自我,解放思想的重要。
全文环环相扣,节奏紧凑,既宏观又深刻。
第十八章 通讯写作概论
• 14.警告式 • ‚警惕!这是深渊‛ • ‚醒来,铜陵‛
• 15.幽默式 • ‚酒杯与‘乌纱’齐飞‛
第四节
• 一、通讯的开篇
通讯的开篇和结尾
• 消息的开头常用导语概括出整个新闻事实的主旨, 而通讯的开头则成为启迪读者思路的一把钥匙, 成为吸引读者眼光的一个闪光点,成为揭示主题 和写作风格的一扇窗口。 •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 敢弃去。”
• 群像并列式。一个行业的几个人物或不同行业的 几个人物,组成一组英雄的塑像。 • 故事并列式。即在同一主题下,并列几个故事组 成通讯。
• 3.纵横式结构
• 如果新闻中既有时间顺序,又有空间转换,既有 事件并列,又有逻辑递进,那就是纵横式结构。 常用的方法是按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安排材料, 时间顺序为经,空间变化作纬。
• 2.重言压阵式
改革大潮澎湃,历史不允许我们再躺在产品 经济上酣睡了。环顾神州,时不待人;沿海经济 上去了,山东经济上去了,省内各地也在你追我 赶。每个有志的铜陵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怎样才 能无愧于脚下这块浸满烈士鲜血的土地?! 醒来,铜陵!
• 3.发表议论式
• 通过公开表态,发表议论,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 、强调主题,使主题进一步深化。
• 今年上半年,国家商业信息调查中心对601种主要 商品供求状况排队分析后称,供过于求和供求基 本平衡的商品达100%。随即,有人提出我国开始 面临‚过剩经济‛的挑战。
• 6.引经据典式
• 古今中外的诗词、格言、引语、民谣都可以作为 通讯的开篇,这样的开篇富有文采,隽永高雅, 给人以美的享受。
• 宋代潘闽词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 不湿。‛我们这篇通讯所记述的就是一位高擎改 革红旗,立于汹涌澎湃改革浪涛之上的弄潮儿。
关于铜陵的回忆
关于铜陵的回忆一、铜陵的历史铜陵,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的活动。
春秋时期,铜陵是楚国的一部分。
汉代时,这里是铜的产地,因此得名“铜陵”。
唐代时,铜陵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
明清时期,铜陵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
如今,铜陵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是它的历史和文化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这座城市。
二、铜陵的自然风光铜陵是一个山水相依的城市。
这里有着美丽的山峦和清澈的江河。
铜陵的主峰是黄山的一部分,这里的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景色十分壮观。
此外,铜陵还有着许多美丽的景点,如铜陵市花园、铜陵市博物馆等等。
这些景点都展现了铜陵的独特魅力。
三、铜陵的人文风情铜陵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
铜陵的文化遗产包括了许多古建筑、古文物和古代文化遗址。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铜陵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铜陵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
这些文化都是铜陵人民的精神财富。
四、我的铜陵回忆我曾经在铜陵生活过一段时间。
那时候,我住在铜陵市区的一所小房子里。
每天早上,我都会去铜陵市花园散步。
那里的花儿开得十分美丽,空气也十分清新。
我还去过铜陵市博物馆,那里有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
我还去过铜陵的一些小镇,那里的人们都十分友好,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五、结语铜陵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它的历史、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都让人难以忘怀。
我相信,铜陵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汪洋:雾都重庆的“少帅”
而当地 官员 和群众 也被 他激 情 四溢 的改革 决 心所 带动 ,开 始从 冷 眼 旁 观迅 速转为积 极投 入 , 与其 中。之后 , 工 制度 、 部管理 、 参 用 干 机构 设 置等等 都被列 入 改革计 划 , 多家 全 民 国有 企业 列入 改革 范 围 , 整个 改 革被推上 高潮 , 陵沸腾 了。 铜 对 此次 改革 , 汪洋评 价 道 : 拟定 方 案 , 得 出奇 ; 动实施 , 得 难 启 顺 意外 。铜 陵老百 姓则评 价 汪洋 为 : 明能干 、 聪 思维 超前 、 魄力很 强 、 做
18 9 7年 , 安徽 省体委 主任 、 党组 书记 。 从 教员 到体 委 主任 、 组 书记 , 党 汪洋 只 用 了短 短 的七 年 , 位 认 一
识 他 的熟 人这 样评 价 , 升迁 之 快 , 和他 本人 严 以律 己 、 极 进取 的做 积
人 风格 密不可分 。
铜陵之行
诉 记者 。 思 想 大讨论 只是 汪洋 在铜 陵改 革方 案 中的一 部分 ,最关 键 的是
他 要确 确 实实 对 当地 旧体 制 进行 改 革 , 破束 缚 地 方发 展 的 “ 铁 ” 打 三 思想, 彻底 改革 “ 三铁” 制 。 . 体
他 首先 从住 房 制度 改 革 开始 , 出一 系列 改 革措 施 , 行 整 改 。 推 进
年 纪最轻 而被外界 称为“ 坛新星 ” 政 。 事实 上 , 自从 汪洋从政 以来 , 一直显 示 出与众不 同的政 治魅力 , 就
尤其 在担任 地方官 员期间 , 随着他 的不 仅是年轻 , 多的是果敢 、 伴 更 成
熟 以及雷厉 风行 的人格色 彩 。 天道酬 勤 20 年 1 05 2月 2 6日,当新上 任 的重庆 市委 书记 汪洋 开 展到 任后 的首次工作—— 深入 三峡库 区看望慰 问基 层贫 困党员和群 众 的时候 , 远 在他 的家乡 , 安徽 宿县 的老乡也 在关 注 着他 的行 踪 。 宿县 , 于安徽 省最北部 , 位 号称 “ 皖北 大门” 。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阅读分析部分
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背景材料对表现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和突出新闻主题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12 、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
经验性消息
写作特色:据实、写实。
经验性消息的价值在于它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用性、可借鉴性强。
13 、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
4 、访“葡萄常 ”
人物专访 邓拓
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
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5 、春夜
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 梅阡
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相思正是吐黄时》报道的是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情景。从表面看,这篇通讯突出的特点是借用散文笔法,缘物寄情,富有文采。深入研究,才真正理解作品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每一段抒情和描绘,无不紧扣“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记者始终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融于笔尖,抱含真情描绘了一群回家探亲心情最为迫切的台湾同胞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来去自由的对台政策,文中人、景、理、情交织融合,意蕴含蓄、深远,感情浓烈饱满,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25 、别了,“不列颠尼亚”
消息
写作特点: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安排有序、繁简得当的结构布局。
二
1 、华美窗帷的后面
风貌通讯 邹韬奋
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
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
2021年4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简答题、论述题重点归纳00661
2021年4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简答题、论述题重点归纳PART.1新闻的真实性包括哪几个方面的要求1.新闻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中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不能夸大缩小,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事实的全貌,完全同实际一致。
3.不仅要确保具体事实本身的准确无误,还要求在总体上和互相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
新闻作品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1.要有正确的知道思想。
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
4.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5.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为什么应当坚持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因为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
作品的优劣好坏,既受到内部构成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收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研究视野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有必要的。
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强调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因为新闻是时代的产物,与它所产生的时代有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
优秀的新闻作品,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和方面记录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斗争。
每个时代所产生的无数新闻作品,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世百态,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
因此,研究新闻作品要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2.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3.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4.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在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活动中,如何理解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新闻作品的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首先表现于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醒来、铜陵读后感
醒来、铜陵读后感大概是高中的时候,偶然间在书店里看到了《醒来、铜陵》这本书。
翻开扉页上几行隽秀工整的字迹——铜陵,等你!当下便对它产生了好奇之心,虽然很久没去过那儿,但总感觉那儿仿佛还藏着些什么….如今我又一次走进了那座城市,我终于体会到了“踏遍青山人未老”的真正含义。
我带着不甘与期待缓慢地踱步于那条熟悉而陌生的小路,重温每一寸曾经和那个少年一起漫游过的土地…....…我随手拿起街边的一根木棍敲打着脚下粗糙干硬的石板路面,每一声清脆的撞击都仿若奏响了无数美妙的音符,瞬间将记忆拉回童年,那天真烂漫的自己被外婆牵着稚嫩的双臂,迈着轻快的步伐向那条寂静空旷的大马路跑去。
“快点呀,再晚点天就黑啦!”外婆急切地喊道。
沿途撒落下串串欢笑声,沉浸在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之中,从小我们都知道“儿不嫌母丑”这句话,但并非所有孩子都能理解这其中的含义,我想说:“或许因为他们出生在一个幸福的环境吧。
”可现实呢?往往不尽人意。
原本不同的两代人却拥有相似的命运。
尽管他们表面上拥有着光鲜亮丽的外表,身后也站立着庞大坚固的家族势力作为依靠,但内心仍旧孤独悲凉。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更何况像我父亲那样没钱读书的普通农村男性呢?也许只有我懂得——平凡背后蕴藏着伟大,贫穷是如此无奈。
但令我庆幸的是——至少有三位跟我关系甚密的朋友,她们都如愿考入了省级示范学校,有两位即使毕业后也选择继续留校教书,还有一位目前是我最要好的姐妹兼未了的梦想!清晨放眼望去:一个尚未醒来的小城。
就像我们,年复一年毫无休止地从学校沉睡到工厂,再从初具规模的工厂步入那一道道斑驳陆离的城墙之内。
但我们从未畏惧过什么,更不会听天由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关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爱迪生说过。
人可以倒下,但绝不能屈服。
就算谁也听不见我内心的声音,但请听见我温柔的心声。
可命运总是似乎捉弄我们一样,在我们渴望那一丝光的时候它却偏到哪儿去——西安!那个西北重镇,在那扎根吗?从报纸投递员到公司职员,几年后又闹到如今俱乐部的楼下?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以前有一个人叫吴明贤,然后就悟出了一个道理呢,人要是没梦想就跟一只咸鱼一样,已个人要是没了梦想那就跟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石一样。
《醒来,铜陵》一文发表前后
《醒来,铜陵》一文发表前后
洪哲燮
【期刊名称】《传媒观察》
【年(卷),期】1992()7
【摘要】目前,新闻界正在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精神,陆续采用了许多报道加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步伐的佳作,希望各地新闻界同行能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采写经验写出来寄给本刊,以便于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新闻世界》最近刊登了铜陵报社总编辑洪哲燮同志关于他们发表《醒来,铜陵》一稿和组织讨论的体会文章,阅后很受启发,现特予转载,供大家参考。
【总页数】4页(P15-18)
【关键词】经济发展;学习体会;纵深方向;三市;解放思想;思想解放;正面宣传;改革意识;资源优势;党的基本路线
【作者】洪哲燮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2
【相关文献】
1.醒来之痛与伟大的人生抉择——《风筝》一文的深度解读 [J], 李德花;
2.醒来之痛与伟大的人生抉择--«风筝»一文的深度解读 [J], 李德花
3.《醒来,铜陵!》 [J], ;
4.戴琰等发表于本刊2021年37卷第3期197-202页一文的勘误 [J],
5.下扬子威宁期断裂拗陷、火山活动及块状硫化物成矿作用——答黄志诚《安徽铜陵新桥黄龙组沉积期海底火山喷发-沉积质疑》一文 [J], 顾连兴;富士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道选编:请读《铜陵报》的文章:醒来,铜陵!(醒来_铜陵——汪洋 -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当年在铜陵市的一篇文章,引起老邓的注意。
)龚声当历史的脚步匆匆跨入本世纪最后十年的时候,每一个铜陵人是否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必须重新审视我们自己。
十年磨“剑”锋自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铜陵人以“开山取宝、凿石求金”这一锲而不舍的精神,为铜陵生存、发展开拓出颇为辉煌的新天地:——1990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社会总产值增长35倍,国民收入增长26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7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3倍。
1990年与1985年相比,在省辖九市中,我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分别居第5位、第2位和第2位,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也居第3位。
统计数字证明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铜陵在前进;——“铜陵特区”已早为人们所淡忘,而淡忘的又岂止是这一名称:工业持续22年“单打一”采冶铜已被有色、化工、纺织、电子、建材五业并举、齐头奋进所取代;农业也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农、林、牧、渔、工、商、运、建综合发展的大农业;铜官山下、天井湖畔,水、电、气管线密如蛛网,成片的厂房、住宅楼各呈风姿……这一切都寓示着一个新的工业港口城市正在孕育之中。
每一个铜陵人、每一个熟悉铜陵的四方宾客,都会为铜陵的飞速发展而自豪。
人们知道,这10多年是铜陵建市以来最辉煌的时期,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居民受惠最多……同处一江景不同然而,当我们拿起理性的放大镜,回顾我们所走过的每一个履痕时,便会在辉煌中看到不足、看到令人震惊之处:1990年与1985年相比,全市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产值增长了31?郾9%,但销售收入利税率却下降2?郾85个百分点,资金利税率下降2?郾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产值率下降16?郾89个百分点,留利水平下降22%。
无情的数字告诉了人们一个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即在“六五”末期效益水平已经很低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我市的主要经济指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惊人地下降了。
高速度为什么没有带来高效益?与沿江地市县相比,同处一江景不同。
这是为什么?!1989年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人均创利税,全国是3851元,全省是2501元,而铜陵仅有1741元。
我们还常常为铜陵“七五”的高投入而沾沾自喜,但殊不知,投入像一根“魔棍”,变化多端,既可以变为“宁馨儿”,又能够化为“丑八怪”。
截至1990年底,市属地方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债务总额已高达8?郾23亿元,其中外债3058万美元。
这些债务的61?郾2%(5?郾03亿元)要在1992年以前还清。
而1990年实际只还了0?郾4亿元,其中还有0?郾15亿元是靠免税还的。
按照现有企业的盈利状况推算,我市每年的债务利息都难以全部偿还。
高投入为什么没有带来高产出?除此之外,不足和差距还有很多很多: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产品的结构层次和质量档次仍然偏低;农业的保障体系相当脆弱,生产力水平亟待提高;各项事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对这些,一些有识之士心中充满了困惑与焦虑。
铜陵为什么不能发展的更快一些?为什么不能解决别人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的问题?“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边,倾听着大江东去拍岸的涛声的时候,不能不深深地思索:怎样才能医治好我们身上的“疾患”,以健壮的体魄,去创造铜陵更辉煌的明天?!剔肤见骨找病根透视铜陵这个既健康又染疾的肌体,不同识见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诊断”。
但是,一个最准确的诊断,已经由历史老人作出了,这就是: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未及时更新,精神还不够振奋,商品经济意识淡薄。
这些“病源”互相渗透,彼此诱发,产生了阻碍我们前进的一个又一个“病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不强:有些部门和单位,以“自我”为中心,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就办,不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就推。
外地进城劳动力的管理,与此沾点关系的部门都抢着伸手揽,而集资修路建桥等,有关单位就拼命往后退。
企业兴旺的时候,各个部门都想去捞一把;企业困难的时候,不少部门都撒手不管。
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处理工作以文件为中心,以条条为标准。
有个企业为了优化生产布局,曾经打算将企业的内部结构作适当调整,但有关部门却从条条出发,不给配套政策,使企业调整无法进行。
一个外商很有兴趣的微波炉项目,本应在铜陵落户,但这个说资金不落实,不能批立项,那个说没有立项不能给资金。
各用各的文件,各持各的道理,扯皮扯了一年半无结果,外商一气之下跑到大连,人家半天就立了项。
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表现在其他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上。
文化、教育、卫生、宣传、组织、统战等部门部署工作,有不少可以也应当与经济工作相结合而没有结合,就在知觉或不知觉中影响了经济建设。
某厂党委一位领导,在一次和主管部门干部交谈时,竟说“生产上的事我们一概不管”。
在这样的干部心中,哪还有“中心”的地位?商品经济观念薄弱:在商品经济已占很大比重的今天,我们相当多的厂长和经理至今仍在迷恋产品经济的“温床”:争保护、要计划有门,闯市场、搞经营无术,全然没有效益观念。
麻纺产品严重积压,就是不能进行有效地推销和处理。
有些企业,舍得花钱搞基建、盖办公楼,却不愿花钱抓技改,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强烈的反差。
就是抓技改,也是无头苍蝇瞎忙乎。
某厂搞技改,投资几百万,试车几个月,产量上不去,成本下不来,报捷之声犹在耳边,却停止了生产。
一查,原来是工艺、技术早已落后的项目。
在农村,则有相当一部分人“种树怕吃亏、养鱼怕偷、办工厂怕倒、做生意怕骗”。
这怕那怕,就是不怕挨穷受苦。
商品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我们的一些企业,愿意花钱买轿车、搞装潢,就是不愿花钱培养人才,不愿接收大学生。
现有的人才不敢用、不会用,外面的人才不给进,企业靠什么求生存、图发展?发展商品经济必须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但我们的一些经济主管部门和企业,市场观念十分淡薄。
多数企业的销售工作十分薄弱,中央的政策不敢用,省里的政策不会用,市里的政策不知道用。
市府(90)50号文件对处理积压产品等问题,规定得很宽、很明确,可就是有那么一些经营者不学习,不研究,任其产品涨库积压。
我市拥有的销售队伍数量,不说与江浙比,就同桐城县的10万销售大军比,也相距甚远。
精神状态不振作:从机关到企业,都有那么一些人,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目标不明,任务不清,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对于本部门、本单位在今后3年应该实现什么目标,今后5年能达到什么水平,采取哪些办法和措施,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心中无数,却泰然处之。
一些干部“过糊涂日子当太平官”:坐机关的,不知道要研究哪些问题,搞好哪些服务;办企业的,不了解市场如何变幻,不懂得新品种怎样开发;搞农业的,讲不清粮食产量多少,水利设施如何,多少人温饱没解决。
有一些干部,整天长吁短叹,畏首畏尾:处理积压产品怕亏损,开发新产品怕没市场,进行技改怕缺资金,处理不合格工人怕遭报复。
还有极少数干部,或浑浑噩噩,或谋私钻营,有的竟置党纪国法于不顾。
改革意识不浓:经济社会工作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只有靠深化改革才能解决。
但我们的不少同志,仅仅把改革叫在口中、写在纸上。
大家都赞成住房制度改革,但适当提高房租、多住房子多拿钱,一些人就大叫大嚷受不了。
公费医疗的漏洞众人有目共睹,但不少人又不愿承担改革的风险。
在居民区进行安装有线电视的试点,受益者都说是件大好事,但一提要自己掏点钱,又说“这不能算是办好事”。
都说分配不合理,但在企业实行质量工资制,又有人说技术低的工人吃了亏。
“铁饭碗”都说要打破,但让违纪工人下岗,或作出处理,就有人四处说情。
在他们的眼里,改革都必须对自己有利,个人不能作出任何一点牺牲。
对外开放观念差:铜陵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之旁,又是皖江开发开放四城市之一。
可我们的一些部门单位的领导、职工又是怎样对待开发开放呢?今年初,当南京市一位副市长率团来铜考察时,在城外转了一个多小时方才摸进城,其原因就是本市入口处连个起码的标记也没有!一位外商结束访问离铜时,要用美钞兑换人民币去结账,但有关人员正在学习,还说:“对不起,业务暂不办理!”一位意大利商人来铜陵住旅馆,面对积满灰尘的窗户、掉了螺栓的马桶盖和污迹点点的被套,他问道:“这像做生意的吗?”我市第一个较大的中外合资项目——金光延压加工有限公司,从立项到审查,从筹资到审批,前后费时近两年,盖了几十个公章,才得以上马。
如果不是外商有耐心,这个项目早就告吹了。
以上形形色色的问题我们又没有及时正视它、解决它,才导致铜陵过去某些方面的落伍和现在某些事业发展上的裹足不前。
思想的解放常常是正确行动的先导。
1978年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赢得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赢得了全国10多年的大发展。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经济要开放,首先思想要解放。
开展“理思路、抓落实、奔小康”的大讨论,意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此,每一个铜陵人都应积极参与。
当然,思想的解放往往需要进行痛苦的反省。
鲁迅说过:“我常常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铜陵人,在大讨论中,都不应讳疾忌医,而应当勇敢地拿起时代的解剖刀,割除自己灵魂深处的一切毒瘤和病根。
如果我们继续抱着僵化的思想、陈腐的观念、封闭的意识、萎靡的士气,那么,不是危言耸听,在迎接新世纪到来的十年接力赛中,我们铜陵将被别人抛得更远!改革大潮澎湃。
历史不允许我们再躺在产品经济上酣睡了。
环顾神州,时不待人:沿海经济上去了,山东经济上去了,省内各城市也在你追我赶。
每个有志的铜陵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怎样才能无愧于脚下这块浸满烈士鲜血的土地?!醒来,铜陵!(原载1991年11月14日铜陵报,经济日报1992年1月4日刊发,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