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模板:3347-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践途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践途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政策背景
2013年2月2日发布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明确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求 "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2014年8月21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 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014年12月16日,在全国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基教一司司长王定华作了《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主题演讲,首次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 2016年11月30日发布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8号。《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2、宜昌现状
2017年5月18日,宜昌作为湖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8个试点区单位之一参加了在荆门召开的省研学旅行启动工作会。截至2017年6月,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已基本建成,中国三峡国际青年营六月准备试运行。宜昌市教育局已在宜昌市遴选了一批具备条件的综合实践基地和资质合规的旅行社。而且调查了解到,宜昌市金东方初中、点军天问初中、桃花岭小学等少数学校已做过研学旅行的前期尝试;而多数中小学校仅有过春游与秋游的经历,高中学校则主要是做过远足德育活动。这些都为宜昌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创造积极、有利条件。
宜昌市教育局为推动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社会责任、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中小学校评价及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维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考查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集体的研学旅行活动正好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与真实评价。
《中小学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构建研究》省重点课题在市教科院院长范俊明带领下已开展了三年着实有效研究,在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培养了一批研究骨干和实践学校;出版使用的宜昌市地方课程教材《长在宜昌》中涉及到宜昌各县市区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配套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包,为县情市情内的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总的来说,研学旅行是一项国家推进的意义重大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宜昌虽然起步较晚,公私立学校发展很不平衡,基地与学校缺少项目课程化设计与实施的具体途径,安全教育与应急等保障机制缺乏亟待建立,但市局和教科院高度重视,而且我市课程资源丰富,研究团队专业,我们相信借本次研学旅行省级试点工作的东风,必将通过本课题实践研究整体提升宜昌素质教育水平。
二、课题界定
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集中食宿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综合素
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体验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可见,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它属于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课,具有强制性和普及性的教育要求。从内涵上分析,研学旅行首先是一门课程,是综合实践课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虽属活动课程,但它应该具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些关键课程要素,这与学校曾经开展过的春游、秋游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游不学是旅游而非学习;其二,既然是国家课程,那么所有学生都应有权利而且必须享受这种教育,这与有些学校组织的特长类、兴趣类、学优类学生外出参加的表演、比赛、夏令营、出国游学等也截然不同,而且时间要安排在正常上课期间,而非寒暑假、也非节假日和周末;其三,集体性原则。表现在学生是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集体旅行、集中食宿、体验参观研究学习。学生三三两两出游不算,孩子随家长异地游也不算;其四,亲身体验。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其五,安全性原则。健全完善的安全教育、制度与应急预案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与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通过对研学旅行概念剖析使我们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涉及两个最主要的任务:一是研学旅行项目活动课程化,即用课程的理念来指导开展研学旅行的每一个项目(科学确定项目目标、项目内容与实施流程化、项目评价多样化和有效化)、搭建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结构、并建立中小学整体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而非简单地作为活动,仅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动一动了事。二是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或基地持续正常开展的安全保障机制。通过上述实践研究,使研学旅行课程在全市全面有序推进,实现课程育人的最大效果。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学习”这两个字,原本源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习”的意思不是复习,而是“实习”和“实践”。换句话说,学习本身就暗有“游学”之义。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能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的也只有游学。自中国有私学和大众教育以来,孔子就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学识,开拓视野。这也是带领孩子进行游学的目的之一。
不论是孔子周游列国、玄奘西天取经、诺贝尔游历俄美、达尔文环球考察,都从游学当中获得了巨大的人生收益。与东方人多在成年之后游学不同的是,由于古代西方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他们大都在少年时即开始游学。亚里士多德11岁时外出求学,乐圣莫扎特6岁时就随父亲和姐姐周游欧洲,美国前总统罗斯福3岁时就随父亲到欧洲旅行,正是广泛的游学,让他们拥有了精湛的学识和远大的胸怀。
今天,游学对于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一门成熟的个性化的课程,学分制能够保障这门实践课程得到学校有效落实。而我国综合实践课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多种因素,难以落实,且城乡差别巨大。前些年,主要是私立学校针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和学生有这种个性化需求的少数学生提供了出国游学的历练,社会机构针对家庭富裕、想出国留学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商业化的出国游学课程,这些课程的目标大多是为了尝试思想中先进的西方教育,了解西方文化,为融入这种教育与文化提前做准备。因些,中国这一阶段的出国游学课程主要是针对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极少数学生,跟今天国家研学旅行课程服务对象、教育目标、课程资源都有着很大不同。针对乡土乡情、市情国情的国内研学旅行是本次课程开发的主体,湖北乃至宜昌也才刚进入试点工作。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基地的建设、学校的研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特别是用课程理念来指导、规范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活动课程化实施这一课题,国内研究还很薄弱,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