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内燃机动力学
内燃机设计_动力学_大集合(最终版)
C
B
α
R
O x
ω
在∆AOB中, 利用正弦定理, 有 L R = (BC = Rsinα = L sin β ) sinα sinβ
∴ sinβ =
R sinα L
连杆比 R λ = =1 3 ~1 5 L
sinβ = λsinα
中心式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2.活塞运动规律分析
A1 x A s=2R L+R
β = arcsin(λsinα )
0 340 330 350 0.4 10 20 30 0.3
4
40 50 60 70
中心式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3.连杆运动学分析
A1 x A s=2R L+R
中心式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310 300 0.2
320
连杆摆角β:
β = arcsin(λsinα )
3.连杆运动学分析
第一章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中心式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偏心式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主副连杆式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第一章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中心式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偏心式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主副连杆式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中心式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中心式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
1.质点力系分析方法
上止点
零件设计 整机振动
270
0
∴ sinα + 2λ sin 2α = sin α (1 + 4λ cos α ) = 0
∴ sin α = 0 或 (1 + 4λ cos α ) = 0
∴ sinα = 0 或 cos α = − 1 4λ
270
0
90
260
【学习课件】第1章内燃机的工作指标
第一节 内燃机理论循环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第三节 内燃机指示指标 第四节 内燃机有效指标 第五节 内燃机其它性能指标 第六节 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第七节 提高内燃机动力性与经济性的途径 第八节 内燃机热平衡
ppt课件
1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一、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 1. 用简单公式阐明热力学参数间关系,明确提高循环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4、压缩终了参数
Pc=Paεn1 Tc=Ta εn1-1
Pc与Tc范围:
Pc (MPa ) Tc (K)
柴油机 3—5 750—1000
柴油机ε大
汽油机 0.8—2 600—750
ppt课件
16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三、燃烧过程:c—z
1、作用:燃料化学能→工质热能→使压力温度增加,即加入Q1 2、要求:燃烧完全、及时(越靠近上止点,热效率越高)
燃油蒸发吸热
3、参数:
Pa
Ta
汽油机: (0.8—0.9) P0
340—380K
柴油机: (0.85—0.95) P0 300—340K
汽油机阻力增加, Pa 下降;汽油机进排气管同侧布置,进气预热 增加, Ta 增加
ppt课件
14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二、压缩过程:a—c 1、作用:扩大温差
增加膨胀比 为燃烧创造有利条件: 柴油机压燃, Tc >着火温度
ppt课件
4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
ppt课件
5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
ppt课件
6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
ppt课件
7
内燃机动力学曲柄连杆机构动力学多体动力学高教课堂
PjI PjII
连杆比λ和相对偏心量k的数值相对很小,可 以忽略
对于气体作用力和旋转惯性力,与中心式连
杆机构没什么区别 教学运用
34
曲柄偏心时,作用力的 分解与传递
作用在主轴承上的P’∑ ( P’∑= P∑= Pg+ Pj )不 通过气缸中心线,而气 体作用力P g通过气缸中 心线,这样就多形成了 一个反力偶矩P ge
集中于副缸活塞销中 心 的 往 复 运 动 质 量 mej ,
集中于主缸活塞销中 心的往复运动质量mLj ,以及
集中于曲柄销中心作 旋转运动的旋转质量
mr
来代替,如图所示: 教学运用
14
mej mep me1
a mLj mLp mL1 mLp (mL L
me2
r
cos
L
e
)
b
mr
mk
内燃机缸内的气体压力和往复运动惯性力 经 曲柄连杆机构的传递,产生内燃机的输出扭矩 (驱动负载对外做功)。在力的传递过程中产 生反扭矩、旋转惯性力,最终传至机体,引起 振动
教学运用
33
偏心式曲柄连杆机构的
作用力和力矩
与中心式曲柄连杆机构区别不大
其中往复惯性力的区别在于往复运动件的加速 度不同,总的往复惯性力为 Pj -mja -mjRω2 (cos cos2 k sin )
mL2
mk
(m 教学运用 L
L
me2
L-r
cos e
L
)
15
中心式曲柄连杆机构的 作用力和力矩
气缸内的气体压力p
内燃机中的基本作用力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时 产生的惯性力
初三物理上册内燃机课件新版教科版
初三物理上册内燃机课件新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初三物理上册内燃机的内容,具体涉及教科版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热机的工作原理”。
详细内容包括内燃机的定义、内燃机的四个冲程(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内燃机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掌握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特点。
2. 学会计算内燃机的效率,了解影响内燃机效率的因素。
3. 能够分析内燃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相互关系,内燃机效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影响内燃机效率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内燃机模型、示教板、挂图。
2.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内燃机应用实例,引起学生对内燃机的兴趣,提出问题:“内燃机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能够产生动力?”2. 新课导入:展示内燃机模型,讲解内燃机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3. 例题讲解:讲解内燃机四个冲程的原理,通过示教板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内燃机四个冲程的特点,并进行汇报。
5. 教学难点讲解:详细讲解内燃机效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影响内燃机效率的因素。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内燃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和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内燃机的定义2.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3. 内燃机效率计算4. 影响内燃机效率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特点。
(2)计算题:已知某内燃机的功率、燃油消耗量,求其效率。
2. 答案:(2)效率 = 功率 / 燃油消耗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计算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内燃机的最新技术,关注新能源技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科九年级物理上册课件:2.2《 内燃机》 (共32张PPT)
柴油机的构造
喷油嘴 进气门
活塞
排气门 气缸
连杆
曲轴
柴油机工作原理
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排气冲程
吸气冲程
空 进气门打开,排气门 气 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端 运动,将空气吸进气缸。
压缩冲程
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 塞向上运动,活塞把空气压缩得 很小,空气的压强更大,温度更 高。在压缩冲程末,缸内空气温 度已超过柴油的着火点。
例如:14世纪末,万户 精心制作了一个靠47 支火箭作动力的装置. 宋代的神火飞鸦等.
现代火箭
现代火箭的原理与古 代火箭的原理相 同.
火箭工作的能量转化: 燃料的化学能转化 为燃气的内能,燃 气的内能转化为火 箭的机械能.
多级火箭
现代火箭在很 多时候使用的 是多级火箭.
每一级火箭完 成工作后就会 被抛掉,点燃 下一级火箭.
关闭
关闭
打开
活塞
向下运动
向上运动
向下运动
向上运动
作用 特征
吸入汽油与空气 机械能转化为 内能转化为机
的混合物
内能
械能
排出废气
利用惯性完成 利用惯性完成 做功完成 利用惯性完成
一个工作循环有4个冲程,飞轮转2周,对外做功1次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增大功率和减少震动, 常把四个或更多个汽缸组合在一起,它们 的做功冲程是轮流进行的。
3.汽油机吸入汽缸的是( ),点火方式是( ).柴油机 吸入汽缸的是( ),点火方式是( ).
4.某四冲程汽油机飞轮的转速是3600R/min,则它每 秒钟对外做功( )次.
5.四冲程汽油机的三个辅助冲程靠飞轮的( )来完成 .
1.关于热机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
第十章 内燃机动力学
三、单缸转矩和多缸总转矩
图10-7 四冲程高速车用汽油机的总转矩曲线(用单位活塞面积的切向力表示) a) 单缸机(=18.3) b) 发火间隔180°和540°的2缸机(=13.6) c) 发火均匀2缸机 (=14.3) d) 3缸机(=7.6) e) 4缸机(=8.4) f) 6缸机(=3.0) g) 8缸机(=0.86) h) 12缸机(=0.33)
2.单缸机的平衡
图10-10 往复惯性力的旋转矢量表达法 a) 实际曲柄图 b) 一阶正反转曲柄图 c) 二阶正反转曲柄图 d) 一阶往复惯性力的求法 e) 二阶往复惯性力的求法
2.单缸机的平衡
图10-11 单缸机一阶往复惯性力的平衡机构示意图 a) 双轴平衡机构 b) 半平衡法 c) 单轴平衡机构 1—曲轴齿轮 2—惰齿轮 3,6—一阶惯性力平衡块 4,5—平衡轴齿轮
3.单列式内燃机的平衡
图10-12 直列3缸机往复惯性力和力矩的平衡性分析 a) 曲拐布置及一阶、二阶正转曲柄图 b) 往复惯性力的平衡性 c) 往复惯性力矩的平衡性
3.单列式内燃机的平衡
多缸内燃机的合成往复惯性力是各缸往复惯性力之和。 由于各缸的往复惯性力是作用于各缸的轴线上的,有 时虽然合成惯性力为零,但有可能产生纵向惯性力矩。 对于单列式内燃机来说,由于各缸平行布置,合成惯 性力和惯性力矩的求法可以简化。
1.往复惯性力的旋转矢量表达法 2.单缸机的平衡 3.单列式内燃机的平衡 4.双列式内燃机的平衡
1.往复惯性力的旋转矢量表达法
因为构成往复惯性力的FⅠ和FⅡ均为简谐变化并沿气缸 轴线作用,可视为代数量。它们各自可用一对反向旋转 矢量的合矢量表达(图10-10)。与曲轴同向旋转的一阶 力正转矢量F+I与曲柄同步(对应曲柄转角φ ),与曲轴 反向旋转的一阶反转矢量F-I总是与F+I相对气缸轴线x 对称(对应曲柄转角-φ )。同向二阶力矢量F+Ⅱ以曲轴 的两倍角速度2ω 旋转(对应曲柄转角2φ ),而反向二阶 力矢量F-Ⅱ以-2ω 反向旋转(对应曲柄转角-2φ )。
内燃机原理 第1章
汽油喷射
进气过程
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压缩过程
由进气门关闭到活塞到上止点
活塞向上运动,气缸内气体被压缩,气体的压力和
温度上升 压缩过程中气缸内气体与气缸壁之间存在热交换 柴油机 •压缩终点压力pc = 3~5MPa •温度Tc = 750~950K
汽油机 •压缩终点压力pc
= 0.8~1.4MPa •温度Tc = 600~700K
GDI Diesel Flame Spray
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膨胀过程
活塞到达上止点后开始下行,燃气膨胀作
功,直到排气门开启 膨胀过程中气缸内气体压力和温度下降 膨胀过程中燃烧过程还在进行 排气门开启时气缸内压力pb = ~0.5Mpa 柴油机 •到下止点时气缸内压力pb = ~0.3MPa •温度Tb = 1000~1200K 汽油机 •到下止点时气缸内压力pb = ~0.4MPa •温度Tb = 1200~1500K
内燃机简史
内燃机的增压
1902年法国的路易斯·雷诺(Louis
Renault)提出了增加缸内压力的 发明专利,也就是后来被广泛接受的机械增压 1907年美国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增压发动机 1915年,瑞士工程师阿尔弗雷德·波希(Alfred Buchi)将这种增压器 的机械驱动改造成为发动机的排气涡轮驱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压技术开始在压燃式发动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并 逐步扩展到汽油机中
V-8和V-12缸机
工作柔和、紧凑、排量大、振动小
轴扭转振动增加
由于进气管长,使燃料在各缸之间分配不
增压汽油机可以在给定排量下获得更
大的功率输出
易均匀
368汽油机
直立、四冲程、水冷、3缸机 缸径×行程:68.5mm×72mm 标定功率/标定转速:
初三物理上册内燃机课件新版教科版
初三物理上册内燃机课件新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新版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主要围绕内燃机的原理与构造进行讲解。
教学内容包括第四章第三节“热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第四节“内燃机的结构与原理”。
详细内容涉及热机效率的计算、内燃机的四个冲程、火花塞与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排放污染与节能减排技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热机的工作原理,尤其是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特点。
2. 能够描述内燃机的构造,解释火花塞与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能源节约与环保意识,了解内燃机排放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相互转换;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难点:热机效率的计算;内燃机排放污染的控制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内燃机模型、火花塞与燃油喷射系统演示装置、PPT课件。
2. 学具:练习册、计算器、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辆汽车的发动机运作视频,让学生对内燃机的实际应用产生直观认识。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热机工作原理,详细讲解内燃机的四个冲程,结合模型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例题,解析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内燃机的能量转换过程。
4.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内燃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内燃机构造讲解(15分钟):利用PPT和模型,详细解释火花塞与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
6. 环保意识培养(5分钟):介绍内燃机排放污染的成因及现代汽车节能减排技术。
六、板书设计1. 热机工作原理及内燃机四个冲程的流程图。
2. 内燃机效率计算公式。
3. 内燃机构造图及火花塞、燃油喷射系统说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作用。
(2)计算给定内燃机的热机效率。
(3)分析内燃机排放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2. 答案:(1)吸气冲程:活塞下行,吸入混合气;压缩冲程:活塞上行,压缩混合气;做功冲程:火花塞点火,燃烧推动活塞下行;排气冲程:活塞上行,排出废气。
内燃机(物理课件)(5)
学习进步!
不同点
1.构造不同:汽油机气缸顶有火花塞,而柴油机气 缸顶部有喷油嘴。
2 .燃料不同:汽油机的燃料是汽油,而柴油机的燃 料是柴油。
3 .吸气不同:汽油机吸进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体, 柴油机只吸进空气。
4 .点火不同:汽油机属点燃式点火,柴油机属压燃 式点火。
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人们是看你做什么,不是听你说什么。 被朋友伤害了和被陌生人伤了其实是一样的,别怀疑友情,人家不欠你的,但要提防背叛你的人。 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倒。 假若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满足,他的不听话并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渐渐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 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苏霍姆林斯基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失败的定义:什么都要做,什么都在做,却从未做完过,也未做好过。 痛苦源于欲望。 不满是悬空的接替,它让人在比较中不断产生向上攀爬的欲望。 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第三节 内燃机
汽油机
柴油机
火花塞 汽油机的构造 气缸
进气门 活塞
连杆
排气门 曲轴
吸气
内燃机的
压缩
冲程和工作循环
做功
排气
汽油机工作原理
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排气冲程
➢ 内燃机(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吸气冲程:
进气门打开, 排气门关闭,活塞 向下运动,汽油和 空气的混合物进入 气缸。
压缩冲程
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 塞向上运动,活塞把空气压缩得 很小,空气的压强更大,温度更 高。在压缩冲程末,缸内空气温 度已超过柴油的着火点。
做功冲程
上篇 内燃机动力学
极坐标图改为直角坐标图,确定轴承上平均单位载荷和 最大单位载荷,用来评价轴承承受能力,为轴承的设计 提供依据
最大单位载荷: 平均单位载荷:
RB max rB max , d l RBm rBm d l
第3章
发动机的平衡
平衡:假设内燃机的构件都是刚体,在稳定工况运转时,作用于支 承上的力、力矩大小、方向均不变(随时间)(或为零),则 称内燃机达到平衡(外部平衡) 引起内燃机不平衡的因素有:
● 1/4,0、360,最大正加速度, 180,加速度仍同上,
但最大负加速度在'
第2章
曲柄连杆机构中的作用力和力矩
§2.1 运动零件的质量换算
作用力和力矩
1、气体作用力
2、运动质量的惯性力 3、外界负荷对发动机运 动的反作用力 4、摩擦阻力 5、自重
由于实际运动物体的形状复杂, 为简化起见,应将实际复杂的质 量系统,换算成在动力学上与实 际质量系统相当的简化了的当量 系统。
一、中心曲柄连杆机构的质量换算 (一)活塞组——沿气缸中心线作往复运动的质量mp
(二)曲柄组——旋转运动的零件mk
1、连杆轴颈及与曲柄臂相邻部分质量m'
2、曲柄臂的质量m"
m m R m R 2 m 2 (满足离心力相等条件 ) R m m R
R
mk m 2m
●活塞平均速度Cm是表征内燃机性能的重要参数 之一,它反映了内燃机的强化程度,一定程度 上也反映活塞与缸壁之间的摩擦强烈程度。
=0~180,V0, 活塞向曲轴中心线运 动
=180~360,V<0, 活塞背向曲轴中心线 运动
=0、180、360, V=0,活塞改变运动 方向 =90、270, V=R,并不是最大。
2024年初三物理上册内燃机课件新版教科版
2024年初三物理上册内燃机课件新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新版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围绕内燃机原理和工作过程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第十章“热与能源”的第三节“内燃机”,详细内容涉及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内燃机的类型与结构、内燃机的能量转化过程以及内燃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及其能量转化过程。
2. 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类型与结构,并能分析其优缺点。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内燃机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燃机工作原理、能量转化过程。
难点:内燃机各部件的作用及其相互配合,内燃机效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内燃机模型、多媒体课件、挂图。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内燃机工作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 知识讲解:(1)内燃机工作原理:讲解内燃机的四个冲程,重点讲解做功冲程和压缩冲程。
(2)内燃机类型与结构:介绍常见的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结构及优缺点。
(3)能量转化过程:分析内燃机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3. 例题讲解:讲解内燃机效率的计算,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实际例子。
4. 随堂练习:设计内燃机相关的选择题和计算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内燃机工作原理2. 内燃机类型与结构3. 能量转化过程4. 内燃机效率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某汽油机的压缩比为9,热效率为30%,求该汽油机的膨胀比。
(3)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优缺点。
2. 答案:(1)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2)膨胀比约为3。
(3)汽油机:体积小、重量轻、启动方便、转速高;柴油机:功率大、经济性好、可靠性高、寿命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内燃机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第一章-内燃机热力学基础-2014
0.8 65
60 0.7 55 50 45
Indicated Efficiency (%)
1
Mc=0.2,Mr=1 =0.67
Mass% Ar=0% Ar=20% Ar=40% 60 80 100
0.6 0.5
20
45
adiabatic
40
0.4 40
adiabatic =0.67
=1.3
h a1T a2T 2 a3T 3 a4T 4 a5T 5 Rmol T u0
C p b0 b1T b2T 2 b3T 3 b4T 4 Rmol
C p Cv Rmol
开口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缸内过程
• 开口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内燃机热力分析 中经常写成:
dQ dWs dV (mu) cv dm C2 C2 dm p (h ) out (h ) in dt dt dt t 2 2 dt out dt in
dm dm dm dt cv dt in dt out
开口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定压比热
静焓h与内能u有关,对于闭口系统
dq dw du
如果热量是在定压条件下加入的,则
dq C p dT dh
dw pdV
h u pV
dh pdV du
h u RT
h u Rmol T
h h(T )
所以,静焓是温度的函数
第一章:内燃机热力学基础与热力循环
主讲人:尧命发
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4年4月
1
本章内容
1、热力学概述 2、热力学基本定律 3、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 4、混合气 5、化学热力学第一定律 6、内燃机热力循环
初三物理上册内燃机课件新版教科版
初三物理上册内燃机课件新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初三物理上册,内燃机的内容。
具体涉及教材第5章“热与能源”的第3节“内燃机”。
内容涵盖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内燃机的类型及其特点、内燃机的能量转化过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内燃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类型及特点,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内燃机。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内燃机能量转化过程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内燃机的能量转化过程,尤其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内燃机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类型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内燃机模型、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火花塞、喷油嘴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辆汽车的发动机,引导学生思考汽车发动机是如何工作的,进而引入内燃机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2)内燃机的类型及其特点(3)内燃机的能量转化过程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汽油机为例,讲解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并分析每个冲程中的能量转化。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第5章第3节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10分钟):演示内燃机模型的工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2. 内燃机的类型及其特点3. 内燃机的能量转化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分析内燃机的能量转化过程。
(3)区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特点。
2. 答案:(1)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
(2)内燃机的能量转化过程: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
(3)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特点:汽油机火花塞点火,适用于小型车辆;柴油机喷油嘴点火,适用于大型车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内燃机的基本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有了深入的理解,但仍有个别学生对内燃机的类型及其特点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024年大学课件内燃机-(版)
大学课件内燃机-(附件版)大学课件:内燃机一、引言内燃机是一种将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直接作用于活塞,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热力发动机。
作为一种重要的动力机械,内燃机在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工业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课件旨在对内燃机的基本原理、分类、工作过程、性能指标及未来发展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内燃机知识。
二、内燃机的基本原理与分类1.基本原理内燃机的基本原理是将燃料和空气混合后在气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进而驱动曲轴旋转,完成热能向机械能的转换。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包括进气、压缩、燃烧、排气四个过程。
2.分类内燃机按燃料类型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天然气发动机等;按气缸排列方式可分为直列式、V型、水平对置式等;按冷却方式可分为水冷式和风冷式。
三、内燃机的工作过程1.进气过程进气过程是活塞由上往下运动,气缸内形成负压,吸入新鲜空气和燃油混合物的过程。
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
2.压缩过程压缩过程是活塞由下往上运动,将吸入的混合气压缩,使其温度和压力升高。
此时,进气门和排气门均关闭。
3.燃烧过程当混合气压缩到一定程度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点燃混合气,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
此时,进气门和排气门均关闭。
4.排气过程排气过程是活塞由上往下运动,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气缸。
此时,排气门开启,进气门关闭。
四、内燃机的性能指标1.功率功率是内燃机输出的能力,通常用马力(hp)或千瓦(kW)表示。
功率与发动机转速和扭矩有关。
2.扭矩扭矩是内燃机输出的力矩,通常用牛·米(N·m)表示。
扭矩与发动机功率和转速有关。
3.燃油消耗率燃油消耗率是指内燃机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燃油量,通常用克/千瓦时(g/kW·h)表示。
燃油消耗率越低,发动机的经济性越好。
4.排放性能排放性能是指内燃机排放的废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浓度,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二级往复惯性力Pj2及力矩Mj2
3、旋转惯性力Kr及力矩Mr
Pj1 0
Pj2 -2mjR2cos2α
Mj1 -a· jR2cos m
Mj2 0
Kr 0
i=4
发火间隔角 : =180° 发火顺序: 1-3-4-2 或 1-2-4-3 曲拐布置方式:
i=6
发火间隔角 : =120° 曲拐布置方式: 发火顺序:1-5-3-6-2-4-1
二、总扭矩曲线
认为各缸在每一
工作循环内扭矩
变化规律相同
当曲轴处于某一
位置时,总扭矩 应该是在同一时 间内所有各缸扭 矩的代数和。
二、往复惯性力Pj A:一级往复惯性力Pj1
方案I:双轴平衡法 平衡条件:
K X 2mx 1 2 cos Pj1 m j R 2 cos R mx mj 2 1
特点:使Pj1完全平衡而不引起附加惯性力或力矩;零件数目多, 曲轴箱增长,整机重量增大。
方案II:过量平衡法(部分平衡法) 在平衡离心力Kr的平衡重mb上,再增加一部分质量mb。
§ 2.5
多缸发动机的扭矩
多缸发动机的总扭矩等于各个缸扭矩之和,多缸发动机曲轴的 受力情况不仅与气体力、惯性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还同曲拐的排 列式及各缸的发火顺序有关。
根据多缸机的平衡性能要求,确定曲拐的布置方式。曲拐应 沿圆周均布,曲拐必须对称于曲轴的中心平面。 根据内燃机运转的均匀性要求,发火顺序在一个循环内,应 发火间隔角均匀,且相邻气缸发火间隔角尽可能大,以减轻 主轴颈和主轴承的受力。
三、曲柄连杆机构的当量质量 (一)往复运动质量mj,集中在 活塞销中心
m j mp m1
(二)旋转运动的质量,集中在 连杆轴颈中心mr
mr mk m2 m 2m
R
m2
§2.2
曲柄连杆机构中的惯性力
一、往复惯性力Pj
Pj m j R 2 (cos cos 2 ) Pj1 Pj 2 Pj max m j R 2 (1 ) (方向指向气缸盖)
二、旋转惯性力Kr
Kr mr R
2
§2.3
气体的作用力
Pg
D 2
4
( p p) 101
N
§2.4
曲柄连杆机构中的作用力和力矩
一、作用在活塞上的总作用力P
P P g Pj
二、P的分解和传递
注:
1、Pg:内力,只造成使气缸产生拉伸或压缩应力,不传 出发动机的机外。
各个区间内的总扭矩曲线是将单缸机扭矩曲线等
分六段,(i 缸则等分 i 段)叠加而成。
平均扭矩
§2.6
曲轴旋转的不均匀性与飞轮的设计
1、扭矩不均匀度
M max M min Mm
2、曲轴旋转的不均匀性
根据力学原理有:
max min m
d M M Q I0 dt d M ( M ) m I 0 dt
2、往复惯性力及旋转惯性力:自由力,通过轴承传至发 动机支架上。
P P g Pj
N (侧压力) M i T R (指示转矩) P T (切力向) T S (连杆力) K (径向力) K N T S P ( Pg Pj ) K N N , 组成倾倒力矩 N , M N M i M
注:每一个气缸的工作过程及工作循环完全相同,只是 工作顺序不同。
一、四冲程内燃机工作顺序 四冲程内燃机发火间隔角 : =720°/ i (i —气缸 数)
i=2
发火间隔角 : 180°—540° 发火顺序: 1-2-1 曲拐布置方式:
i=3
发火间隔角 : =240°
发火顺序: 1-3-2-1 曲拐布置方式:
● 1/4,0、360,最大正加速度, 180,加速度仍同上,
但最大负加速度在'
第2章
曲柄连杆机构中的作用力和力矩
§2.1 运动零件的质量换算
作用力和力矩
1、气体作用力
2、运动质量的惯性力 3、外界负荷对发动机运 动的反作用力 4、摩擦阻力 5、自重
由于实际运动物体的形状复杂, 为简化起见,应将实际复杂的质 量系统,换算成在动力学上与实 际质量系统相当的简化了的当量 系统。
MQ:外界阻力矩,稳定工况下,其值为平均扭矩值,即
d 0, dt d M ( M ) m , 0, dt d M ( M ) m , 0, dt M ( M ) m ,
不变
L I 0 2 m
1)L ,i(增加缸数) 2)I0 (安装飞轮)
R
(三)连杆组——平面运动的零件
将连杆的质量换算成 集中于活塞销中心处作往
复运动的质量m1和集中于
连杆轴颈处作旋转运动的 质量m2
简化条件:
1、系统的质量不变
m1 m2 mc
m1b m2 a
2、系统的质心位置不变
3、系统对质心的转动惯量不变
I c m2a 2 m1b2
二、确定连杆质心位置的方法 1、天平称量法 2、图解法 3、统计数据
一、中心曲柄连杆机构的质量换算 (一)活塞组——沿气缸中心线作往复运动的质量mp
(二)曲柄组——旋转运动的零件mk
1、连杆轴颈及与曲柄臂相邻部分质量m'
2、曲柄臂的质量m"
m m R m R 2 m 2 (满足离心力相等条件 ) R m m R
R
mk m 2m
§1.1 活塞的位移
X R (1 cos )
R (1 cos 2 ) X 1 X 2 4
图1-1中心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简图
注 ● X1——一阶简谐位移,变化周期T=2,位移的基本项
● X2——二阶简谐位移,变化周期T=,因连杆为有限长 时产生的附加项
● ——连杆比(R/L),尽可能选取较大值。
特点:
降低整机高度,重量减轻; 连杆缩短后,使连杆杆身具有较大刚度和强度;
侧压力增加,对气缸套磨损不利。
§1.2
活塞速度
V R (sin
2 1 2 arccos[ ( 1 1 8 )] 4
sin 2 ) V 1 V 2
2S Sn C 60 30 n
平衡条件:
2mb 2 cos APj1 Am j R 2 cos 沿气缸中心线残留 j1为 : (1 A)m j R 2 cos P 沿另一方向产生分力为 2mb 2 sin Am j R 2 sin :
特点:将一部分沿气缸中心线方向被平衡掉的一级往复惯性力转移
作用在连杆轴颈上的合力为:
RB S K r 2 T K K r 2 T ( K K r 2 )
(二)连杆轴承载荷的极坐标图
RB RB
二、作用在主轴颈和主轴承上的载荷
(一)主轴颈载荷的极坐标图 1、单缸机主轴颈上的载荷
(二)主轴承载荷的极坐标图
三、连杆轴颈(或轴承),主轴颈(或轴承)载荷图的用途
绘制轴颈、轴承的磨损图,确定轴颈、轴承上润滑油孔 的合适位置
–假设轴颈表面的磨损量与作用在其表面上的力的大小、作 用时间的长短成正比
• 载荷图中沿外圆周n等分,另绘制相同等分圆周 • 将某编号射线上载荷叠加,得该编号上总受力值,在左右 60º 范围内按某种规律分布(等值或余弦) • 沿等分点向圆周内量取相应的磨损量,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 接 • 最小磨损量区域即为润滑油孔的位置
引起内燃机不平衡的因素有: 1、倾倒力矩MN 2、往复惯性力Pj 3、旋转惯性力Kr
三、Pj、Pg对指示转矩的影响
sin( ) sin( ) Mi T R P R ( Pj Pg ) R cos cos ( M i ) j ( M i ) g
– 适当增加缸数,选择合理的气缸布置和曲拐排列方式,使 不平衡力及力矩尽可能相互抵消。 – 在曲轴上安装平衡重。 – 安装专门平衡机构,消除不平衡力和力矩。
§3.1
单缸内燃机的平衡分析
一、离心力Kr
在曲柄相对延长线上安 装一对质量各等于mb 的平衡重来平衡。
平衡条件:
2mb 2 mr R 2
●活塞平均速度Cm是表征内燃机性能的重要参数 之一,它反映了内燃机的强化程度,一定程度 上也反映活塞与缸壁之间的摩擦强烈程度。
=0~180,V0, 活塞向曲轴中心线运 动
=180~360,V<0, 活塞背向曲轴中心线 运动
=0、180、360, V=0,活塞改变运动 方向 =90、270, V=R,并不是最大。
不平衡旋转质量的离心惯性力Kr 往复运动质量的惯性力Pj
Kr mr R 2
Pj m j R 2 (cos cos2 )
M N T R
倾倒力矩MN——指示扭矩的反扭矩
平衡分析:指对往复惯性力及旋转惯性力的分析,并在此基础 上采取平衡措施。
改善内燃机平衡情况的基本途径:
到了与它垂直的方向上来,而且它们不在同一时刻达到最大
值,因此改善了平衡情况
方案III:单轴平衡法 特点:此法还同时采用过 量平衡法,虽能完全平衡 Pj1,但产生一附加力矩
B:二级往复惯性力Pj2
四轴平衡法
§3.2
单列式多缸机的平衡分析
一、两缸机的平衡分析
A:发火顺序及曲拐布置 B:平衡分析 1、一级往复惯性力Pj1及力矩Mj1
3、飞轮的设计
I0
L
2
I M (飞轮转动惯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