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色彩学》课件(8)

合集下载

最新第四章【颜色混合规律】 印刷色彩学课件课件ppt

最新第四章【颜色混合规律】   印刷色彩学课件课件ppt
这种混合方式不依赖于视觉器官去进行混合,而是在 达到视觉感受器官之前已经完成了色光混合方式。比如, 舞台上的灯光,要得到一个黄色的背景,可以用一个红 色光源和一个绿色光源同时打在背景上,这时观众看到 的只是一个混合后的黄色的背景,而不需要人眼去将红 色和绿色混合在一起。
2、色光间接混合 色光间接混合又称为色光反射混合。它是在人的视觉器官
Gelasiman 格拉斯曼,H.G.
Hermann G nther Grassmann (1809~1877)
50年代开始研究梵语等多种语言,后来在比较语言学上取 得重要成就。他提出的关于送气音的一个规律(1863),被 称为格拉斯曼律。他的《吠陀经词典》(1873~1875)代 表了他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高度成就,多年来成为梵语研究 的典籍。逝世前一年成为“美国东方学会”会员,获得杜
掌握色光混合的基础规律对视频色彩的设计及处理非常 重要,可以熟练地分析判断成分复杂的色光由那些原色光 并以何种比例混合形成,或者一定比例的三原色光将混合 成何种色光。例如:浅黄色光有白光成分(W=R+G+B) 和黄光成分(Y=R+G),所以色彩的三原色光R、G、B 组合比例为2:2:1。反过来,已知三原色光R、G、B的 比例为2:1:2,可先把其中的白色成分( W=R+G+B ) 分出,剩下等比例的R+B组成品红色,由此确定R、G、 B三原色光以2:1:2的比例混合时形成浅红色。
内进行的,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色光的静态混合,又称 为并列混合或空间混合;另一种为色光的动态混合,又称 为时间混合。
在一平面上有不同的色块,当这些色块的面积很小或距离 观察者很远时,它们的反射光就投射到人眼视网膜的同一 部分,从而产生新色调。这种现象称为色光的静态混合 (空间混合)。例如:印刷品的网点呈色现象。

印刷色彩学课件

印刷色彩学课件
概述
❖ 印刷工艺流程:
原稿印前处理及制版印刷印后加工
❖ 印前技术:
从处理图文原稿到制成印版这一系列工序所 采用的技术。
印前技术是印刷必不可少的前导阶段,包括 扫描输入、图像处理、组版输出、分色制版 等工序。
印前技术中颜色的分解与传递是加色混合与 减色混合规律在印刷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节 彩色原稿
3. 数字印前系统/CDTP扫描分色:彩色桌面出版 系统是一种开放性的图文综合处理系统,通过 扫描仪将原稿的分色信息输入计算机中,利用 激光照排机输出分色胶片。
第二节 颜色的分解与合成
二、印刷分色原理
彩色印刷的复制过程颜色分解+颜色合成 1. 颜色分解:是根据减色法的补色原理,利用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绿、蓝三种滤色片,将彩色原稿的图像分解成 青、品红、黄三色影像的过程,又简称“分 色”。 2. 颜色合成:是指在印刷机上将三种原色印版 (CMY)上的油墨套印在同一承印物上再现原 稿颜色的过程。
一、原稿类型
❖ 印刷复制过程的五大要素: 原稿、印版、纸张、油墨、印刷机
❖ 原稿: 原稿是印前处理所依据的实物或载体上的图 文信息,分为文字原稿与图像原稿。 原稿是印刷复制的基础和依据,原稿质量的 优劣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
第一节 彩色原稿
文字原稿
黑白照片

非彩色原稿 黑白胶片
稿
黑白线条稿
图像原稿
第七章 色彩在印前技术
中的应用
第二节 颜色的分解与合成
第二节 颜色的分解与合成
一、印刷分色技术的发展阶段:
照相分色
电子分色机 扫描分色
CDTP 扫描分色
第二节 颜色的分解与合成
1. 照相分色:彩用照相的方法,通过红、绿、蓝 三张滤色片将彩色原稿分解成青、品红、黄三 张分色片的过程。

《印刷色彩学》课件

《印刷色彩学》课件

色相环
2010.10
色彩三角
2010.10
第四节 其他表色系统
二、奥斯瓦尔德表色系统
奥斯特瓦尔德(1853-1932), 是德国的物理化学家,因创立了以
其本人为名字的表色空间,而获得
诺贝尔奖。
2010.10
2010.10
第四节 其他表色系统
奥斯特瓦尔德颜色系统的基本色相为黄、橙、
红、紫、蓝、蓝绿、绿、黄绿8个主要色相,每个 基本色相又分为3个部分,组成24个分割的色相环,
100 反 射 率 %
λ
100 反 射 率 %
λ
100 反 射 率 %
λ
400 500 600 700nm
400 500 600 700nm
400 500 600 700nm
白色
灰色
黑色
非彩色的表示
2010.10
第五章 颜色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 孟塞尔表色系统
第二节 孟塞尔表色系统
一.孟塞尔颜色系统
色谱表色法:是一种以有规律排列的一系列
2010.10
第五节 色谱表示法 二、普通色谱:
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供多行业通用的颜 色参考工具。 1. 中国色谱

1957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出版,由彩色和非彩色两 部分组成,共1631种颜色。 彩色部分:8个基本色(黄、橙、红、品红、紫、蓝、 青、绿)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表示。 每个基本色由浅到深分为7个等级,组成一页49个深 浅不同色块的色谱。 非彩色部分:明度最大到最小分成14个等级。
换算方法:
和度范围,利用内插法算出孟塞尔色相与饱和度数值。
2010.10
第二节 孟塞尔表色系统

印刷色彩学课件

印刷色彩学课件
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02
色彩基础知识
色彩的物理属性
波长
不同波长的光对应不同的颜色, 红、绿、蓝是可见光的三个基本 波长,它们合成的白光可以表现
出各种颜色。
亮度
表示光的明暗程度,亮度越高,色 彩越明亮。
饱和度
表示颜色的纯度,饱和度越高,颜 色越鲜艳。
色彩的生理和心理属性
生理属性
色彩可以引起人们的视觉感受, 如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等。
色彩标准化和一致性
色彩标准化是指在印刷行业中制定和实 施统一的颜色标准,以确保不同印刷企
业之间颜色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一系列 的颜色标准,如ISO 12647-2等,这些 标准规定了印刷品的颜色质量要求和测
量方法。
通过色彩标准化和一致性,印刷企业可 以确保其生产的印刷品与其他企业生产 的印刷品在颜色上具有可比性和可重复 性,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产品质量。
印刷色彩学在印刷行业、出版业、广告 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印 刷品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目标
掌握印刷色彩学的基本原理和概 念,了解颜色的属性和测量方法。
学会运用印刷色彩学原理进行颜 色复制和调整,提高印刷品的色
彩表现力和质量。
了解印刷色彩学在印刷行业、出 版业、广告业等领域的应用,提
色彩学基础知识
介绍了色彩的基本原理、色 光与色料的三原色、色光加
色法与色料减色法等。
颜色空间与色域
颜色匹配与校准
印刷色彩管理
讲解了RGB、CMYK等颜 色空间,以及不同颜色空
间之间的转换方法。
介绍了颜色匹配的基本原 理、颜色校准的方法以及 常用的颜色校准工具。
探讨了印刷色彩管理的原 理、流程以及实现印刷色

印刷色彩学共53页文档

印刷色彩学共53页文档
(B)代表产生混合色的红、绿、蓝三原 色的单位量;R、G、B分别为匹配待配 色所需要的红、绿、蓝三原色的数量, 称为三刺激值;“=”表示视觉上相等, 即颜色匹配。
三原色的单位量
目录
• 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红、绿、蓝三原色的 波长分别为700nm、546.1nm、435.8nm,在颜色匹 配实验中,当这三原色光的相对亮度比例为1.0000: 4.5907:0.0601时就能匹配出等能白光,所以CIE选 取这一比例作为红、绿、蓝三原色的单位量,即(R): (G) :(B) =1:1:1。尽管这时三原色的亮度值并不等, 但CIE却把每一原色的亮度值作为一个单位看待, 所以色光加色法中红、绿、蓝三原色光等比例混合
目录
颜色的混色系统表示法(Color Mixing System) 不需要荟集设计色彩的样品,而是基于三原色 光(红、绿、蓝)能够混合匹配出各种不同的 色彩所归纳的系统。 例如:CIE系统、密度计 测色法。印刷工业中常用的是密度计测色法。
目录
第五章 颜色的显色系统表示法
色彩的心理三属性
概念: 色相 明度 饱和度
光源的色温与显色性(绝对黑体、一般性显 色指数)
目录
• 标准照明体A:代表完全辐射体在2856K发出 的光,钨丝灯光,其光色偏黄
• 标准照明体B:代表相关色温约为4874K的直 射阳光,表示中午平均直射阳光
标准照明体C:代表相关色温大约为6774K的平 均日光
标准照明体D65:代表相关色温大约为6504K的 日光
W+S+C=100,白色= 50%
目录
表色方法
W(白) S(黑) Y(黄) R(红) B(蓝) G(绿)
|
|
|
|
|

《印刷色彩学》课件(8)

《印刷色彩学》课件(8)
2.
网点并列呈色
并列网点对入射光作选择性吸收,经过减色后的剩
余色光以加色法混合原理呈色。 网点面积较小,印品的亮调部位主要是并列呈色。
2010.10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R+G+B
R + G R+G+B
R
R+G+B
白纸
白纸
网点叠合呈色原理
2010.10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R+G+B
R+G
D1 2 D1 100% f D(2/1) D2
2010.10
第四节 彩色印刷与颜色密度 三、 颜色密度与印刷品质量评价
1. 影响油墨颜色密度的因素
2010.10
第四节 彩色印刷与颜色密度
二、印刷工艺与颜色密度
1.印刷墨层厚度和油墨实地密度
印刷品上墨层厚度越厚,油墨对补色光的吸收越纯, 色彩的饱和度越大,反之越小; 墨层厚度越大,墨层对光 的吸收越多,即反射率越小, 则油墨的实地印刷密度越大; 但实地密度不是随墨层厚度 的增加无限制增大。
色强度—决定油墨颜色的饱和度(DH值) 灰度—影响油墨的明度和饱和度( DL/ DH ) 色相误差—色偏( DM-DL / DH – DL) 色效率—综合反映油墨选择性吸收和反射能力大小 的参数。[1- (DM+DL / 2DH) ]


油墨其它性能的影响:
油墨的着色力、透明度、细度、稳定性等。
2010.10
第四节 彩色印刷与颜色密度 3. 网点密度:印刷品上某网点区域
的密度由该区域反射出的总光亮来 决定,即网点间隙空白区反射的光 量与网点上所反射的光量之和。

最新03色光加色法和色料减色法 印刷色彩学ppt(第二版 教学课件

最新03色光加色法和色料减色法 印刷色彩学ppt(第二版 教学课件
代替律
如果颜色光A=B、 C=D,那么: A+C=B+D 色光混合的代替规律表明:只要在感觉上颜色 是相似的便可以相互代替,所得的视觉效果是同样 的。设A+B=C,且X+Y=B,则A+X+Y=C。由代替 律产生的混合色光与原来的混合色光在视觉上具有 相同的效果。 色光混合的代替律是非常重要的规律。根据代 替律,可以利用色光相加的方法产生或代替各种所 需要的色光。色光的代替律,更加明确了同色异谱 色的应用意义。
• 各级人员费用均应按标准执 行,超出部分自负。特殊情 况超出标准的,应事先请示 CEO,事后由CEO签字批准
• 费用节约部分可按一定比例 奖励当事人,但在节省费用 时必须不影响工作的正常进 行,不破坏公司形象
报销制度
流程(例表)
说明
项目
金额
差旅费
交通费 招待费 通讯费 办公用品 日常支付 固定资产
效果 呈色方法
补色关系 主要用途
明度增大
视觉器官内的加色混合 视觉器官外的加色混合
静态混合 动态混合
互补色光相加形成白光
颜色测量、彩色电视、剧场照明
色料减色法 Y、M、C (Y)+(M)=(R) (Y)+(C)=(G) (M) +(C)=(B) (M) +(C)+ (Y)=(Bk) 色料相加,能量减弱,越加越暗
人员
• 专业资格培训 • 财务软件培训 • 其它培训
财务汇报制度及财务评价(例)
名称
内容
频率
汇报人
上级
方式
预算执行 报告

CFO
CEO
书面 / 月
口 头 /书 面 /季
三大表

《印刷色彩学》课件

《印刷色彩学》课件
未来印刷色彩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 色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印刷色彩将朝着更加数字 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印刷色彩将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满足消费者对 个性化、创意化的需求。
THANKS。
印刷品更加经济实惠。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对印刷色彩的影响
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如新型纸张、油 墨等,为印刷色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
可能性。
新技术的应用,如3D打印、虚拟现实 等,使得印刷品不再局限于平面印刷,
而是可以实现立体印刷和动态展示。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印刷品 的质感和视觉效果,满足消费者对高品
色彩基础知识
色彩的分类与属性
色彩的分类
原色、间色、复色
色彩的属性
色相、明度、饱和度
色彩的冷暖
冷色、暖色、中性色
色彩的表示方法
RGB模式:红绿蓝三 原色
Lab模式:明度与色 彩差异表示法
CMYK模式:青洋红 黄黑四色印刷
色彩的混合与调配
原色混合
红+绿=黄,蓝+黄=绿,红+蓝=洋红
间色混合
黄+绿=黄绿,绿+洋红=黄绿,洋红+蓝=紫
色彩的再现是指通过印刷技术将 原稿上的色彩转移到承印材料上
,实现色彩的复制和传递。
色彩的再现原理涉及到色光的反 射、吸收和传递等物理光学现象 ,以及油墨的色相、饱和度和明
度等色彩属性。
在印刷过程中,油墨通过印刷压 力的作用转移到承印材料上,形 成一定的墨迹,从而实现色彩的
再现。
印刷色彩的传递原理
印刷色彩的传递是指印刷品上色彩信 息的传递和表达方式。
印刷色彩学的重要性

《印刷色彩学》绪论 PPT课件

《印刷色彩学》绪论 PPT课件
印刷色彩学
Pri绍
学科基础课,必修课 (考试课 120minutes for exam) 40学时(周学时 4);2.5学分 讲课36学时,实验4学时 教材:《印刷色彩学》化工出版社 《印刷色彩学》印工出版社 课程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 10%,平时出勤与作业成绩占20% 。

绪 论
绪 论
问题:夏天戴眼镜时,戴哪种颜色的眼镜较好,
为什么?
(A) 蓝色 (C) 黄色 (B)红色 (D)紫色
绪 论
视觉提供的信息量大:80%,视神经对颜色的反应最快 颜色是光作用于人眼后引起的除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
生活与色彩:
服装的设计与选择 饮食的“色、香、味、形” 建筑设计 公交公司各路车的颜色不一样
绪 论
什么是印刷色彩学?
印刷色彩学是以色度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色度学是上世纪初形成的一门建立于物理光学、生理学、 心理学基础上的综合学科,他主要研究颜色基础理论和颜 色测量的原理及方法,注重色彩的科学性。 印刷色彩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以颜色理论为主,兼顾色 彩在印刷中的应用,偏重于色彩科学性的同时,也涉及色 彩的艺术性。
印刷色彩学学什么?
理解颜色 描述颜色 复制颜色
培养学生具备色彩基 础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 印刷过程中的色彩现象和 用色原则,学会如何利用 色彩学的基本原理,进行 颜色的分解、传递、合成, 从而完成印刷复制。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方向漫反射的同时,在反射方向上反射光通量显著 偏大。
第一节 色觉形成的物理基础
2. 光的透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10
第二节 彩色印刷色序
一、印刷色序与颜色复制的关系

四色印刷可以有24种不同的色序,实验证明,色序不 同则印刷品的颜色效果有差异,主要表现在:
印品的最大密度值因色序不同出现较大差别;
复制图像的色调总是倾向于最后一色或两色的
混合色。

色序对印刷的影响
色序安排不当易造成串色、叠印不良或逆向叠印等 故障; 合理安排色序会使印刷作业顺利进行,同时获得高 质量的颜色复制效果。
3.
网点的形状:方形、圆形、椭圆形、链形等。
网点形状示意图
2010.10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4. 网点的角度:网点在结构上是相互垂直排列的,网点
的角度在0o~90o范围内变化。
四色印刷中,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网点套印在一起,网
点的分布形成交角,相差的角度较小时会出现较大的周 期波纹,影响复制的画面质量。 o 网点的交角为30 时所组成的花纹是美观的,因为黄油墨 的反射率较高,对花纹的影响较小,所以当印刷四色网 点的角度在90o范围内进行分配时,其中显色性强的三种 颜色C、M、K之间的角度差为30o,弱色Y可取15o。即: 四色网点角度分布一般为Y:90o,M:45o,C:15o,K:75o。
2010.10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二、网点的基本属性
1.
网点的线数:单位长度内网点的个数,用来描述
网点的疏密程度,表示为“线/inch” 或“lpi”。
2.
网点的大小:又叫“网点覆盖率”,是指单位面
积内网点所覆盖区域的面积率,通常叫做“成 数”。

各阶调网点成数分布情况:亮调:0.5~3.5成,中间 调:3.5~6.5成,暗调:6.5~10成
正印刷色序:有利于改善底色,提高颜色的混合呈 色效果;提高暗调密度,加强中暗调层次,增大整 个画面的反差,适用于单色机。 反印刷色序:叠印良好,画面色调突出,印刷光泽 度好,适用于高速多色印刷。[缺点]颜色的最大密 度有所下降,影响灰平衡及颜色阶调的再现。

2010.10
第八章 色彩在印刷工艺 中的应用
R+G+B
R + B R+B+G
R+G+R+B
黄墨
品红墨
黄墨+品红墨
白纸 黄墨吸收蓝色
白纸 品红墨吸收绿色
白纸 两种并列网点呈现浅红色
网点并列呈色示意图
2010.10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网点呈色情况分析
R+G+B
B+G
R+B
R+G+B
R+G
R+G+B
G
白纸 结果为B+W,呈现浅蓝色
2010.10

调幅加网:网点大小不同,网点按规律分布 调频加网:网点大小相同,随机分布,疏密 不同
2010.10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印 刷 品
单色连续调原稿的调幅加网复制原理
由等距网点大小的变.10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印 刷 品
单色连续调原稿的调频加网复制原理
由等大网点的疏密变化表现连续调原稿密度的连续变化
2010.10
第四节 彩色印刷与颜色密度 3. 网点密度:印刷品上某网点区域
的密度由该区域反射出的总光亮来 决定,即网点间隙空白区反射的光 量与网点上所反射的光量之和。
a
网点印刷品反射密度:
D t lg 1 1 - a Ra lg 1 1 - a(1 1
Ds
)
10 a:网点面积率,R:网点反射率,Ds:油墨实地密度
2010.10
第四节 彩色印刷与颜色密度
① 透射密度:用来衡量彩色平面物体对特定色光
的透射程度,反映透明体色值的大小。印刷胶 片是透明的,称透射密度。 透射密度:
τ
Φτ Φi
D T lg
2010.10
1 τ
lg
Φi Φτ
第四节 彩色印刷与颜色密度
② 反射密度:用来衡量彩色平面物体对特定色光
2010.10
第三节 印刷材料对颜色复制的影响
二、纸张性能对颜色复制的影响:
纸张性能对印刷品的呈色效果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影响因素:
纸张的白度:>85%,没有偏色。 纸张的平滑度:影响印刷品的光泽度及颜色的饱和度。 纸张的光泽度和吸收性:综合效应表现为表面效率,是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精细印刷品则要求纸张的光泽度高, 吸收性较低,从而保证印刷品的颜色鲜艳、层次清晰。
4.
考虑纸张的性能。
纸张的白度,平滑度,吸收性等,一般影响极小,
性能较好的纸不需考虑此因素。
2010.10
第二节 彩色印刷色序
三、四色印刷的色序安排
1.
使用率较高的色序:
正印刷色序:Y、M、C、K(多用于单色机印刷彩 色印品) 反印刷色序:K、C、M、Y(多用于四色印刷机)


正反两种印刷色序的优劣比较:
2010.10
2.5 2.0 1.0
密 度
墨层厚度
0.7 1.1
第四节 彩色印刷与颜色密度
2. 油墨的叠印率与印刷色彩
彩色印刷中,后一色油墨在前一色油墨膜层上的附 着叫做油墨的叠印,又叫油墨的承载转移。 叠印率也叫油墨的受墨力,是度量油墨叠印程度的 物理量。叠印率越高,印刷品呈色效果越好。 叠印率可以通过测定各色油墨的密度和油墨叠印的 密度值来计算。 D1 2 D1 f D(2/1) D 100% 2
的反射程度,反映不透明体色值的大小。相纸 或印刷品是不透明的,因而称反射密度。 反射密度:
ρ
Φρ Φi
D R lg
2010.10
1 ρ
lg
Φi Φρ
第四节 彩色印刷与颜色密度
0

r
反射形式
定向反射(镜面反射)
漫反射:各处光通量相等
介于两者之间

0
r
密度测量条件
CIE规定标准测试条件45°角
网点面积的大小由网点线数和网点成数决定。
2010.10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加网线数降低
加网线数高:图像细微层次表达越精细 加网线数低:图像细微层次表达较粗糙
2010.10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1成
2010.10
2成
3成
4成
5成
网 点 大 小 ( 成 数 ) 示 意 图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第八章 色彩在印刷工艺 中的应用
8.1 网点与彩色印刷 8.2 印刷色序 8.3 印刷材料对颜色复制的 影响 8.4 彩色印刷与颜色密度
第八章 色彩在印刷工艺 中的应用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一、印刷中的网点
1.
印刷加网的原因
目前的平版胶印方式所用的金属印版表面上,只 有着墨和不着墨两种状态,只能再现有色和无色 两个层次; 将原稿的连续调图像分割成各自独立的网点,颜 色的深浅变化通过不同大小的着墨网点来表现。
2010.10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圆形网点角度示意图
2010.10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网点交角在图 像中形成的纹 理效果
2010.10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三、网点组织颜色的基本方式
1.
网点叠合呈色
三原色油墨都具有一定的透明度,根据补色吸收的
规律,各色墨层进行选择性吸收,以减色法混合原 理呈色。 网点面积较大,印品的暗调部位主要是叠合呈色。
白纸 结果为R+2G,呈现黄绿色
第八章 色彩在印刷工艺 中的应用
第二节 彩色印刷色序
第二节 彩色印刷色序

印刷色序:彩色印刷过程中各色版套印在承印
物上的颜色顺序称为套印顺序,又称印刷色序; 对印刷的顺利进行及印品的色彩质量有直接的影 响。
印 刷 色 序 表
黄品青黑 黄品黑青 黄青品黑 黄青黑品 黄黑青品 黄黑品青 品黄青黑 品黄黑青 品黑青黄 品黑黄青 品青黑黄 品青黄黑 青品黑黄 青品黄黑 青黄品黑 青黄黑品 青黑黄品 青黑品黄 黑品青黄 黑品黄青 黑黄品青 黑黄青品 黑青品黄 黑青黄品

2.
加网的依据
人眼的视觉敏锐度在250mm的明视距离可分辨 0.1mm间隔的两个小点。 网点间距小于视觉敏锐度,就可以超越人眼的视 觉分辨力,将颜色网点组成的网目调图像看成是 连续调图像。

2010.10
3.网点的作用:
网点是印刷品上表现图像阶调与颜色最基本的单元, 起着组织颜色和阶调的作用;在印刷过程中,网点是直接 传递彩色油墨的最小单位。由等间隔网点的大小变化改变 着墨面积,来表现图像的明暗层次。

2010.10
第二节 彩色印刷色序
二、确定印刷色序的一般原则

由影响印刷色序的主要因素决定:
1.
考虑原稿颜色特点。
先印网点面积小的色,后印网点面积大的色;
先印强色后印弱色,利于观察颜色效果与用墨量。
2.
考虑各色版套印的准确程度。
套准性对于彩色图像的清晰度和颜色阶调表现十分
重要,四色版中网点面积较大的强色版套准性最为 重要,一般C版和M版的套准性最重要,Y版和K版 的套准要求稍低。
2010.10
第二节 彩色印刷色序
3.
考虑油墨的性能。
透明度:透明度低的油墨先印,即以透明度递增
的顺序安排色序, K<C<M<Y。 黏度:黏度大的油墨先印,即以黏度递减的顺序 安排色序, K>C>M>Y。 墨层厚度:墨层厚度较薄的颜色先印,即按照墨 层厚度逐渐增加的顺序安排, K<C<M<Y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