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专题1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证实DNA 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2)理解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3)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

(4)能概述DNA 分子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及意义。

(5)掌握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及其中的数量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实验过程的回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科学研究思路、遵循实验的设计原则和采用一些科学方法;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类、分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准确的归纳、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验证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几个主要实验;(2)DNA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2.教学难点(1)几种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2)在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NA 所处的位置;(3)在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见图1)图1教学过程(一)导入的关系又是活动:结合 作出它们之 样的 ? 学的知识 的关系图 生 思 考讨 论 回答 相 应的问题通 过 学生 课 前的 准备 , 给出 本 内容 的 考点 和 相应 知 识点 , 学 提出问题:在本章所学的内容中提及的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是哪些?它们之间 怎 学生 所类, 间 逐一分析讨论各考点对应的知识点 和,进行讨论,并回答所学遗传相关物质的种由学生分 析回答相应的练 习巩固(二)复习对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内容进行简要的重温目的:让学生在填表、看图的过程中,对大纲要求的识记、理解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回忆。

复习内容:。

(1)证明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过程;(2)DNA、RNA 的分子结构;(3)DNA 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投影内容,填写图表并回答。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看图填空)(3)DNA 的复制过程和转录、翻译过程之间的比较(填写表格)(三)练习巩固对本章节出现的常见题型分类、整理。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生物体内不同特征的传递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了这些特征如何通过基因在后代间进行传递。

而遗传的分子基础就是研究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分子机制。

一、DNA与基因的关系1. DNA结构与功能DNA(脱氧核糖核酸)是存储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

它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尿嘧啶)组成,通过碱基配对规则,形成DNA链。

2. 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指控制一种或多种特定性状表现的一段DNA序列。

每个细胞包含一定数量的染色体,染色体上存在许多不同位置上的基因。

二、DNA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1. DNA复制DNA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时将DNA复制成两份的过程。

这确保了每个新生物体都能得到完整且相同的遗传信息。

2. 转录和翻译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

在细胞核中,DNA通过转录过程生成RNA (核糖核酸),然后被移至细胞质,被翻译为蛋白质。

三、遗传变异的机制1. 突变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永久性改变的现象。

突变可以是点突变(单个碱基改变)、插入或缺失(添加或删除一个或多个碱基)等。

2. 重组重组是指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基因之间发生互换,从而形成新的染色体组合。

这会增加基因组的多样性。

四、遗传工程与分子基因学1. 遗传工程遗传工程利用分子技术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它涉及到转基因、克隆和其他技术,以改善农作物产量、抵抗力或者治疗一些遗传疾病。

2. 分子基因学分子基因学利用分析DNA和RNA的结构与功能来探究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的机制。

它包括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凝胶电泳和DNA测序等技术。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一、DNA与基因的关系1. DNA结构与功能a. 双螺旋结构及碱基配对规则2. 基因的定义a. 控制特定性状表现的DNA序列二、DNA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1. DNA复制过程a. 分裂时确保每个新生物体得到完整且相同的遗传信息2. 转录和翻译过程a. 转录:DNA转换为RNA,发生在细胞核中b. 翻译:RNA翻译为蛋白质,发生在细胞质中三、遗传变异的机制1. 突变类型及影响:a. 点突变:单个碱基改变,可能引起无害、有害或者有益影响。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了生物个体的性状传递和变异。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了解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篇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详细探讨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性状、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

2. 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DNA复制的过程和意义。

4. 理解基因突变的形成原因和对进化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课件、白板、教科书、图片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剂、实验用具等。

三、教学过程1. 概念介绍a. 遗传的基本概念:性状、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

b. DNA的结构和功能: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携带遗传信息等。

2. DNA的复制a. 半保留复制的过程:解旋、复制、连接。

b. 意义和目的:保证遗传稳定性、提供变异基础。

3. 基因突变a. 形成原因:化学物质作用、辐射、DNA复制错误等。

b. 类型和影响:点突变、插入/缺失突变、重组等;对进化的推动和创新作用。

4. 总结与拓展a. 总结遗传的分子基础的主要内容。

b. 关联其他生物学相关概念: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

四、教学辅助1. 利用多媒体展示DNA结构、复制过程的动画和实验截图。

2. 图片、图表辅助解释各个概念和过程。

3. 实验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过程,生动呈现基因复制和突变的现象。

五、教学评价1. 教学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分裂现象,并描述其中涉及到的遗传分子基础。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于性状表现的影响,拓展学生思维。

3. 综合评价: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学科实践任务,包括解析生物学相关研究文章,总结学科前沿发展。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2. 建议学生进行基因突变的模拟实验,探究不同突变类型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3.教学策略:
-采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为每组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得到提升。
-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将部分教学内容前置,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更多地进行讨论和实践。
-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及时进行学习反馈。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结合课本内容,系统介绍遗传物质基础知识、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
1.遗传物质基础知识:讲解染色体、DNA、基因等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
2.遗传规律:以孟德尔遗传定律为核心,详细介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通过图解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遗传规律。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挑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4.通过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生物基础知识,对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遗传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而言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本章节教学时,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顾:
1.遗传物质基础知识:染色体、DNA、基因等概念及相互关系。
2.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概率计算。
3.遗传变异:类型、意义及应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份关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关系的概念图,要求条理清晰,表达准确。

高中生物 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 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苏教版必修2

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网络】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NA与染色体1.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2.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细菌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特点R型(无荚膜) S型(有荚膜)(2)体内转化实验的过程活R型菌+死S菌→活S菌???转化因子???(3)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4)分析结论DNA能够引起可遗传的变异DNA只有保持分子结构稳定才能行使遗传功能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噬菌体的结构(2) 噬菌体侵染实验DNA是连续的,子代DNA是亲代DNA复制的产物蛋白质是不连续的,子代蛋白质是在DNA指导下重新合成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3) 噬菌体复制繁殖过程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2.RNA病毒重建实验3.分析结论:RNA也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和特点DNA分子的结构1.结构层次(1)基本元素组成 C、H、O、N、P等(2)基本组成物质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3)基本结构单位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4)化学结构(1级结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5)空间结构(2~4级结构)(1)双螺旋结构相对稳定性(2)碱基比率(A+T/G+C)具有种属特异性(3)碱基序列具有多样性RNA分子结构与DNA的差异1.化学组成2.结构层次(1)信使RNA(mRNA)是一条单链(2)转运RNA(tRNA)呈三叶草结构(3)核糖体RNA(rRNA)构成两个亚单位基因与遗传信息1.基因是蕴含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1)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3)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4)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噬菌体约60多个:哺乳类约4~6万个)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DNA半保留复制DNA复制-传递遗传信息1.定义:亲代DNA→子代DNA2.时间 (1)有丝分裂间期—DNA合成期(S期)(2)前减数分裂期(99.7%)和减I偶线期(0.3%)3.过程4.分子基础(1)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准确复制5.条件(1)以亲代DNA为模板(2)以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原料(3)以高能磷酸键水解提供能量(4)在一系列酶作用下进行6.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遵循碱基配对原则(3)分段双向复制和不连续性(4)半保留复制7.子代DNA的分配(1)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2)随子细胞传递给后代8.意义(1)亲子之间传递遗传信息(2)复制一旦出现差错将引起变异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表达遗传信息1.转录:DNA→RNA(1)部位:细胞核内(2)模板:DNA分子的非信息链(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4)转录产物特点 mRNA为单链,携带遗传信息tRNA是三叶草型rRNA组成核糖体(5)mRNA动向: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

2022届高考生物课后考点复习四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2022届高考生物课后考点复习四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第一部分知识落实篇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第一讲遗传的分子基础1.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对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 4 个实验:①用3240CRNA中碱基数15001500对汞的敏感性对汞不敏感对汞敏感成熟的精子细胞中表睾丸中表达状况初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细胞中表达达(1)图示的生理过程是,在大白鼠细胞中可进行该生理过程的构造有,在图中方框内用“→”或“←”标出该过程进行的方向。

2丁的名称是 ________,它与乙有何不一样 ________________ 。

3图中甲的名称为 ________,其基本单位是 ______________ 。

4从 AQP7和 AQP8在睾丸中的表达来看,细胞分化的原由之一是________的结果。

5控制 AQP7的基因中碱基的数目起码为 ______________个不考虑停止子。

6 在 AQP7和 AQP8合成过程中,与核糖体联合的信使RNA碱基数目同样,但AQP7和AQP8 所含氨基酸数目不一样,原由是不考虑开端密码和停止密码所惹起的差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大白鼠汞中毒后,对初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的影响,哪一个更大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析: 1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为转录的过程,在大白鼠细胞中的细胞核和线粒体中均可进行此过程。

2图中丁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而乙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3 图中甲为 RNA聚合酶,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4 细胞分化的实质就是细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选择性表达。

高中生物人教版《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理解DNA和RNA在遗传中的作用;3.掌握DNA的结构和复制过程;4.分辨常见的遗传模式。

二、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遗传的分子基础》2.教具:投影仪、幻灯片、实验器材、模型三、教学过程第一节: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遗传是生物学的一门重要分支,研究了性状在后代中的传递方式和规律。

通过对遗传物质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的遗传规律和进化规律。

1. 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是指性状在后代中的传递和变异。

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决定了生物的遗传性状。

2. 遗传的研究内容(1)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DNA和RNA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它们在遗传中起着重要作用。

(2)遗传性状的表现和传递方式:遗传性状可以通过基因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表现和传递。

第二节:DNA和RNA在遗传中的作用DNA和RNA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它们在遗传中起着重要作用。

DNA负责存储并传递遗传信息,而RNA则参与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合成。

1. DNA的结构(1)DNA由核苷酸组成,每个核苷酸由糖、碱基和磷酸组成。

(2)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由两条互补的链缠绕而成,形成双螺旋结构。

2. DNA的复制过程(1)半保留复制:DNA的复制过程是通过DNA聚合酶在酶的辅助下进行的,每条模板链作为新合成的DNA的模板,使得新合成的DNA分子保留了原有DNA分子的一部分序列信息。

(2)复制的特点:复制是半保留的、半连续的、半保守的。

3. RNA的类型和功能(1)mRNA:负责将DNA的信息传递到细胞质中,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2)tRNA:将氨基酸与mRNA上的密码子匹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3)rRNA:组成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第三节:常见的遗传模式遗传模式是指某个性状在后代中的传递方式和规律。

常见的遗传模式包括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多基因遗传、基因突变等。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1.学生对遗传学概念的理解程度,适时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2.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的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需求,激发他们对遗传学领域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例,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c.遗传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
为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针对本节课的重要概念,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结合教材内容,介绍遗传学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b.遗传信息是如何在生物体中传递的?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遗传的物质基础,理解基因、DNA和染色体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如近亲结婚、遗传病等,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学会使用生物学实验方法,如显微镜观察、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高二生物教案:探究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二生物教案:探究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二生物教案:探究遗传的分子基础一、教学目标1.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2.掌握DNA复制的过程和控制机制;3.了解RNA的结构和功能;4.掌握基因的表达过程和调控机制;5.发掘遗传信息,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6.探究分子遗传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点1.DNA的结构和功能;2.DNA复制的过程和控制机制;3.基因的表达过程和调控机制。

三、教学难点1.基因的表达过程和调控机制;2.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4.观察法。

五、教学内容1.DNA的结构和功能(1)DNA的组成DNA是由核苷酸(nucleotide)构成的。

核苷酸的组成结构分为三个部分:五碳糖,磷酸基和一种氮碱基(nitrogenous base)。

DNA的花式组合构建了著名的双螺旋结构。

(2)DNA的功能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保存和传递信息。

DNA通过氮碱基的排列来编码蛋白质的合成指令,从而控制细胞的代谢活动。

2.DNA复制的过程和控制机制(1)DNA复制的重要性DNA复制是生物细胞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在细胞分裂时,DNA会被复制并分配到新的细胞,从而确保基因的传递和稳定性。

(2)DNA复制的过程DNA复制分为三个阶段:解旋,复制和连结。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酶和蛋白质参与其中。

(3)DNA复制的控制机制DNA复制的控制机制是复杂的。

在复制过程中,有一系列酶和蛋白质来监测和纠正错误,从而保证基因的准确复制。

3.基因的表达过程和调控机制(1)基因的结构基因是一个指定蛋白质合成的指令。

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启动子,编码序列和终止序列。

(2)基因的表达过程基因的表达过程分为两个步骤:转录和翻译。

转录将DNA转化为mRNA,翻译将mRNA转化为蛋白质。

(3)基因的调控机制基因的表达可以被诱导或抑制。

调节基因表达的因素包括DNA甲基化,转录因子结合和RNA 后转录调控。

4.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1)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是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

高中生物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第1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第1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第1课时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两种肺炎双球菌的比较[填表]2.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1)过程:[填图](2)推论: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 型细菌混合后,有部分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而且这些S 型活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 型细菌。

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S 型细菌和R 型细菌。

2.实验过程与现象[填图]1.R 型菌的菌落粗糙,菌体无荚膜,无毒性;S 型菌的菌 落光滑,菌体有荚膜,有毒性。

2.遗传物质是指能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特定性 状,并能通过细胞增殖过程,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的物质。

3.T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使人们确信遗传物质 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

4.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是DNA ,在只有RNA 而无DNA 的一些病毒中,RNA 才是遗传物质。

3.实验分析(1)S型细菌的DNA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

(2)S型细菌的其他物质不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

(3)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都不是遗传物质。

三、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1.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2.实验过程[据图填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示意图写出图中标号处内容:①35S,_②很高,③32P,_④很高。

3.实验结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四、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实验(1)烟草花叶病毒结构:(2)实验过程:TMV水苯酚――→振荡分离⎩⎨⎧RNA――→感染烟草烟草叶发病蛋白质――→感染烟草烟草叶不发病(3)结论:控制烟草花叶病毒性状的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

2.TMV与HRV的病毒重建实验(1)实验过程:(2)结论:控制TMV、HRV性状的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必须用S型细菌的完整细胞(×)(2)在构成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中,只有DNA才能使R型活细菌的致病性发生转化(√)(3)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目的相同,结果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4)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遗传物质主要是DNA(×)(5)凡是含DNA的生物,不论其有无RNA,遗传物质均为DNA(√)(6)在只含有RNA而无DNA的一些病毒中,遗传物质是RNA(√)2.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 A.S型细菌的蛋白质B.S型细菌的DNA水解物C.S型细菌的DNA解析:选C 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将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水解物不能将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分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遗传的分子基础的备课教案

遗传的分子基础的备课教案

遗传的分子基础的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基本的遗传术语和概念,包括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2. 理解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包括DNA和RNA的结构和功能;3. 理解遗传变异的原因和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4. 掌握遗传的分子基础对物种遗传多样性和进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遗传术语和概念的介绍a. 遗传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解释c. 连锁性、自由组合性和基因交联的概念和意义2. DNA的结构和功能a. 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b. DNA的复制过程和意义c. 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3. RNA的结构和功能a. R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b. mRNA、tRNA和rRNA的功能和作用4. 遗传变异的原因和机制a. 基因突变的类型和产生原因b. 基因重组的类型和产生原因5. 遗传的分子基础对物种遗传多样性和进化的重要性a. 遗传的分子基础与物种间遗传差异的关系b. 遗传的分子基础对物种进化的影响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DNA的结构和功能b. RNA的结构和功能c. 遗传变异的原因和机制2. 教学难点a. DNA和R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机制和关系b. 遗传变异对物种遗传多样性和进化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幻灯片、图表和实物模型等教具展示DNA和RNA 的结构和功能,利用示意图和实验过程进行讲解。

2. 实验探究法:通过DNA模型的制作和DNA复制实验的演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动性,深入理解DNA的复制过程和意义。

3. 讨论和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机制和影响展开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五、教学资源1. 幻灯片:提供DNA和RNA的结构和功能的幻灯片演示。

2. 实物模型:提供DNA分子和RNA分子的模型,让学生亲自触摸和感受分子结构。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说课稿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说课稿
3.在讲解基因的概念时,我会以具体的遗传病为例,如地中海贫血,引导学生分析其基因原因,从而深入理解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4.最后,我会讲解基因与DNA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基因是DNA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而DNA是基因的载体。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讲解基因与DNA的关系时,我会引入一些遗传病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基因原因。
3.实验操作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DNA的复制过程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DNA复制过程的模拟实验。
主要知识点包括: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NA的复制过程、基因的概念、基因与DNA的关系、遗传信息的传递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生物的遗传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了解DNA的复制过程,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实验操作中的安全问题、学生之间的合作不顺畅等。对于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对于理解困难,我将通过举例、使用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安排课后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对于实验操作,我将提前做好安全指导,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对于合作问题,我将设计明确的任务和角色,引导学生有效合作。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成绩和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板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可能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对板书进行修订,使其更加清晰易懂;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单元 第四章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新版)济南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单元 第四章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新版)济南版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材地位教材在生物的生殖、发育后,安排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是揭示生命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

本节课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个层次,阐述其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遗传和变异的奥秘奠定知识基础。

教材内容涉及“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三部分。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储备,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并且知道了每个人都有和自己的父母有些相似之处后,对于它的原因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性情上好玩、好动,但抽象思维能力欠缺,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知识时,难以理解和接受。

但由于这一节知识抽象,以学生现在的认知水平不容易深刻理解,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比较困难。

因此,需借助学生以往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将本节内容人性化、直观化,层层深入,利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对伞藻的嫁接实验,分析讨论,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结论。

教学重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难点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孩子与父母相识,双胞胎相似的图片,为什么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授新课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自主学习,完成题目(幻灯片展示)。

学生观察伞藻嫁接实验图。

教师点拨:伞藻的形状、颜色由细胞核控制:既可采用嫁接方式,也可以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再用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眼前一亮。

过渡:那么在细胞核中存在哪些遗传物质呢?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学习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完成课件展示的题目:1、什么是染色体?2、每种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数量是否相同?3、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有哪些?哪种成分与遗传有重要关系?4、DNA分子是怎样的一种结构?5、什么是基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6、每条染色体通常包含多少个DNA分子?每个DNA上包含多少基因?7、一般情况下,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恒定的意义?教师点拨:染色体在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遗传的分子基础备课教案

遗传的分子基础备课教案

遗传的分子基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遗传研究的历史和重要性;2.掌握分子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了解遗传的分子基础和基因表达的过程;4.能够分析和解释遗传现象的分子机制;5.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遗传研究的历史和重要性:- 通过展示遗传研究的历史与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介绍著名科学家的贡献。

2.分子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讲解DNA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介绍基因的概念;- 利用模型或动画演示DNA复制和遗传物质的传递。

3.遗传的分子基础和基因表达的过程:- 介绍RNA的种类和功能,讲解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 运用图表和实例,展示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4.遗传现象的分子机制:- 通过案例分析,解释常见的遗传现象(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的分子机制;- 使用实验数据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和推理。

5.科学思维培养与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分组讨论,设计并展示相关实验方案。

三、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遗传研究的历史和其重要性,引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

2.概念讲解:讲解DNA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引入基因概念。

3.实践探究:通过DNA模型或动画演示DNA复制和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

4.基因表达的过程:介绍RNA的种类和功能,讲解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

5.调控机制:运用图表和实例,展示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6.遗传现象的分子机制:通过案例分析,解释常见的遗传现象的分子机制。

7.引导讨论:利用实验数据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和推理遗传现象的分子机制。

8.科学思维培养与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并进行实验设计。

9.概念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概念总结和知识巩固。

四、教学资源及评估1.多媒体课件:包含遗传研究的历史、DNA结构、转录翻译等内容的图片和动画。

2.实验材料:如DNA模型材料、实验用品等。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一、遗传的分子基础简介遗传是生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决定了个体的性状、特征以及种群的遗传变异。

而遗传的分子基础主要在于基因和DNA分子的作用。

基因是生物体内负责遗传物质的单位,而DNA分子则是基因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了解遗传的分子基础,对于学习生物学、了解生物进化以及预测后代的遗传特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DNA的结构与功能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负责储存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

它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的链状结构,并以双螺旋的形式存在。

DNA双链以氢键相互连接,两个链呈对称互补的关系,碱基之间的配对关系为腺嘌呤-胸腺嘧啶和鸟嘌呤-胞嘧啶。

这种碱基的配对规则保证了DNA复制时的准确性。

DNA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储存遗传信息,即决定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遗传信息以特定的顺序编码在DNA分子中,通过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将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从而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

二是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

DNA分子能够通过复制过程自我复制,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细胞。

三、基因的表达与控制基因表达是指遗传信息从DNA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基因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

在基因转录阶段,DNA双链的一条链作为模板,通过RNA 聚合酶的作用,合成mRNA(信使RNA)。

mRNA然后通过RNA剪接修饰并离开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为下一步的翻译过程做好准备。

在基因翻译过程中,mRNA与核糖体结合,并依照密码子的配对规则,将氨基酸顺序逐步连接起来,形成蛋白质。

这一过程决定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进而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其中主要的调控因子包括转录因子和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情况。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与DNA结合并影响基因转录过程的蛋白质。

通过结合到启动子区域,转录因子能够控制基因的转录速率,从而调节基因表达。

高中生物教案:研究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案:研究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案:研究遗传的分子基础一、遗传的分子基础介绍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了生物特征和性状传递给后代的机制。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和分子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遗传研究的分子基础,包括DNA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概念与调控机制以及遗传变异的形成和传递。

二、DNA的结构与功能1. DNA的化学结构DNA是所有生命体中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由核苷酸构成。

核苷酸是由磷酸基团、五碳糖(脱氧核糖)和氮碱基组成的。

氮碱基包括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DNA分为双链结构,它们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了螺旋状的双链结构。

2. DNA的功能DNA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遗传信息存储和遗传信息传递。

DNA中包含了编码蛋白质所需的遗传信息,通过碱基序列的不同排列组合来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此外,DNA还可以通过复制过程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三、基因的概念与调控机制1. 基因的定义与特征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单位,是决定性状的基本单位。

一个基因可以编码一个或多个蛋白质,它的表达与特定的调控序列和启动子有关。

基因由转录起始位点和终止位点组成,之间的序列被转录为RNA,然后翻译为蛋白质。

2. 基因调控机制基因的表达可受到多种调控机制的影响,包括转录因子的结合、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与DNA特定序列结合的蛋白质,它们可以增强或抑制基因的表达。

DNA甲基化是通过甲基化酶在DNA分子上添加甲基基团,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组蛋白修饰则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来调控基因的可及性。

四、遗传变异的形成和传递1. 突变的概念与产生方式突变是遗传变异的主要方式,它指的是基因序列发生变化。

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突变。

突变可以由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环境因素或诱变剂引起。

2. 遗传变异的传递遗传变异可以通过性状遗传给下一代。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教学过程:一、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过程及结论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和结论3.DNA分子的结构、复制过程及特点、与基因工程操作的关系。

4.基因与脱氧核苷酸、DNA、染色体、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基因与蛋白质及性状的关系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讲解内容:一、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项目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过程结果分析R型细菌无毒性、S型细菌有毒性;S型细菌内存在着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S型细菌的其他物质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S型细菌体内的DNA是“转化因子”,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注: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1、第一组分离不到活的R型菌,第二组可以分离到S型菌,第三组分离不到S型菌,第四组即可以分离到S型菌又可以分离R型菌。

⑴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S型菌具致病性,使小鼠死亡。

⑵在第三组中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没有毒性。

⑶对比分析第二、三组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具有致病性。

⑷在第四组中是S型菌导致小鼠死亡。

⑸第四组小鼠体内能分离出S型活细菌是混合后重新出现的。

⑹实验先进行第一、二组,与第三、四组相比,起对照作用。

⑺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特别提示:①艾弗里实验的结果是通过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特征而确定的。

②S型菌DNA重组到R型菌DNA分子上,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这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①标记细菌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②标记噬菌体噬菌体+含35S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噬菌体+含32P的细菌―→含32P的噬菌体③噬菌体侵染细菌含35S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检测到35S含32P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新形成的噬菌体检测到32P分析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宿主细胞内,而是留在细胞外;32P标记的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二、DNA分子的结构和特性1. 结合图解理解DNA分子的结构及特点从上图可看出:⑴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第4单元 专题1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第4单元 专题1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专题一遗传的分子基础(一)做真题品高考1.(2017·全国课标卷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解析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前者是RNA病毒,后者是DNA病毒,D错误。

答案 C2.(2013·全国新课标)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解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验证了孟德尔遗传规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根据DNA的X光衍射实验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

答案 C3.(2017·全国课标卷Ⅰ,29)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遗传的分子基础(一)做真题品高考1.(2017·全国课标卷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解析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前者是RNA病毒,后者是DNA病毒,D错误。

答案 C2.(2013·全国新课标)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解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验证了孟德尔遗传规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根据DNA的X光衍射实验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

答案 C3.(2017·全国课标卷Ⅰ,29)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

(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解析(1)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如DNA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 特有的碱基是U,因此可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碱基T和碱基U,通过检测子代的放射性可知该病毒的类型。

根据分析,本实验思路为: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

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

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2)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答案(1)实验思路: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考情分析】本考点题型常以选择题形式呈现,涉及各经典实验的实验过程,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论,归纳各实验的关键语句,对照实验类型及各类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解题关键。

(注2017年全国课标卷Ⅰ以实验设计题型考查了遗传物质化学本质探究。

)(二)明考纲知要求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

3.基因的概念(Ⅱ)。

4.DNA分子的复制(Ⅱ)。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三)建系统查疑难【关键点拨】1.DNA分子结构的3个注意点(1)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糖数∶磷酸基团数∶碱基数=1∶1∶1∶1。

(2)每条脱氧核苷酸链上都只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因此DNA分子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3)A与T配对,G与C配对,配对的碱基中,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G 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

DNA分子中G与C碱基对所占比例越大,DNA 分子结构越稳定。

2.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中的3个易失分点(1)复制和转录:并非只发生在细胞核中,叶绿体、线粒体、拟核和质粒等处也可发生。

(2)转录的产物:除了mRNA外,还有tRNA和rRNA,但携带遗传信息的只有mRNA 。

(3)翻译过程:并非所有密码子都能决定氨基酸,3种终止密码子不能决定氨基酸。

(四)抓考点 找规律考点一 探索生物的遗传物质1.两个经典实验遵循相同的实验设计原则——对照原则(1)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S 型细菌⎩⎨⎧DNA 糖类蛋白质DNA +DNA 酶+R 型细菌――→相互对照⎩⎨⎧DNA 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DNA 水解物也不是遗传物质 提醒(1)格里菲思转化实验没有具体证明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质是S 型细菌的DNA 片段整合到R 型细菌的DNA 中,实现了基因重组。

(3)S 型活细菌才具毒性,切不可认为S 型细菌的DNA 使小鼠致死。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5)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相互对照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误差分析(1)用32P 标记DNA 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2)用35S 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烟草花叶病毒(TMV)对烟草的感染与重建实验(1)实验1(2)实验2命题点1遗传物质探索经典实验分析1.(高考重组题)判断正误:(1)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5·江苏,4C)()(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012·福建,2D改编)()(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2012·江苏2B)()(4)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2011·江苏,12A)()解析(2)该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培养病毒必须使用“活体”培养基。

答案(1)√(2)×(3)√(4)×2.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P 标记解析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提出了转化因子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并没有证明转化因子就是DNA,A错误;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单独的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无毒,不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离心后,上清液主要是蛋白质外壳和游离的T2噬菌体,沉淀物主要是细菌,C正确;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中只有含有母链DNA的才带有32P标记,D 错误。

答案 C【找规律】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放射性分析的“两看”法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①)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②)比较命题点2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及相关实验拓展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解析绝大多数生物,包括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其遗传物质都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细菌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因此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 C2.(经典题)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

下列4组实验(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C.实验③D.实验④解析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其核酸,蛋白质不起遗传作用,故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不可能产生a型病毒。

答案 C【找规律】考点二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1.(2017·全国课标卷Ⅲ,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A.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B.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D.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解析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包括tRNA、rRNA和mRNA三种,A正确;不同的RNA由不同的基因转录而来,所以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B正确;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主要在细胞核内发生,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转录合成RNA,C错误;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D正确。

答案 C2.(2013·课标全国理综Ⅰ,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解析本题考查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关转录、翻译的知识。

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A项错误;DNA聚合酶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B项错误;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C项错误;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项正确。

答案 D3.(2012·课标全国理综,1)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A.tRNA种类不同B.mRNA碱基序列不同C.核糖体成分不同D.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解析在任何细胞中tRNA的种类都是相同的;核糖体的成分也是相同的,都是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的;同一种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是相同的;同一物种的不同细胞中,由于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这将导致不同细胞中基因转录的mRNA不同。

答案 B4.(2016·全国课标卷Ⅰ,29)在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DNA 分子。

将一个某种噬菌体DNA分子的两条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

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