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兴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14课明朝的兴亡教案

柳林屯中学李亚青

课题: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兴亡

课标要求:(1)知道明朝的建立;

(2)通过君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的建立、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结合史料分析归纳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认识特务机构

和八股取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

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外资料和课本,了解明朝的建立;

(2)通过史料、图片、故事和小组讨论,归纳出明朝加强君

权的措施;

(3)通过古今对比,深刻认识八股取士的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理解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

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

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2)分析反思特务统治,树立以人为本,注重隐私的人

文主义价值观;

(3)认识到“八股取士”对思想的禁锢和对科学发展的

阻碍。

教学重点:明朝加强君权的原因及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小组探究法。

教具准备:U盘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大家好,在今天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个小视频。

(播放第一张PPT)

【提问】视频看完了,那视频中描述的是谁?他建立了什么王朝?

【回答】朱元璋,明朝。

【讲解】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朱皇帝”就是图片中的人物——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播放第二张PPT)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的档案,里面记载着自己的生平事迹,老师这里有一份朱元璋的档案,但是有些内容缺失了,老师上节课也布置作业让大家结合本课导入框内容搜集关于朱元璋的平生,现在,我需要一位同学帮我把缺失的内容整理出来。(播放第三张PPT)哪位同学愿意帮助我呢?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回答: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过渡】谢谢这位同学。通过朱元璋的档案我们知道了他是从农民成为皇帝,于1368年初,以应天为都城改成南京,建立了新的王朝——明。这对朱元璋来说可谓是来之不易的皇位啊,对于来之不易的东西大家往往都更加珍惜,那朱元

璋又是怎么来巩固他的君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四课——明朝的兴亡。(播放PPT)

【板书】第14课明朝的兴亡

【讲解】元末农民战争以改朝换代而告终,朱元璋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在明朝建立初期,刚刚经过战乱洗礼的社会矛盾复杂,政局也动荡不安。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朱元璋为了其统治的长治久安,开始总结历史经验。现在,大家就一起和“朱皇帝”来总结历史,展望未来。

【设问】大家回忆一下,明朝之前是哪个朝代?——元。那元代的行政制度是怎么样的呢?

【讲解】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错。明初承袭元朝的行政制度。(播放第五张PPT)在中央,皇帝下设中书省,丞相是为中书省最高领导者,掌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因而,丞相处于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他的权利仅低于皇帝的权利,对君权造成了极大地威胁与限制。在地方实行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制,行省长官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权利极大,也对皇帝的君权造成了极大地威胁。“朱皇帝”正是看到了这些,因此,他决定要通过加强自己的君权来巩固统治。

【设问】假如你是当朝皇帝朱元璋,针对明初行政制度的弊端,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呢?(播放PPT)现在,大家按之前分好的小组,结合课本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举手,各组派自己的皇帝代表来阐述本组的意见。

【讲解】每个小组的意见都很棒,也都很有道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朱皇帝”的措施,是不是和我们这些小皇帝的措施不谋而合呢?明太祖“朱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进行了改革。(播放PPT)。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现象消失。在地方,他废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的财权、军权和司法权,三司直接隶属于朝廷,也就是直接归皇帝掌管。三司各司其职,相互制约。

【设问】(播放PPT)通过改革前后地方、中央行政制度的对比图,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呢?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讲解】大家说的很对,皇帝的君权得到了极大地加强。皇帝真正的成为了拥有最大权利的封建独裁者。

胡惟庸案”——立竿见影的行政机构改革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思考:丞相制度创于何时?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改革行政机构后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回答

【过渡】俗话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其实啊,当时的明太祖比秀才们更牛,能不出深宫而尽知天下大小事,同学们相信吗?不信啊,那就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

【材料二】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时,明太祖就问他:“昨天你家请客了吗?都谁去了啊?你们都吃了什么好吃的啊?”宋濂听后疑惑皇帝为什么这么问,但是也不敢耽误,一一如实回答,边听他说,皇帝拿出一张纸边看,听完后很高兴的说:“你说的都对,没有骗我,我很高兴。”然后给宋濂看了那张纸,那

纸上写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以及吃饭的菜单,看后,宋濂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不禁感叹皇帝的神通广大。现在,同学们是不是也和宋濂一样对皇帝的神通广大感到惊奇呢,那大家知道朱元璋是怎么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吗?(播放第九张PPT)他呀,就是通过图片中的人物——锦衣卫而知道的。锦衣卫的服饰华丽,有自己特殊的腰牌与印章。锦衣卫是明太祖为加强君权而设立的特务机构,他们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主要对臣民进行监视和侦查。明朝时期特务的足迹,遍布京城内外。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监视之中,可谓要想皇帝不知,除非己不为啊。

【设问】如果让你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你觉得这种严密的监控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讲解】同学们都很积极,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从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监控并不是完全有利于社会的。大家也都发现了特务机构的弊端。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恐怖的氛围,并不利于王朝的长期发展;同时,因为锦衣卫不受法律的约束,这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过渡】仅仅把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对明太祖来说还不够,他还要选拔能听命于他的官吏。大家知道明朝选拔官吏的方法是什么吗?——科举制度。

【讲解】对,明朝选拔官吏就像我们现在考公务员一样要进行考试,但是他的科举考试又和之前的朝代有所不同,明代的科举有个特别的名字——八股取士。至于什么是八股取士,怎么取士呢,老师先卖一个关子。现在我,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说明,看看考试说明包括哪几个方面。

——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那现在呢,大家就结合课本上对八股取士的介绍,小组合作,从那四个方面完成明朝科举考试说明。考试性质:选拔性考试,为了选拔官吏。考核目标与要求:“为圣贤立言”,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表自己的见解。考试范围:四书五经。命题指导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于皇帝的人,以加强君权。答卷形式:答卷的文体只能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通过大家自己总结概括的考试说明,大家对八股取士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那这样死板硬性的考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一方面使知识分子死读书,读死书,思想被禁锢,另一方面使皇帝有了听话的官吏,但是并不利于王朝的兴盛。

【过渡】隋唐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科举制度也经历了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大家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也有很大的差异。(PPT)唐太宗认为科举制度使“天下英雄,皆入我彀中”,但顾炎武却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那大家又是怎么看待科举制度的呢?现在,我们按大家意见的不同,划分两方,进行辩论赛,说说你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讲解】大家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科举制度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是封建社会完善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明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考试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的重要发展,对以后的考试制度具有借鉴作用。它的消极意义在于: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尤其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