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式井井眼防碰技术要求
定向钻井技术
![定向钻井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4f5cb0eb4daa58da0114af2.png)
浅层造斜措施(续)
3 、喷嘴面积。高压喷射钻井,不适于浅层 造斜。如果排量很高,水力冲蚀严重,钻 头承受的钻压小,导向钻具相当于缺少了 一个支点,马达产生的侧向力减弱,马达 的造斜能力降低。在选择喷嘴时,喷嘴面 积在1.8in2,考虑到一趟钻钻完一个井眼的 原则,喷嘴面积选择1.5~1.7 in2,能够满足 浅层造斜的需要。
摘
要
越来越多的海洋、陆地的大型油田采用丛 式井开发技术,随着大型油田的开发,丛式 定向钻井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平 台 的 结 构 由 2 X2、4X4 发 展 到 5 X7、5X8、 4X9 的密集型丛式井平台,井距由 2 米 X 2 米 缩小到1.5米 x 1.7米。平台井口数的增加,最 大限度的控制了成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 益。
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精心做好每件事 22
Landmark软件提示
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精心做好每件事 23
克服困难,挑战极限,是所有定向井 工作者面临的考验。在丛式井平台中有 两个暗礁: a. 平台内各井之间的防碰。包括直井段偏 斜、造斜点深浅和初始方向。 b. 平台内各井与本平台所覆盖油田内的探 井之间的防碰。
软件计算误差等。
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精心做好每件事 28
引起丛式井平台碰撞危险的因素
平台导管架中的隔水导管。平台的隔水导管是
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精心做好每件事 15
浅层造斜措施
1 、选择一套合理的导向钻具组合 ( 以 121/4” 井眼为例 ) , 12-1/4”PDC+9-5/8” 马达 ( 弯角 1.5 度 )+11-1/2” 稳定器 +8” 无磁钻铤 1 根+8”MWD+8” 无磁钻铤1根+7-3/4”震击 器+8”接头+5”加重钻杆17根 2、钻头的选择,分两种:牙轮钻头和PDC 。牙轮钻头选择适合高转速 ( 一般在防碰 作业很严重的时候使用 ) ; PDC 钻头要选 择底部稍平,适于加压的PDC。
丛式井井眼防碰技术措施探讨
![丛式井井眼防碰技术措施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04c30e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8.png)
对于防碰技术措施而言,会同时涉及到定向井设计、MWD测斜数据的质量控制、测斜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库管理的措施,只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将丛式定向井钻井中的所有过程把控到位,才能最大限度减小和规避风险的发生。
1 数据结构完整性管理定向井数据库是在一个区域内的所有井的3D地图,它记录了一个区域内所有井的绝对与相对位置。
通常情况下,一个区域应该只有一个主数据库,并由专人管理并有一份管理要求与使用计划,以更好地维护该数据库,以避免数据库的篡改,数据丢失等风险。
管理要求与使用计划应该包括:专人负责维护数据库内数据更新并定期审核;· 专人维护数据库软件的版本更新以及地磁模型等参数的实时更新;· 制定数据库访问流程与访问权限,梳理数据库的只读与只写批准用户;· 对于井眼设计数据,要求定期将数据备份在专用文件夹中并保持处于最新状态;· 存储所有MWD以及陀螺测量报告与测量数据在专用井文件夹中。
2 井眼位置不确定性井眼轨迹的不确定性是在整个防碰作业中至关重要的。
所有设计轨迹以及实际轨迹都需要指定一个可容忍的误差范围估计。
测斜工具的误差模型就是用来生成这种误差范围估计,它包括了所有的误差源以及保守性方面的误差。
对于不同的测量工具需要选择相应的误差模型,对于陀螺测斜工具,测量模型一般由陀螺厂家提供,而对于MWD测量工具,现如今最基本的误差模型为ISCWSA误差模型,而对于不同厂家的MWD探管可根据ISCWSA误差模型的基础数据以及MWD探管的自身刻度数据进行优化从而计算出一个最佳的误差模型用于轨迹测量中。
3 井眼轨迹测量计划制定井眼轨迹测量计划是定向井轨迹设计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只有严格坚持测量计划,井眼轨迹控制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确实要偏离测量计划的情况,应当按照变更管理的程序制定变更管理(MOC),以避免潜在的井眼位置不确定的风险。
测量计划内容与要求应该包括:· 测量工具以及误差模型的选择;· 底部钻具组合(BHA);· 测斜间距需求以及测斜校正需求;· 设计轨迹防碰扫描报告;· 所有井眼轨迹设计数据都要包含套管的尺寸。
丛式井防碰技术措施-钻井_百度文库
![丛式井防碰技术措施-钻井_百度文库](https://img.taocdn.com/s3/m/761be6f8c77da26924c5b021.png)
丛式井防碰技术措施
1、钻井队在整拖后为防止钻台前倾而使井口指向老井,应认真校验井架水平,并确保天车、转盘、井口在同一条铅垂线上;
2、一开钻进要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钻压,均匀送钻,确保一开井眼打直,要求一开钻具组合中加入无磁钻铤,起钻前投电子多点。
下完表层套管后,视井架底座高低,量好联入,以正拖不碰井口为基准。
(钻井队提前准备好无立杆的井口帽子
3、二开直井段是防碰的重点井段,确保上直段井眼打直是防碰关键。
二开即采用双无磁钻铤配MWD进行监控(中间放置托盘,以便于电子多点的使用和电子单点的校验;
4、钻完水泥塞钻出表套30-50米后要有测斜数据,两井间距严禁小于5米,若井斜不利于防碰要立即向正位移方向控制井斜在1-2°之间定向钻进。
使防碰距离越来越远。
5、每30-50米测斜一次,特殊井段加密测斜,并根据测斜数据由定向井工程师绘制防碰图,计算防碰距离,防止两井相碰。
6、在本井直井段钻进时,井眼轨迹走向还应考虑相邻下口井的安全距离。
7、在两井并行井段钻进时,必须由副司钻以上人员操作刹把,如果发现有钻速突然加快、放空、蹩跳等现象要立即停止钻进,将钻头提离井底,分析情况后再决定下步措施。
8、在两井并行井段钻进时,震动筛要有专人负责观察、捞取
砂样,如有垮塌掉快、铁屑、水泥块、泥浆污染、性能变化等异常现象,要立即停钻分析原因。
9、上直段要使用电子单点不定点进行测量,随时对MWD的控制井段进行校验,以确保所有数据准确无误。
如发现测量结果不统一应立即停钻,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方可钻进。
10、队长、技术员和值班干部、司钻要高度重视各项防碰措施的落实。
二连项目部工程技术中心。
丛式井井眼防碰技术要求
![丛式井井眼防碰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0e1b3e3e87c24028915fc3a6.png)
SY/T6396—1999 丛式井井眼防碰技术要求Requirements for cluster drilling hole anticollision technology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丛式井组的设计、轨道防碰设计、轨迹预测、最近空间距离的搜索和井组防碰施工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井的钻井防碰施工作业。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SY/T5431—1996井身结构设计方法SY/T5505—92 丛式井整体设计方法SY/T5949—94 定向井三维轨道设计方法3定义3.1井组well group两口(含两口)以上的井组成井组。
井组的井场为丛式井井场。
3.2防碰anticollision丛式井钻井作业中,防止井眼与邻近井眼相碰。
4井组的设计井组设计除按SY/T5505的规定执行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4.1井组的布置4.1.1井场尽可能选择在地质构造的低部位,确保井眼轨迹满足从低部位打向高部位的地质要求,以有利于定向施工和轨迹控制。
4.1.2井组尽量安排在双靶点井的靶点延长线上。
两口以上双靶点的井组,井场布置在各井靶点连线的延长线交汇处,或交汇处附近。
多靶点井和单靶点井组成的井组应以满足多靶点井为前提,适当考虑单靶点井的施工难度来确定井组位置。
4.1.3对于井组中的双靶点井,应根据钻井造斜技术能力钻达双靶点确定的井斜所必须的靶前位移来确定井场位置;4.1.4井组安排应考虑道路和优化井眼轨迹的需要,多靶点井应考虑靶前位移对施工的影响。
在此前提下,按井组钻井总进尺最少来确定井组地面位置。
4.2井组中各井井眼轨迹的组合原则4.2.1应避免井组中的井眼轨迹在空间交叉。
4.2.2井组中各井的水平位移应长短结合,以便于错开造斜点。
4.2.3井组可布置成直线型、L型、矩型等。
【平台丛式井防碰优化】 丛式井
![【平台丛式井防碰优化】 丛式井](https://img.taocdn.com/s3/m/531afa87a417866fb94a8e2f.png)
【平台丛式井防碰优化】丛式井摘要:丛式井的施工原则是在施工前按照防碰考虑对整个平台进行合理设计,在施工前期最大限度贴近设计线,当出现两口或多口井需要防碰绕障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绕障。
通过参数对比,从钻具组合,轨迹数据的测量,仪器的统一规划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确定各项防碰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丛式井设计防碰优化定向井丛式井是指在一个井场或平台上,钻出若干口甚至上百口井,各井的井口相距不到数米,各井井底则伸向不同方位,由一列设定的井按设计的井身轨迹(即定向)施工完井后所组成。
利用丛式井组开发油田,可节约大量的道路建设、井场建设投资。
对采油集中建站、集中管理,对开发浅海、滩涂油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丛式井本身的特点,使得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难点,其中防碰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1、丛式井施工难点(1)造斜点浅,易形成软键槽。
造斜点在表层(浅表层或二开大井眼定向),在起下钻或钻进过程中易形成软键槽、井壁台阶、糖葫芦井眼,容易出现起下钻遇阻和遇卡问题。
(2)水平位移大、目的层靶心距要求高,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
(3)丛式井组间相距较近,井身结构复杂,防碰工作严峻。
(4)大井眼深、大斜度稳斜裸眼井段长,清洗携岩效果差,极易形成岩屑床,易造成井下情况复杂。
(5)位移大,垂深浅,钻具摩阻和扭矩大。
(6)井眼清洁问题突出,容易出现钻井液中固相含量高,起下钻困难。
(7)浅地层井壁垮塌和井壁稳定问题,容易出现地层蹩漏或垮塌。
2、设计防碰由于丛式井在一个井场或平台上,钻出若干口甚至上百口井,各井的井口相距不到数米,在这么密集的井网内,给防碰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
针对具体情况,通过合理地选择井位布置、井身轨道、造斜点、造斜率、井斜角和钻井顺序等方面完成丛式井的防碰设计。
2.1井位布置井位布置应考虑如下几点:(1)井口之间应有足够的防碰距离,大型丛式井组井口距离一般要不小于5m。
(2)用外围的井口打位移大的井,用中间的井口打位移较小的井。
海上丛式井防碰监测技术
![海上丛式井防碰监测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73761ceaa00b52acec7ca07.png)
研究开发年限:__2011_年_4_月至_2013_年_4月胜利石油管理局印制一、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及开题意义(一)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维持和提高国内油田的油气产量不但可以满足日益强劲的石油消费需求,还能够保证国家能源战略的安全。
目前提高油气产量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开发新的油田区块和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
丛式钻井是开发陆上和海上油气资源的重要技术途径,而加密调整井对于老油田的井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而无论是丛式井还是加密调整井,随着井网密度的增加,都会面临井眼碰撞的风险。
井眼碰撞是指空间上连续变化的两个井眼相交于一点,导致井眼相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早期钻井设计没有考虑到加密调整的需求,井间预留空间小;早期的测量精度低,导致井眼轨迹计算、扫描精度低;受原井眼分布限制,调整井设计时活动空间受限;受井筒影响,井下随钻测量信息误差或反映滞后,导致轨迹控制失误;井眼误差椭圆相交等。
井眼碰撞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轻则造成套管变形,重则钻穿套管,引发严重的井眼事故,还有可能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带来环境问题,经济损失十分巨大。
尤其是海上丛式井施工时,由于受平台空间所限,井口距离都非常近,并且布井数量都比较多,防碰问题非常严重。
在现有的井眼防碰技术的基础上开展“海上丛式井防碰监测技术先导试验”可以为有效地防止井眼碰撞,保证钻井作业的安全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一)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目前,井眼防碰技术主要有三种:井下电磁测量、随钻测量技术(MWD)、人工监听的方法。
1)井下电磁测量该技术具有信号传输速率高、测量时间短等特点。
通过电测,得到描述井眼轨迹的相关数据,为井间距离的计算和防碰扫描提供依据。
2)随钻测量技术(MWD)在钻井工程中,随钻测量是定向井井眼轨迹监测与控制的一种常用技术,目前在海上钻井活动中,几乎都使用随钻测量技术。
MWD一般是指钻井工程参数测量,如井斜、方位和工具面等的测量,有时泛指钻井时所有的井下测量。
丛式井防碰技术措施
![丛式井防碰技术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1ea1987cc22bcd126ff0c0d.png)
丛式井防碰技术措施一、预防措施防碰工作要本着“主动防碰、有效施工”的原则,强化防碰意识,坚持及早预算,提高施工效率,削减井下风险。
1.测量井位时,对井场老井要同时复测老井井口坐标。
对于前拖距离超过30m,或者前拖时左右偏移较大,井队要申请复测井口坐标。
对于邻井较多,绕障难度大的井,也要复测井口。
2.设计时要对本井场周围的邻井摸排清查,并查找测斜数据。
3.一般井架前拖距离≥6米。
井架前拖前技术员应计算好井口位置,预算防碰难度,根据预算结果适应调整前拖距离,不能盲目前拖,把井口置于防碰最被动的位置开钻。
4.开钻前要对井口安装进行校正,确保天车、转盘、井口三点一线,最大误差不超过20mm;表层开钻前三个单根钻进时要轻压吊打,确保油井表层井斜角≤1°。
5.表层较深,并朝不利方向倾斜(发展)的,要在表层钻井中果断下入螺杆绕障。
6.如果按照滚动开发顺序必须先施工前大门方向的井,应采取预绕障措施,即在布井最少的方向绕出一段位移,便于后续井的施工。
7.对于直井段朝不利方向倾斜的井,应当果断采取提前绕障的措施。
立足于整体防碰,采用“四合一”钻具结构的,提倡二开主动向设计方向定出1根的做法。
8.对于两台以上钻机同井场施工,施工前应组织防碰协调会,统一规划防碰图,及时互通测斜数据。
9.在老井场施工的定向井,在已投产井数据为磁单点测斜时,新老两井距离不小于12米,在已投产井数据仅为连斜时,新老两井距离不小于15米。
10.二开后技术员要监督清理振动筛,避免表套内所钻铁屑对防碰判断的影响。
11.防碰距离接近4米,且有相碰趋势,必须进行绕障,预算防碰距离小于3米必须立即停钻分析并上报技术办。
12.防碰绕障时,应当考虑绕障过程还会向不利方向走一段位移,井斜越大所需掉头的位移越大,因此绕障方案必须谨慎论证,绕障施工在4m以内进行时,必须由技术办负责现场施工,预计最近距离小于2m必须填井测钻。
13.绕障施工一般优先考虑降斜扭方位方案。
丛式井防碰简介
![丛式井防碰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5cd93685ef7ba0d4a733be0.png)
丛式井防碰简介
第一部分 丛式井简介 第二部分 井组扫描 第三部分 防碰原则 第四部分 碰撞征兆及技术要求 第五部分 防碰监测
防碰征兆及技术要求
井眼碰撞的征兆 (1)MWD 测出磁场强度值超出正常值。 (2)返出钻屑中水泥含量逐渐增加。 (3)钻速减慢,钻压突增。 (4)钻具振动,扭矩异常变化。 (5)邻井套管有敲击声。
丛式井简介
槽口分配及井序优选
(1)用外围的井槽钻位移大的井,用 中间的井槽钻位移较小的井。 (2)按整个井组的各井方位,尽量均 布井口,避免井眼轨迹在水平面上的 投影曲线相交,且呈放射状分布。 (3)根据钻井平台的最大额定载荷分 布,将井斜大、位移大、较深的井安 排在平台额定载荷大的槽口。 (4)如果按照(1)、(2)的顺序仍 有不能错开的井,可以通过调整造斜 点、预斜或调整造斜率的方法来解决。 (5)钻井顺序按先外排井后内排井、 造斜点先浅后深的顺序。
防碰原则
(1)一般斜井段设计空间最小距离要求: 垂深2000m 以内,不少于30m;垂深大 于2000m 的井不小于40m。 (2)两井轨迹水平投影叠加图交叉点垂 深差大于15m。 (3)利用分离系数(SF)判断井眼相碰 风险。 ① SF>1.5,井眼不存在碰撞风险。 ② SF ≤ 1.5,应控制钻速,加强监测并 采取相应的措施。 ③ SF=1,立即停钻并严格执行防碰程序
防碰征兆及技术要求
防碰应急措施 (1)在钻压、钻速、钻屑中水泥及铁屑的含量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钻 进,将钻具提离井底5m以上活动、循环钻井液。 (2)进一步分析磁场强度是否正常、重新测量井眼轨迹数据,如磁场强度 异常,应使用陀螺仪测井眼轨迹,确认是否与邻井套管相撞。 (3)在复核轨迹数据后确认未发生碰撞但存在碰撞风险的情况下,应使用 牙轮钻头以低钻压控制钻速钻进,直至确认进入安全区域。 (4)当确认碰上邻井套管时,应起钻,注水泥塞封固井底以上30 ~ 50m 井段后绕障侧钻
丛式井防碰要求
![丛式井防碰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d58f088e71fe910ef12df8f1.png)
丛式井防碰要求1、防碰井段坚决杜绝存在侥幸心理,决不能有打打看的思想,由于仪器、测量数据本身存在的系统误差,防碰距离小于警戒线,按下表采取相应措施:2、井队必须至少有两套测斜仪器。
采用磁单点的井队要配备10度罗盘。
仪器及时校验,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
3、严格按设计要求测斜,两井有防碰要求时加密测点,并及时根据测斜数据变化调整参数。
4、防碰工作要从井组的第一口井做起。
提前做出防碰预算,保证前拖距离满足防碰要求,准确丈量前拖距离并上报技术办,观察前拖后大门方向是否准确,如拖距大于25米,应及时联系复测井口。
表层有防碰危险的在表层钻井中应下入螺杆预绕障。
5、高度认识表层井斜在丛式井防碰中的意义,合理选用钻具组合和钻井参数,严格按50米间距测斜,严防表层井斜超标。
6、老井场加井,有些老井数据不全不准,甚至没有防碰数据,要进行预绕障,二开后立即朝有利方向预绕障使井眼轨迹脱离防碰威胁。
7、防碰井段必须要及时输入计算机,同时绘制手工防碰图,并观察分析轨迹趋势,坚持做到测一点、计算一点、防碰图绘制一点,并预算200米;斜井段防碰由于井斜较大,位移走得快(往往前一个测点两井相距还有十几米,钻进50米后就要相碰),因此更要监控预算向下200米井段的防碰趋势。
8、防碰图必须张贴在绘图板上,并上墙。
要求统一采用1:100比例绘制,清晰、准确,图例要标明井序和前拖距离。
9、防碰时要有井组整体防碰意识,如果有防碰趋势或轨迹发展将影响下口井的施工,都要及时绕障采取措施。
10、相同地层尽量采用同一钻具组合、同一参数,尽量避免两井靠近。
11、绕障施工宜早不宜迟,上部较下部施工效率高、更安全;绕障施工时要根据工作量和难度,合理选择钻头、螺杆,必要时下入牙轮钻头带直螺杆施工。
不能抱着复合试一试的想法。
12、绕障施工前要进行方案交底,施工期间严格执行全员防碰绕障制度,要安排生产干部现场值班。
老168大型丛式井组钻井关键技术
![老168大型丛式井组钻井关键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b45984a69eae009581bec52.png)
老168大型丛式井组钻井关键技术作者:董志辉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第04期【摘要】老168井台58口开发井,其井位密度极大,相距较近,井眼轨迹交错重叠,造斜点浅,地层松软,致使实际井眼轨迹与设计井眼轨迹偏离较大,钻井难度大,做好科学合理的钻井工程设计和钻井技术优化是老168大型丛式井组的钻井关键技术。
文章阐述了在老168井钻井工程设计时,通过优化钻井顺序、井身剖面、井口分布等方法,既能满足充分开采油藏要求,又能有效防碰,保证钻井安全;在施工过程中,从优选钻具组合、有效控制井深轨迹以及每口井具体防碰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优化钻井技术,顺利完成老168井台58口井的施工。
老168平台钻井关键技术的成功经验,对丛式井开发钻探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老168井组丛式井防碰关键技术老168平台位于老河口油田老168井井口方位122°距离654m,构造位置为渤中坳陷埕北凹陷老168块构造较高部位,主要开发馆陶组油藏,老168井台58口开发井,由四个井队同时施工,组间距均为5m,相距较近,其井位密度极大,井眼轨迹交错重叠,多数井设计造斜点均小于500m,由于造斜点浅,地层松软,致使施工轨迹与设计轨迹偏离较大,防碰难度大,做好科学合理的防碰工作是重点,做好大型丛式井组的防碰工作,主要是做好钻井工程设计优化、钻井技术优化两个方面的工作。
1 钻井工程设计优化对整个平台所钻井进行整体优化,合理地安排钻井作业顺序,选用井身最短、井斜角适当的最简单剖面,根据防碰扫描结果,避免发生邻井相碰或因井距太近邻井套管对磁性仪器产生干扰,以完成丛式井的设计。
1.1 井口分配优化(l)用外围的井口打位移大的井,用中间的井口打位移较小的井。
(2)按整个井组的各井方位,尽量均匀分布井口,使井口与井底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尽量不相交,且成放射状分布,以方便轨迹跟踪。
(3)考虑到钻井平台的最大额定载荷分布,将井斜大、位移大、井深较深的井安排在平台额定载荷大的地方。
冀东油田人工岛丛式井钻井防碰技术
![冀东油田人工岛丛式井钻井防碰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9fbb38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5.png)
冀东油田人工岛丛式井钻井防碰技术边瑞超;周洪林;曹华庆【摘要】冀东油田人工岛丛式井井网密度大,钻进中易发生井下碰撞问题,为解决该问题,研究了防碰技术.通过分析冀东油田人工岛丛式井的钻井技术难点,提出了针对性技术措施:正钻井碰撞高风险井段使用牙轮钻头;应用低刚性钻具组合,使井下钻具获得更大的挠度变形空间;进行随钻MWD磁场强度监测,根据磁场强度异常值判断正钻井与邻井套管的距离,预警碰撞风险,指导正钻井防碰.综合这些技术措施形成的冀东油田人工岛丛式井钻井防碰技术,在冀东3号人工岛丛式井组进行了应用,降低了钻进中发生井下碰撞的概率,表明该技术是防止正钻井与邻井套管碰撞的有效技术,可为冀东油田人工岛加密钻井提供安全保障.%Due to high-density well spacing for cluster wells in the artificial island of Jidong Oilfield,there was a high likelihood of down-hole collision problems.Therefore,anti-collision technology was studied for solving this drilling problem.By analysis of drilling technological difficulties of cluster wells in the artificial island of Jidong Oilfield,specific technica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cone bits were used at a specific locations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collision while;low rigidity bottom hole assembly was applied to make down-hole drilling tools have more deflection deformation space;MWD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monitoring while drilling was carried out and anti-collision drilling was guided by programming a pre-warning casing distance risk for downhole adjacent wells by detecting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anomalies.Thus,the anti-collision technology of cluster wells in the artificial islands of Jidong Oilfield was developed by integrating these technicalmeasures and applying them in cluster well groups for the artificial islands of Jidong No.3,thereby reducing the downhole collision probability while drilling.To summarize,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is anti-collision technology is effective for preventing drilling collisions with casings of adjacent wells and can provide safety assurance for infill drilling in the artificial islands of the Jidong Oilfield.【期刊名称】《石油钻探技术》【年(卷),期】2017(045)005【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丛式井;钻井;防碰;随钻监测;人工岛;冀东油田【作者】边瑞超;周洪林;曹华庆【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定向井技术服务分公司,天津300280;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定向井技术服务分公司,天津300280;中石化华东石油工程公司六普钻井公司,江苏镇江21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28冀东油田自开发以来在陆地、滩海钻了数千口各种类型的定向井,由于各区块的钻井都较为集中,井网密布,因此新井钻井时防碰问题十分突出。
丛式井技术
![丛式井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703df6548d7c1c708a1456f.png)
第六章丛式井技术6.1 丛式井的定义所谓丛式井指一组定向井(水平井),它们的井口是集中在一个有限范围内,如海上钻井平台、沙漠中钻井平台、沙漠中钻井平台、人工岛等。
6.2 丛式井的应用丛式井的广泛应用是由于它与钻单个定向井相比较,大大减少钻井成本,并能满足油田的整体开发要求。
丛式井广泛应用于海上油田开发、沙漠中油田开发等。
6.3 丛式井的设计原则丛式井设计的根本原则是:保证在钻井作业过程中,整个井组的井与井之间不发生碰撞,在保证开发要求的前提下,选用井向身最短、井斜角适当的最简单剖面,并且合理地安排钻井作业顺序,尽量避免邻井套管对磁性测量仪器产生干扰。
通过合理地选择井身剖面、井身结构、造斜点、造斜率、井口分配和钻井顺序建议以完成丛式井的设计。
6.3.1 井身剖面在满足油田开发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简单剖面,如典型的“直—增—稳”三段制,这样将减少钻井工序,降低摩阻,减少钻井时复杂情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如SZ36-1A、SZ36-1B平台全采用三段制剖面。
6.3.2 井身结构根据地质要求和钻井目的,决定选用何种井身结构。
6.3.3 造斜点造斜点的选择应在稳定、均质、可钻性较高的地层。
造斜点深度的选择应考虑如下几点:①相邻井的造斜点上下错开50米。
②中间井口用于位移小的井,造斜点较深。
外围井口用于位移较大的井,造斜点则浅。
③如果设计的最大井斜角超过采油工艺或常规测井的限制或要求,应将造斜点提高或增加设计造斜率。
6.3.4 造斜率常规定向井,设计2.5°~4°/30m的造斜率是可行的。
6.3.5 最大井斜角在保证油田开发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不使井斜角太大,以避免钻井作业时,扭矩和摩阻太大,并保证其它钻井作业的顺利进行,如电测、下套管作业等。
根据渤海丛式井作业经验,常规测井工具通过井段的最大井斜为62°。
如果初始设计出最大井斜角达60°,应适当调整斜点和造斜率,使最大井斜不超过60°。
海上丛式井网加密调整防碰关键技术
![海上丛式井网加密调整防碰关键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199ef2ca5e9856a561260b7.png)
海上丛式井网加密调整防碰关键技术[摘要]介绍了海上丛式井网加密调整平台位置优选、定向井轨迹优化、防碰绕障技术,上述加密调整井钻井工程技术在渤海油田的成功应用,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海上油气田开发生产能力,提升了海上丛式井、定向井钻井技术水平,为今后海上油气田进行大规模调整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关键词]海上丛式井网加密调整井平台位置优选防碰绕障中图分类号:te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019-021、前言目前,海洋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水平井、大位移井和丛式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油气开发正向着更深更远的目标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部分油田进入到开发的中后期,采油速度和采收率降低幅度大、综合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等问题逐步暴露[1]。
由于海上油田开发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通过单纯的增加油井数量和平台数量来提高产量的方式,受到了项目经济性的制约和限制。
因此,采取丛式井网整体加密的方式,即在原来的丛式井网中再打加密调整井,成为了海上油田高效开发、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
但这种特殊的调整方式给钻井设计和作业带来诸多技术挑战和难点。
海上丛式井网一般是以平台为中心点向四周发散的轨迹分布,由于井网密集,井眼之间碰撞风险非常大。
如何从新建平台位置的优选、定向井轨迹优化设计方面最大程度降低井眼防碰风险,并提高现场作业的防碰监测与绕障技术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海上调整井安全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2]。
2、海上丛式井网加密调整井防碰关键技术2.1 老井井眼轨迹数据精确再处理技术2.2 丛式井网钻井平台位置优选技术与陆上钻井成本构成相比,海洋钻井平台日费和定向钻井费用(日费)均比较高,而平台位置优选是降低钻井总进尺、作业难度及钻进周期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原来已十分密集的丛式井组中再度加密钻出加密井网,使得加密调整井新建平台位置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首先需要对已存在的井眼轨迹进行分析,再根据以“井口位移法”(井组的井口位移之和最小)确定的初始调整井平台位置进行新钻井轨迹设计,并与老井网进行防碰分析,最后根据防碰分析结果对平台位置进行调整,直到所有井均满足防碰要求为止。
丛式井防碰技术
![丛式井防碰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a809ff99b89680203d82532.png)
成功避免钻穿套管。发现碰撞征兆后果断决定起 钻换牙轮钻头。下13 3/8”套管作业中,在199 米~206米套管遇阻10吨,证实与原C24井套管有 碰撞危险。
0.63米 C 6 井 存 在 防 碰 问 题
C6 C1 C4 C9h 32# 31#
C 24 井 与 原
C24m
C2
30#
C2w
C14
绕障设计
注意与C7防碰
与C7井防碰扫描详细数据
在515m距离最近,危险段380~600m
作业措施; 作业中控制轨迹与设计吻合,否则除C7井 外与其它井产生防碰问题 加强防碰趋势预测,根据防碰趋势向防碰 有利的结果调整轨迹 在危险段稳斜钻进,利于对碰撞征兆的判 断
钻具组合及参数 171/2″BIT(PDC)+9 5/8″motor(1.5°) +16 3/4″STB+8″NMDC(1)+8″HOS(1)
2)防碰措施要科学,防碰措施要有比对、有论证,忌主观
片面 3)要对表层数据测全、测准,否则防碰没有依据 4)不要片面夸大牙轮钻头在防碰中的作用,牙轮钻头要与 合理的防碰措施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防碰效果,否则难 免产生后患。
参考文献
1 《 集束预斜技术的首次应用 》 3 《WHP BZ25-1C钻井工程设计》
在观上增加了防碰风险 2) 隔水导管偏斜、表层偏斜、直井段偏斜 3) 测量数据误差 4) 油藏的特殊要求(先钻腰部、调整顺序、改 变井位)
客观因素
导 管 不 直
客观因素
槽口间距: 2.0 m x 1.8 m 槽口排列: 4 X 9
C6 C1 C4 C9h 32#
大平台、小井距
31# 30#
丛式井技术要点及措施
![丛式井技术要点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a86f309fad6195f312ba683.png)
第四部分丛式井技术要点及措施4.1 总体原则4.1.1 采用交叉钻表层,减少水泥窜槽;最浅造斜点的外排井出套管鞋,待MWD无磁干扰就提前造斜,有利于防碰及防磁干扰。
4.1.2造斜点的选择: 根据甲方提供的原始数据计算出位移和方位,按照定向井原则,井网布置避免交叉,位移大的安排在边缘槽口,造斜点的选择原则是在地层均一、可钻性好的地层,但密集型丛式井为降低稳斜段的井斜角,造斜点尽量浅,相邻井的造斜点相互错开50米,平台从外到里造斜点依次加深,边缘造斜点最浅的井为220米至平台中心最深的KOP为420米,避免来自横向的磁干扰及井眼碰撞。
4.1.3 QHD32-6地区已完成了十几口的探井,油层位置已经清楚,对于如此小的井距密集型平台,钻井顺序必须按照定向井施工原则,即采用先浅后深(造斜点)、先外(边缘大位移、大斜度)后里,否则会后患无穷。
如果采用定向井钻井原则,还避免不了,就要用陀螺定向.要避免磁干扰、碰撞,除按以上原则外,必须保证一次造斜的成功,否则就会打乱整个钻井顺序,给下步作业带来困难。
4.2 大平台小井距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井眼防碰随着快速定向钻井大规模的展开,其浅层造斜技术、井眼控制技术和解决大斜度井滑动摩阻技术都有成熟的经验。
但由于单平台井口密度的逐渐增加,井眼相碰矛盾日趋尖锐,表层碰撞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锦州地区和绥中地区都有过惨痛教训的例子,小井眼的防碰必须按照定向井防碰预案实施,并且从上到下必须重视,相互让路,加强合作,避免该类事故的产生。
以下是影响井眼发生碰撞的主要因素::4.2.1. 单平台井数的增加、井距的减小:97年前渤海单平台井数为4~16口,井距2~3米。
由于井眼密度小,其防碰问题不突出。
随着上千万吨的开始,为降低建平台的投入、增加平台的利用率,于97年底开始大平台小井距的作业,QHD32-6油田的井距缩小到1.5x1.7米,其井眼交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井眼防碰问题迫在眉睫。
4.2.2. 直井段偏斜:现有的钻井技术不可能将所有的直井段吊直为零,其原因是地层的不均一、邻井水泥环的影响等因素,使井眼产生偏斜。
小井距密集丛式定向井防碰技术
![小井距密集丛式定向井防碰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5babc00844769eae009ed73.png)
小井距密集丛式定向井防碰技术【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陆地和海洋都在采用丛式井开发技术用于开采大型油田中。
随着油田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丛式定向钻井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如今国内外也出现不少有关油田开采的技术,但是井距也很小,这些井数多,井距小不集中导致小井距密集丛式平台定向防碰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主要是对油田采用小井距密集丛式定向井防碰技术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其取得的成就进行论述。
【关键词】定向井;小井距密集丛式井;防碰技术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成就。
目前关于大型油田开采技术的探讨和应用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油田小井距密集丛式定向井防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1、小井距密集丛式井防碰问题探讨为了保证油田开采技术的良好发展,小井距密集丛式井设计以及施工都是一个比较严密的系统工程,在整个系统工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整个工程,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事故发生,影响整体的经济效益。
因此小井距密集丛式平台成功的关键是设计环节,安全性是其主要的核心,也是工程设计的原则。
1.1 小井距密集丛式井平台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确定因素设计小井距密集丛式井时要注意平台井与井之间的防碰,还有平台内井与平台覆盖油田内探井之间的防碰,平台内各井与邻井之间的防碰。
往往出现防碰的主要因素是仪器系统有时会出现差错,这主要是工作人员在开始工作时没有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对有关问题的严格处理。
同时还有测量时测量数据也会出现误差,亦或是磁偏角误差主要是受到磁干扰的影响,软件计算出现误差等。
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严格把控小井距密集丛式井的整体系统结构以及细节问题,以及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把握好仪器的使用等。
1.2 小井距密集丛式发生的碰撞的危险性因素分析小井距密集丛式发生碰撞出现的危险性因素主要是平台导管架中的隔水导管在打入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角度的影响,使得垂直度在控制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困难。
小井距密集丛式定向井防碰技术
![小井距密集丛式定向井防碰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672961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2.png)
小井距密集丛式定向井防碰技术
魏刚;张春琳;邵明仁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10(036)002
【摘要】越来越多的海洋、陆地的大型油田采用丛式井开发技术,随着大型油田的开发,丛式定向钻井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平台的结构由2×2、4×4发展到5×7、5×8、4×10的丛式井平台,井距由2m×2m缩小到1.5m×1.7m.井距
1.5m×1.7m在国内渤海最早采用,查阅很多资料,国外也没有发现如此小的井距.井数多、井距小导致小井距密集丛式平台定向井防碰问尤为突出.小井距密集丛式平台在渤海油田开发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介绍渤海油田海上油田小井距密集丛式井定向井防碰技术,该技术在渤海海上油油田开发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总页数】3页(P99-101)
【作者】魏刚;张春琳;邵明仁
【作者单位】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监督监理技术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监督监理技术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监督监理技术公司【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243
【相关文献】
1.合川地区丛式定向井钻井技术实践
2.合川须家河油气藏丛式定向井钻井技术研究
3.芳90-96钻井平台小井距定丛井防碰技术研究
4.大平台丛式定向井施工防碰技术探讨
5.YSL油田丛式定向井钻井提速配套技术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Y/T6396—1999 丛式井井眼防碰技术要求
Requirements for cluster drilling hole anticollision technology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丛式井组的设计、轨道防碰设计、轨迹预测、最近空间距离的搜索和井组防碰施工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井的钻井防碰施工作业。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SY/T5431—1996井身结构设计方法
SY/T5505—92 丛式井整体设计方法
SY/T5949—94 定向井三维轨道设计方法
3定义
3.1井组well group
两口(含两口)以上的井组成井组。
井组的井场为丛式井井场。
3.2防碰anticollision
丛式井钻井作业中,防止井眼与邻近井眼相碰。
4井组的设计
井组设计除按SY/T5505的规定执行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4.1井组的布置
4.1.1井场尽可能选择在地质构造的低部位,确保井眼轨迹满足从低部位打向高部位的地质要求,以有利于定向施工和轨迹控制。
4.1.2井组尽量安排在双靶点井的靶点延长线上。
两口以上双靶点的井组,井场布置在各井靶点连线的延长线交汇处,或交汇处附近。
多靶点井和单靶点井组成的井组应以满足多靶点井为前提,适当考虑单靶点井的施工难度来确定井组位置。
4.1.3对于井组中的双靶点井,应根据钻井造斜技术能力钻达双靶点确定的井斜所必须的靶前位移来确定井场位置;
4.1.4井组安排应考虑道路和优化井眼轨迹的需要,多靶点井应考虑靶前位移对施工的影响。
在此前提下,按井组钻井总进尺最少来确定井组地面位置。
4.2井组中各井井眼轨迹的组合原则
4.2.1应避免井组中的井眼轨迹在空间交叉。
4.2.2井组中各井的水平位移应长短结合,以便于错开造斜点。
4.2.3井组可布置成直线型、L型、矩型等。
塔式井架的井口原则上采用直线型排列,急于投采的油井,可采用L型井组组合。
4.2.4井口距一般取3~5m。
4.3井组的施工顺序
4.3.1丛式井总体设计时,应对各井排列施工顺序,建议先钻水平位移大、造斜点浅的井,后钻水平位移小,造斜点深的井和直井。
4.3.2大门方向的确定应以井组中按顺序施工的各井防碰间距最大为原则。
在此条件下,为利于井架整拖和避免井眼轨迹的二维或三维
绕障,大门方向应指向后实施井。
4.4井身结构设计要求
井身结构除按SY/T5431的规定执行外,井组中各井的表层套管下深应错开20m以上。
5轨道防碰设计
井眼轨道的设计方法除按SY/T5949的规定执行外,同时考虑下列因素。
5.1造斜点的选择
5.1.1造斜点应选择在比较稳定、可钻性较好的地层。
5.1.2井组中相邻两井的造斜点应错开50m以上。
5.1.3井组中,邻井之间的直井段尽可能短。
5.1.4选择造斜点应保证最大井斜角不小于15°。
5.2井组轨道防碰设计空间安全距离要求
斜井段设计轨道的空间最小距离要求:垂深2000m以内不小于30m,垂深大于2000m不小于40m。
5.3剖面类型选择
剖面类型优先选择三段制。
6轨迹预测
井眼轨迹分以下四种情况预测:
a)稳斜、稳方位情况:
H i= H0+(L i-L o).cosα0 (1)
N i= N0+(L i-L o).sina i.cosφ0 (2)
E i= E0+(L i-L o).sina0.cosφ0 (3)
b) 变斜、变方位情况:
a i=a0+(K a/30).(L i-L o) (4)
φi=φ0+57.3.(Kφ/K a).(cosa0-cosa i) (5)
H i= H0+[57.3/( K a/30)].(sina i-sina0) (6)
N i= N0+[57.3/( Kφ/30)].(sinφi-sinφ0) (7)
E i= E0+[57.3/( Kφ/30)].(cosφ0-cosφi) (8)
c) 变斜、稳方位情况:
a i=a0+(K a/30).(L i-L o) (9)
H i= H0+[57.3/( K a/30)].(sina i-sina0) (10)
N i= N0+[57.3/( K a/30)].(cosa0-cosa i) .cosφ0 (11)
E i= E0+[57.3/( K a/30)].(cosa0-cosa i).sinφ0 (12)
d) 稳斜、变方位情况:
φi=φo+ (Kφ/30).(L i-L o).sina0 (13)
H i= H0+[L i- L0].cosα0 (14)
N i= N0+[57.3/( Kφ/30)].(Sinφi-sinφ0) (15)
E i= E0+[57.3/( Kφ/30)].(cosφ0-cosφi) (16)
式中:L0——正钻井当前井底井深,m;
α0——L0井深处井斜角,(°);
φ0——L0井深处井斜方位角,(°);
H0——L0井深处垂深,m;
N0——L0井深处水平投影南北坐标分量,m;
E0——L0井深处水平投影东西坐标分量,m;
L i——正钻井待钻达井深,即预测井深(第1预测点的L i应小于L0+30m),m;
αi——L i井深处井斜角,(°);
Φi——井深处井斜方位角,(°);
H i——L i井深处垂深,m;
N i——L i井深处水平投影南北坐标分量,m;
E i——L i井深处水平投影东西坐标分量,m;
Kα——井斜变化率,(°)/30m;
Kφ——方位变化率,(°)/30m;
Kα、Kφ的取值应考虑地层、钻具、已钻井段轨迹、钻井参数等因素。
7最近空间距离的搜索
推荐采用三维扫描技术[见附录A(提示的附录)]搜索最近空间距离,也可用平面扫描等技术搜索最近空间距离。
8井组防碰施工技术要求
8.1测斜要求
8.1.1测斜仪器可采用单点和多点测斜仪或陀螺测斜仪、MWD或有线随钻测斜仪。
8.1.2直井段的单点测斜间距不大于100m;直井段超过300m测多点,点距不大于30m。
有磁干扰的井段用陀螺测斜仪测斜。
8.1.3造斜和降斜井段的测斜间距不大于30m,稳斜井段的测斜间
距不大于80m;防碰、绕障井段的测斜间距不大于30m,必要时加密测点。
8.2现场施工
8.2.1控制直井段与邻井的距离不小于2m。
8.2.2直井段用小钻压、高钻速、大钟摆钻具组合钻进。
8.2.3根据测斜数据及时计算、绘出单井设计与实钻轨迹投影图,并绘出防碰井与邻井在同一坐标系下井眼轨迹水平投影叠加图。
8.2.4每测一点都要扫描、搜索出正钻井与邻井的最近空间距离,预测出井眼轨迹的发展趋势以及与邻井是否有“相碰”的危险。
8.2.5两井轨迹水平投影叠加图交叉点的垂直井深差大于30m。
8.2.6两井最近距离在安全区域内,可采用常规的增斜、稳斜和降斜钻具组合,进行轨迹控制。
8.2.7防碰、绕障井段用造斜工具来控制井眼轨迹。
8.2.8防碰井段按小半径柱状靶施工,控制轨迹在靶内穿行。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三维扫描技术搜索最近空间距离方法
A1 三维空间距离S ij
X i=E i…………………………(A1)
Y i=N i…………………………(A2)
X j=(X2-X1)+E j………………(A3)
Y j=(Y2-Y1)+N j………………(A4)S ij=[(X i-X j)2+(Y i-Y j)2+(H i-H j)2]1/2
式中:X1,Y1——正钻井井口大地坐标,m;
X2,X2——邻井井口大地坐标,m;
E i,N i和E j,N j——正钻井i 轨迹和邻井j处轨迹相对各自井口的E-N坐标系下的投影分量,m;
X i,Y i——以正钻井井口为原点的X——Y坐标系下,正钻井i处轨迹的坐标,m;
X j,Y j——以正钻井井口为原点的X——Y坐标系下,邻井j 处轨迹的坐标,m;
H i,H j——正钻井i处、邻井j处的垂深,m;
S ij——正钻井i 与邻井j处的三维空间距离,m。
A2 三维最近空间距离S min的搜索
不断变化i和j点可以找到一个最小的S ij,即最近的空间距离S min以及S min所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