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合集下载

利用GPS和云图资料监测北京地区中小尺度降水的研究-高原气象

利用GPS和云图资料监测北京地区中小尺度降水的研究-高原气象

是能量输送和 平衡、灾害性 强降水产 生的重要 因 子, 在各种天气现象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湿 度场的分析质量会直接影响数值预报中降水预报的 准确性, 根据现有常规观测站资料分析的湿度场尺 度特征 , 对水汽场的进一步了解将有助于提高我 们对重大天气和暴雨的预报能力。沈桐立等 [ 2] 通过 同化云图资料湿度信息的试验表明: 湿度信息的加 入可改进大到暴雨的预报能力。因此将 GP S 资料 应用于气象研究中, 特别是应用于中小尺度天气的 短时和超短时预报, 对改进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模 式模拟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3] 。 应用 GPS 技术遥感大气总水 汽量, 可 以为天 气和气候模式提供所需要的水汽信息 , 与其它 水汽探测手段 ( 水汽辐射 计、常规 探空、微 波辐射 计) 相比, GP S 探测具有稳定可靠 , 全天候 , 资料时 间分辨率高的特点 , 近年来又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 , 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气象部门相继建立或
3
资料分析
这次 试验房 山、斋堂位于 北京的西 南部, 延
3. 1 北京地区大气总水汽量的分布特征 庆、 昌平位于西北部 , 密云位于东北部 ; 顺义、平 谷和蓟县位于东南部 ; 北大和南郊位于南部。图 2 给出的是这 10 个站试验期间的平均大气总水汽量。 其显著特征是 : 西部山区的斋堂、延庆较低。这是 由于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下层, 而斋堂、延庆的 海拔高度分别为 440. 3 m 和 487. 9 m, 因此, 观测 得到的大气总水汽量含量小 ; 南部的水汽含量高,
第 24 卷 第 1 期 2005 年 2 月 文章编号 : 1000 - 0534( 2005) 01 -0091 - 06




PL AT EAU M ET EOROL OGY

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是当前气象领域的热点之一。

随着气象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天气预报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暴雨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具有剧烈的降雨、较强的风速和明显的对流活动。

暴雨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不便,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和损失。

提前准确预报暴雨的发生时间、范围和强度对于减少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暴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准确预报暴雨天气对于社会各界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可以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助于减少暴雨所带来的灾害损失。

通过对气象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暴雨形成和演变的规律,为暴雨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也有利于推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暴雨预警和监测领域的应用,提升我国暴雨天气预报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深入开展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气象卫星遥感技术概述气象卫星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对地球大气、海洋等环境进行遥感观测和监测的技术手段。

通过卫星搭载的各种传感器,可以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各种信息,如温度、湿度、云量、降水量等。

这些信息对于气象预报、环境监测等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暴雨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卫星对大气和云图像的观测,可以实时监测气象系统的演变情况、云团的移动路径和降水强度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准确预报暴雨天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暴雨预报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卫星数据的实时性和全球性使得暴雨预报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暴雨频发地区,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提高了暴雨预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意义重大,为提高暴雨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供了重要支持。

NOAA气象卫星系列综述

NOAA气象卫星系列综述
实现 NOAA/AVHRR 数据大气校正、辐射校准、数据格式转换、几何校正、云 雾分离等操作,生成夜间雾遥感监测图,具体技术流程见图 1。
Hale Waihona Puke 图 1 夜间云雾监测流程与白天相比较,夜间云雾的遥感监测困难更大,仅有红外通道数据用于分离 云雾,增加了夜间雾遥感监测的难度。根据云雾及下垫面红外辐射特性分析,针 对 NOAA/AVHRR 数据,选取热红外波段( CH4) 和中红外波段( CH3) 两个红外通 道的数据,运往 ERDAS IMAGINE 系统的 Model Maker 模块建立模型对夜间雾进 行识别。


2009 年 2 月 6 未知 日
852.2 公里
轨道倾角 98.9 度 98.6 度 99.1 度 98.6 度 98.9 度 98.7 度 未知 98.7 度
轨道周期 101.8 分 101.1 分 101.9 分 101.2 分 102.1 分 101.2 分 102 分 102.1 分
NOAA 是太阳同步极轨卫星,采用双星运行,同一地区每天可有四次过境机 会。第五代(NOAA-15—18)传感器采用改进型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3),和 先进 TIROS 业务垂直探测器(ATOVS),包括高分辨率红外辐射探测器(HIRS-3)、 先进的微波探测装置 A 型(AMSU-A)和先进的微波探测装置 B 型(AMSU-B)。参 数如表 2。
二、卫星简介
NOAA 卫星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第三代实用气象观测卫星,第一代称为 “泰罗斯”(TIROS)系列(1960-1965 年),第二代称为“艾托斯”(ITOS)/NOAA 系列(1970-1976 年),其后运行的第三代称为 TIROS--N/NOAA 系列。目前我国 接收、存档和使用的 NOAA 系列卫星主要分为美国第四代(NOAA-9--NOAA-14)和 第五代(NOAA-15--NOAA-17)极轨气象卫星[1],它们的共同点是卫星姿态为三轴 稳定,扫描率为 6 条扫描线/秒,对地扫描角±55.4 度,星下点分辨率 1.1 公里, 卫星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高度在 800-850 公里之间,倾角为 98.6-99.1 度之间, 偏心率小于 10-4。周期 101-102 分。24 小时内卫星绕地球运行 14 圈左右。回归

TBB-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TBB-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混合相元
名称 天气现象 观测云状 雪 蔽光高层云 雨层云或碎雨云 云分类产品 层积云或高积云 积雨云 密卷云
1
次数 30 28 2 17 3 4 2 云分类产 品
鬃积雨云 层积云或高积云 密卷云 卷层云 高层云或雨层云 混合相元
卷层云
高层云或雨层云 晴空陆地
1
1 4 1
云顶相当黑体亮温TBB评估分析
评估分析云产品和云状观测的对应情况,寻找可以替代人工观测的卫
星产品,为适应新的地面观测要求及天气预报服务提供参考。
资料与分析方法
卫星资料:2012年4月1日00:00-2013年7月31日23:00FY-2E 1 h间隔
的云分类、TBB数据。
地面观测资料:Micaps提供的逐3h地面观测数据。 将27种观测云状按云分类产品的种类,划分到8种卫星产品云分类中
2012年6月9日雷阵雨过程
2012.6.9.17 云图+云分类产品+地面填图
2012.6.9.20 云图+云分类产品+地面填图
从看到在云图上主体云系上云分类产品为积雨云(编码15),边界上为密卷云(编码14)。 在地面填图在20时观测到天津西南部及东部地区出现雷阵雨天气,观测云状为鬃积云。对比 发现观测与云分类产品在主体云系正确,边缘并不一致。由于天津西青观测站处在云团的边 缘,在雷雨发生时,观测云状和云分类产品不一致。这有可能是卫星探测到的是主体云系的 云砧部分。雷阵雨发生时具有一定的局地性,由于探测方向及定位的问题,在主体云系的边 缘会出现误差。
卷层云13
辐轃状卷云和卷层云,或只有卷层云,云幕前缘的高度角小于45度15、 辐轃状卷云和卷层云,或只有卷层云,云幕前缘的高度角大于45度16、 卷层云布满天17、 卷层云,非系统移入天空或量不增加,也未布满全天18、 卷积云,可伴有卷云或卷层云,但以卷积云为主19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是我国专门从事卫星气象监测、预报与服务的国家级机构。

作为国家级的卫星气象中心,其任务是在保障国家安全、服务国计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负责进行我国气象卫星的观测数据处理、天气灾害监测预警、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工作,以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为国家决策、社会经济发展、气象灾害防范等方面提供支持。

首先,卫星气象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气象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卫星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空中监测数据。

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及时预警、预测、报告天气变化,为灾害防范和气象安全提供重要依据。

例如,在台风季节,该中心通过气象卫星监测,及时提供台风路径、强度等信息,为灾区做好防范工作提供支持。

此外,通过卫星观测,还可以对天气、气候等进行长期监测和预测,为国家农业、能源、资源等部门提供重要参考。

其次,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在天气灾害预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突发天气灾害发生时,该中心可以实时监测并进行预警,提供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信息和发展趋势,以及警戒、预测、预防、救灾等指导服务,为相关部门和民众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在龙卷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民众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工作,减少灾害损失。

除了提供气象监测和预警服务,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还积极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工作,为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卫星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为制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还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国际气候变化研究项目,促进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发展。

此外,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还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卫星气象服务。

通过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各级气象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可以获取到及时准确的卫星气象数据和产品。

Ka波段卫星通信雨衰与抗雨衰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Ka波段卫星通信雨衰与抗雨衰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Ka波段卫星通信雨衰与抗雨衰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通信已成为人们平时生活、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卫星通信收发数据的过程中不能避免会受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雨天,雨水对于Ka波段卫星通信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雨天,大量水滴会对Ka波段卫星信号进行散射、折射,从而使信号的传输距离缩短,信噪比下降,频谱带宽减小等,这些都会影响卫星通信的质量和稳定性,甚至导致通信中断。

因此,在卫星通信中,如何解决雨衰和抗雨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研究Ka波段卫星通信雨衰与抗雨衰问题的解决。

(1)研究Ka波段卫星通信在雨衰情况下信号的衰减规律和传输损耗。

对依据ITU-R中的雨衰模型和实测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在不同的降雨强度和信号频率下,卫星通信的衰减程度和传输损耗率。

(2)研究Ka波段卫星通信的抗雨衰技术。

根据该技术的特点,通过对各种传输技术和方案的比较分析,找出最适合Ka波段卫星通信的抗雨衰技术,来减轻雨衰带来的影响,提高卫星通信质量与性能。

(3)模拟实验验证。

通过实验室模拟雨衰环境,对Ka波段卫星通信在无/有防抗雨衰技术下的数据传输质量和稳定性进行测试,对研究成果进行实际的验证和评价。

三、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以上研究,本项目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深入研究Ka波段卫星通信雨衰与抗雨衰问题,分析其特点和对卫星通信的影响;(2)寻找最适合Ka波段卫星通信的抗雨衰技术,提高卫星通信的质量和性能;(3)为卫星通信领域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参考,进一步推进我国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四、可行性分析本项目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方法切实可行。

同时,本项研究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包括理论计算、实验模拟等,有利于对研究结果的严格验证和有效评价。

同时,本课题所关注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际价值,研究的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感谢信

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感谢信

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感谢信1.引言1.1 概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是我国专门从事卫星气象观测、预报、应用和研究的科研机构,它在气象事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利用卫星技术和数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信息,为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预警、资源环境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广大普通民众以及相关行业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服务。

无论是山区的农民朋友们需要了解天气情况,还是海上的渔民朋友们需要预测风浪状况,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都能够通过卫星数据解答他们的问题。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优秀工作和不懈努力,为我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旨在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表达我对他们的感谢之情。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卓越工作,包括其提供的准确预报服务、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对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等。

同时,我也将对这些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展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在保障人民安全、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最后,我会用真诚的语言表达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衷心感谢,并希望其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通过本篇文章的撰写,我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感谢信,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表达出我们全社会对他们辛勤工作和贡献的感激之情。

我们期待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能够不断创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这样写: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框架,以确保读者对全文内容的清晰把握。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

首先,引言部分将提供本文的背景和概要。

在概述部分,将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重要性进行简要介绍,强调其对气象预报、天气监测等方面的贡献。

同时,还将提及该中心为促进国家农业、交通、环境等领域的发展所做的努力。

通过这样的概述,读者能够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重要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

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

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一、引言气象卫星是指专门用于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卫星,其主要任务是对地球大气、云、降水、气候、海洋等进行观测,为气象学和气象预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中国气象卫星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如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回顾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历程,介绍其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了自主研制和开发气象卫星的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相继研制成功了多颗卫星,如风云系列卫星、FY-3系列卫星等。

这些卫星不仅在气象观测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还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灾害预警等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风云系列卫星是中国气象卫星事业的里程碑。

风云一号卫星于1988年发射成功,成为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

此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提升,风云二号、风云三号相继研制成功,实现了气象观测能力的大幅提升。

风云系列卫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气象观测数据,为气象预报和灾害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FY-3系列卫星是中国在风云系列卫星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FY-3系列卫星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装备,提高了观测分辨率和谱段覆盖范围,增强了气象观测的能力。

其中,FY-3A卫星于2008年发射成功,成为中国第一颗全球气象卫星。

FY-3C、FY-3D卫星相继发射,实现了更加精细化的观测和数据获取,为气象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撑。

三、卫星气象研究的进展与应用卫星气象研究是利用卫星对大气、云、降水等进行观测和研究的学科领域,是气象学和遥感技术的结合。

中国在卫星气象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

在气象预报方面,卫星气象数据为业务预报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

首先,卫星云图可以直接观测和掌握天气系统的发展态势,及时提前预警和发布预报,为公众做好防范和准备工作。

卫星气象实习报告

卫星气象实习报告

卫星气象实习报告在经历了为期两周的卫星气象实习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卫星技术在气象研究和预报中的重要性。

本实习报告旨在总结和分享我在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并对卫星气象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实习背景和目的在实习开始之前,我对卫星气象只有一些基础的了解。

因此,我选择了这次实习来进一步学习卫星气象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二、实习内容及收获1.原理与技术学习在实习的第一周,我主要学习了卫星气象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我对卫星遥感、信号传输和图像处理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卫星数据进行气象分析和预测,以及如何解读卫星图像中的云系、气候变化等信息。

2.实践操作与实验在第二周的实习中,我有机会参与卫星气象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卫星接收设备和软件工具,获取和解码卫星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图像。

通过实际操作,我更加熟练地掌握了卫星图像的处理技巧,提高了识别和解析卫星图像的能力。

3.实习心得与感想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仅学到了卫星气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还体会到了协作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实习期间,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一些项目和研究任务,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同时,我也认识到卫星气象的应用潜力巨大,对于气象预报和灾害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卫星气象的未来发展展望卫星气象正朝着更加精确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据处理算法的不断优化,卫星观测的时空分辨率将进一步提高,为气象预报和灾害监测提供更加准确和及时的数据。

同时,卫星气象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气象预测,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气象服务。

四、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卫星气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我深刻认识到卫星气象在气象研究和预报中的重要性,以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卫星气象领域的知识,为将来的研究和工作做好准备,为提高气象预报和灾害监测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预警系统设计

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预警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 [] I 李迪飞 , 彭伊光. 雷击 火天气云况监测技 术研 究[ ] 林业 J.
机械与木工设备 ,0 1 ( 1 :9— 1 2 1 ,1 ) 1 2 .
图 2 大兴安岭林 区雷 击火预警 系统布局 图
7 结语
雷 击 火综合 诊 断 ( 程 分析 、人机 交 互诊 断) 过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 区是我国林火高 发区, 雷电天气频 繁, 雷击火对该地 区影 响严重 。本文根 据大兴安岭地区 自然
状况 , 运用 电子信息 技术 和电场 数字化技 术 , 设计 了大兴 安 岭林 区雷击火预警 系统 。系统 具备 雷 电监 测定位和 雷击 火
能 自动完成 主要模 块工作参数 的设置及调整 , 具有 定 并 期 自动对其工作状 态进行检测 、 显示 和报警 的功能。 自检 和 自校内容包括 : P G S定位精度 、 恒温晶振稳定 度和准确度 、 南 北及东西向磁场通道增益 、 电场通道增益 、 / A D变换精度 、 数
和雷击火多发 生于大兴 安岭 地 区。大兴 安 岭林 区是 我 国重 点 国有林区之一 , 温带大 陆性 季风 气候 , 属寒 春秋 两季风大 干旱 , 气温高 , 物载量大 , 可燃 地表干枯 , 易发生火灾火情。 极 因大兴安岭春夏之 交常有 冷锋过 境 , 易形 成干 雷暴 , 使该林 区成为全国雷 击火 的高发 区。据统计 , 黑龙 江省大兴安岭地 区近 4 0年发生 的森林 雷 击火 占森林 火 灾 总数 的 13 / 以上。 频繁的森林火灾 已成 为 当地 经济 发展 的沉重 压力 和巨大威 胁, 因此防御森林 火灾 的发生是 实现当地经济 可持续发展 的
4 系统布局设计
技兰导I 信 反 翌指 l 息馈 术

风云三号降水测量雷达技术性能分析

风云三号降水测量雷达技术性能分析

风云三号降水测量雷达技术性能分析尹红刚;商建;吴琼;郭杨;窦芳丽;谷松岩【摘要】风云三号降水测量卫星主要用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强降水的监测,并提供全球中低纬度地区降水的结构信息.降水三维结构的准确测量是通过风云三号降水测量卫星的核心载荷双频降水测量雷达实现的.首先介绍了风云三号降水测量雷达的主要任务与探测能力要求,然后通过仿真技术对降水测量雷达距离分辨率、水平分辨率、扫描角度、天线旁瓣电平、测量精度、波束匹配精度等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利用于2010年开展的降水测量雷达样机航空校飞试验评估验证了降水测量雷达的各项功能和主要性能参数.结果表明,风云三号降水测量雷达整体降水探测性能与全球降水测量卫星的双频降水雷达相当.%The Fengyun-3 rain measurement (FY-3 RM) satellite will be used to observe strong precipitation like typhoon and so on,and also to observe oth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low and medium latitude areas.The accurate 3-dimension structure of the precipitation will be achieved by its core payload,the dual-frequency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radar (PMR).The main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PMR for the application including the range resolution,horizontal resolution,scan angle,antenna side-lobe,measurement accuracy and beam matching accuracy are analyzed by simulation.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PMR has the same precipitation measuring capability as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dual-frequency precipitation radar.In order to validate the function of PMR,some flight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by its airborne proto in 2010.The capability of detecting precipitation of the proto-radar isanalyzed using the data achieved during the experiments,and the functions and the main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PMR are also validated.【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7(045)005【总页数】10页(P795-803,824)【关键词】降水测量雷达;参数;降水测量能力;校飞试验【作者】尹红刚;商建;吴琼;郭杨;窦芳丽;谷松岩【作者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14.4对台风、暴雨和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现象的监测和预报是天气预报最主要的内容,大多数灾害性天气过程都与降水相伴。

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

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

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参考以下内容进行撰写: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旨在充分发挥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应用优势,为国家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作为一种高效、精准、全面的信息获取手段,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成为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实时的空间信息,实现全球、全时段、全方位的遥感监测和数据分析。

这些数据和信息将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自然资源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通过集中整合卫星遥感技术与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力量,中心将有效组织和管理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与分析,推动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通过加强与相关研究机构和部门的合作,中心将促进遥感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交叉应用,提升整体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为国家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推动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本报告将重点介绍中心的背景和意义,总结中心的建设情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报告的撰写和宣传,旨在提高社会对于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中的认识度,加强合作伙伴对中心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为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助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内容来进行撰写:本文主要介绍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涵盖了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文章会简要介绍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的背景和意义,为读者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同时,引入开展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气象卫星遥感火情监测应用

气象卫星遥感火情监测应用

气象卫星遥感火情监测应用李亚君;郑伟;陈洁;刘诚【摘要】对气象卫星遥感火情监测应用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用中红外和远红外通道火点像元亮温与背景差异对火情进行监测的原理,以及可用于监测的主要卫星仪器.给出了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火点判别方法,包括亚像元火点面积与温度、燃烧辐射功(FRP)的火点强度估算方法,以及过火区面积估算和影响评估方法.气象卫星火点监测精度用人工火场卫星同步观测和用高分辨率陆地卫星对火点监测两种方法进行验证.介绍了风云三号(FY-3)等气象卫星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影响评估等中的应用,包括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和过火区估算、森林草原火险预警预报、秸秆焚烧火点监测及过火区面积估算、生物量燃烧引起的烟霾天气监测、干旱等气候事件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全球野火监测等.展望了未来气象卫星在火情监测中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期刊名称】《上海航天》【年(卷),期】2017(034)004【总页数】11页(P62-72)【关键词】气象卫星;火情监测;火点判识;强度估算;过火评估;森林草原【作者】李亚君;郑伟;陈洁;刘诚【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P407森林草原火灾是破坏森林草原资源的重要灾害,具有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大、造成损失严重等特点。

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宽广,频次较密,探测信息丰富,是监测森林草原火灾的重要手段。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外开始利用气象卫星监测森林火灾的研究和应用[1]。

在1987年东北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气象卫星对大火进行了全程监测,向扑火指挥部提供了大量气象卫星火情监测信息,在扑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

多年来,根据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需求,国内外提出了多种气象卫星火情监测方法,在火点判识、火点强度估算、过火区估算和损失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深入。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调查报告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调查报告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调查报告摘要:一、引言1.我国航天事业的背景及意义2.调查报告的目的和意义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初创时期(1950-1970年代)2.发展时期(1980-1990年代)3.快速崛起时期(21世纪初至今)三、我国航天事业的主要成就1.载人航天2.卫星发射与应用3.深空探测4.航天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四、我国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1.国际竞争压力2.技术创新和研发需求3.航天产业商业化与产业化五、我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展望1.继续推进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2.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3.促进航天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六、结论1.总结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特点2.对未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航天事业成为国家安全、科技进步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基石。

本报告通过调查与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初创时期(1950-19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积极发展航天事业。

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提出了发展导弹和航天技术的设想。

从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我国成功研制了多种型号的导弹,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发展时期(1980-1990年代)自1980年代起,我国航天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成功发射了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卫星体系。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全球化进程。

3.快速崛起时期(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航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重大项目相继取得突破。

我国航天事业在世界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航天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我国航天事业的主要成就1.载人航天自2003年起,我国已成功进行了七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航天实践活动成果总结

航天实践活动成果总结

航天实践活动成果总结引言航天实践活动作为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旨在对航天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航天实践活动的背景与意义航天实践活动是指以人类利用航天技术进行空间探索、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活动。

自从人类踏上月球以来,航天实践活动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成果,对于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航天实践活动的一些背景和意义:1.科学研究:航天实践活动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独特机会,通过观测和研究宇宙现象,科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等重大问题。

2.技术创新:航天实践活动持续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空间探测器、卫星、火箭等航天工程的创新。

这些技术进步也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3.经济发展:航天技术的应用在通信、导航、气象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提高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航天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航天实践活动的成果非常丰富,涵盖了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航天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1. 载人航天载人航天活动是航天实践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通过载人飞船实现人类登上太空,并成功返回地球。

这项活动取得的成果包括:•人类首次登月;•载人航天器在太空进行科学实验和观测;•长期太空驻留实验等。

2. 无人探测航天无人探测航天是航天实践中重要的领域之一,通过发送无人探测器到太空进行科学探索和观测。

其成果包括:•无人探测器成功着陆和探索其他星球表面;•对宇宙的观测、探测行星、恒星等天体;•研究行星的大气环境、地质特征等。

3. 通信、导航和气象卫星航天实践活动在通信、导航和气象等领域的应用得到广泛推广。

成果包括:•通信卫星的发射和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全球通信网络;•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为航行、导航提供准确的服务;•气象卫星的观测和预报,提升了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科学研究的能力。

4. 航天技术的创新航天实践活动促进了航天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技术成果:•先进的火箭发动机技术和火箭动力系统;•新型材料的应用,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高精度的轨道控制和导航技术等。

书写在万米高空上的风云之志——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胡秀清研究员

书写在万米高空上的风云之志——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胡秀清研究员

作者: 鲁长国
作者机构: 本刊记者
出版物刊名: 科学中国人
页码: 72-7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8期
主题词: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研究员 地面应用系统 技术负责人 辐射定标 高空 书写 遥感卫星
摘要:遥感卫星辐射定标,是卫星遥感领域中一个非常专业而且基础性的研究领域,它是所有遥感卫星获得的信息投入到研究和应用中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包括天气预报、环境监测、气候研究、植被普查、军事侦察等通过卫星遥感获取的信息定量化的体现。

胡秀清,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卫星定标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风云三号卫星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PSI)仪器负责人,风云二号(03批)和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中的辐射定标系统技术负责人"。

沙尘暴、气溶胶和水汽总量等多个卫星遥感产品研发责任人,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奋战在遥感卫星辐射定标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项成果。

可见光-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可见光-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PPT模板下载:/moban/FY-3/MERSI资料在湖北重污染天气分析中的应用陈英英2016.05.10目录霾现象的研究(意义及现状)卫星资料监测霾的方法(定性)霾的卫星识别指标及检验(定量)结论与讨论霾现象的研究(意义及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霾现象日趋严重,给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已经成为一种新型城市气象灾害。

目前对霾的研究多集中在天气成因、污染机理、监测方法等方面。

传统的地面定点监测方法相对准确,但站点分布不足;卫星遥感监测方法具有覆盖范围广、快速、动态等定点观测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污染事件的确定、污染物源解析、污染物区域分布、污染物区域输送等方面优势明显,是未来霾监测与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

目录霾现象的研究(意义及现状)卫星资料监测霾的方法(定性)霾的卫星识别指标及检验(定量)结论与讨论去年冬天两次覆盖湖北大部的重污染天气a) b)资料和方法☐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网站下载空间分辨率为1km的FY-3A(B)/MERSI资料,每日两次,共4景。

☐由环保部数据中心网站下载环境监测资料,获取湖北各大城市小时空气质量指数AQI。

☐由地面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获取相对湿度产品,主要用于“霾”和“轻雾”天气现象的确认。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对三个不同观测波段分别赋予RGB三原色进行彩色合成,生成一幅彩色合成图像,通过目视解译进行霾的识别。

由于图像色彩处理技术相对于复杂的光谱特征分析原理和方法较为简单,且结果直观、明显,对业务人员快速识别霾更具有实际意义。

MODIS 全可见光模式(伪彩色云图)波段0.65、0.55、0.47 m 分别对应RGB三通道进行假彩色合成,并进行图像拉伸或增强,效果与从高空直接目视地面类似,较为直观,霾以灰色、灰白色为主,冬季晴空地表呈棕灰色,云雾区成白色。

a) b)波段0.65、1.64、11.25μm 3个通道分别对应RGB 三通道进行假彩色合成,并进行图像拉伸或增强,可综合反映消光程度、粒子大小、黑体亮度温度三个方面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7 基于VIRR的黑龙江省秸秆焚烧
监测研究
汇报人:高玉宏
单位: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
时间:2017年4月27日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处理
原理和方法
结果与讨论
02
03
04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处理
原理和方法
结果与讨论
02
03
04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
春季农耕之前和夏秋农作物收获之后,秸秆焚烧这种农民在收获后
对作物的处理方式尤为广泛,这一现象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
发社会的高度重视。

传统地面监测方法:人工手段监测、速度慢、监测
范围有限
卫星遥感监测方法:宏观、快速、动态地监测,获
取较大范围的空间分布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尽量将每页幻灯片的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 目前有
MODIS 等中分辨率卫星火点监测,覆盖面积大,科研和业务用得较多 Landsat-8 等高分辨率卫星火点监测,分辨率高,大范围区域监测,需要下载的数据较多
本文选择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VIRR 数据进行研究
具有以下优势:本国数据,中文操作,方便快捷 FY3A 、FY3B 、FY3C 三颗极轨卫星不同时段全天候观测 多光谱对地遥感探测,满足环境监测的需要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处理 原理和方法 结果与讨论

纲 02
03
04
研究区概况
02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面积3950.2万公顷,耕地面积1166.95万平方公顷。

黑龙江省是地广人稀的产粮区,秸秆剩
余量较大,使得秸秆被露天焚烧的量很
大,时间集中在春季和秋季。

数据处理本文主要应用FY3B卫星的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RR数据
地面分辨率1.1km,其包含10个光谱通道,其中包括4个可见
光通道、3个热红外通道、2个短波红外和1个近红外通道。

应用卫星监测分析与遥感应用系统(SMART)进行辐射定
标和几何定位后,生成HDF格式的数据,转换为等经纬度投
影,基准面为WGS-84坐标系。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处理 原理和方法 结果与讨论

纲 02
03
04
原理和方法
03
卫星监测秸秆焚烧火点的原理
主要是探测秸秆焚烧引起的地面热异常火点,其原理是基于维恩位
移定律,黑体温度和辐射峰值波长呈反比,即一个物体温度越高,
其辐射谱的波长越短。

热异常点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红外波段的辐射能量高于常温地物。

秸秆焚烧属于生物质燃烧,生物质燃烧时,在中红外波段的辐射值要远远高于其周围背景像元,其辐亮度特征非常明显。

秸秆火点遥感探测正是利用内部含有火焰的高温像元与背景,常温像元在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辐射能量的差异准确地统计出来,并进行多阈值判别,根据判别结果提取火点像元。

原理和方法
03
基于VIRR数据的火点监测方法
01 云和水检测
云判识:可见光波段1(T1)大于200,并且远红
外波段4(T4)小于270K
水判识:波段1(T1)和近红外波段2(T2)的归
一化比值,小于0的判识为水像元
02 背景温度计算
通过和周边环境比较分析方法, 建立被监测点与周围像素点温度间的关系。

周围像素点用于背景温度估计(或非火像元温度估计)。

提取背景信息时滤除火点的条件为:以被监测点为中心,建立周边邻域大小为N×N个的像元背景窗口,起始大小为5×5,若有效背景像元不够,则增大窗口,对窗口中的背景像元进行分类并统计其温度特性。

同时满足中红外波段3(T3)大于310K。

03 疑似和绝对火点判断
疑似火点判识按照以下规则:最小邻域7×7,最大邻域19×19,T3大于310K,T3与T4的差值大于10K。

绝对火点判断条件为:T4大于340K,T3大于310K,并且T3和T4的差值大于30K,异常像元个数6。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处理 原理和方法 结果与讨论

纲 02
03
04
结果和讨论
结果
04
本文选取黑龙江省秸秆焚烧频率高发的10月和11月份,选择少
有云影响的FY-3B卫星的VIRR数据,经过筛选,选取2016年10
月26日北京时间12:55的FY-3B的VIRR遥感影像数据,此时数
据刻覆盖黑龙江省全部范围,应用ENVI5.0,arcGIS10.2,以
及卫星监测分析与遥感应用系统(SMART)等软件为数据处理
和分析。

利用VIRR波段1和波段2对云、水体、植被等敏感特性,生成由中红外、近红外、可见光通道组成的多波段彩色合成图。

经过曲线参数调整,
突出高温异常点,图中,鲜红色的点为明火区,绿色表示植被,深蓝色为水体,亮白色为云。

根据上述原理与算法,应用VIRR遥感数据进行秸秆焚烧监测处理,获
取热异常点的分布,首先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对火点进行识别和热辐射特性的反演,获取遥感数据可识别的所有火点像元空间位置、面积等信息,然后结合土地分类数据,将火点进行叠加分析,获得它的土地类型,类型为农田的判断为秸秆焚烧点。

得到最终秸秆焚烧监侧图像,火点像元数目为1691个,VIRR气象卫星基本最高分辨率为1.1km,即一个像元面积为1.21km2,则秸秆焚烧面积为2046.11平方千米。

从图像上来看,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佳木斯市秸秆焚烧区域较多,其他地区有零星火点。

03 讨论 遥感提取秸秆焚烧点可以快速的获取大范围内秸秆焚烧情况,以便于相关部门重点管控各地区的秸秆焚烧现象。

01 02 应用风云三号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秸秆焚烧监测的实例还很少,一些具体的算法设计还不成熟,阈值的提取范围还需要集合实地考察,进行
精度验证,针对不同季节,下垫面温度的不同提出适宜性方案。

03 数据的精度不高,考虑以后同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相结合,更加精确的提取秸秆焚烧火点。

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