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5050234869eae009581bec69.png)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共生摘要: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环境的设计,通过对原有环境的改造与重塑,创造出适于人类生产、生活、工作的新环境。
在一拖集团5#-3综合楼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外在环境因素的提炼与发挥,在创造高效、舒适的室内外环境,满足现代化办公需求的基础上,反映了建筑所处的环境、人文特色,并最终使的建筑与环境、文脉协调共生。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计办公建筑0、引言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环境的设计,通过对原有环境的改造与重塑,创造出适于人类生产、生活、工作的新环境。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在”经济、使用美观”的原则下,从环境出发,做到尊重环境、协调环境、利用环境、美化环境,用发展的观点给周围的环境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同时引导周围环境的重塑、发展。
1. 项目历史文化背景与地域环境氛围一拖集团5#-3综合楼基地位于洛阳市中州西路和长安路十字路口西南侧,一拖集团厂前广场的南侧,属于洛阳市涧西区工业遗产街保护范围内。
洛阳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在现代洛阳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因此在保留下了大批的苏联时期的历史建筑及广场。
本项目基地就位于一拖集团广场南侧,是涧西区工业遗产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本项目的建筑风格定下了一个庄重的基调。
也就是体现了本项目周围环境的文脉。
2. 规划理念文脉主义的设计思想实际上指的是从民族性、地域性及基地环境的角度考虑新旧建筑环境相互依赖及关联。
如何继承原有广场的文脉并根据时代特点发展它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文化既是一种设计上的特征,同时也是发挥设计创意构思的激发点。
设计不仅应具备现代办公建筑的一切特征,同时更应注重周边的环境与气氛,以群体的观念,城市文化的观念入手,追求与建筑环境的相对整体性及与自然人文的结合,力求体现历史性,文化性和地域性特点。
在实现整体均衡和协调的同时,用建筑空间语言书写一拖乃至整个涧西区工业遗址街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特征。
3. 规划结构基于对广场和周围建筑与环境的理解,想方设法使较大尺度的高层办公楼融入城市中去,而不是与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所以采用了打破传统的总体布局:大楼尽可能多退红线,以免外部空间被挤压,从而形成总体互融的双赢结局。
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18352a3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0.png)
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建筑作为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场所,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氛围。
在建筑设计与规划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建筑既受制于环境的限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首先,建筑需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
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消耗,还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建筑的形态、朝向、材料和采光等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一个合理设计的建筑可以改善环境气候,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
因此,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在设计中得到充分考虑。
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指通过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筑设计的绿色化绿色建筑设计是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建筑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
另外,建筑设计还应该注重空气流通、采光和排污等方面,努力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2. 建筑材料的环保化选择环保材料是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环节。
环保材料不仅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可以降低室内有害物质的释放,保护人类健康。
因此,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那些具有可再生性和可降解性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建筑的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关键。
建筑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土地开垦、水土流失和生物灭绝等现象的发生。
此外,在建筑周围的景观规划中,应注重保留和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一个适合人类生活的宜居环境。
4.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
建筑与环境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建筑与环境如何实现和谐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be903d4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5.png)
建筑与环境如何实现和谐共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愈发明显。
建筑不仅是人类活动的物理载体,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追求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应当是和谐共生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
一、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在讨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建筑对环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资源消耗、污染治理、生态破坏等方面,具体如下:1. 资源消耗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能源等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据统计,建筑行业占全球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一。
因此,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需要采用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比如,采取节能技术和材料,不仅能够减少能源消耗,还能降低运营成本。
2. 污染排放建筑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废水及空气污染物。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料,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此外,建筑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会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选择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清洁能源尤为重要。
3. 生态破坏在城市扩张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比如森林砍伐、湿地填埋等。
随着栖息地的破坏,许多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设计时应考虑生态恢复与保护,例如通过绿化设计来改善现有生态环境。
二、实现和谐共生的方法面对上述影响,我们必须探索如何在建筑设计、施工与使用中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1. 可持续设计理念可持续设计理念强调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影响,同时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例如,通过使用高效隔热材料来降低空调使用,提高自然采光和通风来降低照明及空调能耗。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降低运营成本,还能减轻对环境负担。
2. 绿色建筑认证绿色建筑认证是一种评价建筑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准。
建筑中的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建筑中的建筑与环境的协调](https://img.taocdn.com/s3/m/b73c811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b.png)
建筑中的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创造物,既要满足功能需求,又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只有通过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我们才能创造出美丽、宜居的城市和社区。
本文将从建筑外观、体量与环境、材料选择以及生态适应性等多个方面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一、建筑外观的协调建筑外观是人们最直观感受到的,因此它的协调与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筑风格应与周围环境相呼应。
例如,在历史悠久的城市中,新建建筑应保持与当地传统建筑相一致的风格,以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次,建筑的尺度和比例也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高度过高或者体量过大的建筑容易产生视觉冲击,破坏了周围环境的整体和谐感。
二、建筑体量与环境的协调建筑体量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紧密。
首先,建筑体量应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不应突兀。
例如,在山水环境中,建筑体量应与山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觉。
其次,建筑的高度和密度也要与周围建筑相协调,以避免阴影效应和空间封闭感。
这可以通过合理的建筑规划与布局来实现,确保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三、材料选择与环境的协调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程度。
一方面,建筑的外墙材料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例如,在绿地丰富的城市中,建筑外墙可选择绿色植物覆盖材料,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另一方面,材料的可持续性也要考虑。
建筑应尽量选择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四、生态适应性与环境的协调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建筑的生态适应性愈发重要。
建筑应该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特点,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通过科学的 pass以下。
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9440512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7.png)
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我们站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中,欣赏着城市的繁华和灿烂时,我们或许未曾意识到,这些建筑物在与自然环境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空间。
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和相互依存的,为了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筑设计应当尊重自然环境,充分融入自然元素。
建筑应当被看作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而非与之隔绝的存在。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且可以更好地融入周围的自然景观中。
此外,建筑的外观设计也应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如选择颜色与材质与周围的植被相呼应,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其次,环境保护应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建筑物应该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并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在建筑选择中,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材料,如再生材料、低碳材料等,以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再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人们的参与与共同努力。
除了建筑设计者的努力之外,居民和使用者也应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在建筑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光线、节约用水、分类垃圾等方式,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最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和谐的建筑环境使人们身心愉悦,提高生活质量。
自然元素的融入可以增加建筑的舒适度和美感,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其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可以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需求,降低环境的破坏程度。
最重要的是,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人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和珍贵性,为保护自然环境产生更深的认识与意识。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a4702f6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11.png)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人类的居住环境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共同交织而成的,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对于人类的生活品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如何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成为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低碳环保是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低碳环保是指在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以达到环境和谐共生的目标。
建筑设计的方案中应该考虑使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发电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
城市规划也应该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减少私家车使用带来的环境负担。
二、建筑设计要尊重自然环境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尊重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
建筑的布局应该充分利用地形、气候和自然光线等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同时,建筑应该采用可持续建材和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建筑外观的设计也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城市规划要营造宜居的环境城市规划是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绿地的比例,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同时,城市规划也应该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和合作。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引导建筑和城市规划从业者积极参与低碳环保的实践。
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责任,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五、公众参与是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关键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应该被充分考虑。
公众可以通过参与环境保护组织和社区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共生的实现。
六、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效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品质,还能带来经济效益。
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a98543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6.png)
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和谐相处的理念。
古代中国建筑不仅注重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还在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到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态平衡的追求。
一、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布局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选择建筑场地时,会优先考虑自然风水、地势和地理条件。
例如,皇宫和寺庙通常选址在山脚下或水的旁边,以取得丰富的水源和山的防护,同时也能够构建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在建筑布局中,通常采用“天人合一”的原则,即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
例如,庭院式建筑的院落布局多以中轴线为主,利用对称和重复的手法,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元素相呼应。
同时,建筑内部的布局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例如通过设置窗户和天井,使自然光线和空气能够充分进入室内。
二、建筑材料的选用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害。
古代中国人选择材料时,往往会考虑到其来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程度。
例如,木材广泛用于建筑结构和装饰,但古代中国人会选择不需要砍伐整棵树的方法来获取木材,以确保森林的生态平衡。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使用符合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的材料。
在北方寒冷地区,建筑会选用能够保温的材料,如土坯和青砖。
而在南方湿热地区,会选用透气性好的材料,如竹木和石材。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舒适性,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三、陶瓷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国古代建筑以陶瓷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中国人善于利用陶瓷来装饰建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例如,在屋顶上使用琉璃瓦,不仅能够起到保护作用,还能够在阳光下产生美丽的光影效果,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
同时,陶瓷的质地和颜色也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在建筑的外墙和室内装饰中,常常使用陶瓷砖来进行装饰,这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度,还能够通过选择色彩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给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439656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f.png)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既复杂又重要的主题。
人类的建筑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既可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也可能是相互制约与冲突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探索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
一、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某些情况下,建筑与自然环境可以实现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自然环境可以为建筑提供灵感和素材,而建筑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首先,自然环境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
自然中多样的形状、色彩和材质可以成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源泉。
建筑师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美丽景观和生物的结构来启发他们的设计灵感,使建筑作品更加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另外,建筑也可以起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作用。
例如,建筑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建筑的绿化设计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吸收二氧化碳,改善空气质量,并为人们提供美丽的休闲空间。
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制约与冲突然而,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
在某些情况下,建筑的发展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引发各种问题。
一方面,建筑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建筑规划可能破坏自然风景,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影响动植物的栖息地。
例如,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区的建设经常伴随着水土流失、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建筑造成严重的破坏。
地震、洪水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给建筑安全带来挑战。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必须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地理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三、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自然环境为了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融入自然环境。
首先,建筑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建筑的外观和材料选择应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契合,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运用建筑结构设计原理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运用建筑结构设计原理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8756f02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a.png)
运用建筑结构设计原理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日益增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设计原则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种设计原则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与融合,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下面将从建筑结构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首先,建筑结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气候条件。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例如,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建筑朝向、设置大面积的窗户等,实现建筑内的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风。
这不仅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还可以提高建筑内部的舒适度,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建筑结构设计应该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建筑物不应该独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合。
设计师可以采用自然材料和自然色彩,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
同时,在建筑设计中要尊重并保护周围的生态系统,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另外,建筑结构设计还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建筑物的设计应该具有长期可维护性和可更新性。
比如,建筑物的结构要经得起自然灾害的考验,如地震、洪水等。
同时,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要长,通过使用耐久性较好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减少建筑物的维修和改建频率,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
此外,建筑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节能减排,采用节能的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
同时,建筑物的设计还应该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雨水的收集利用,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
最后,建筑结构设计还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物应该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给人们提供一个与自然亲近的空间。
例如,建筑物的设计可以考虑自然声学和自然材料的使用,以营造一个宜居且具有和谐感的空间。
同时,建筑物的设计还应该注重人的健康和安全,采用环保、无污染的材料,减少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总之,通过运用建筑结构设计原理,我们可以打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这些原理包括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气候条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建筑与自然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https://img.taocdn.com/s3/m/0d44502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19.png)
建筑与自然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在现代社会,建筑是人们生产、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建筑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思考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材料选择和能源利用等方面探讨建筑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建筑设计应以人为本,并尊重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生态系统。
在建筑规划中,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大规模破坏自然景观。
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形成和谐的空间。
其次,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气候因素。
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建筑形式和朝向,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建筑的能源效率。
同时,在设计中要注意采光和通风,确保建筑内部环境的舒适性。
二、材料选择与可持续发展材料选择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重要环节。
应优先选择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损耗。
例如,选用可再生材料如竹木材,减少对森林的破坏;选择能够降解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建筑材料的制造和运输过程也应考虑能源消耗和排放的问题。
降低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优化运输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能源利用与节能减排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关键是能源利用与节能减排。
建筑应注重能源的高效利用,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
例如,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设备,实现建筑能源的自给自足。
同时,建筑也应注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采用节能灯具、高效节能的暖通设备等,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也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四、生态建筑与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建筑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典范。
生态建筑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互动和保护,以建筑为载体,营造绿色空间。
例如,通过绿色屋顶、立体绿化等手段,增强建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生态建筑也应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增加绿地面积和植被覆盖度,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
营造生态景观和生态廊道,促进动植物的繁衍与迁徙,维护生态平衡。
建筑与自然对话定律: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对话定律: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7cf5229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5.png)
建筑与自然对话定律: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建筑与自然对话定律: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而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成果,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下是建筑与自然对话的一些定律。
定律一:互惠互利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建筑需要自然环境提供支持和资源,而自然环境也需要建筑保护和维持其生态平衡。
建筑应尊重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定律二:相互融合的设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设计应该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建筑设计应尽可能地融入自然景观,采用自然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干扰。
同时,建筑设计也应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阳光、风向、地形等,通过设计来改善室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定律三:生态系统的保护建筑应该保护和维持周围的生态系统。
建筑的规划和施工应考虑到周围的生态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建筑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绿化措施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从而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定律四:节约资源的原则建筑应该遵循节约资源的原则。
建筑的设计和使用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能源和水的使用量。
建筑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能源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担。
定律五:绿色建筑的推广绿色建筑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对话的重要方式之一。
绿色建筑强调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等,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动建筑行业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定律六:公众参与与教育建筑与自然对话需要公众的参与与教育。
公众应当了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对话中。
教育机构和媒体应加强对建筑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7a2c158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6.png)
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现代社会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关注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还要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这种背景下,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建筑师们追求的目标。
一、理解和尊重自然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首先要求人们对自然进行理解和尊重。
只有真正了解自然的运行规律,才能在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研究当地的气候特点、地形地貌以及植被等因素,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实现最优化的设计效果。
二、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要求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应该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统一,通过建筑结构、外墙材料、色彩等设计手法来融入自然环境,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呼应。
例如,利用绿色植物装饰建筑外墙,让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空气质量。
三、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还要求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注意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优先考虑环保材料,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此外,建筑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采光系统等来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节能效果。
四、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追求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温湿度等各个方面的设计都要考虑人们的感知和需求。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使人们能够在室内享受到自然的光线、空气和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
五、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呼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
建筑师们应该注重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建筑的生命周期,采用可持续材料和技术,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
此外,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还要求建筑师们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通过设计具有生态功能的绿色建筑,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现代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现代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和谐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b66bfca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e.png)
现代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现代社会,建筑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体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可持续发展,创造出既美观又环保的建筑作品。
现代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绿色建筑”。
这种设计理念强调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并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例如,通过使用可再生材料、优化建筑朝向以利用自然光照、设计高效的保温隔热系统,以及安装雨水收集和太阳能发电系统等措施,现代建筑能够在减少对环境影响的同时,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此外,现代建筑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建筑师们通过精心规划,使建筑与自然景观、城市肌理相融合,创造出既有个性又不失整体协调的建筑形态。
例如,高层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形态美,还要考虑其在城市天际线中的位置,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而低层建筑则更注重与地形的结合,以及与周围植被的互动。
在功能性方面,现代建筑设计也追求多样性与灵活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现代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居住和工作需求,还要考虑到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
因此,现代建筑往往采用开放式空间设计,使得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总之,现代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一个多维度的课题,它涉及到建筑的形态、功能、材料、技术等多个方面。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更加和谐地融入自然与城市环境之中。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d1d8229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3.png)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建筑作为人类居住与活动的空间,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还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和谐共生。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的意义、影响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意义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意味着建筑设计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好平衡。
这种和谐共生的意义在于:1.1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可以提供一个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和自然通风,减少人类对能源的依赖,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1.2 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和优化资源利用,建筑可以对环境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
同时,建筑的精心设计和施工也可以减少对原始环境的破坏,并促进周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1.3 增强城市的美观与文化价值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还可以增强城市的美观和文化价值。
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融入当地的地理和文化特点,与周围环境相互配合,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景观。
这不仅可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还可以吸引游客,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繁荣。
二、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影响因素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考量。
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较热地区,建筑可以运用遮阳设计和自然通风,减少空调的使用,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和偏好存在差异,建筑应该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精神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3 技术与经济因素技术与经济因素是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
建筑与自然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实现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实现和谐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5923449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a.png)
建筑与自然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实现和谐共生在当今日益关注环境保护的社会背景下,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建筑作为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紧密相连。
如何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已成为建筑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自然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实现和谐共生。
一、生态建筑的概念与原则生态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建筑形式。
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 最小化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生态建筑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避免破坏自然资源和破坏生物多样性。
2. 节约能源和资源:生态建筑应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并优化建筑设计,以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3. 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生态建筑应注重人的健康和舒适,提供宜人的室内环境,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和绿化等手段,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二、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案例1.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通过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和尊重自然环境的建筑设计和建造方式。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自然通风,减少能耗;选择可再生材料和低碳材料;设置绿色屋顶、可持续园林等,以增加城市绿化,并改善生态环境。
2. 玻璃幕墙设计: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玻璃幕墙广泛应用。
优雅的玻璃幕墙不仅能提供良好的室内采光与视野,还能减轻建筑对环境的干扰。
同时,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使建筑与自然形成无障碍的互动。
3. 自然景观融合:在建筑设计中,将自然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是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重要方式。
例如,在建筑周围增加湖泊、花园、温室等自然景观,使建筑环境更加美观,同时为居民提供自然与建筑共同享受的空间。
三、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生态建筑有效地减少了对环境的压力,实现了可持续利用。
其次,生态建筑在改善居住环境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形容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成语
![形容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1e3c531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6.png)
形容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形容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成语:
1.融为一体:形容建筑与自然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没有明显的界限。
2.天人合一:这个成语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建筑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3.相得益彰:形容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衬托,彼此增添美感,使得整体效果更加出色。
4.浑然天成:形容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没有一丝人为的痕迹,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5.巧妙融合:形容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巧妙的联系,二者相互衬托、相互呼应。
6.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形容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二者之间没有任何不协调的感觉。
7.回归自然:形容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使得建筑本身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8.绿色建筑:这个成语强调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注重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
9.顺势而为:形容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顺应,没有明显的违和感。
10. 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容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274f224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4.png)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如何在建筑设计和建设中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已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促使二者和谐共生的方法和策略。
一、共生环境的定义与意义共生环境是指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一个共生环境里,建筑物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共生环境的实现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原则1. 自然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保护自然环境,保留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和绿化空间。
例如,可以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同时注重保护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2. 节约资源与能源的原则建筑应该尽量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板、节能灯具等,可以降低能源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负荷。
3. 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可以减少对人工空调和照明系统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并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合理设置建筑朝向、窗户和天窗的位置,利用自然风和阳光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设备的使用。
4. 绿色建筑材料的原则选择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对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至关重要。
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的材料,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材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5. 生态景观的原则在建筑周围或屋顶设置生态景观,如绿化带、花园、种植屋顶等,可以增加绿色空间的比例,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三、推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的策略1. 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并支持绿色建筑设计和建设,提供经济激励措施和减免税收政策,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c0218e2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00.png)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如何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成为了许多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绿色建筑、生态恢复等方面探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一、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建筑设计是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的第一步。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中。
首先,建筑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其次,建筑的外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不突兀,不刺眼。
最后,建筑的布局和内部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建筑的环保性。
二、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应用绿色建筑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
绿色建筑以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应用可再生能源、雨水收集系统、植物墙等措施,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绿色建筑不仅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了能源的浪费,同时还提高了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改善了人们的居住体验。
三、建筑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景观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应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遵循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
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和植被配置,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创造出美丽而宜人的景观效果。
同时,建筑景观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放松的空间,增加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四、生态恢复与建筑发展的协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不仅仅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也是建筑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在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推动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例如,在城市开发中,可以选择保留一部分自然景观,打造生态公园,为居民提供绿色休闲空间;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加入生态恢复措施,如雨水收集系统、绿化屋顶等,减缓城市化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之,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简述校园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共生。
![简述校园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6a370e7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09.png)
简述校园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共生。
校园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共生是指在建设校园建筑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和提高校园的可持续性。
首先,校园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和共生可以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
例如,可利用建筑的方向、布局和材料等,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将建筑物自然光的利用最大化、通风和排水系统的合理设计等,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在校园建筑中融入自然元素是实现融合共生的重要方式。
种植花草树木、建立绿地和景观园林,不仅可以美化校园环境,还能够提供新鲜空气、净化环境、缓解气温、降低噪音等功效。
在建筑物周围建立湿地和生态池塘,可以吸收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再次,为了实现融合共生,校园建筑应当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采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同时,对垃圾分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水处理等方面都要采取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教育和意识培养也是实现校园建筑与环境融合共生的关键。
通过开展环保教育、组织环境保护主题的活动,加强全体师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全员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总之,校园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共生有助于提高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创造一个美丽、舒适、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
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促进社会绿色发展。
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00c9c53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4.png)
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也随之发展。
本文通过对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对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期望能促进我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建筑;环境;和谐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是一种境界,二者互为独立又互为依存。
如果只有环境而没有建筑,或只有建筑而没有环境,会显得单一乏味,缺少生机。
就像人离不开自然,自然有人的存在而更加生机勃勃一样,和谐共生是生活中最为美好的事情。
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把握好各个元素,使建筑与环境相呼应。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是一种意境的升华,是人们对生活的更高标准。
如何打造一个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以建筑影响环境,以环境融人建筑,二者互为补充,和谐共生。
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人们考虑的重点,人与环境的关系一直在改变,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
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环境的一种认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它物和其他人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自然界与人,以及相互制约人与人之间狭隘的关系,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这一现象的意识。
建筑师还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利用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来帮助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的减少,改善建筑局部的微气候条件,从而对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降低,减轻建筑物的环境负荷,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
环境设计思想与建筑的另一大发展在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
建筑师日益重视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改善和恢复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
二、我国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一)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较少。
绿色建筑方面的技术创新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开发也进程较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摘要: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环境的设计,通过对原有环境的改造与重塑,创造出适于人类生产、生活、工作的新环境。
在一拖集团5#-3综合楼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外在环境因素的提炼与发挥,在创造高效、舒适的室内外环境,满足现代化办公需求的基础上,反映了建筑所处的环境、人文特色,并最终使的建筑与环境、文脉协调共生。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计办公建筑
0、引言
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环境的设计,通过对原有环境的改造与重塑,创造出适于人类生产、生活、工作的新环境。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在”经济、使用美观”的原则下,从环境出发,做到尊重环境、协调环境、利用环境、美化环境,用发展的观点给周围的环境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同时引导周围环境的重塑、发展。
1. 项目历史文化背景与地域环境氛围
一拖集团5#-3综合楼基地位于洛阳市中州西路和长安路十字路口西南侧,一拖集团厂前广场的南侧,属于洛阳市涧西区工业遗产街保护范围内。
洛阳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在现代洛阳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因此在保留下了大批的苏联时期的历史建筑及广场。
本项目基地就位于一拖集团广场南侧,是涧西区工业遗产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本项目的建筑风格定下了一个庄重的基调。
也就是体现了本项目周围环境的文脉。
2. 规划理念
文脉主义的设计思想实际上指的是从民族性、地域性及基地环境的角度考虑新旧建筑环境相互依赖及关联。
如何继承原有广场的文脉并根据时代特点发展它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文化既是一种设计上的特征,同时也是发挥设计创意构思的激发点。
设计不仅应具备现代办公建筑的一切特征,同时更应注重周边的环境与气氛,以群体的观念,城市文化的观念入手,追求与建筑环境的相对整体性及与自然人文的结合,力求体现历史性,文化性和地域性特点。
在实现整体均衡和协调的同时,用建筑空间语言书写一拖乃至整个涧西区工业遗址街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特征。
3. 规划结构
基于对广场和周围建筑与环境的理解,想方设法使较大尺度的高层办公楼融入城市中去,而不是与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所以采用了打破传统的总体布局:
大楼尽可能多退红线,以免外部空间被挤压,从而形成总体互融的双赢结局。
而不是相冲的耗散结局,酿成建筑与广场空间关系失衡的刚性界面。
会议中心置前,位于苍穹之下,为广场退让出宝贵的空间,办公楼尽量靠后布置,对广场呈梯度后退,视线通达无限,形成亦虚亦实、亦内亦外的弹性界面。
建筑在布局上与广场,街道协和相契。
以大面积的灰空间的处理形成了规划上对广场的尊重和发展。
5. 建筑外部空间规划
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建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的室内空间向外延伸与室外的景观空间相结合的建筑空间,它不单单是建筑空间和室外景观的简单组合。
本项目的基地入口位于地块的北侧和东侧,避开了道路交叉口的繁忙人流,给上下班的人们相对轻松的空间,在会议中心的两侧布置停车场。
通过主楼与裙房体块的组合,在两个体块之间形成一个半开放的公共空间,通过绿化景观的引入,把蓬勃的生机引入室内。
人们在绿色与鲜花的指引下走向建筑入口,开始新的一天。
建筑主体的环道和中间的道路也形成了顺畅的消防通道。
6.建筑造型设计
建筑主体融于环境、美化环境是在总的设计指导思想下确定的造型设计原则。
建筑的尺度要与环境协调、适应,同时建筑与广场的比例尺度,建筑尺度还要考虑与人的关系,体现亲民性。
在注重造型稳重、大方的同时,尽量追求亲切、宜人的尺度。
建筑主体采用矩形为母体,通过对建筑最基本元素的解构处理,把一个方的体形切割并使相对位置错位,构成了形体上的三角形的有机结合。
其目的不是卖弄概念与手法,仍然是对广场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尊重。
采用突破常规的造型手法,同时也意味着有破有立的构思,即在改革的大潮中,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各种经营理念,开拓出一拖的新的青春。
大楼形态方整,直率简约,没有过多粉饰,崇向淡其形,强其意,通过对体块的巧妙构成,使尖锐的建筑边角向广场周边扩散开去,对广场与雕塑有一个拥抱的态势。
两个体部之间留有大面积的灰空间,即盈满又虚空,盈满是充满着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对拖厂辉煌历史的继承。
虚空是因为留待着丰富的事件出演,意味着拖厂广泛的发展空间。
7.建筑立面设计
作为建筑环境的有机部分,建筑在立面设计上力求简洁、明快,体现现代办公建筑的风格。
立面的处理也采用了虚实对比的手法,大片的充满现代感的落地窗和秀美的构架组成主要的景观立面。
采用传统与现代风格相济,造型简洁大气,舒展飘逸,建筑风格挺拔,稳重亲切,体现良好的办公环境。
本次设计是在对各种外在环境因素的提炼与发挥,在创造高效、舒适的室内外环境,满足现代化办公需求的基础上,反映了建筑所处的环境、人文特色,并最终使的建筑与环境、文脉协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