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行政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社会行政的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有独特的福利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政策体系和社会行政系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发生着重要变化。随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不但在宏观政策上,而且在机构层面上都要加强社会行政建设,并且推动了社会行政人才队伍的发展。通过对社会行政这门课的学习,了解了我国社会行政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以及对我国未来社会行政的发展前景的看法和见解。
关键字:社会行政、社会服务、社会福利、
社会行政是社会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政策的实施、社会福利制度的运行和社会服务的有效提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行政是站在国家公共行政与人民之间,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行动,从而贯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和个人身上。社会行政的含义是将社会福利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活动的过程。社会行政主要是与帮助困难人群和弱势群体相关的行政活动,它包括在促进社会保障、促进就业、改善困难群体的健康状况、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益,保障公民的居住权益,以及促进老年人福利方面的行政活动。
任何国家或社会的福利制度都与其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和福利思想有关。因为社会福利作为通过社会财富再分配而是人们更好的生活的手段总要受一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制约,受社会结构和福利医师形态影响。社会行政是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度性安排及过程,它受到政治、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一、中国社会行政的历史及其背景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秦汉以来,中国社会的主体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实行皇权专制和宗法制度的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发展是中国成为典型的实行封建制度的国家。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也是复杂的。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社会省会领域中存在的指导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范体系,它们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们有意设计的,会福利制度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把社会福利制度分为官方的与民间的两种。官方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指由国家政府通过颁布、实施社会福利政策而形成的制度,民间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民间社会中对社会福利问题的、一定程度的制度化的解决方法。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由民间自发形成的以家族为基础的互助救济制度与政府的以救灾济贫为主要的福利制度构成,它们都是局部的,制度化程度较低,福利理念是怜悯、施仁政和预防社会动乱,官方福利的行政体系与政权体系是高度合一的。
近代中国的社会福利的发展在清代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社会福利体系,乾隆元年清政府
即命令各省会及通都大郡建立普济堂,赡养老疾无依之人,建普济堂成为政府的要求。雍正时期各县都建立了育婴堂。清政府对社会福利机构也比较重视,在救济鳏寡孤独方面负起了一定责任,也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特别是对负责的官吏有了一定约束。清朝后期民办福利机构也有较严格的管理办法,各善堂、善会都有较完备的章程和规条。特别是清末时期对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借鉴,随着国内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帝国主义的侵入,中国逐渐进入近代阶段。明末以来,西方宗教势力进入中国,宗教界人士在传播西方宗教思想的同时,也兴办一些慈善机构,传播西方宗教和福利思想。总之,清代的社会福利事业基本上市封建传统式的,但也逐渐吸收一些现代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向现代转变。
中国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清代原有的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得以保留,同时民国政府学习西方国家建立现代社会福利制度,逐渐由政府负起社会福利的更多责任。1924年,孙中山在其《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就提出增加地方政府之收入,以应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等公共需要。此后,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将社会福利事业置于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监督之下,使社会福利事业有序的发展。1928年,国民政府内务部制定了《各地方救济院规则》,对兴办救济院的基本原则做了规定,规定了各种救济院的收养对象及设施、救济院所应具有的服务项目、经费来源及管理、救济院的行政主管系统及院内管理体系等。随着具有现代观念的社会福利政策的相继出台,社会部及各级社会福利行政部门的建立,社会福利事业在经费和责任上的明确规定,以及社会福利机构内部管理及服务项目的规范化,现代社会行政体制也逐渐建立起来。从总体上来看,民国时期的社会福利事业及其行政管理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主要有内务部分负责社会福利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各级政府设立相应的民政部门主管社会福利。劳动部门则负责国营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及福利工作。另外,总工会也负责部分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政府对旧的慈善团体进行了改造,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的计划为基础、以城市就业人群为主要对象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还有面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保障资金的社会统筹及管理、支付方式的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是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中国社会行政的发展前景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曲折发展。在2003年以后,我国开始进入“社
会政策时代”,集合出台了大量社会政策。这既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的社会政策实践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一直比较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注重射虎公平。这些对于日益广泛的加入国际社会的中国来说既是承担责任,又是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大量社会政策的出台也是与我国的法制化进程相联系的。社会政策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属于社会立法,政府通过社会立法保护人民特别是贫弱群体的合法利益,提高了这种保障的力度和可靠行,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改革与发展中社会行政模式的变化,近些年来,我国社会政策领域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受到国际上兴起的心公共管理思潮的重要影响,政府在实施社会政策时越来越重视社会政策过程的效率和效果的评价。政府不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吸收学者和民众参与,而且在政策执行结果的评价中也开始借用学者的力量。政府更加注重开放社会政策实施过程,问责制度的实行也强化了外部监督,它对政策执行者滥用权力、行政低效率、不作为、浪费福利资源以致资源流失等危害社会政策的现象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以致作用。这样,它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自上而下封闭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搞活经济、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进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为目标。为了激活经济,中国逐步深入地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并在价值上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也产生了诸如收入的两极分化、失业、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产生了一些弱势群体。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发展,也直接危及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也是一种执政理念,它看重人的价值,将人的发展、民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置于优先地位。在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张扬的情况下,一般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得到进一步关注。在制定社会政策的过程中,专家学者和民众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这样,社会政策可以更好地反映其目标。另一方面,社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考虑到政策对象的参与。
中国的社会行政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工队伍的壮大,专业的社工和社工机构对社会行政的影响是重大的。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制度正在建设之中。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和社会建设的深入,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专业化服务将成为人们的新要求,社会服务机构将得到加快的发展。同时可以看出,在未来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的社会政策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有学者认为,中国将迎来一个“社会政策时代”。这一变化是在预示着中国社会行政将从传统的、完全由政府主导的社会行政模式转向政府—社会合作的社会行政模式发展。而政府—社会合作的社会行政模式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等方面,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总之,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行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