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 2.1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 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材:指数函数教案
高中数学教材:指数函数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能够熟练运用指数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 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特征。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指数函数图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 教学内容2.1 指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2.1.1 定义指数函数是一种形式的函数,可以表示为 `f(x) = a^x`,其中`a` 是一个正实数,`x` 是自变量。
2.1.2 性质1. 当 `a > 1` 时,函数随着 `x` 的增加而增加;2. 当 `0 < a < 1` 时,函数随着 `x` 的增加而减少;3. 当 `x` 趋向于负无穷时,函数趋向于 `0`;4. 当 `x` 趋向于正无穷时,函数趋向于`+∞`;5. 指数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曲线,且在 `x` 轴的正半轴和负半轴上分别单调递增和递减。
2.2 指数函数的应用1. 模型构建:利用指数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人口增长、放射性衰变等;2. 函数图像:通过绘制指数函数的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和特点;3. 实际应用:指数函数在金融、物理、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
3. 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如“某城市的人口每年以 5% 的增长率增长,问 10 年后该城市的人口数量”。
3.2 探究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指数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极限等;2. 成果展示:每组汇报探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3.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
3.3 应用实践1.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构建指数函数模型;2. 图像绘制:利用信息技术,绘制指数函数的图像;3. 问题解决: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投资理财、放射性物质衰变等”。
电子教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1)2.1 指数函数教案
4.2.1 指数函数及其图像与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性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几何画板工具。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实验活动过程中引领学生主动探索指数函数性质,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辨证的思维及数学图形的和谐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方法】我校汽修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对数学普遍不感兴趣。
本节课概念性比较强,而且突出数学图形的运用,这恰是学生学习的弱项,但是思想比较活跃的他们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比较强。
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数学实验教学活动的方法,通过结合计算机软件工具,让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来去体验、感悟知识,让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切实做到将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过程】1.流程(1)教学流程:(2)学生认知流程:2.教学过程设计三、深入探究、引导发现(2)动眼观察,产生猜想:展示学生制作的6个函数图像(图1,分开独立的6个图像;图2,将它们放在同一坐标系下),让他们观察这6个指数函数图像有何共同的特征:图1图2思考:能将他们分分类吗?这个图象特征与底数a是否存在关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指数函数的图象按底数分成两类。
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说说他们观察到的有共性的图像特征。
学生:容易发现:①都过点(0,1);②图像都在x轴上方;③有的图像呈上升趋势;有的图像呈下降趋势。
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图像呈上升或下降这一图像特征与它们的底数存在的关系。
学生:发现呈上升趋势的3个图象,底数都大于1;呈下降趋势的3个图象,底数都大于0小于1;从而对“指数函数图像形按底数分成两类”形成初步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发现:底数大于1的三个函数,虽然它们的弯曲程度不同,但是都呈上升的趋势;底数大于0小于1的三个函数也类似,形成“指数函数的图象按底数分成两类,即底数大于1的指数函数图像呈上升趋势,底数大于0且小于1的指数函数图像呈下降的趋势”这一猜想。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2.1指数函数》教案(2)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指数函数图象特征.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2.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及性质.(三)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教学媒体(如计算机或计算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1. 在本章的开头,问题(1)中时间x与GDP值中的1.073(20)xy x x=∈≤与问题(2)中时间t和C-14含量P的对应关系]t51301P=[()2,请问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2. 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157301][()]2tP=t57301把P=[()变成2,从而得出这两个关系式中的底数是一个正数,自变量为指数,即都可以用xy a=(a>0且a≠1来表示).学生思考回答函数的特征.由实际问题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概念理解概念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xy a=(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回答:在下列的关系式中,哪些不是指数函数,为什么?(1)22xy+=(2)(2)xy=-(3)2xy=-(4)xyπ=(5)2y x=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注意个别指导,学生探讨分由特殊到一般,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的能(6)24y x =(7)x y x = (8)(1)x y a =- (a >1,且2a ≠)小结: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来判断说明:因为a >0,x 是任意一个实数时,xa 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实数集R .000,0xx a a x a ⎧>⎪=⎨≤⎪⎩x 当时,等于若当时,无意义若a<0,如1(2),,8x y x x =-=1先时,对于=等等,6在实数范围内的函数值不存在.若a =1, 11,x y == 是一个常量,没有研究的意义,只有满足(0,1)x y a a a =>≠且的形式才能称为指数函数,a 为常数, 如:,,xy x =1xxy=2-3,y=253,31x x y y +==+等等,不符合(01)x y a a a =>≠且的形式, 所以不是指数函数 .析,教师点拨指导. 力.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深化 概念我们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函数的图象,即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研究. 下面我们通过先来研究xy a =(a >1)的图象,用计算机完成以下表格,并且用计算机画出函数2xy =的图象x3.00- 2.50- 2.00- 1.50- 1.00-00.000.50 1.00 1.50 2.002x y = 18-141212 4再研究xy a =(0<a <1)的图象,学生列表计算,描点、作图.教师动画演示.学生观察、归纳、总结,教师诱导、点评.通过列表、计算使学生体会、感受指数函数图象的化趋势,通过描点,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同情况进行对照,使学生再次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用计算机完成以下表格并绘出函数1()2xy =的图象.从图中我们看出12()2x x y y ==与的图象有什么关系?通过图象看出12()2x x y y y ==与的图象关于轴对称,实质是2x y =上的点(x ,y )xy x,y y 1与=()上点(-)关于轴对称.2讨论:12()2xx y y ==与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所以这两个函数是偶函数,对吗?②利用电脑软件画出115,3,(),()35x x x x y y y y ====的函数图象.问题:从画出的图象中,你能发现函数的图象与底数间有什么样的规律.x2.50- 2.00- 1.50- 1.00- 0.00 1.00 1.50 2.00 2.501()2x y =14121 2 4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从图上看x y a =(a >1)与x y a -=两函数图象的特征——关于y 轴对称.应用 举例例1:(P 66 例6)已知指数函数()x f x a =(a >0且a ≠1)的图象过点(3,π),求(0),(1),(3)f f f -的值.例1分析:要求(0),(1),(3)f f f -的值,,,xa x π13只需求出得出f()=()再把0,1,3分别代入x ,即可求得(0),(1),(3)f f f -.解:将点(3,π),代入()xf x a =得到(3)f π=,即3a π=, 解得:13a π=,于是3()x f x π=,所以0(0)1f π==, f(1)=31π=3π , 11(3)f ππ--==.学生思考、解答、交流,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及时提到全体学生面前供大家讨论.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和创新能力.归纳总结1、理解指数函数(0),xy a a =>101a a ><<注意与两种情况2、解题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可有利于清晰地分析题目,培养数型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学生先自回顾反思,教师点评完善.通过师生的合作总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形成知识体系. 形成概念概念图象特征a >10<a <1向x 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定义域为师:引导学生观察指数函数的图象,归纳出图象的特征.生:从渐进线、对称轴、特殊点、图象通过分析图象,得到图象特深化 R图象关于原点或y 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x 轴上方: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0a =1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上升:增函数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下降: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x >0,x a >1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x >0,x a <1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x <0,x a <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x <0,x a >1问题:指数函数x y a =(a >0且a ≠1),当底数越大时,函数图象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的升降等方面观察指数函数的图象,归纳出图象的特征.师:帮助学生完善.师:画出几个图象提出问题.生:画出几个底数不同的指数函数图象,得到指数函数x y a =(a >0且a ≠1),当底数越大时,在第一象限的函数图象越高.(底大图高)征,从而进一步 得到指数函数的性质。
人教新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材《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②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③体会具体到一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合的思想;2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②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展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二. 重、难点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及其应用•三、学法与教具:①学法:观察法、讲授法及讨论法•②教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1、复习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例题例1 : (P66例7)比较下列各题中的个值的大小(1) 1.72.5 与 1.730.1 0.2(2 ) 0.8 与0.8(3 ) 1.7°.3与0.93.1解法1: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如第(1)小题,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y 1.7x的图象,在图象上找出横坐标分别为3的点在横坐标为2.5的点的上方,所以 1.72.5 1.73.解法2:用计算器直接计算:1.72.5 3.77 1.73 4.91所以,1.72.5 1.73解法3:由函数的单调性考虑因为指数函数y 1.7x在R上是增函数,且2.5V 3,所以,1.72'5 1.73仿照以上方法可以解决第(2)小题.注:在第(3)小题中,可以用解法1,解法2解决,但解法3不适合.由于1.70'3=0.93'1不能直接看成某个函数的两个值,因此,在这两个数值间找到1,把这两数值分别与1比较大小,进而比较 1.70.3与0.93,1的大小.思考:1、已知a O.80.7,b 0.80.9, c 1.20.8,按大小顺序排列a, b,c.1 12.比较a3与a2的大小(a > 0且a丰0).指数函数不仅能比较与它有关的值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实际的应用.例2 ( P67例8)截止到1999年底,我们人口哟13亿,如果今后,能将人口年平均均增长率控制在1%,那么经过20年后,我国人口数最多为多少(精确到亿)?分析:可以先考试一年一年增长的情况,再从中发现规律,最后解决问题:1999年底人口约为13亿经过1年人口约为13 ( 1 + 1% )亿经过2年人口约为13 ( 1 + 1%) (1 + 1%) =13(1 + 1%)2亿经过3年人口约为13(1+1%) 2(1+1%)=13(1+1%) 3亿经过x年人口约为13(1+1%) X 亿经过20年人口约为13(1+1%)20亿解:设今后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经过x年后,我国人口数为y亿,则13(1 1%)当x=20 时,y 13(1 1%)2016(亿)答:经过20年后,我国人口数最多为16亿.小结:类似上面此题,设原值为N,平均增长率为P,则对于经过时间X后总量y N(1 p)x,像y N(1 p)x等形如y ka X(K R , a >0且a丰1)的函数称为指数型函数.思考:P68探究:(1)如果人口年均增长率提高1个平分点,利用计算器分别计算20年后,33年后的我国人口数.(2)如果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利用计算器2020~2100年,每隔5年相应的人口数.(3)你看到我国人口数的增长呈现什么趋势?(4)如何看待计划生育政策?3. 课堂练习(1)右图是指数函数①xy a ② 1 x yb③y x c④y d x的图象,判断y b x y x cy d xxy a(2)设y a 3x 1, y 2 a 2x ,其中a >0, a 丰1,确定x 为何值时,有: ① y i y 2② y i > y ?3(3)用清水漂洗衣服,若每次能洗去污垢的,写出存留污垢 y 与漂洗次数x 的函数关系式,若要使存留的污垢,不超过原有的 1%,则少要漂洗几次(此题为人教社 B 版101 页第6题).归纳小结:本节课研究了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关键是要记住a > 1或0v a v 时y a x 的图象,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性质 •本节课还涉及到指数型函数的应用,形如且a 丰1).作业:P 69 A 组第7 , 8题a, b, c, d 与1的大小关系;X /y ka (a > 0P 70 B 组 第1, 4题。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的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指数函数》的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数学人教B 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指数函数》。
根据我所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指数函数》划分为两节课,这是第一节课。
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 学生学习况情分析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是学生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
本节课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超出想象的结果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三、教学目标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在理解指数函数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比,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种不同角度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学方法,加深对指数函数的认识;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师:如果让1号同学准备2粒米,2号同学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8粒米,4号同学准备16粒米,5号同学准备32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米?师:大家能否估计一下,51号同学该准备的米有多重?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约重1.2亿吨。
师:1.2亿吨是一个什么概念?根据2007年9月13日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2008年度我国大米产量预计为1.27亿吨。
这就是说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相当于2007~2008年度我国全年的大米产量!【设计意图:用一个看似简单的实例,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高中数学人教A版高中必修1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学情分析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经过合作交流活动得到指数函数的概念,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并对指数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2).借助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归纳、猜想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之美、体会数学方法之重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集体意识.2.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式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的产生过程;教学难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指数函数性质;突破方式:采用初中研究函数的列表法、图象法与图形计算器的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指数函数,对其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体会-总结-反思”的数学思维习惯 ,提高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二、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归纳概念问题情境1:细胞分裂的实际模型问题情境2:名言警句“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引入:比较2x y = 与12xy ⎛⎫= ⎪⎝⎭这两个解析式的共同特征,类比、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 PPT 展示概念思考: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当指数推到有理 数时,底数 a >0才能保证有意义,底数函数概念中为什么要规定 a 不等于1呢?PPT 展示辨析题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引导,加深认知2、发现问题,探求新知师:请回顾研究初等函数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引导师:画出课件展示的两个函数图象,并观察所作出的函数图象,小组讨论总结特征.【让每个小组分工明确,一方面用最基本的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研究指数函数,并让学生上台展示成果.通过组内交流归纳指数函数图象特点,由此得到指数函数性质,从而解决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教师课件展示集体研究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到利用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借助图象分析问题,同时感受到从具体到一般的思想方法的应用,渗透概括能力的培养.】3、随堂练习、巩固提高师:课件展示例题请学生黑板做题,教师巡视指导评价,并板演示范【设计意图:利用新知解决刚才的实际问题,不仅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4、师生交流,总结升华学生2分钟的小组交流,然后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师:有哪组同学展示下成果?学生作答,教师鼓励其他同学补充并形成一致认知,PPT展示希望学生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充分认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而且学习到了要珍惜时间,注意积累,积少成多的观念.。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性质,能运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定义、性质。
2.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幂函数的性质,引出指数函数的定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指数函数的定义:形如y=a^x(a>0,a≠1)的函数,其中a称为底数,x称为指数。
(2)指数函数的性质:①当a>1时,y=a^x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②当0<a<1时,y=a^x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减;③当a=1时,y=a^x为常数函数;④当a=-1时,y=a^x为周期函数。
3. 小组合作探究(1)探究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①选择一组a>1和一组0<a<1的底数,分别作出指数函数y=a^x和y=a^x的图象;②观察图象,分析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2)探究指数函数的奇偶性:①选择一组底数a,作出指数函数y=a^x的图象;②判断指数函数的奇偶性。
4. 实际应用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指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反思学习过程。
6. 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收集生活中的指数函数实例,进行探究。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观察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性质的理解程度;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指数函数应用的能力;3. 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指数函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讲解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基本初等函数。
通过研究,学生可以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初步培养学生的函数应用意识,为今后研究其它初等函数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已有一定的函数基础知识,但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
教学重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是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指数函数概念和性质。
为了突破难点,需要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教学方法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景,强化指数函数概念的形成,突出图象的作用,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
本节课介绍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基本初等函数。
通过研究,学生可以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初步培养学生的函数应用意识,为今后研究其它初等函数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已有一定的函数基础知识,但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
教学重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是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指数函数概念和性质。
为了突破难点,需要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教学方法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景,强化指数函数概念的形成,突出图象的作用,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
根据注重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理念,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法。
首先,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做好准备。
其次,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常见数学思想方法。
第三,通过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合作研究,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能初步简单应用。
2、使学生理解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定义理解,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及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四、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现代教育原则。
依据本节为概念学习的特点,探究发现式教学法、类比学习法,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
五、学法指导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
在引入两个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
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
在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结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
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高中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指数函数习题2.1》457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质课评比
1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一.根式(1)根式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n次方等于a(n>1且,n∈N*),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n次方根.也就是,若xn=a,则x叫做a的n次方根,其中n>1且n∈N*.式子na叫做根式,这里n叫做根指数,a叫做被开方数.(2)根式的性质①当n为奇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负数,这时,a的n次方根用符号na表示.②当n为偶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这时,正数的正的n次方根用符号na表示,负的n次方根用符号-na表示.正负两个n次方根可以合写为±na(a>0).③nan=a.;④当n为奇数时,nan=a;当n为偶数时,nan=a=aa-aa<.⑤负数没有偶次方根.二.有理数指数幂(1)幂的有关概念①正整数指数幂:an=(n∈N*);②零指数幂:a0=1(a≠0);③负整数指数幂:a-p=1ap(a≠0,p∈N*);④正分数指数幂:amn=nam(a>0,m、n∈N*,且n>1);⑤负分数指数幂:a-mn=1amn=1nam(a>0,m、n∈N*且n >1).⑥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2)有理数指数幂的性质①aras=ar+s(a>0,r、s∈Q);②(ar)s=ars(a>0,r、s∈Q);③(ab)r=arbr(a>0,b>0,r∈Q).例1、计算或化简下列各式323424(1)8(2)10(3)3(4)abab例2、计算下列各式2(1)48373271021.097203225.0(2)24130.753323(3)0.04[(2)]168(3)014323112325671027.0(4)43512525(5)5.00312603.1232366141例3.(1)化简321132132)(abbababa=__________.(2)化简382313232xxxxxx=__________.例4.(1).已知11223aa,求下列各式的值(1)1aa=;(2)22aa=(2)若11225xx,则21xx的值是变式、已知,32121xx求3212323xxxx练习巩固1.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①nna=a②若a∈R,则(a2-a+1)0=1③yxyx34334④623)5(5A.0B.1C.2D.32.与aa1的值相等是()A.aB.aC.aD.a3.使代数式(x-1)31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为()A.x≥1B.-1<x<1C.x>1D.x≠±14.若10x=3,10y=4,则102x-y=__________.5.计算0.02731-(-71)-2+25643-3-1+(2-1)0=__________.3.若210,5100ba,则ba2的值为()A、0B、1C、2D、3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31.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xay叫做指数函数(其中1,0aa且),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x。
高中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2.1.1指数(第1—2课时)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1
第二课时
提问: 1.习初中时的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
an a a a a, a0 1 (a 0) ,0 0无意义
an
1 an
(a 0)
a m a n a m n ; (a m )n a mn
(an )m a mn, (ab) n a nb n
什么叫实数?
有理数,无理数统称实数 . 2.观察以下式子,并总结出规律:
三.学法与教具 1 .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类比分析法及发现法 2.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一、复习提问:
什么是平方根?什么是立方根?一个数的平方根有几个,立方根呢?
归纳: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若
x2 a ,则 x 叫做 a 的平方根 . 同理,若 x3 a ,则 x 叫做 a
的立方根 .
3、教材对反函数的学习要求仅限于初步知道概念, 目的在于强化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这两种函数模
型的学习,教学中不宜对其定义做更多的拓展
.
4. 教材对幂函数的内容做了削减, 仅限于学习五种学生易于掌握的幂函数, 并且安排的顺序向后调
整,教学中应防止增加这部分内容,以免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
.
5. 通过运用计算机绘制指数函数的动态图象
思考: a n n ( n a ) n 是否成立,举例说明 .
课堂练习: 1. 求出下列各式的值
(1) 7 ( 2)7
(2) 3 (3a 3)3 ( a 1)
4
(3) (3a
3)4
2.若 a2 2a 1 a 1,求 a的取值范围 .
3.计算 3 ( 8)3 4 (3 2)4 3 (2 3)3
三.归纳小结:
即: a n
1
m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15篇
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15篇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15篇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1)课题:§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任务:(1)使学生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2)理解指数函数的的概念和意义,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如具体到一般的过程、数形结合的方法等.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的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备选引例)1.(合作讨论)人口问题是全球性问题,由于全球人口迅猛增加,已引起全世界关注.世界人口2000年大约是60亿,而且以每年1.3%的增长率增长,按照这种增长速度,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00多亿,大有“人口爆炸”的趋势.为此,全球范围内敲起了人口警钟,并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呼吁各国要控制人口增长.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许多国家都实行了计划生育.我国人口问题更为突出,在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的国土上,却养育着22%的世界人口.因此,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公认的社会问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已达到13亿,年增长率约为1%.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按照上述材料中的1%的增长率,从2000年起,x年后我国的人口将达到2000年的多少倍?到2050年我国的人口将达到多少?你认为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上一节中GDP问题中时间x与GDP值y的对应关系y=1.073x(x∈N*,x≤20)能否构成函数?3.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成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的残留量是原来的84%,那么以时间x年为自变量,残留量y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4.上面的几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二、新课教学(一)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 function),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注意:指数函数的定义是一个形式定义,要引导学生辨析;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引导学生分析底数为什么不能是负数、零和1.巩固练习:利用指数函数的定义解决(教材P68例2、3)(二)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问题:你能类比前面讨论函数性质时的思路,提出研究指数函数性质的内容和方法吗?研究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探索研究: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2)(3)(4)(5)2.从画出的图象中你能发现函数的图象和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可否利用的图象画出的图象?3.从画出的图象(、和)中,你能发现函数的图象与其底数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4.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吗?5.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1)在[a,b]上,值域是或;(2)若,则;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3)对于指数函数,总有;(4)当时,若,则;(三)典型例题例1.(教材P56例6).解:(略)例2.(教材P57例7)解:(略)巩固练习:(教材P59习题A组第7题)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本节主要学习了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利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四、作业布置1.必做题:教材P59习题2.1(A组)第5、6、8、12题.2.选做题:教材P60习题2.1(B组)第1题.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2)3.1.2指数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够判断指数函数。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指数函数(1)优质教案
2.1.1(1)指数函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其简单应用.2. 通过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 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难点是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新课引入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与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由学生回答:与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米,试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由学生回答:.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1.定义:形如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2.几点说明(1) 关于对的规定: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会有什么问题?如,此时,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若x a对于都无意义,若则无论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且.(2)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3)关于是否是指数函数的判断学生课堂练习1: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判断下面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1), (2), (3)(4), (5).解:指出只有(1)和(3)是指数函数,其中(3)可以写成,也是指数图象.最后提醒学生指数函数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3.归纳性质(1)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函数y=x2,y=x⎪⎭⎫⎝⎛21的图象.列表如下:(2)一般地,指数函数(0,1)xy a a a =>≠且的图象和性质如下表所示.上是减函数(3)指数函数的图象的特征与性质轴上方向右看,例1(课本P56例6):已知指数函数(0,1)xy a a a =>≠且的图象经过点(3,π),求)0(f ,)1(f ,)3(-f 的值.例2(课本P57例7):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1)35.27.1,7.1 (2)2.01.08.0,8.0-- (3)1.70.3,0.93.1解:利用函数单调性 ①5.27.1与37.1的底数是1.7,它们可以看成函数 y=x7.1,当x=1.7和3时的函数值;因为1.7>1,所以函数y=x7.1在R 是增函数,而2.5<3,所以,5.27.1<37.1;②1.08.0-与2.08.0-的底数是0.8,它们可以看成函数 y=x8.0,当x=-0.1和-0.2时的函数值;因为0<0.8<1,所以函数y=x8.0在R 是减函数,而-0.1>-0.2,所以,1.08.0-<2.08.0-;③在下面个数之间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不等号或等号:3.07.1>1;1.39.0<1;3.07.1>1.39.0小结:对同底数幂大小的比较用的是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必须要明确所给的两个值是哪个指数函数的两个函数值;对不同底数是幂的大小的比较可以与中间值进行比较.变式训练2:(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 与; 2) 与; 3)与1 ;4)与解:在上是增函数,且<.⑵已知下列不等式,试比较m 、n 的大小:(1)n m)32()32(>;(2)nm 1.11.1<. 三、课堂小结,巩固反思:1、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1指数函数(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
2.1 指数函数[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理解扩张指数范围的必要性.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4.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5.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6.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教学要求]指数函数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中新引进的第一个基本初等函数.学习指数函数时,建议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分数指数幂,为此先将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扩充到n 次方根,将二次根式的概念扩充到一般根式的概念,然后进一步介绍分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最后结合具体实例,通过有理数幂的方法介绍了无理指数幂的意义,从而将指数的取值范围扩充到了实数.在实数指数幂的基础上,学习指数函数及其图象和性质.教学中应通过具体的实例从正整数指数幂开始到现实中出现的分数指数幂,引出指数的取值范围需要进行必要的扩充.根式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第一部分安排根式这部分内容,为讲分数指数幂做准备,所以只需要讲根式的概念、方根的性质.为了分散难点,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慢进度,多举几个具体的例子,之后再给出n 次方根的一般定义.为突破方根的性质的难点,要抓住立方根与平方根的性质,通过探究得到当n 分奇偶数时方根的性质.分数指数幂是教学上的又一个难点,也是指数概念的又一次推广.教学时应注意循序渐进.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明确它是根式的一种新的写法.教科书通过比较本节开始时的问题引入指数函数,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指数函数的概念来自实践,并体会其中蕴含的函数关系,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函数的共同特征,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给指数函数下定义了.教学中注意对底数规定的合理性解释:0>a 且1≠a .在理解指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列表描点绘图或者利用信息技术绘图,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指数函数图象的作用,让学生亲自作出图象.使得图象成为研究函数性质的直观工具,建议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象自己归纳概括指数函数的一些性质.本节容量较大,课时较多,建议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以便于学生的系统学习.[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教学难点] 根式和分数指数幂 [教学时数] 6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根式与运算 新课导入通过课本第48页的两个问题引入本节的主题内容.问题1 从2000年起的未来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可达到7.3%.那么,在2001——2020年,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可望为2000年的多少倍?引导学生逐年计算,并得出规律:设x 年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000年的y 倍,那么)20*,(073.1≤∈=x N x y x.问题2 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此规律,人们获得了生物体内碳14含量P 与死亡年数t 之间的关系5730)21(tP =.当生物死亡了5730,2⨯5730,3⨯5730,…年后,它体内碳14的含量P 分别为21,2)21(,3)21(,….是正整数指数幂.它们的值分别为21,41,81,….当生物死亡6000年,10000年,100000年后,它体内碳14的含量P 分别为57306000)21(,573010000)21(,5730100000)21(,这些式子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些正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新课进展 一、根式1.回顾初中学习的内容:平方根、立方根4的平方根为2±,3的平方根为3±,16的平方根为4±,等等.一般地,如果a x =2,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对于立方根则由师生一起举出若干例子. 2.根式(1)类比平方根、立方根,我们看下面的一些例子:3225=,那么2是32的5次方根,记作2325=;24335=,那么3是243的5次方根,记作32435=;1624=,那么2是16的4次方根,记作2164=;8134=,那么3是81的4次方根,记作3814=;32)2(5-=-,那么-2是32的5次方根,记作2325-=-;16)2(4=-,那么-2也是16的4次方根,记作-2164=.(2)根式一般地,如果a x n=,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1>n ,且*N n ∈. 当n 为奇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负数.这时,a 的n 次方根用符号n a 表示.当n 为偶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这时,正数a 的正的n 次方根用符号n a 表示,负的n 次方根用符号n a -表示.正的n 次方根与负的n 次方根可以合并写成n a ±(0>a ).例如负的n 次方根可以表示为2164±=±.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式子n a 叫做根式(radical ),其中n 叫做根指数(radical exponent ),a 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3)根式的性质通过讨论探究得到:a a n n =)( (1,*)n n >∈N .||a n a n ⎧=⎨⎩为奇数为偶数. 例如,27)27(33=, 32)32(55-=-,2)2(33-=-, 443=3.课堂例题例1 (课本第50页例1)本例是方根与根式性质的具体运用. 课堂练习求值:(1)2)(b a -;(2)44)4(-;(3)55)2(5-⋅. (4)本课小结根式:如果a x n=,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根式性质:a a nn =)( (1,*)n n >∈N .||a n a n ⎧=⎨⎩为奇数为偶数. (5)布置作业课本第59页习题2.1A 组第1(1)——(4)题.第二课时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分数指数幂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主要学习内容. 1.请讲一讲你所理解的根式.2.根据n 次方根的定义和数的运算,能否把根式表示为分数指数的形式? 通过讨论,探索新知. 新课进展二、分数指数幂 1.实例引入,形成冲突 看下面的例子: 当0>a 时, (1)2552510)(a a a==,又5102=,所以510510a a =;(2)3443412)(a a a==,又4123=,所以412412a a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当根式的被开方数的指数能被根指数整除时,根式可以表示为分数指数幂的形式.那么,当根式的被开方数的指数不能被根指数整除时,根式是否也可以表示为分数指数幂的形式呢?2.复习旧知,导出新知为此,我们先回顾初中所学的指数概念.*)(N n a a a a a n ∈⋅⋅= ,当0≠a 时,10=a ,0的0次幂没有意义,*),0(1N n a a a nn ∈≠=-.讨论:0)(b a -的结果是什么? 提示:注意分类讨论.问:我们学习过整数指数幂哪些运算性质: 答:(1)),,0(Z n m a a a a nm nm∈>=⋅+;(2)),,0()(Z n m a aa mnnm ∈>=;(3)),0,0()(Z n b a ba b a nnn ∈>>⋅=⋅根据n 次方根的定义,规定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n m nma a=(0>a ,1*,,>∈n N n m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 0的负分数指数幂无意义.由于分数有既约分数和非既约分数之分,因此当0<a 时,应当遵循原来的运算顺序,通常不写成分数指数幂形式.例如:3273-=-,而3)27(62=-.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 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于分数指数幂即有理数指数幂同样适用. (1)),,0(Q n m a a a a nm nm∈>=⋅+; (2)),,0()(Q n m a aa mnn m ∈>=;(3)),0,0()(Q n b a b a b a nnn ∈>>⋅=⋅课堂例题例1 (课本第51页例2)求值:4352132)8116(,)21(,25,8---.本例的目的是巩固分数指数幂的概念.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1)1225; (2)3227-;(3)361-⎪⎭⎫ ⎝⎛; (4)431000081-⎪⎭⎫⎝⎛.解 (1) 55)5(2521221221===⨯;(2)9133)3(272)32(332332====--⨯--; (3)2166)6(613313===⎪⎭⎫ ⎝⎛---;(4)27100031010310310000813343443=⎪⎭⎫⎝⎛=⎪⎭⎫ ⎝⎛=⎪⎭⎫⎝⎛=⎪⎭⎫ ⎝⎛-⎪⎭⎫ ⎝⎛-⨯-.课堂练习课本第51页例3、第52页例4、例5.上述三例是利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和化简,学生练习时要严格按照书本的步骤进行对照,因为分数指数幂的定义和运算都刚刚学习,老师讲解时可以仿照单项式乘除法进行.3.本课小结(1)分数指数幂的定义,注意底数0>a 的限制条件.(2)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是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推广. 4.布置作业课本第54页练习1、2(1)——(6)题; 课本第59页习题2.1A 组第2、3题.第三课时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无理指数幂 复习导入通过解答一组习题复习上节课主要学习内容. 课堂练习1.课本第54页练习第3题.2.课本第59页习题2.1A 组第4(1)——(4)题. 新课进展 三、无理指数幂 1.动手实验,探索新知 问:我们如何理解25呢?首先明确:25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然后通过计算器的列表功能或者投影课本第53页的表格,计算25的近似值,发现下面的规律:当2的不足近似值从小于2的方向逼近2时,25的近似值从小于25的方向逼近25;当2的过剩近似值从大于2的方向逼近2时,25的近似值从大于25的方向逼近25.所以25就是有理指数幂按上述变化规律变化的结果.2.形成概念,扩充认知 一般地,无理指数幂αα,0(>a a是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数.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无理指数幂. 即:(1)),,0(R n m a a a a nm nm∈>=⋅+;(2)),,0()(R n m a aa mnnm ∈>=;(3)),0,0()(R n b a ba b a nnn ∈>>⋅=⋅.3.变式操作,巩固概念22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按照前面的“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请你利用计算器(或者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感受“逼近”过程.操作过程:取2的不足近似值或过剩近似值:1.4,1.41,1.414,1.4142,1.41421……(2的不足近似值) 1.5,1.42,1.415,1.4143,1.41422……(2的过剩近似值) 可以得到4.12,41.12,414.12,4142.12,41421.12……和5.12,42.12,415.12,4143.12,41422.12……,当2的不足近似值从小于2的方向逼近2时,22的近似值从小于22的方向逼近22,当2的过剩近似值从大于2的方向逼近2时,22的近似值从大于22的方向逼近22.4.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引进无理数指数幂.像分数指数幂一样,我们研究的无理数指数幂αa (其中α是无理数)的底数a 也是正数.我们把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幂指数为实数的情形.这样前面提到的5730)21(tP =对任意的0≥t 都是有意义的.5.布置作业课本第59页习题2.1A 组第4(5)——(8)题.第四课时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复习导入通过提问导入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问:函数5730)21(tP =(0≥t )的解析式与函数)20*,(073.1≤∈=x N x y x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师生讨论,归纳概括得出:如果用字母a 代替数57301)21(和1.073,那么以上两个函数的解析式都可以表示为xay =的形式.问:底数a 的取值范围怎么规定合适?提示:当1=a 时,11=x,所以规定1≠a ;当0<a 时,如x)3(-中,指数x 取21时,x )3(-就没有意义.0=a 时,当0>x 时,x a 恒为0;当0≤x 时,x a 无意义.结论:规定0>a ,且1≠a . 一、指数函数 1.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0,1)xy a a a =>≠且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 function ),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课堂例题例1 当动植物体死亡以后,体内14C 的浓度就要因为它的衰变发生减少,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生物体中含有的14C 的多少来测定其生存的年代.考古学家得到一块鱼化石, 根据鱼化石中的14C 的残留量,考古学家推断这群鱼是6300多年前死亡的,求这块鱼化石中14C 的残留量约占原始含量的多少?解 设鱼化石中14C 的原始含量为1, 1年后残留量为x ,由于死亡机体中原有的14C 按确定的规律衰减,所以生物体的死亡的年数t 与其体内每克组织的14C 含量y 有如下关系:因此,生物死亡t 年后体内14C 的含量ty x =由于大约每经过5730年,死亡生物体内的14C 含量衰减为原来的一半,所以 573012x =, 于是1573012x ⎛⎫== ⎪⎝⎭,这样生物死亡t 年后体内14C 含量573012t y ⎛⎫=⎪⎝⎭.当6300x =时,利用计算器, 得到63005730146.67%2y ⎛⎫=≈⎪⎝⎭.即这块鱼化石中14C 的残留量约占原始含量的46.67%.下面我们来研究指数函数xy a =(0,1)a a >≠且图象与性质. 2.指数函数xy a =(0,1)a a >≠且的图象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借助科学计算器或计算机). (1)2xy =(2)12xy ⎛⎫= ⎪⎝⎭(3)3xy =(4)13xy ⎛⎫= ⎪⎝⎭(5)5xy =操作过程:(1)先画2xy =的图象,再画12xy ⎛⎫= ⎪⎝⎭的图象,再单独观察两个函数的图象特征,再比较两个图象的关系.(2)进行适当讨论之后,再画3xy =和13xy ⎛⎫= ⎪⎝⎭的图象,并与前面观察所得结论进行比较.(3)画5xy =的图象.(4)通过观察以上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3.指数函数的性质一般地,指数函数(0,1)xy a a a =>≠且的图象和性质如下表所示.例2 (课本第56页例6)已知指数函数(0,1)xy a a a =>≠且的图象经过点(3,π),求)0(f ,)1(f ,)3(-f 的值.问:请你说出解决本例的步骤和过程.明确底数a 是确定指数函数的要素. 4.本课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投影出一般的指数函数的特征图象,并再次显示指数函数的性质.5.布置作业课本第59页习题2.1A 组第5、6题.第五课时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主要学习内容. 问:我们是怎样研究指数函数的?通过一般的指数函数的特征图象,总结其单调性和特殊点. 新课进展二、指数函数的应用 课堂例题例1 (课本第57页例7)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单调性,通过自变量的大小关系可以判断相应函数值的大小关系. 例2 (课本第57页例8)结合本例给出第58页的“探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指数增长,初步感受“指数爆炸”的含义,另外这里可以适当插入思想教育.课堂练习1.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数的大小:(1) 3.541.9 1.9,; (2)0.20.10.60.6--,;(3)0.33.11.80.7,.解 (1)考察指数函数 1.9xy =,由于底数1.91>,所以指数函数 1.9xy =在()-∞∞,+上是增函数.∵ 3.54<, ∴ 3.541.9 1.9<.(2)考察指数函数0.6xy =,由于底数00.61<<,所以指数函数0.6xy =在()-∞∞,+上是减函数.∵0.225x<0.20.1-<-, ∴0.20.10.60.6-->.(3)由指数函数的性质知0.301.8 1.81>=, 3.100.70.71<=,即0.33.11.80.71<>1,,∴0.3 3.11.80.7>.2.(1)已知3355mn⎛⎫⎛⎫> ⎪ ⎪⎝⎭⎝⎭,试比较m n 与的大小;(2)已知0.564x>,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解 (1)考察指数函数35x y ⎛⎫= ⎪⎝⎭,由于底数3015<<,所以指数函数35xy ⎛⎫= ⎪⎝⎭在()-∞∞,+上是减函数.∵3355m n⎛⎫⎛⎫> ⎪ ⎪⎝⎭⎝⎭, ∴m n <.(2)考察指数函数12x y ⎛⎫= ⎪⎝⎭,由于底数1012<<,所以指数函数12xy ⎛⎫= ⎪⎝⎭在()-∞∞,+上是减函数.∵10.52=,6616422-⎛⎫== ⎪⎝⎭,0.564x>,∴61122x -⎛⎫⎛⎫> ⎪ ⎪⎝⎭⎝⎭, ∴6x <-,即x 的取值范围是(,6)-∞-.布置作业课本第59页习题2.1A 组第7、8、9题.第六课时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3)复习导入通过提问复习前面5节课主要学习内容. 问1:我们按照怎样的顺序扩充指数及其运算?答: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出指数的取值范围应进行必要的扩充,先把整数指数幂扩充到分数指数幂,再进一步扩充到无理指数幂.在扩充过程中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仍然保留,但分数指数幂n m nma a =的意义以及指数的运算性质中的限制条件“0>a ”是必不可少的.问2:对于指数函数xa y =,你认为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1)底数a 的取值有范围限制:0>a 且1≠a ;(2)有些函数貌似指数函数,实际上却不是.例如k a y x+=(0>a 且1≠a ,0≠k ),x ka y =(0>a 且1≠a ,1≠k ).有些函数看起来不像是指数函数,实际上却是.例如xay -=(0>a 且1≠a ).形如xka y =(0>a 且1≠a ,0≠k )的函数是一种指数型函数,上节课我们遇到的x p N y )1(+=(N x ∈)模型,就是此类型.(3)指数函数xa y =从大的来说按照底数分为两类:10<<a 和1>a .不要混淆这两类函数的性质.(4)函数xa y =的图象与xay -=(0>a 且1≠a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这是因为点),(y x 与点),(y x -关于y 轴对称.根据这种对称性就可以通过函数xa y =的图象得到x a y -=的图象.(5)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比较大小,解决的方法主要是:抓底看增减进行比较.对于一般的字母底数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问题.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一道完成归纳和总结. 新课进展 课堂例题例1 解决下面问题:1. 已知指数函数()()xa x f 1-=是R 上的单调减函数,求a 的取值范围.CC 2. 求x 的值: (1)2713=x; (2)221=⎪⎭⎫⎝⎛x.3. 求x 的取值范围:(1)131>⎪⎭⎫⎝⎛x; (2)()121322<x; (3)x x 2934⋅>⋅. [设计说明]:通过三个简单练习来巩固“指数函数的性质”,尤其是单调性;同时为本节课利用指数函数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埋下伏笔.例2 在抗击“SARS ”中,某医药研究所开发出防治“SARS ”的M 、N 两种同类型新药.据监测,如果成人按规定的剂量服用,服用两种药物后每毫升血液中的含药量y (微克)与服药后的时间t (小时)之间分别近似满足右图所示的曲线,其中OA 是线段,曲线ABC 是型如t a k y ⋅=()是常数且a k a t ,0,1>≥的函数图像. (1) 分别写出服用两种药后y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2) 据测定,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不少于2微克时对治疗疾病有效,则两种药物中哪种药的药效持续时间较长?(3) 假如两位病人在同一时刻分别服用这两种药物,则何时两位病人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相等?何时开始,服用M 药的病人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较高?解:(1)M 药⎪⎩⎪⎨⎧>⎪⎭⎫ ⎝⎛⋅≤≤=1,21810,4t t t y t ,N 药⎪⎩⎪⎨⎧>⎪⎭⎫⎝⎛⋅≤≤=1,312710,9t t t y t. [设计说明]:本例的设计意图:根据图像信息确定数学模型中的参数,这个环节由学生板演. (2)借助函数图像,对于M 药221≤≤t ,持续时间为5.1小时;对于N 药37.292≤≤t ,持续时间约为15.2小时,故N 药的持续时间较长.[设计说明]:此处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对于N 药,不需要知道第2次含药量为2毫克的时刻值,只需要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明确这个时刻应在2——3之间即可.由此即可判断出N 药的持续时间在78.1922=-(小时)到78.2923=-(小时)之间.在判断出N 药持续时间长这个结论后,还可以顺势指出N 药比较好,因为见效快、药效持续时间长.(3)令33127218=⇒⎪⎭⎫⎝⎛⋅=⎪⎭⎫ ⎝⎛⋅t tt ,即3=t 时两位病人的血液中含药量相等.显然,当10≤≤t 时,服用M 药的含药量较低;当1>t 时,令33127218>⇒⎪⎭⎫⎝⎛⋅>⎪⎭⎫ ⎝⎛⋅t tt ,即3小时后服用M 药的含药量高.[设计说明]:这里重点研究两个不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图象的关系.学生指出:当1>t 时t y ⎪⎭⎫ ⎝⎛=218图象在ty ⎪⎭⎫⎝⎛=3127图象上方,此时应启发学生:如何能保证两个函数图象在1>t 没有交点?接着与开始时的练习题3呼应.[设计说明]:在此处对问题稍作发散引申,主要是深化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的作用.思考:1.假如某病人早上6点第一次服用M 药,为了保持每毫升血液中不少于2微克的含药量,第二次服药时间应该在当天几点钟?分析:()224218≥-+⎪⎭⎫ ⎝⎛=t y t 对任意2≥t 恒成立,即t t214521-≥⎪⎭⎫⎝⎛对任意2≥t 恒成立.研究两个函数ty ⎪⎭⎫⎝⎛=21与t y 2145-=的图象交点可以得到一个直观理解.但是利用图象并不一定准确,这个问题留作课后思考.[设计说明]:这个思考题有较大难度,以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很难解决的,但这种问题可以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今天,该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值得思索的研究题材,而在课堂教学中挖掘研究课题不正是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途径么?2.外来物种水葫芦在1901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但是到了100年后的今天,水葫芦已经到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地步了.水葫芦每5天就繁殖1倍,试建立水葫芦的数量关于时间变量的函数关系式.本节课我们通过对一类药物残留量问题的探究,学习了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指数函数模型、如何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当然,指数函数的应用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究.布置作业课本第82页复习参考题A 组第1、2、7、9题.。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2.1指数函数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背景:函数是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重难点,是必修一的主要内容。
而这一节的内容以上一小节指数和指数运算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指数基本运算式b N a =所构成的第一个函数形式x y a =,这就是学生在高中所学的第一个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
对于学生而言,这是第一次尝试利用所学的函数基本概念和性质来分析具体函数的一节课,也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借助图像来分析函数性质的一节课。
这节课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本身,更是可用于今后研究一个具体函数(如: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的一般方法,使图像和函数的关系在学生心中更加清晰,为整个高中数学中对函数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因此,这节课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特征,如定点、变化情况;③掌握指数函数的基本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函数值的分布等;(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③增强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从抽象到具体(抽象函数与具体函数)、从现象到本质(由图像总结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把研究指数函数的方法应用到对其他函数的研究中)的辩证思想,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②全课围绕指数函数图像进行分析,并不断地进行比较和归纳,培养学生用比较思想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钻研探究问题的兴趣,并延续到后面的学习当中。
3、教学重点与难点指数函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学生对于一个抽象的函数形式往往缺乏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具体形象的“指数函数”概念是这节课的一个突破口。
(1)教学重点:指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发现和总结。
(2)教学难点:指数函数图像性质与底数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1)从具体直观的图形出发,引导学生抽象出其中的客观规律;(2)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拨,启发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自行发现和总结问题;(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指数函数[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理解扩张指数范围的必要性.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4.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5.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6.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教学要求]指数函数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中新引进的第一个基本初等函数.学习指数函数时,建议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分数指数幂,为此先将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扩充到n 次方根,将二次根式的概念扩充到一般根式的概念,然后进一步介绍分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最后结合具体实例,通过有理数幂的方法介绍了无理指数幂的意义,从而将指数的取值范围扩充到了实数.在实数指数幂的基础上,学习指数函数及其图象和性质.教学中应通过具体的实例从正整数指数幂开始到现实中出现的分数指数幂,引出指数的取值范围需要进行必要的扩充.根式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第一部分安排根式这部分内容,为讲分数指数幂做准备,所以只需要讲根式的概念、方根的性质.为了分散难点,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慢进度,多举几个具体的例子,之后再给出n 次方根的一般定义.为突破方根的性质的难点,要抓住立方根与平方根的性质,通过探究得到当n 分奇偶数时方根的性质.分数指数幂是教学上的又一个难点,也是指数概念的又一次推广.教学时应注意循序渐进.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明确它是根式的一种新的写法.教科书通过比较本节开始时的问题引入指数函数,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指数函数的概念来自实践,并体会其中蕴含的函数关系,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函数的共同特征,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给指数函数下定义了.教学中注意对底数规定的合理性解释:0>a 且1≠a .在理解指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列表描点绘图或者利用信息技术绘图,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指数函数图象的作用,让学生亲自作出图象.使得图象成为研究函数性质的直观工具,建议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象自己归纳概括指数函数的一些性质.本节容量较大,课时较多,建议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以便于学生的系统学习.[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教学难点] 根式和分数指数幂 [教学时数] 6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根式与运算 新课导入通过课本第48页的两个问题引入本节的主题内容.问题1 从2000年起的未来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可达到7.3%.那么,在2001——2020年,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可望为2000年的多少倍?引导学生逐年计算,并得出规律:设x 年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000年的y 倍,那么)20*,(073.1≤∈=x N x y x.问题2 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此规律,人们获得了生物体内碳14含量P 与死亡年数t 之间的关系5730)21(tP =.当生物死亡了5730,2⨯5730,3⨯5730,…年后,它体内碳14的含量P 分别为21,2)21(,3)21(,….是正整数指数幂.它们的值分别为21,41,81,…. 当生物死亡6000年,10000年,100000年后,它体内碳14的含量P 分别为57306000)21(,573010000)21(,5730100000)21(,这些式子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些正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新课进展 一、根式1.回顾初中学习的内容:平方根、立方根4的平方根为2±,3的平方根为3±,16的平方根为4±,等等.一般地,如果a x =2,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对于立方根则由师生一起举出若干例子. 2.根式(1)类比平方根、立方根,我们看下面的一些例子:3225=,那么2是32的5次方根,记作2325=;24335=,那么3是243的5次方根,记作32435=;1624=,那么2是16的4次方根,记作2164=;8134=,那么3是81的4次方根,记作3814=;32)2(5-=-,那么-2是32的5次方根,记作2325-=-;16)2(4=-,那么-2也是16的4次方根,记作-2164=.(2)根式一般地,如果a x n=,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1>n ,且*N n ∈. 当n 为奇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负数.这时,a 的n 次方根用符号n a 表示.当n 为偶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这时,正数a 的正的n 次方根用符号n a 表示,负的n 次方根用符号n a -表示.正的n 次方根与负的n 次方根可以合并写成n a ±(0>a ).例如负的n 次方根可以表示为2164±=±.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式子n a 叫做根式(radical ),其中n 叫做根指数(radical exponent ),a 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3)根式的性质通过讨论探究得到:a a n n =)( (1,*)n n >∈N .||a n a n ⎧=⎨⎩为奇数为偶数. 例如,27)27(33=, 32)32(55-=-,2)2(33-=-, 443=3.课堂例题例1 (课本第50页例1)本例是方根与根式性质的具体运用. 课堂练习求值:(1)2)(b a -;(2)44)4(-;(3)55)2(5-⋅. (4)本课小结根式:如果a x n=,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根式性质:a a nn =)( (1,*)n n >∈N .||a n a n ⎧=⎨⎩为奇数为偶数. (5)布置作业课本第59页习题2.1A 组第1(1)——(4)题.第二课时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分数指数幂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主要学习内容. 1.请讲一讲你所理解的根式.2.根据n 次方根的定义和数的运算,能否把根式表示为分数指数的形式? 通过讨论,探索新知. 新课进展二、分数指数幂 1.实例引入,形成冲突 看下面的例子: 当0>a 时, (1)2552510)(a a a==,又5102=,所以510510a a =;(2)3443412)(a a a==,又4123=,所以412412a a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当根式的被开方数的指数能被根指数整除时,根式可以表示为分数指数幂的形式.那么,当根式的被开方数的指数不能被根指数整除时,根式是否也可以表示为分数指数幂的形式呢?2.复习旧知,导出新知为此,我们先回顾初中所学的指数概念.*)(N n a a a a a n ∈⋅⋅= ,当0≠a 时,10=a ,0的0次幂没有意义,*),0(1N n a a a nn ∈≠=-.讨论:0)(b a -的结果是什么? 提示:注意分类讨论.问:我们学习过整数指数幂哪些运算性质: 答:(1)),,0(Z n m a a a a nm nm∈>=⋅+;(2)),,0()(Z n m a aa mnnm ∈>=;(3)),0,0()(Z n b a ba b a nnn ∈>>⋅=⋅根据n 次方根的定义,规定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n m nma a=(0>a ,1*,,>∈n N n m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 0的负分数指数幂无意义.由于分数有既约分数和非既约分数之分,因此当0<a 时,应当遵循原来的运算顺序,通常不写成分数指数幂形式.例如:3273-=-,而3)27(62=-.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 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于分数指数幂即有理数指数幂同样适用. (1)),,0(Q n m a a a a nm nm∈>=⋅+; (2)),,0()(Q n m a aa mnn m ∈>=;(3)),0,0()(Q n b a b a b a nnn ∈>>⋅=⋅课堂例题例1 (课本第51页例2)求值:4352132)8116(,)21(,25,8---.本例的目的是巩固分数指数幂的概念.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1)1225; (2)3227-;(3)361-⎪⎭⎫ ⎝⎛; (4)431000081-⎪⎭⎫⎝⎛.解 (1) 55)5(2521221221===⨯;(2)9133)3(272)32(332332====--⨯--; (3)2166)6(613313===⎪⎭⎫ ⎝⎛---;(4)27100031010310310000813343443=⎪⎭⎫⎝⎛=⎪⎭⎫ ⎝⎛=⎪⎭⎫⎝⎛=⎪⎭⎫ ⎝⎛-⎪⎭⎫ ⎝⎛-⨯-.课堂练习课本第51页例3、第52页例4、例5.上述三例是利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和化简,学生练习时要严格按照书本的步骤进行对照,因为分数指数幂的定义和运算都刚刚学习,老师讲解时可以仿照单项式乘除法进行.3.本课小结(1)分数指数幂的定义,注意底数0>a 的限制条件.(2)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是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推广. 4.布置作业课本第54页练习1、2(1)——(6)题; 课本第59页习题2.1A 组第2、3题.第三课时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无理指数幂 复习导入通过解答一组习题复习上节课主要学习内容. 课堂练习1.课本第54页练习第3题.2.课本第59页习题2.1A 组第4(1)——(4)题. 新课进展 三、无理指数幂 1.动手实验,探索新知 问:我们如何理解25呢?首先明确:25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然后通过计算器的列表功能或者投影课本第53页的表格,计算25的近似值,发现下面的规律:当2的不足近似值从小于2的方向逼近2时,25的近似值从小于25的方向逼近25;当2的过剩近似值从大于2的方向逼近2时,25的近似值从大于25的方向逼近25.所以25就是有理指数幂按上述变化规律变化的结果.2.形成概念,扩充认知 一般地,无理指数幂αα,0(>a a是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数.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无理指数幂. 即:(1)),,0(R n m a a a a nm nm∈>=⋅+;(2)),,0()(R n m a aa mnnm ∈>=;(3)),0,0()(R n b a ba b a nnn ∈>>⋅=⋅.3.变式操作,巩固概念22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按照前面的“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请你利用计算器(或者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感受“逼近”过程.操作过程:取2的不足近似值或过剩近似值:1.4,1.41,1.414,1.4142,1.41421……(2的不足近似值) 1.5,1.42,1.415,1.4143,1.41422……(2的过剩近似值) 可以得到4.12,41.12,414.12,4142.12,41421.12……和5.12,42.12,415.12,4143.12,41422.12……,当2的不足近似值从小于2的方向逼近2时,22的近似值从小于22的方向逼近22,当2的过剩近似值从大于2的方向逼近2时,22的近似值从大于22的方向逼近22.4.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引进无理数指数幂.像分数指数幂一样,我们研究的无理数指数幂αa (其中α是无理数)的底数a 也是正数.我们把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幂指数为实数的情形.这样前面提到的5730)21(tP =对任意的0≥t 都是有意义的.5.布置作业课本第59页习题2.1A 组第4(5)——(8)题.第四课时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复习导入通过提问导入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问:函数5730)21(tP =(0≥t )的解析式与函数)20*,(073.1≤∈=x N x y x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师生讨论,归纳概括得出:如果用字母a 代替数57301)21(和1.073,那么以上两个函数的解析式都可以表示为xay =的形式.问:底数a 的取值范围怎么规定合适?提示:当1=a 时,11=x,所以规定1≠a ;当0<a 时,如x)3(-中,指数x 取21时,x )3(-就没有意义.0=a 时,当0>x 时,x a 恒为0;当0≤x 时,x a 无意义.结论:规定0>a ,且1≠a . 一、指数函数 1.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0,1)xy a a a =>≠且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 function ),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课堂例题例1 当动植物体死亡以后,体内14C 的浓度就要因为它的衰变发生减少,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生物体中含有的14C 的多少来测定其生存的年代.考古学家得到一块鱼化石, 根据鱼化石中的14C 的残留量,考古学家推断这群鱼是6300多年前死亡的,求这块鱼化石中14C 的残留量约占原始含量的多少?解 设鱼化石中14C 的原始含量为1, 1年后残留量为x ,由于死亡机体中原有的14C 按确定的规律衰减,所以生物体的死亡的年数t 与其体内每克组织的14C 含量y 有如下关系:因此,生物死亡t 年后体内14C 的含量ty x =由于大约每经过5730年,死亡生物体内的14C 含量衰减为原来的一半,所以 573012x =, 于是1573012x ⎛⎫== ⎪⎝⎭,这样生物死亡t 年后体内14C 含量573012t y ⎛⎫=⎪⎝⎭.当6300x =时,利用计算器, 得到63005730146.67%2y ⎛⎫=≈⎪⎝⎭.即这块鱼化石中14C 的残留量约占原始含量的46.67%.下面我们来研究指数函数xy a =(0,1)a a >≠且图象与性质. 2.指数函数xy a =(0,1)a a >≠且的图象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借助科学计算器或计算机). (1)2xy =(2)12xy ⎛⎫= ⎪⎝⎭(3)3xy =(4)13xy ⎛⎫= ⎪⎝⎭(5)5xy =操作过程:(1)先画2xy =的图象,再画12xy ⎛⎫= ⎪⎝⎭的图象,再单独观察两个函数的图象特征,再比较两个图象的关系.(2)进行适当讨论之后,再画3xy =和13xy ⎛⎫= ⎪⎝⎭的图象,并与前面观察所得结论进行比较.(3)画5xy =的图象.(4)通过观察以上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3.指数函数的性质一般地,指数函数(0,1)xy a a a =>≠且的图象和性质如下表所示.例2 (课本第56页例6)已知指数函数(0,1)xy a a a =>≠且的图象经过点(3,π),求)0(f ,)1(f ,)3(-f 的值.问:请你说出解决本例的步骤和过程.明确底数a 是确定指数函数的要素. 4.本课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投影出一般的指数函数的特征图象,并再次显示指数函数的性质.5.布置作业课本第59页习题2.1A 组第5、6题.第五课时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主要学习内容. 问:我们是怎样研究指数函数的?通过一般的指数函数的特征图象,总结其单调性和特殊点. 新课进展二、指数函数的应用 课堂例题例1 (课本第57页例7)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单调性,通过自变量的大小关系可以判断相应函数值的大小关系. 例2 (课本第57页例8)结合本例给出第58页的“探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指数增长,初步感受“指数爆炸”的含义,另外这里可以适当插入思想教育.课堂练习1.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数的大小:(1) 3.541.9 1.9,; (2)0.20.10.60.6--,;(3)0.33.11.80.7,.解 (1)考察指数函数 1.9xy =,由于底数1.91>,所以指数函数 1.9xy =在()-∞∞,+上是增函数.∵ 3.54<, ∴ 3.541.9 1.9<.(2)考察指数函数0.6xy =,由于底数00.61<<,所以指数函数0.6xy =在()-∞∞,+上是减函数.∵0.225x<0.20.1-<-, ∴0.20.10.60.6-->.(3)由指数函数的性质知0.301.8 1.81>=, 3.100.70.71<=,即0.33.11.80.71<>1,,∴0.3 3.11.80.7>.2.(1)已知3355mn⎛⎫⎛⎫> ⎪ ⎪⎝⎭⎝⎭,试比较m n 与的大小;(2)已知0.564x>,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解 (1)考察指数函数35x y ⎛⎫= ⎪⎝⎭,由于底数3015<<,所以指数函数35xy ⎛⎫= ⎪⎝⎭在()-∞∞,+上是减函数.∵3355m n⎛⎫⎛⎫> ⎪ ⎪⎝⎭⎝⎭, ∴m n <.(2)考察指数函数12x y ⎛⎫= ⎪⎝⎭,由于底数1012<<,所以指数函数12xy ⎛⎫= ⎪⎝⎭在()-∞∞,+上是减函数.∵10.52=,6616422-⎛⎫== ⎪⎝⎭,0.564x>,∴61122x -⎛⎫⎛⎫> ⎪ ⎪⎝⎭⎝⎭, ∴6x <-,即x 的取值范围是(,6)-∞-.布置作业课本第59页习题2.1A 组第7、8、9题.第六课时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3)复习导入通过提问复习前面5节课主要学习内容. 问1:我们按照怎样的顺序扩充指数及其运算?答: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出指数的取值范围应进行必要的扩充,先把整数指数幂扩充到分数指数幂,再进一步扩充到无理指数幂.在扩充过程中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仍然保留,但分数指数幂n m nma a =的意义以及指数的运算性质中的限制条件“0>a ”是必不可少的.问2:对于指数函数xa y =,你认为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1)底数a 的取值有范围限制:0>a 且1≠a ;(2)有些函数貌似指数函数,实际上却不是.例如k a y x+=(0>a 且1≠a ,0≠k ),x ka y =(0>a 且1≠a ,1≠k ).有些函数看起来不像是指数函数,实际上却是.例如xay -=(0>a 且1≠a ).形如xka y =(0>a 且1≠a ,0≠k )的函数是一种指数型函数,上节课我们遇到的x p N y )1(+=(N x ∈)模型,就是此类型.(3)指数函数xa y =从大的来说按照底数分为两类:10<<a 和1>a .不要混淆这两类函数的性质.(4)函数xa y =的图象与xa y -=(0>a 且1≠a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这是因为点),(y x 与点),(y x -关于y 轴对称.根据这种对称性就可以通过函数xa y =的图象得到x a y -=的图象.(5)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比较大小,解决的方法主要是:抓底看增减进行比较.对于一般的字母底数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问题.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一道完成归纳和总结. 新课进展 课堂例题例1 解决下面问题:1. 已知指数函数()()xa x f 1-=是R 上的单调减函数,求a 的取值范围.CC 2. 求x 的值: (1)2713=x; (2)221=⎪⎭⎫⎝⎛x.3. 求x 的取值范围:(1)131>⎪⎭⎫⎝⎛x; (2)()121322<x; (3)x x 2934⋅>⋅. [设计说明]:通过三个简单练习来巩固“指数函数的性质”,尤其是单调性;同时为本节课利用指数函数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埋下伏笔.例2 在抗击“SARS ”中,某医药研究所开发出防治“SARS ”的M 、N 两种同类型新药.据监测,如果成人按规定的剂量服用,服用两种药物后每毫升血液中的含药量y (微克)与服药后的时间t (小时)之间分别近似满足右图所示的曲线,其中OA 是线段,曲线ABC 是型如t a k y ⋅=()是常数且a k a t ,0,1>≥的函数图像. (1) 分别写出服用两种药后y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2) 据测定,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不少于2微克时对治疗疾病有效,则两种药物中哪种药的药效持续时间较长?(3) 假如两位病人在同一时刻分别服用这两种药物,则何时两位病人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相等?何时开始,服用M 药的病人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较高?解:(1)M 药⎪⎩⎪⎨⎧>⎪⎭⎫ ⎝⎛⋅≤≤=1,21810,4t t t y t ,N 药⎪⎩⎪⎨⎧>⎪⎭⎫⎝⎛⋅≤≤=1,312710,9t t t y t. [设计说明]:本例的设计意图:根据图像信息确定数学模型中的参数,这个环节由学生板演. (2)借助函数图像,对于M 药221≤≤t ,持续时间为5.1小时;对于N 药37.292≤≤t ,持续时间约为15.2小时,故N 药的持续时间较长.[设计说明]:此处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对于N 药,不需要知道第2次含药量为2毫克的时刻值,只需要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明确这个时刻应在2——3之间即可.由此即可判断出N 药的持续时间在78.1922=-(小时)到78.2923=-(小时)之间.在判断出N 药持续时间长这个结论后,还可以顺势指出N 药比较好,因为见效快、药效持续时间长.(3)令33127218=⇒⎪⎭⎫⎝⎛⋅=⎪⎭⎫ ⎝⎛⋅t tt ,即3=t 时两位病人的血液中含药量相等.显然,当10≤≤t 时,服用M 药的含药量较低;当1>t 时,令33127218>⇒⎪⎭⎫⎝⎛⋅>⎪⎭⎫ ⎝⎛⋅t tt ,即3小时后服用M 药的含药量高.[设计说明]:这里重点研究两个不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图象的关系.学生指出:当1>t 时t y ⎪⎭⎫ ⎝⎛=218图象在ty ⎪⎭⎫⎝⎛=3127图象上方,此时应启发学生:如何能保证两个函数图象在1>t 没有交点?接着与开始时的练习题3呼应.[设计说明]:在此处对问题稍作发散引申,主要是深化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的作用.思考:1.假如某病人早上6点第一次服用M 药,为了保持每毫升血液中不少于2微克的含药量,第二次服药时间应该在当天几点钟?分析:()224218≥-+⎪⎭⎫ ⎝⎛=t y t 对任意2≥t 恒成立,即t t214521-≥⎪⎭⎫⎝⎛对任意2≥t 恒成立.研究两个函数ty ⎪⎭⎫⎝⎛=21与t y 2145-=的图象交点可以得到一个直观理解.但是利用图象并不一定准确,这个问题留作课后思考.[设计说明]:这个思考题有较大难度,以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很难解决的,但这种问题可以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今天,该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值得思索的研究题材,而在课堂教学中挖掘研究课题不正是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途径么?2.外来物种水葫芦在1901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但是到了100年后的今天,水葫芦已经到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地步了.水葫芦每5天就繁殖1倍,试建立水葫芦的数量关于时间变量的函数关系式.本节课我们通过对一类药物残留量问题的探究,学习了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指数函数模型、如何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当然,指数函数的应用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究.布置作业课本第82页复习参考题A 组第1、2、7、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