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魏晋南北朝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 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220 年,曹丕建立魏国。
221 年,刘备建立蜀国。
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2)西晋短暂统一:263年,司马昭灭蜀。
266 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西晋灭亡:316 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4)民族关系①民族迁徙:匈奴、羯、氐、羌、鲜卑内迁。
②南北对峙:出现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2.东晋与南朝(1)政权更替①东晋建立:317 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②南朝更替:420 年,刘裕夺取皇位,国号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2)士族形成:三国、西晋以来,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3)江南开发①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影响(1)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2)南方的开发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
(3)南方社会的开发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南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
3.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①建立: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
②前秦短暂统一北方:4 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后被东晋击败。
(2)北朝①北魏建立和统一:4世纪末建立,439年统一北方。
时间5世纪后期内容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籍贯:迁至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服饰与语言: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影响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③北方政权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灭掉北齐,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总结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总结魏晋南北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是从西晋灭亡到隋朝建立之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政治篇1. 三国分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国,魏国为曹魏,蜀国为刘备所建的蜀汉,吴国为孙权所建的吴国。
三国相互争夺领土,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
2. 五胡乱华:五胡是指匈奴、羯族、氐族、羌族和鲜卑族,他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侵中国北方,对中原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这段时间也被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3. 建立统一政权:南朝刘宋和北朝北魏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建立起了统一的政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二、经济篇1. 农业生产: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从封建制向地主农民经营过渡,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农民失去土地,社会出现大量游民。
2.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商品交换活跃,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3. 瓷器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著名的汝窑、钧窑、定窑等窑口相继兴起,瓷器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三、文化篇1. 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羲之等。
2. 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兴起并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的重要宗教信仰。
3. 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哲学、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科技篇1. 医学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得到了较大发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被广泛传播。
2. 数学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发展迅速,出现了重要的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等。
3. 发明创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等。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的时期。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由二级到多级制,这些变化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掌控,故选B项。
答案: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2022·湛江一模)十六国后期,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中原 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重用汉人,尤其重视儒学。这主要是因为儒学 ( ) A.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B.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C.有利于维护君权和巩固统治 D.是不可撼动的文化主流 解析:据材料“十六国后期,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尤其重视儒学”并结合 所学儒家思想的作用可知,少数民族汉化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故选C项。 答案:C
3.(2022·威海高三第一次联考)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
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
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
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
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
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
解析:《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此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交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并简析盛唐气象出 现的原因。
提示:表现: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 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调整了生产关系,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农业、 经济上 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城市。大
运河的开掘,也为封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交通和水利条件
续表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
第4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1.含义:门阀政治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
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
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
2.概况: 起源 形成
鼎盛
渐衰
消亡
汉 三国西晋
东晋
东晋后期至南朝 隋唐
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 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 据材料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事件 废除九品中正制 始置进士科 恢复九品中正制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思考:士族衰落原因?
一、政治史:(二)门阀政治
5.衰落原因:
政治: ①隋唐科举制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②士族自身的腐朽 ; ③农民起义,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冲击了士族制度。 经济: 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削弱了士族的经济基础; ⑤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 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这使得士族经济趋于瓦解。 文化: ⑥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庶 族、平民之间的差距
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知解识析归】纳据:材魏料晋“今南可北勿朝令时领期兵实,行以专州民、事郡”、可县知三,级西制汉刺,史州负刺责史对不辖 区仅内有郡行级政官权员,及还子弟有和领豪兵强权势,力形进成行巡内视轻监外察重,、而干魏弱国枝刺史强拥的有局领面兵。权,
唐朝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 献。
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317—420)
实现过北方黄河流域统一的有哪些政权?
南北朝
十六国
前秦
北 魏
统一:439
建立:386
东魏 西魏 齐
北齐
北周
梁
隋
陈 589
东晋
宋420
1.“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三国· 王粲《七哀 诗》) 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上述两诗反映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三国 两晋 南北 朝的 政治
魏晋 南北 朝时 期的 政治 特点
长期分裂对峙,战乱频繁,社 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
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中华民 族更加发展壮大
1、关于国家的统一与分裂:
(1)概括:古代史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 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四次大统一—— 秦、西晋、隋、元;三次大一统——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形成分合交替的政治局 面,但本质上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家 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
/ 重庆旅行社
穿壹下 时候已经别早咯 ”他再有好些时间也禁别住那么无休止の消耗 毕竟皇上今天就要到京城咯 他还要赶到宫里再逐壹检查和落实接驾事宜 虽然昨天已经早早做好咯部 署 他仍是别放心 生怕有啥啊差池或是突变事项 只有亲眼所见他才能完全踏实下来 反正也是中衣 藏在里面看别出来 为咯节约时间 他只能是破天荒地穿着那么壹件破衣裳 出咯府 第壹卷 第867章 婆家第八百六十七章 婆家王爷在秦顺儿の悉心服侍下出咯府 水清却是自责之情无以复加 当她和月影将他恭送到院门口之后回到房里 水清先是拉 起月影の手看咯看 心疼地问道:“还疼别疼?”“别疼 仆役 真の别疼?”“记得抹药 将来千万别能落咯疤 就别好别看咯 ”“仆役 奴婢那手从来都是皮糙肉厚の 别碍 事 ”“谁说别碍事!诸人最怕破咯相 破咯相 将来就找别到好婆家咯 ”“仆役!奴婢别嫁人!”“别嫁人?别嫁人您做啥啊?”“奴婢就壹辈子服侍您!”“真是傻丫 头!”水清别再跟她继续纠缠那各话题 别过既然话赶话地说到那里 她更是坚定咯要为月影找壹各好婆家の念头 月影今年都二十岁咯 在那各年龄壹各大姑娘再别找婆家 将 来真是要被她那各仆役耽误咯终身 吟雪已经是没什么办法の事情 成为咯他们矛盾冲突の牺牲品 对此 水清别晓得暗地里伤心咯好些回 又哭过好些回 更是自责咯好些回 别 晓得她现在过得怎么样?嫁咯壹各啥啊样の夫君 对她好别好 那壹辈子 水清自觉最是愧对吟雪 欠咯那各丫环壹生の幸福 所以她要将那份愧疚之情双倍地偿还到月影の身上 壹定要趁自己还有壹些能力の情况下 壹定要为她寻壹各可以托付终身の好夫君 也别枉她们将近十年の主仆壹场、姐妹情分 特别是现在 随着他们の关系壹天天地好转 她为 月影找婆家の心愿就壹天天地增强 她别求别の 只希望趁着他现在对她还有些夫妻情分の时候 能够点头认可她为月影所找寻の坚固可托の婆家 咯却她壹生の夙愿 否则万壹 将来哪壹天他们再闹掰咯 月影の好婆家怕是又别能遂咯她の愿 假设两各丫环都别能有各好の归宿 水清会为此而背上沉重の心理负责 痛苦壹生 虽然月影坚决地表示咯壹辈 子服侍她の决心 水清当然也别会就此答应 反正现在还没什么寻到合适の人家 于是她暂时放下为月影找婆家话题 而是郑重地说起咯另外壹件事情:“月影 您也看到咯 爷壹 连在咱们院子歇咯两天 破咯那么大の规矩 可是我却壹次都没什么将爷服侍好 昨天の事情就别提咯 今天竟然还是让秦顺儿代劳服侍 我那心里壹直非常别安 虽然爷今天晚上 别会再过来咯 可是咱们总得有备无患 万壹哪天爷过来咯 咱们别能还像今天那样手忙脚乱 我是那么想の 咱们得有各分工 各负其责 就别至于再发生两各人抢壹件差事 而其 它の差事又没什么人做の情况 那样吧 以后爷穿衣の事情由我来负责 洗漱呢 您负责打水收拾啥啊の 其它の由我来做 另外摆膳の事情 您负责盯紧咯厨房 我负责给爷布菜 ……哎 月影 您怎么咯?您哭啥啊啊?”第壹卷 第868章 穿戴 月影壹边别停地流泪 壹边说道:“仆役 仆役 奴婢那是高兴 高兴啊!您终于 终于对爷上心咯 ”“说您傻 您就真是傻 爷是您家仆役の夫君 我能别上心吗?以后您若有咯夫君 也会对他那么上心の ”“仆役 奴婢说咯 奴婢别要啥啊夫君 奴婢只要壹辈子服侍您 ”壹听到月影又在 跟她信誓旦旦地表示忠心 水清实在是别想再跟她纠缠那件事情 因为那件事情既别是今天需要立即解决の 毕竟是替月影找婆家 那可是要千挑万选 确保万无壹失;另外那件 事情也别是她月影想别同意就能别同意の 水清早早就下定咯决心 无论如何也别能误咯月影の终身大事 另外 水清今天还有壹件更为重要の事情要做 也就无心与她恋战 于是 在跟月影落实咯服侍王爷相关事项の责任分工之后 她就赶快将蒋嬷嬷请咯进来 她要好好地询问咯解 并努力学习掌握男式の衣裳是如何壹层壹层地正确穿戴完毕の问题 蒋嬷 嬷壹听侧福晋有请 好生奇怪 那都侍寝两天咯 怎么现在才来请教她?待她进得屋来 请过安之后 壹听水清询问
高三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材料

高三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材料【本课导言】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脉络;南方经济的发展成就;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原因;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时空定位】【本单元主要知识】: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1.政权更迭、政局动荡。
2. 制度:(1)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2)九品中正制: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三、孝文帝改革1.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改革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
2.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改革重点是实行汉化政策。
3.北魏孝文帝的主要内容四、思想文化1.三教并行:道教、佛教盛行,儒学受到挑战,但吸收佛、道精神,有新的发展。
(佛教传播:西汉传入,南北朝鼎盛;原因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社会动荡不安,穷苦百姓寻找精神寄托;佛教教义的中国化。
)范缜:无神论者,主张 。
2.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 值(比欧洲早近1千年)。
农学:北朝贾思勰《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艺术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 (书圣)。
绘画:东晋顾恺之,擅画人物,《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 和 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现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建筑
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数学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北朝贾思勰著《___齐_民__要_术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
农学
科
的农书
技
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思考 2】 根据史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影 响。
提示:特点:民族交融具有双向性。 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提能升华]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2.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五大途径 (1)民族迁徙: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与汉族人民杂 居相处。 (2)联合斗争:统治者的剥削和连年战乱,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 同斗争。 (3)友好往来: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 (4)民族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 利于民族交融。 (5)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图解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兴替
二、政治制度 1.地方行政制度:州、郡、县三级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链接选择性必修 1 第 4 课】 (1)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 断。 ②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 ③__民__族__交_融_____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灭亡
316 年,西晋被内迁__匈__奴____贵族所灭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 建立 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__建__康____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发生改朝换代的情形有很多种。
其中,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是种并不罕见的情形。
该情形除发生于西周外,还发生于A.西汉B.西晋C.东晋D.东汉2.2019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
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①吴②蜀③东晋④西晋⑤南朝宋、齐、梁、陈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⑤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
出任宗主大多是A.鲜卑贵族B.少数民族首领C.地方豪强地主D.一般平民4.东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
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
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由此可知()A.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B.东晋出现分裂割据C.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5.下图为《北魏孝文帝出巡图》。
据图可知,北魏孝文帝()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B.厉行封建,明宗明礼C.改易汉俗,笃行中制D.迁都洛邑,改穿汉服6.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千年传承的乳制食品也随之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
这说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B.民族矛盾消除C.少数民族封建化D.民族交融加强7.南北朝时期著名士族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对自己的庄园作了这样的描述:阡陌纵横,塍埒交经。
导渠引流,脉散沟并。
……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
这说明该时期的庄园A.有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紧密C.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D.规模大且产品种类丰富8.对比下面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地图的变化,这一变化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D.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9.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B.世家大族控制朝政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D.民族矛盾不断激化1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高三历史:《专题2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课件

福建
海南 安徽
15
2 35
古代经济政策
汉代商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以古籍记载切入
以古籍记载的社会现象 切入 以史籍切入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续表
2010 全国
安徽 北京 江苏 浙江
25
14 12 1 14
郡县制
郡县制 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农耕技术的发展
以柳宗元《封建论》中的评价切入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二)影响
郡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 变革。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 制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 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郡国并行制: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
以柳宗元对秦朝郡县制的观点切入 以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切入 以柳宗元《封建论》切入 以汉代牛耕图片切入
江苏
广东 天津 北京
4
13 2 13
水排的用途
以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的记载切入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 以古文献对“庄园”一词的解释切 演变 入 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 以《史记》记载切入 汉代儒学的发展 以观点切入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缺乏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如第3题,材料说明佛教传播使父子不和,君臣不义,夫妇疏远,朋友关
系不和睦。而儒家伦理观强调三纲五常,佛教影响与儒家伦理相冲
突。 ●缺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 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如第4题,材料的观点认为,思想文化为历史条件下不同的人、阶级、 时代背景服务。根据西汉时期儒学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时为政治、 经济、教育服务的史实回答。
高中历史:3.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案(3)(旧人教版高三)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课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动荡时期,给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造成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使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再加上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地方豪强势力的的兴起,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
因此,本课内容对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深远。
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贯彻“讲练结合、知情统一、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理念,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留给学生一些时间、一些内容、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掌握历史学科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能力。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说明三、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⑴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⑵江南农业的开发及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难点:⑴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影响;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及启示。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前面三节我们已经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各个朝代情况。
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习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整体上掌握这一时期。
下面谁来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教师:回答得不错,你能否进一步具体说明一下?学生:政治上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出现了特权阶层——士族;民族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
教师:很好。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时代特征。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高三历史:3.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素材(旧人教版)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素材汉族统治阶级对内迁各族的奴役与剥削大抵匈奴族居山西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氐、羌入居陕、甘内地,鲜卑族布满东起辽东西迄青海的塞外。
他们都在“归附”的名义下,成群地进入中原地区。
魏末晋初,少数族归附的最高数目,是“八百七十余万口”(《晋书·文帝纪》),这数字固然有些夸张,但也未必全没根据;八百七十余万口虽未必全部入居中原地区,但是入居中原地区的少数族人数,也不会太少。
随着东汉王朝军事威力的衰落,鲜卑、乌桓人的进攻日益频繁起来,在这样条件下,东汉政府为了挽救军事上的颓势,不得不利用内附羌夷、附塞匈奴来作战。
东汉王朝崩溃以后,方镇互峙,三国纷争,中原的割据势力,为了战胜他的敌人,又主动地招致了塞上少数族的内徙。
如袁绍“抚有三郡乌桓,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序);绍子袁尚遣将与匈奴单于连兵平阳(今山西临汾),以击曹操;曹操使太原乌丸王鲁昔屯兵池阳以备卢水胡;又徙武都氐五万余落于秦川,“欲以强寇弱国,捍御蜀虏”(江统《徙戎论》);诸葛亮远结鲜卑轲比能,“与相首尾”(《三国志·魏志·牵招传》),以扰曹魏北边;邓艾谋灭蜀汉,招鲜卑数万,置于雍凉之间,与汉人杂居(见《晋书·傅玄传》)。
从此魏、蜀的军队,也就变成了一支各族混杂的部曲。
不独董卓之众,“来兵皆胡羌”(《后汉书·列女·董祀妻传》),就是刘备、曹操的部队,也杂以“幽州乌桓杂胡骑”(《三国志·蜀志·先主传》);魏末郭淮部曲,更多“羌胡渠帅”(《三国志·魏志·郭淮传》注引《世语》);西晋灭吴之役,有骑督匈奴人綦母邪参加(见《晋书·匈奴传》);西晋以后,十六国迭相雄长,中原的军事组织大都由“戎晋”组合而成,更是不用说了。
除了以部落武装形式有组织地移居中原之外,还有许多少数族移民,或因部落分散,归附后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或则由汉人把他们俘虏而来。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1500字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1500字高三历史知识点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
以下是对这三大模块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一、古代史1. 先秦时期(公元前 2100 年—公元前 221 年)- 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2.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 年—公元 220 年)- 秦朝统一中国- 秦朝的法制和统治- 西汉的盛衰3. 三国时期(公元 220 年—公元 280 年)- 曹魏、蜀汉、东吴三国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统一之后的局势变化4.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220 年—公元 589 年)-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状况- 建立和统一南北朝的过程- 隋朝的兴起和唐朝的建立5. 唐宋时期(公元 618 年—公元 1279 年) -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状况-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状况- 北宋和南宋的差异和衰落6. 元明清时期(公元 1271 年—1912 年) -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状况-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状况-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状况二、近代史(1840 年— 1949 年)1. 西方列强侵华-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2. 辛亥革命和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北洋政府的建立-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和实践3. 民族独立运动和五四运动- 四五运动和五卅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国共合作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4. 抗日战争- 卢沟桥事变和七七事变- 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抗战事件-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影响5.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和解放战争的过程 -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建设-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三、现代史(1949 年至今)1.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经验2.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目的- 文化大革命的历程和影响-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目标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宣传4. 历史的新进展- 历史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上就是高三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3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曹魏建立~581年隋朝建立)——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阶段特征】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其次个大分裂时期,中心集权遭到严峻减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交融的局面。
六朝对江南地区经济的大力开发,初步奠定了江南经济开发的格局,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佛教、道教思想快速传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形成三教并行的局面。
【主要表现】1.政治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三省体制渐渐形成;选官采纳九品中正制。
2.经济江南快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烧出白瓷;出现“草市”。
3.文化(1)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
(2)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王羲之(“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二王”;钟繇、王羲之对楷书有较大的贡献;出现突显特性的文人画,东晋顾恺之不仅擅长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3)佛道传播,三教汇流;儒学危机。
【重点识记】魏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1)士族: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等,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门阀萌芽于东汉时期,消亡于唐朝末年,影响了中国近800年,期间,王朝的更迭就是统治者与士族集团博弈的结果。
(2)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为寒门。
(3)士族门阀政治【真题再现】1.(2024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
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好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运用的推广【答案】D【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供应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好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解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解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解除C项。
高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220年到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三历史学习中需要了解的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一、政治变革1. 三分天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割据的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 北方政权:魏国是北方政权的代表,曹魏建立后,形成了以中央集权统治北方的政治体系。
3. 南方政权:吴国是南方政权的代表,孙权建立后,采取分封制度,成为南方政权的主要形式。
4. 民族大迁徙:在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匈奴族等少数民族大举南下,并先后建立了北魏、北董两个政权。
二、经济变革1. 农业生产: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商品经济:商业经济得到繁荣,市场经济渐渐兴起,商品交换成为经济主要形式。
3. 文物经济:广陵、建业、洛阳等地的文物艺术品制作工艺日益精湛,成为经济增长点。
三、文化变革1. 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代表性的作品有《世说新语》、《文选》等。
2. 佛教传入:南北朝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儒家复兴: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复兴和发展。
四、艺术成就1. 绘画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代表性的作品有《五石图》、《女史箴图》等。
2. 雕刻艺术:南北朝时期,中国石雕艺术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品有北魏的狮子和佛像等。
3. 陶瓷艺术:南北朝时期,瓷器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出现了以青绿釉和黑釉为主的陶瓷器。
五、科学技术1. 数学:南北朝时期,数学蓬勃发展,出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科学理论体系,如《晋书算经注》等著作。
2. 医药学: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得到了发展,如《孙思邈本草纲目》等成就。
3. 建筑工艺:南北朝时期,建筑工艺逐渐成熟,如洛阳白马寺的塔、洛阳龙门石窟等建筑。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朝
北
东 方魏 汉蜀
南吴
方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
魏晋南北朝(220—589)
【时空坐标】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220年曹魏废汉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的中国 历史,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十六国和东晋并立,北朝 (北魏,东西魏,北齐周)和南朝(宋齐梁陈)对峙等四个阶段。 这一时期,政治分裂,政局动荡,但蕴含统一,经济江南持续开发, 民族出现大融合局面,对外关系丝路中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征。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 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 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 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 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 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 学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 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 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阶段特征】: 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 合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师范大学的蒋福亚(1938——)是他的高足。
1、《曹操》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 2、《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 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3、《魏晋南北朝史》上下(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4、《西崑酬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5、《北周六典》上下(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6、《北周地理志》上下(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7、《(山昔)华山馆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 8、《隋唐五代史》上下(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91年出版 9、《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 10、《金泥玉屑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
曹文柱(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人,出生于1945年10月。教授,博士生导 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社会 史、文化史。 黎虎(北京师范大学)
广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36年8月。 研究领域为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
阎步克
(北京大学)
辽宁人,北京大学 1982年历史学学士、 1984年历史学硕士、 1988年历史学博士 专长:中国古代政 治文化史研究
刘伶:“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阮咸:“人种不可失也”
王戎卖李
2、玄学取代儒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
魏晋之玄学…已不复拘拘于宇宙运行之外用,进而论天 地万物之本体。…以寡御众,而归于玄极;忘象得意, 而游于物外。……汉代偏重天地运行之物理,魏晋贵谈 有无之玄致。…前者常不免依物象数理之消息盈虚,言 天道,合人事;后者建言大道之玄远无朕,而不执着于 实物。凡阴阳五行以及象数之谈,遂均废置不用,因乃 进于纯玄学之讨论。
张旭华:郑州大学,政治史
庄辉明、章义和:华东师范大学 张金龙:山东大学
罗新本:四川大学
施光明:浙江大学 胡守为:中山大学 牟发松:华东师范大学 张鹤泉:吉林大学
陈玉屏:西南民族大学
童超: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二讲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 一个乱世,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弃旧图新的 时代。新旧交替,人民和时代都在不断地选择 中,并为未来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
学会及名家简介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门阀政治 南北分途与历史的出口 自然环境变迁与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展进程。 四位皇后:西晋惠帝之贾后、北魏文明太后、北魏胡太后、隋文帝独孤皇后
四位皇帝:吴大帝孙权、南朝宋武帝刘裕、北魏太武帝、北齐文宣帝高洋
课堂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得与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魏晋南北朝领域用功颇深, 50年代后,主要从事日本史及亚非史的研究, 80年代以后重理旧业,继续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的 研究。
论集、论集续编
札记 回忆录:《毕竟是书生》
朱雷(1937.5.24——)
浙江海盐人,生于上海市。1959年7月本科毕业于 武汉大学历史系,1962年7月获武汉大学历史系中 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旋即留校任教。 1988年 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专攻魏晋 南北朝隋唐史暨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承担有国家 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海内外吐鲁番文书总目》(国 内卷),主要参与《吐鲁番出土文书》获国家社科 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唐长孺(1911—1994年 )
江苏吴江人。1932年上海大同 大学文科毕业。 毕业后在 兰田国立师范、武汉 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 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 系主任,国 家文物局古文献研 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 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早年从事中国辽、金、元史的 研究。1944年后,专治魏晋南 北朝隋唐史,并从事敦煌吐鲁 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 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国三至 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唐书兵志笺正》等书,并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历史卷》(隋唐五代部分)、《吐鲁番出土文书》湘阴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历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助教,历史系助教、 讲师,系主任。1980年代初破格由讲师晋升 为教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学 术评议小组成员,古籍整理出版委员会委员。 早年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 后来才改行。
20世纪50年代参与编撰《中国史纲要》 (翦伯赞主编)曾获国家教委高校文科 教材特等奖。 代表作《东晋门阀政治》(吴玉章奖)
3、山西平城北朝史研究会 A、1986年成立 B、《北朝研究》杂志1990年—2000年 C、《北朝研究》论文集第1—3辑 北京燕山出版社 论文集第4辑 中州古籍出版社 4、诸葛亮研究会 A、山东临沂、湖北襄樊、河南南阳、四川成都、 浙江兰溪、甘肃天水 B、浙江兰溪诸葛镇
学术师承关系
何兹全
山东菏泽人。1911年9月7日(宣统三年七月十五)生。 1935年在北平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去日本留学,翌年因病回国。 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专款资助,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 究魏晋南北 朝史,并在该系讲授“中国通史”课。 1941—1944年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编审。(陶希圣先生) 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47年赴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任副教 授、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秦汉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唐史学会和北京史学会的理事、副 会长和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兼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东西方文 化研究中心主任,《东西方文化研究》主编。夫人为郭良玉,小先生4 岁。
祝总斌(北京大学)
何德章(武汉大学)
1965年生,四川南充人。
1982-1986年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 学学士学位。
1986-199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得历 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7-1998年度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现为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博士 生导师,已出版和发表《魏晋南北朝政治史》、 《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等专著及学术 论文数十篇。
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
倡导魏晋封建说。
周兆望(1944年——)
湖南祁东人,1981年北京师范 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 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 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
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服饰,
南朝典签制度,北魏三都大官制度,
汉唐时期江西经济发展状况等问题 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学术团体
1、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
A、1984年于成都成立,第一次年会 B、1986年山东烟台年会 C、1989年广西桂林年会 D、1992年陕西西安年会 E、1995年湖北襄樊年会 F、1998年江苏南京年会 G、2001年山西大同年会 H、2004年四川成都年会 I、会长:黄烈——朱大渭——周伟洲——李凭 2、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 A、1985年成立于南京 B、1991年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学术讨论会 C、1992年江西庐山魏晋南北朝军制史讨论会 D、1992年连云港学术讨论会 E、1993年扬州学术讨论会
第一讲
学会及名家简介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 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是经民政部审批的国家一级学会,现有 会员300余人,学会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由院科研局代管, 秘书处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 中山大学等七个单位的学者共同发起成立的。成立大会曁首 届年会于1984年在四川成都举行,聘请唐长孺、周一良、王 仲荦、何兹全、缪钺、熊德基、田余庆等知名学者为顾问, 选举黄烈为会长。
朱绍侯(1926年——)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
简修炜(1930年——)华东师范大学。农民战争史 周伟洲(1940年——)西北大学教授,民族史 严耀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政治史
许辉: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六朝史
胡阿祥:南京大学,生态史 李凭:浙江大学,政治史 张承宗:苏州大学,社会史 王永平:扬州大学,政治史
一、开放的时代
背景:汉帝国崩溃,皇权削弱;儒家经学丧失 独尊地位;少数民族涌入中原,带来蓬勃的生 机和活力。
1、部分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 身在乱世,心态畸变,对天下对自己绝望,对人 生对未来失去信心,摆脱名教而自以为通达。
清醒而痛苦。
代表人物:竹林七贤
范曾:《竹林七贤》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 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高敏
中共党员,湖南省桃江县人,1927年7月出生。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 曾任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唐 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战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等。 现任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河南省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 河南省社科联与郑州市社科联理事、中国秦汉史学会与魏晋南北朝史 学会及中国历史学会顾问、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国际福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 《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9月。 《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下册)(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 大象出版社,1998年5月。 《秦汉史探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谷霁光(1907—1993年)江西大学 《府兵制度考释》 缪钺(1904—1995年)四川大学
韩国磐(1919年—2003年8月6日) 厦门大学:韩晟(复旦大学) 万绳楠(1923—1995年)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黄烈(1924年——)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民族史 朱大渭(1931年——)农民战争史、社会生活史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