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德育的评价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德育反思的途径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理论第一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涵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法制、心理等教育。

狭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德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总体要求。

它是德育内容、方法、管理和评估的依据。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3.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三、德育内容(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它由几方面组成。

1.政治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良好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政治纪律性。

2.思想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包括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点等。

3.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明礼貌的言行习惯等。

三者既有区别, 又有密切联系。

在不同学段, 各有侧重。

德育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 它与社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但内涵又有差异, 不能混为一谈。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模式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方法
七.德育途径
1.概念
2.任务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社会行动模式
(六)集体教育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八)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六)品德评价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
间接的道德教育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
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4.实际锻炼法 指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 到锻炼,从而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做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并进行检查;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锻炼; 要给学生以必要帮助,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实现积 习成德。
一、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构成德育过程的因素广泛而复杂,包括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 方法、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管理调控等。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等四个因素,被称为德育过程的“结构 性”因素,简称德育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 育 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7. 心理咨询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说理传道,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从 而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要求做到: 说理要民主平等,不能以强制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现成 结论。 说理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说理要有感染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运用说理的方式,注意各种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返回到上一级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 立场;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 生活习惯。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 同服从于合格公民培养的需要。

德育论名词解释

德育论名词解释

1德育论一、名词解释1、德育: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

2、思想品德: 个体按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3、德育课程:是具有育德性质和功能因而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4、德育网络:是整合校内外各种德育力量,由各种社会组织及其沟通渠道构成的组织体系。

所谓各种德育力量,包括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三个方面。

5、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它是德育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关系①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

目标都是由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决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德育目标又是实现教育目的或教育目标的保证。

②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是内在一致的,有其共同特征: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都具有超前性或理想性。

2、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如何解释“道德”概念的?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史上,“道”与“德”本是两个概念。

一般认为,“道”是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德是实行原则而有所得,亦即道的实际体现。

起先,道与德分开使用,“道”指的是社会行为规范及相应的意识,它包容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是社会现象;“德”是指个体德行,即社会的思想、政治与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后来在儒家著作中相连并提,逐渐连接成一个词。

“道德”就把社会现象与个体现象都包容进来。

3、简述德育发生与人性、德性的关系德育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发生的。

①德育的发生顺应了德性的要求,德性在人类发展中要求越来越高,但德性的好坏依个人而定,这样不能相互统一,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发展,故德育便发生了。

②德育的发生与人性之间也有间接的关系。

因为在实践中,人类逐渐产生了人性,不再是兽性,相互之间有了关爱等,但这仅是各自的低一级的,此时德性便产生了,而德性与德育是直接的,因此德育与人性、德性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是在实践中,人性间接产生了德育,人性直接产生了德性,德性直接产生了德育,人性包含了德育与德性,德性包含了德育。

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第九章 德育工作

第九章  德育工作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功能
德育功能指德育所能发挥的作用。 德育功能指德育所能发挥的作用。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育德” 育德” (一)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育德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德育对人的发展具 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育德” 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育德”,即对个 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二)德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二 德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政治功能、 德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 功能和文化功能。 功能和文化功能。
(二)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用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德育方法是指用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 培养 其道德品质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 其道德品质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 关于德育方法, 关于德育方法,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 指导思想:一种是疏导和教育,以理服人; 指导思想:一种是疏导和教育,以理服人; 另一种是强迫命令,以力服人。 另一种是强迫命令,以力服人。我们社会 主义学校德育必须采用以理服人。 主义学校德育必须采用以理服人。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 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 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
3、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 以学校德育内容的不同为依据, 以学校德育内容的不同为依据 , 可以将 德育目标分为思想教育目标、 德育目标分为思想教育目标 、 政治教育 目标、法纪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 目标、法纪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 按层次结构来看, 按层次结构来看 , 思想教育目标处于最 高层次, 依次为政治教育目标、 高层次 , 依次为政治教育目标 、 法纪教 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 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
1、德育的政治功能 它指的是德育对政治的稳定与发展能起到促 进作用。 进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 它指的是德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它指的是德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3、德育的文化功能 它表现为德育影响文化的发展。 它表现为德育影响文化的发展。

第九章 学校德育的

第九章 学校德育的

( 二 ) 特征
• 1.育德性
• 德育课程的要旨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成 长,这是德育课程的根本特性。德性包 含有知、情、意、行、信诸多要素,因 此,德育课程的学习不是单一的知识学 习、行为学习或情感学习,而是一种整 合性学习。
2.体悟性
• 道德教育并非只是灌输道德知识,重要 的是让学生对道德规范有体验、感悟, 成为指导真实生活的道德观念,并在反 复践行基础上由观念变成信念。因此, 德育课程的教学形态不同于一般的学科 教学,更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第九章 学校德育的实施
思考题:
• 1.现代德育课程有哪些本质特点?如何有效发 挥各类德育课程的作用?
• 2.简述现代德育方法的特征,如何提高德育方 法的有效性?
• 3.为什么说各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础?试用 具体案例说明如何进行德育学科渗透。
• 4. 论述校园生活的德育化改造。 • 5. 传统德育评价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三 ) 德育课程的变革
• 传统德育课程受主知主义的影响,基本 上以道德认知学习为主线展开,较少考 虑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学习需要,形成 学生的道德感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 距甚远,难以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现 代德育课程要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课 程建构的本质是学生道德主体的形成,
现代德育课程呈现出四大特征:
( 一 ) 概念
• 德育课程是依据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道德 要求,对学校德育目标、内容及学习方 式的整体建构。
德育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的德育课程是指以学科教学形态为 载体、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的道德 价值形成与品德建构过程进行引导的教 育活动;
• 广义的德育课程则包括一切具有育德作 用的教育活动。
• 1.生活化
•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强化对生活的指 导,帮助学生处理好现实生活的基本关 系,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 , 营造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 生活。

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 德育
(三)德育方法 1.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 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综 合。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 受教修养方式。
三、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2.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服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 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 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二、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 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的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 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 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 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 成发展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
◆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 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 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 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 道德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从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 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等 多种因素。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德育过程的结构 教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 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7.教育者运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 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 陶冶法 18.每年三月学校组织学生去福利院帮助老人和 孤儿,这样的德育方法属于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 陶冶法 19.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20.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 容包括哪些? 21.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德育中应遵循哪些教 学原则?

第九章德育第三节德育的原则

第九章德育第三节德育的原则
4、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4、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自我修养
看着几个不肯剪掉长发的男同学,长发被高领毛衣排起,翘得像要下蛋的母鸡尾巴,肖老师忽然问过:“想听听我的意见吗?”这下, 这几个同学可来劲了。
3、激发学含习榜义样的:动机指,见在之行德动 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 3首、先人,们班长主期任以是来任班德级育,的实管践又理经者验要和的教总提育结者出。 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把严格要 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 赞可夫的比喻:在我们面前有一块搀着石子的劣质土 壤,它既不会叫人高兴,也没有希望提供起码的收成,
可是来了一批地质工作者,经过一番勘探,结果在地 下深处发现了巨大的宝藏。——教师也应该发现差生 深处的宝藏,产生热爱差生的情感。

有一个学生,在老师上课板书时,常用两手食指
敲打桌沿,发出“哒哒哒”的响声。有的老师警告说:
一、德育原则
(一)什么是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以个体品德 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 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二)德育原则的意义
二、基本的德育原则
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根据
(四)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
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又要提出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 理,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 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 1、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 – 2、要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 –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9 10 德育与班级管理

9 10 德育与班级管理
5.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6.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明确的共同目标)(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从联系上说,德育只有遵循人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对象的有限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0.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认可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对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是班级的____、____和____,是学校办学思想的____,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____,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____。(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贯彻者,纽带,桥梁)

第九章德育及答案

第九章德育及答案

一、选择题1、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A 德育目的B 德育原则C 德育规律D 德育目标2、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A基础 B 途径 C 出发点 D 重要环节()3、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 德育内容上B 德育规律上C 德育原则上D 德育方法上()4、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A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A知B情C意D行()6、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 D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道德行为8、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A 疏导原则B 因材施教原则C 导向性原则D 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9、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10、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A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校外活动 C 劳动D 共青团活动1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A 榜样法B 说服法C 陶冶法D 锻炼法12、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A 说服法B 榜样法C 锻炼法D 陶冶法13、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14、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15、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A 柯尔伯格B 皮亚杰C 麦克费尔D 班杜拉()二填空题1 德育是思想教育、 ____________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___________等形式。

3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 ____________。

4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____________和主体设计。

德育原理,讲义第九章 学生品德评价

德育原理,讲义第九章 学生品德评价

第九章学生品德评价第一节品德评价概述一、学生品德评价的内涵(一)学生品德评价的定义及内容(识记)对学生品德的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品德要求和目标,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所搜集的品德信息进行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活动。

其所包括的内容有: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水平及其日常表现等。

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也包括家长及其他校外教育工作者。

除了他人评价之外,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评价。

(二)当前学生品德评价的发展趋势(识记)当前学生品德评价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品德评价的主体已经拓展到与品德活动密切相关的所有群体。

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也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社会机构。

2、评价方法的科学化人们对德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心理学、测量学等相关学科也在不断研究和实践中日益完善,这为德育评价方法的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和实践依据。

3、评价结果的客观化学生品德评价运用了心理学中关于人格测量,社会学中的团体、社区实验,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组、个体测量等方法,更为全面、立体地展示评价对象品格发展的各个维度,从而使得学生品德评价工作的结果更加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

4、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学生品德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为了发现和解决德育工作中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手段。

现代品德评价更强调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二、学生品德评价的基本功能(识记)(一)导向功能所谓导向功能,主要指的就是品德评价将引导学生的品德朝着德育目标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二)诊断功能所谓学生品德的诊断功能,主要指的是通过品德评价,可以科学地鉴别学生品德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学校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供依据。

(三)强化功能所谓学生品德的强化功能主要是指在评价学生品德时,教师通过扬善抑恶,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可以达到强化良好品质、抑制不良品质的教育效果。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九章 德育内容

第九章 德育内容

第九章德育内容我国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的均有统一的基本要求。

这些要求集中体现在国家陆续颁布的德育大纲或纳要中,如《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 1988 年 7 月)、《中学德育大纲(试行草案)》( 1988 年8 月)、《小学德育纲要》( 1993 年 3 月)《中学德育大纲》( 1995 年 2 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此外,一些大学在联手制订“研究生德育大纲”,一些地方甚至制订了幼儿园德育纲要。

这些文件对我国现时期各级学校德育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继续讨论我国学校德育包括哪些内容,似嫌多余。

但是,我国教育界是在“大德育”的概念框架下制定中小学德育大纲的,按照“德育”本义,有必要把其中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相对地区分开来。

现行德育大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惟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本章的讨论将为这种分析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一)以家庭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德育德育的内容因时代而异,也因地域而有所不同。

古希腊的习俗重视虔敬、好客、勇敢、节欲、自制之类的美德,尤以虔敬为重,强调孝敬父母。

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机构都致力于灌输和强化这些美德。

古罗马人教导年轻人刚毅、坚贞、勇敢、虔敬、忍耐、好客、自制,并要求他们把这些美德落在实在行动上。

古代希伯来人的宗教和道德教育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摩西十诫”上。

显然,古代德育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的行为规范。

这些私人生活的道德规范,又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和核心。

这一特征在东方尤为明显。

以我国为例,古代习俗道德强调的是上慈下孝、敬史友弟、朋友有信、忠君等,慈、孝、悌、信、忠也就成了基本的德目。

其中多系家庭伦理,少数属于朋友关系和君臣关系的规范。

这是因为,一方面古人的生活虽有一小部分属于国家生活,但以家庭生活为主。

因此,家庭伦理相对发达,而且成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古人认为家庭是私人生活和国家生活的道德基础,“家”是一个小“国”,“国”是一个大“家”,因此,家庭伦理可以直接衍生出私德和国民公德规范,“内圣”之道可以直接推出“外王”之道。

《德育的评价》课件

《德育的评价》课件

学生个人德育评价案例
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案例
社会德育环境评价案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社交平台和网络游戏存在不良信息、暴力内容等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和治理,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空间。
《德育的评价》ppt课件
德育评价概述德育评价的方法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德育评价的实施德育评价的案例分析
德育评价概述
01
02
它以学生的品德发展为评价对象,关注学生在情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表现。
德育评价是对学生品德发展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目的
了解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提供依据。
详细描述
总结词
总结词
通过收集学生的作品、成绩和参与活动的情况来评价德育效果。
详细描述
档案袋法是一种长期、系统的评价方法,通过收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作品、成绩和参与情况,以及教师、同学的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思想道德素质是德育评价的核心指标,主要考察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来收集学生和教师对德育效果的意见和看法。
总结词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通过设计涵盖德育相关问题的问卷,向学生和教师发放,收集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以了解德育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详细描述
通过与学生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来了解德育效果。
访谈法是一种深入、直接的交流方式,通过与学生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德育的看法、感受和体验,以获取更具体、详细的信息。

第九章:德育的评价

第九章:德育的评价

• (六)文明礼貌 尊师爱友 • 1.尊重师长,父母及其劳动,听取他们的教导,有意见能有礼貌地 提出,对师长父母说话自觉使用文明语言。 • 2.礼貌待人,尊重他人人格。 • (七)爱护公物 珍惜劳动 • 1.能自觉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 2.勤俭节约,珍惜粮食,节约水电。 • 3.对损坏公共财物的行为能进行劝阻。 • (八)遵守公共秩序 遵守社会公德 • 1.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 • 2.尊老爱幼,同情和帮助有困难疾苦的人。 • 3.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 4.对不良言行能自觉抵制。
第二、道德修养
• • • • • • • • • • • (四)诚实正直言行一致 1.为人诚实正直,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2.能信守诺言。 3.能明辨是非,坚持正义。 4.在同学中不搬弄是非。 (五)关心集体 1.热爱学校、班级,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为集体事业献计献策,关心集体发展。 3.尊重集体意见,主动为集体服务。 4.主动担任班干部工作,积极参与班级教育管理工作。 5.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
• 灵活性:方式。 • 以前德育评价的方式是什么? • 现在应该如何评价?
3、现代德育评价具有注重诊断、分析的 特点
• 教师应时时留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弄 清学生的各种品质中哪些是善的,哪些是不善 的。对有长处的学生要鼓励,对有缺点的学生 要设法帮助和指导。
4、现代德育评价已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工 作,而应成为学生自己的事
• 以某小学的实际操作为例: • 德育评价基本可分为思想政治状况、道德 修养、学习表现、遵章守纪、环境卫生、 社会实践、身心素质七大方面
• 以上七个方面分别属于
品德和操
行两大类。
第一、思想政治状况
• • • • • • • • • • • • • • • (一)爱祖国 1.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尊敬国旗、国徽、国歌。 3.关心国家大事,为祖国和家乡建设尽义务。 4.自觉维护国家声誉,敢于与有损于祖国、国格的言行作斗争。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 1.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常识。 2.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3.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常识。 4.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 (三)学法守法 1.学习和了解我国宪法和一些常用的法律法令,积极参加普法活动。 2.积极参加消防、安全等知识的学习、演习活动。 3.自觉守法。 4.对他人违法行为能进行劝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学习表现
• • • • • • (九)态度端正 刻苦勤奋 1.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 2.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3.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珍惜学习时间。 4.专心听课,认真完成作业。 5、学习成绩达及格(60分以上)。
第四、遵章守纪
• (十)遵守校规校纪 • 1.有强烈的纪律观念,自觉遵守校内公共 秩序。 • 2.自觉遵守学校学习、生活、活动、请假 等各项规章制度。 • 3.对违纪行为能自觉抵制。
(四)德育档案的建立
• 建立德育档案是班主任的基本工作任务之 一,不能疏忽、马虎。 • 德育档案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表、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活动记载、教师评语、反馈意 见等。 • 德育档案必须真实,一人一袋,一期一汇, 有连续性和准确性。 • 建立德育档案,是件细致而繁杂的工作, 需要耐心和细心,更需要恒心和责任心。
老师的评语
• 1、成绩优秀、品德优良,望再接再厉! • 2、天真活泼的你口号齿灵俐,最难忘的是 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样子,那么专注, 那么入神。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懂得 使用礼貌用语,尊重同学守纪律,写字的 速度也加快了,老师为此感到高兴。希望 你再接再厉,自觉学习,多做家务劳动锻 炼自己的能力。
德育的评价
一、什么是德育的评价
• 所谓德育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 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 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
二、现代德育评价的特点
• 1、现代德育评价同德育目标密不可分 • 2、现代德育评价具有综合性、连续往和灵活 性的特点 • 3、现代德育评价具有注重诊断、分析的特点 • 4、现代德育评价已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工作, 而应成为学生自己的事 • 5、现代德育评价要求客观、明智、公正地解 释评价结果
档案袋里可以放什么?
• • • • • • (一)“自制” 奖状 (二)优点卡 (三)品德学科实践活动记录表 (四)品德学科期末试卷 (六)纠正单、批评单 (五)荣誉证书
பைடு நூலகம்
六、课堂德育的评价存在的问题
1、重师轻生 • 2、重教轻学 • 3、重知轻能 • 4、重“静” 轻“动” • 5、重“灌” 轻“悟”
4、重“静” 轻“动”
•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对静态的教学要素 的评价,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 手段等,而对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 互动,学生的参与、讨论、实验,以及师生间 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成功体验等涉及得很少, 尤其是对小学生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环节缺乏 评价。
5、重“灌” 轻“悟”
第七、身心素质
• • • • • • • (十三)锻炼身体磨炼意志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坚持出操。 2.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3.有毅力,努力克服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 (十四)自立自主 积极进取 1.有正确的自信心,自尊心。 2.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事物有较好的见解和处事、办 事能力。 3.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4.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提高。 5.学习先进,学习榜样。 6.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一)导向功能

指导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 展。对于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给以肯定性评价, 对于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给以否定性评价, 这就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到了社会导向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效率。
(二)诊断功能
• 即通过品德评价,可以鉴别学生品德的好与坏, 为进一步教育学生提供依据。即要在学生已有的 品德基础上进行教育,就必须对学生的品德进行 诊断,进而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活动。
(三)强化功能
• 所谓强化是指在评价学生品德时,通过 扬善抑恶,引起被评价者强烈的情绪体验, 进而强化良好的品质,抑制不良的品质。学 生品德评价是一种主体活动,凡是被评价者 得到肯定的评价就可能引起愉快的感受;反 之,则引起内疚、羞耻的情绪体验。这种情 绪体验对人的品德能够产生强化作用。
四、品德评价的指标
1、重师轻生
•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 为中心,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 突出、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教材把握是否正确、 教法运用是否灵活、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态 是否自然、板书是否规范等等,都是从教师的 课堂表现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作为学习主体的 学生则很少顾及。
2、重教轻学
1、现代德育评价同德育目标密不可分
• 过去德育评、鉴都与德育目标脱节,往往 由教师凭经验、印象给出,导致学生个性 心理品质发展的教育目标陷于空泛。 • 现在德育评价针对过去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进行了改进,如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结果 与德育的目标有了偏差,或不够具体,教 师就应肩负起觉察与矫正的责任。
2、现代德育评价具有综合性、连续往和 灵活性的特点
第二、道德修养
• • • • • • • • • • • (四)诚实正直言行一致 1.为人诚实正直,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2.能信守诺言。 3.能明辨是非,坚持正义。 4.在同学中不搬弄是非。 (五)关心集体 1.热爱学校、班级,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为集体事业献计献策,关心集体发展。 3.尊重集体意见,主动为集体服务。 4.主动担任班干部工作,积极参与班级教育管理工作。 5.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
第五、环境卫生
• (十一)爱护环境讲究卫生 • 1.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 扔果皮纸屑。 • 2.注意公共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校园、 教室、寝室卫生。
第六、社会实践
• (十二)参加社会实践 • 1.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 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 • 2.积极参加校内外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
• 灵活性:方式。 • 以前德育评价的方式是什么? • 现在应该如何评价?
3、现代德育评价具有注重诊断、分析的 特点
• 教师应时时留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弄 清学生的各种品质中哪些是善的,哪些是不善 的。对有长处的学生要鼓励,对有缺点的学生 要设法帮助和指导。
4、现代德育评价已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工 作,而应成为学生自己的事
• • • •
• • • •
(十五)自尊自爱 生活方式健康 1.仪表规范,生活朴素。 2.举止文明,不打架,不赌博,不参与封建迷信。 3.生活健康,不进营业性歌厅、酒吧、音乐茶座、 夜总会,不视听不健康的书刊声像等。 • 4.不抽烟、喝酒。 • 5.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文体活动。 • 6.男女生交往适度。
过去,学生的品德评定往往是由教师凭经验、 印象给出。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素质,评定的 准确度将大大降低,甚至完全评错。 • 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必须 将学生的评价活动纳入到教育评价过程中去, 使评价活动成为发展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手段, 也以此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5、现代德育评价要求客观、明智、公正地解 释评价结果 • 所谓客观、明智、公正的解释,就是必须 将评价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相关的结论。 从前的品德鉴定只是写几句笼统抽象的评 语,学生间的品德差异程度区分不开。这 种评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亦能胜任, 但评价时代的教师,对学生品德的评价, 则要具备相当的专业基础。
• 以某小学的实际操作为例: • 德育评价基本可分为思想政治状况、道德 修养、学习表现、遵章守纪、环境卫生、 社会实践、身心素质七大方面
• 以上七个方面分别属于
品德和操
行两大类。
第一、思想政治状况
• • • • • • • • • • • • • • • (一)爱祖国 1.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尊敬国旗、国徽、国歌。 3.关心国家大事,为祖国和家乡建设尽义务。 4.自觉维护国家声誉,敢于与有损于祖国、国格的言行作斗争。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 1.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常识。 2.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3.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常识。 4.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 (三)学法守法 1.学习和了解我国宪法和一些常用的法律法令,积极参加普法活动。 2.积极参加消防、安全等知识的学习、演习活动。 3.自觉守法。 4.对他人违法行为能进行劝阻。
(二)学生互评
• 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如果产生异议, 教师就要及时指导复评,辨析差距产生的 原因,力求合理地弥合矛盾。教师要掌握 各组之间的平衡,防止尺度不一,避免不 必要的矛盾发生。不解决互评中的问题, 让学生背了包袱,就等于评价失败。
(三)教师评定
• 德育评价的关键。 • 教师评定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重全面, 不要拘泥于一时一事。对有过失、有不良习惯的 学生,要善于发现闪光点,从鼓励和发展的角度 来评定。 • 通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发 扬成绩,纠正错误,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教 师评定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结合学生自评、 互评、活动总结一起装入档案。
• 传统观念中的好课应该是什么样的? • 传统观念的好课标准对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很少涉及,因此学生对书本上讲的道理都 知道,但是不能付诸实践,很难促进学生 的道德内化,教学实效性较差。
七、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 1、真诚。 • 孩子的心是敏锐的,他可以从老师、家长的声 调、表情上感觉出师长的赞美、激励是否真心。 如果孩子觉得来自师长的激励是虚情假意,那 么对孩子的伤害将更大。 • 如一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孩子突然做了一件好事 时,老师忍不住脱口而出的话就是“哎哟!太 阳简单从西边出来了“。
• 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中,考虑得最 多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各种教 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而对教师 有没有指导学生采用适宜的学习方法进行 学习,却关注很少,偏重教法轻视学法, 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亦关注不够。
3、重知轻能
•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用一张评价表评价各学科 课堂教学,没有本学科特色,因此不能真正促 进学科教学的提高。另外,评价项目中,教学 内容一项的权重在25%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 关于知识传授方面的要求,如知识的讲解符合 科学性、思想性原则,教学内容容量恰当等, 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发展则没有具体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