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传染病(痘病)课件
人畜共患病毒性传染病痘病
痘病毒
呈砖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00-390nm X l00-260nm
病原
基因组: 双股DNA,130~375kbp。
增 殖: – 胞浆内复制,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 多数能在鸡胚绒毛尿膜上生长,产生痘疮病灶。 – 同种动物肾、睾丸、胚胎组织细胞上生长,有CPE。 – 皮肤划痕接种,能引起痘疹。
• 禽痘病毒与哺乳 动物痘病毒不能 交叉感染或交叉 免疫
• 各种禽痘病毒 之间抗原性极为 相似。
病原
正痘病毒属 牛痘、痘苗病毒、天花、类天花、鼠痘、兔痘、猴痘、水牛痘、 骆驼和马痘。
禽痘病毒属 鸡痘、鸽痘、火鸡痘、金丝雀痘、鹌鹑痘、情鸟痘、麻雀痘和燕 八哥痘等。
山羊痘病毒属 绵羊痘、山羊痘和疙瘩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
发病季节:冬末春初。
症状和病变
• 潜伏期平均为6-8d • 体温升高达41-42℃,食欲减少,精神不振,结膜潮红 • 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 • 痘疹多发生于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 • 红斑—丘疹—丘疹逐渐扩大—隆起结节—水疱—脓性、痂 块 • 其他病变:黏膜有结节或糜烂或溃疡;
肺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 • 妊娠母羊易引起流产 • 恶性经过,病死率达20%—50%。
• 发病羊群 ➢ 隔离、消毒、尸体应深埋。 ➢ 局部0.1%高锰酸钾洗涤,涂抹紫药水或碘甘油。 ➢ 康复血清、免疫血清有一定防治作用。 ➢ 抗菌药控制继发感染。
禽痘 (Avian-pox)
由禽痘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 皮肤型: 皮肤(尤以头部皮肤)的痘疹,继而结痂、脱落; 黏膜型: 口腔和咽喉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
混合型:即皮肤、黏膜均被侵害。
病变
– 口腔黏膜的病变有时可蔓延到气管、食道和肠。 – 组织学检查,病变部位上皮细胞内有胞浆内包涵体。
人兽共患传染病讲解课件
3. 诊断
皮肤型与混合型不难诊断。单纯黏膜型易与上呼吸道型 ND、传染性鼻炎和传染性喉气管炎混淆。可进行实验室诊 断。接种鸡胚或易感鸡,也可应用血清学方法、分子生物学 技术 。
4. 防制
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6日龄以上的鸡,200 X稀释刺种 1针;20日龄以上的鸡,100X稀释,刺种1针;1月龄以上的 鸡100X稀释刺种2针。刺种后7-10天,局部出现红肿,随后 产生痂皮,2-3周痂皮脱落,免疫期4个月。
人兽共患传染病
第一节 病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一、 痘病
痘病 是由痘病毒引起的各种动物和人类的一种 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哺乳动物痘病的特 征是在皮肤和黏膜上形成痘疹,禽痘则在皮肤产 生增生性和肿瘤样病理变化。多为局部反应,有 的呈全身反应,常取良性经过。以绵羊痘和鸡痘 最为严重,病死率高。1896年、1961年与1980年。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以鸡痘为最常见,有时危害较大。其它家禽少见。幼鸡及青年鸡最 易感。潜伏期一般4-8天左右。常分为四型(根据侵害部位)。 皮肤型 一般在无羽毛处,尤其是头部如冠、髯、眼、鼻等处发生 痘疹,严重时可遍及全身皮肤包括腿、脚。先为红色斑点或丘疹,很快 成为灰白色小结节,并逐渐变大成为灰黄色痘疹,粗糙,干燥,坚硬, 数量多少不等,并可融合成大痘疹。眼部痘疹可使眼睑闭合、失明。2 周以后变为黑紫色痘痂而脱落。患鸡可有相应全身症状,但一般呈良性 经过。继发金黄色葡菌、大肠杆菌、ND、IB、IL时可造成较大损失。 粘膜型 主要侵害口腔、咽喉、眼结膜、鼻腔等处,死亡率高,危 害较大。病初表现鼻炎症状,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吞咽障碍,不食, 流浆液或脓性鼻涕,眼睑肿胀,闭锁。咽喉及口腔粘膜可见有大小不等 痘疹,开始为黄色,逐渐扩散成一层黄白色伪膜,故又叫“白喉”。剥 去伪膜可见到红色溃疡面,自然情况下往往形成棕色硬痂,往往引起窒 息而死亡。剖检眼睛、睢下窦及鼻腔和鼻窦可发现其肿胀,内有脓性分 泌物或干酪样物质。该型病程较短,即死亡快,但很少见。剖检有时可 见肠、支气管及食道痘疹病变。 混合型 即皮肤型和粘膜型同时发生。这一型也较常见,损失较大, 因死亡率高。 败血型 少见。 病理变化 与临诊所见相似。
人兽共患病演示课件
手术治疗
对于部分严重的人兽共患病, 如狂犬病导致喉肌痉挛的患者 ,可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05
人兽共患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传播疾病
人兽共患病可以直接从动物传播 给人类,如禽流感、狂犬病等,
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引发并发症
一些人兽共患病可以引起严重的 并发症,如布鲁氏菌病可导致关 节炎、心内膜炎等,影响患者的
疫苗接种策略优化
根据病原体传播特点和人群免疫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策略,提高疫苗接种覆盖 率和预防效果。
药物研发与创新治疗手段
针对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 特效药物研发
通过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手 段,寻找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特效药物,提高 治疗效果。
创新治疗手段的探索
研究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创新治疗手段在人兽共 患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和方法。
环境污染
为控制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可能采取大量使用药物、消毒剂等措 施,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06
人兽共患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型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针对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新型疫苗设计
利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技术手段,开发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新型疫苗,提高预防效果 。
疫苗生产工艺优化
改进疫苗生产工艺,提高疫苗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更多人能够接种到有效疫苗 。
药物和治疗手段的临床试 验和评估
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评估,验证药物和治 疗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实际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研究平台的建立
搭建人兽共患病国际合作研究平台,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 科研合作和信息共享。
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举办
人兽共患病ppt课件
——我国已发现的有100余种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新发传染病(EID)和
再现传染病(R-EID)约有60多种,
——其中半数以上是人兽共患传染病
8
整理课件
病原微生物
Fungi
E.coli
Ri9ckett整s理ia课件
virus
PrPsc
10
整理课件
11
整理课件
人兽共患传染病分类
病毒病
接触性传染病毒病 虫媒性传染病毒病 朊病毒
➢ 次要宿主:能够感染病原微生物,也能在一定时间内维 持疾病的传播,但不能维持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界持续存 在的动物,称为次要宿主。
➢ 偶然宿主:偶然感染病原微生物,也可能引起疾病甚至 死亡,但不能实现疾病的传播,这类动物称为偶然宿主 。
44
整理课件
➢ 增强宿主:和储存宿主在同一环境生活,能感染 疾病对疾病感度敏感,可以引起疾病的迅速传播 与猛烈流行,并将疾病传播到人或其他动物,但 无法持久。这类动物称为增强宿主。
✓ 病原体是微生物或寄生虫。
✓ 同一种病原在自然条件下能使人和某种脊椎动物感染或 发病,并可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相 互或单向传染。
✓ 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的传播方式可以是直接接触,也 可以是间接传播。
7
整理课件
人类致病病原体1709种
——其中人兽共患的病原体832种
已证实的人兽共患传染病200多种
20
整理课件
③媒介传播性共患病:
在病原体的生活史中需要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共 同参与。病原体在无脊椎动物体内繁殖或完成某 一发 育阶段,才能传播到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如华支睾吸 虫的中间宿主为淡水螺→淡水鱼,终宿主为人、猫、 狗、猪、鼠等。
人畜共患传染病及防控策略ppt课件
12
7、人畜共患病疫情处置原则
依法处置、早快严、兽医卫生同步到位原则
13
二、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及防控
14பைடு நூலகம்
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 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目录》规定的生物 因素所致职业病。动物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动物防疫法》规定管理的二类动物疫病。
15
2005-2014布病在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排位
• 80年代后:疫情处于低发阶段。 牛种菌占40.0%以上,从人 畜间分到布氏菌羊种菌仅占30.0% 猪种菌为20.0% 其余为犬 种菌和绵羊附睾种菌。
• 但在全国性布鲁氏杆菌病疫情回升的今天,羊种菌占79.1%, 这说明当人畜布鲁氏杆菌病明显回升时羊种布氏菌又成为流行 的优势菌种 。
20
1、布鲁氏菌病流行
• 1.5疫情流行特点
①新、老疫区交替出现; ②人间疫情向农区、城镇蔓延的势头; ③小的暴发点增多; ④ 典型病例增多; ⑤ 人群分布发生变化:新发患者以农民和牧民为主,学生
和儿童发病率上升。
21
2011年 媒体监测布病事件
• 东北农业大学师生因动物实验感染布病—28名 • 内蒙古逾百检疫员感染布鲁氏菌病—乌兰察布市出
4
2、疾病种类
世界上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250多种。 较重要的有89种(细菌病20种、病毒病27 种、立克次体病10种、原虫病和真菌病5 种、寄生虫病22种、其他疾病5种)。 我国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130种 。
5
1997年香港特区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 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再度流行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 造成我国5327人发病 2005年,四川暴发的人-猪链球菌病导致206 人感 染,38 人死亡,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 度关注。
《人兽共患疾病》课件
流行病学特点
定义:人兽共患疾病是指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疾病 分类:按照传播方式分为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链传播等 影响因素:环境、气候、季节、人类行为等 预防措施:加强监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
危害与影响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对动物健康的危害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钩端螺旋体病主 要通过接触受感 染动物的排泄物 或摄入受污染的 水和食物传播
钩端螺旋体病的 症状包括发热、 头痛、肌肉疼痛、 眼睛发红、黄疸 等
钩端螺旋体病的 预防措施包括避 免接触受感染动 物的排泄物、不 摄入受污染疫源性感染 传染源:主要为野生动物,如鹿、蜱等 传播途径:通过蜱叮咬传播 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皮肤多形性红斑,随后出现神经、心脏和关节病变
布鲁菌病
疾病定义:布鲁菌病是一种由布鲁菌引起的传染病 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布鲁菌的动物,如牛、羊、猪等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症状: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
04
人兽共患疾病的传 播途径与防控措施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部分人兽共患疾 病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 胶等传播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 对人兽共患病挑战
疫苗接种与预防策略
疫苗种类:针对不同人兽共患疾病的疫苗 接种对象:针对易感人群和动物进行接种 接种方法: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预防策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监测与预警等
05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与流程
临床诊断:根据症状、体征和病史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尿液等样本进行检测,以确定病原体和病情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CT等影像手段,观察病变部位和程度 鉴别诊断:与其他相似疾病进行区分,以避免误诊 治疗流程: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人畜共患病概述》PPT课件
20 洛基山斑疹热(RMSF) 狗、啮齿类 (立氏立克次体)
21 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 啮类动物、蜱 类 整理课件ppt
②③④
+
+
+ + +
+ +
+
17
世界上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200种。 较 重要的有89种(细菌病20种、病毒病27种、 立克次体病10种、原虫病和真菌病5种、寄 生虫病22种、其他疾病5种)。其中目前在
整理课件ppt
14
中国疾控中心防控所人兽共患病室 与结核病室主要业务范围
1、鼠疫; 2、炭疽 ; 3、钩体病; 4、立克次体病(包括斑疹伤寒、恙虫病、
Q热、埃立克体病 ); 5、布病 ; 6、莱姆病 ; 7、结核。
整理课件ppt
15
主要人兽共患细菌病 ①OIE();②WHO;③USA ④ China-CDC
动物和人的抗病力屏障(皮肤、黏膜、白 细胞、抗体)发挥作用。
整理课件ppt
4
二、在流行病学上,动物是人类疾病发生、 传播必不可少的环节,病原突破了人类的 中间屏障,动物和人类对病原都具有易感 性,是动物源性疾病。
按照疾病传播的生物通道,可分为四种情 况:
整理课件ppt
5
人畜共患病课件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打谷黄”或“稻瘟病”。
钩体对人的毒害作用很大,菌体含有溶血素,游脂物质及类似内毒素的物质,可引毛细血管损伤和破坏凝血功能。
钩体有很虽的钻透力,通过皮肤粘膜可很快钻进人或动物体内,引起发病。
流行病学①传染源鼠类和猪是两大传染源,我国南方及西南地区以带菌鼠为主,北方和沿海平原以猪为主。
②传播途径:疫水传播,鼠、猪带菌尿液污染环境,人与疫水接触,如游泳、捕鱼、稻田作业,而钩体经皮肤、粘膜进入体内,特别是洪水暴雨时带菌的粪尿随水漂流,扩大钩体的污染面,人们在抗洪防涝时往往形成暴发流行;直接接触传播,在饲养家畜过程中,接触病畜的排泄物、污染物受到感染;③其他还有消化道传播、吸血节肢动物租传播等。
④流行特征:病例相对集中于夏秋收稻时或大雨洪水后,在气温较高地区则终年可见。
本病以青壮年农民多见,其他接触疫水机会多的渔民、矿工、屠宰工及饲养员等,也可敢发得病。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20日,一般7~13日。
本病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起病后3日左右出现早期中毒症侯群,有“三症状”,即畏寒发热、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和“三体征’,即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淋巴结肿大。
2.中期此期根据临床不同表现可分为四型。
①流感伤寒型:流行期本型多见,多数病例仅有早期中毒症侯群,较重病例有高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等,可出现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险象。
②肺大出血型:是无黄愈钩体病弱人常见的死亡原因。
在先兆期出现呼吸、心率进行性增快、肺部有散在并逐渐增多的干罗音或湿罗音,如无及时有效的治疗在短时内进入极端期,患者脸色极度苍白或青灰,咯血,X线可见双肺广泛点片状阴影或大片融合。
进入危垂期,病人神志模糊转入昏迷,呼吸不规则,口鼻大量涌血,心跳减慢至停止。
③黄疸出血型:病后4~8日出现黄疸,10日左右达高峰,肝脏肿大并有触痛,有出血、肾损害。
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基础知识课件(共19张PPT)《动物疫病防治》
提高免疫力
给人群和动物群提 供相应的免疫接种 可提高其免疫力。
人畜共患传染病 防治基础知识
01 定义和分类 02 流行病学特征 03 防治原则
一、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 人畜共患传染病: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 病学上有关联的人和动物的疾病。 人畜共患传染病分为两类: 一类为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另一类为细菌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对检出的感染动物及其产品, 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处理, 不能因为经济等原因而放任 不管。
检查和治疗人群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例
牧民、饲养员、兽医、动物 性食品加工人员、卫生防疫 人员、地质工作者和军队有 关人员以及从事实验室的医 学工作者,是人畜共患病的 高危人群,他们应该作为检 查和治疗的重点。
切断由动物传染至人群的途径
皮肤接触传播
由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即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 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主要是患病动物接触。 间接接触传播多见于接触疫水而感染。
节肢动物传播
节肢动物中的蚊、蝇、蟑螂、蜱、虻、虱和蚤等在 共患病的传播中起着主要作用。其传播方式分两类, 即机械性传播和生物学传播。
人与家畜的易感性
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人和家畜都有相同的侵袭力。同时, 人和家畜(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性。 由于人和动物的进化程序不同,受感染后所表现的临 床特征也不同。 易感性的高低与病原体的种类、毒力强弱和易感机体 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消化道传播 以消化道为其侵入门户的病原体,通常不能单独侵人, 需伴随水和食物等媒介物侵入。 经饮水传播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与水源类型、污染程序、 饮水量的多少以及病原体在水中存活时间的长短等因素 有关。
人畜共患病ppt课件
31
结核病的预防
• 原则上:采取“监测、检疫、扑杀和消
毒相结合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32
检疫
• 全年对所有奶牛全面实施检疫,建立奶牛
健康检查档案和健康档案;种用牛全面实 施检疫;黄牛分别按存栏20%的比例进行 抽检,检出阳性牲畜和有人间感染的地区, 要以村屯为单位对辖区内的易感牲畜全面 检疫。
时可见到症状。自然条件下,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期,约在怀孕的第 4个月。流产前2-3天,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有的长卧不 起,由阴道排出黏液或带血样分泌物。流产胎儿多死亡。产后母羊发 生慢性关节炎及黏液囊炎,常因采食不足、饥饿而死亡。公羊除发生 关节炎外,有时发生睾丸炎、附睾炎。
• 猪:临床上,猪感染大部分为隐性经过,少数呈现典型症状,表现为
36
结果判定
• a)阳性反应:局部有明显的炎性反应,皮厚差大
于或等于4.0mm。
• b)疑似反应: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大于
或等于2.0mm、小于4.0mm。
• c)阴性反应:无炎性反应。皮厚差在2.0mm以下。 • 凡判定为疑似反应的牛只,于第一次检疫60d后进
行复检,其结果仍为疑似反应时,经60d再复检。 如仍为疑似反应,应判为阳性。
• 预防为主 • 采取以检疫净化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 制定防治规划,并实施净化方案 • 加强疫情监测 • 改善养殖条件,提高养殖卫生标
40
41
保护动物的生物安全
1、进出严格消毒: 进出各养殖场、舍时严格消毒,以
37
诊断
• • 流行特点 • 本病奶牛最易感,其次为水牛、黄牛、牦牛。人也可被感染。结核病
《人畜共患病》课件
传播途径与方式
总结词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直接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
详细描述
直接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如皮肤接触、血液接触等。呼吸道传播则通过飞沫、气溶胶等形式传播,如流感 病毒等。消化道传播则是通过摄入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如霍乱弧菌等。此外,昆虫叮咬也是传播人畜共患 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流行现状与影响
总结词
人畜共患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详细描述
人畜共患病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导致死亡和疾病爆发,同时也对畜牧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此 外,人畜共患病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人畜共 患病的防控和监测工作至关重要。
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治科研工作 ,为防控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引 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 我国人畜共患病防控水平。
04
人畜共患病的研究进展与 展望
研究现状与成果
全球范围内人畜共患病的研究已 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病原 体的鉴定、传播途径的确定、防
治措施的研发等。
02
人畜共患病的类型与案例
细菌性人畜共患病
01
02
03
总结词
由细菌感染引发的人畜共 患病,常见于动物接触或 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 。
炭疽病
由炭疽杆菌引起,通过接 触感染动物的血液、排泄 物或食用受污染的肉类而 传播。
布鲁氏菌病
由布鲁氏菌引起,通过接 触感染动物的生殖道分泌 物或食用受污染的乳制品 而传播。
病毒性人畜共患病
总结词
由病毒感染引发的人畜共 患病,常见于呼吸道、消 化道和皮肤接触。
人畜共患病PPT课件
▪ 传染源:病死猪。目前没有发现人—人的传染 ▪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病死猪、猪肉(宰杀、切割、清洗) 尤其是手部皮肤有损伤的人员 ▪ 易感人群:屠夫、宰杀自家病死猪的农民,洗切病 死猪肉的人员
据J.R.Walton报告,每10万从事兽医工作的人 员中,15个科学或实验室人员及27名辅助人员罹患 猪链球菌感染。
人畜共患病
精选ppt课件最新
1
牧原股份兽医部 人畜共患病---按病原体种类分类:
▪ 由细菌引起的: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鼻疽、炭疽、猪丹毒、结核 病等。
▪ 由病毒引起的: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流感、口蹄疫等。 ▪ 由衣原体引起的:如鹦鹉热等。 ▪ 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如恙虫病、Q热等。 ▪ 由真菌引起的:如念珠菌病等。 ▪ 内寄生虫引起的:如弓形体病、旋毛虫病、绦虫病等。
▪ 出现流产、死胎或新生儿疾病
▪ 或者出生后有眼、脑或肝脏的病变或畸形,如 视网膜脉络膜炎、白内障、脑内钙化、脑积水、 小头畸形、智力障碍、黄疸和肝脾肿大等
精选ppt课件最新
7
人的弓形体传播
▪ 猫(以及其他猫科动物)是唯一一种从粪便排 出弓形虫卵囊的动物,在弓形虫传播中起重要 作用。
▪ 直接接触猫易受感染。狗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 也可以传染弓形虫
▪ 严禁猫狗入场,定期灭鼠 ▪ 被猫粪、狗粪污染的原粮是我们感染的主要途径 ▪ 尽早换颗粒料,60℃时能将包囊杀死。颗粒料制粒
温度:80 ℃
▪ 定期投喂磺胺类药物预防控制 ▪ 病死猪及时移走 ▪ 比较有效药物:方通精典、磺胺六甲、康舒秘
精选ppt课件最新
10
人的弓形体控制
▪ 严禁徒手剖猪,处理病死猪要防护好自己—带手套、 穿胶鞋等,避免被感染,尤其是身体有外伤时
《人畜共患病》课件
人畜共患病的危害
1 危害人类健康
人畜共患病可能导致人 类患上严重的疾病,甚 至死亡。
2 危害农牧业生产
人畜共患病对农牧业生 产造成严重影响,导致 动物生病和死亡,影响 农业发展。
3 危害经济发展
人畜共患病对经济造成 损失,增加医疗费用和 Nhomakorabea物防疫成本。
预防与控制措施
宣传教育
加强人们对人畜共患病的认识,提高防范意 识。
《人畜共患病》PPT课件
人畜共患病是指能够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本课件将介绍人畜共患 病的定义、种类、危害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
什么是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是能够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它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途 径传播。
人畜共患病的种类
疫源性人畜共患病
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疾病,如猪流感、禽流感等。
人畜共通传染病
同时感染人类和动物的疾病,如牛病毒性腹泻、沙门菌病和炭疽病等。
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猪流感
由猪传播给人类的病毒性感冒。
禽流感
由禽类传播给人类的病毒性感 冒。
牛病毒性腹泻
同时感染牛和人类的肠道传染 病。
沙门菌病
由食物和水传播的细菌性感染 病。
炭疽病
由土壤和动物体内的孢子传播 的细菌性感染病。
加强科技支持
加大研究力度,开发疫苗和治疗方法。
强化监管管理
加强对动物饲养、屠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 监管。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人 畜共患病。
结论
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和经济造成的危害极大,因此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非常重 要。只有通过合理的防控措施,才能减少疾病的传播,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 康。
《人兽共患疾病》课件
采取措施减少病毒、细菌的传播,如消毒 、灭鼠、灭蚊等。
保护易感人群
完善法律法规
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和预防接种,提高其 免疫力。
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人兽共患 疾病的防治与控制工作。
05
人兽共患疾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现状与成果
全球范围内人兽共患疾病的分布情况
01
全球各地均有人兽共患疾病的报道,其中某些地区由于地理、
分类与分布
分类
人兽共患疾病可以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类。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在人类 和动物之间直接接触传播,如狂犬病、炭疽等。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环境 、媒介等途径传播,如禽流感、鼠疫等。
分布
人兽共患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但不同疾病的分布区域和流行程度存在 差异。一些疾病在某些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如非洲的埃博拉出血热、北美的莱 姆病等。
未来各国需要加强在人兽共患疾 病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
球性的挑战。
创新防控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将有更多 的新技术应用于人兽共患疾病的 防控中,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
等。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人兽共患疾病防控知识的宣 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
意识和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抗病毒治疗
针对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采取抗病毒 治疗。
支持治疗
提供必要的营养、休息和护理,帮助患者康 复。
疫苗接种
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预 防疾病发生。
控制策略与措施
隔离与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及时隔离患者和疑似病例,追踪并管理接 触者。
02
人兽共患疾病的流行病学
人畜共患病ppt课件
30
二、流行病学
• 传统人类克雅氏病(CJD),变异型克雅氏病(vCJD), GSS综合征,库鲁病,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 羊的痒病 • 传染性水貂脑病 • 马骡和麋鹿的慢性消耗病, • 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 • 家猫、虎、狮、豹等猫科动物的猫海绵状脑病, • 羚羊、野牛等捕获的野生反刍动物的海绵状脑病。
21
(三)保护易感者
• 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 兽医等工作人员及疫区的人群,可给予炭疽 杆菌减毒活菌苗接种,每年接种1次。
• 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可以应用药物预防。
精选ppt
22
第四节 鼠疫
一、病原 • 鼠疫杆菌 ,生物武器之一,死亡率高 • 产生二种毒素, • 鼠毒素(外毒素):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 • 内毒素:引起发热、组织器官溶血、中毒休克等。 • 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 • 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
(3)咬伤是人和家畜发生狂犬病的主要原因。接触患
狂犬病的血、尿、乳、唾液、组织等含毒物或吸入含毒
之气溶胶,亦可发生狂犬病。从事养犬、医犬、管理犬、
灭犬和免疫犬的人员,都应进行事前免疫。
精选ppt
14
(二)咬伤后的处理
1. 清创伤口:消毒处理,但切勿包扎。
2. 注射狂犬病血清:
伤口处理完后,应立即在48小时内到当地防 疫部门注射狂犬血清。
精选ppt
34
2.人的克雅氏病
• 主要发生在50~70岁老人之间,无性别差异
• 表现为发病迅速,进展性智力丧失,肌肉痉挛、 震颤、强直,偶尔会有癫痫发作,脑部受损, 痴呆症状日益严重80%的病人病情发展迅速, 从发病到死亡大约为7-9个月;20%病情发展 缓慢,病程可达1.5-2.0年。
人畜共患传染病(痘病)课件
第一節 病毒性人畜共患傳染病
痘病 Variola,pox
痘病
• 由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
病。 • 特徵是:哺乳動物皮膚上發生痘疹,禽痘
皮膚發生增生性和腫瘤樣病變。 • 典型痘疹的共同特點(除犬、貓外)是在
皮膚上呈現丘疹、水泡、膿皰和結痂。
一、病原
• 痘病毒,雙股DNA病毒,有囊膜,病毒粒 子呈磚形或橢圓形。
禽痘
1、皮膚型
禽痘
輕度感染多無全身變化 嚴重者精神沉鬱
禽痘 食欲減退,貧血、消瘦
皮膚型
• 主要是在頭部皮膚上出現 較硬的結節,繼而結痂、 脫落。
禽痘 頭面部痘痂
禽痘 眼部痘痂
禽痘 喙部痘痂
禽痘 喙部痘疹
禽痘 鴿翅部和頭面部痘痂
禽痘 有時痘疹和痘痂同時存在
禽痘 鴿腿部和爪部病變
禽痘 爪部痘痂
綿羊痘症狀
• 病羊體溫升高,有漿液性和膿性鼻汁流出, 1-4天後在無毛或稀毛部皮膚上開始呈現典 型的痘疹過程,病程約3-4周。
• 剖檢可見主要在咽喉、氣管、肺和皺胃等部 位出現特徵性痘疹。
• 也有非典型的病例,必要時可用血清學試驗 方法診斷。
據估計,在二十 世紀的100年內, 總共約有3至5億人 死於天花。1978年 以來世界上沒有再 發生過天花
• 禽痘:四季均發,春秋兩季和蚊子活躍季 節最流行。雛雞和中雛雞易感。通過接觸 傳播,吸血昆蟲可傳播本病。
三、症狀
㈠ 禽痘 • 皮膚型:雞冠、眼瞼、喙角、耳球、腿、
腳、泄殖腔有痘疹。 • 黏膜型:病初呈鼻炎,後口腔、咽喉黏膜
發生痘疹,初為黃色斑點,後擴大融合成 一黃色假膜,不易脫落。 • 混合型:皮膚、黏膜均侵害。
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痘病(动物疫病防治课件)
皮肤型和混合型的症状很有特征,不难诊断。对单纯黏膜型易与传染性鼻 炎混淆,应加以区别。方法是:取病料(一般用痘疹或其内容物或口腔中 的假膜)作成1∶5~10的悬浮液,擦入划破的冠肉髯或皮肤上以及拔去羽 毛的毛囊内,如有痘病毒存在,被接种鸡在5~7日内出现典型的皮肤痘疹 症状。
防制
绵羊痘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抓好秋膘,冬春季要适当补饲,做好防寒保暖。 不从疫区引进羊只,引进羊时应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无病时,才能合群。 在绵羊痘常发地区,每年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绵羊痘疫苗。 在已发病的羊群立即隔离病羊,对尚未发病的羊只,或邻近受威胁的羊群,可用羊
猪痘
平时注意饲养管理和卫生,灭虱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发病康复后可获得坚强免疫。 对个别重病例可试用康复猪血清或全血治疗,同时结合局部及
对症治疗。
鸡痘
加强饲养管 理,做好卫 生防疫工作
新引进的鸡,要隔离观察证明无病时方可合群。 发现病鸡应立即隔离,重症鸡应立即淘汰,死 鸡深埋或焚烧。被病鸡污染的鸡舍、场地和用 具应彻底消毒,必要时可采取紧急接种鸡痘疫 苗。
猪 痘
传播方式主要由猪血虱或蚊、蝇等外寄生虫传播。
家禽中以鸡的易感性最高,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都可感染, 其次是火鸡。鸡以雏鸡和中鸡最常发病,其中最易引起雏鸡大 批死亡。
传染常由健禽与病禽接触引起,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病毒散布
禽
的主要形式。一般须经有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蚊子及体
痘
表寄生虫可传播本病。蚊子的带毒时间可达10~30d。
各种痘病毒均可在同种动物的肾、睾丸、胚胎组织细胞上生长,并引 起细胞病变或空斑;痘病毒划痕接种到本动物皮肤上,能引起与自然 病例相似的痘疹。
病毒对温度有高度抵抗力,在干燥的痂块中可以存活几年,但病毒很 容易被氯化剂或对SH-基有作用的物质所破坏,有的对乙醚敏感。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 ppt课件
在所有人畜共患病中,狂犬病以其几乎百分之百的死亡 率成为危害性最强的一种。卫生部公布的2003年上半 年全国重点传染病疫情中,位居重点传染病死亡人数和 病死率榜首的就是狂犬病。专家强调,人畜共患病对人 类的直接威胁来自于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与动物 过分亲密的接触,以及食用患病或带有病毒病菌的动物, 都有可能使人类感染这类疾病,并最终导致突如其来的 灾难。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 治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
一、人畜共患疾病: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
(1)草原猴或绿猴疱疹病毒感染(B-Virus Infection)。① 感染媒介动物:猕猴类。②人类临床症状:肌痛、发热、 头痛:神经性疾病:麻木、感觉异常、复视、运动失调、 贮尿、抽搐、吞咽困难等。③传染途径:唾液(咬伤)、 抓伤。其中,旋源自虫病可以引起肠胃症状,呼吸、说话、吞咽
困难、神经错乱以及心肌炎、肺炎、肝炎等并发症。旋
毛虫囊可以抵抗零下15摄氏度的低温,而且一般的熏
烤、腌制、曝晒、烧炒、火锅等加工方法都不能把它杀
死。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
专家介绍,尽管有许多疾病人类至今没能攻克,但良好 的自我防护仍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人畜共患病的威胁。 由于职业等原因与动物接触频繁的人,要经常注意个人 的卫生防护: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
六、人畜共患疾病:实验动物蠕虫感染疾病
(1)微小包膜绦虫症(Hymenolepiasis)。①传染 媒介动物:大鼠、小鼠、仓鼠、猿猴类。②症 状:轻度感染无症状或仅有胃肠不适:重度感 染则会厌食、腹痛或伴有呕吐现象。③口腔传 染。
(2) 缩 小 包 膜 绦 虫 症 / 大 鼠 绦 虫 症 (Rat tapeworm)。①传染媒介动物:大鼠、小鼠。 ②症状:常无症状,但中度或重度感染,则有 头痛、晕眩和腹部不适。③传染途径:节肢动 物食入受到污染的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禽痘 爪部严重痘痂,严重时跛行
禽痘 蛋鸡头面部痘疹和痘痂同时存在
禽痘 病鸡常有结膜炎
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眼
睑 粘 连
眼睑粘连
人畜共患传染病
2、黏膜型
禽痘 皮肤无痘疹,只表现呼吸困难、流鼻
粘膜型鸡痘,在喉头、气管粘膜处出现 黄白色的痘状结节,痘斑不易剥离
粘膜型鸡痘,气管粘膜出现黄白 色的痘状结节
粘膜型
• 禽痘:四季均发,春秋两季和蚊子活跃季 节最流行。雏鸡和中雏鸡易感。通过接触 传播,吸血昆虫可传播本病。
三、症状
㈠ 禽痘 • 皮肤型:鸡冠、眼睑、喙角、耳球、腿、
脚、泄殖腔有痘疹。 • 黏膜型:病初呈鼻炎,后口腔、咽喉黏膜
发生痘疹,初为黄色斑点,后扩大融合成 一黄色假膜,不易脱落。 • 混合型:皮肤、黏膜均侵害。
后3~4天,刺种部位应出现红肿、水泡及结痴,2 ~3周痴皮脱落,表示刺种成功,否则应予补种。
第一次免疫在30日龄左右,二免在开产前进行。在 本病的高发季节8~10月份和高污染的鸡场,也可 在1日龄时对雏鸡进行免疫接种。
3.发病鸡群的治疗:发病鸡群要用抗菌素 防止继发感染,尤其要防止葡萄球菌的感 染。在破溃的部位可用1%碘甘油(碘化钾 10克,碘5克,甘油20毫升,摇匀,加蒸馏 水至100毫升)治疗。对鸡痘引起的眼炎可 用庆大霉素点眼治疗。
禽痘
1、皮肤型
禽痘
轻度感染多无全身变化 严重者精神沉郁
禽痘 食欲减退,贫血、消瘦
皮肤型
• 主要是在头部皮肤上出现 较硬的结节,继而结痂、 脱落。
禽痘 头面部痘痂
禽痘 眼部痘痂
禽痘 喙部痘痂
禽痘 喙部痘疹
禽痘 鸽翅部和头面部痘痂
禽痘 有时痘疹和痘痂同时存在
禽痘 鸽腿部和爪部病变
禽痘 爪部痘痂
人畜共患传染病
第一节 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痘病 Variola,pox
痘病
• 由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
病。 • 特征是:哺乳动物皮肤上发生痘疹,禽痘
皮肤发生增生性和肿瘤样病变。 • 典型痘疹的共同特点(除犬、猫外)是在
皮肤上呈现丘疹、水泡、脓疱和结痂。
一、病原
• 痘病毒,双股DNA病毒,有囊膜,病毒粒 子呈砖形或椭圆形。
• 禽类与哺乳动物无交叉保护。 • 抵抗力强,对温度敏感,对阳光、碱和消
毒剂敏感,0.5%福尔马林,0.01%碘溶液 数分钟可杀死。
痘病毒(Poxviridae)为哺乳动物的最大及最复杂
的病毒。双股DNA,病毒直径约140-260 nm,痘病 毒科分为8个属。
1.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天花病毒 2.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 3.禽痘病毒属(Avipoxvirus) 4.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 5.野兔痘病毒属(Leporipoxvirus) 6.猪痘病毒属(Suipoxvirus) 7.软疣痘病毒属(Molluscipoxvirus) 8.亚塔痘病毒属(Yatapoxvirus)
山羊感染羊痘病毒临床病变图
四、诊断
• 皮肤痘疹可确诊。黏膜型采痘痂或 假膜做成1:5悬液,通过划破鸡冠、 肉髯或皮下注射接种,如有病毒存 在则在5~7天出现典型症状。
五、防治措施
• 1. 搞好饲养管理,加强鸡群的卫生 、消毒及消灭吸血昆虫。
2.定期接种疫苗。
我国现在常用疫苗是鸡痘鹤鹑化弱毒疫苗,接 种方式是鸡翅膀内侧无毛无血管处皮肤刺种,刺种
• 在口腔和咽喉粘膜上发生白色不透明的小结节 ,迅速增大融合而成黄白色干酪样坏死物,形 成假膜,故又称禽白喉
3、混合型
禽痘 皮肤有痘痂,呼吸困难
【大体病变】
禽痘
皮肤型 在病变发展的不同时期可见痘疹、 痘痂和痘痂脱落后形成的白色斑痕或溃疡
禽痘 黏膜型可见口腔黏膜有痘样痂皮
禽痘 黏膜型鸡痘口腔病变
禽痘 喉腔黏膜痘疹
禽痘 气管黏膜白色痘疹
禽痘 气管黏膜密布白色痘疹
禽痘 喉头黏膜增生,喉裂狭窄
禽痘 撕去假膜可见出血性溃疡面
三、症状
㈡ 绵羊痘
• 病原为绵羊痘病毒。过去广泛流行于欧洲、 非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现已 被消灭或控制。
• 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皮肤或 粘膜侵入体内。
• 细毛羊较粗毛羊易感;羔羊较老龄羊易感。 • 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较多。
• 某些末分类的爬行动物的痘病毒外形为砖状,但 表面结构类似副痘病毒。病毒颗粒的外层结构之 内是哑铃样的芯髓,以及两个功能不明的侧体 (later body)。芯髓内含病毒DNA及若干蛋白质 。其囊膜含有宿主细胞的类脂成分及某些病毒特 殊蛋白。
二、流行病学
• 绵羊痘:不同品种、性别、年龄均易感。 多发于冬末春初。气候恶劣、饲养条件不 好的可促进发病。OIE通报疫病。
绵羊痘症状
• 病羊体温升高,有浆液性和脓性鼻汁流出, 1-4天后在无毛或稀毛部皮肤上开始呈现典 型的痘疹过程,病程约3-4周。
• 剖检可见主要在咽喉、气管、肺和皱胃等部 位出现特征性痘疹。
• 也有非典型的病例,必要时可用血清学试验 方法诊断。
据估计,在二十 世纪的100年内, 总共约有3至5亿人 死于天花。1978年 以来世界上没有再 发生过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