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模板:3347-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践途径研究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6001-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路径研究
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路径研究1.问题的提出:如果你问孩子,想出去看看吗?他们一定会频频点头,如果你问孩子,想和小伙伴同行吗?他们一定欣喜万分。
他们的世界很简单,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论语·述而》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课题界定:但是当他们研学归来,一定是眉眼清澈、喜形于色。
然而,精彩的教育不就是在帮助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为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精神,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
2.课题理论依据:为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精神,研究目标及内容:旨在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真正的能有所研,有所学,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之处:同学们还可以将自己旅的过程拍成照片贴进“我的小相册”,同时,父母也可以针对此次研学过程和孩子说说心里话。
研学旅行结束后,回到校园,以晨会、班会、演讲、摄影展、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活动效果展示。
实现最终评价的意义。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课前:丰富我的行李箱一、学校的行李箱:安全预案、方案制订、课程设置。
1.安全预案。
首先,需要对研学旅行课程全过程进行安全评估,从人身安全到活动风险,再到天气变化、住宿饮食等,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通过性前一周一节的“生命安全课”,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做好安全知识培训,对线路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交通方式、疾病预防、保险保障等做好详细说明。
2.方案制订。
学校根据实际,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本《研学旅行小足迹》记录册,内容包括:个人档案、行程地图、研学公约等。
身兼重任的教师,当起导游和咨询师,出发前,根据各个学段的不同路线,学校课程处组织老师们在基地或营地、旅行社提供的课程基础上进行二次研发,将活动目标、课程内容、教师安排都融入其中,并预设写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在手段和方法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计划和安排。
课题申报模板:3347-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践途径研究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践途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1、政策背景2013年2月2日发布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明确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要求 "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2014年8月21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 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014年12月16日,在全国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基教一司司长王定华作了《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主题演讲,首次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
2016年11月30日发布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8号。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2、宜昌现状2017年5月18日,宜昌作为湖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8个试点区单位之一参加了在荆门召开的省研学旅行启动工作会。
截至2017年6月,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已基本建成,中国三峡国际青年营六月准备试运行。
宜昌市教育局已在宜昌市遴选了一批具备条件的综合实践基地和资质合规的旅行社。
而且调查了解到,宜昌市金东方初中、点军天问初中、桃花岭小学等少数学校已做过研学旅行的前期尝试;而多数中小学校仅有过春游与秋游的经历,高中学校则主要是做过远足德育活动。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研究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小学研学课程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1、政策层面: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4年7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
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
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
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和全国研学。
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2016年底教育部,发改委,旅游局等11部门又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因此从研学旅行走入公众视野的过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由政府强力推动,自上而下扩展开来的研究课题。
2、社会层面:应试教育造成中国青少年普遍具有“大自然缺失症”,进而造成青少年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肥胖症、生活能力差、社交障碍、孤闭等等。
人的心智是通过感官和知觉在思维上的认知整合、判断、推理而形成的,如果青少年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是当前国家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投资国家未来的战略需求。
3、学校层面:我校从2010年的香港游学活动发展到今天的研学旅行,已经初步形成了外小的特有体系。
三年级秭归乡村学校、四年级香港、五年级新加坡、六年级台湾、毕业旅行的研学活动,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受益。
目前正在进行的研学旅行课程的设置研究,急需更高一级的专家团队的引领、更多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加入,让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形成科学体系。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东方红小学“棋棋游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研究
东方红小学“棋棋游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棋棋游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研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1)问题的提出:学生长期在学校接收课本知识的教育,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动手能力、与人协作沟通能力,通过开展“棋棋游学”研学旅行活动,实实在在发现问题,有针对的锻炼学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课题界定:通过在校内外开展“棋棋游学”研学旅行活动实现慧学+慧玩=慧生活的目标。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空间及其地方体验。
而随后的几十年里,“儿童期”或“儿童”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课题,其研究的内容日新月异,研究方法与理论推陈出新。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儿童的研究还在萌芽阶段,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借鉴国外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本国国情,从旅游角度,探讨儿童的旅游行为,旅游需求和认知。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a.立德树人新途径: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有组织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生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近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国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研学旅行包含了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能够全面提升学生提升核心素养。
c.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虽然现今社会大大提倡全民创新,但创新难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因此,在研学旅行中开设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题,在旅游活动中设计专项主题精神普及,赋予学生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线路设计中推行富有科教意义的文化线路,丰富的人文知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小学研究课题立项申报: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创新与实践的研究
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创新与实践的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全国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积极开展研学旅行。
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界定研学旅行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
在会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
研学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范围主要包括:(1)乡土研学旅行:发挥本土资源优势,以乡土为特色带领学生体验家乡、感受自然,感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100-武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武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研学旅行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2016年底,教育部、发改委、旅游局等11个部门又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研学旅行的政策,武汉市于今年3月公布了104所中小学作为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学校,随后拟定了5大研学旅行主题。
但如何将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目前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课题界定研学旅行:从广义来讲,它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目的,离开常住地,到特定地区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文化专项旅游活动,其旅游主体可以是学生群体,也可以是非学生群体;而狭义的研学旅行则特指由学校集体组织、学生共同参与,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专项旅游活动。
本研究中的研学旅行倾向于狭义上的研学旅行,旅行主体特指中小学生,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研学旅行是一种教育活动,而非旅行活动。
因此,笔者认为,研学旅行指以旅行为载体、研学为目标,在学校集体组织下,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中小学生了解自然、认知社会、探索新知、培养兴趣,使之全面发展的校外教育活动。
研学旅行课程:即基于旅行的研学课程,具体来讲,指在结合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学生的需求特点而选定相关旅行教育主题,围绕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系统开发的校外活动课程。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研究:研学旅行,在国外又叫“教育旅行”、“修学旅行”等。
教育旅行起源于16、17世纪的英国,为了训练宫廷精英熟悉国际事务和世界文化,遂派遣贵族青年前往欧洲大陆进行旅行,从而完成自身教育。
德育课题申报书:研学旅行课程实践中德育机制研究
研学旅行课程实践中德育机制研究学科分类:德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实践德育机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研学旅行课程是中国近年来兴起的热门课程,它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教育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时,不仅可以充实教育的内容,而且可以对生活发挥伟大的促进作用。
它提供“教育所必须,学校所不足”,用学生们更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完成了对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生长,生成德性。
由此可见,在研学旅行课程中,时时可育人,处处能育人。
因此对此课题的研究很有必要。
2、课题界定“课程化”研学即根据课程标准,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学科特性所打造的研学旅行活动。
它是教育部门或学校列入教学计划的校外教育课程,其本质是让中小学生以旅行体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学旅行,不是广义上的普通旅游,它是由学校组织的、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为目的的课程。
它建立在校内课程的基础上,与校内课程课程不同,它是被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是带着孩子们走出校园的一项活动课程,这里要强调的是活动课程,而不仅是课程。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学校开展户外教育的时间早,研究经验丰富,基地建设和保障性措施较为规范。
但与此同时,我国推广研学旅行课程就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情,研学旅行课程想在较短时间内广泛推行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容易陷入形式化。
首先,在一些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学生甚至无法感受“研学旅行课程”带来的好处,更不必谈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建立德育机制了。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研究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研学旅行研学课程设置研学教学方法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课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早在2014年3月4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研学旅行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学校组织安排,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旅游体验中学习和锻炼,从而培养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理自立、文明礼貌、互勉互助、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等优秀品质和精神,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是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专家点评、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研学更加注重研究和学习,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它紧扣教学大纲,是亲近社会和自然的实践活动,也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拓展,是培养学生良好素养的重要方式。
所以课题更关注,如何架构适合中小学生的研学课程体系?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将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在日本,自明治维新时期开始鼓励研学旅行,政府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生每年要在本市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初中生每年要在全国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高中生每年则要在世界范围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国研学旅行作为一种传统而现代的素质教育手段被广泛关注,正在逐渐兴起和推广。
2008年广东省率先把研学旅行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写进教学大纲。
2013年,安徽省、西安市和苏州市进行研学旅行试点,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安徽合肥中小学将研学旅行的成绩纳入学分统计。
各地还建立了研学旅行活动基地,组织培训研讨,如西安、合肥、武汉等地均举办了全国及本地区的研学旅行论坛和研讨会;加强部门联动,一些省市的旅游、文物、物价等部门积极支持研学旅行工作,许多家长也成为研学旅行的志愿者;有的地区将研学旅行纳入了综合素质评价,有的学校制定了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操行量表;各地运用社会力量,通过购买优质服务,同旅行社合作建设基地等方式,积极为研学旅行的发展创造条件。
区域构建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优秀课题
区域构建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一、选题缘由(一)选题背景于一个多世纪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便已经将修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素质提升的核心教育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侧重于课堂学习;校外教育仅有春秋游或学军学农这样的简单形式。
随着教育部等国家11部委联合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6)等政策的出台,中国终于要将自古以来倡导的“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以各研学旅行的模式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然而,研学旅行长期以来面临“只游不研”的困境,如何区别于普通学生旅游,依赖于研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不但是政策要求,而且是学校实践教育中最为有效的手段。
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7月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省中小学教学计划,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
“意见”同时要求,以“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为主线,以“行走家乡、览胜祖国、放眼世界”为路径,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县情市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市情省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并将宁波市鄞州区作为试点区域之一,探索区域推进经验。
(二)选题意义1.研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意义:研学旅行,旅行是载体,教育是内核。
研学课程开发是将研学旅行区别于传统旅游,真正防止“只游不研”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
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崭新命题,欠缺经验与方法。
本课题成果对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建设有着显著的实践探索意义。
2.区域推进的示范性和比较借鉴意义:宁波市鄞州区是研学旅行试点区域之一。
本课题研究总结出的体系建设原则及实践经验,对于浙江省其他地区,尤其是非试点地区后续在区域推进推广研学旅行,结合本地区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特色建立区域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有着示范性和比较借鉴意义。
3.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价值:本课题吸纳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以本土实践为切入点,所形成的成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视角具体设计技巧、实施方法和保障等等的不足,更多从现有研究中梳理指导原则,并运用于区域实践中。
研学旅行活动研究报告模板
研学旅行活动研究报告模板研学旅行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参与各种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融入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
研学旅行活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活动背景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介绍研学旅行活动的背景,包括活动目的、参与学生的年级和人数,以及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
同时,可以简要说明该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活动设计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详细介绍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
包括活动的主题、目标、内容和形式等。
可以结合实际案例,介绍具体的研学旅行目的地和活动安排,包括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互动交流等。
3. 活动实施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详细描述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过程。
包括活动的准备工作、组织与协调、安全保障、活动时间安排和资源调配等。
同时,可以介绍活动中的问题和挑战,以及解决方案和经验教训。
4. 活动效果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对研学旅行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可以从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可以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分析研学旅行对学生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5. 活动总结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可以总结活动的亮点和创新点,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同时,可以展望未来,探讨研学旅行在教育中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前景。
研学旅行活动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形式,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
同时,研学旅行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研学旅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综合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综合研究研学旅行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式,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探究性研究或研究性研究。
当前中学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实践思考。
然而,很多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流于形式,“重旅轻学”甚至“只游不学”的现象严重,更有甚者,让研学旅行这一课程形式演变成了单纯的针对学生娱乐的商业行为。
因此,进行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研学旅行具有集体为主、德育为先、体验为本的显著特点,是促进学生“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旅行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因此,进行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对于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进行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4、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对于教育机构、旅游企业、社会各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研究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旅游企业可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支持研学旅行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研学旅行对于学生全面进步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通过梳理研学旅行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关键问题,并总结出对应的指导策略,提出科学可操作的课程设计,以促进中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我校一直秉承“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推崇“民主、和谐、创新”的理念。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立足地域特色,打造研学课程体系
立足地域特色,打造研学课程体系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地域特色,研学课程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我国中小学生的生活逐渐趋于虚拟化、空壳化,许多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身体素质也在下降。
而研学旅行能有效地改变学生“宅”的状态,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强健学生的体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荆州开发区实验中学前身是农村学校,由于荆州开发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发展成为了城市学校,学生多为周边失地农民子女,这些失地农民家庭多数迁入了新型的还迁小区,学生们由广阔的农村进入了城镇,失去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他们的父母成为失地农民后长时间外出打工,陪伴子女的时间很少,带他们出门旅行游玩更少,学生们成了城市新“宅”一族。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荆州地域特色研学课程体系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课题的界定(1)对地域特色的界定:荆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荆州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下辖九个县市区,地域广阔,境内风景优美;近几年荆州发展很快,交通十分便利,适合开展“一日游”旅行研学活动。
“立足地域特色”就是利用荆州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我校实际开展旅行研学活动。
(2)对研学课程体系的界定在《意见》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依据我校办学宗旨、学生需要,校内外教育资源进行研学课程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将按年级顺序具体制定学生研学内容、研学方式、旅行研学地点,学生通过研学将获得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标准,进而构建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学校特色、地域特色的研学课程体系。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研学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产生与课题界定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研学旅行正式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第四条第17点,专门提到推进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和基地的建设以及统筹落实研学旅行课程等。
由此可见,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战略层面的重视。
在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研学旅行正如火如荼地在全省各地广泛开展。
研学旅行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还属于一门新的课程,但在美、英、日、韩等发达国家,研学旅行早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在日本,研学旅行被称为修学旅行,涉及职业选择、自然体验、考察先进企业甚至体验商人活动等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韩国教育部门将毕业旅行作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目,纳入学分管理,学生只有参加并修够相应学分,才可以毕业。
美国的研学旅行和夏令营、冬令营一样,为满足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是假期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从各国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当前国外研学旅行有这样一些特点:1、以游为主,以学为辅;2、以景区、景点为主;3、以主观感受为主,偶有科学考察。
我国研学旅行课程的出现虽然短暂,但课程目标更明确:“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中小学在旅行的过程中去感受、发现、思考、探究、分析、总结,让每一次研学旅行都带着问题出门,带着成果回来。
但目前研学旅行实施整体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热情大于理性,旅而不研、玩而不研的现象普遍存在。
研学旅行是一门课程,既是课程,必有其基本课程特性: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评价等,而课程属性正是目前研学旅行活动所缺乏的。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实践育人途径方法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孔子认为教育应该“知行统一”,董其昌认为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21世纪初,清华大学提出了“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实践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创新的源泉,是调理自我心理的良药,是从简单向综合、从知识向能力、从聪明向智慧转化的催化剂。
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就顺应而生,让实践学习,实践育人,进入我们的教学,促进我们的研究。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成长为成功人才的重要环节和保障。
“方法、途径”指为达到目的而采用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途径。
“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即指通过实践育人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使学生明确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提升,在实践中感悟与完善,以强烈的实践创新意识,尽快融入社会,担当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育人已经成为学校建设的内在要求,特别是《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出台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作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重要途径的实践育人越来越备受推崇。
笔者通过梳理文献,综述成果,并简要评价,希望为学校实践育人的工作决策、实施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肖建认为我国实践育人观的问题与困境主要体现在实践的形式化、实践的认识论化和实践的功利化三个方面。
李鹏飞认为实践育人存在教育认识确实、教学体系缺漏和条件保障缺位等问题。
赵蓓茁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现存思想认识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健全、统筹联动不完善和评价机制不科学等四个方面。
张宁珍认为,影响实践育人实效性的主要原因有主体对实践育人的认识不够、参与不多,育人过程的职业性不明显,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规范化有待提高等。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融入巴楚文化的研学旅行课程整合设计研究
融入巴楚文化的研学旅行课程整合设计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巴楚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整合设计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融入巴楚文化的研学旅行课程整合设计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1.响应国家政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2.顺应宜昌市对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评价的要求,实现教育创新的需要。
3.应从本地区域教育、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4.适应育人模式改革的要求。
(二)课题界定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它分为巴文化与楚文化,巴文化是蛮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
巴楚文化是巴楚二元复合的文化实体,巴中有楚,楚中有巴。
巴楚文化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文化交流的结晶、国家征战与结盟促成、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环境使然。
巴楚文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而宜昌既是巴、楚文化的交汇之地,又处在古文化沉积带与长江经济开发带的交叉点,保护、传承巴楚文化都是宜昌本地教育的重要任务。
将巴楚文化融入研学旅行课程是本地小学校本课程一个重要的开发实施内容。
研学旅行课程是由学校有计划集中安排、集中旅行、集中食宿,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文化体验、资料搜集、教师引导、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的活动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的“整合设计”是根据研学旅行校外研究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特点,梳理整合学科、课时、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资源等课程要素,明确教育目标,形成有具体课程计划、课程安排和课程评价内容,成系统的校外研学旅行校本课程。
围绕上述核心概念,构成本研究的主题——“融入巴楚文化的研学旅行课程整合设计与实施研究”:研究对象即“研学旅行”为主题的校本课程,通过“整合设计”将本地巴楚文化融入到研学课程中,探索在本地区校外开展的“研学旅行”与学校内部学科学习、校园活动的课程融合、开发与实施,开展基于校本的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策略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1问题的提出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文件系统地对中小学研学旅行做了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推动研学旅行,对于孩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十分有益。
我们为何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说到底是一个筑梦工程,实际上是把整个孩的梦、家庭的梦、国家的梦都融在其中。
开展研学旅行是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必然需求。
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定位: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自主探究型的教学模式;这是在构建一种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这是在加快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建设。
归根结底,它可以为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终还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目前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现实中,存在“出了意外事故怎么办”、“宁愿不出去,也不能出事”等怕担责、“懒政”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不在少数。
再加上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活动经费难落实、责任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规范等问题,使得研学旅行在一些地区和学校难以深入开展。
而另外一种现实情况是不少旅行社和社会培训机构积极投身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宣传,大肆组织所谓的研学旅行活动,利益驱动下的活动不符合教育部《意见》初衷。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校本定制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评价机制研究
校本定制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评价机制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评价机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⑴问题的提出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教育部等11部委在2016年末的时候发布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在这样一个教育背景下,结合学校实际和地理学科特点,提出本课题:校本定制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评价机制研究。
⑵课题界定本课题界定为基础教育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设计,是由学校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而言的,它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和宽泛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本校教师编制的课程,可能还包括校际之间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甚至包括某些地区学校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
校本定制是各个学校根据“以学习者、以社会发展中心”的原则,开发适合学校实际教育条件和具体特点的课程和评价机制。
根据校本定制原则,研学机构和研学基地在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时需要将各学校定制的活动内容直接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注重在直接经验中引导学生的体验。
引领学生体验生活,做健康生活的主人。
⑶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5年时间,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成功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研学旅行课程规划与实施
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研学旅行课程规划与实施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乡村学校研学旅行课程规划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实施研学旅行教育课程,从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来说,无论是人文底蕴还是科学精神,无论是学会学习还是健康生活,特别是实践创新和责任担当,在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执行过程中,都可以融入其中。
从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归属和研学旅行课程计划的执行来看,研学旅行课程不仅需要研学基地营地的课程资源,更需要学校的课程规划,否则,研学旅行必然会凌乱无序,也必然会偏离学生核心素养连续性培养的轨道,只旅不研、只研不学的现象也必然发生。
基于此,我们认为,依托学校、社会、基地营地等课程资源,根据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由学校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规划并有序实施,是一个立足当下,更是着眼未来落实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一件大事,值得深入研究。
2、课题的界定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我们界定为义务教育学校1-9年级,研究范围界定为学校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课程规划、课程实施等诸方面。
其中课程资源研究界定为湖北省内基地营地及其它社会、环境等资源的类别属性,尝试建立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结;课程规划与实施的范围界定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
3、国内相关研究情况简述国内有关研学旅行课程与实施等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少有的研究文献也多关注于理论、政策等层面,由武汉学知教育研究院申报立项的省重点课题《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构建》的研究成果应该属于国内少有的、系统研究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与实施等方面的精品。
然该研究选取的样本对象多为大中城市中的学校及其资源,课程体系方面关注了基地营地课程与学校课程规划等多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践途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1、政策背景2013年2月2日发布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明确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要求 "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2014年8月21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 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014年12月16日,在全国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基教一司司长王定华作了《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主题演讲,首次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
2016年11月30日发布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8号。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2、宜昌现状2017年5月18日,宜昌作为湖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8个试点区单位之一参加了在荆门召开的省研学旅行启动工作会。
截至2017年6月,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已基本建成,中国三峡国际青年营六月准备试运行。
宜昌市教育局已在宜昌市遴选了一批具备条件的综合实践基地和资质合规的旅行社。
而且调查了解到,宜昌市金东方初中、点军天问初中、桃花岭小学等少数学校已做过研学旅行的前期尝试;而多数中小学校仅有过春游与秋游的经历,高中学校则主要是做过远足德育活动。
这些都为宜昌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创造积极、有利条件。
宜昌市教育局为推动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社会责任、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中小学校评价及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维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考查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集体的研学旅行活动正好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与真实评价。
《中小学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构建研究》省重点课题在市教科院院长范俊明带领下已开展了三年着实有效研究,在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培养了一批研究骨干和实践学校;出版使用的宜昌市地方课程教材《长在宜昌》中涉及到宜昌各县市区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配套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包,为县情市情内的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总的来说,研学旅行是一项国家推进的意义重大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宜昌虽然起步较晚,公私立学校发展很不平衡,基地与学校缺少项目课程化设计与实施的具体途径,安全教育与应急等保障机制缺乏亟待建立,但市局和教科院高度重视,而且我市课程资源丰富,研究团队专业,我们相信借本次研学旅行省级试点工作的东风,必将通过本课题实践研究整体提升宜昌素质教育水平。
二、课题界定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集中食宿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体验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可见,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
它属于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课,具有强制性和普及性的教育要求。
从内涵上分析,研学旅行首先是一门课程,是综合实践课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虽属活动课程,但它应该具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些关键课程要素,这与学校曾经开展过的春游、秋游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游不学是旅游而非学习;其二,既然是国家课程,那么所有学生都应有权利而且必须享受这种教育,这与有些学校组织的特长类、兴趣类、学优类学生外出参加的表演、比赛、夏令营、出国游学等也截然不同,而且时间要安排在正常上课期间,而非寒暑假、也非节假日和周末;其三,集体性原则。
表现在学生是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集体旅行、集中食宿、体验参观研究学习。
学生三三两两出游不算,孩子随家长异地游也不算;其四,亲身体验。
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其五,安全性原则。
健全完善的安全教育、制度与应急预案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与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通过对研学旅行概念剖析使我们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涉及两个最主要的任务:一是研学旅行项目活动课程化,即用课程的理念来指导开展研学旅行的每一个项目(科学确定项目目标、项目内容与实施流程化、项目评价多样化和有效化)、搭建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结构、并建立中小学整体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而非简单地作为活动,仅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动一动了事。
二是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或基地持续正常开展的安全保障机制。
通过上述实践研究,使研学旅行课程在全市全面有序推进,实现课程育人的最大效果。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学习”这两个字,原本源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
“习”的意思不是复习,而是“实习”和“实践”。
换句话说,学习本身就暗有“游学”之义。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能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的也只有游学。
自中国有私学和大众教育以来,孔子就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学识,开拓视野。
这也是带领孩子进行游学的目的之一。
不论是孔子周游列国、玄奘西天取经、诺贝尔游历俄美、达尔文环球考察,都从游学当中获得了巨大的人生收益。
与东方人多在成年之后游学不同的是,由于古代西方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他们大都在少年时即开始游学。
亚里士多德11岁时外出求学,乐圣莫扎特6岁时就随父亲和姐姐周游欧洲,美国前总统罗斯福3岁时就随父亲到欧洲旅行,正是广泛的游学,让他们拥有了精湛的学识和远大的胸怀。
今天,游学对于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一门成熟的个性化的课程,学分制能够保障这门实践课程得到学校有效落实。
而我国综合实践课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多种因素,难以落实,且城乡差别巨大。
前些年,主要是私立学校针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和学生有这种个性化需求的少数学生提供了出国游学的历练,社会机构针对家庭富裕、想出国留学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商业化的出国游学课程,这些课程的目标大多是为了尝试思想中先进的西方教育,了解西方文化,为融入这种教育与文化提前做准备。
因些,中国这一阶段的出国游学课程主要是针对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极少数学生,跟今天国家研学旅行课程服务对象、教育目标、课程资源都有着很大不同。
针对乡土乡情、市情国情的国内研学旅行是本次课程开发的主体,湖北乃至宜昌也才刚进入试点工作。
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基地的建设、学校的研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特别是用课程理念来指导、规范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活动课程化实施这一课题,国内研究还很薄弱,亟待加强。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实施途径研究,意义重大且深远,主要包括:1、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来说,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从意识形态教育来说,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3、从落实课标理念来说,它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4、从国家经济发展来说,它是国家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必将推进教育事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大发展。
5、从公民素养来说,它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五、课题理论依据“知行合一”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研学旅行不仅是知识理解、文化传承、体能锻炼的重要载体,也是进行德育教育最有效的舞台。
它可以让学生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其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
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应该符合生活的需要。
而且“德育即生活”,让学生的品德养成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真实,回归自我,才是最有效的德育。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历史文化会深入了解,对中国的四化建设能亲眼目睹,其自理能力、文明习惯、团队精神都会不断提升,这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六、研究目标本课题尝试从学校、基地、旅行社三个层面,通过课程理念来引领研学旅行项目的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使之成为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课程育人的重要任务,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培育一批深受学生喜欢的特色化、示范性的研学旅行的课程基地。
2、建设一批学生喜欢、实践性强、育人效果好的研学旅行课程项目。
3、建立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结构和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4、尝试找到研学旅行、地方课程(专题教育)、国家课程学时、内容融合的办法。
5、提升学校、基地、旅行社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6、适应中高考改革的需要,为宜昌学子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七、研究内容1、概念界定(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课程、课程建设)1.1 什么是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活动的认定标准1.2 研学旅行服务的对象、课时、目的(育人目标)、项目类型、基本原则1.3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化的方法1.4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方法2、课程建设实践2.1学校层面2.1.11 课程保障机制:学校的安全教育、制度与应急方案<学校版>2.1.12 学校项目课程化:学校开发每个课程项目都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与评价方法(以学校研学旅行项目指南形式呈现)2.1.13 基于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课程合理有效性研究2.1.14 基于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的地域特色课程建设研究2.1.15研学旅行、地方课程(专题教育)、国家课程学时、内容整合途径研究2.1.16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结构和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研究2.2 基地层面2.2.21课程保障机制:基地的安全教育、制度与应急方案<基地版>2.2.22基地项目课程化:基地提供的每个课程项目都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与评价方法(以基地研学旅行项目指南形式呈现)2.2.23 研学旅行基地平台建设(关于基地及课程介绍、学生选课、项目评价(含学生、教师评价)2.2.24 基于基地资源的特色项目及特色基地开发研究2.3 旅行社层面适应学校需要的项目产品开发,增加学校与学生的课程选择性及课程保障机制八、研究假设学校和基地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落实课程保障机制,通过活动项目的课程化实施与评价,将会有效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